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傳承
陳王廷(1600—1680),字奏庭,太極拳創始人。自明洪武初年,陳姓由山西洪洞縣遷至常陽村(即今陳家溝)時算起,為陳家溝陳氏第九世。祖、父均為明朝官吏。弟兄四人,該居其二,他天資聰慧,勤奮好學,不但深得家功精髓,於武功一道出類拔萃,而且熟讀諸子百家,涉獵經史古籍,學識淵博,以致「文事武備,皆卓越於時」。年輕時曾走鏢山東一帶,聲播齊魯。惜生不逢時,無法抒發報國之志,明末僅為縣鄉兵守備。清初。社會動蕩不安,他遂隱居鄉間,終日以《黃庭經》為伴。晚年立志創拳,以遺後世。於是,傾心搜集、整理民間武術,較其同異,加以繼承和創新。在此基礎上,據《河圖》、《洛書》之太極陰陽學說,與導引、吐納及中醫經絡學說相結合,融諸家之長於一爐,創編出一種陰陽開合、虛實轉換、剛柔相濟、快慢相間、老少咸宜的拳術,這種新拳術,據太極之理,由無極至太極,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生動、每個招式均分陰陽(即虛、實、柔、剛),動作又以弧形、曲線為基礎、共分太極拳五路、炮捶一路、一百單八式長拳、雙人推手等,又據此理,創編了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器械套路,這些拳、械套路,便是當今風靡世界之太極拳之源,陳王廷也因此而名播寰宇,被中外太極拳界尊為鼻祖。他的故鄉陳家溝也被太極拳愛好者視為太極拳聖地,以致朝拜者絡繹不絕。 陳王廷所創太極拳術的主要傳人有:友蔣發、堂侄陳汝信、陳所樂等。陳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陳所樂 陳氏第十世,師承太極拳創編人陳王廷而得太極拳真諦,和其師兄弟陳汝信同為太極拳創編後的太極拳第二代宗師。他生性豪爽,愛打抱不平,深得鄉親們和江湖武林同道推崇。其故宅遺址與「楊露撣學拳處」相對。他因家境富裕,雖有時應朋友之邀跑趟鏢事,但並不以此為生。平日在村中設帳授徒,陳氏子弟從其學武者甚多,其中佼佼者有侄兒光印、正如和孿生子恂如、申如等,太極拳名家敬柏、繼夏、公兆、耀兆、有恆、有本、清萍、仲甡、季甡和鑫、森、淼、焱、垚等,均其後代傳人。陳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陳汝信 陳汝信,陳氏第十世,學拳於太極拳創編入陳王廷。他勤學苦練,功夫日臻爐火純青,和師兄所樂一樣,深得陳王廷喜愛。為太極拳創編後的第二代太極拳宗師。其子大鯤、大鵬皆得其真傳而名滿江湖。後代太極拳大師、名家,諸如:被譽為太極拳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開創拳傳外姓先河而使太極拳譽滿神州的陳長興,譽滿山東的陳耕耘和太極拳大師陳延熙、陳發科、陳照丕、陳照奎等,皆其後代傳人。陳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陳正如 陳正如,陳氏十一世,師承陳所樂而精於—百零八式太極拳,為太極拳第三代傳人。藝成授徒郭永福(—說郭即陳氏十四世之陳有孚,因殺人而隱姓埋名,逃往他鄉。有孚、永福字音相近,陳之外祖家又姓郭,此事待考),郭技藝精湛,傳山西洪洞之張懷德、賀懷壁,聲震一方,被譽為「神手郭永福」。而陳家從此不再傳—百零八式太極拳。1975年,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當代太極拳大師陳立清特地前往洪洞,走訪了郭之六代傳人許方慶,方知陳氏失傳之108式太極拳竟在他鄉大放異彩。此拳失而復得,不致湮沒,正如師徒功不可沒。陳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陳恂如、陳申如 陳恂如、陳申如,陳氏第十一世,陳所樂之孿生子,陳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他弟兄二人是太極拳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二人年未弱冠而拳術精湛。幼年因見義勇為,以高超拳術斗群匪解鄰村北平皋王家之圍而被譽為「大天王、二天王」。王家為感二人大德,特將此事編為戲劇,名曰「雙英破敵」,在陳家溝唱了三天三夜。誰知此戲竟不脛而走,一直唱到解放前夕,成為太極掌史上的一段佳話。
