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以第七識用功,即是打成一片_聖一法師

以第七識用功,即是打成一片 資料來源:聖一法師禪七開示作者: 聖一法師時間: 2010-11-27   各位善知識,佛法千生難遇,祖道萬劫難逢,在這個娑婆國土之人,出無佛世名為佛,出有佛世名為祖,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已成了佛,釋迦佛以前迦葉佛已滅度,將來有彌勒佛出世,釋迦牟尼佛修行時無佛,故出無佛世名為佛,釋迦佛修行,歷代祖師亦修行,歷代祖師修行亦悟道,但歷代祖師悟道時出有佛世,釋迦佛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未法一萬年:雖然修行悟道,出有佛世名為祖,祖與佛沒有什麼差別,佛則因圓果滿,修因已圓,證果亦滿名為佛,祖師修因已圓,因即明心見性已圓,但果未滿-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授記作佛等未滿,所以名之為祖。

我們今天的確萬幸,能夠遇到這個成佛之法,亦能遇到佛祖之道,佛祖之道是佛因,成佛之法是佛果,佛果是佛:佛因是祖,所以我們很有福氣,所謂佛法千生難遇,祖道萬劫難逢,雖然是逢到,不能入寶山空手而回,既入寶山,空手而回等於零,人到寶山一定要取寶,我們入什麼寶山呢?入佛法之寶,祖道之寶,我們要取,取即修也,說食不飽,聞法不修等於零,修行如何修呢,每一個眾生的組織,簡單的來說是色心和合,色是四大之色,心是我們靈覺之心,和合而成,或謂由五陰:色、受、想、行、識和合而成,詳細而說是由八個識而成,人人都有眼識,能夠見色,有耳識,能夠聞音聲,有鼻識,能辯香,有舌識,能嘗味,有身識,能覺觸,有意識,能分別是非好歹,又有第七識,念念執著,俗稱傳送識,我們所作一切善惡業等均由它送入第八阿賴耶識,又名藏識,第八阿賴耶識的種子多得很,不單是今世的種子,無始劫以來所有善惡種子均由第八阿賴耶識藏起來,不單是生死的種子,六道輪迴的種子,又有聲聞緣覺,佛菩薩的種子亦在其中。各位,你們誦妙法蓮華經,那你想不成佛也不可能:『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若聞如是法,皆已成佛道。』所以誦了妙法蓮華經,就在八識田中有成佛之種子,勤力的則快成,懈怠的則慢慢才成,我們今天跑到禮堂來坐香,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靜到極則明心見性,你已下了祖師的種子,你若想來世不作祖師也不可能,因八識田中有了祖師的種子,第八識是播藏,一切有漏及無漏的種子、世間及出世間的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里,你看我們初念大悲咒,念熟了,便是藏在阿賴耶識里,以後日日都識念,譬喻有些人背楞嚴咒,背熟了,不是藏在腦內,是藏在阿賴耶識里,阿賴耶識有楞嚴咒的種子,就能把咒一字不漏的念出來,我們今天修行以何為本錢?就是以這八個識為本錢,眼見色亦可以用功,耳聞聲亦可以用功,第六識分別思量亦可以用功,第七識更好,恆審思量,第六識思量有間斷,第七識思量則無有間斷,思量到悟道為止,第七識古人稱為『志』,有志事竟成,這是第七識,不是第六識,第六識很脆弱,第七識則可以令你所作事辦。  各位,我們參禪亦復如是,八個識用那一個識去參呢,就是用第七識去參,恆審思量,古人說:念茲在茲,綿綿密密,相續無間。普賢行願品里說:『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個就是第七識,所以六祖菩薩在壇經中說得很清楚:『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智即分別智,在大乘佛法不是靠一個講字,一定要修,所以莫執生死智;生,我亦知道,死,我亦知道,善惡我也知道,君子小人我也知道,這個是生死智,是第六識,分別好醜富貴,亦是第六識生死智。『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這個意就是第七識,什麼是意呢?