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提問》||如何利用批判性思維提出關鍵性問題?

你有過這種感受嗎?

課堂上,同學們分享案例,亦或者老師講述的內容,你有疑問,可是你卻找不到突破口,甚至不知道要怎麼提問才能問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亦或者,職場培訓中,面對培訓師所講內容,讓你相信的這些所謂事實,你聽著很有道理但細想又覺得有漏洞,可你找不出例子反駁,便放棄思考選擇全盤接受。

中國有句名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可問題就在於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你都無法分辨,對於書本知識硬啃卻記不住也無法用到生活中,於是產生讀書無用論的想法。

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源於我們缺少批判性思維。面對書中知識,課堂知識,該如何去提問深入思考,從而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而批判性思維,又是什麼?

1、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包括以下3個方面的內容:

1)有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意識;

2)恰如其分地提問和回答問題的能力;

3)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

其包括了兩種思維方式:

1)海綿式思維,就如海綿一樣只吸收記住知識,強調單純的知識獲取結果。其是被動式的思維,當出現眾多信息時,會不知取捨。

而我們大部分人目前的思維就是海綿式思維。例如複習書本知識,確保不遺忘。

2)淘金式思維,就如淘金者在海灘中探尋寶藏,重視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與知識展開積極互動。它要求讀者問自己一系列既定的問題,旨在找出最佳判斷或最合理的看法。

帶著問題去找答案,不斷思考深意不斷分析,是其的特點。例如在書頁旁備註作者觀點存在哪些問題。

2、哪些因素會影響批判性思維?

1)喜好:將喜好帶入問題討論的場合,排斥與喜歡不一致的說法。例如虐待兒童的問題,我們更熱衷於相信那些和我們的期望值一致的解釋和描述。

2)實踐:這是不變的定律,實踐出真理,實踐力強的朋友比光知道批判性思維概念的朋友更懂得批判性思維的原理。

3)價值觀:如果說批判性思維是一種與分享者的互動,那麼價值觀則對你們之間的互動起決定性作用。你認不認可他的觀點,你們的價值觀是否一致起了很大的作用。

4)情感:在生活中,我們已經學會對某事留心,對某事忽視,對某物某事產生感情上的依戀,會影響你對一個觀點的拒絕與接受。

5)氣氛:營造良好的氣氛可以讓講道理的人可以體面而又大方的表達異見,讓你的思維更加開闊,把想法說出。

6)態度:你要讓別人覺得你是在上進的學習,而不是針對個人,這樣才能利用批判性思維對某問題的探討進行下去。

7)一廂情願:你希望什麼是真的就看到什麼是真的,對其他存在的問題選擇視而不見。

個人認為,喜好,情感,都與一廂情願有著共同之處,他們都是批判性思維的勁敵。

3、如何構建批判性思維並利用其提問?

在了解了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其影響因素後,我們就要思考,如何構建和利用這方面的知識,提出關鍵性問題,找尋自己內心的困惑。其需要通過以下11個方面進行:

(1)從論題和結論入手

論題是指引起對話或者討論的爭議,包括描述性論題和規定性論題。

描述性論題:「是什麼」問題,例如音樂學習是不是有助於提高一個人的數學能力?家庭暴力最常見的誘因是什麼?

規定性論題:「應該不應該」問題,例如公立學校里應不應該教授智能設計?對醫療補助欺詐應該採取什麼措施?

論題可從作者的結論中得出,而找尋結論有以下幾種方法:

1)問問論題是什麼。秘訣:看文章標題,看開頭第一段。

2)尋找指示詞。例如:因此,表明、由此得出、顯示出等等。

3)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秘訣:注意文章開頭和結尾。

4)記住不可能作為結論的東西。以下這些都不可能作為結論出現:例句、數據、定義、背景資料和證明。

5)檢查一下交流的語境和作者的背景。

6)問一問「所以呢?」,從而找尋暗含在其中的結論。

論題與結論如果背道而馳不對口,則無法明白文章究竟在對什麼觀點進行闡述。你可以提出這方面的問題與作者進行探討。

(2)從理由入手

所謂理由就是用來支撐或證明結論的看法、證據、隱喻、類比和其他陳述。這些陳述是構建結論可信度的基礎。

找尋理由可有以下幾個提示詞:由於、因為、研究顯示、因為證據是等等。

一個薄弱的理由必然導致薄弱的結論,如果你認為他的理由存在漏洞,即可從這方面入手進行提問。

(3)從意思不明確的詞語入手

先看一個例子:高收入能否帶來幸福感?

