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囈語之二:經世臆測(1)
御人首在御心,心服則人服,人服則事順。
成大事者,當兼容並包儒、釋、道、法、兵、陰陽及諸子百家。《老子》以統御,儒家以治世、親民,法家以匡世、懲惡,佛家以散懷,道家以養生,兵家以進取,陰陽家以御人,諸子百家以增智。
示落魄以觀其敬,示富貴以觀其操,示散淡以觀其謹,示激切以觀其閑。
名利財氣,人之本性,世人甘之若醴,心甘情願被束縛其中難於自拔,也難以成就大事。從另一個角度看,求仁得仁皆大歡喜,名利財氣未嘗不是一根一根韁繩,世人皆一批一批馳騁戰場的戰馬。
老子一直在強調無和無為,只有無和無為才能到達有和有為的境地,才能達成聖人真正的私利——天下。雄踞天下,則世人之利何須據有,世人之名何須據有。無為、無則無爭、柔弱、親近,則超脫世俗爭鬥往而無害,則凝聚天下之人、財、力、勢,則可成就大業。執著於有和有為,則無法超越世俗,陷入無止掙扎,則大功不成。所以幾乎所有的聖人或者白手起家的王者,都是為廣大民眾謀福利,而絕不謀私利(世人眼中的利),而最終能成就功業,成就大利——天下和民心。天下都歸我所有,天下之利、之名何不都是我所有?所以老子說,「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老子反覆強調無,強調無為,最終目的是達到一個帝王的有為,即無為則無不為。
對於有和無,世俗觀念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切都是從利己出發考慮問題並行事。如果能超越世俗觀念,以利他為主考慮問題及行事,則可超越世人。
影響力的本質是一種攝心術。總體而言,影響力就是利他力,只有利益眾生方可真正意義上具有自發的影響力,宗教就是這樣。
成大事者,需心如天,行如地。天者,風雨雷電皆為應時之形態,然終不改天之清澈透亮無色無形。地者,利養萬物而不功不居,承載萬民而不顯不隱,厚德穩健。
人生於世,需經歷多重磨難、多重險境,如不能心如青天隨氣賦性而本色不易,則心境沉浮心態疲憊,如何能成就大業。
勇將易得,良謀難求。勇將者,專以一勇即可縱橫天下、迅速立功,世人皆仰其光芒,故尋之反易。良謀者需天時地利人和方能見其功業,往往畢其一生而成一大功,功未成則身名不顯,功已成則身退遁世,故古今良謀大多為隱匿高人,故此難求。
能為人主者,自有其過常人處,然庸主多喜善而不能用,嫉惡而不能除,終至誤國。明主則要麼善惡兼用唯在其時,要麼用善抑惡正道直行,終成大業。
察人需看小,用人需用大。凡人之所謹慎者,往往在於大處,大小兼顧者則為聖人矣。至於小處則往往忽略之,疏忽之處即可見其無法也無心掩飾之真性情也。故察人需看小看,小即大也。用人則不然,需忽其小處,用其大處,用其長處。人能逞其長處,必心懷感恩,盡其所能,為我所用。
古之人聚人,首以道、以志,次以仁、以義,再以利、以財;今之人聚人,則純以利、以事,利盡人散,事完人走,實可悲也。世人急功近利,世風如此,一時難以更改。當今之世聚人,當與時俱進,隨波逐流,利事兼用。
用師則王,用友則霸,用徒則亡。最佳者,莫如以師為謀,以友為術,以徒為用。
人者,事之機;事者,人之用。謀事不如謀人,謀事者下,謀人者上。
發願事大,大願有大威力,大願必有大行。當代政黨入黨之時,必宣誓表忠心,此亦與佛家發願相同。發願、宣誓,即可在人內心植入事業之崇高感,藉助自身強行植入的信仰,驅使內心和行為按自己設定的方向行動。
在沒有成為敵人之前,成為朋友。
向死求生,百折不屈。日本武士道精神,重在死中求生,而非生中求生。
所御之人,大致分為兩種:武人和文人,武人重義而難御,文人易御而善變。
推薦閱讀:
※對話陽明先生——讀傳習錄手記(35)
※空想是沒有用的
※我之心學
※安心學習札記
※陽明心學 | 如何去心中煩惱?(一段小詩告訴你)
TAG: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