中國古代名僧之五—禪宗六祖慧能

慧能

中國古代有這麼一名僧人,他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稱為「東方三大聖人」,又被歐洲學界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這已夠傳奇的了;更奇的是,被稱為大聖人、大思想家的他竟然目不識丁,是個文盲。這樣的奇人,開天闢地以來,全世界唯此一人!

惠能(638—713年),俗姓盧,唐代新州(今新興縣)夏盧村人。祖籍河北范陽(今河北省定興縣),其父行瑫於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貶官流放至新州為民,寓於新州南14公里夏盧村,後與朗傳奇村女子李氏結婚。唐貞觀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誕生,開元元年(713年)陰曆八月初三日,圓寂於新興國恩寺,世壽七十六歲。六祖圓寂的國恩寺成了禪宗頓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國禪宗發源地」與「嶺南第一禪宗聖域」之稱,名揚海內外。

靈山居士收藏的《六祖壇經》,1990年7月版,1991年4月16日購買,定價15·00元

先悟佛道,後入佛門

六祖惠能三歲喪父,家境貧困,遷居龍山山麓結舍打柴,靠賣柴養母,有一天,他負薪至筠城金台寺(故址為今新興縣城南街縣)前,聞有人誦經,便問此是何經?從何而來?誦經者告知惠能,此是《金剛經》,是從黃梅五祖弘忍大師處傳來。惠能聞經開悟,感悟佛法,從此對經便結下深深佛緣。二十四歲那年,他決定離開故鄉赴黃梅禮見五祖弘忍,入門求佛,以求從五祖弘忍處參學《金剛經》。 惠能把母親安頓好後,幾經艱辛跋涉於龍朔元年(661年)到達湖北黃梅東山東禪寺,拜五祖弘忍和尚為師。弘忍見他,即問:「居士從何處來,欲求何物?」惠能說:「我是嶺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如何堪作佛?」惠能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我只來求佛,不求余物」,惠能出語驚人,弘忍知來者不凡,根基深厚,智能過人,遂命他隨眾勞動,在碓房舂米。惠能因身材瘦小,腰系一塊60多斤重的石塊增加體重,一腳一腳地踏碓舂米,在艱辛的勞動中「漸悟」佛性。惠能出家求佛,不同於其他出家人,因某種原因而入空門,然後在師父的傳教後才明佛法。惠能是先悟佛道,後入佛門。

先成佛祖,後削髮為僧 惠能在碓房踏碓八個月。有一天,弘忍為了考驗東禪寺七百人禪解的淺深,準備傳以衣缽,命各人作偈呈驗。當時,神秀上座為教授師,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惠能也作一偈,請人寫在壁上,偈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眾人見此偈,甚是驚異。弘忍覺得這示法之人,已經見性,不但道出了禪的本意,而且比神秀理解得更深更透,更「空」,更「無」,更加唯心,認為他是接法的理想人選。恐人損害惠能,親自至碓房暗示惠能晚上三更到方丈堂。是晚三更,弘忍向惠能宣講《金剛經》,至「應無所往,而生其心」,惠能大悟。弘忍便傳頓教及衣缽,並對惠能說:「你為禪宗第六代祖,善自護持,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即送他離寺往九江渡口,臨別又叮囑他南去暫作隱晦,待時行化。惠能遵照弘忍「逢懷則止,遇會則藏」之機語,日夜兼程南返廣東,隱遁於四會、懷集的大山之中,與獵人和當地村民一起生活勞作,歷盡磨難,後在懷集冷坑上愛嶺龜嘴岩(後人稱六祖岩)棲身苦心修鍊十六年之久。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居士修持中,他身承六代祖師之位,韜光養晦,嚴謹修行,勤練禪法,脫離浮躁,「頓悟」佛性,等待禪機。

儀鳳元年(676年)正月八日,大唐盛世,時逢大運,教派爭端平息,出山弘法機緣俱足,四十歲的惠能即從懷集至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因有二僧辯論風吹幡動,一個說風動,一個說幡動,爭論不已。惠能便插口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動。」大家聽了為之驚詫。印宗法師契悟詢知是禪宗法嗣,即拜為師。集眾在法性寺內菩提樹下為惠能剃髮,請名德智光禪師等為他授具足戒。自此開闢佛教南宗,稱「禪宗六祖」。 下下人有上上智 六祖惠能目不識丁,但下下人有上上智,為後人留下驚世之作《六祖法寶壇經》。這是惠能去世後,其弟子將其法語言行整理成冊,編寫而成的,是中國唯一的佛教經書,也是佛教發源地印度以外唯一的佛教經書。成為研究中國和世界佛教史、文化史、思想史、哲學史的歷史典籍。從唐朝至今,不少名人、文豪、學者畢生研究不絕。唐代的王維、柳宗元、劉禹錫,分別為六祖寫碑贊;中國佛教協會故會長趙朴初先生也認為,六祖以一介樵夫而悟道,實乃「下下人有上上智」;當年一位偉人曾向身邊工作人員說了一段關於禪宗六祖的精闢論斷:惠能主張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說;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使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因此,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的創始人,亦是中國佛教的始祖。在他的影響下,印度佛教至高無上的地位動搖了,甚至可以『呵佛罵祖』,他否定傳統偶像和陳規,勇於創新,並把外來的宗教中國化。