或許你已經開始想回答能,但我們打住下,什麼是高收入?怎樣的標準算高收入?幸福感的指標又是什麼呢?

找准辨認關鍵詞或短語的確切含義是決定你是否同意別人觀點的必要步驟。當詞語的意思不明確時,也許你評價的觀點與作者的意願根本背道而馳。

意思不明確的詞語包含以下幾種:

1)多義詞:例如經濟法里講述的還欠多少元,究竟是還有欠多少還是歸還了多少。

2)反串:站在相反的立場,你會不會選擇用不同的方式來定義某些詞語或短語?例如「對動物殘忍」,喜歡寵物的人給出的定義和不喜歡寵物的人依舊是有很大不同的。

3)歧義:就如舉例的高收入和幸福感,其模稜兩可。歧義詞廣泛用於廣告上,例如「見效快」,「超強止痛」等,讓人疑惑見效快是多快?超強是多強?

除了種類,我們還要注意一些情感色彩的詞語,諸如「公平」「犧牲」,都能激發我們心中特有的情感而激發共鳴。它可能會讓你的思維短路。

在這一環節,只有了解關鍵術語和片語的意思(無論是直接還是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對一個論證進行評價。你可以從這方面入手,利用批判性思維提出問題。

(4)從假設入手

一個論證表面可見的部分常常最有可能穿上華麗的外衣因為展示這個論證的人總希望說服你,讓你全全心全意地接受這個論證。因此我們要去深入找尋沒有說出的想法,這就是假設。

其分為價值觀假設以及描述性假設。

價值觀假設:指一種想當然的看法,認為某些相互對立的價值觀中一個比另一個更重要。它是一種價值傾向。

描述性假設:就是對這個世界過去、現在或未來是什麼樣的想法,而你應該記得,規定性的或者說價值觀假設是關於這個世界應該是什麼樣的那些想法。

尋找描述性假設的方法:

1)堅持思考結論和理由之間的鴻溝;

2)尋找沒有明說出來的支撐其理由的那些想法;

3)將自己置於作者或者演說者的立場;

4)將自己置於反對的立場;

5)認識到可能存在其他方法來獲知理由中提到的好處;

6)避免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來當作假設。

透過表面去看暗藏的把戲,或許你就會發現問題所在。

(5)從推論的謬誤入手

批判性閱讀和聆聽的主要目標就在於判定結構的可靠接受程度或者價值大小。就可靠程度而言,我們要思考其質量的高低,要能夠辨別「詭計花招」,以防被謬誤帶入誤區。

所謂謬誤,就是推理中的欺騙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這個欺騙手段來說服你採納其結果。

常見的謬誤有以下幾種:

1)人身攻擊:針對個人的人身攻擊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駁其提出的理由。

2)滑坡謬誤:指假設採取提議的行動會引發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實上卻有現成的程序來防止這類連鎖事件的發生。

3)追求完美解決方案:因嘗試某種解決方案後還有遺留問題未解決,那麼這種解決方案根本就不應該採用。

4)偷換概念:在論證中關鍵詞語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含義,一旦不同含義之間的轉換被認出來,這個論證就講不通了。

5)訴諸公眾:大部分人都持有這一觀點的說法來接力證明某個論斷有道理,錯誤地假設大部分人喜歡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

6)訴諸可疑權威:引用某一權威的話來證明結論,但該權威對這一論題並沒有特別的專門知識。

7)訴諸感情:指使用帶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來分散讀者或聽眾的注意力,讓他們忽視相關的理由和證據。常被用來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愛國主義、憐憫和同情。

8)稻草人:指歪曲對方的觀點,使它容易受到攻擊,這樣我們攻擊的觀點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

9)虛假的兩難選擇:指當現實中存在兩種以上的選擇時卻假設只有兩種解決方案。

10)亂扣帽子:假設因為你為特定事件或行為提供了一個名稱,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釋了這一事件。

11)光環效應:使用模糊、引發人們強烈感情人體的美德辭彙,使我們傾向於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細緻檢查其理由。

12)轉移話題:插入不相干問題,將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問題中。

13)循環論證:推理過程中已然假設自己的結論成立的論證。

尋找謬誤的幾種方法:

1)找出結論和理由。

2)記住結論並思考你認為可能與之相關的理由,把這些理由與作者的理由相比較。

3)如果結論支撐某個行為,那就判斷理由是否表明了某個特殊/具體的優點或不足,如果沒有,就要當心。

4)問一下自己:「如果理由成立,一個人要相信什麼才能從邏輯上支撐這個結論,他還得相信什麼才能讓理由成立?」從而找出任何可能存在的假設。

5)問一下自己:「這些假設有沒有道理?」如果是明顯錯誤的假設,那你就找出了推理中的一個謬誤,這個推理也就可以放到一邊不管了。

6)看看有沒有一些強烈訴諸你的感情的片語可能干擾或分散你的注意力,讓你沒有考慮到相關理由。

找出文章中存在的謬誤,就可以防止我們只是一味的接受他人觀點,可從謬誤入手,提出問題,做深入思考。

(6)從證據的效力入手

當作者拋出自己的觀點與結論時,我們為什麼要相信他?

