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第十七集)
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晚上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請打開經本第三十二面,我們把今天要學習的經文先念一下,這是第三行: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凈心。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常修殊勝梵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章是願文的第十四章,裡面含有三條願,第二十五「天人禮敬願」,第二十六「聞名得福願」,第二十七「修殊勝行願」。這三個願都屬於聞名功德。我們聽聞了阿彌陀佛名號功德,這名號功德就是《無量壽經》所記載的,也就是我們了解了《無量壽經》的經義。聞名之後,就能夠修行,就能夠得福。但是這一條願就沒有前面的那麼殊勝,前面「聞名發心」,「十念必生」,你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裡的聞名,還沒打算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他還沒想往生,還沒準備好。感覺到現在有點太年輕了,或者是現在手頭上的工作還很重要,或者他也想往生,但是又捨不得放下原來所修的法門,反正很多個理由,還沒打算現在就要去往生。這種人他有沒有福報?也能夠得福報,這個福報是阿彌陀佛加持的。這願文講的,『十方眾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這個「名字」就是阿彌陀佛。你現在聽到了《無量壽經》,學習了凈土五經一論,這都是講名字的功德。凈土五經一論是凈土宗裡頭全部的經典,它有一個總題目就叫阿彌陀佛,所以名字功德全在經典裡頭。你能夠「歡喜信樂」,聽了之後你真正生歡喜心,而且你能信、能樂,這個樂是當動詞講,所以念要,這是愛好的意思。我們學習了這個理論,懂得了這個方法,能夠相信,不懷疑。
歡喜信樂,底下就是『禮拜皈命』,這就要付諸行動,你能夠禮拜阿彌陀佛,皈依阿彌陀佛。我們講皈依,皈依三寶,理上的三寶是覺正凈,這個我們要懂得。我們現在拿了皈依證,是不是就皈依了?未必。你要曉得它的道理,然後檢查檢查自己到底有沒有真正皈依。理上的皈依三寶,皈依覺是自性覺悟,覺而不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迷,這沒有皈依。皈依法就是皈依正,正而不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我們有正知正見,把邪知邪見都放下,這就是皈依法。皈依僧,僧是代表清凈,凈而不染,我們能夠保持清凈心,不染著世欲,不受外面的境界的誘惑,這就是凈而不染。這是理上的三寶。還有住持三寶,這是形像上的,我們皈依佛,就皈依阿彌陀佛;皈依法,就這部《無量壽經》,無上的法寶;皈依僧,我們就皈依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兩位做代表,聖賢僧,他教導我們如何修行,學觀音菩薩的慈悲,學大勢至菩薩的凈念相繼。
能夠禮拜歸命,『以清凈心』,這個「清凈心」是凈土宗的總綱領。凈土法門修學的原理,就是「心凈則佛土凈」。我們要是心不清凈,往生不了,一定要心清凈才能往生。心清凈了,自然心就能平等,就有慈悲。所以這個經題上講的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就是我們修學從清凈心來入,清凈心得到了,平等、正覺、慈悲心你都能得到。
