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才女之十二——李清照:捲簾人比黃花瘦

中國古代才女之十二——李清照:捲簾人比黃花瘦

南渡飄零事可憐,相思寫盡舊詩箋。

吟來世上愁千種,釀得人間夢一壇。思項羽,愧偏安,春來花好懶憑欄。

無端讀到新絕句,任是英雄也汗顏!

——佚名

一對描金彩繪龍鳳喜燭,插在修長的美人型燭奴上,它的光焰歡快地跳躍著。兩盞垂著金色流蘇的八角薄紗大紅宮燈,懸在屋中央,把洞房四壁映成了一片緋紅。新人靜地坐在妝台前,綉紅的大紅蓋頭把她和周圍的一切隔開了,眼前只是一片紅色的神秘的朦朧。新娘名叫李清照。

婉約宗主少盛名

李清照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人家。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在朝為官,地位並不算低,是學者兼文學家,非精通經史,長於散文,又是蘇東坡的學生。母親也是名門閨秀,知書能文。

李清照文學名門之後,自幼聰慧,久習詩詞。她雖為官宦人家小姐,但卻無任性、嬌惰的缺點,從小勤奮好學,雖小小年紀卻是文采出眾。當李清照還攀坐在父親膝頭的年齡,上百首古詩就已能琅琅上口。

到了妙齡少女時期,清照執筆屬文,展卷吟詩,更是繡口錦心,吐屬風流。清照一天天日漸長大,在婷婷玉立的風姿之外,更多了一層淳樸文靜的書卷氣,書法、繪畫、音樂,無不通曉。她工於書畫,以王獻之的字帖學習書法,寫得一手秀麗的小楷,鐵劃銀鉤;並且她對前朝李思訓、王維的金碧、水墨兩大畫派很是酷愛,也常常研墨揮毫,作幾幅從鳥魚獸,花卉翎毛。她精通音律,早在兒時就已學會彈琴吹瑟;她長於文藻、詞、散文,而以詞的成就為最高。她的父親和母親常常相對感嘆:「我的清兒若是個鬚眉男子,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這樣的出身,在當時對一個女子來說是很可貴的。

在李清照家裡,常常是貴客盈門,高朋滿座,這些飽學多才的文人墨客往往飲酒賦詩,議論縱橫。少年時期的李清照,受家庭濃郁的文學空氣的影響,對吟詩作詞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官宦門第及政治活動的濡染,使她視界開闊,氣質高貴。而文學藝術的熏陶,又讓她能更深切細微地感知生活,體驗美感。在家庭的背景下,李清照對屈原和陶淵明敬佩有加,擁有遠大的理想抱負。

齊魯壯麗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創作靈性,少女時代即名噪一時,嶄露崢嶸。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著舒適的生活,並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這在千年封建社會中並不奇怪。令人驚奇的是,李清照並沒有按常規初識文字,嫻熟針綉,然後就等待出嫁。她飽覽了父親的所有藏書,文化的汁液將她澆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內秀如竹。她在駕馭詩詞格律方面已經如鬥草、盪鞦韆般隨意自如。而品評史實人物,卻胸有塊壘,大氣如虹。

唐開元天寶間的安史之亂及被平定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後人多有評論。唐代詩人元結作有著名的《大唐中興頌》,並請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刻於壁,被稱為雙絕。與李清照同時的張文潛,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名已盛,也算個大人物,曾就這道碑寫了一首詩,感嘆:

天遣二子傳將來,高山十丈摩蒼崖。

誰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見昏眸開。

這詩轉閨閣,入繡戶,傳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隨即和一首道:

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花柳咸陽草。

五坊供俸鬥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來,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埃。

何為出戰則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

堯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區區記文字。

著碑銘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這首詩鋪敘場面,品評功過,慨嘆世事,不讓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棄疾。李父格非初見此詩不覺一驚。這詩傳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陣躁動。這詩哪像是出自一個閨中女子之手?李家有女初長成,筆走龍蛇起雷聲。少女李清照靜靜地享受著嬌寵和才氣編織的美麗光環。

那一日傍晚,薄暮冥冥,細雨紛紛,遠山似黛,濃雲如墨,李清照獨居閨房,透過重重竹簾,只見屋外潔白的梨花飄然落地,稀疏的竹影搖曳多姿,她突然生髮出一種寂寞情緒,為了排遣心中的清冷,李清照握管填詞,作《浣溪沙》一首。作完後,她輕撥瑤琴,開口吟唱起來。