陳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陳敬柏 陳敬柏,字長青,乾隆年間人。陳氏十二世,太極拳第四代傳人,拳藝出神入化而善靠。年輕時,曾從巡撫於魯,晚年歸隱鄉里。一日,赴縣城東關,見一賣藝者口出狂言,遂以奇技勝之。誰知此人懷恨在心,三年後復至陳家溝尋釁。時陳敬柏已年逾八旬,再三謙讓,而對方不允,競對陳連下毒手。陳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個迎門靠,將對方打在石碑上,碑斷人亡。陳回家後,即病倒在床,數天後謝世。至今民間猶流傳著「打死山東客(即賣藝人),累死陳敬柏」的故事。陳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陳繼夏 陳繼夏,字炳南,陳氏十二世,太極拳第四代傳人,清乾隆末年人。為人和善而苦學不輟,平日將太極拳的內勁練慣用於勞動之中,連走路、種田都在練功。因家庭清貧,平日以給人磨面為生。於是,他便借推磨練內勁,以手撥石磨轉動。開始推磨以腰,後腰勁運於手,漸次用單手、五指、四指……,直減至一指。眾人見之,無不嘆服。久而久之,在太極拳上有驚人功夫,武功登峰造極。他全身肌肉毫毛極為靈敏,發勁於無心。肌肉成了條件反射,無處不是圈,無處不是拳。平日善用肘,與陳敬柏齊名,有「陳繼夏肘,陳敬柏靠」之稱,除武功外,且善丹青,每畫俱能傳神入妙,後與萇拳創始人萇乃周結為至交,經常來往。陳傳萇以巧取勝之太極內勁,萇傳陳自創之子午鴛鴦鉞套路。二人往往切磋終日而不倦,相得益彰。陳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陳公兆 陳公兆,字德基,生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陳氏十三世,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學術醇正,拳藝精湛,品德優良,武德高尚,持己端方,事不徇私。為人樂善好施,遇災荒之年,常設粥場施飯,每遇寒冬,買衣施貧。鄉里有貧民不能婚葬者,慷慨周濟。許多太極拳名士多出其門。至今,陳家溝還流傳著他的「養生歌訣」:「三十年不停拳(堅持鍛練);三十年不飽飯(不暴飲暴食);三十年獨自樂(精神樂觀);三十年獨自眠(節慾)。」乾隆六十年(1795),為顯示清平盛世,倡養敬老之風,遂下詔全國,凡80歲以上、有德有才、兒孫滿堂之人,均要奉旨到京太和殿參加「千叟宴」。千位老人中,陳家溝便去了兩名,即陳氏第十二世85歲的陳善和十三世88歲的陳毓英。二人返鄉時巡撫、知府特地為二人舉行掛匾儀式,觀者摩肩接踵。不料鞭炮驚牛,一公牛直衝巡撫、知府而來,綠營兵將不知所措。時陳公兆已80歲,力斗之,並發力將牛掀翻在地。這一壯舉,使巡撫、知府、綠營兵將和圍觀群眾佩服得五體投地,連連驚呼:「真乃神人也!」陳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陳秉奇、陳秉壬、陳秉旺 陳秉奇、陳秉壬、陳秉旺,陳氏十三世,陳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乾隆末年人。三人乃親叔伯兄弟。從小即拜族叔陳繼夏為師,學習家傳陳氏太極拳術。五年扎基礎功夫過後,其師便將他三人分開,分別授於技擊、點穴、卸骨等絕技。兄弟三人得真傳後,又互相切磋琢磨,個個藝精入神,方圓百里,無人不知,呼之謂「陳氏三雄」。