下面講的『修菩薩行』,「菩薩行」是指什麼?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修六度。可是六度前頭有基礎,基礎是什麼?三福、六和,還有三學,這才能夠有六度。六度再往上,十大願王,這是我們師父上人給我們凈宗學人規定的修行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我們要做,就得從三福做起。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是最根本的,人天福。如果我們這一條沒做到,那人天福都得不到。
我在上海(剛剛回來)遇到一位同修,他跟我請教問題,他說很想往生,恨不得找一個道場去那兒閉幾天關,就往生極樂世界了。經過聊天之後發現,他的岳父岳母對他有意見,跟岳父岳母不太和。我就勸他,你先從孝養父母開始,讓你的父母,岳父岳母也是父母,首先得生歡喜心。家裡人都不生歡喜心,你就不能度他們。家人都度不了,你何談度眾生?你要往生極樂世界,不就是為了去度眾生的嗎?現在你家裡人先度,要不然你念佛,我看很難。他說他也試過,真正是不吃不喝,就是學鍋漏匠,學瑩珂和尚,關起門來念。他說念到最後不行,念不下去。為什麼?要有基礎才行,沒有基礎,一下蹦那麼老高,很難成就。所以我們真正修行人,把基礎要打好,尤其是年輕人。他也很年輕,比我還小,他就想著要往生,先把你敦倫盡分這個事情做好。除非你已經是六、七十歲以上老人了,那你就可以,什麼責任都盡完了,你可以萬緣放下。可是現在還沒有,你還得把你的義務責任要盡到。不能因為你想往生,讓家裡人都恨得咬牙切齒。所以三福最重要。
你能夠修到三福裡頭第一福,你就有福。後面講的『諸天世人,莫不致敬』,這就是你的福報。人家為什麼尊敬你?你是個孝子,人人都尊敬孝子。為什麼?孝是人的天性,即使一個惡人,十惡不赦的人,他見到人盡孝,他也會受感動。「二十四孝」裡面有個蔡順的例子,他上山去採桑葚,那兵荒馬亂的時期沒東西吃,上山採桑葚。拿了兩個籃子,一個籃子采比較生一點、比較紅的,另外一個籃子采比較老一點的、成熟的、比較黑的桑葚果。結果遇到了強盜,就問他,「你為什麼分兩個籃子來裝桑葚果?」蔡順就說,「我這個籃子比較熟的比較甜,給我母親吃的;這個籃子桑葚果比較酸,留給我自己吃,所以分兩個籃子裝」。強盜都感動了,不僅不打劫他,還送東西給他。證明什麼?孝是天性,這是每個人自性中本有的性德,所以我們要恢復性德,要明心見性,首先就在這根本上下功夫。所以你真有德行,當然就能夠得到天人禮敬。
第二十六願是「聞名得福」,願文里講的,『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這個得福,還是因為你自己修了福,你才能得福。如果我們自己沒修,佛菩薩也沒辦法把福給你。佛菩薩對你的加持,只是把這道理告訴你,你修善因就得善果,積陰德就能得福報,把這個因果的道理跟你講清楚,你就歡喜去修,修了你就有福。這福還是你自己修來的,不是說佛菩薩能夠給你福。如果佛菩薩能給我們福,那這世上不應該有受苦的人,有受苦的人,佛菩薩為什麼不給他福?佛菩薩不就太不慈悲了?那不是的,他自己的苦,也是因為他造了惡因,或者是前世,或者是今世,所感召而來。所以佛菩薩只能夠是通過教學幫助人覺悟,讓他自己修福。
二十五願「天人禮敬願」是講現生的福。你能夠成為一個孝子,孝親尊師,你能慈心不殺,你能修十善業,當然得到現世人們對你的敬仰。尤其是現代這個社會,大家可以說是普遍都在造惡,真的像《地藏菩薩本願經》里講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現在是愈來愈厲害。如果你在這樣的一個五濁惡世裡面你能夠修善,獨善其身,不為眾惡,那你必定得到人天的恭敬,也必定得到佛菩薩、天龍鬼神的讚歎。當然他們也就會保佑你,災難不會降臨到你的身上,那是現生的福。
