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賢治:魯迅的反抗哲學及其運命(一)
06-04
哲學家出現在嚴重危機的年代——輪子轉得更快的年代。在這種時刻,哲學家和藝術家佔據了走向衰亡的神話之地位。他們遠遠超出了他們自己的時代,因為他們的同時代人遲遲不能注意到他們。 ——尼采 1思想者的悲劇 思想者的存在是一個悲劇。 帝王,貴族,將軍,各種被稱之為英雄的人物,他們所以廣為人知,都因為生前顯赫的地位,和重大的戲劇性行為所致。這些行為,如焚書坑儒,割地賠款,宮廷政變,宗教戰爭等等,直接作用於眾多尚未徹底鈍化的感官,肉體與靈魂,使人於頃刻間無從逃避。身後,再由王室繼承人,寵臣,政敵,把這一切寫入家譜,墓志銘,紀功碑和恥辱柱。其中。時間,地點,可羅列的數字明白無誤,自然也少不了粉飾和抹煞。思想者不同,那是完全可以為社會所忽略的。所謂思想,雖然為權力者所嫉恨,可是,在未嘗獲得其物質力量以前,卻隨時可以自行亡失。一旦當它為人們所知曉,往往已經超離了自身,有賴於別的勢力的傳播了;但因此,也便往往改變了初衷,乃致弄得南其轅而北其轍。除卻思想,思想者一無所能,所有的精神創造都形諸文字,便是明證。文字這東西是復義的,無論篡改,曲解,胡扯,做起來都極其方便。 2預感的深淵 魯迅同樣不可避免如此的命運。他曾經慨嘆說: 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擊和被冷落,一瞑之後,言行兩亡,於是無聊之徒,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炫,又以賣錢,連死屍也成了沽名獲利之具,這倒是值得悲哀的 於此可見,對於個人命運,他早就有著哲人的深淵般不祥的預感。 哲學的回顧 1哲學何為 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哲學構成。要理解一個人,必須理解他的哲學。 然而,哲學何為? 哲學是一種氣質,一種精神,一種生活方式,是帶有個人特質的整個生命世界的顯現。即使在古希臘,它也不是一種專門化的理論訓練。由於它面對的不是事物,而是人所經驗的事實,所以嚴格說起來算不上一門科學;只是因為膠結著豐富柔韌的人性,才成了科學的粘合劑。從語源方面推考,哲學是由愛(Philos)與智慧(Sophia)兩部分合成的。可是我們看到,在層出不窮的各種哲學史著作中,愛,一種深入生命的熱情被遺忘了,惟剩智慧在跋扈。 2一部哲學史:愛與智的分裂 亞里士多德最先把哲學加以分類,並且將知識確定為「第一哲學」,以邏輯的界柵,守護形而上學的神聖性。愛琴海海面陽光燦爛,日神精神卻是如此稀薄而冷冽。尼采甚至上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把他們看作「衰落的徵兆」,稱之為「偽希臘人」,「反希臘人」。柏拉圖的影響是至深且巨的,他的袍角幾乎遮沒了所有哲學家的頭額。這個古代文化的二重性人物,身上擁有理性的明朗與生命的神秘;可是,在他的哲學定義里,所謂「真實世界」卻是純粹的理念世界。 在東方,希伯來人創造了他們的上帝和基督教。令人奇異的是,處於不同的文化背景,竟以一種特殊的宗教形式重複了柏拉圖主義:上帝是理念的人格化,理念世界的具象化便是天國。生命的渴求,在這裡被異化為中世紀神學的恐怖的禁錮。 經過漫漫數百年黑暗,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鐘聲響了。哲學解放拉開了它的序幕。一批被稱作「巨人」的人,於是在教堂的壁畫中袒呈被壓抑已久的原始慾望,在聖經的腳註里記錄地心說的謬誤……思想的發展步履維艱。直到l8世紀,隨著法國啟蒙哲學的興起,隨著培根的「新工具」以及系列科學的發現,神學的迷霧才得以漸漸廓清。不久,理性主義者變得躊躇滿志起來。他們自以為掌握了通往真理的手段,把所有的經驗事實上升為普遍的、永恆的、本質的東西,將哲學一步步導向科學主義。實證主義與分析哲學,便都是這一主幹上的極其枯燥的枝權。在理性權威下面,個性和心靈遭到漠視,人們再度被領回到柏拉圖和經院哲學那裡去。結果,兜了一個怪圈。 黑格爾酷似柏拉圖,有人稱他的哲學為「理性的神秘主義」。但是,在理性方面,他顯然比柏拉圖走得更遠。德國古典哲學柱石崢嶸,他就在那上面建造自己的龐大的體系宮殿,雄心勃勃地試圖把人類歷史以及自然宇宙全部納入其中。他的辯證法是有名的,實際上是理性的變戲法,目的在於維護現實的全部合理性。體系哲學的致命之處在於:任何真理,都仍舊無須穿透私人的存在而為自己所感知;真理是先驗的,外在的,可壟斷的。 