此時,客廳內正高朋滿座,賓客們一聽到這美妙的樂曲,立時停住談笑,側耳細聽:

小院閑窗春色深,垂簾未卷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雲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在座的賓客聽後,都頻頻讚歎,其詞精美,其音妙絕,可謂是珠潤聲圓,驚心動魄。其中有個叫晁補之的客人問李清照父親李格非:「這首《浣溪沙》可是令愛所作?」李格非笑道: 「小女信口胡謅,何足道哉。」晁補之驚喜恭維道:「信口一唱,即成此佳作,宇字清新奇拔,真了不起,才女呀。」  李格非但到這些客人讚歎不絕,一時高興,便拿出李清照平時寫的一些詩歌詞賦,故意說這些是女兒不知從何處找來學習的,請朋友們指評優劣。客人們看罷,又無不嘖嘖稱讚,尤其是其中一首《如夢令》,更是讓人驚嘆,那上面寫道: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好一個「綠肥紅瘦」,立意清新,妙不可言。晁補之反覆吟詠著這首小詞,最後回頭對李格非說:「這首詞,問得極有情,答得似無意,字少意多,含蓄曲折,必出自名家高手,敢問這詞是哪位老前輩所作?」   李清照一家三口聽到他這一么說,都被逗樂了。賓客們也在這一家人的笑聲中突然頓悟:李家出了個才女,日後必然名揚海內,成為詞壇首屈一指的人。

夫如擅朋友之勝

李清照少女的時候,詞名就轟動京師,引得太學生趙明誠為她大做相思之夢。據《琅娘記》卷中引《外傳》,趙明誠少時,一天做了個夢,在夢中還朗誦一首詩,醒來只記得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便向父親討教。

他的父親是當朝宰相,聽後哈哈大笑道:「吾兒要得一能文詞婦也。」趙明誠疑惑不解,便追問。父親說:「『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 二字。合起來就是詞女之夫。」雖說是傳說,但也表明李清照在當時的名氣之大,趙家父子對這位才女的傾慕之情。

北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二十一歲的趙明誠終於如願以償地娶到了十八歲的李清照。

洞房花燭中,頭戴鳳冠身披霞披的李清照想到,就要為人之婦了,她不由地想到,十八年恬靜的閨閣生活,一晃眼就轉瞬即逝了,她不由感慨系之。此時正值隆冬,一個丫環特地送來一枝梅花,天地拜過,交杯酒喝過後,她和趙明誠便入了洞房。開始了兩人志趣相投、恩愛和睦的治學經歷和婚姻生活。婚後的日子,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似膠如漆,「夫如擅朋友之勝」。李清照和趙明誠,可謂中國歷史文壇上的同志愛人,人稱趙、李「夫婦擅朋友勝場」 。

一晃眼,一年的結婚時間飛逝而過了,李清照對於金石學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幫助丈夫考證、鑒別。夫妻之間的感情也越來越深。當時,趙明誠還在大學讀書做太學生,每月只有朔、望才能回家。雖說,同在一個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覺得如隔迢迢雲漢,半月一次的相逢,也當做一年一度的七夕。

這天正好是上元佳節,恰恰也是趙明誠由學堂回家的日子。趙明誠在書房中剛剛坐定,丫環來報,說有一位大學來的年輕公子來求見。當那公子款款走進書房,只見他頭戴繡花儒巾,身著湖青色棉袍,足登嫩粉底緞靴,眉目清秀,風度翩翩。趙明誠連忙起坐,請問尊姓大名。只見那書生舉止瀟洒,拱手還了一揖,答道:「小生與兄素乃有同窗之誼。僅半月不見而已,怎得吾兄為何如此健忘?」趙明誠這才回過神來,不覺哈哈大笑,將女扮男裝的妻子一把扯了過來。午飯過後,女扮男裝的李清照帶著丫環,隨著丈夫穿街過巷,來到全城的中心出——大相國寺。在大相國寺遊玩過後,夫妻二人折進一家外灶內堂的小吃鋪里。趙明誠專挑揀那市井之人慣吃,然而李清照卻見也沒見過的小吃,讓李清照都嘗一點。之後,又買了些流浪藝人的擔子上挑小泥人之類的玩物。大家閨秀出身的李清照還是第一次走上街頭,自然覺得樣樣分外新奇,格外快活。