第二十六願「聞名得福」是指得來生的福,你「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人總是會死的,這個問題咱們也不避諱講,歷來皇帝都得死。死並不可怕,就是看我們死了之後上哪兒,這倒是挺可怕。實際再跟你講清楚一點,人沒有死,所謂我們講死,就是這個身體換一個,這臭皮囊換掉,這個身體用了幾十年,老了、舊了,該換了,再換一個新的身體。這個身體可以是六道裡面不同的身體,你可以做天人,天身,也可以做人身,也可以到餓鬼、地獄裡頭得那個眾生的身體,總在我們自己修因得報。所以聰明的人要有智慧,要為來生著想,人生光陰似箭,短短几十年,一晃眼就過去了。我相信上了年紀的人都特別感受深刻,半生光陰忽悠就過了,將來上哪兒?這個是最重要的。當然最好的選擇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前面經文我們一直講下來,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我們都已經有所了解,真正有智慧,那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如果是對極樂世界還並不是很相信的,但是他聽到這個法門,他也願意修,他也能夠得福報。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他能夠得人天福報。就是這裡講的「生尊貴家」,他會再來到人道。尊貴並不一定是指你家裡地位很高、財富很多,那不一定是尊貴。地位高、財富多,如果是沒有道德,那這個富貴功名不一定能夠保得住。古來諺語都講「富不過三代」,現在富能過兩代都非常稀有。所以真正的尊貴是有德行。你能夠在前生修得好,學了凈土法門念佛,你能夠生到尊貴的人家,有德行的人家。祖父、父母都積德,好善積德,你必定是從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你就成為一個正人君子,你可以不造惡業,這才是生尊貴家。不是有錢有勢那就是尊貴,那個財富,佛家講是五家共有,不是你的。是誰的?可能是水災、火災就把它報銷掉,或者是官府把它沒收掉,或者是敗家子把它敗光了。總之那財富不是真正自己的,德行那才能是長久的。
我們自己看明白這一點,一定要努力修德。其實真正把精神專註在修行上,你自然得福報。如果是我們學經教,學佛、念佛,也滿認真的,但是心裡並不是老想著到極樂世界去。心放在哪兒?放在自己的生意上,放在股票上。真有這樣的人,你不能說他不虔誠,學佛也滿虔誠的,滿認真的。也有同修跟我來講,他說以前,金融危機之前,買了不少的雷曼兄弟的債券,結果雷曼兄弟二00八年年底倒台了,自己虧了幾百萬。辛苦好多年經營的一下就賠光了,好幾年的光陰、心血都白費了,這實在是很可惜。
假如把這幾年的光陰用在認真念佛修行上,說不定他都拿到念佛三昧了。白白浪費掉了這些光陰,以為這掙的錢是自己的,其實你仔細想想,哪能說是自己的?你看這錢掙來了,鈔票也不敢放在家裡,只能放在銀行。銀行給你一個存摺,上面給你印一個數字,有多少個零,你拿著這個本還覺得很高興,這是我的錢。我母親就老跟我講,不是,你拿在手裡的錢都不能說是你的。你說那鈔票放在銀行裡面那就是我的錢,一個金融危機,或者是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你就損失掉了。你說那個錢放在銀行就是我的,我說我比你更多,銀行裡面那鈔票都放在銀行,它替我保管。這不是一樣嗎?這些錢,死了帶不走,現在也不能拿到身上,不能放在家裡,你放你只能放在銀行,放在銀行就是你的?我比你更多,我的也放在銀行裡頭,也不是我的,我也帶不走。
所以我們師父在大概二十年前,曾經來香港講經的時候,就遇到一位這樣的很有意思的居士。他家裡挺富有的,買了很多金銀財寶,不敢放在家裡,放在銀行保險箱裡面。一個禮拜去那裡打開保險箱看一看,摸一摸。有一次還帶著我們師父去看看他的寶貝,有兩個保險箱,打開來一看,金光燦燦的。他本來是想炫耀炫耀,結果我們師父一看,就說,「你就這麼一點點?」還看不上他。他覺得很吃驚,他說「法師,難道你還有嗎?」師父說「我比你更多」。「那你的在哪兒?」師父說「我的那個在香港所有的金鋪,你看周生生、謝瑞麟,那全都是我的」。他聽了,一頭霧水,聽不懂。我們師父告訴他,說「你這些金銀珠寶放在銀行保險箱里,一個禮拜來摸一摸看一看,不敢帶在身上,怕帶在身上,上到街上被人搶劫,手都砍掉;不敢放在家裡,怕被人盜竊;只能一個禮拜來看看。你說看看就是你的,那我隨時可以到街上那個金鋪里去看看。我可以叫服務員,『你拿這個來給我摸一摸,讓我看一看』,然後『收好,替我保管好。』那也是我的,我比你更多」。這他才明白。