我們吃飯時,見到沙粒便會揀掉去,飯粒便吞下肚去,見到合自己胃口的飯菜便夾來吃,不合自己脾胃的便不要,修行亦復如是,要找出自己的意,用這個意去修行,什麼是意,現在舉一個譬喻:若有人問你,『有意無意?』『有意!』 這話怎說?在你未出聲答以前已經有了這個意,有意無意是意中的事,不是口中說的:又如有人問你有意朝普陀山否,你說有意,縱使你從未表明想去朝普陀山,但當人家一問你有意否,你即答有意,有意是未講話以前那個心,這個就是意,默然允可也,人家問你喜歡否,你點頭,這個也是意,未講話以前那個心就是意,未開口以前那個心也是意,這個意是很長久的,『有意久矣』。意不是現在的,若人有意朝普陀山,可能十年前已有這個意在,十年後這個意還未間斷,若人明白這個意,就懂得用功,若想學祖師的道,想明心,就不要用分別心去分別種種的名相,這是生死智,未分別以前那個心名之為意,參禪全憑用意去參,不是用念佛是誰,這個是生死智,要用無分別心去用功,不念而念,不是有念而念,不念而念,打成一片,念念如是,念念都是這句——誰?不是文字上誰,是意識的誰,誰?誰?在心內繼續無間斷的打成一片,這就是努力須用意。  這個意字最難講,中庸有幾句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和之道就是中庸,喜怒哀樂就是第六意識,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未發以前是什麼?未發以前,不是第六識,是第七識,今日用這個功,不是喜怒哀樂已發那個功,是喜怒哀樂未發以前的中和之道,中即不偏,和即和平,中和就是打成一片的氣份,保持這個氣份,不要那個喜怒哀樂,若用第七識修行,便很容易打成一片,前念後念,念念一如,前念是凈,後念是凈,念念是凈,凈便打成一片,以第七識用功,古德稱之為疑情,亦即是打成一片,第六識不會打成一片,第六識生生滅滅,妄想彼起此生,那裡可以打成一片,如大海波濤,千濤萬浪,這就是第六識的境界,第七識如水平如鏡。  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疑情,只知道參禪要起疑情,起疑情就是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後就沒有第六意識,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沒有第六意識,就沒有時間性,打成一片是一個氣份,只有自己才知道,不單參禪可以打成一片,持戒方可以打成一片,持戒之人,戒律現前,如影隨形,行住坐卧,出入往還,舉止威儀好得很,因有戒與其打成一片,定也可以打成一片,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不單定可以打成一片,慈悲心也可以打成一片,若慈悲心打成一片,這人慈祥和氣,所以用功打成一片後,行與坐無有差別,行如是,坐如是,寤寐一如,欲想打成一片,一定要用第七識,不可以用第六分別意識,以第六意識用功,話頭很粗,念佛是誰?好像有,頃間便不見了。用功而話頭不見了,便會生煩惱,還是舍離第六識,用第七識好了。  以第七識用功,提又不是提,很微細,但要留意那個『看』字,念誰則看誰,念無則看無,無字不會生滅,念念無,無生滅心便現前:前念心是無,後一念心是無,念念無,『無』心相續,便打成一片,『誰』字亦復如是,第一念是誰,第二念是誰,念念是誰,誰字無相,誰字無生滅,便打成一片,所以虛雲老和尚說法,的確妙不可言,他老人家『看』話頭,用個『看』字,他老人家提醒我們-看!我在南華寺聽老和尚講開示云:『初發心的多提,老參師傅多看。』這個看字,就是萬法一如,若人跑到山頂看香港,香港亂七八糟,但於你眼無礙,萬物一如嘛,所以用功,欲想功用成片,用第七識,下手用功,用看字,一看便看下去,看到無我無人,無生無減,無此無彼,好好用功啊!庚午年(1990)臘月於香港虛雲和尚紀念堂(十二月初十開示)弟子衍輪恭錄。(本篇題目為編者加)
推薦閱讀:

妄盡還源觀今說 3~悟顯法師 宣講
凈空法師:學生找好老師可遇不可求;老師找個好學生更困難
慧律法師《成就人生》:佛·陀·告·訴·我·們·什·么
功德山 上寬下如法師慈悲開示:大悲咒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