趙李夫妻倆十分恩愛,但趙明誠始終對李清照詩詞的才能不是很服氣。有一次,趙明誠將自己關在家中十餘天,潛心作詩,終於做得數十首,便將自己的詩詞與李清照詩詞混在一起,請朋友定奪春秋。朋友最終選出幾首好詩好詞。待到謎底亮開,那些全是李清照的作品。

歲月就這樣無憂無慮地過去了。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趙挺之與李格非都因得罪權臣蔡京而罷官。1107年3月,原在朝廷擔任宰相職務的趙明誠父親趙挺之,在一波三折的政治鬥爭中突然病逝,趙家父死家敗,心寒已極。這時,奸惡的宰相蔡京便暗下殺機,污衊趙明誠父親對皇上不忠誠。昏庸至極的徽宗聽信讒言,立即收回了他對趙明誠父親的所有的贈官和所加稱號。而趙明誠兄弟三人,也因為「父罪」而統統被免職。

在蔡京的迫害之下,趙明誠與李清照夫妻二人只得離開汴京,回到趙明誠的故鄉青州(今山東益都縣)故第而居。他們將書房命名為 「歸來堂」,把內室稱作「易安室」。

由於官場的傾軋,連累李清照也遭此不幸。趙明誠內心深感不安,一天,他說:「看來我們夫妻兩個要在此白頭到老了。」李清照笑道:「你以為我是羨慕榮華富貴的人嗎?我才不是呢!咱們的日子是清苦一點,可是苦中也有甜。我們應該像桂花那樣:悄悄躲在綠葉叢中,暗淡清黃,甘為寂寞。」

趙明誠是著名的金石學家,早在當太學生時,就對碑帖字畫、金石古玩特別感興趣,在攻讀經史之餘,對於彝器、書帖、字畫,每每刻意搜求。他常常節衣縮食,用那不多的生活費用和典當衣物換得來的錢去購置有收藏價值的文物古董。前幾年趙明誠剛出仕時,就對李清照說過:「寧願飯蔬衣簡,亦當窮遇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每一有新收穫,他都會興高采烈地回家,與妻子相對展玩,仔細品味。二人每獲得一本好書,即共同校勘,重新整理裝訂。每得到一幅書畫、一件彝鼎等文物,也一起把玩賞析。即便是在任官以後,夫婦倆也心甘情願地過著清貧的生活,竭盡所能,最大限度地進行著古玩、書畫、金石的收集工作。漸漸地,這成為了他們生活中最大的樂趣。

趙明誠屏居鄉里以後,性情淡泊,更加潛心於金石書畫的搜求研究。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之間以共同的愛好為基礎,相扶互助,鑽研學問的動人故事,多少年一直始終為世人稱道。

除治金石之學外,夫妻二人都愛好文史、詩書,他們經常在歸來堂上詩詞唱和,相互切磋。這讓倆人的家庭生活充滿了笑聲與意趣。在治學著文過程中,他們經常做一些增強記憶能力的遊戲,拓寬自己的學識。其中,尤以「茶令」遊戲最為著名。

李清照對自己的強記博學頗為自負,一日突發奇想,推行一種以考對方經書典故知識為主的茶令,贏者可以先飲茶一杯,輸則後飲茶,與酒令之行大相徑庭。夫妻二人每次吃過飯後,便坐於「歸來堂」中,飲茶逗趣,相從賦詩。烹好清茶小憩,然後一人指著成堆的書籍,要對方說出某一典故出自哪本書的第幾卷、第幾頁甚至第幾行,以是否說中來決勝負,並確定誰先飲茶,充滿了文人雅興。兩人在行茶令中,常常是李清照獲勝。有一次贏後她舉杯大笑,結果得意忘形,樂極「翻杯」,將滿滿一杯茶傾覆在懷裡,非但「頭口水」沒喝上,還連累了一身衣裙。 飲茶行令,啟智助學,使人興奮,對著書立說大有裨益。

回到故居青州後,趙明誠常感嘆道:「不做官,無薪俸,坐吃山空,縱然粗茶淡飯:也難長期維持,收藏書畫碑帖,更是不易。」

李清照深深地理解丈夫的志趣,把他這種愛好,比作杜預的「左傳」癖和王維的「書畫」癖,安慰他道:「財源枯竭,更應當一切從儉。我想,從今日起,咱吃的飯菜,可減去肉類;穿的衣服,可減去貴重的綢絹。我頭上戴的翡翠、明珠、金釵、銀簪等等,統統可以去掉。咱家中的塗金器具,貴重擺設,刺繡之類,也可以變賣典當。除了碑帖、書畫、百家書史,全都可以變賣。」