所以很多人就是這樣愚痴顛倒,以為那個財富自己擁有,沒有可能說你擁有的,充其量過過手而已。你拿它來修善積德還能夠留下善業;如果拿著它去享受,去造惡業,將來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哪裡是你的?所以貪心不斷,「天人禮敬」,就不會禮敬你的。你學了《無量壽經》,聽了凈土法門,念佛,也沒用,你的心沒在道上,龍天護法怎麼能夠護持你、怎麼能夠禮敬你?你得真學才行,真放下。
所以真正明白的人,對這個世間一切都不執著,徹底放下控制、佔有的慾望,知道那種慾望是一個妄念,根本就不真實。你說你的財富,哪可能是你永遠保存?你死的時候帶不走。你說留給兒孫,兒孫未必也有這個福能夠享受。兒孫要是有福,你不留給他錢財,他還是能夠有福。兒孫要是沒福,你留給他也沒用,他也給你敗光。與其這樣,不如把這個錢財多來布施,多來做點好事,給自己修一點資糧,往生凈土,來生的資糧。所以連財富我們都不要擁有權,只需要使用權。用來做什麼?《大學》里講的,「有財此有用」,你要用到好的地方上,用在真正利益眾生、護持正法上面,你的福才會愈來愈大。所以生尊貴家,就是好善好德之家,積善之家。
「諸根無缺」,就是講你的六根都非常聰利,這是你來生的福報。你不會變成殘疾,造惡業你將來殘疾,六根就有缺。『常修殊勝梵行』,「梵」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叫清凈。「梵行」就是清凈行,你的心清凈,你的身清凈,這是真正的福報。在我們這娑婆世界,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色界天人,這是四禪天,初禪叫梵天,它有三種,初禪天有三個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這都是修清凈心,也就是他們的慾望都放下了,對於財色名食睡這五欲已經絕沒有起現行的時候,真正徹底放下,所以梵行最重要的是把五欲斷掉。我們在這問了,「五欲如果不斷掉,能不能夠得往生?」財色名食睡你還有這種慾望,凈土它是很殊勝的法門,你可以帶業往生,你雖然有慾望,但是只要不起現行,你用念阿彌陀佛的佛號能夠把這慾望壓住,你就決定能往生。
帶業往生是帶什麼?你這個習氣。我們欲界的人肯定是有慾望,至少財色名這三個欲可以斷掉,食和睡斷不了,斷不了是有習氣,但至少不能貪著。該吃的時候我們就吃,但是絕不講求味道,不講求享受,一心一意求往生,現在能吃能睡,就是維護著我們這個色身,使我們能夠更好的修行,這樣你才能保得住往生。你還貪圖享受,吃要吃好點,今天的菜做得不好,味道並不是很好,心裡就不高興,那就往生不了。所以修梵行,這個梵行,連色界天人都斷掉這個慾望,如果我們不能夠把這個慾望控制住,我們豈能得往生?所以色界天他們有禪定功夫,不光是色界天,就是欲界天,欲界有六層天,底下兩層四王天和忉利天,沒有斷欲。但是再往上,那個慾望就要把它伏住才行,就是你的禪定功夫要有這個本事能夠基本伏住慾望,不能全斷,你也要伏住。愈往上,你的慾望降得愈低,你的定功就愈高,這都是梵行。
這裡經上講的「殊勝梵行」,就不是我們一般講世間的四禪八定。四禪八定是梵行,你能生色界天、生無色界天,但是這裡講的殊勝梵行就是指大乘佛法。你修這個定不是為了生色界天、無色界天,你是為了出三界、成佛道,這就是殊勝梵行。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往生,其它什麼都放下,這就是殊勝梵行。所以你這一生如果沒有發願求生凈土,你來生還有機會得人身,那得真正修行的人你能得人身。你有這個善根,因為你過去生中有遇到凈土法門,有修行過,你遇到了佛法,這一生就得把握好,可不能再耽誤這一生了!這一生要是又耽誤了,你又不能往生,只能再等來生,這一生一生就耽誤下去了。其實這個願文裡面講的人是誰?就是我們,在座的諸位,不是講別人,我們每個人過去生中都是生生世世修過梵行,都是念過佛要求往生的。為什麼不往生?原因就是還有放不下的,換句話說,往生凈土,還不是那樣死心塌地的想去,所以就生生世世搞輪迴,受盡了苦難,受盡了折磨。這一生我們徹底明了了,不能再搞輪迴了。
