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香雅韻】 酒與文人情懷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文人與酒有著不解之緣。中國古典詩中關於友情、送別與感懷這一類的作品最多,因此詩中經常流淌著兩種液體,一是眼淚,一就是酒。對於文人來說,酒和女人一樣,都是好東西:失意的時候飲酒,是為了麻醉自己;高興的時候飲酒,是為了更加興奮;邀朋會友的時候飲酒,是為了暢敘友情;醞釀創作的時候飲酒,是為了神采飛揚。酒和文人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緊緊聯繫在一起,而他們的飲酒佳話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別具特色的一頁。可以說,中國源遠流長、經久不衰的酒文化如果沒有文人的參與是不可想像的。

中國文人與酒的關係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的曹操。從「溫酒斬華雄」到「青梅煮酒」,孟德都跟酒扯上了不小的干係。曹操是奢侈的,有事沒事都大擺酒宴。身為丞相的他,一生中不知道喝光了多少糧食。他南征北戰,戎馬生涯,但自己也常常是「對酒當歌」。《短歌行》中「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名句似乎給酒的作用定了性,然而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澆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則給了曹操一個否定。

西晉時被稱為「中國頭號大酒鬼」 的劉伶。他自稱「一飲一斛,五斗解醒」,可見酒量大得嚇人。他在當建威參軍這個不大也不小的官時,常常坐著馬車,拎著一大壺酒,讓人拿著鐵鍬跟在後面,說:「我如果喝死了,在哪喝死的就埋在哪。」不過劉伶並沒有喝死,而且既沒有喝成肝硬化,又沒有酒精中毒,倒是喝出不少讓人發笑的故事。據說,劉伶有一個毛病,就是喝醉後總要把自己脫得一絲不掛。當然是在自己屋裡,但是這也有傷大雅。劉伶身為「竹林七賢」之一,又寫過一首《酒德頌》,可他不但不賢德,反而很瘋顛,活像一個老玩童。

同屬「竹林七賢」的阮籍也十分了得。阮籍生活在魏晉政權交替之際,一方面對曹魏集團驕奢腐敗深為失望,另一方面又不肯依附偽善陰險的司馬集團,內心充滿矛盾。他時常駕車出遊,隨意而行,走到路的盡頭,就痛哭而返;在家則借酒避禍,遠離是非。據說醉酒時間最長的一次竟達六十多天,讓後人望塵莫及。其實他在半醉半醒之間,痛苦不堪。

東晉的陶淵明雖然官運不亨通,只作過80多天彭澤令,但當官時,衙門有公田,他下令悉種粳以為酒料,連吃飯的大事都忘記了,還是他夫人力爭,才分出一半公田種稻。後來他「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棄官歸田,飄然而去,便賦《歸去來兮辭》。當他回到四壁蕭然的老家,最初使他感到欣喜的是「攜幼入室,有酒盈樽」。棄官就無祿,喝酒就成了大問題,怎麼辦?在《五柳先生傳》中寫到「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看來為了酒,也就顧不得面子。值得一提的是,他還饒有興緻地寫下一組以「飲酒」命名的詩作,最有名要數第五首,名句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回歸田園後的陶淵明自食其力,雖生活艱辛,卻活得坦蕩自在,這真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酒可以刺激神經,產生靈感,喚起聯想。二十來歲即位列「初唐四傑」之冠的王勃,據說在寫《滕王閣》七言古詩和《滕王閣序》時,先磨墨數升,繼而酣飲,然後拉起被子覆面而睡,醒來後抓起筆一揮而就,一字不易。翻開中國藝術史,可以看到,許多藝術家也把酒作為情感宣洩的媒介和藝術靈感的催化劑。唐代書法家張旭「每嗜酒大醉,呼叫奔走」,甚至「以頭濡墨而書,既醒目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也」,因此被稱為「張顛」。他喝醉後留下的書法墨跡如《古詩四帖》,確實如疾風迅雷,滿紙雲煙,成為草書的藝術精品。

唐朝許多大文人都是嗜酒者,首推「詩酒兩仙」的李白。李白一生熱愛自然,嚮往自由,放浪形骸,桀驁不馴,成為盛唐氣象的主要代表。關於他的酒量,李白自己有詩為證:「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也許有人說這是藝術的誇張,那麼請看,他的好友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寫到:「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是何等的豪氣和洒脫!據說李白當年奉詔為玄宗寫清平調時,就是在爛醉之下用水潑醒後完成的。李白有追求功業的理想,但他不肯摧眉折腰,使他無法立足政壇,因此便浪跡四方,痛飲狂歌,在詩酒豪興中抒發自己的理想、愛憎、憤懣和憂思。游洞庭時寫下「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在金陵時寫下「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酒肆留別》),而被流放到夜郎時寫下「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共杯酒」(《流夜郎贈辛判官》)。可見對李白來說,最能激發生命豪情的就是酒,酒已成為生命的一部分。他最有名的兩首古體詩《將進酒》和《月下獨酌》幾乎字字都含酒味,如「人生得意須縱酒,莫使金樽空對月」,「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被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人宏偉抱負無法施展,只好借酒銷愁,前一首豪情萬丈,後一首則孤獨難遣。郭沫若生前曾做過統計,李白流傳下來的1500首詩作中,有170首寫到飲酒,所以有人開玩笑說,如果把李白所有寫酒的詩拿去壓榨,也許可以榨出半壺高粱酒來。