禪宗初祖達摩至六祖慧能圖(明·戴進畫) 佛教源於古印度,然後由海路和陸路分別傳入中國,成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兩支,在中國生息發展,經歷了許多曲折。在南朝梁武帝時期,由西竺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大師從廣州西來初地登岸,在華林寺把佛法傳給中國的慧可(原為神光法師),代代相傳到惠能後,佛教的禪宗得到發揚光大。禪宗大師惠能的基本思想是「明心見性」,認為人們不必拋棄現實生活去進行修鍊,因而把當時的貴族佛教改造為普羅大眾的佛教。他還大膽地把古印度佛教的儀規、佛理、佛性和修行方式與中國傳統的心性說、忠孝忍讓倫理道德相糅合,把貴族式的靜坐安心的禪法轉換為向「運水搬柴」世間俗事去做的世俗化的頓悟法。他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即心是佛,佛性人人皆有」,「直指人心」,「佛在我心,凈心自悟,見性成佛」。六祖大師特別指出:「佛在心中,悟時眾生是佛,迷時佛是眾生。」所以,求佛參禪時,無處,無在,「吃、住、坐、卧都是禪師,無處不是禪,處處都是禪,修禪,學禪不拘形式,不拘一格,只要你心中念佛,學佛,行佛,你就是佛,心中有佛就能成佛。」 傳佛心印,不傳「衣缽」《壇經》記載,五祖在傳位給惠能時說「昔日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傳,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古之佛傳,惟傳本體,師今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五祖還說:「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此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從五祖傳位給惠能的囑託中,清楚反映了達摩以前是傳佛心印,但達摩初來中國時,很多人不了解,所以要用衣缽作祖位聖物的象徵,從達摩(初祖)把衣缽傳給慧可(二祖)至僧燦(三祖)、道信(四祖)、弘忍(五祖)、惠能(六祖)的歷次接法,均發生不少不盡佛意的事端。因此,五祖特彆強調惠能今後傳位不要再傳容易引起爭端的信物——「衣缽」。而是要傳心,以心傳心,心心相印,誰能自悟自解佛法的都為佛****。六祖惠能按五祖的旨意,只傳心印,不傳衣缽,避免了為接法產生不必要的事端,結果使得佛禪光大於世。唐朝惠能至今,只有六祖再沒有七祖八祖……。雖然表面上好象祖位失傳,據但實際上佛法代代相傳從不間斷,相反佛法興盛,惠能所弘發的禪學理論,使禪宗「西傳」,信徒「東往」,在世界各地發揚光大,東南亞各國、日本、斯里蘭卡和北美、歐洲大陸,至今仍有眾多信徒。

南華寺落葉歸根身歸曹溪

六祖一生精深持戒,苦修佛道,法施有間,德惠神州。他對生死,了悟自如。參透未生時,誰是我?已生時,我是誰?人生難得,佛法難求,他深知將要圓滿人生,所以在他將要謝世之時,葉落歸根四報恩——報父母恩、報師父恩、報國家恩、報眾生恩。延和元年(712年)七月,惠能命門人回新興國恩寺建報恩塔,次年夏末落成。開元元年(713年)七月初八,惠能帶領門下回到新興國恩寺,同年八月初三晚上子時,囑託一切後事,像平常參禪入定一樣安祥圓寂於國恩寺,世壽七十六歲。惠能圓寂後,其真身不壞,被運回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其門人裹綜塗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肉身像至今還保存在南華寺,供奉在靈照塔中。

六祖惠能在故鄉圓寂後,韶州、廣州兩地的官員、僧俗到新興商討後事,各方都爭迎六祖大師的肉身回去供奉,一時難以定奪。就在爭論不下之時,有一僧提出以焚香的辦法,決定大師肉身去向,香煙指處即是大師肉身歸地。三方代表就在新興三坪村的香燈崗焚香禱告,香煙一點,結果香煙直指曹溪方向,於是十一月十三日遷惠能的神龕往韶關南華寺供奉。時過1290多年,六祖肉身法像仍完好地留在世間,是為我國最圓滿、最珍貴的肉身高僧法體。


推薦閱讀:

宋元明清時期的古人是怎麼熬過夏天的?
如何看待古代黃文金瓶梅里潘金蓮?
古代刀劍藝術
《荊軻刺秦王》裡面荊軻遲遲不發等的那個人是誰?

TAG:中國 | 禪宗 | 古代 | 六祖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