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低調的超級大國?

中國:低調的超級大國?

美國總統行程安排的一個有趣巧合之處在於,就在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上周二下午在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3個小時的會面結束後,被安排參觀北京故宮時,捷克居民正在慶祝開啟天鵝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的學生抗議20周年。

如果說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與東歐共產黨統治的瓦解,迎來了一個無與倫比的美國主宰時代的話,那麼20年後奧巴馬的首次訪華,可以說標誌著又一場一代人一次的全球強權政治革命,此時此刻,一切都變得不容置疑:全球正轉向一個真正的多極世界。

「從牛仔到叩頭」

讓白宮感到煩惱的是,美國媒體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奧巴馬9天亞洲之行所採取的溫和基調上,包括11月14日他向日本明仁天皇(Akihito)深深一鞠躬,如今此事已聲名不佳。用一家相對客氣的媒體的說法,奧巴馬向中國示好,被視為新的「尊重外交」,而不那麼客氣的媒體,則把從喬治?布希(George W. Bush)的傲慢單邊主義到奧巴馬的禮貌接觸這種轉變,形容為「從牛仔到叩頭」。

然而,10年後,讓歷史學家感興趣的,將是此次行程的實質內容,而非基調。奧巴馬實際上邀請中國政府成立一個兩國委員會,藉此推動雙方在應對全球最重大問題方面形成共同立場。沒有其它任何國家接到這種邀請,也不太可能得到這種待遇。上周在北京,奧巴馬正式承認,在當今世界,沒有中國的幫助,美國能辦到的事是相當有限的。

「我們知道,當大國之間合作而非碰撞時,大家都能得到更多收穫,」他表示。「美國歡迎中國做出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更大角色的努力,伴隨著經濟增長,這個角色的責任相應增加。」

「世界上其實只有兩個國家能夠解決某些問題」

美國官員的表述則更為直率:「世界上其實只有兩個國家能夠解決某些問題,」美國駐華大使、猶他州前共和黨籍州長洪博培(Jon Huntsman)表示。「因此,這些會談確實是旨在開展空前的協作,應對各項關鍵的全球問題。」

中國崛起以及全球力量平衡正在轉移的現實,本身並非什麼新發現。但奧巴馬上周如此勇敢地框定這些議題,意味著他開始試圖解答相關的重大問題:這種世界新秩序將如何發揮作用?

具體問題包括,美國如何在一個自己仍最為強大但並非主宰者的世界中尋求維護其領導地位?中國是否真正願意扮演奧巴馬所期盼的那種全球領導角色?中美將在多大程度上注重彼此之間在價值觀和政治理念上的巨大分歧?

奧巴馬向中國有爭議的示好,標誌著美國對世界姿態的兩個重大轉變。首先,正如他在競選期間多次承認的,人們已普遍接受這樣一點,即美國現在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多極時代。

奧巴馬上周一在上海會見400名學生時告訴一位提問者:「我認為當今世界從根本上說是互相連接的,我們所做的工作,我們所打造的繁榮,我們所保護的環境,我們所追求的安全,所有這些都是共同的,而且是互相連接的,所以21世紀的實力不再是零和遊戲。」

突顯這種「互相連接」的實例之一是,奧巴馬在訪華期間就決定警告,除非美國控制財政赤字,否則美國可能會面臨「雙底衰退」。鑒於中國是遙遙領先的美國國債最大持有者,而中國官員已多次對美國公共債務不斷上升的危險發出警告,奧巴馬為接受福克斯電視台(Fox TV)採訪而選擇的地點意義重大。

美國迎來務實外交新時代

第二個姿態轉變,涉及美國對華具體態度的變化。可以說,這是自冷戰末期以來,美國首次承認一個實力相當或接近相當的全球夥伴。對於一位曾在競選道路上激發了如此高漲的年輕理想主義的候選人而言,這也許與直覺相悖:奧巴馬向中國伸出友誼之手,標誌著華盛頓迎來了一個「現實主義」外交的新時代。

在美國對華採取新態度的同時,北京正上演一場有關其全球角色的激烈辯論。中國政界人士和學者在熱烈討論:美國是否確實在衰落?中國政府是否應在處理全球事務方面發揮更積極作用?

