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論京房八宮卦序的五行易學思想[轉]
蘇永利
京房對易卦的排序被稱為八宮卦序。由於六十四卦是由八個經卦兩兩相疊而成,許多易者都以八純為標準對易卦進行這樣或那樣的八組排列。學界也常因此將八宮卦序與其他八組卦序歸為一類或視其同出一源,實際上這兩者是大不相同的:京房通過八宮卦序,創立了一種獨特的五行解卦的易學體系。
一
當代學者最常與京氏八宮卦序相提並論的是帛易卦序,並尤以「乾坤生六子」立論。但是,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一般共性之中,簡單地分列「六子」的長幼順逆,就無法真正認識到不同的卦序在表面的異同背後所深含的完全不同的易學思想本質。
京氏八宮卦序與帛易八組就是在兩種絕然不同的易學思想的指導下所進行的排序。京氏八宮分組,先後順序為:乾震坎艮坤巽離兌;帛易八組雖同以八純為首,但其順序卻是:乾艮坎震坤兌離巽。六子長幼順逆相異,反映了排序者對易卦不同的認識。
多年以來,人們只知道京氏八宮可用於占筮,但卻不知道這種八宮排序正是源於京房的占筮體系。京房占筮,首推納甲。所謂納甲,就是將十天干分別配屬到八個經卦之中,並按照相應的規則全面套用於六十四卦,以定六神。甲乙配乾坤,丙丁配艮兌,戊己配坎離,庚辛配震巽,壬癸又配乾坤。從十天乾的先後順序看,其中六子是從小到大,似乎與八宮分組的順序不同。但是,京房對其納甲順序的論述卻正好相反:「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離之象配戊己,艮兌之象配丙丁。」此處八經,在陰陽兩分之後,其順序正好與八宮一致。
京房八卦納甲的順序源於月體運行的八卦之象。月體懸天運行,一月之中,晦朔弦望,可成八卦之象。一月三十日分六節,與東西南北中五方相連,陽息陰退,乾象出甲,坤象滅乙,震象出庚,巽象退辛,坎象流戊,離象就己,艮象消丙,兌象見丁。(參見魏伯陽:《周易參同契·月體納甲》、李鼎祚:《周易集解·虞翻易注》)京氏八宮分組所遵循的是月體盈虛的自然規律。
帛易八卦排序的根據是「天地定位」。帛書《易贊》曰:「故易六畫而為章也,天地定位,山澤通氣,火水相射,雷風相搏,八卦相錯」。文中「火水相射」疑是「水火相射」的筆誤。以八卦之象而論,「天地山澤水火雷風」在陰陽兩分之後就是帛易八組首純的「乾艮坎震坤兌離巽」。
京房用八宮排序,其理論基礎是五行。也就是說,凡是被列入一宮之內的八重,都具有相同的陰陽五行屬性。分宮不同,其重卦的陰陽五行屬性就不一樣(這個五行確定是按照乾兌金、坤艮土、坎水離火、巽震木來確定的,則後天卦序宗五行相生,先天卦序結合萬字宗五行相剋,因此該五行與八卦匹配方法同時適用於先後天卦,應該有其深刻的原理在)。由此可見,八宮卦序的關鍵在於每宮首純的陰陽五行定性和宮內八重按照陰陽五行爻變原則所進行的卦變。至於八宮的先後順序,無論是從京氏的占筮體系還是從京氏五行解易的思想體系來看,似乎都找不到存在的必然。相反,《元包經》卦序倒可以提供一個或然的例證。
元包卦序每組內八重的卦變都與京氏八宮一樣,但是,八組的先後順序卻是坤乾兌艮離坎巽震。京氏八宮與重陰抑陽包含了「首坤」的《歸藏》易學旨趣相比,它先父子後母女的排序則是繼承了《周易》尚乾的易學取向。
京氏八宮,每宮之內八重的卦變也都不離陰陽五行。每宮八重都是在一個八純的統攝之下進行爻位的陰陽互變,自下而上,分本宮、五世和二魂。
《京氏易傳》下卷曰: 八卦分陰陽、六位、五行,光明四通,變易三節,天地若不變易, 不能通氣。五行迭終,四時更廢,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 易卦六爻之變自內而外。所謂「剛柔相易」、「周流六虛」、「五行迭終」正是推衍世魂的變卦法則。至於游歸之變,恰恰就在於固守一宮的陰陽五行屬性,從而保持八宮卦序陰陽五行整體結構體系的完整。八宮卦變,始於爻變,最終都不破八純之象(在此原則下,周期為7,若變加1中宮和純卦,周期為9)。上爻若變,宗廟無存。八純一破,陰陽五行的性質也就隨之發生改變了。正所謂「吉凶之義,始於五行,終於八卦。」
帛易卦序的變卦原則就完全不一樣了。帛易八組,每組八重的外卦都是一個相同的三畫經卦,內卦則是八個經卦按照《易贊》中「天地定位」的順序輪流與固定不變的外卦相配。可見,帛易卦變的基礎是三畫的經卦;帛易卦序所反映的是以象解卦的易學思想。
易卦排序的不同必有其不同的機理。對於不同的卦序之中任何微小的變化都不宜簡單地進行取捨,否則難免產生毫釐之謬。與帛易卦序一樣,邵雍的「伏羲卦序」也是以八個三畫經卦為基礎而進行分組排序的。每組之中所有的下卦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經卦,上卦也都是由八經按照一定的順序與下經相疊而配。但是,這八個上經的先後順序卻與帛易不同: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伏羲卦序與帛易卦序兩種易學思想的差異正是反映在上卦八經排序這一貌似細小的區別之上。
