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安全感

2003年5月22日 叢中俗語云:「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每個人的心理,表面上看起來是比較平靜而有安全感的,而其內心深處,則隱藏著各種的危險感或叫不安全感(insecurity)。客觀世界對人來說,的確是具有各種危險的。經過千萬年的進化,人類心理已經具有了對危險的認知能力,並對未來將要出現的危險,具有了提前預感的想像能力。這就使得人們不僅在面對危險的當時會感到緊張恐懼,而在危險出現之前,在心裡就可以提前預想到發生各種危險事件的可能性,並努力防患於未然。比如,人們在沒有患病之前就想到自己有可能得癌症,因此每天花時間鍛煉身體,從飲食上不吃致癌物質,多吃抗癌食品;在人們還沒有被盜之前,就預想到了被盜的可能,而提前裝上了防盜門,儘管在裝防盜門之前的許多年裡也從未真正過發生一次被盜事件,但還是裝上了防盜門,讓自己承受裝上防盜門之後每次開關防盜門的繁瑣和不便;儘管飛機失事是經常報道的事,但實際上,飛機失事的發生概率僅是八百萬架次分之一,可每架飛機上都安裝了緊急設施,以便供人們在緊急時候逃命之用,儘管這些設施在每架飛機上都有,可每次飛機失事時,總是被報道「無一生還」。那麼這些設施究竟有多少實際的使用價值呢?飛機不失事的時候,這些設施用不上,飛機失事的時候,這些設施也從來沒有用上過。既然這樣,那還裝它幹什麼?人們一定會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飛機失事呢?「萬一」飛機失事的時候能用上呢?另據說,美國世界貿易中心大樓被炸後,世界上許多在高樓上工作的人員都緊急備上了降落傘,以防萬一,好往下跳。就這樣,人類為了減少內心的不安全感,在心理上獲得安全感,已經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種不安全感主要是由不確定感或不可控制感引起的,所謂「天有不測風雲」,其重點就是說危險的發生具有不可預測性,這種不可預測性會讓人感到特別的不安。其次是由不完善感導致的,因為,當一件事情即使是比較保險的,但是,只要不完善,不可控制,只要存在「萬一」,人們就不會放心,就會產生不安全感。導致不安全感的客體,可以是人類以外的事物或事件,如地震、洪水、猛獸、交通事故、患癌症,也可以是人類成員自身,如打架、殺人、搶劫、強姦等。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在給人帶來各種好處的同時,也給人帶來很多的危險。與非人類的危險事物相比,身邊其他人的存在會更讓每個人擔心,因為,人是有心理的,而心理的變數是最多的,正所謂「人心叵測」,故而「防人之心不可無」!面對各種可能的危險,人們總是想用自己的各種做法來減少危險發生的可能性,而人對自己應付危險發生的能力卻仍然是缺乏信心的,因此人們總是想盡各種辦法來控制或預防危險的發生,其中的第一個方法就是利用科學。科學,研究發現了事物間的內在的、必然的聯繫,即,規律。對這些規律的掌握和應用,當然是給人帶來了很多好處和方便,同時,我們認識了規律,抓住了規律,利用了規律,就可以避免許多危險的發生,而更重要的是能使人們在心理上獲得更多更強的確定感、可控制感,減少不安全感。但是,科學認識到的危險並不能立刻就能夠解決,比如,科學已經能夠診斷癌症,但徹底治癒癌症尚需時日。而人類的慾望是無止境的,科學的現狀和進步總是不能充分滿足人們願望的要求。所以,人們對科學苛刻要求、崇拜並寄予希望的同時,對科學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仍然是缺乏信心的、不滿意的。在科學不能滿足人們的願望要求之處,正是迷信的滋生地,因為人們內心深處充滿了不安全感。為了獲得安全感,只想拚命地抓一根救命稻草,人一急了,哪管它是科學還是迷信!?科學總有未知,科學總有做不到的事,而迷信,則在這個時候藉以安慰人們虛弱的心靈。對「迷信」,通常的定義是:「缺乏理性實質的信仰、准信仰或習俗」。因而它首先是一種信仰,其次才是「缺乏理性實質」的。人們想像並期望迷信能夠做到目前的科學所不能做到的任何事情,既然不必需要「理性實質」,迷信便成了「信則靈,不信則不靈」,迷信可以依照人們的願望,通過人們的想像,來完成任何人們想要它完成的事情,特別是在獲得安全感/減少不安全感方面。我們看到,在每個大醫院的門口,電線杆上,都貼上了「祖傳中醫,專治……病」的廣告。這是因為,被大醫院宣布「死亡」的各種絕症病人,他們不甘心坐以待斃,他們還要做垂死的掙扎,「有病亂求醫」、「死馬當作活馬醫」就成了這些病人及家人的口頭禪,他們捕風捉影地相信各種虛假廣告,尋找各種偏方、秘方,以求治癒絕症,即使無法治癒,在整個求醫過程中,也能讓他們暫時充滿了希望,讓他們滿是死亡威脅的心靈暫時獲得一些安全感。