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金剛經》
佛陀講經說法就一個目的---開啟智慧。所有經法都是板正心性的方法,至於學法者用於人道還是佛道,那就各按其便了。用智慧是歡度人生,用聰明是拼搏人生。有人說學佛就得出家,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出家的不一定成佛,在家的不一定不成佛。(見《如來真義》待寫) 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沒解說之前先說說佛經的特點,佛經是佛陀直抒其義,因此,轉折、過度等詞語很少用到,所以佛經不容易理解,再者,佛經中的重點部分多用舉例加以說明,然而所舉例子又不是同類,所以又增加了迷惑。 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在講四個字:明心見性;佛陀的真義用五個字來概括:無念即菩提。明心見性就是覺悟,覺悟就是扭轉心性,佛陀就是覺者,也就是覺悟了的人;菩提、菩薩,都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薩就是已經覺破有情的人,比佛陀級別低。 解說金剛經有幾個要點必須先說明白,1,經文中重複的句子多,有歧義的句子不解說,以免攪亂了思路,等到把主線理順了,再加進去就好理解了,同時還能練習自己的轉折能力。 2,金剛經是所有佛法的根本,經中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這是一部上乘佛法。佛法的大乘與小乘之分是後世弟子所為,佛陀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謂大乘就是接近人們生活的修鍊方式,所謂小乘就是隱蔽的修鍊方式,又稱:獨善其身。從佛法的內容上講沒有大小、高低、上下之分。可是,針對人們的理解能力就又單列出一個上乘來,也就是說,慧根大的人能夠理解的經就算上乘經。這些都屬於名相,理解意思就行了,千萬不要記憶這些東西。,3,再說幾個名詞。對於名詞也是知道意思就可以,學佛法最忌諱的是記憶名相,記言記語,學佛法的真正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理解經文的意思,先明白每一句話的意思,再搞明白一個段落的意思,再把全文的意思弄明白,最後把這個意思與無念去想法聯繫到一起,想法聯繫就是情理的轉換,也是心結的轉換,參禪就是練習這個聯繫,能讓萬法歸一就是你的聯繫功夫練好了。如果你把這幾句話理解透了,並用這個方法去看佛經,八萬四千法門,法法皆破。因為法法都在講明心見性,都在讓你成為無念的人,這個還有什麼看不懂的?這是佛陀站在不同的位置、從不同的角度來勸人們明心---扭轉心性。記憶名相是增加念頭,正損破無念功夫,所以,千萬不要記言記語,佛陀自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名詞大意 金剛:壞不了的意思。這是比喻。 般若:智慧。 波羅蜜:到彼岸。也就是脫離了苦海的意思。 合起來講就是:用智慧幫助我們脫離了苦海,到達了自由自在的彼岸,這個方法無論什麼人什麼時候都好使。 須菩提:修鍊有成的智者,在教中智慧第一,又稱:慧命須菩提。 佛、如來、世尊:皆指釋迦牟尼佛。 菩薩摩訶薩:大菩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境界的意思。直接理解成佛或者理解成至高無上的菩薩。 須陀洹(音:還)、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羅漢境界的四個級別。 善男子善女人:信教的人。 比丘:和尚。 比丘尼:尼姑。 優婆塞優婆夷:沒出家的男女居士。 眾生:動植物。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見聞嗅嘗覺知---六性 色聲香味觸法---法相。六根具六性,六性生法相,法相引誘慾望,慾望產生意識,意識就是念頭。這是追溯產生念頭的根源,也就是消除念頭方法。 學佛法的總思路:最終達到無念境地-----為達到無念必須入於靜寂狀態----入靜需要拋卻一切意識(記憶名相、思念、想事等等),總之凡是動腦、用心都不行,同時還得多幹活,什麼活都干就是行六波羅密,行六波羅密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智慧。既什麼都干又不動腦用心,這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境界。