伏羲卦序是宋人圖書卦序的典型代表。邵雍以數解易,「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正是伏羲先天之數的一至八的順序數位。伏羲卦序八組的「首純」也都不在第一位,而恰恰都分別排在各組之內相應的八重數位之上。由於八卦數位的凸顯,伏羲卦序在以象解卦的同時,更主要的是揭示了易數的變化規律。
不過,易卦的排序可以成萬千形態,並不是每種卦序都能給人以易道的啟迪。但是,像京氏八宮這樣能夠深刻地揭示易道本質規律的卦序只是一部分,而其他一些排序有的只能算是簡單的智力遊戲。
二
八宮排序是京房五行解卦易學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所謂五行解卦,就是運用陰陽五行的原理來分析和揭示卦爻的結構和變化規律。五行易學是五行與易卦兩種思想體系的結合。五行解卦,首創於京房。
在《京氏易傳》中,京房首先將六十四卦分列八宮,以確定每一個六畫重卦的陰陽五行屬性;其次,借用天干地支,確定六十四卦中每一爻的陰陽五行屬性;最後,再將卦的五行與爻的五行相結合,確定六神和六親。「八卦鬼為系爻,財為制爻,天地為義爻,福德為寶爻,同氣為專爻。」
六親的前提是卦與爻之間五行的生克制化。卦的陰陽決定著六爻納支的陰陽順逆。八宮分組與干支納甲、六神六親三者相輔相成,共同組成了京房的五行解卦體系,三者之外無五行。在京氏易學中,所謂單獨的五行論是不存在的。
帛易傳文中雖然出現過「水火金土木」等詞語,但由於其文辭的孤立性,帛易還遠未達到五行解卦的程度。如帛易《要》曰: 「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盡稱也,故為之陰陽。有地道焉,而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婦先後盡稱也,故要之以上下。有四時之變焉,不可以萬物盡稱也,故為之以八卦。」
這番論述只是將「水火金土木」作為天地人三才之一的地道中的幾個物質要素,是相對於天道的「日月星辰」和人道中的「父子君臣夫婦」而言的。而易道原本兼及三才。可見此處的「水火金土木」顯然不是作為「陰陽五行」這種基本認識體系中的五大組成要素。
「地有五行」曾經是古人的一個觀念。將五行僅僅用於地道,這種現象在先秦文獻中也是常見的。例如《左傳》: 「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妃耦。」
帛易傳文中可能涉及五行內容的,除了前述《要》篇的引文外,還有四處:一處在《易贊》:「子曰:五行□□□□□□□□□□用,不可學者也,唯其人而已矣。」兩處在《二三子》:「聖人之立政也,必尊天而敬眾,理順五行」;「德與天道始,必順五行,其孫貴而宗不滅」。另一處就是《要》篇的「五正」:「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
這幾處「五」是否就是「陰陽五行」思想中的「五」,尚不可妄下決斷。
即使前述五處都是後來意義上的「五行」,但是,無論是從帛易的排序還是從帛易的傳文整體來看,這些「五行」既不是用來解釋卦爻象的結構規律,也不是直接用來揭示易道本質。因此,帛易中不存在五行解卦思想。
《周易》傳文中也多次出現與「五行」相關的內容。但始終沒有談及五行思想的體系內容,甚至連「五行」兩個連續的字樣都沒有出現。五行思想的關鍵在於金木水火土五要素之間的生克制化。
至於《繫辭》上傳中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這十個數字也許與五行之數中的「一六水、二七火、三八木、四九金、五十土」之間有某種相通之處。但是,對於《周易》傳文中的這段數論,我們現在所能肯定的只是天地陰陽之數,還沒有發現足夠的史料證明它們是數配五行。就像《繫辭》所云:「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
在京氏八宮易卦體系之中,不僅八宮、納甲納支和六神六親三位一體,共述五行,而且其中有關積算、建候等解卦內容也都是以五行為中心的。從《京氏易傳》來看,京房在論及積算和建候等內容時,最後都落實到干支。如《睽》卦註:「參宿從位降己酉」。干支實際上就是五行的代名詞。在京房時代,十天乾和十二地支與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要素之間已經形成了約定俗成的關係。在有些卦論中,京房也將干支與五行放在一起連用。如《乾》卦註:「積算起己巳火,至戊辰土,周而復始」;《坤》卦註:「星宿從位降癸酉金」。在另一些卦注中,兩種情況又會同時出現。如《歸妹》卦註:「建始甲子至己巳,積算起己巳至戊辰,周而復始。水土入震兌,五星從位起歲星,軫宿從位降丁丑土,分氣候三十八」。
