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I 收藏古董照相機小知識

2016-06-18 黑色屋子

最早成像原理的發現

十六世紀末的一天,那不勒斯學者G·德拉波爾塔在家中宴客。沒過多久,賓客們在慌亂中奪門而出,而主人則在事後因被裁定使用巫術而遭到懲罰。事實上,德拉波爾塔不過是向賓客展示了一個奇妙的光學實驗:他把賓客請到了家中一間日光無法照射到的內房,並在內房連接客廳的牆上鑿了一個小洞。客廳里有他邀請的戲班演員表演雜耍,內房的客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驚恐地發現牆壁上有一群左右調轉,上下顛倒的人影不斷舞動,一時間驚慌失措。這間內房就是所謂的「暗室」,它的成像原理可以看成是攝影術的源頭。

其實,「暗室」原理早在公元前四世紀就已經在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的書中被提及。生活在公元十世紀的阿拉伯學者海桑(Alhazen)則對其作了更為詳細的闡釋。而達芬奇也在其筆記本中作過關於「暗室」的記錄。到了十七十八世紀,這一原理在歐洲繪畫界被廣泛使用,因為它能更精確地幫助畫家把握透視效果。與倫勃朗齊名的荷蘭黃金時代畫家弗美爾,以威尼斯風光畫出名的義大利畫家迦納來托等人都對「暗室」的使用了如指掌。

(十八世紀法國學者狄德羅所編撰的《百科全書》中的「暗室」插頁版畫)

儘管對於「暗室」原理的掌握在歐洲有著很長的歷史,但真正能穩定成像的攝影術的出現卻要一直等到十九世紀。公元1816年,法國人尼塞普爾·涅普斯開始了一系列對於「日光照像術」的研究。之後的十一年間,他一直與其弟弟保持通信,大談研究的進展程度。1827年的一天,涅普斯將自己製作的一台配有塗抹了瀝青的鋁製成像板的「暗箱」放在寓所的窗檯前,經歷了長達數天的曝光之後。一張模糊的圖像呈現了出來,畫面中可以依稀分辨出房屋,樹木和閣樓。這幅並不完美的圖像被認為是如今依然存世的最早的相片。

(該照片現存於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圖書館)

1829年,涅普斯與法國企業家路易·達蓋爾合作進行成像技術的改良研究。1833年,涅普斯去世,達蓋爾則在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進展。他發現使用碘化銀比瀝青的感光效果更好;使用水銀蒸汽處理過的背板成像更為清晰。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攝影的曝光時間大大得以縮短。之後不久,達蓋爾還發現將成像板放在含鹽溶液中作浸泡處理可以防止圖像發黑。1839年,時任法國總理的科學家弗朗索瓦·阿拉戈將達蓋爾的這些發現一一在法國自然科學院作了介紹。同時,達蓋爾將它們命名為「達蓋爾攝影法」(亦稱「銀版攝影法」),並開始商業化。這一方法傳開之後,轟動了整個法國和周邊國家。人們大概不會忘記當時法國著名的學院派畫家德拉羅什的那一聲長嘆:「繪畫死於今日!」

(達蓋爾攝影器)

1850年,法國攝影師古斯塔夫·勒格雷發明了火棉膠濕板攝影法,讓快速曝光成為了可能。但由於勒格雷隨後將研究重點轉向了蠟紙底片,攝影史將發明火棉膠濕板攝影的榮譽讓予了英國攝影師弗雷德里克·阿切爾。

(1856年勒格雷為拿破崙三世的皇后歐也尼拍攝的相片)

早期用於相機成像的底板為玻璃材質,體積和重量相對較大,且十分易碎。1884年,柯達公司的創始人喬治·伊斯特曼研發了軟性的感光表面以及用賽璐珞(一種合成樹脂)製成的膠片。相機體積的縮小成為了可能,便攜性大大提升。

(喬治·伊斯特曼肖像)

1888年,世界上最早的膠片相機問世,伊斯特曼將其命名為KODAK。這個名字寓意頗豐:伊斯特曼的想法是採用兩個在任何語言中讀音都很接近的母音作為基礎,因此他選擇了O和A;而與這兩個母音相配的輔音的選擇也透露著濃情,因為K是伊斯特曼母親(Kilbourn)名字的首字母。居中的D則是隨機選擇而來。