另外,要端正行六婆羅密的態度:1,做好事是為自己的智慧有所提高,2,別人給了我一個做好事的機會,3,不能感覺吃虧。-----若要抿除意識(念頭)必須明心見性。這就是有了目的了,----欲要明心須先破三障----破三障應該做到無所得----若要練成無所得的心就必須把事事物物看破,所謂看破就是空相,只有看破才能放下,把所有的一切都放下就成了諸法空相。 金剛經講的就是諸法空相,再準確的說,就是把名相看破,看破也就是觀空,說句土話,就是把名相看沒了。 法,在佛經中包括心法和色法,統稱為相,都屬於物有形態(暫時理解成物質形態也行)。所謂心法就是心理活動引發的念頭,所謂色法就是由於物質而引發的念頭。 相在佛經中代表有。佛法就是有與無的心理轉換。佛陀並不否認物質的存在,也沒否認物質的作用,所謂無,就是讓人們不要貪戀,祛除人們心中的執著,因為孜孜以求的東西不一定能夠實現,所謂脫離苦海就是讓人們自然而然地得到,拋卻孜孜以求的心理,故此,佛說:萬法唯心造。 佛陀用智慧發現了一法破法法破,一法通法法通的真理,因此,金剛經把名相當做一個專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從「如是我聞-----敷座而坐。」這一段介紹與會地點、人員以及釋迦牟尼的生活情景。 等到佛陀坐好後,這時長老須菩提在人群中站起來,向佛陀行禮,並問道:「佛陀(稀有世尊),你喜歡擁護所有的菩薩,也喜歡教導所有的菩薩,如果想要達到無上的佛菩薩境界,心境應該是怎樣的?用什麼方法使心達到這個境界?」佛說:「你問的很好,正像您所說的,我對所有的菩薩既愛護又教導,你認真聽著,我給你講講。如果有信教的男女,願意成就佛菩薩的境界,心境應該是這樣的,應該用這樣的方法使心達到佛菩薩的境界。」須菩提言:「我很願意聽佛陀的教導。」解說金剛經 3--2須菩提言:「我很願意聽佛陀的教導。」 佛陀告訴須菩提:「世間一切眾生,有卵生的生物,有胎生的生物,有因為潮濕而誕生的生物,還有的人在蓮花中誕生的化生,這些生物有的能看見,有的看不見,有的能思維,有的沒有思維。所有的這些眾生,我都讓他們得到不生不滅的境地,(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我無論幫助(滅度)多麼多的眾生,在我的心中實在是沒有絲毫幫助別人的感覺(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插註:這一句話就是金剛經的核心,心裡沒有幫助人的感覺就是無的境界,如果你把:無論幫助多少人心裡也不會有感覺這一句話理解透了,就不需要再看其它佛經了,因為其它佛經都是為這個「意思」服務的。接著解說:為什麼沒有幫助別人的感覺?(何以故?)須菩提,我告訴你,如果菩薩有了我幫助別人的心(我相)、別人被我幫助的心或者我應該幫助別人的心(人相)、所有動物都需要我的幫助的心(眾生相)、我幫助他們幫了很多並且很長時間的心(壽者相),就不是菩薩了。(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插註:這一句話就是教給修鍊者全方位地祛除雜心。另外,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與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還有我、人、眾生、壽者都是一個意思。並且這四個相,在金剛經中反覆運用,也就是說,佛陀每舉一個例子,就與祛除雜心聯繫起來。接著解說: 佛言:還有一個意思,須菩提,你聽好了,菩薩在修行的這件事上(菩薩於法),應該在心中沒有任何感覺的情形下去積極地做事(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這就是說既要做事又不能有心理反應(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插註: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相能誘導產生雜心。這就是說,當你做完了事之後,就好像眼沒見、耳沒聞、···一樣。這就是無的境界。插句議論:不明白佛理的人,常把無理解成拋棄家、父母、子女等等人事,這是誤解。佛陀的真義就是教給人們一個得到智慧的方法,記住:是得到智慧的方法而不是智慧,這一點是佛經的根本,又是認識佛經的根本,所謂「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說,只能得到修鍊智慧的方法,智慧是自己產生的(參看《人鬼神》)。