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最後的皇帝永曆帝信仰天主教:致信羅馬教皇發兵對抗滿清

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大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上吊自殺這一歷史巨變,並沒有中止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進程,不僅是因為這種文化交流所具備的歷史的必然性及本身運動的慣性使然,還因為,崇禎皇帝死後,明王朝在中國各地還保有一定的力量,特別是駐紮江南各省的明軍,其數目有近百萬之眾。如弘光朝史可法所率四鎮即擁兵十二萬,楚鎮兵五萬,京城營六萬,而江督、安撫、蕪撫等八鎮共擁兵十二萬,此外,「川、楚、東豫督、撫、鎮不與焉。」此後,因清軍在江南實行的血腥鎮壓政策,大西軍、大順軍殘部與江南各地反清義軍、南明政權的官軍逐漸聯合作戰,其人數與南下的清軍不相上下。而相繼建立的弘光、隆武、永曆政權頂著大明王朝的正統名號,在當時的中國,特別是南方仍有一定的號召和影響力,這也使當時總部設在澳門等地的外國教會人士對南明政權抱有幻想。而面對強大的清軍,南明政權特別是永曆王朝在粵桂及東南沿海的反清鬥爭受挫以後,其當權者中有人會求助於外國勢力,甚至西洋國家。

所以,在大順軍進入北京、清軍入關以後以至在南明政權存在的一段時間裡,在南方的一些地方,外國傳教士和天主教教會仍在繼續其傳教活動。

如崇禎十三年(1640)、十五年(1642),先後到成都傳教的耶穌會士、義大利人利類思(Ludovicus Buglio)和葡萄牙人安文思(Gabriel Magallaens),當張獻忠率大西軍攻佔成都後,因成都縣令之引薦,張獻忠遣禮部之官「往迎」二人,向他們詢問「泰西各國政事」,「待之以上賓之禮」。張獻忠要求兩位教士常駐成都,以便顧問,答應「將來輔助教會」,「由庫給貲,建造華麗大堂,崇祀天地大主,使中國人民敬神者有所遵循」。此後,兩位教士果「由庫給俸,如待上官。」張獻忠曾多次召見他們,或問「教內事件」;或詢問西學,問算學之事。而兩位傳教士也為張製造了天、地球(儀器)各一個,張為此厚賞二人,稱之為「天學國師」。就在戰亂之中,傳教士們曾勸說包括張的岳父全家(共三十二口)一百五十餘人入教。

儘管清順治四年正月,張獻忠中箭身亡,利、安二教士親見張中箭死亡的情形,後被清肅親王帶往北京,此後五六十年里,四川並無外國傳教士到四川傳教。在明末清初的社會大動亂中,多數天主教信徒或死於戰火之中,或顛沛流離逃亡在外,生計尚且不保,遑論宗教信仰了。但在川西偏遠山區,以至於貴州、雲南等地,仍有少數四川逃難的信教群眾,在其生活稍稍安定後開展宗教活動,或興建天主教教堂。

如前所述,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十二月,南明弘光王朝曾「遣使乞師於安南國,不克行。遣錦衣衛康永寧航海乞師安南,至明年五月歸,雲風逆不得泊岸,」而以後的永曆王朝不放棄向外求援的希望,與當時澳門葡萄牙當局和教會的態度不無關係。澳門葡萄牙當局和教會出於保護其在華利益,仍認為永曆王朝雖是一個流亡政權,但它在外族入侵面前是民族獨立自主的象徵,其初期還擁有一支足以與清軍對峙的軍隊,朝廷中的天主教力量還很強大;而在中國南方的傳教士則因以往曾得到明朝地方政府提供的種種方便,故而對永曆王朝亦寄有希望並保持著良好關係。

明清兩代中,永曆王朝是一個特殊的信奉天主教的朝廷。這與瞿式耜其人有關。早在利瑪竇在肇慶興辦天主教堂開始傳教時,其忠實的教徒中就有瞿式耜叔侄。瞿汝夔,字太素,曾從利瑪竇學西方數學知識,並建議利放棄僧服,改著儒裝。其侄瞿式耜,江蘇常熟人,萬曆進士,崇禎初擢戶科給事中;福王立,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廣西。唐王監國時,為兵部右侍郎,協理軍事事務,後與丁魁楚等擁立朱由榔,為永曆朝廷重臣之一。因他與其叔曾受洗入教,永曆朝廷與天主教教會建立密切關係,此人起有中介作用。此外還有焦璉,字瑞庭,陝西人。行武出身,歷官參將。永曆元年,朱由榔提升他為總兵官都督同知,後又以功加太子少師、左都督,封新興侯。以敢戰恥走、身為士卒先,為諸將所敬。傳此人曾受洗入天主教,教名路加。