秉壬除武功外,更兼精醫術,為人和善,助人為樂,教子有方。後將拳技盡傳於秉旺之子長興。陳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長興 陳長興(1771—1853),字雲亭,陳氏十四世,太極拳第六代傳人,自幼受業於其父秉旺,太極拳、械出神入化。成年後以保鏢為業,在武術界享有盛名,被稱為「牌位大王」(意即平日練拳姿勢端正,久而久之,不管走路還是站立,都立身中正)。無論看戲、趕會,站立千萬人中,任憑眾人如何擁擠,他腳步絲毫不動。凡近其身者,如水觸石,不抗自頹,他對太極拳的發展,貢獻頗豐,可謂繼陳王廷創拳後,在漫長的太極拳發展道路上,又樹起了一座豐碑。他不但將陳王廷所創之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鍊歸納,不足者補之,重複者裁之,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即現在老架(也稱大架)太極拳一、二路,並且據己所得,發展了太極拳理論。其著述流傳下來的主要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陳長興太極拳總歌》等。這些理論著作,極大地豐富了太極拳的理論寶庫,將太極拳術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對後人啟發很大,是中華武術的寶貴財富。特別是他敢於打破門規局限,將陳家的獨得之秘太極拳傳於河北永年縣(舊稱廣平府)的楊福魁(露禪),在太極拳歷史上開始了第一次大發展,大普及的時期。由於他和同輩份的太極拳宗師陳有本及其徒陳清萍的共同努力,才為今天太極拳百花爭妍、欣欣向榮的局面奠定了基礎。
陳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有恆、陳有本 陳有恆、陳有本,陳氏第十四世孫,太極拳第六代傳人,是一母同胞兄弟。其父便是力斗瘋牛的陳公兆。二人受業其父,太極拳術爐火純青,為當世瑜、亮。 陳有恆,字紹基,道光初入庠。對太極拳極有揣摩,惜壯年溺於洞庭。 陳有本,(1780—1858)字道生,36歲入庠。兄亡後,閉門練拳,於太極拳更加精研。悟得真傳,尤得驪珠。他不受其限,多有創新,藝精入神,自成一脈。子侄之藝皆沐其教。延攬授業,生徒咸集。他在太極拳原有套路的基礎上,逐漸捨棄了某些高難度和發勁動作,架式與同輩份的陳長興所編者老架(大架)一樣寬大,變發勁為蓄而待發,後人稱為「小架」太極拳。這些成就,使他成為太極拳發展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當時精於太極拳術者,多出其門,承其所教,均有所得。
陳氏太極拳第七代傳人--陳清萍 陳清萍(1795——1868)陳氏十五世,陳氏太極拳第七代傳人。幼承陳有本習太極拳小架,多有心得體會,青年時已成名手,深得太極拳一代宗師陳有本的嘉許。後移居趙堡,因學武人多,遂於鎮中開武館授徒。他所授第子,多有所成就。他們在陳氏小架拳的基礎上,吸收其他武術精華,逐漸衍變出幾種太極拳流派和不同套路,流傳於世。如由其第子:河北永年縣武河清(禹蘘)所創武式太極拳。其第子:趙堡人和兆元所創的和式太極拳亦稱《趙堡太極拳》。其第子:李景炎(李盾)所創的太極忽雷架等等。在國內外均擁有廣大愛好者。他為太極拳的傳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愧為太極拳一代宗師。
陳氏太極拳第七代傳人--陳仲甡 陳仲甡(1809—1871)字志曛,又字宜箎,號石廠,陳氏十五世。太極拳第七代傳人。兄弟三人(伯甡、仲甡、季甡)。與弟季甡同乳而生,貌酷似,鄉鄰難辨。精太極拳藝,熟經文,通兵法,文武皆備,韜略技藝無不精通。能運使鐵槍30斤左右,尤稱武勇,然循循儒雅,從不與人爭,義聲著於世,入武庠。
