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悟心得】太極拳學習修鍊體悟(陳潮勇)

學生陳潮勇正式學悟太極拳道10月有餘。在此前他一直堅持聽拳說老子講座。學悟太極時間雖不長,但確實有了深刻的感悟。尤其對太極樁功,已由無極樁進入渾圓樁功的修習。不但對其理有了正確的理解和認識,自我的身心亦有了較為深切地體悟。現轉載他的習悟心得供同道借鑒。 太極拳學習修鍊體悟(一)2013-09-24 跟隨李老師系統學習太極拳已經10個月,從對太極拳的模糊認識到有一個基本認知,其間有很多心得體會,寫出來算是對自己這一階段的總結,為進一步的學習打好基礎,也為同學提供一點參考。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這顆皇冠上的明珠。一種源遠流長的文明必然有其源頭,把握源頭,才能透徹理解這種文明,達到知其本的目的。中國文明的源頭是古天文學和人體,一個大宇宙,一個小宇宙。古人蔘天悟地,把握陰陽,通過人體這個小宇宙來認識天地這個大宇宙。所以說要理解自然之道和讀懂中國經典,從認識人體入手是不二法門。認識人體體驗自然之道的途徑有很多種,其中最簡便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傳統武學和傳統醫學。傳統武學是認識自己,並讓自己有形的身體和無形的精神回歸自然之道;傳統醫學是根據自己體悟出來的這個自然之道,施術於他人,解除病人疾苦。一體一用,陰陽之道。  傳統武學中首推太極拳,因為它是完全根據中國傳統哲學設計出來的,其內涵非常貼合中國人對於宇宙自然的理解,是人用自己的身體來闡明、印證自然之道。所以明理是太極拳修鍊第一要義。可以說,學習太極拳,最難的地方就是明理,尤其是對於初學者。理明後,就相當於找到了正確的道路,練起來就能事半功倍,之後就看自己下功夫的程度了。但是太極之理,自古就是不傳之秘,屬於門中極隱秘的東西,非入室弟子不傳。歷代先賢的拳經拳論,也都是展現修成正果之後的那個果,具體的修法,隱而不講。練成功夫者,讀這些文章自然心領神會,但初學者還是不得其門而入。所以入手的具體方法是極其重要的,也是一般師傅輕易不講的。這就造成了一般教太極拳就教拳架,使人以為那就是太極拳了,完全忘記了太極拳是內家拳,沒有內功,何稱內家拳。那麼如何明理呢?遇見明師是關鍵的一步。傳統文化最講究傳承,每一門傳統藝術精髓的東西都是通過一代一代的口傳心授,得以保存的。太極拳作為一種小眾高端藝術,更是如此。明師不一定是名師,名師也不一定就是明師。出名的原因很多,不代表一定有真本事。傳統文化講究修心,要淡泊名利,所以達到明師這一層次的人也一定不求出名。故明師難遇,非常非常難。一是由於歷史原因,數量很少;二是明師不求出名,知道的人很少。所以有機緣遇見明師是極大的福報。有了明師指導,那些不立文字、口傳心授的,歷代先賢窮盡畢生心血總結出來的心法才會一層一層的出現在自己面前,並通過下功夫,用身體把它們展現出來。 有幸遇見李老師是極大的福分。一是李老師是楊氏太極拳的嫡傳,有師承和家學,並且通過幾十年的修鍊參悟,不僅在實踐技擊上功夫深厚,而且在太極拳的學理上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太極拳和其他中國武術相比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太極拳是文人拳,從太極拳創立之始,就把中國文化的哲理融入其中,歷代修習者即是拳家,也是文化學者,他們不斷地豐富著太極拳的文化內涵,所以要想深入理解太極拳,文化修為非常重要,這一點決定了李老師在拳學理論上的獨到之處。二是李老師非常開明,沒有門派之見,非常願意把自己全部所學教給學生,希望中國的優秀文化能夠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跟隨李老師學習之後,就算找到了太極拳的正確道路,唯一要做的就是下功夫了,不能辜負了老師的厚望。  傳統藝術的學習,核心都是修心,修習的次第非常重要,一層有一層的心法,按部就班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其中最難的部分是入門階段,邁入大門這一步非常不好走,因為毫無基礎。