真正你想往生,沒有別的,一句佛號能夠念到成片,你就能往生。這個殊勝梵行你得真修,只要念到成片,這句佛號能夠壓住你的煩惱,壓住你的妄念,你就能往生。今天師父老人家講經的時候還講到這個,什麼是功夫成片的境界?你有妄念的時候,你有煩惱的時候,立刻能夠用佛號壓住煩惱,不讓它起來,用佛號代替你那個煩惱,代替你那個妄念,你有這個功夫,就決定有把握往生。為什麼?你到臨終的時候你也有把握,用這句佛號壓住其它的妄念,你臨終一念十念就能往生,所以你有把握。平時就練功,看我們起煩惱的時候、起妄想的時候,佛號能不能壓得住?是我們這凈念相繼,還是妄念相繼?所以能不能往生,不用問別人。也有不少同修曾經去問師父,「師父,我能不能往生?」師父說,「你問我,我說你肯定不能,為什麼?你沒信心。」你要有信心你才能往生。你對自己都沒有信心,怎麼能往生?有了信心,你還得真干,你自己就知道,你的佛號能不能壓住妄念?看一天二十四小時裡頭,多少時間是妄念相繼?多少時間是凈念相繼?你就明白了,不用問人。與其打妄想去問別人,不如拿那個時間來念阿彌陀佛,念得一句就證得一句。當你念到功夫成片,能不能往生,就看你這意願。你要真願意往生,那你就往生;你要不願意往生,那就是來世再常修殊勝梵行。
這個往生,蕅益大師講,就決定於你「信願之有無」,你是不是真信、真願意去。真信、真願意的,這個世間財色名利統統得放下。財色名利是四大魔障,把人緊緊的拴在這個娑婆世界裡頭,首先你得把它放得乾乾淨淨。要知道那些財色名利的享受,好像是樂,其實佛比喻叫「刀頭舐蜜」。你看到刀上有蜜,你拿舌頭去舔,一舔,還沒嘗到甜味,舌頭被割掉了。所以這是迷惑顛倒的人才幹的,咱們聰明人不幹那個。想明白了,一切放下,再辛苦,不也就是幾十年光陰嗎?度過這幾十年,你往生佛國去作佛去了,無量劫來這個苦難就結束了。所以你想想看,能不求往生嗎?
這一願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我們看底下一章,是十五章: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這裡總共講了四願,第二十八願是「國無不善願」,第二十九「住正定聚願」,第三十是「樂如漏盡願」,第三十一是「不貪計身願」。『國中無不善名』,這是國無不善,不僅沒有不善的事,連不善的名都沒有,這個跟《阿彌陀經》里講的「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是相應的。西方極樂世界真殊勝!它沒有不善的名,你就不可能行不善,把你不善的緣給斷掉了,你不會修不善的因,當然你就不會得不善的果。所以四十八願第一願就是國無惡道,沒有惡道是沒有果,這裡講的無不善,就是沒有不善的緣。
『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這就是第二十九願「住正定聚願」。每一願都是這樣講,「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無一例外的。這裡講的是無量無邊所有世界的一切眾生,當然包括我們在內,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平等了,「皆同一心,住於定聚」,這就是平等成就。什麼叫定聚?這裡我們要跟大家講一講,在佛經上,它是把一切眾生他們修行的境界做個分類,這是從定功上來講有三類,一種叫正定聚,一種是邪定聚,一種是不定聚。這三種可以說把九法界的眾生他們的修行功夫包括盡了。