陳氏太極拳第七代傳人--陳耕耘 陳耕耘,字霞村,陳氏第十五世孫,太極拳第七代傳人,一代太極拳宗師陳長興之子。從小習練家傳太極拳,熱心向學,虛心好問,因此,青年時已成名手,在同輩中出類拔萃。因承父業保鏢山東,以驚人技藝威震賊膽。光緒年間,山東萊州府百姓為其立碑曰:「數年來,萊州地界盜賊蜂起,打家劫舍,強搶民財。來往客商,黎民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雖官軍屢次剿捕,收效甚微。幸有豫省陳家溝拳師陳公耕耘,保鏢到此,隻身闖入賊巢,捨命拼殺,力戰賊魁,一舉全殲。解百姓以倒懸,救商賈出苦海,可謂英雄虎膽,武功蓋世。萊州各界士農工商,三教九流,感其大恩,無以為報,特聚斂銀兩,立碑記之,以傳後世。」後,袁世凱赴山東見碑,即遣人來溫請陳教子,其時陳已故多年,遂聘其子延熙赴袁府教練。雖教非其人,然其父子太極武功之精深,由此可見。
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垚 陳垚(1837·--1916),字坤三,仲甡長子,叔伯弟兄排行第二,為陳氏十六世。太極拳第八代傳人。幼年隨父習拳,父寄厚望,傾其所學。潛心鑽研苦練,少年有成。19歲入武庠,仍每年練拳萬遍,20年不懈其志。雖個體矮小,不超百斤,但其功夫之純,一時無兩,已達爐火純青境界,冬穿單不冷,夏穿夾不熱,蚊蠅不能近其身。晚年時,一次遇一賣炭青年置牲畜於道,阻人行。陳見狀不平,右手端豆腐,左手拄拐杖,上前理淪。青年發橫,驚馬傷人。陳拋起手中豆腐後擊拳,卸馬腿卧地哀鳴不起,復接空中豆腐於手,見者無不稱奇。17歲隨父輩上陣殺敵,征戰十餘年,參加大小戰不計其數,未曾受挫。
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淼 陳淼(1834—1868),字淮三,季甡長子,幼隨父習文練武。淼天生穎悟,敏而好學。熟讀兵書,精於拳法,文韜武略,無一不精。在陳氏十六世拳師中,矚佼佼者之一。17歲隨父輩上陣殺敵,即建奇功。後又參加毫州、六安州等役,屢戰屢勝。同治六年(1868),捻軍張宗禹部圍攻懷慶,淼率眾馳救,以數千人之眾,與捻軍戰。自晨酣戰至午,城防得以固守,他身負重創,馬失前蹄而中炮身亡,卒年34歲。
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焱 陳焱(1847—1918),陳仲甡次子,叔伯排行四,陳氏十六世。出生武術世家,自幼隨父研文習武,雖武藝不及乃兄垚精,習文不及乃弟鑫高,但亦為十六世中太極拳手之佼佼者。焱與鑫同獲歲貢生。平日為人忠厚,孝敬父老,寬厚待人,兄友弟恭,其德其拳皆受鄉人讚揚。
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森 陳森(1843—1926),字愧三,陳季甡次子,叔伯排行三。陳氏家族十六世。幼隨父兼習文武,聰慧好學,天賦極佳,精通武術,尤長文才,雙手能書梅花篆字。因父兄習武,雖戰功卓著,但俱英年早逝,母恐其不測,促森棄武從文,教書為生。森為了陳氏太極拳歷史不致中斷湮沒,光大陳氏太極拳術,晚年傾心續寫家譜,以傳後世。子椿元,孫女淑貞,能繼其業。
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鑫 陳鑫(1849—1929),字品三,陳仲甡三子,叔伯排行五,陳氏十六世。前清歲貢生。為近代中國體育史上著名的太極拳理論家。自幼隨父習武,深諳太極武功之精奧,後遵父命從文,文武兼備有成。為闡發陳氏世代相傳之太極拳理,晚年發憤著書。其主要著作有:《陳氏家乘》五卷,《安愚軒詩文集》若干卷,《陳氏太極拳圖說》(原名《太極拳圖畫講義》,出版時改是名)四卷,《太極拳引蒙入路》一卷及《三三六拳譜》等。其中《陳氏太極拳圖說》為其代表作。該書從1908年動筆,其時,他已年近花甲,至1919年完成,歷時十二寒暑。書稿成時,他已近古稀之年。十二年中,他對這部著作傾注了全部精力和心血,多次修改,親手抄錄而不懈。其抄本先後有四稿,每稿洋洋二、三十萬言。其毅力、精神確是感人。此書「本羲易之奧旨,循生理之穴脈,解每勢之妙用,指入門之訣竅。一洗拳術家守秘不傳之故習,舉數百年來陳氏歷代名哲苦心研究之結果,慨然筆之於書而無所隱。」鑫無子,書成貧且病,遂召侄椿元於湘南,以書稿授之,囑其「若可傳則傳之,不則焚之,毋與妄人也。」1930年,唐豪發現書稿,經多方努力,幾經轉折,方於1933年出版行世。此時,鑫已逝數年。出版時,有人在書上加了些錯誤觀點,兜售其奸,不置一駁。瑕不掩瑜,陳鑫的著作正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向太極拳高峰攀登。
