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朱元璋麾下第一大將,從不讀兵書,卻百戰百勝!
石頭記中,字字看來皆是血;大觀園裡,十年辛苦不尋常。
常遇春是真正習武出身,「貌奇偉,勇力絕人,猿臂善射」(《明史·常遇春傳》),只因家貧生計艱難,加之社會動蕩,盜賊出沒,逼迫常遇春投靠綠林大盜劉聚。
劉聚攔路搶掠,入宅為盜,常遇春雖能吃肉喝酒,但這不是他想要的。他得另謀出路。
至正十五年(1355年)四月,常遇春遇上朱元璋率軍攻打和陽,見其視士卒如弟兄、部隊不害百姓,決定投奔朱元璋。
常遇春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當初,朱元璋還是以為是一個食客,幾仗下來,常遇春用實力說話,而且很仗義,讓朱元璋「益愛重遇春」。
常遇春是一個天生的先鋒大將,與元帥徐達相得益彰,各顯身手。「是時稱名將,必推達、遇春。兩人才勇相類,皆太祖所倚重。遇春剽疾敢深入。」(《明史·徐達傳》)
常遇春「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至正十九年七月,常遇春進兵攻衢州,一路殺將而來。衢州城垣,壁壘森嚴,固若金湯。常遇春率部從陸上、水上將六座城門團團圍住,又造呂公車、仙人橋、長木梯、懶龍爪等攻城軍械,「擁至城下,高與雲齊,欲階以登城」,又在大西門城下「穴地道攻之」。守城元將伯顏不花的斤憑藉堅固的城垣,「以束葦灌油燒呂公車,駕千斤秤鉤懶龍爪,用長斧砍木梯,築夾城防穴道」,雙方交戰激烈,常遇春久攻不克。後來,常遇春以奇兵出其不意地突入,毀其所架之炮,攻圍甚急。元軍支持不住,遣使密約投降。
至正二十年五月,陳友諒率水軍數十萬直取應天,在龍灣登陸,常遇春奉命與馮勝率帳前五翼軍三萬人設伏、衝殺,陳友諒的漢軍死傷慘重,潰不成軍,大敗而逃。此戰,常遇春功勞最大,與平章邵榮、右丞徐達是朱元璋「所任將帥最著者」。
三年後,呂珍奉張士誠命,率軍突襲安豐,破城,殺死紅巾軍大將劉福通,佔據安豐。朱元璋率軍攻打安豐,呂珍掘溝樹柵,加固城防,水陸連營,做好作戰準備,朱元璋「左右軍皆敗」,而常遇春橫向衝擊吳軍方陣,「三戰三破之,俘獲士馬無算」。
陳友諒以號稱六十萬大軍傾巢來攻,在鄱陽湖與朱元璋軍血拚。常遇春奮勇當先,射傷陳友諒的驍將張定邊;又組織火攻,發揮小船優勢,把陳友諒的艦隊被燒得烈焰衝天,兵將損失過半,徹底覆滅陳友諒。
後來常遇春為副將軍,與徐達對張士誠作戰,順利制勝。平吳歸來,常遇春進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隨後,徐、常二人奉命帥軍北征,屢建奇功。元軍五萬擺陣在洛水之北,常遇春單騎突入敵陣,麾下壯士從之,勇猛衝殺,在洛水之北擊潰元軍,俘獲無算,「降梁王阿魯溫」,史稱塔兒灣大捷。
常遇春北征前,朱元璋囑咐:「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不慮不能戰,慮輕戰耳。身為大將,顧好與小校角,甚非所望也。」
洪武元年閏七月,徐達、常遇春率馬步舟師由臨清沿運河北上,連下德州、通州。元順帝攜后妃、太子等逃奔上都開平。八月二日,徐達、常遇春一舉攻佔大都,改為北平府。稍事休整,即又揮師西進,與精銳的擴廓帖木兒軍進行了艱苦的搏戰,平定山西、陝西。
元順帝乘明軍主力長驅晉、秦之機,命丞相也速率軍向北平反撲,兵鋒已抵通州。常遇春與李文忠率步卒八萬、騎士一萬馳救北平,元軍聞訊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軍追奔千里,大獲全勝。
為了覆其巢穴,最終解除元軍對北平的威脅,常遇春又率軍徑取元上都開平,俘獲以宗王慶生和平章鼎住為首的萬名留守元軍,繳獲車萬輛、馬三千匹、牛五萬頭。後來,朱元璋追封常遇春為開平王,意義在此。
清初史學家萬斯同的《明史稿》中說:「遇春沉鷙果敢,出則摧鋒,入則殿後,未嘗敗北。」後來,大學士張廷玉總裁的《明史·常遇春傳》也說:「遇春沉鷙果敢,善撫士卒,摧鋒陷陣,未嘗敗北。」
常遇春畫像
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常遇春自開平班師南歸,行至柳河川,得暴病卒于軍中,年僅四十歲。朱元璋「聞之,大震悼,親出奠」,以親王發哀禮,賜葬鐘山之下。
朱元璋追封常遇春為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曰忠武。「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二。」朱元璋令宮廷畫師為常遇春繪製身穿龍袍的全身像,五爪金龍,此袍只能是帝王專用。
此等殊榮該是當時頂級待遇,獨一無二。《明史》贊曰:「開平摧鋒陷陣,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謙遜,善持其功名,永為元勛之冠。身衣日月剖符錫土若王者,可謂極盛矣!」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常遇春長子常茂因父蔭,受封鄭國公,與李善長、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同為開國六大國公,位列第三。洪武四年,朱元璋詔令皇太子朱標與常遇春長女常氏成婚,常氏被封為太子妃,更顯朱元璋對常遇春的懷念和對其家眷的厚待。
⊙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推薦閱讀:
※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漢高祖、明太祖,為什麼前三位不殺功臣,而後兩位要殺功臣?
※回回皇帝——朱元璋
※解析朱元璋祖墳風水
※明朝末年如果把崇禎換成朱元璋的話,明朝還有沒有翻盤的機會?
TAG:朱元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