各路野醫、游醫正好可以大肆吹捧自己是治療某種疾病的專家,趁病人疾病之危、心靈之危而大發橫財。病人經過他們的治療,錢花了,病沒治好,最後還是死了,可是病人卻很少因此而起訴野醫、游醫,這裡有很多原因,一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病是無法治癒的,治好了是奇蹟,治不好亦屬正常(但是他們仍然期望奇蹟會發生)。再者,整個治療過程,即使是上當受騙,也是他們自願的。最重要的,儘管他們最後還是死了,但整個求醫過程是充滿希望的,他們在心理上獲得了極大的滿足,可以說是寧願上當受騙,也要花錢購買心理上的希望和安全感。其實,這整個過程是一個迷信的過程,是一個心理滿足的過程。在醫療上的迷信是整個迷信的一個特例。迷信除了這種「醫療迷信」之外,更原始的是一些象徵性的儀式、信念和操作。例如,當你恨一個人,恨不得要將他殺掉的時候,你可以用布或者稻草扎一個人,上面寫上他的名字,然後用針扎這個假人,用刀割他的「肉」,挖他的「心」,嘴裡念念有詞,說「你要大病一場,不久將身患絕症死亡。」相信這種迷信的人,通過這樣的儀式及操作,他就可以在想像中將別人殺死,以獲得心理上的極大滿足。春節後,看到泰安有一棵老槐樹的樹榦上被人們綁上了紅布條,據說這樣可以求子,治療不孕不育。老槐樹因為老,樹齡上千年,所以人們相信它有了靈氣,成了精,有能力做人們無法做到的事情。且,老槐樹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是愛的象徵,它可以成為姻緣媒人,所以它應該具有「送子觀音」的功能。在樹榦上拴一條紅布,就可以寄託它送子,解除不孕不育之憂了。這當然是人們的想像。這樣做過之後,如果真的懷孕了,就會歸功於老槐樹顯靈了。然後消息傳開,就會有更多的人前來頂禮膜拜,老槐樹上的紅布條不斷地增多,老槐樹下香火不斷……。年年難過年年過,老百姓在過去的一年裡,有很多不順利的事,人們為了求得明年風調雨順、萬事如意,免不了在除夕夜燒香磕頭。開汽車的人,為了獲得安全感,求得不出交通意外事故,過年的時候,在車身上貼上「一路順風」的紅春聯。記得前些年人們還在汽車駕駛室里掛上毛主席、周總理等偉人的遺像,祈禱他們保平安(迷信是多種多樣的,包括算命、相面等,恕不一一列舉分析。宗教不同於迷信,它是從迷信發展而來的,是理論化了的、有組織的大眾迷信)。所有這些信念和做法,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危險感到無法把握的時候,想通過這些迷信操作來消除災難、謀求幸福,最根本的是要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迷信往往是亞文化的,經常不是自己發明的,是從別人那裡聽說的或學來的。人們為了更多的獲得安全感,還會自己獨創性地發明一些「個人迷信」。例如,運動員在上次比賽當中獲得了冠軍,當時穿的是紅色運動服,那麼,下次再比賽的時候,寧願再穿上次穿過的紅色運動服,以求再次獲勝。再如,某學生上次考試前看了一場電影,考得不錯,那麼,下次考試前就要再去那個影院看一場電影。如果這次沒有考好的話,他就會想,這次看電影與前次有什麼不同,結果發現,這次看電影坐的不是上次的那排座位,這次的座排是單數,上次是雙數,雙數比單數吉利,所以上次考出了好成績,這次卻考砸了。又如,睡覺前如果將鞋子的方向擺正了,睡眠效果就好;擺不正,睡眠效果就不好。賭場上的迷信禁忌則更是多得驚人。賭場上不能叫「叔叔」,因為「叔」與「輸」同音,不能帶「書」或「梳」,道理也是一樣。每個賭錢的人都會總結出自己的一套做法,如,賭博前不能洗手,不能性交,不能去見情人,更不能去嫖,賭博中一定要坐在上次贏錢的座位上,中間不能有別人插話,輸了不能說「輸」,別人的腳不能踏在自己的座椅橫橙上,等等。所有這些,也都是人們想指望通過這些做法,來控制、把握、支配那些他本來無法把握或沒有信心把握的事情,以此緩解他們內心的不安全感。不安全感會在人際關係中有所體現。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人們最關心的是,他是否重視我,他是否喜歡我,他是否能夠接納我,他是否信任我,他是否尊重我,我是否有足夠的才能,我的舉止言談是否得體,我的話語是否有真知灼見,我的表述是否精闢,我是否妙語連珠、一鳴驚人,他是否誤解了我的意思,我能讓他喜歡嗎,我是否惹他不高興了等等。人們將自我的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投射於他人,會想,他是否對我存心不良,我得罪他了嗎,他是否要報復我?