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延熙 陳延熙(1848—1929),陳氏第十六世,陳耕耘次子,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與兄延年承繼父業,拳藝高超,雖入化境,仍不鬆懈,常夜睡木凳,醒後即練拳不止。耕讀之餘,教習子弟。光緒二十六年(1900),袁世凱督魯,見鄉人為陳耕耘所立碑記,知太極拳為陳氏所專精,遂派人來訪,意請其授己子業。因陳耕耘已逝,遂聘延熙前往教子侄武術。袁府各派武師,多嫉妒之,但與之比較後,無不心服。自魯而津,教授六年,後以母老辭歸,以教子孫拳術和行醫終於故里。
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復元 陳復元,字旭初,陳氏十六世,陳王庭之後,繼承家學,為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後學於陳仲甡,功夫純厚,發手能柔如綿,堅如鋼,剛柔隨心,尤以太極拳理論方面造詣頗深,有拳論傳於世。在《太極拳論》中,他從「開合與陰陽」、「運化轉關」、「虛實」、「變化」、「步驟」、「腰檔之開合」、「太極拳之圈」等方面論述拳理,這些理論,後由其子子明闡發成書。他一生往來口外數十年,未遇敵手,誠為太極拳一代名師。
陳氏太極拳第九代傳人--陳克忠 陳克忠(1908—1966),字子純。陳家溝陳氏十八世,太極拳第九代傳人。幼時隨族祖、近代著名太極拳理論家陳鑫習學陳式太極拳小架,後學於陳鑫嗣子陳椿元,他刻苦練功,從不間斷,拳藝精湛,探討拳理,理法獨到。深得太極拳、械套路精髓,各項單、雙器械,以及推手、散打、點穴、擒拿無不體用精熟,甚為師厚愛。 1932年,他和陳省三一起,受聘於「縣立師範」「男子高等小學堂」「女子小學」教拳至1936年,後又到焦作等地授拳。1940年,為躲抓兵之災,隻身流浪西安,以拉車為生,但怕所教非人,從不輕易授拳。後又避難武漢,一邊打工糊口,一邊授徒不收分文。直到解放才返回家鄉,一邊種田,一邊設帳授徒。其教學先則力講武德及為人之道,而後,因人施教,循序傳授,深入淺出,一絲不苟,深受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他授拳十餘年,學生遍布陳家溝,但他從不收分文報酬。由於他的無私奉獻,使太極拳小架在陳家溝再一次得以普及和提高。他門下優秀弟子頗多,如陳伯先、陳伯祥、陳清林、陳俊凌等。他不愧為陳氏同輩份中小架太極拳的代表人物。他畢生傳播太極拳,功不可滅。
陳氏太極拳第九代傳人--陳克弟 陳克弟(1905—1984),陳氏十八世。幼時從族祖陳鑫學習陳式太極拳小架,後學於陳鑫嗣子陳椿元處,得太極真諦。抗日戰爭爆發後,旅居西安,協助族兄金鰲教拳。50年代末,他移居開封,在開封玻璃廠教拳。1976年,他應開封市體委邀請,在汴京公園公開授拳,又在全市組織了輔導站、點。從此,他不顧時已年過古稀,又作過兩次手術,利用休息時間,到各輔導站、點組織教學、輔導,風雨無阻。一時,隨他練拳者達千餘人。對學員提出的問題,他不厭其煩地反覆解釋,親自示範,鎮日以授業解惑為樂。對外地來汴求教者,不但悉心輔導,且留吃留住。他精湛的拳藝,一絲不苟的教學風格和正直、嚴謹、無私奉獻的品德,贏得了廣大學員的尊敬和愛戴。在此期間,他還邀陳式小架傳人陳伯先、陳伯祥、陳立清等多次赴汴對學員進行輔導、示範,使廣大學員在普及的基礎上得以進一步提高,湧現出了不少佼佼者。他辛勤一生,為傳授和發揚光大陳式太極拳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培育的太極之花,已在開封古城結下了累累碩果,使開封成為全國少有的太極拳小架的重要基地。