歷經千百年積聚形成,而由黑格爾發展到巔峰狀態的其固無比的正統哲學觀念,竟被一個體質孱弱的憂鬱的丹麥人打破了! 3根本性轉折 克爾凱郭爾自稱為「主體性的思想家」。是他最先把存在(Existence)一詞,作為基本的哲學概念提了出來。他沒有以冠冕堂皇的人類的名義,而是孤身一人,向黑格爾,眾多的職業哲學家,向整個傲慢的形而上學傳統挑戰,稱那些研究世界本源或者人的本質之類的哲學為「無用的哲學」。奧古斯丁的那種處於感覺水平的不安寧狀態,被他分解為厭煩、絕望、焦慮等情緒,並且確定為不同的哲學範疇,分別描畫出各個獨特的存在對象。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重視激情的個人經驗,重視「孤獨個體」。他的所有著作,都在於說明:「一個人要尋找的不是普遍的真理,而是個人的真理。」為了揭示這一真理,叔本華首次賦予人的意志以純粹的哲學形式,並極力加以強調。另一個德國人,從叔本華那裡接過「意志」的概念,摒棄其中的悲觀主義,而注入積極的人生內容。這個人就是尼采。 作為文化鬥士,尼采顯然要比克爾凱郭爾勇猛得多。他宣布「上帝死了」,攻擊從上帝的意志和神學目的論引出其存在理由的先驗道德,斷言理性的最大原罪就是壓制生命本能,提出「重新估量一切價值」的口號,從而把價值觀轉而建立在傳統有神論以外的人性基礎之上。他創造「強力意志」的概念,從內部策動既具有強制力量,又富於開放性質的情感生命,指向超越自身的所在。所謂「超人」,其意義正在於此。 此後德國的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法國的薩特、加繆等,也都以各自的探索,豐富了克爾凱郭爾一尼採的存在哲學。其中,薩特是最突出的。「存在先於本質」,是他的著名命題。他自稱是行動主義者,他的哲學的最大特點就是強調人的選擇的自由,即「自己造就自己的存在」。他把人不斷投出自己,超越自己,而又始終處於超越的中心這樣一種存在主義稱之為人道主義,並主張以此補充馬克思主義。與此同時,他提出「人學辯證法」,認為人除了以鬥爭反對自然和社會環境之外,還必須反對把自己變成他者的活動。即使在政治上表現得相當「左傾」的時候,他也未曾放棄他的哲學的個體性內容。他說:「人不是別的,人只是他自己使自己成為的那個東西。這就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 至此,哲學觀念出現了根本性的歷史轉折。哲學思考的重心,自黑格爾之後,明顯地從宇宙本體論、認識論向人學偏移。哲學的解放與人的解放,在這裡重疊為同一種命運。20世紀光初露,沒有哪一個時代的生命意識與自我意識,像我們所處的時代這般強烈,這般急劇高漲! 4存在主義:主體——當下——行動 本世紀初,當寥若晨星的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者在西方天幕上閃耀著孤光,青年魯迅便目為「新神思宗」,為之鼓舞不已,積極加以紹介。 這些哲學家在思想上拒絕任何學派,在行動上拒絕任何宗派,完完全全是獨立的個人,惟靠存在的熱忱尋求自己內在的道路。在他們身上,也許有著無法索解的矛盾和紊亂,如以理性的方式反對理性,在否定本質的同時又保留了本質等等,而在彼此之間,意見也可以很不相同;但是,他們都無一例外地承認存在的首要地位。即使有著對邏輯概念的天生嗜好,只要當他把哲學思索投向生命個體,仍當隨即引起智性的激動。 與傳統形而上學相反,存在主義者把哲學的所有問題引向個人:個人選擇,個人承擔,它無須在經驗之外乞求什麼作為支柱的東西。如果為了維護傳統慣例而以犧牲生命經驗的任何部分作為代價,在他們看來,都應在拋棄之列。他們認為,哲學是生命的宣言,靈魂的自白。個人生命的強度與靈魂的深度,決定著哲學的根本性價值。 「存在主義者」作為一個名詞,完全可以棄置不用或變換別的說法,但是,我們卻無法改變這個矚目的事實:他們以屬於自己的生命和哲學,不約而同地匯成了現代歷史潮流中的一個具有衝決力量的精神運動。今天,這個運動的核心內容,已為人類文明所廣泛吸收,並且將血脈般地活在不斷走向完善的人類自身之中! 魯迅正是在這一世界性的現代思潮中創立他的哲學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幽默哲學三十條
※課間休息系列——形而上學的本質是什麼?
※生命真意——道法自然之「自然」何解
※【原著選讀】赫拉克利特
※思考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