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十字路口—擇法覺支

學佛十字路口—擇法覺支

楊雲唐

本文是講者在麻州上基礎佛學班第二講的部分內容,由學員整理了擇法覺支部分供讀者參考。

我們的六根都有覺知的作用,由身心活動引發覺知,這是自然的;但同時識卻因而捕捉身心,認為身心就是「我」,這是我們迷惑的開始。識一當家,覺就被遮住了,如皇帝被宦官弄權,總是假傳聖旨。我們的識很麻煩,它會製造很多不必要的東西,尤其是各種念頭,使我們亂想、害怕等。有如杞人憂天,這些都是多餘的「贅肉」,應該要放下,才能迷途知返,無住地正常大用。迷途知返需要的是擇法覺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才能正確選擇。

我們修覺,先是念覺支,以身念住下手,敏感性會越來越強,乃至到後來一點小事都會覺察,有可能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讓你從睡眠中醒來;這時怎麼辦,我們還要不要增進覺性?還是打退堂鼓?有時學佛知道的越多,對自己與別人的問題就看得越清楚,或對苦的觀察更敏銳了,甚至會越來越不欣賞自己,或對人生感到無味,這時「擇法覺支」 就很重要。

修行路上有很多人生的十字路口,要選擇走下去還是不走下去?要走哪一條路?都關係你學佛的前途。有的人學佛學到一個樣子,看到更多的無常苦,或遇到難過關卡,有時還會選擇錯誤的方向。好一點的,選擇信仰;再好一點的,選擇智慧;差一點的,就會選擇到佛法里保佑的那一面。這時就看我們能否有正知與堅持,這條學佛路我們才能正確走下去。

我們保持連續覺性的時間越長,力道就越強,到後來覺性會看到意識所未看到的層次,穿透意識的獨裁,走出意識的牢籠。例如修動中禪,覺性增強時,看到這世界上只有「動」,後面沒有個我在動,你就可領悟六祖的「非風動,非幡動,是仁者心動。」會看到「我」原來是意識的妄動所加上去的標籤,是心的妄動的產物,如此時間一長,就會體悟無我,或者有天就悟了。悟後我們就會平平常常的生活,不會動不動都以自我為中心,如此無我的動(生活)也是無住生心的表現。

學佛是要認清生命的真相,讓我們知道我們是怎樣來到這個人間的,知道在人生短暫的歲月里,我們應該怎樣好好活下去,在死的時候便能真正肯定自己的生命沒有白活。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出城喻,佛陀當太子的時候出城門看到老病死而無比震憾,這其實有一個更深含義,這個「城」的更真實意義就是「自我保護的世界」,否則以聰明的悉達多,怎會要出城才知道人間有老病死之事呢?我們要走出自我保護的世界,不要總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活,只有走出去,我們才能看清人生,看清生老病死。後來太子出家,從世間走向出世間,這又走出了一個更大的堡壘。這樣的人生是個很不一樣的選擇。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選擇不盡相同,不一定都要出家,但佛法是希望我們即使身不出家,至少要心出家,就是說要懂得慢慢離開世間的遮蔽,不要依自以為是的意識糊裡糊塗地過日子。

一般人總是關在自己製造的夢幻世界、象牙塔里,在象牙塔里是很熟悉、很舒服的,讓你想躲在裡面昏睡,忘卻修行的重要。哪天覺得舒服其實是有違己意的,想走出去,才發覺手腳被盔甲壓住了,想脫去盔甲,又怕沒安全感,但穿著盔甲即使走出去也沒法擁抱他人,人與人的距離感又把我們帶回象牙塔里,繼續武裝自己,活在自己世界中。這好像人想覓知音,可是因自己都不認識自己,所以覓得的知音都是「臭氣相投」的兄弟罷了。這也是因缺乏擇法覺支的結果,好朋友交不到,交到的卻是引發習氣的。

我們要走向開闊的天空,須要開始放鬆自己,去勇敢擁抱外面的世界,直到真正看清楚塔外世界的真相,就會願意放下這自鎖的象牙塔。這也就是上次講的廣觀、深觀;它的前提是放鬆執取,念念趨向正覺。

佛法要給我們的是清靜光明的智慧,如同冬天的太陽,你要不要是你自己決定。擇法覺支是要我們打開生命的天窗,讓陽光照進心田。當我們面對真理時,只有往它靠,不能讓真理往我們靠,否則就顛倒是非了,學佛應先有此轉向的認同,願意不自以為是。 在這世上,我們有「我們要的」東西,佛法有「佛法要給的」東西。這二者的交集就是你學佛所學到的東西。如果「我們要的」東西都在「佛法要給的」東西裡面,那我們學佛進步就會很快。反之,交集越少,我們學到的就越少。有的人甚至用交集之外自己的部分來批評佛法,這就很麻煩,學了半天都在曲解正法。

如何把「我們要的」往「佛法要給的」上面靠?我們必須要在內心中騰出空間容受佛法。這騰出空間就是一種修行,修行要靠長時間的薰習陶冶才能得到結果(智慧),不是聽一堂課就能一步登天的。容受佛法的前提是我們願意打開我們的心,往法靠。為什幺願意打開?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在迷,我們有問題了,需要佛法來清醒。有的人可能一開始不知道自己迷,但如果有機緣聞法,會知道自己是迷,但有人還固執成見,來學佛是為了「看看佛法對不對」,這很麻煩,因為這表示他已經比釋迦牟尼佛還厲害了。如果他不知道自己問題,他就不會去接受聖人之教。