我們看的是這個證據,是否能說服我們。

證據的主要類型有直覺、個人經歷、典型案例、當事人證詞、權威或專家意見、個人觀察、研究報告、類比。

而這些證據,往往都存在漏洞。例如典型案例,它可能通過訴諸情感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不再糾纏於它們作為證據的價值。

亦或者如研究報告中常用的問卷調查,其對樣本的抽取,以及個體在填寫問卷時究竟是否真實,我們往往不知。

這時候請你格外小心,格外留意。你要跳出作者設置好的框架,多站在旁觀者角度,不斷問自己,我為什麼要相信。

(7)從是否有代替的原因入手

很多事件並非只有一種解釋。而作者可能只告訴了你第一種解釋,而忽略其他的解釋。這時候我們要找尋是否有代替的原因。

所謂代替原因,是指一個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釋,可以說明為什麼特定的結果會發生。

當你看到作者的觀點和論述時,要問自己是否有其他原因,要去深入挖掘潛在的原因,不斷追問為什麼,或許你會為自己打開新的大門。

(8)從數據入手

數據的確具有說服力,我們也常常被一連串的數字嚇得目瞪口呆。但事實上,它的數據來源是什麼?如何統計往往被我們忽視。

例如平均數。學過統計學的大概都知道,平均數求法有三種,一種是相加除以總數,一種是通過中位數,另一種是通過眾數。三者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解說。

而書中的平均數究竟是哪一種?我們不得而知。

亦或者在兩者相比較時,只列出一組數據,例如美杜莎髮膠,現在效果要好50%。這不禁讓人疑惑,這50%是美杜莎與其他產品比較還是和自身以前效果比較?

數據往往會讓我們陷入慣性的思維中,我們一味接受而不去探索其如何得出,可能一直無法提出關鍵性問題。

(9)從被省略的信息入手

試試「歡樂時光「,它是醫囑治療抑鬱症的頭號特效藥。

當你看到這則廣告時,即使你很心動,但理智告訴我們絕不能完全當真。

那為什麼會寫出這樣令人心動的廣告語?或許是因為製藥公司給了心理治療師更大的折扣,提供了更多的免費試用藥。而往往這些信息,我們是看不到的,是被省略的。

這時我們要問自己,作者隱瞞了什麼信息?是有心還是無意?有什麼重要的信息被省略了嗎?

如果一條省略的消息能夠強烈影響到你對作者的論證所持的立場,那麼你就要思考會有怎樣的影響。

但這裡並不是要給出完美的推理,推理本身就不會完美,只是關鍵性的東西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10)從能得出的合理結論入手

一個有說服力的理由可以推斷出多個備選結論,我們要思考的是,除了作者已給出的結論,我還能從中得出什麼結論?這些結論能夠共存嗎?互補嗎?

辨認備選結論的一些提示:

1)努力找出從理由當中可以推導出的儘可能多的結論。

2)使用條件句來限定備選的結論。

3)重新將論題表述為」我們該怎樣來處理乙問題「。

我個人的感受是,讀這本書很吃力,書中的方法你可能十分認真去學習,但在實踐環節有卡殼。大概是因為我們總是聽別人說,接受別人的觀點的拿來主義,而忘記了自己是一名淘金者。

擁有批判性思維的人,能夠更理智的看世界,我希望你能從中得到一些想要的知識,並用在其中,少點接受主義,多些淘金主義。

作者簡介:扶綾 95年少女 隨心的文藝女青年 知識管理踐行者 願寫走心的文字 做最好的自己。喜歡就關注我吧,么么噠。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筆記
學會提問讀書筆記(二)--論題和結論
《學會提問》—從此擁有改變人生軌跡的力量
《學會提問》
學會提問讀書筆記(四)--明確關鍵詞含義

TAG:思維 | 批判性思維 | 批判 | 利用 | 學會提問 | 問題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