中國的外交討論始於一句口號——鄧小平1989年提出,中國應「韜光養晦」,換句話說,就是要在海外保持低調,以防嚇壞鄰國。但鄧小平這句口號的後半部分「有所作為」留出了一些發揮空間。今年的官方辯論支持一種新的說法,即加上「積極」二字,因此中國現在希望能夠「積極作為」。這種文字遊戲提供了理論依據,使中國在圍繞氣候變化的辯論以及圍繞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討論方面,採取更自信的立場。

然而,儘管中國正小心翼翼地扮演更顯眼的國際角色,但中國政府仍非常不願承擔起奧巴馬上周所呼籲的那些責任。中國現在享受著全球參與者的地位,但還沒有準備好付出擔當全球領導者的代價。

中國外交政策意在「拼經濟」

中國更自信的外交政策,大多專註於有望直接惠及中國經濟發展的領域,經濟發展仍是政府政策的根本目標。例如,中國的外交優先任務之一,是幫助中國企業贏得海外石油和大宗商品項目,這種做法註定是單邊性質的。

「中國將實行選擇性外交,特別是在那些對我們的國家利益重要的問題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專家時殷弘表示。「這意味著一些合作,也意味著更多獨立行動。」

對於更廣泛的國際安全問題,中國領導人謹慎得多。奧巴馬上周試圖提出這些問題,從核不擴散到打擊恐怖主義。就像國際危機監察機構(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的斯蒂芬妮?克萊恩-阿爾布蘭特(Stephanie Kleine-Ahlbrandt)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的一篇文章中所提出的,「就目前而言,中國政府極不情願背上更多負擔——無論是經濟的、政治的還是軍事的——他們更願意免費搭車。」

如果奧巴馬在此次訪華期間在這些問題上確實有所進展的話,這些進展也只會以比較微妙的幕後方式體現出來,例如,說服中國政府利用其與巴基斯坦的緊密關係,向巴基斯坦軍方施加更多壓力,要求其打擊塔利班。

中國領導人並不喜歡那種與美國緊密合作所需的自由公開討論。在上周二兩位領導人會談的大部分時間裡,他們各自都有大量助手陪同。幾乎所有的交流都是照本宣科,而且儘管美國官員沒有明說,但言外之意明顯是,兩位領導人之間未能建立親切的個人關係,而這種關係是奧巴馬高度重視的。

美國的真正動機

一些中國政界人士還對美國在亞洲的真正動機表示深切懷疑。許多人擔心,美國政府仍希望通過其與日本、韓國和印度的關係,來遏制中國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中國自己的外交政策戰略旨在限制美國的行為,縮小布希政府所青睞的單邊主義行動的空間。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的中國專家沈大偉(David Shambaugh)表示,美國對待中國的家長式作風已有很長一段歷史了,可追溯到19世紀,並涉及美國「指導」中國如何走向現代化。「現在,美國似乎希望指導中國如何擔當一個世界強國,」他補充道。「但對於接受美國的建議,中國的矛盾心理很重。」

再沒有哪個問題比人權更容易激起人們的矛盾心理和猜疑。儘管奧巴馬仍重申了人權的普世價值,但他已悄悄放棄曾被視為公理的邏輯,即與中國開展接觸和貿易,會不可避免地將中國引向民主。

柏林牆倒塌後,美國總統稱中國為威脅已成為一種慣例。1992年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在競選總統時承諾,「不會擁抱從巴格達到北京的獨裁者」,而其繼任者布希則將中國定位為美國的「戰略競爭者」。二人後來都為自己積極加深美中經濟聯繫進行辯解,稱這種聯繫有望帶來中國國內的放鬆。相比之下,奧巴馬從未指稱中國是一個獨裁國家,也沒有承諾他的新態度會將中國引向民主。

白宮官員對此並未完全公開承認。白宮國家安全事務高級顧問本?羅茲(Ben Rhodes)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拒絕承認「現實主義」的標籤,並堅稱,在與胡錦濤和溫家寶會面時,奧巴馬在人權和尊重西藏宗教自由方面的言辭份量,不遜於任何一位前任。

美國不會摒棄自己的價值觀

羅茲表示:「認為我們為了尋求與中國的全球合作,就放棄自己的價值觀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沒錯,除非美國與中國在未來數月或數年養成互相合作的習慣,否則很難做成什麼事。但我們不會為了尋求合作關係,而犧牲我們與傳統盟國的關係。」

不過,即使奧巴馬在人權問題上措辭溫和,還是冒犯到了一些中國人,他們將此視為令人無法接受的干涉行為。上周一,當奧巴馬在對話會上批評互聯網管制時,上海復旦大學學生、共產黨員陶韡爍就在現場。會後他在該校的在線論壇上寫道,「中國人、中國青年人不能隨隨便便被一個外國元首想怎麼教育就怎麼教育,而沒有一點反應。」

奧巴馬利用此次訪華來界定新的國際關係現實,並使自己接觸全球崛起最快的大國的想法具體化。但他採取較前任更加務實的態度的風險在於,對於他的新夥伴將如何反應,他也許有些天真。


推薦閱讀:

茶葉知識大全 中國十大名茶
洪災當頭,中國應當只有凝聚力量的聲音
為什麼德國人對中國看法最為負面?
中國甲子歷的設計之美
中國鞋王衰敗!2個月關閉276家門店,曾超耐克位居市場第一

TAG:中國 | 低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