而要得到這個方法還必須在人事中修鍊,一旦脫離人事,縱然修鍊有成,你也是獨善其身,而且再接觸人事還會反覆,例如老和尚過不了美女關。只有在人事中修行才能完全徹底(究竟涅槃)。接著解說:須菩提,凡是菩薩都必須這樣做事情:不能有心裡感覺(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下面的一段經文說的是,如果不住相而行布施就會有很大、很多的功德。佛陀的意思就是用功德來激勵修鍊者,不需要解說。這一段的末句:須菩提,你問我:菩薩心,云何應住?按照以上所說的意思去實實在在地做就叫做住(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下面一直到最後都是佛陀用事例祛除修鍊者的名相心,只解說幾個意思相近的。前文說過,佛陀是直抒其義,所有的轉折都得自己來完成,意思不接近的事例,很容易把初學者的思路引向岔道,如果把主要的意思領會透了,再去轉折就好辦了,這也是學佛法的竅門。再者佛陀也不讓記言記語,那些餘下的不看也可以。接著解說: 佛言:須菩提,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於意云何?),可否用看見如來的身相見到如來?(可以身相見如來否?),不可以,世尊,見到身相就不是如來了(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你知道這為什麼嗎?告訴你,我所說的身相,不能有身相的想法,身相就是一個名字,決不能在心裡貪戀執著這個身相(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是名身相)。佛陀告訴須菩提說:概括地講,凡是見到實相的修鍊者,並且在心裡認為確有實相,他就無法修鍊成正果,只有通過作用(動作、運動等)而見到性體人,才是真正的菩薩。(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插註:這一句話是帶轉折的,不能看字面的意思,如果理解成:所有的相都是虛假的,如果看到表象就知道自性(性本),就是見到如來佛了。-------這個理解層次屬於初級階段。千萬記住---學佛法都要往祛除雜心雜念上聯繫,這叫做萬法歸一。例如別人問你:吃飯了嗎?你也要往:性體不需要任何東西上聯繫。如果問你「吃了嗎」,你答個「吃了」,這就是跟著聲音跑,這說明你沒有定力。所謂定力就是:無論別人問什麼、說什麼、做什麼,也不管自己做什麼,都往性本上聯繫,縱然是挨打、挨罵也不能轉變思路,這也叫做一念功夫,也就是一真法界。 接著解說:須菩提問佛陀:世尊,如果有人聽了你說的這些話,能相信嗎?佛陀對須菩提說:不要這麼說。我圓寂後,就是再過五百年,如果有人按照我說的去做,再遵守戒律,真心相信(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否?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你要知道這個人已經禮拜了成千上萬的佛菩薩,同時也做了很多很多的善事,因為他堅守一念、信奉靜寂,所以我能與這樣的人感應道交,為什麼我能與這樣的人彼此感應呢?就是因為這樣的人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沒有法相,更沒有非法性。插註: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前文已經解說了一層意思,這四相還有其它層次,例如初學者可以把無我相理解為大公無私或者是忘我,再深入一層可以理解為沒有我這個人,真正到底的意思是有我這個人但這個人不是我,真我是那個主宰這個身體的性體。無人相就是所有的人對我產生不了影響和干擾,也就是說,我在任何環境里都保持一個無念的心,此即無無境界。無眾生相就是在自然環境里也不動念頭,也就是說獅子老虎來了也是不產生念頭。壽者相有時間長短,做事大小、多少幾種意思。法相就是按照佛法修鍊的做法,因為學習佛法也是動念,為了不使人們動念,佛陀自稱: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就是按照人間道理去行事的做法。所謂做法就是處理事情的思維活動---念頭。接著解說:如果心裡有了影像(相),不論是法相還是非法相,都是迷戀了我、人、眾生、壽者。所以不應該迷戀修鍊,更不應該迷戀人事,這就是根本原因。我經常教導你們說:我用坐船來比喻說法,棄船才能登岸,你們若不舍掉佛法如何成為佛菩薩?這段經文重複、反覆的比較多,容易混亂思維,故不顯示了。