京房在八宮易卦體系中論及積算和建候,是為了在更加廣博的層面上求證和運用自己的五行易學。在《京氏易傳》中,不存在獨立的積算說或者建候說,三卷的內容基本上都不離五行解卦。
三
京房的著作已基本遺失,八宮排序到底是否京房所為,迄今仍無確證的史料。不過,從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發展的歷史來看,八宮卦序產生於京房時代是合乎情理的,但它產生於先秦的可能性較小。
八宮卦序的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八宮列五行,也分陰陽。陽卦納陽干,陰卦納陰乾。陽卦六爻納陽支,順行;陰卦六爻納陰支,逆行。卦爻的五行是結合在陰陽之中的五行。陰陽五行各各相合才能定六神六親、明吉凶悔吝。也就是說,要用五行解卦,其前提必須是陰陽與五行兩者的結合。但在先秦時期,陰陽與五行基本上還是彼此獨立的兩種思想,各自都還處在一個產生和發展的階段。
陰陽與五行觀念產生的確切年代已無從稽考,不過至遲到西周時期,兩者就應該都已經分別作為一種認識論的概念開始被運用了。
《洪範》論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國語·周語》記載: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皆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箕子基本勾勒出了五行原理的大致輪廓。文中的五行,既有五行之名,又有五行之性、之味,文後還有與之相對應的五事。可見,《洪範》中的五行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五種物質,而是構成世界的五種原素。不過,箕子所論只是停留在五行的功用上,他的五行觀念還比較原始。對於五行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五行與天地萬物之間的對應關係,箕子都還沒有深入探討。因此,《洪範》中的五行,主要是提出了五行的觀念,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五行思想體系。
在伯陽父那裡,陰陽觀念也是比較粗淺的。只是後來到了《周易》傳文中,陰陽思想才變得相對系統:「一陰一陽之謂道」,「觀變於陰陽而立卦」。《周易》傳文中最突出的思想就是陰陽,《周易》卦序也正是在陰陽思想的指導下所作的「非覆即變」的對偶排列。
《洪範》與《國語》、《周易》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論陰陽者不涉及五行,談五行的沒有聯繫陰陽。由此可見,戰國以前,陰陽與五行兩種思想還沒有完全結合在一起。正如梁啟超在《陰陽五行說之來歷》一文中所言:「春秋、戰國以前,所謂五行,其語甚罕見,其義極平淡,且此二者從未嘗並為一談。」
最早可見將陰陽與五行合和而論的是戰國末期以鄒衍為代表的稷下學派。根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鄒衍「及深觀陰陽消息而作迂怪之變」,「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 。這兩段文字表明,鄒子已經將「陰陽」與「五行」合而立論了。在稷下學者集成之作的《管子》中,陰陽與五行的著作就是被大量混編在一起的。如《幼官》篇論五行,《四時》篇談陰陽,《五行》篇更是兩者兼述。
漢初的著作對古史往往推測臆斷,時常借所謂古之聖子言己之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內容就難脫虛擬之嫌。《史記·曆書》載:「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似乎早在黃帝時期就已經將陰陽與五行結合在一起。黃帝是傳說中的人物,《史記》中的這段話,我們也就只能視之為神話虛構了。
先秦中第一部有確切著述年代和作者的著作是《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是在陰陽五行哲學思想指導下融自然、社會和人生為一體的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它是對陰陽五行思想第一次大規模的運用和發展。在該著中,呂不韋及其門客將陰陽消長和五行生剋完整地結合起來,全面地解釋物候、政令和人事等。作為該書主體結構的十二月令則完全以陰陽五行為骨架。「春之月……德為木」,「其日甲乙……其數八,其味酸……天子居青陽左個……衣青衣……禁止伐木……無置城郭……」。 「秋之月……德為金」,「其日庚辛……其數九,其味辛……天子居總章左個……衣白衣……誅暴慢……戮有罪……」。