什麼叫正定聚?正定就是講他修行得如理如法,跟理論相應,跟佛講的方法相應,那他就必定證果,這叫正定聚。譬如說我們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的理論,在《觀無量壽經》里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凈則佛土凈」。你要念到清凈心,你就現阿彌陀佛,現極樂世界,你就能作佛,「一切法唯心所現」,這就是理論。方法是什麼?《楞嚴經》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你專註,六根不向外面攀緣六塵境界,把它收回來。專註的一句佛號一句佛號老實念下去,就叫凈念相繼。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你就最後一定念佛成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就是方法。所以你懂得理論、懂得方法,你就一直修下去,你就得正定聚,你最後一定能夠修成正果。
這個「凈」很重要,凈念相繼,這個凈裡頭沒有懷疑,沒有夾雜。你念這句佛號,先伏煩惱,就是把你的這些妄念給伏住。所以念佛的時候,有妄念不要緊,你知道是有妄念,凡夫不能不起妄念。起妄念的時候最重要的,你能覺察到,馬上用這句佛號把它壓下去,把你的心專註在佛號上,你聽自己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一句佛號,你聽得清清楚楚。你能聽得清楚的時候,證明這個時候你心裡沒有妄念。要是聽不清了,嘴裡在動,聽不到自己念佛,證明你在打妄想。持名念佛很管用,你馬上就能觀照得出來。一看到有妄想怎麼辦?立刻把心收住,專註在佛號上,妄想不要理會它,由它去。可別想「這妄想從哪來的,它上哪去,我為什麼有這個妄想?」,行了,你愈想愈多妄想。「我怎麼樣斷它?」這些都是妄想。所以夏蓮居老居士他講得好,說念佛的時候不去妄想,就是你不要想著要去妄想,欲去妄想,是去一添兩。你想去一個妄想的時候,添了兩,這是你已經被妄想轉了。最好的方法,不要理會它,由它想去,我就專註在佛號上。你不理它,它就沒了。這妄想是妄的,不是真的,你不理它,它就沒有了,消失了,愈理會它愈多。所以凈念相繼,專註在這個佛號上,聽自己念佛,聽得清清楚楚,分分明明,這是念佛的訣竅。
你能夠伏住妄想,你往生可以凡聖同居土有分,妄想煩惱沒斷,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斷,你能伏住,就行了。如果見思煩惱要是斷了,你往生極樂世界那就不是在凡聖同居土,你能夠上生到方便有餘土。你沒往生之前,你這個功夫就等同阿羅漢。如果你能夠念到連無明都破掉,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你往生就是實報莊嚴凈土,分證常寂光土。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那是看你的念佛功夫淺深,你功夫愈深,就是你斷煩惱斷得愈多,你的品位就愈高。這裡講的是功夫的淺深,不是說你念佛號的多少。你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可是還是打著妄想的念,佛號跟妄想是一起走,這個念的叫「喊破喉嚨也枉然」,沒用。為什麼?它伏不住你的妄念。還不如那些人平時沒念什麼佛號,但是一有妄念,他立刻提起佛號能壓住,這個才是真的功夫。所以這裡講的,你的品位高下,是看你功夫的淺深,不是念佛的多少。所以這叫正定聚。
第二種叫邪定聚,邪定聚就是決定不能成就的。就是修行,他理論不正確,方法也不正確,這種人他有沒有定?他也有定,他是邪定,這個邪定是什麼?他這個定功裡頭有夾雜、有疑慮,甚至有錯誤的知見夾在裡頭。這種修,修到最後,頂多就是世間的四禪八定,那還是比較有運氣的,他絕對不可能出三界。所以要修定之前,最重要的,我們自己要把這個法門的理論方法要弄清楚、弄明白,不能夠盲修瞎練。盲修瞎練,練到最後變成邪定聚去了,那個就很麻煩。
實在講,嚴格的說,就是連二乘人他們甚至出三界了,證得阿羅漢果了,可是他們這個知見還不是完全正確,那都叫做邪定聚。小乘阿羅漢他證了偏空涅盤,他就住在這涅盤境界裡頭不肯出來,不肯發大心廣度眾生,沒有發出成佛的菩提心,這還屬於邪定聚。正定聚的方向目標是指向成佛的,這是真正的正定聚。小乘在佛法裡面都屬於外道,叫「門內外」。在唯識學裡頭講的「同生性」和「異生性」,同生性這是指轉八識成四智,你成佛了,所以你跟諸佛相同,用的都是真心,不再用妄心,這叫同生性,這叫正定聚。異生性就是還是用妄心,用識,他不用真心,就是沒有智慧,這種就屬於邪定聚,或者不定聚。所以連小乘阿羅漢他們也沒有放下妄心,還沒到轉識成智,都屬於異生性。