而一旦入門就會豁然開朗,越練越精。遇見明師就算是已經遠遠地看見那座大門了,剩下的就是沿著老師所指的道路慢慢堅定地前行,一定會離大門越來越近的。  修習太極拳的初級階段,有3個小經驗對步入太極之門會有較大幫助。 第一是背誦熟讀經典。經典是先賢心血的結晶,直指大道,熟悉並背誦它們,對於充分理解太極拳和傳統文化有著極大裨益。即使經典中的一些內容暫時還不理解,但只要熟記於心,時時揣摩並不斷實踐,一定會越來越明白。中國文化不僅僅是書本知識,從來都是知行合一的,僅僅從書本理解是不可能透徹的,身體的感悟最重要。隨著太極拳修鍊的一步步深入,體悟會越來越強,會越來越明白經典在說什麼。需要背誦的太極拳經典有兩篇,即張三丰和王宗岳的拳論,雖然篇幅很小,但字字珠璣,時時玩味其詞,一定會帶你步入太極拳的殿堂。還有一個不需要背誦但要熟讀的經典,即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是中國文明的元典,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太極拳從理論到實踐處處都完美契合道德經,拳學的修為會大大有助於理解道德經,同時對道德經的深刻認知也會極大地提高自己的拳學水平。 第二是在家裡準備一面能照見全身的鏡子。傳統社會中,傳統技藝的學習是師徒制,師傅和徒弟有大量的共同時間,有時是吃住在一起。師傅不僅僅傳授徒弟技藝,也指導徒弟做人。傳統的太極拳傳授方法也是這樣。師傅可以隨時糾正徒弟不正確的地方,親手指點徒弟的動作。但是現代社會中已經不容易具有這樣的條件。學生和老師見面的時間很少,老師親自動手為學生糾正動作的機會也不多。特別是老師給學生糾正之後,學生回到家後動作又經常會習慣性變形,而形體正確的重要性對於太極拳初學者是極為重要的,所以在太極拳初級階段,家裡準備一面能照見全身的鏡子非常重要。站樁的時候,往往自己覺得姿勢對了,練習了很長一段時間,感覺非常不錯,但當照鏡子一看,發現原來錯誤真的很多,這才恍然大悟,很多自己以為正確的不一定是真的正確,鏡子是自己的一位很好的老師。  第三是練功生活化。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人往往沒有古人那樣大量的時間用來練拳,而所謂功夫,是需要下功夫才能出來的,所以練習時間少是現代人修鍊太極拳的一個很大問題。我的體會是,見縫插針,隨時練習。人從出生到長大,多年下來慢慢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慣,修鍊太極拳的目的,就是為了把這些不良習慣慢慢改掉,從後天返先天,重新建立起那套一生下來就具有的合乎自然的生活習慣。所以修鍊太極拳,不僅僅是站樁或者打拳架的時候才是太極拳,而是生活中處處都是太極拳,時時按照太極拳的規範來要求自己,逐漸養成正確、自然的生活習慣。有了這個理念,練習的時間就會大大增加,可以說隨時都在練功。練拳生活化的關鍵是時時都保持樁的狀態。走路的時候,坐地鐵、公交車的時候,辦公室坐著的時候,都可以按樁的要求做。坐地鐵、公交車的時候,盡量不坐,而是按照樁的要求站著;在辦公室的時候,按照樁的要求坐著,而不是窩在椅子里。坐地鐵、公交車的時候,由於自己知道不是專門在站樁,往往比較隨意放鬆,經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有時想了很長時間的一直沒有琢磨明白的問題,會突然開竅。(待續)太極拳學習修鍊體悟(二)2013-10-06 無論何派太極拳,站樁都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入手方法,即使是功夫到了很高階段,站樁仍是經常的必修課。站樁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形體的放鬆,通過形松求得內心的安逸。《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句話既是整部內經的總綱和核心,也是站樁的原則和心法。李老師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一般人的身體就像是一團放在冰箱冷凍室裡面的肉餡,肌肉僵緊,氣血不通,太極拳的修鍊就是要把這團肉餡從冷凍室中拿到室溫中化凍,化開之後還要用筷子朝一個方向絞打,使之上勁,產生韌性,這樣才會氣血暢通、身體健康。