KODAK的發音簡練清晰,符合伊斯特曼將相機大眾化的理念。很多人至今仍記得1888年那台被後世稱為「傻瓜機」鼻祖的柯達盒式相機推出時的那句著名口號: 「你只需按動快門,剩下的交給我們來做。」柯達也很快不負眾望地成為了業餘攝影愛好者的新寵,「KODAK」一詞甚至成為了業餘相機的代名詞。

但人類並未隨著柯達的誕生而進入膠片時代,玻璃底板及後來的干版依舊頑強地存活到了二十世紀初。前膠片時代的知名相機品牌大概有以下這些:

英國的Lancaster:

在十九世紀末,蘭卡斯特是攝影器材製造領域的絕對傳奇。早在1835年,詹姆斯·蘭卡斯特就在英國伯明翰的公牛大街成立了一家光學設備公司,專門生產顯微鏡和望遠鏡。1870年左右,隨著詹姆斯的兒子威廉開始接手公司業務,公司也正式更名為「蘭卡斯特父子公司」。也正是從那時起,蘭卡斯特父子開始全面進軍民用攝影器材領域。1882年公司首創快照相機(Instantograph),迅速成為蘭卡斯特的標誌機型,在攝影愛好者中風靡了二十多年。截止到1888年,不同型號的快照相機售出了35000台,而到了1898年,這一數字更是達到了驚人的90000台。同年,蘭卡斯特父子公司一躍成為當時全球銷量最大的相機廠商

英國的Sanderson:

Sanderson相機的創始人弗雷德里克·赫伯特·桑德森(F.H. Sanderson)1856年出生於英國劍橋。他的主業是製作木質櫥櫃,在木雕和石雕上也很有建樹。但令他在史上留名的卻是他的一項業餘愛好,攝影。桑德森酷愛建築攝影,但苦於找不到一台符合自己需求的相機,他便在1895年親自設計了後來被諸多專業相機品牌所借鑒的「搖擺鏡頭板」,它可以按照攝影師的需要對鏡頭進行上下左右的移動,因此可以滿足拍攝高層建築的需求。兩年後,桑德森的這一設計在他的家鄉劍橋舉行了大型的公開測試活動。測試十分成功,令當時的專業攝影器材界側目,因此獲得了大篇幅的報道,桑德森相機也隨即走紅英倫三島。值得補充的是,為了確保鏡頭板移動後,相機底座能保持水平,桑德森相機在底座的一側還配備了一個小型水平儀。這一細節也很快被其他同行所模仿。由於自己不是專業的光學設備生產商,桑德森委託曼徹斯特的「福爾摩斯兄弟」(Holmes Brothers)負責相機的製造,並由倫敦知名的攝影器材銷售商霍頓(Houghton)負責銷售。

法國的Gaumont:

作為世界上第一家電影公司,法國高蒙(Gaumont)的發展史完美地詮釋了人類從照相向電影過渡的完整過程。1895年,萊昂·高蒙收購了著名的理查德兄弟所經營的,位於巴黎聖羅熙大街的攝影器材鋪,開始銷售望遠鏡,投影儀和照相機。次年,極具商業前瞻性的高蒙看中了由攝影家喬治·德梅尼(Georges Demeny)所發明的,紅遍法國各大節慶集市的連續攝影機,將其版權買下,進行技術改良,並實現量產。同時,高蒙還邀請德梅尼的助手艾麗絲拍攝了公司的第一部故事短片:《艾麗絲小姐》,令後者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導演。1900年,高蒙公司攜旗下幾款標誌性的攝影機和相機參加在巴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一舉贏得了組委會大獎,名聲大噪。

法國的Hermagis:

旅行用大畫幅相機(13*18cm)是法式便攜相機的代表,大於同時期使用4*5英寸(9.96*12.54cm)感光版的英式或德式便攜大畫幅相機。與其相對的是攝影棚所用的更大畫幅相機。1845年,Hyacinthe Hermagis在巴黎創立了法國第一個光學設備製造公司。他起初只做鏡頭,快門等光學配件,用以裝配由其它相機製造商製造的相機機身,最終的成機則陳列在位於巴黎rambuteau大街18號的店鋪以供銷售。隨著相機工業的迅速崛起,Hermagis也開始自己製造相機。1868年,老Hermagis去世後,女婿Jules-Fleury接手業務,公司也更名為「Fleury-Hermagis」。進入二十世紀,德國光學配件企業開始橫掃歐洲市場,哪怕是歷史悠久的Hermagis也感受到了競爭壓力,公司因此開始積極尋求變化:除了繼續出產裝有自己配件的相機之外,也開始銷售使用廣受親睞的德國配件的組裝相機,但底線是保留法國機身特有的形制和規格。

美國的Conley:

1899年,凱利和弗雷德里克·康利兄弟在明尼蘇達州溪谷(Spring Valley)他們家族世代經營的珠寶店後堂開始製造相機。不到一年,他們就建立了屬於康利(Conley)品牌的第一個相機工廠。1903年,公司迎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由於柯達公司收購了羅切斯特光學設備公司,一直以後者作為相機供應商的著名貿易公司西爾斯(Sears)開始物色新的合作夥伴。西爾斯的創始人理查德·西爾斯將目光鎖定在了由兒時玩伴康利兄弟創辦的相機公司。在和西爾斯簽署了供貨合同之後,康利公司將總部搬到了明尼蘇達州的羅切斯特市。兩年後,公司的僱員人數從16人猛增到了135人,每年能生產28000台相機和上萬個相片夾。1909年,康利公司在今天羅切斯特市的第一大道上建造了一個巨型工廠,成為了當時明尼蘇達南部第一棟混凝土建築。而公司本身也成為了除了世界知名的馬約診所之外羅切斯特市最成功的企業,幾乎獨霸了當時的干版相機製造領域。

德國的福倫達:

福倫達(其創始人名字)。 早在照相機被發明前的18世紀福倫達即是一家充滿活力的光學儀器廠商。1840年,福倫達的孫輩成功開發出名為「肖像撮影用新式銀板設備」的第一架照相機 。1900左右,徳國的相機行業迅速實現近代化。福倫達也陸續推出裝置korinea和Heliar鏡頭的手提式攝影機和快拍照相機、箱式單鏡頭反射照相機、立體攝影機等新產品,並出口到歐洲、美國及世界各國。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18年戰爭結束、徳國遭遇到戰爭賠償的浪潮。許多廠商加強了與其它廠商的聯營,並由此帶來針對世界最大照相機廠商蔡司·伊克的大聯合。然而,福倫達並沒有選擇與其他公司協作、聯營的道路。1929年Bessa彈折式皮腔相機問世。該相機和同年誕生的蔡司·依考的依考特起開創了使用卷式膠片的時代,受到戰後許多用戶的擁護。二戰後推出了改良型BessaI、BessaII相機。1930年新推出了新式高級彈折式皮腔照相機、雙鏡頭反射照相機、簡易彈折式皮腔照相機Bessa66、35mm相機等。這些相機機械裝置精密、實拍性能高,從而確保了福倫達的良好聲譽。擁有福倫達有限公司的謝林克於戰後徳國分裂時期開始經營,1956年,轉讓給卡倫·蔡司。這之後,福倫達成為蔡司·集團下屬的一家企業,加強了與該集團中的照相機廠商蔡司·依空同步發展。1965年,成立「蔡司·依考·福倫達」銷售有限公司,這兩家公司用同一個商標銷售照相機。

進入膠片時代後,知名的相機品牌當然首推德國的祿萊和徠卡:

祿萊:

1920年,保羅·弗蘭克和雷諾德·海德克在德國的布倫斯維克(Brunswick)成立了以兩人名字命名的公司,開始使用高茲鏡頭(Goerz,成立於1888年的知名德國鏡頭商,後來和其它3家企業合併組成蔡司依康)設計相機。次年,兩人推出了公司成立後的第一款雙鏡頭立體相機,取名為Heidoscop(以海德克的名字為詞根)。該相機採用卡爾·蔡司公司旗下光學物理專家保羅·魯道夫設計的天塞鏡頭,成像上依然使用感光玻璃版。1923年,Heidoscop經過重新設計,推出了採用117膠捲的新機型;與感光版機型同時存在。1926年,弗蘭克和海德克推出了一款與Heidoscop幾乎一模一樣的相機,但只適用於120膠捲,命名為Rolleidoscop,這是「祿萊」這一名字首次在攝影史上出現。1927年,著名的雙反相機「祿萊福萊」(Rolleiflex)製成。新相機供不應求。雖然它並不便宜,但是在第一個月里就收到了800個訂單。1933推出的祿萊可德(Rolleicord)是一款比較便宜的福萊,它使用比較簡單的物鏡,鋼板制的背板,卷膠捲用的是按鈕,而不是搖臂。它是第一台沒有自己的計數裝置的相機,膠捲背面的數碼標誌著有多少照片曝光了。1937年6月祿萊推出自動福萊(Rolleiflex Automat),這是照相機技術中的又一巨大創新。至此為止攝影師必須在曝光後重新拉緊快門和傳送膠捲。自動福萊則通過轉動傳送膠捲的搖臂同時也拉緊快門。這不僅加速了照相機的操作,而且攝影師不會忘記傳送膠捲導致雙重曝光。

徠卡:

徠卡(Leica)是一家總部位於韋茨拉爾的德國相機生產商。徠卡的名字由其創始人萊茨(Leitz)和相機(camera)的前音節組成。1913年,第一部徠卡相機的原型(Ur-Leica)在韋茨拉爾市的恩斯特·萊茨光學工廠(E. Leitz Optische Werke)廠由奧斯卡·巴爾納克(Oskar Barnack)製作。作為風景攝影使用的攜帶型相機,這台徠卡相機是世界上最早的使用35毫米標準電影軟片的35mm相機。它把電影軟片的18×24毫米畫幅擴展到24×36毫米,縱橫比也隨之從4:3變為3:2。在1925年的萊比錫德國展銷會上,徠卡I(Leica I)一推出就立即取得成功,從此開啟了一個傳奇時代。

(Oskar Barnack正在製作第一部徠卡相機的原型Ur-Leica)

(Ur-Leica)

攝影史上許多大師都鍾愛徠卡,比如法國人亨利·卡蒂爾-布列松。二戰期間,布列松在德國戰俘營中度過了35個月。經過3次嘗試後,他逃了出來,抵達巴黎並加入了地下抵抗組織。1943年,他挖出了那部他所鍾愛的萊卡相機(之前被他埋在一塊農田裡)。1945年他為美國當局導演了紀錄片《回歸》Le Retour (The Return),慶祝法國的解放。布列松在戰後1948年前往印度拍攝的甘地葬禮,以及在此後1949年前往政權更替的中國從事的攝影紀實,為他贏得了世界聲譽。1949年,他分別在國民黨統治大陸最後的6個月和共產黨取得政權後的6個月內從事了大量拍攝活動,在北京記錄下了最後一批太監的影像,並見證了北京新政權的建立。此後又前往荷屬東印度,拍攝紀錄了印尼的獨立。最終,布列松的攝影之路引領著他遊歷了墨西哥、加拿大、美國、印度、日本等諸多國家和地區。1954年蘇聯領袖斯大林逝世後,他成為第一個被允許進入蘇聯的西方攝影記者。1955年,布列松在法國盧浮宮舉辦了他的第一次個人影展。

(布列松與徠卡相機)

以上內容轉自vintagefactory專稿

本期黑色屋子微店推薦

微店

20世紀初柯達風琴古董膠片膠捲兩用相機

產地:美國

年代:1900-1915年

品牌:Eastman Kodak

材質:鍍鎳板+牛皮

尺寸:16x29x7cm

型號:四號B型

構造:這台相機既可用鏡頭上方的小型取景鏡頭取景,也可以用原配的毛玻璃背板取景。

狀態:機身保存良好;鏡頭清晰;各部件運轉正常

掃描下方二維碼

進入黑色屋子微店選購


推薦閱讀:

相機還在保修期,廠家維修卻要收我錢,這合理嗎?
馬小路 MT-01桌面三腳架:願意帶出去的三腳架
徠卡 Leica Q 「初雪白」 限定版要價3.4萬元。
如何選購手機鏡頭?
神操作:只要3000元賓得K-1瞬間變K-1 Mark II

TAG:科普 | 相機 | 知識 | 收藏 | 古董 | 小知識 | 照相 | 照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