趙明誠聽後,深為感動:「賢妻所言,正合我意,翠難相隨,情同手足,真是千金難買呀。天下知己,你我而已。」李清照千方百計地縮衣節食,她自己以荊釵布裙,代替了翠羽明珠,家中原來有的一點積蓄,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幾乎全被夫婦用於搜求書畫古器。據說,為了購買書籍,寧願幾日餓著肚子。

趙明誠依舊致力於搜集研究金石書畫,每得一帖罕見的古書、名畫或彝鼎金石,李清照協助他整理校勘,鑒賞、整集簽題,指摘暇疵,其樂融融。李清照在史事上的博聞強記,甚至超過趙明誠,令趙明誠讚嘆不已,歡喜不已。他們孜孜不倦,夜以繼日辛勞地工作,常以「盡一燭為率」。夫婦二人便共同終於完成了鴻篇巨著《金石錄》兩千卷。這是我國第一部考古學專著《金石錄》,成為考古史上的著名人物。在這部書中凝結著夫婦倆二十年的心血,是奉獻給我國文獻寶庫的珍貴遺產。

趙明誠夫婦在青州故居,過了十年鄉居生活。這十年之間,所收金石書畫、文物古籍,競達十餘屋之多。其中包括北宋書法家蔡襄所寫的《進謝御賜詩卷》、南唐徐鉉所寫的《小篆千字文》真跡。

光陰荏苒,在一個秋風蕭瑟,桂子飄香的時節,趙明誠得到友人劉跋的書信,約他到泰山訪古,李清照無法隨他一起去泰山,就幫丈豐打點行囊,備下菜食,為丈夫餞行,席上李清照在一幅錦帕上寫下了為趙明誠送別的一闋《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佔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趙明誠讀了此詞,就把登泰山、訪古碑的心思,減去一半;人雖離家愈來愈遠,心卻愈來愈近,身還未到泰山,心卻早已在計算歸期了。

飄搖風燭守夫誓

時光時光任茬,趙明誠與李清照結婚已年滿二十六年了。二十六年來,政局一直處在急劇的變化和動蕩之中。

已是建炎三年,趙明誠被朝廷罷去江寧太守的職務,夫妻兩人乘船決定到洪州暫住,一路行來,兩人談論的都是國家興亡。船隊已進入和州境內,李清照指著北岸向西的一道水流對趙明誠說:「那就是霸王自刎的烏江啊!你剛才說得好,望帝懷念故國,化作子規,啼血哀嗚,就是那漫山遍野的杜鵑,也變作了他的滿腔碧血!楚霸王逐鹿敗北,無顏見江東父老,寧肯一死以謝天下。這比起那棄天下百姓於不顧,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的人,要有氣節的多!」言罷,禁不住擊打船上的桅杆,放聲吟道: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夏日絕句》表達了李清照對項羽叱吒風雲一生的讚歎。在李清照看來,項羽不肯過江苟活自安,對江東父老能以死相謝,他雖然在戰場上失敗了,但仍不失為英雄。王導是有志於「戳力王室,克複神州」。

1127年,「靖康之變」後,金兵南侵,黃河南北相繼淪陷,徽宗、欽宗被俘北去,北宋滅亡。康王趙構即位,史稱「靖康之恥」。 靖康之變,汴梁失守,滾滾而來的金戈鐵馬驚破了他們的學術夢,也使倆人平靜的生活永逝不返。

為了不讓夫婦倆多年的收藏的化為泡影,李清照和趙明誠決定將這些文物分批運往相對安全的江南。不久,趙明誠借著去江寧奔母喪的機會,將珍貴文物裝了十五車運走;青州老家還剩下十餘屋書冊什物,由李清照留下照看,準備來年運到江南。

離別之際,趙明誠對他一生收集的金石器物,規定得層次分明:先扔掉輜重,然後是衣被,然後是書冊捲軸,然後是古器,最貴重的宗器(宗廟祭器)要李清照和它們共存亡。在也許是生離死別的最後關頭,在李清照忐忑不安地向丈夫詢問一旦出現緊急情況應該怎麼辦的時候,趙明誠居然把妻子的命運置於宗器的命運之下,吩咐她一定要與宗器共存亡,宗器不在,李清照也不能獨存。這是多麼殘酷的安排啊!千年之後的今天,已經無法揣想李清照聽到這一安排時的心情了,她也沒有在這篇長長的後序中表露那一時那一刻的所想。