所以整個站樁都是在圍繞著「松」字進行。但是人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多年養成的壞習慣使人已經不知道什麼是放鬆了,全身始終處於緊張之中,學會放鬆是站樁的目的,也是太極拳入門的必經之路。 站樁的方法,是按照全身十八個部位的形和意的要求,由意識不停地在周身巡視,不斷地調整自己,使這十八個部位合乎規範。為什麼要用站樁這種形式來尋找放鬆?原理是什麼?如果用一個詞來提煉站樁的要領,就是「站似坐」。當人坐在椅子上的時候身體是比較放鬆的,因為此時由椅子來支撐體重,不需要肌肉用力,故身體容易做出放鬆的狀態來。當人站著的時候,肌肉要用力來支撐體重,維持骨架不倒,所以站著的時候不容易放鬆。那麼站著的時候怎樣才能做到放鬆呢?就是站著的時候也要像坐著一樣,即站樁的這種形態和要求,也就是所有內家拳的書上都講的「沉肩墜肘、含胸拔背、開胯圓襠、松腰坐胯」等等。 在這麼多的站樁要求中,坐胯是核心要點。胯坐下去了,在形態上才能達到「站似坐」的「坐」,只有這種形態才能在肌肉放鬆不用力的前提下讓骨架穩穩地立住不倒。胯坐下去後,那些其他的要求才會容易做出來。坐胯的關鍵是胯這個部位要鬆開,也就是大腿骨和骨盆相連的那部分盡量放鬆。一般人胯這個地方都是僵直的,不容易彎曲,所以做下蹲動作的時候,都是通過膝蓋的主動彎曲來完成整個身體的下蹲。而正確的下蹲動作應該是通過屈胯帶動屈膝,也就是屈胯是主動,屈膝是被動。這也是「站似坐」的一個要點,就是「似」坐,而不是真的坐,真的坐是膝蓋完全彎曲,導致膝蓋用力、受力,「似坐」只是屈胯帶動的屈膝,膝蓋是微彎的,不受力。很多練習太極拳以及其他經常進行劇烈體育運動的人,會膝蓋受傷,就是這個原因。 坐胯有一個要點,就是用意不用力。坐胯不是使勁給胯一個向下的力,讓胯往下沉,而是腰胯盡量地不斷地用意識放鬆,當能做到不用力而鬆開時,骨盆受重力的作用會自然下落前翻,形成坐胯。初練時,要做到只用意是很難的,因為已經養成了凡事必用力的習慣,改習慣是最難的,不用力似乎就不會做動作了。所以開始練習時可以稍微用一些力,做到以意為主,以力為輔,緩緩行之,慢慢逐步養成用意的習慣。其他十七個部位的練習和坐胯類似。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練習的關鍵,也是區別於其他武學流派和體育運動的要點。傳統武學的各門各派都講究抻筋拔骨,雜技體操等等運動也要進行筋骨的訓練,那麼太極拳的抻筋拔骨和這些有何不同?就是太極拳的訓練始終是在用意不用力統領之下,也就是拳譜所講:「意氣君來骨肉臣」。 站樁的第二個要點是提頂,也叫「頂頭懸」。想像頭頂百會處系著一根繩子,這根繩子始終被向上提著。為什麼要這麼設計呢?這是讓人放鬆的一種很好的方法。李老師講太極拳心法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以假修真,就是去意想一種虛擬的場景,越真實越好,雖然這是想出來的,是虛擬的,但是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真切的放鬆體驗。提頂的關鍵是被提,即全身整體的被這根繩子提著,而不是只有頭部或上半身,要點是「被」字。只有在被動狀態下,身體才會不主動用力,才能做出放鬆來。這種整體性的被動訓練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需要一點一點的慢慢找感覺,因為人的用力習慣很難改。提頂的設計是一種找放鬆的非常好的意識訓練方法,對初學者入手很有效果。 放鬆不是指人是鬆鬆垮垮的,松垮就懈了,那不是太極拳講的放鬆。太極拳的放鬆是松中有緊。這個緊是精神的高度集中,聚精會神之意。李老師有一個非常好的比喻,學生上課,懈的狀態就是趴在桌子上,無精打採的聽課,而松的狀態是全神貫注的聽老師講課,此時身體是放鬆的。提頂的本質就是訓練這個緊。當意念高度集中於被提起來的時候,意念在身體之外,就不會關注在身上的某個局部,形體就容易放鬆。人從小養成的習慣就是對有形的身體過度關注,把人的意念加在身體之上,而不是讓身體自自然然的無拘無束。「偽」字左邊是人,右邊是為,加上了人的思維,就不自然,不真實了。