後面的經文大體相同,每段經文都是一段一個意思,我只解說意思,主要的經文顯示一下,如果有願意參看原文的,以後再原本發表。接著解說: 佛陀問:須菩提,我得到佛菩薩了嗎?我說過佛有個法嗎?須菩提言:按照我理解你所說的意思,沒有任何條件規定什麼是佛菩薩的標誌,也沒有任何成佛的方法讓你說。佛陀言: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我所說的法,都不能往心裡去,更不能記言記語,都是妨礙成佛的念頭,就是這麼個意思。一切有點修為的賢聖,都認為有個無為法,因為固守無為,所以才有了高低的差別。(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插註:無為法,無為,從字面上看好像是什麼也不做,如果有人這麼理解,一是自誤,二是謗佛。佛法有兩個基本點:一是無念(無心),二是善行(行善積德)。道家的:無為而無所不為;與佛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完全一樣的。道家是從行為的角度詮釋:幹什麼不能有心念,佛家從物質的角度詮釋:見到什麼不能有心念。無為的真正意思就是面對天下所有也不起心動念,把面對與無念同時做到極致,二者不能有絲毫的差異。由此說來,山廟裡的出家人並不能盡善,頂多是個獨善其身。修鍊無心的方法就是無為法,所以修而不修,不修而修才是究竟涅槃。初學佛法者,把不--而、而---不關係的事物多多地找出來,反覆冥思,明心就會快些,這是個捷徑、竅門。接著解說:解說金剛經 3--3上一段是祛除心中的法相。這一段講的是福德相,佛陀用三千大千世界的寶貝去布施,來比喻福德多,就是這麼多的福德與學會金剛經相比,還差得遠哩。為什麼?因為一切諸佛和菩薩所使用的法都是從金剛經中衍生出來的。佛陀緊接著提醒說:我所說的佛法,你們千萬不要在心裡產生佛法的想法。插註:這個意思就是:沒了想法的人就是佛菩薩,還沒有把想法祛除乾淨的人就不是佛菩薩。 這一段從斯陀含到阿羅漢一連四個問句,旨在祛除修鍊者的名相。舉一例:阿羅漢能不能有這樣的想法---我修鍊得道成了阿羅漢?須菩提言:不可以,佛陀,這是為什麼?佛言:根本就沒有什麼法定成就阿羅漢果。如果心裡存在有絲毫的法則,也成不了阿羅漢。(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否?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往後的幾段講的是如何不住色生心。住色就是執著物有,也就是迷戀色相、法相,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不迷戀呢?佛陀教給修鍊者一個做法。這種做法在這幾段里反覆使用,在此我把這一類的語句集中到一起,為的是好理解,思路也集中。*菩薩莊嚴佛土否?不也,世尊。佛言:莊嚴佛土這個事,不能在心理有這個想法,你把莊嚴當成一個名詞就行了。(菩薩莊嚴佛土否?不也,世尊。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只有這樣才是清凈心,才是做事當中無心、雖然無心卻還在做事,也就是不住色生心。插註:不住色生心的這個生是轉換心的關鍵,大和尚也過不了這一關,縱然是得了羅漢果位的修鍊者也沒能過了這一關。不住色還生心,真是彆扭人的事,不住色還生心從字面上看就是不生心還生心,是真彆扭!看完了下邊幾個佛言,看你能否彆扭過來。接著解說:*佛問須菩提:譬如有的人,身子像須彌山王,你說是不是很大?須菩提言:很大。佛說沒有什麼大身,就是一個大身的名。*佛問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裡的微塵多不多?須菩提言:很多。佛告須菩提:所有的微塵,我說沒有微塵,就是一個名相。*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是實相者,即是非相,如來說名實相。*我相即是非相,是名我相。*人相即是非相,是名人相。*眾生相即是非相,是名眾生相。*壽者相就是非相,是名壽者相。*如來說是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插註:這種類型的例句,在金剛經中應用的比較多,說明實際應用的重要性。 回頭再解說福德。第一,佛說如果受持金剛經得福德很多,先說受持是什麼意思,受持就是看懂以後按照去做,如果能給人解說福德更多。多到什麼程度呢?佛陀用了好幾種說法,譬如:我在過去很久很久以前,在燃燈佛那裡修鍊時,曾經供養過八百四千萬億那麼多諸佛,沒有空過一個佛,如果有人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福德)比我供養諸佛的功德還大千萬億倍,甚至用所有的數據來譬喻也趕不上。