誰知,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先是一場兵火將老屋付之一炬,書冊等幾乎全毀。李清照萬分痛心,卻也毫無辦法。她只得收拾僅存的衣物,忍受著無數的艱難曲折,南下與丈夫團聚。

國難當頭,又恰逢家難。在混亂的局勢中,趙明誠接任了湖州太守。1129年,在赴任途中,趙明誠不幸中暑生病,七月末李清照得到丈夫病危的通知,「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趙明誠已病入膏肓。「余悲泣,倉皇不忍問後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屨之意。葬畢,余無所之。」

李清照的怨恨油然而生了:在妻子一夜三百里趕來的辛苦中,在趙明誠的彌留時刻,趙明誠居然有閑心作絕命詩,卻不對家產和藏品作任何安排。這是一個令人不能容忍的暗示,即江邊分別時的安排就是最終的安排,就是趙明誠關於家產和藏品的遺囑,無論如何,「分香賣屨」之類的舉動都不可行。李清照在,藏品在;李清照亡,藏品亡。對趙明誠來說,藏品和他撰寫的《金石錄》是使他流傳後世、永垂不朽的唯一希望,至於妻子的命運則無足道,只能牢牢地被綁縛在足以使他不朽的物件之上。「葬畢,余無所之」,埋葬完趙明誠,李清照茫茫然不知何去何從。這是非常沉痛的一句話,李清照被綁在了一副沉重的軛上,此生只能顛沛流離了。

這年,李清照46歲。經過這一番折騰,從未受過流離之苦的李清照,丈夫的去世,使她悲痛欲絕,終於支持不住,猝然病倒了。秋風蕭瑟,愁雲籠罩,李清照獨自守在窗前,感到無限悲哀和孤寂。這天黃昏時刻,天上又落下一場瀟瀟秋雨,那梧桐樹的大葉子土,不時滴滴嗒嗒地滴下晶瑩的水珠,在悲痛中的李清照看來,簡直是天地間都在替她嘆息哭泣,那液落的分明;巨一串串傷苦的淚珠。痛定之餘:長歌當哭,李清照懷著對趙明誠的無限深切之情,提筆寫下了千古絕唱《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聲聲慢》用尋常的語言和曲折委婉的語調,自然、動人地將女詞人孤獨無助的處境和凄涼的心情抒發出來。凄風苦雨的秋日黃昏,女詞人心中悵然若失,到處尋覓感情的寄託和精神的慰藉,但眼前的景物——晚風中的孤雁,雨簾籠罩的梧桐,滿地憔悴的黃花,這一切構成了觸目生愁的凄冷畫面,更加深了這位偉大詞人的悲苦感,她心中巨大的痛苦和複雜的人間況味,使她陷入了愁愁愁的境地,然而,回顧往昔,面對今朝,遙想明天,一個愁字怎說得出她心頭之情?

李清照的愛情與希望隨之死去,她是多麼渴望追到在九泉之下的趙明誠而去,然而她還必須活著。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頭一卷卷書冊上,一個意念愈來愈鮮明地在心頭升起,為趙明誠整理他所寫的有關為金石彝器考證文章,因為這些金石彝器是夫婦兩人二十九年來共同歡樂的源泉。下一步怎麼辦?既然重擔已經擔上了肩頭,那就只能硬挺了。「有何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

李清照這邊剛剛辦完丈夫的喪事,而金兵那裡加緊進逼,此時「僅存喘息」的她,手頭尚有從青州故居運出的書二萬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及其他文物家產不可勝數。數目如此巨大的文物尚不知如何安置。她思量前後,決定先遣人把這些東西送往洪州(今南昌)趙明誠的妹婿處。冬十二月,金兵攻陷洪州,「所謂連艫渡江之書,又散為雲煙矣」。這是她夫妻二人藏品的第二次流散。