太極拳修鍊的一個關鍵就是被動,不僅在站樁中,練習拳架的時候也是始終處於被動的狀態,這樣才能讓身體放下,心放下。(待續) 太極拳學習修鍊體悟(三)2013-10-18 李老師講,太極拳是熊鷹合體。這是極重要的內家心法。熊,就是松沉。當胯能坐下,能「站似坐」時,周身放鬆,身體不被自己的意識所制約,更接近一個自然體,此時受重力作用,會體會到一種松而沉的感覺。鷹,是輕靈。當能做到提頂的時候,整個身體被動的提起來,筋骨舒展,輕盈靈活。熊鷹的感覺,是站樁到了一定階段出現的必然結果,是一種檢驗。 站樁還有一個要點,就是「中」的要求,拳譜中「中正安舒」的中。從形體上講,中就是脊柱始終保持豎直狀態。無論是什麼時候,站著、坐著、走路、站樁、拳架等等,脊柱始終豎直,不偏不倚。中國人講做人要正直,既是此意。很多人雖然道理上明白,但是一到實際站樁和動功時,經常會不由自主地發生脊柱傾斜。脊柱豎直,經常有一誤區,很多人以為需要用力挺拔,其實這是錯誤的。用力豎直,這是軍隊訓練軍姿的理念。內家拳的豎直是松直,是不用力時人體自然出來的一種狀態。用力與否,這也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思維模式的一個重要區別。當身體下面能夠松腰坐胯,上面能夠提頂時,就會脊柱松直,身形中正,舒適自然。 在站樁的修為次第中,一般是先練無極樁,有了一定基礎後再站渾圓樁,取無極生太極之意。無極樁和渾圓樁的區別,我的體會是,在樁功的範圍內,無極樁是體,渾圓樁是用。從形體的角度看,無極樁、渾圓樁最大的不同是手臂的位置。無極樁手臂自然垂於身體兩側,此時手臂是不吃力的,手、臂、肩比較容易放鬆。而渾圓樁手臂抬起,從無極而太極,手、臂、肩開始吃力,尤其是肩部。在手臂抬起的狀態下去找無極樁時的舒適自然,這是更深一步的功夫。李老師講,手臂抬起這一楊氏太極拳的起式,就已經把整個太極拳的要點含在其中,起式很難練,練好了,太極拳就明白了。起式的關鍵點在於難起,手臂慢慢抬起時,似有千斤重物壓著,不讓其抬起。為什麼會難起?因為手臂抬起不是隨隨便便往上抬,而是被抬。太極拳的一個及其重要的心法就是「被」字訣。無論是站樁時的靜還是拳架時的動,整個身體時時刻刻都是被動地在動。只有身體不主動才能做到不用力,也就是用意不用力。當能做到整個身體被動不用力時,就會全身放鬆,周身一家,手臂抬起的不僅僅是手臂自己,而是全身的重量,一百多斤壓在上面自然會感覺到難起。  在做起式時,可以意想指尖被拽著拉起,全身放鬆,由指尖帶動周身骨架節節緩緩而動,直至手臂到位。李老師有一個非常到位的比喻,整個人體就像一個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的最大特點是「牆倒屋不塌」,房屋的所有牆都不是承重牆,只起隔斷作用,起承重作用的是房屋中間的立柱。立柱是直接立在地面上,不用像西式建築一樣打地基埋於地下,和地面的接觸是不固定的。立柱頂端是梁架和斗拱,全部連接不用釘子釘死,而是用卯榫連接。卯榫相對於釘子,最大的區別是允許一定程度的形變。立柱、梁架、斗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框架結構,而其柔性的連接,又使其具有相當的彈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復能力。在遇到地震時,這種柔性的框架結構能夠很好地化解地震的縱向和橫向破壞力,堪稱建築版太極拳。人體的骨架就是這種柔性的框架結構,骨節之間通過韌性的筋相連,構成一個完整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骨架會自動調節,化解來力。站樁就是使骨架達到一個最自然合理的架構,十八個部位的要求做到了,這個架構就出來了。也只有在這個架構下,才能真正做到放鬆不用力。然後要做的就是使這個架構成為新習慣,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只有練功時才是這種架構。當動起來的時候,每一個瞬間都是這個架構,不能一動架構就散。所以對於我們這樣初級水平的習練者,在練習手臂抬起或者八部功法時,動作一定要慢,緩緩而行,只有這樣架構的內在要求才能做出來,才是內功。功夫到了一定層次,應用的時候,動作再快也就能保持架構不散了。 