而朱由榔早在廣州時即與傳教士有所接觸,後因瞿式耜的促合,其與傳教士的關係更有發展。

永曆皇室內信教人數眾多,還與當時掌握軍政大權、信奉天主教的司禮監總管龐天壽(教名亞基婁)很有關係。據《永曆實錄》載:「龐天壽,順天人,崇禎間為御馬太監,頗見任使。」「上(指永曆帝)踐祚,與擁戴。……隨上自武岡走柳州,蒙塵苗峒,天壽與馬吉翔皆有勞?鄭?由是益為上所親信。賜一品服,提督勇衛。」所以在他奉教後,積極向皇室人員宣傳天主教教義和引見耶穌會士時,皇室中人紛紛奉教。1648年,經龐天壽引薦,耶穌會士瞿紗微(P.Andreas Xavier Koffler 又譯為瞿安德,漢名郭福來。)入宮,為皇室成員付洗。其中有朱由榔嫡母王太后(教名赫烈納)、生母馬太后(教名瑪麗亞)、王皇后(教名亞納)和皇太子慈煊(教名公斯當定),宮中受洗入教者五十餘人。當時,宮中有小堂一所,供奉耶穌聖像,教徒朝夕瞻拜,瞿紗微在小堂內曾為皇太后等行受洗禮。太后還為太子生重病事遣使帶了重禮:大蟠龍銀爐一對、鏤花銀瓶二對,到澳門教堂獻祭,澳門炮台則鳴炮致敬,而教堂修士列隊迎迓。永曆朝廷中及其所到地方社會當發展有一定數量的教徒。

從《永曆實錄》所記:「天壽事天主教,拜西洋人瞿紗微為師。勇衛軍旗幟皆用西番書為符識。」「又薦紗微掌欽天監事,改用西曆。」1647年,永曆皇帝通過傳教士向澳門葡萄牙當局求援,結果,得到了四百名葡兵和數門威力強大的西洋大炮的支援,使南明政權在桂林戰役中大獲全勝。可知傳教士當時與南明政權所進行的不僅僅是宗教活動。   此後,永曆朝廷的軍隊在對清軍的作戰中連遭敗績,先後丟失桂林、南昌等城,廣州、肇慶也危在旦夕,朱由榔不得不退到南寧。就在此時,澳門教會的傳教士們與留在永曆朝廷的卜彌格、瞿安德等人,即建議南明政權派使者覲見羅馬教皇,以求得羅馬教廷的支持。波蘭人卜彌格(Fr.Michel Boym原名米海爾?博伊姆,出生於立陶宛利沃夫城。博學多識,擅長繪畫。1643年到海南島傳教。1650年被派到廣西南明政權之行在。)1650年11 月底,卜彌格帶著王太后寫給耶穌會總會長與王太后、龐天壽分別寫給教皇的三封信和拉丁文譯本以及一些禮品赴羅馬(龐天壽還送給卜彌格一些中文書籍)。信中稱:「更望聖父特與聖而公一教之會,代求天主保佑我中國中興太平,俾我大明第十八代帝、太祖第十二世孫,主臣等悉知敬真主耶穌。更冀聖父多送耶穌會士來,廣傳聖教。」1652年11月,卜彌格和與他同來的一位姓陳的中國人終於來到義大利威尼斯。在威尼斯,他曾就中國問題作了講演,介紹了中國的歷史和地理,中國正在發生的明、清兩朝的角逐,以及耶穌會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等等。1652年底,他抵達羅馬,1655年底,他終於通過審查。1656年3月,帶著教皇的複信,卜彌格從里斯本啟程趕回中國。途經澳門時,獲悉澳門當局拒絕他入境,遂轉而取道交趾,擬從陸路進入中國,但他終於未能將教皇的複信送達永曆朝廷,1659年8月22日,卜彌格在中越邊境逝世。而在前一年,他仍以定要完成南明政權所交使命為念。還在此前,另一位傳教士瞿紗微為追承隨從廣州西遷的永曆王朝,在桂黔交界處為清兵所獲,劈其首而死。

三、南明王朝的後期是每況愈下,至永曆六年二月初六,「上自廣西南寧府移蹕貴州安龍府」時,「廷臣扈隨者,文武止五十餘人」,被孫可望的部下安排居住在簡陋不堪的千戶所公署,享受著「皇帝一員、皇后一口,月支銀若干」的待遇。此後,在從貴州到雲南,再到緬甸的逃亡生涯中,很難想像這些人還會有時間和有條件舉行儀式以瞻仰上帝、做做禮拜,他們有的只是在危難之時默禱上帝保佑而已。再後來,南明王朝中的這些外國傳教士和中國教徒或死於戰亂(如焦璉),或城破被清軍捕殺(如瞿式耜),或如永曆帝后妃自縊而死,或如龐天壽「不知所終」。在其所經過的地方和此後很長時間裡,這一段中西文化交流的故事如風流雲散,似未留下一絲痕迹。


推薦閱讀:

成為基督徒後,你的生命有了哪些改變?
《血戰鋼鋸嶺》,表達了一種什麼信仰?
為什麼家庭教會對三自教會有成見?他們的分歧是什麼?家庭教會對三自教會的認知與事實有何異同?

TAG:信仰 | 天主教 | 滿清 | 皇帝 | 羅馬 | 帝國 | 永曆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