李清照手中的珍貴文物,引來無數人的覬覦。

身體羸弱的李清照帶著他們夫婦殘存的書畫、金石、碑帖和趙明誠的一些手稿,流徒東西各地,先後到了越州、台州、溫州、衢州,最後到了杭州。這時,她聽到了一個可怕的謠言。在趙明誠病情危重的時候,他的朋友張飛卿來看他,隨身帶著一把玉壺,而其實那只是似玉的美石做成的,走時又帶走了。這時便有人造謠說趙明誠通過張飛卿向金國獻金,還傳說有人向朝廷檢舉。通敵之嫌讓李清照驚恐萬分,她也顧不上趙明誠的遺囑了,心一狠,決定馬上將所有的宗器等物盡數拿出來,欲通過外庭獻給朝廷。亡國之恨、喪夫之痛、通敵之罪,災難接踵而來。於是,李清照又開始了追蹤朝廷的奔波:越州,四明。再也不敢把宗器留在身邊,李清照寫了封書信一併寄放在剡縣。後來聽說官軍收叛卒時取去,盡數歸了李將軍。這是藏品的第三次流散。

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流散,發生在會稽。李清照住在鍾氏家裡,這時她身邊只剩下五六箱書畫硯墨了,再也不捨得放在別處,隨身帶著。忽然有一天晚上,有人掘開牆壁偷走了五箱。李清照悲痛不已,便出重金懸賞。兩天之後,鄰人拿出十八軸書畫求賞。她這才知道偷盜者就在身邊。至此,還剩下一兩種殘餘,李清照感嘆道:「平平書帖,猶復愛惜如護頭目,何愚也耶!」沒有任何價值的書帖,我還像愛護頭目一樣愛惜它們,真是太愚蠢了!

她因此而一病不起。

兩年後,李清照已經是身心憔悴,病入膏肓。右承務郎張汝舟趁虛而入,巧言說動李迒,騙娶李清照。他以古鼎為謝,請王御醫用宮中秘方救治李清照。婚禮上,李清照漸漸蘇醒,先是不允,但看到張汝舟用如簧之舌說了許多花言巧語騙取了李清照的信任,應允了婚事。

婚後,張汝舟野心暴露,他名為娶妻,實為霸佔文物,改換門庭爬官階。李清照發現張汝舟心術不正,後悔莫及,想好言相勸,卻一次次如同對牛彈琴。

張汝舟求官心切,決意以古鼎換取官位。

王御醫發現張汝舟悔約,就不想把古鼎給他,惱羞成怒後,揭出張汝舟靠虛報舉數走上仕途的老底!李清照大所望,張汝舟卻調虎離山,讓她去祭奠趙明誠,自己悄悄取走古鼎。老管家趙福誓死護鼎,張汝舟失手殺死了他,搶走古鼎去換官袍。

李清照看清了張汝舟的本質,又抓到了他企圖貪污軍餉的證據,決意告發其「妄增舉數入官」,訴之公堂,以正世風。然而,依宋朝刑律,告發親人者不論青紅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因告發親人而落下牢獄之災。後由友人的幫助才出獄,最終離開了張汝舟。

李清照49歲那年和張汝舟結婚。這個張汝舟實際上是掮客奸商一流的人物,為人勢利貪婪,見利忘義,為了把李清照身邊尚存的一些古玩搞到手,他可是一旦娶過李清照,見目的已達到,便虐待起她來,甚至拳打腳踢,肆意凌辱。李清照不堪折磨、忍無可忍,告發他騙官職的惡行,使他受到懲罰。

有官軍李將軍的強行霸佔,有御醫王繼先的強行購買,有鄰居鍾復皓掘壁偷盜,更有不擇手段的張汝舟強行騙婚。使李清照和趙明誠終生收集的文物損失殆盡。

李清照的晚年是十分悲慘凄苦的。自從和張汝舟脫離夫妻關係後,一直獨自默默無聞地過著清貧苦悶的生活,在67歲那年,在江南旅居中寂寞地死去。

點評:

李清照,在宋代,可謂閨閣文章之伯,女流翰苑之才。論起相女配夫,也是一對令後世眾才子佳人羨慕的鴛鴦。縱有隔河相望的相思之苦,家破人亡的家愁, 江山淪陷的國讎,竟也是這份紛繁的愁緒成就了她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地位。真可謂萬古愁心!


推薦閱讀:

古代趣味詩
古代識人術《心相篇》
古代偷情的人為什麼要浸豬籠處死?
劉坦與中國古代之星歲紀年
古代人用的時辰

TAG:中國 | 古代 | 李清照 | 中國古代才女 | 才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