在練習渾圓樁時,從無極樁開始手臂抬起,在緩緩被動抬起的過程中,由於全身放鬆不用力,骨架不受肌肉的束縛而變得很靈活,會隨著手臂的抬起而自動調整,產生整個架構的聯動。特別是胯鬆開後,大腿骨會隨著手臂的抬起而向外轉動,直到轉正,朝正前方,此時膝蓋正對腳尖;同時臀部會隨著大腿骨的轉動而向內轉動,即所謂斂臀;襠部會隨著大腿骨的外轉和臀部的內轉而撐開,形成圓襠這種拱形支撐結構;骨盆會隨著斂臀而下落並前翻,形成坐胯和垂尾閭;骨盆前翻帶動丹田被托起和腰曲被拉直,形成松腰;進而脊柱會隨著坐胯和提頂被松直,形成全身最大的一張弓。 在整個聯動過程中,由於大腿骨和臀部的轉動,整條腿側面的筋被扭絞抻拉。通過松腰,筋的扭絞抻拉向上傳遞,經背、肩、肘直到指尖。身上越松,筋就越緊,形成肉鬆筋緊的狀態,這大概就是肉餡比喻中的化凍和上勁。筋如絲瓜瓤一般遍布周身,維繫著骨架的平衡,把全身連成一個整體,猶如一個外皮繃緊的皮球。球上一點受外力作用時,其他點都會自動做出反應。當達到肉鬆筋緊的狀態時,抬起的手臂變得鬆通,內氣沿著手臂一直通到指尖,指尖有很強的氣感;同時會感覺到手臂四周被氣包裹並托住,甚至有時會空掉,感覺手臂不存在一樣,不知道「如棉裹鐵」或者「綿里藏針」是不是這種感覺。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筋的韌性會越來越強,會感覺到肩背逐漸舒展、鬆開,這大概就是渾圓樁豎開橫散的效果。 有一個用來教育小孩的故事。有一大盆的豆子,老師讓一群小朋友每人抓一把豆子不鬆手,然後每人猜自己手中有幾顆豆子。只有一個小朋友猜中了自己手中的豆子,因為他只有一顆豆子。老師問他為什麼只抓了一顆,小朋友說,老師說過做人不能貪心。太極拳歸根結底是在修心,只有心放下,不動心,身上有形的東西才能放下,才能真正松沉自然。李老師說周身要勻整。只有一種情況下周身能做到勻整,就是全身上下所有的地方都不貪心不用力。 太極拳雖然是一門小眾高端藝術,但只要多讀、多思、多練、多悟,就一定會登堂入室。從古至今,傳統武術的傳承主要依靠以家庭師徒製為中心的門派體制,這是時代和文化的產物,也是歷代先賢們共同的心血。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轉型,這種傳承形式已經不適應當下的社會環境,從學術的角度研究太極拳,聚合一群志同道合的學術同志,培養一個獨立自由的學術氛圍,超越門派,建立學派,也許是傳承和發揚太極拳之道的一條比較好的途徑。 學生陳潮勇在清明時節寫下了這篇習悟心得,我轉載在博客上,供同道參閱。這篇心得是潮勇習拳過程中的真實體悟,也充分地體現出他通過身心刻苦地修習,在以拳悟道、悟道修拳的進程中,有了可貴的收穫。為此,我由衷地感到喜悅。也堅信他在修拳入道的征途中,定會拾階而上,登堂入室。——李光昭 太極拳學習修鍊體悟(3)之一2014-08-05 清明到了,北京陽光明媚,春暖花開。人的身體也應該舒展舒展了。心花怒放,筋骨鬆開,正是練功好時節。距離上次總結又過去了4個月,新的感悟頗多,總結為如下4點:1、開合2、骨鳴3、守中4、懸球開合從有形的層面來說,太極拳的修為關鍵主要有兩點: 一、鬆開 二、合住

鬆開是指全身的骨架因為完全放鬆而開開,關節之間被拉開,關節腔的空間增大,關節的轉動非常靈活,沒有滯礙。要做到這一點,有兩個條件:一是筋被拉開了,筋的彈性非常大,也可以說筋恢復到了兒童時期的狀態;二是肉從骨頭上脫開了,肉和骨頭之間出現了空間,更確切地說是縫隙,雖然這個空間很薄,但是足以讓骨頭的運轉不受肉的束縛了,即內家拳所說的「骨肉分離」。在初級階段胸背部的感覺最明顯,皮肉裡面的骨頭動起來時,皮肉不是馬上跟著同步動,而是有一個空間差,也就是肉不是緊緊地趴在骨頭上了,這個多出來的空間就會用來走氣。 要做到節節鬆開,除了站樁的靜功訓練之外,動功的訓練非常重要。在肉餡理論中,站樁就是對肉餡的化凍,而動功是化凍之後對肉餡的攪打。肉餡只有經過不斷地攪打才能上勁,也就像麵糰必須經過不斷地揉面才能筋斗一樣。用過全自動麵包機的人都知道,用它做出來的麵包的鬆軟程度比手工做出來的要差,區別就是手工做的時候要經過不斷地反覆地揉面,而麵包機的和面程序是固定的,時間短,手法單一,效果自然要差。所以關節要想鬆開,就要像和面一樣,用動功把自己的身體不斷地揉開。動功的關鍵和靜功是一樣的,用意不用力,不能一動起來把站樁時養成的不用力的習慣扔掉了。