「詩仙」李白是豪放之人,那麼「詩聖」杜甫應是儒雅之士了,但他對酒的親近也毫不遜色。「安史之亂」中,當聽到朝廷官軍收復河南河北時,杜甫欣喜若狂地寫下「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當住在成都草堂時,杜甫生活清貧而安定,有朋自遠方來,光臨寒舍,他坦誠相告地寫下「盤飧市遠無兼味,尊酒家貧只舊醅」(《客至》);而當離開草堂,沿長江順流而下,客居夔州,登高望遠,杜甫忍不住老淚縱橫地寫下「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登高》)。三次寫酒,大喜大悲。還是郭沫若做過統計,杜甫傳世的1400首詩中,有300首寫到飲酒,竟然比李白還多一百多首。有一點可以肯定,由於杜甫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他喝下去一半是酒,另一半是淚,人生感觸盡在不言中。

白居易是位大酒徒。他的一生不僅以狂飲著稱,而且也以善釀出名。他為官時,分出相當一部分精力去研究酒的釀造。酒的好壞,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看水質如何,但配方不同,亦可使「濁水」產生優質酒。白居易就是這樣。他上任一年自慚毫無政績,卻為能釀出美酒而沾沾自喜。在釀的過程中,他不是發號施令,而是親自參加實踐。他有兩首寫飲酒的詩作廣為人知,《琵琶行》中「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而同樣是友情,《問劉十九》這樣寫:「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前者凄慘,後者溫馨。

宋代是一個比較理性的時代,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當時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科學和文化都走到了世界的前列,酒的滋味也被文人們「品」到了極致。

文章中寫到酒,往往更加深沉。范仲淹在駐守邊關的時候,曾有過「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的惆悵,也曾有過「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幕遮》)的悲楚。而他雖屢遭貶謫,卻能「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在岳陽樓上把酒臨風,唱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並因此而流芳千古!

歐陽修是婦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記》,從頭到尾一直「也」下去,貫穿一股酒氣。無酒不成文,無酒不成了樂。天樂地樂,山樂水樂,皆因為有酒。他自稱「醉能同其樂,醒能述於文」,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使天下真嗜酒者為之傾倒!

蘇東坡是著名的文學家,也是著名的酒徒。「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定風波》),「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臨江仙夜歸臨皋》)等等,而更令人神往則是在《前赤壁賦》中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蘇東坡和友人夜遊赤壁,雅興甚濃,對明月誦詩,邀清風下酒,我們從他嗜酒如命和風度瀟洒的神態,可以尋到天才的浪漫詩人李白的影子。他的詩,他的詞,他的散文都有濃濃的酒味。有人從《東坡樂府》查了一下,其中竟有一半作品和飲酒有關!這足以說明酒和詩人的關係是多麼密切!正如李白的作品一樣,假如抽去酒的成分,色香味都為之銳減。

蘇東坡、辛棄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東坡「把酒問青天」,留下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佳話。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抒發「沙場秋點兵」(都出自《破陣子》)的豪氣;「醉里且貪歡笑,要愁哪得工夫」(《西江月》),又透露出一種玩世的調侃。

男人如此,女人呢?請看女詞人李清照的詩詞。當她作為少婦獨守空閨寂寞難耐時是「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都出自《如夢令》),「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南渡以後,身世坎坷、國愁家恨的李清照經常「三杯兩盞淡酒」(《聲聲慢》),在凄風苦雨中追憶溫馨的往事。

人們在探討文人與酒的關係時,總認為文人之所以嗜酒,不是這些文人們不得志,就是心中有什麼難以排解的憂愁,而且會舉出「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曹操等一大批例子。的確,歷史上不乏借酒澆愁的文人,但不是所有喝酒的文人都有愁,也不是所有的有愁人都喝酒。酒與文人的關係遠不是那麼簡單的。一部文學史,上下五千年,不會喝酒的文人實在少見,從某種程度上說,不能喝酒就不是文人。因為,酒的特殊功能的確有助於文人們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想像,激發他們的激情和靈感。再比如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杜牧《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些名句都是家喻戶曉,千古絕唱。


推薦閱讀:

讀書有何用?
文人寫意畫的先驅——僧法常(南宋)
詩聖就是詩聖,一首絕句就足以完爆天下文人
錢謙益,一生最愛柳如是(歷代文人傳奇之二十一)
漢末文人五言詩的特點

TAG:文人 | 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