「行冬令,則陽氣不勝」。「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林鐘之月,草木盛滿,陰將始刑,無發大事,以將陽氣」。綜上所述,陰陽與五行兩種思想的融合可能始於鄒衍,終成於呂不韋。
五行解卦是對陰陽五行思想更加深入的探索和運用。在陰陽與五行思想還沒有完全成熟地結合在一起時,五行解卦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五行解卦思想產生於秦漢之際,是時代的必然。從《呂氏春秋》之後的歷史來看,陰陽五行思想幾乎成為秦漢之際佔主導地位的社會思潮。
《淮南子》全面地繼承和發展了《呂氏春秋》十二月令中的陰陽五行思想,更加詳盡地羅列了一套與之相應的宇宙萬物、四時人事的現象和制度,描繪出一幅天人感應的世界起始和變化圖式。之後,由董仲舒最終創立了一套「天人感應」的思想體系。「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 。天人之間因陰陽五行而相通。
《呂氏春秋》通過對陰陽五行思想廣博地解釋和運用,使得陰陽五行理論從以往略帶局部性的學術流派進而成為整個社會的一種主要的哲學思想。《淮南子》和《春秋繁露》又進一步將陰陽五行深入地結合到儒道兩家思想之中,使得陰陽五行思想在完善自身的同時,也徹底改造了世界。
大約同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也是運用陰陽五行思想解釋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在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指導下,說明人體內外環境的統一性,以五運六氣理論為主建立了一套有關人體生理機制的四時五運陰陽五行學說。由於人生健康醫療的客觀性和現實性,《黃帝內經》使得陰陽五行思想深深地紮根於人們的社會意識之中。
陰陽五行思想對於秦漢之際社會的影響是廣泛而強烈的。秦始皇就是根據「五德相勝」的思想以水德治國,事水尚黑,曆法以十月為正,數以六為準,以陰殺為國策之本,嚴刑峻法。漢代秦之後,也是推衍五行,改正塑,易服色,制禮樂。漢武帝就是在董仲舒「三統說」的基礎上頒布《太初曆》,色尚黃,數用五,以至影響中國社會近兩千年。
京房出生於武帝之後十年,生活在西漢初年的昭、元帝時期。由於社會普遍崇尚陰陽五行,學者們也就紛紛運用陰陽五行思想著書立說。與此同時,也促進了陰陽五行理論的發展與完善。例如,《淮南子》除了對五質、五性以及五行相生相剋進行詳細的闡述外,還全面地論述了五行寄生十二辰生旺墓絕、四時旺相休囚,甚至亥卯未三合木以及十天干與十二地支五行陰陽會同等。至此,完整的陰陽五行理論體系結構已經基本形成。
正是在這樣一種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京房將陰陽五行與易卦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獨特的「五行易學」。五行易學的主體結構與集中表現就是八宮卦序。
較為系統地以五行學說解釋《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辭的吉凶,則開始於京房。他以五行配入八宮卦及卦中各爻,乾配金,坤配土,震配木,巽配木,坎配水,離配火,艮配土,兌配金。乾卦為陽卦,各爻配以十二辰的陽支:初爻為子,配水,二爻為寅,配木,三爻為辰,配土,四爻為午,配火,五爻為申,配金,上爻為戌,配土。坤卦為陰卦,各爻配以陰支,初爻為未,配土,二爻為巳,配火,三爻為卯,配木、四爻為丑,配土事五爻為亥,配水,上爻為酉,配金。其它六子卦各爻,按陰陽區分,配入五行,皆類此制.
參考文獻
古籍:《周易參同契》,《周易集解》,帛書《易贊》,《京氏易傳》,帛易《要》,《繫辭》,《洪範》,《國語》,《史記》,《呂氏春秋》等。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王生平
·書訊·
《認知·邏輯與價值——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新探》出版本書雖以哲學史為背景,但又把它放在現代哲學研究的基礎上,使之展現出哲學發展中不能繞過去的重要問題,如知識論、邏輯學、方法論和價值論等方面的問題,也涉及到社會發展及自然科學等方面的內容。這更能體現康德著作的現代新義。本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2002年10月),作者為安徽大學哲學系教授溫純如。
(《哲學研究》2003年第6期)
推薦閱讀:
※毛選筆記4
※人為什麼要培養思想?
※思想者的孤獨與勇氣——評傳記電影《漢娜·阿倫特》
※怎樣界分「個人喜好」和「歧視」?
※孟子思想 聽雨軒s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