在不用力的前提下充分活動自己的骨架,把骨架徹底揉開,這是動功的目的。 就像中醫推拿等手法治療方法一樣,一般的醫生都是用力按摩,用力給骨頭複位,有人嫌手的力量不夠就加上肘,更有甚者還加上腳,比如踩背。這些都完全違反了自然之理。傳統中醫推拿的高手都是輕手輕腳的,不僅病人作為整體是一個生命,病人身體的每一個部位,每一塊肌肉、關節,每一個細胞,都是一個個小的生命體,所以施術者都要倍加愛護。推拿的目的是使病人的身體充分放鬆,就像站樁一樣,只不過站樁是自己給自己推拿。病人放鬆之後,只需施一小力,輕輕一推,骨頭自然複位。如果施以大力,越推越緊,骨架怎麼會回到健康的狀態呢。太極拳同理,放鬆不用力是關鍵,如此骨架才能回到自然的架構,才能真正做到中正安舒。 很多人都有沖油茶或藕粉之類東西的經驗。如果一下子把開水全倒進去,就會衝出來很多的麵疙瘩,還有部分水和面分層現象,這是因為水加得太快太多,一些麵粉還來不及與水相融相合。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分次地一點一點加水,加一點水就攪拌一次,然後再加一點水,接著攪拌,如此多次以後麵粉和水就完全地融合了,水乳交融,就可以喝了。 太極拳與此同理。骨架的鬆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想著儘快功夫上身,為了早點把骨架鬆開,使勁地抻筋拔骨,不僅不會得到深層次的功夫,還有可能造成關節的受傷。這就是太極拳的拳架為什麼要慢練的原因。不僅要慢練,還必須不用力地練,而且是絲毫地不用力。鬆開後推手的時候,與對方接觸的手的輕和重,就不是這隻手自己的輕和重,那樣只是局部的力量。接觸點的輕重,是靠身體整體的調節,全身鬆開了,接觸點就能輕如鴻毛,身體就能一觸即轉。 當骨架鬆開之後,就感覺到渾身非常地舒暢,想怎麼動就怎麼動,有點像提線木偶的感覺。木偶的頭頂被匯流排提著,匯流排稍微一動,四肢就能靈活的轉動,它的動是被動的,沒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完全是關節鬆開後在重力作用下的自然而動。 所以人的身體「節」是關鍵,就像一年之中「節氣」是關鍵。「節」開了,氣(能量)才能通過去。氣順了身體才健康,大自然才能風調雨順。所以人類社會要「過節」,要安排「節」的日子,好讓人能休整一下,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人與人之間有矛盾也叫有「過節」,就是因為這個「節」不通了。 合住的意思是鬆開後的身體上每一點,都要能同步地運動,沒有一個點是突出的或滯後的,就是拳論所說的"無凸凹,無斷續",也就是內家拳一直強調的「周身一家」。這樣整勁就出來了,這就是太極內勁。就如同古代攻城的時候,攻方為了撞開城門,數十人合抱一根整木,喊著號子,大家一起同步用力撞向城門。 實際上鬆開和合住是一回事。如果還不能合住,說明骨架還沒有完全鬆開,還有一點點人為的力作用在了骨架上,所以可以在鬆開上找合。反過來如果還不能鬆開,也可以在合上找松,通過多練合來找鬆開的感覺。當骨架做到了完全鬆開,它的轉動就會毫無滯礙,整個骨架就會自然地一動無有不動,也就是合住了。 李老師所教的開合樁,其核心就是整勁的訓練。開合樁要求兩手來回反覆地做開與合,把意放在難開與難合上,就是在訓練合住。外形上是雙手在開合,其實是身體在開合,整個身體要隨著雙手的開合而開合,而不是只是手的事情。當體會到了難開和難合之意,就表明身體上的每個地方都在同步的運動。反過來講,如果做到了每一點都能同步地運動,即使主觀上沒有難開和難合之意,自己也能真實地感到難開和難合。所以有一些前輩高手講太極拳是陸地游泳術。空氣對人的浮力比水要小很多,一般人運動時不會感覺到空氣的阻力,但是當全身上下合住,每一點都能同步運動以後,此時主觀上沒有用一絲一毫的力,身體極為敏感,松沉而輕靈,動起來就能感覺到空氣的阻力,打拳就成為陸地游泳了。 所以練習開合樁時一定要非常非常慢,仔細地用心體會難開和難合,這樣才能慢慢地逐步地做到每一點都合住。 明白了這個原理以後就可以不拘泥於開合樁的外在動作,凡是動起來都是開合樁。比如自己一個人練習單推手時,就可以是開合樁。動作要做得很慢,慢慢地、徐徐地、緩緩地放鬆推,不能追求速度,因為現在自己還不能合住,所以一快就會用力。細心體會周身的合住,身體上每個點之間都是關聯的,都在同步運動。這樣慢慢就會感覺到推手的難推,手臂劃圈的難劃,身體轉動的難轉,如此行功日久,整勁自然上身。