在極端的情況下,人們甚至想通過控制自己的表現,以此進一步來控制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做法,當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不符合自己的預期時,就會感到絕望,然後再變本加厲地去控制自己。這樣就會讓自己在別人面前變得更加緊張不安,人際關係敏感。極端形式就是社交恐怖症。如果以上這些辦法還是不能夠去除內心的不安全感的話,最後的一個辦法,就是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動,不讓自己想那些不吉利的事情,不讓那些「壞」念頭出現,而努力讓自己想一些好的事情,以此來沖淡驅除那些不好的念頭。這樣一來,就對自己的思維有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對自己的意志也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要求意志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思維,讓思維只想好的,不想壞的事情。控制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和意義解釋,將事物、他人以及人生都賦予積極的意義(關於意義的理解和解釋與安全感的關係以及與人類其它行為的關係,我將另文詳述)。用意志支配自己忘掉所有經歷過的難過的事情,只記住那些令人快樂的事情。用意志控制自己的各種自認為是不好的、不光彩的慾望,包括性的慾望,不讓它出現,讓它永遠地消逝,讓自己成為一個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擔心自己會瘋了,使勁控制不讓自己「發瘋」,控制自己不讓自己失去控制。然而,這些慾望、思維、記憶、軀體感受等是不受意志控制的,也是不能夠用意志消滅的。此時,便更加變本加厲地去控制這一切,最終就形成了典型的強迫症。從這種意義上說,強迫症是企圖通過各種方法獲得安全感但最終失敗的人。總之,安全感是心理需要中的第一需要(飲食、睡眠、性需要等都屬於生理需要),是人格中最基礎、最重要的成分。安全感的建立是在幼年,特別是一歲之內的時候,這時安全感的建立是從父母特別是母親那裡獲得的,但是後來,安全感就象是計算機里的DOS版本程序,它又決定著後來的其它程序的安裝,並在人際交往中將內在的不安全感投射於外部世界的人或事,表現為人際信任,延伸出自信、自尊(自卑是自信和自尊的共同反面)等人格特徵,人們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緩解心中的不安全感,獲得安全感,甚至是過度控制(over-control)的,包括在思維和行為方面,通過利用科學、宗教、迷信、自我發明的個人迷信、思維(包括意義的理解和解釋)和行為控制等方法來實現。不安全感是人類普遍具有的基礎心理特徵,當它在比較一般的範圍內的時候,就不被當作是病態的表現。不安全感是所有神經症的共同人格基礎。當出現不安全感缺找不到對象的時候,就是焦慮症,當它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緊張恐懼和逃避的時候,輕則是社交焦慮,重則是社交恐怖症。當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極度沒有把握的時候,就表現為疑病症,在感到極端不安全並通過這種方法控制失敗然而還沒有放棄並變本加厲地繼續加以控制的時候,就表現為強迫症,在控制失敗並絕望的時候,就表現為抑鬱性神經症(惡劣心境)。弗洛伊德提出了「壓抑」(repression)的概念,壓抑是一個最基本的心理防禦機制,其它的心理防禦機制幾乎都是從壓抑這個機制中衍生出來的。在我看來,人類的自我控制,特別是在獲得安全感方面,自我控制是很重要的一個特徵。而人類在自我控制方面,又經常是過度的,可以叫做「過度控制」(over-control),總是想通過各種的「過度控制」來將危險的發生率降到最低水平,以求在心理上獲得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因此,為了獲得安全感/減少不安全感而採用的「過度控制」的心理,就成了形成許多人類行為和心理障礙的基礎和根源。(Thatisall)
推薦閱讀:

舞伴給的「安全感」是什麼?
為什麼越漂亮的女人越沒有安全感?
現在的工作沒有壓力,但感覺是種消耗,自我很沒有安全感,想尋求突破,希望大家給點建議?
為什麼總是愛懷疑女朋友?
在感情里缺乏安全感該怎麼辦?

TAG:安全 | 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