聞思佛法後,我們靈明的覺知會提升,會知道這世上有解脫這回事,看到佛法能讓我們解脫,於是會發願想讓自己的貪瞋痴減低一點。接受聖人之教是從親近佛法開始的。我們能選擇佛法是因為我們累世以來跟佛法有緣。這個緣能維持多久、發揮多大作用,只看你能在面對自我問題時,是騰出空間容受佛法,還是不想被「侵犯」而拂袖而去。

有人說「反正糊裡糊塗過日子也是一生,明明白白過日子也是一生,有什麼差別,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學佛?」甚至我們學佛學到一定程度,會想「夠了吧,反正最後還不是一死,幹嘛一定要學得很好?」這些都是對生命的探討不夠深入的結果。佛法提出「輪迴」的事實,告訴我們生命不是那麼單純的。這輩子糊裡糊塗,下輩子還會糊裡糊塗;這輩子功課沒有做好,下輩子就還要繼續面對。既然遲早都要面對,那還是該早一點搞清楚,早一點自在。不但我們自在,你的家人、朋友們也會跟著自在。所以孔子才會說「朝聞道,夕死可也」。對生命有了交代,對生命是怎麼一回事完全明白,沒有糊塗在人生走一遭,這才是真正的人生。

我們學佛是學佛的智慧,目的是在認清自己,脫胎換骨,解脫迷惑顛倒,使我們的人生自在無惱。問題是,我們人生自在無惱後又能怎麼樣?這個問題不理清楚,我們可能走一半就不想走下去了。我們也許會想很多,比如覺得「我現在已經不錯了,幹嘛要跟那些人一樣沒有玩樂,放棄慾望,沒有一點樂趣可言。」有人學佛學到一陣子,可能會覺得自在無惱人生不是我想要的,要的是每天能歡樂或安排如何享樂,於是會漸對學佛失去興趣。所以擇法覺支真的很重要,我們要不斷認清楚人生到底要的是什麼,佛法能夠給我們什麼,對這兩者,我們能不能一直明白肯定。假如不能往法靠,我們就還是不能打開我們的心,只一直躲在我們自己虛幻與迷惑的象牙塔裡面。

真正的佛法不是神學,而學佛也不是為找信仰或崇拜。有人說「人一定要有點信仰」,這很好,但佛法不是停留在信仰的。佛法也不是哲學,學佛也不是為學問或名利。有的人只是想知道佛法的講法與角度而接觸佛法,這樣還是不能學到佛法的精髓。另外佛法也不是方外之學,學佛也不是為玄異或神通,讓我們成仙。

人生是個大海,所有我們人生需要面對的,人事、工作、感情,都如無盡無邊的大海,而其實真正佛法就是這人生大海的生命智慧,從一出生就要面對,一直到死,還是要面對死亡的問題。人生大海這麼大,我們看得懂嗎?超越得了嗎?佛法就是要我們看得清人生是什麼,知道如何在這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同看電影,看不懂會覺得不知所云,是浪費時間,看得懂則會說「值回票價」。人生也如此,看不懂覺得沒意思,反正只是吃飯睡覺享樂,到最後不得已地謝幕而已;看得懂就知道該如何面對人生,如何超越生死、煩惱、苦海,真的不辜負此生。

我們學佛的要件是要真誠面對自己,如淬劍般地投入,聽說有人為了煉最好的劍,到最後把整個生命投入火中。我們越能放下,就越能讓法進來,到最後一定是無我地完全放下。何謂「真誠地面對自己」?就是對自己真誠地問「這是我真正想要的嗎?」如此學到的法才會真。真正的法是因為我們有真正的心,否則我們可能時常在欺騙自己而不自知。自以為在學佛,學了半天,其實根本在渾水摸魚,當佛法進來的時候卻把它扭曲了,沒有吸收到真正的佛法。例如同樣在聽課,不同的人所聽角度就不同,這就是因心打開的程度和「想要的」不一樣的緣故。

擇法覺支不是在法上討價還價,或要看對眼,或得少為足,卻委屈了自己的法身慧命。小時候吃飯要被媽媽拖來吃,還要邊吃邊玩;我們學佛有時也會有類似心態,比如法師們想要我們法身慧命成長,而我們卻覺得去聞法是在捧場。佛法要長養的是我們的法身慧命,而我們卻守著自己習慣和妄想執著那部份,這就委屈了我們的法身慧命。

生滅的生命總有一天會結束,我們應該把握生命作轉投資。擇法覺支就是認清楚人生到底要投資的是什麼,應該「依法不依我」,別在法面前有一堆意見,以顯得自己不差。此生別辜負學佛的福報,跟自己的法身慧命開玩笑,要能廣學、深觀,並有長遠心,以法消融自己的問題。擇法覺支能使你的正知、正念依正法增上,讓四念處的修行發揮對症下藥之效,對治自我的問題,平時也能使心保持在「念佛、念法、念僧」,常與覺的生命一起生活,確信依於正法,生命才有出路。

推薦閱讀:

99 我的學佛經歷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傳》第廿一章 成就無上正覺的佛陀--學佛網
你為什麼學佛?(佛法的利益是什麼?)常空法師
學佛的人要放棄五種見(輕鬆學佛法)
居士該如何學佛

TAG:學佛 | 十字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