第二,菩薩不受福德。不受是什麼意思?菩薩所作所為,不貪著,做了好事在心裡沒有影像,這就叫不受福德。插註:佛陀一方面用福德來激勵修鍊者勤苦修鍊,另一方面又要驅趕掉你心裡的福德相。佛陀說:菩薩如果在心裡有福德相,我就不敢說得福德多了,恐怕誤了你們,因為你們心裡已經沒有福德的影像,我才敢說有福德這麼回事。(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接著解說:第三,聽了金剛經就能相信,並且按照去做的人就是有福德的人,慧根極大。聽了此經狐疑不信,並且心生狂亂的人,就是沒有功德的人。這是說明金剛經的重要性。 以上三種福德 在經文中是在三處分著說的,我把這三點放在了一處解說。為的是思路集中。 最後解說幾個金剛經中的核心語。一,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這是全文的概論。經文中列舉了那麼多相,又教給修鍊者如何祛除各種相,當你把所有的相在心裡都清理乾淨了,就成了真佛了,成了真佛也還是一個名而已。關鍵是這個而已。這個而已表達的是心境。 二,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實際上這句話挺簡單,意思就是什麼樣的心都沒有、都不要、都沒有用。記住,佛陀的話就是參禪的話頭,所有的轉折讓你自己去完成。佛陀在講經時經常有這樣一句話:受持四句偈,或者說受持四句經文,就會得到很大很多功德,這就是說,如果你能把佛陀的四句話常常含在真心當中,經常反覆琢磨(這就是參禪)就能使自己的靜寂功夫大增,所謂功德、福德就是靜寂功夫(參看《心神意腦的分工及作用》《人鬼神》兩篇文章)。所謂參禪就是一念功夫,一念功夫練到不知不覺的程度就是一真法界,反覆琢磨也是一念這一類的情形。實際上不僅佛陀的四句話可以用於參禪,就是我們生活當中的某一段話或者一個事件都可以當成參禪的話頭。參禪的實質就是把固定在一個點上不動,屏蔽意識,消滅心念,從而達到無心的目的。從這個意思上再解說一下:火燒功德林的道理。所謂火就是著急、發火,因為一旦著急發火就會屏蔽智慧,所謂沖昏理智事也,智慧是從功德中產生的,功德是從行善的行中練成的功夫,一旦著急發火就相當於自己把自己打回凡間了。千萬記住的一個提醒:修鍊的主要內容放在行上,哪怕你僅僅領會了四句偈只要行的功夫達到了,就能明心見性,看經書與明心見性沒有關係,相反,看經書越多念頭越多,白白地消耗壽命,如何行呢?行布施,也就是多多地做實際事---合乎道德的事,不是專門的好人好事,一旦有了專門就又增添了一個念頭,得不償失啊! 明心見性。明心是一回事,見性又是一回事,明心是為見性服務的,佛陀說:見性即佛。 我從見性的情形中體會到,見性分為四個層次:知道---悟到---會到---見到。我現在悟到了意之知性,會到了眼之見性、耳之聞性、鼻之嗅性、舌之嘗性,身之觸性既沒有到也沒有到,早就道,知道是沒有用處的。我屬於獨覺出世,算是辟支佛類,雖然還沒有功德圓滿,但我自從見性以後,已經感受到了智慧的博大。我是文革時期的初中生,一直再沒有過學習機會,自從2011年見性以來,打坐入靜,在靜中得見了許多東西,我能書寫這些東西都是在靜中顯示出來的,我僅僅就是個書錄操筆者,其中奧秘,妙不可言。如果有願意打開智慧者,可與我聯繫,共同探討,推廣智慧是我的大願。另有《修鍊綱要》《住涅槃》《明心見性》等正在整理中。 註:帶下劃線的表示的是一句話或是一個詞,不能分開念。 藍色字體是解說的經文,但在論壇版面沒有顏色的顯示,點擊我的博客。這是金剛經的主線,如果把主線的意思看明白了,其它經文可以不看,等到領會貫通之後再去看。修學佛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法深入,最忌諱雜看。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當你選中一部經後,自己先把這部經的主線找出來,其它的暫時不管,反覆貫通,久久精思,心下一明,即大功告成,然後再把其餘的聯繫進來,一通皆通。一通皆通是佛智慧的標誌之一。 我的解說和議論屬於講解佛理,先明白佛理再看講解會比較容易,並且明白佛理後,自學其它佛經也是個依靠。
推薦閱讀:
※《金剛經》讀書筆記
※大金剛氣功---秦慶豐
※.《金剛經簡注直解淺釋》中卷:總釋經題——第二部分:釋人題
※硬功 | 少林金剛神掌功
※南懷瑾老師講「善護念」:《金剛經》的要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