陳氏太極拳第九代傳人--陳發科 陳發科(1887—1957),字福生。陳氏十七世,太極拳第九代傳人。自幼師承乃父延熙。他是近代陳式太極拳史上的代表人物,對發展和傳播太極拳作出了傑出貢獻。他從本世紀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長期在北京教授拳術,使陳式太極拳逐步走向社會,為社會所熟悉。當時的武術詩人楊敞(季子)有詩云:「都門太極舊稱楊,遲緩柔和擅勝場。不意陳君標異幟,纏絲勁勢特剛強。」他功力深厚,拳藝高超,剛柔相濟,采、挒、肘、靠、拿、跌、擲、打,兼施並用,以不見形的高超技法將人跌出,威力驚人,在京獨步一時。在教學實踐中,他於陳式老架招式中,增加了不少轉腕纏繞動作,縮短了練功周期。由他修改、其子照奎定型的太極拳,一路(83勢)、二路(78勢)現稱為新架太極拳。因其為人忠厚,武德高尚,淡名利、講信義,深受京都武術界人士推崇,尊其為拳術大師「太極一人」。他一生授徒甚多,桃李遍于海內。其著名高徒有:沈家楨、顧留馨、洪鈞生、田秀臣、雷慕尼、馮志強、李經梧、肖慶林等和其子照奎、照旭以及女兒豫霞。這些人,有的如今仍活躍在中華武壇上。1963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陳式太極拳》一書,便是由其弟子沈家楨、顧留馨所著。其中一、二路太極拳式均根據他晚年拳式所定,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武術遺產。
陳氏太極拳第九代傳人--陳子明 陳子明(?一1951),陳氏十七世,太極拳九代傳人。從小跟父、叔學習太極拳,功夫純厚,後學於陳鑫,青年時已成名手。曾在懷慶府(今沁陽市)成立國術團體傳授太極拳,學者眾多。後經人推薦,又到上海、南京、西安教練拳術。其不負家學,教拳術不遺餘力。授拳之餘,捉筆為文,寫作、出版了《陳氏世傳太極拳術》,將自己習武的心得,師承教誨,太極拳大要、架勢,詳加解識,深受武術界同仁歡迎。當時的南京國術館館長張之江、教務處朱國福、河南國術館劉丕顯、滄州武術名家姜容樵等人均為本書作序,贊其「抱負絕學而不倦於教誨」,「不私其家傳之秘」,「立言不流於夸誕」,「使讀者一目了然」,對太極拳的推廣、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在南京授拳期間,結識了南京國術館武術家、武術史研究家唐豪(字范生)。唐為了弄清太極拳的來源和演變。在陳引導下,三下陳家溝進行實地調查。他們查閱陳氏族譜、家譜、墓碑,走訪遺老,掌握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經過反覆考證,終於衝破一些封建文人和一些武術界人士出於狹隘的偏見和門戶之私,胡編亂造,認為「祖宗越老越好」,從而不惜攀仙附道、無中生有的重重迷霧,確認陳家溝是太極拳發源地,陳王廷是太極拳創始人。陳子明可謂對太極拳的發展、傳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陳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陳照丕 陳照丕(1893-1972),字績甫,陳氏十八世,太極拳第十代傳人。是近代陳式太極拳史上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他少從父學拳,稍窺門徑,未得精研。後經延熙、品三及發科指點,勤學苦練,拳藝高超。1927年,曾在溫縣國術館任教。1928年受聘到北京傳拳,應約在宣武樓立擂,17天未遇敵手,名聲大震。