陳潮勇太極拳學習修鍊體悟(3)之二2014-08-17

骨鳴 太極拳訓練的次第很重要。鬆開是第一個層次,合住是第二個層次。所以就如同肉餡比喻一樣身體這團凍得硬邦邦的肉餡要先通過站樁緩慢化凍,化到一定程度後就要不斷地、反覆地進行動功的訓練,像揉面一樣把骨架揉開。經過長期的站樁和動功訓練後,骨架慢慢地開始化凍和鬆開了。此時身體一動起來,就會感覺到上半身裡面的骨節咔咔作響,即骨鳴。某些特定的動作骨鳴會更加明顯,比如單推手時,由於骨架以脊椎為軸發生了整體轉動,整個骨架的動作幅度比較大,所以骨鳴就比較大。特別是推手由引轉發時,由於勁是由脊椎發動,當手臂向前划出,勁路由脊椎下端開始向上移動時,能感覺到和勁路同步脊椎從下往上依次逐節鳴響。其它情況類似,用到哪裡哪裡才會響動。如果動作做得很慢,則感覺到的不是咔咔的響聲,而是如同木結構老房子的門軸,吱吱扭扭地作響。 這種骨鳴因人而異,不是每個人都有,沒有並不說明功夫未到。骨鳴的原因各家說法都不相同,我自己的感覺是骨節已有開意,開始鬆開一些了,但是因為鬆開的程度還不夠,沒有完全鬆開,所以在接骨斗榫的運動中,關節轉圈時沒有轉圓,轉動時還有一點用力的情況,關節腔內的摩擦力造成鳴響。因此武禹襄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所以還要在放鬆上多下功夫,使關節的轉動越轉越圓。隨著功夫的進步,骨鳴就會由強變弱、由弱變無,肢體則會越來越輕靈圓活。守中 為什麼要守中?只有時刻保持中正,骨架才能不用力地立於地上保持不倒,如果有一點偏離中線,身體馬上會用力去維持骨架不倒。一但用力,就有主觀意志加到身體上,即動心了。 守中,不僅僅是骨盆和脊椎的平衡,也不僅僅是左右的不偏斜,而是整個上半身骨架的前後左右都要平衡。上半身骨架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後面的脊椎、下面的骨盆、前面的胸廓。守中是上半身骨架始終保持豎直的狀態,前後左右都不偏離。當骨架完全鬆開時,在重力的作用下,不需要人為干預,骨架會自動保持這種豎直狀態。所以太極拳的關鍵是訓練出全身骨架的鬆開,使其充分舒展開。 骨架的鬆開最關鍵的地方不是左右的平衡,而是前後的平衡,也就是骨架通過調整前後的轉動來保持豎直。這個轉動就是,脊椎鬆開並向下移動,骨盆向前翻轉,胸廓鬆開並向上移動,這樣整個骨架就發生了一個轉動位移。如果從身體左側看過來,這個轉動是順時針的。當做下蹲動作時,為了使骨架豎直,這個轉動的幅度就會增大。所以為了訓練這個轉動,有的門派發明了蹲牆這種練習方法。 要形成這個轉動,最關鍵的是骨盆的三位一體:活腰、斂臀、落胯,它帶來的不僅僅是骨盆的翻轉,而是整個骨架的轉動。隨著骨盆的翻轉,帶動脊椎向下移動並節節鬆開,同時帶動胸廓向上移動並節節鬆開,這樣轉動就形成了。其實站樁的種種要求,都是為了這個轉動。比如含胸拔背,如果不含胸,胸部就不會鬆開,胸廓就不會上行。如果沒有拔背,脊椎也不可能鬆開而下行。所以站樁時要能把這些局部的要求化為一個整體的概念,這樣站樁和動功的效果會好一些。這個轉動形成後,站樁的種種要求就比較容易到位了,人的骨架就回到了出生時的自然狀態。 骨架的轉動形成後,無論是站樁還是動功,都要時刻保持這種中正。無論身體怎麼做動作,轉動都要到位。如此整個骨架就會越練越鬆開,動作會越來越舒展,身體輕靈、勻整。

陳潮勇太極拳學習修鍊體悟(3)之三2014-08-28

懸球 我家客廳有一個磁懸浮地球儀。地球儀的底座通電後產生磁場,地球儀內部有一塊磁鐵,磁力同性相斥產生浮力,使地球儀懸浮於底座上方。由於地球儀的做工不可能非常精密,有尺寸誤差,所以地球儀不是一個精確的球體,並且裡面那塊磁鐵也不可能放得正在中心,所以地球儀的重心有偏移。這樣當地球儀懸浮於空中時,在重力的作用下產生旋轉。(圖片省略) 雖然原理很簡單,但是要實際動手把地球儀放在底座上方,並讓它懸浮起來,卻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為從原理來說,只有當垂直的磁力和同樣垂直的地球儀的重力相重合時才能抵消重力而浮起來,也就是相當於把一根針豎在桌面上。當然設計這種地球儀時,磁力的橫截面積被做得比針要粗一些,但是還是很不好放。