時北平市政府,朝陽大學、中國大學等17個單位慕藝延聘任教,陳氏太極拳精奧始為人知。1930年,應邀到南京市政府、全國運動會國術裁判和第二屆國術國考評判委員。南京淪陷後,他不願在敵占區教拳,毅然返溫,在抗日將領范廷蘭部教大刀。1940年赴洛陽,在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河南省教育廳、直接稅務局等處教拳。1942年應黃委會委員委員長張含英之請去西安教拳。抗戰勝利後,隨黃委會遷回開封。1948年參加革命。1958年退休返里,同年三月參加省武術賽,獲太極拳第一名。1962年,在全國武術大會上,被授於「太極拳名家」稱號。1964年當選全國武協委員。他晚年家居,致力重振太極雄風,培養一代新人。當今享譽中外的陳氏太極拳中青年名手,多是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他的主要著作有:《陳氏太極拳匯宗》、《太極拳入門》、《陳氏太極拳理論十三篇》等。他是太極拳發展史上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人們為了紀念他,在他逝世後,特為他修了陵園,供遊人和後世瞻仰。
陳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陳照旭,陳發科次子。陳氏十八世。
陳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陳照奎,陳發科幼子。陳氏十八世。陳照奎(1928-1981),陳氏十八世,太極拳第十代傳人。自幼隨父學拳,精通陳氏太極拳理論和擒拿術以及各種技擊方法,善於精巧細膩的攻防技術,對推廣、普及、提高陳氏太極拳貢獻巨大。他先在北京協助父親教拳。六十年代初,為了繼承父親遺志,毅然辭去北京的工作,至上海體育宮教授太極拳。他的精湛武技轟動上海武術界。後於上海、南京等地公開辦太極拳學習班不下百期,學員以千人計。當時滬、寧報紙廣為宣傳。以後,他又先後在南京、北京、鄭州、焦作、石家莊等全國各地巡迴教拳20年。1972年陳照丕逝世後,他又應故鄉鄉親之請,每年回鄉一次,教授青年數月。故今活躍於中華武壇的陳家溝中年拳師,其理論和拳術的提高,均和他的直接指導分不開。沈家楨、顧留馨所著《陳式太極拳》一書出版後,他積極為之校訂,並拍攝了其父創新的新架太極拳大部分拳照。他畢生為普及陳式太極拳嘔心瀝血,踏遍祖國大地,為太極拳事業的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因勞累過度,他不幸於1981年5月患腦溢血在焦作逝世。如今,他的授拳教案和自編教材,已由其弟子們整理成書出版。
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陳小旺、陳照旭長子。陳氏十九世。陳小旺曾擔任河南省陳式太極拳協會主席,河南省武術協會主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第七屆政協委員。參加過《太極神功》、《神丐》、《陳式太極拳》等影片的拍攝工作。並有多部武術專著面世。創辦的「世界陳小旺陳式太極拳總會」,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分會,在世界幾十個國家和上百個城市推廣太極拳,為太極拳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貢獻。
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陳瑜、陳照奎之子。陳氏十九世。
推薦閱讀:
※太極拳賦
※難得一見的太極心得
※淺議太極中的虛實如何掌握
※陳氏太極拳之推手的三大要領與練功法則
※【陳雄聊太極拳 40】練功習拳的實用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