雙手捧著地球儀在底座上方小心地找那個平衡點,仔細地感知磁力的細微變化,一不留神地球儀就會掉下來。初次接觸的人放很多次都放不上去,地球儀不斷地掉下來,當最後放上去,看著懸浮的地球儀,會有一種相當的成就感。 太極拳和它同理,太極心法最核心的一點就是「體似懸球」。 站樁的目的是把身體形成球體,並懸掛起來。拳架的目的是把形成的這個球推來盪去,讓球自如地動起來,這樣才能用於實戰。 所以站樁的一個關鍵是形成沉浮感,即能夠在陸地游泳,也就是提和落要同時而出,並等值反向。這就是拳論所說的陰陽相濟。形成骨架的轉動是提落之意的形體基礎。落之意形成後面脊椎的向下轉動,提之意形成前面胸廓的向上轉動。 當落之意越來越真切時,脊椎就越來越鬆開而下行,骨盆隨之調整越來越前翻,胸廓隨之越來越鬆開而上行,由此提之意就會隨之越來越真切。慢慢地、逐步地,向下的落之意和向上的提之意最終達到了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此時身體出來了中和的狀態,全身平衡、勻整,這就是陰陽相濟,也就是骨架恢復到了最初的、本來的自然狀態。由此可以看出,提和落中,落是重點,也就是脊背和腰胯的鬆開是重點,這是出松沉的關鍵。 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講:「一陰九陽跟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唯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是妙手」,說的是一個意思,最高層次是五陰和五陽。所以最關鍵的地方是提和落的平衡點,只有在這一點上提和落剛好等值反向,達到陰陽相濟,此時身體可以完全不用力而穩穩地立在那裡。離開了這一點提和落就有了差別,身體就不平衡了,必須用力支撐才能不倒。找到這一平衡點是很不容易的,必須用心去體會,這就是俗話說的「把式好練勁難拿」,平衡點找到了,勁就拿住了。就像要把地球儀放端正了,讓其懸浮起來一樣。所以站樁就是要找到這個點,找到陰陽相濟的滋味。隨後的動功和拳架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運動中保持這個滋味。 當提落同出後,即浮沉感出來時,就能夠感覺到自己的體重,但這個體重是浮起來的,是沉而靈,這是因為所有的關節都是鬆開的,轉動異常靈活,只要有些許外力作用在身體上,身體就能非常潤滑地被動而動。地球儀自己能旋轉起來,得益於重心的偏置。所以太極拳追求的是如球體一般,和大地只有一個接觸點,即單重,如此才能使身體時刻保持動態平衡。提線木偶的那根主線一提,全身各個部件就隨之而動,晃里晃蕩的,「一動無有不動」。這根主線就是人的意,如拳論所說的「神貫頂」。 做到了提落平衡後,會出來一個效應,當身體動起來的時候會自動地躡手躡腳、輕拿輕放。無論是練功還是平時走路都會這樣。走路時身體剛好貼著地皮走,體重沒有壓到地上,就好像「如履薄冰」。這是因為關節鬆開了,骨架端正了,不需要用大力去動作了,用很少的能量做功就能達到相同的效果,節能環保。 就如同自行車。好車不一定非要高科技的超輕材質,有的車雖然重量不輕,拿手一掂量挺重,但是騎起來卻很輕快。合理的架構設計和高品質的零部件決定了車的騎感。太極拳的目的就是讓人回到先天自然的狀態。觀察二、三歲孩子走路的形態,好像前邊有個人在召喚,孩子身體被動地向前邁步,全身放鬆不用力,輕手輕腳地前行,非常自然。 太極拳修鍊的關鍵是和地球交朋友,讓他來幫助自己。但是地球只願意幫助一種人,就是無私的人。佛說,放下才能得大自在。捨己從人正是太極拳的關鍵。只有做到不把人為的力加到自己身上,完全放棄自我時,地球的力量才會顯現出來,此時身體只受重力的作用,人和大地相融相合,內固精神,外示安逸,既有熊的沉穩,又有鷹的輕靈,拿得起,放得下,頂天立地,這樣才能步入太極之門。
推薦閱讀:

跳舞毯高手心得
不空罥索觀音之罥索修法與三年之約心得分享
(1)八卦掌行功心得 (5)八卦掌法步當先 —— 榮華豐著
王福根推拿心得
年終總結的意義何在?你們都是怎麼寫年終總結的?

TAG:學習 | 太極拳 | 心得 | 修鍊 | 太極 | 陳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