第三種叫不定聚,不定聚是他不定,看他遇到什麼樣的緣,如果遇到善緣他就行善,遇到惡緣他就造惡,遇到凈土法門,他就能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遇到其它法門,他也就跟著其它法門去了,他自己沒有一個定知見。這種人就需要諸佛菩薩來護念,來教化,給他創造好的因緣,因為他遇到好的緣分,他能夠修行、開悟、證果。像大家在這裡,我們學《無量壽經》,這個緣太殊勝了。因為咱們都是不定聚,沒有定,既不是正定聚,也不是邪定聚,是不定聚。遇什麼樣的緣就很要緊,你這一生能不能夠成就,關鍵看你的緣。所以善導大師講,「總在遇緣不同」。蕅益大師講,「緣之所在,恩德弘深」。我們遇到這樣的一個殊勝的緣,師父上人把凈土法門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我們能讀到《無量壽經》這個會集本最善本,這是夏蓮居老居士近代的人,剛剛會集出來還不到一百年;黃念祖老居士給這個會集本做了這麼好的批註;師父上人把這個經講得這麼樣的清楚明白。這個事你想想,歷史上,佛法傳入中國兩千年來,還沒有這麼殊勝的緣分,給我們遇到了,仔細想想,這個緣太殊勝太殊勝!真的自己善根肯定是深厚,再加上佛菩薩給我們加持,這一生要是沒往生,太對不起佛菩薩,太對不起自己了!
所以這個緣,一般我們講三種緣,第一種要遇到善知識,就是你要遇到好老師,給你把凈土法門介紹得很清楚,他自己真正有修有學,是個高明的老師,明師。這個「明」不是名氣的「名」,名氣大不一定有用,這個明是明白的老師,他自己很明白,他能夠把這個道理也說得很明白,我們學習了。還有第二個緣,要有同修道友,志同道合的這些同修,我們在一起,這就很殊勝。這些緣確實可遇不可求。我們師父上人今天還在講,如果是有這麼一個地方,大家在一起共修共學,就按照師父上人他講的這個道理,講的這個方法,我們在一起修學,互相切磋琢磨,互相勉勵,成就會很快。當然如果能夠跟著我們師父上人在一起學,那就更殊勝,但是這個緣也是可遇不可求,要看我們自己的福報。
還要看第三個緣,是修學的環境,有沒有個好環境。我們凡夫必定是受環境的影響,你說不受環境影響是不可能,環境愈清凈愈好。大環境這講我們的社會,現在我們這個大環境不好,物慾橫流。現在我們國家提倡傳統文化,前景還是光明的,但是畢竟造惡業的人也是很多,所以大環境確實不太利於修行。現在通訊設備也是非常的先進,你想與世隔絕都不太可能,你跑到深山老林裡面你還開著手機,那你等於還沒有隱居。那得靠自己,自己選一個小環境。這小環境也不一定說在深山老林里,如果你能夠有那個福報在深山老林裡面靜修,那真是太好了,一般人沒這個福報。你就在你自己住的地方,像我在香港,香港這是花花世界,可是我們可以什麼?自己創一個小環境,我的寮房很小,下面是繁華的都市,可是我們躲在小樓裡頭,我們每天可以聽經,每天可以讀經、念佛,我們不去沾染外面的這些世俗的污染,我們每天深入經教。學劉素雲老師,她就是自己一個人在家裡面聽光碟,一天聽十個小時,可以不用下樓的,你這個小環境也是很好的一個修行道場。所以這個緣也要靠自己來創造。如果有同修道友那是固然更好,沒有,靠自己也行,劉素雲老師就是靠自己,一個人她就成就了。
所以我們自己把握住正定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全是正定聚,沒有說邪定聚、不定聚的。哪怕是下下品往生的,層次最低的那個人,也都是得到正定聚了。為什麼?一往生極樂世界,他都能夠圓證三不退,這不就是證果了嗎?這就是正定聚的結果。所以我們在現在就得修,經上講的,「皆同一心,住於定聚」,這是我們修行的一個綱領原則。一心就是沒有二念,在現階段,我們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就是一條心,我就去極樂世界,其它的什麼都不想。哪怕你給我十個億,我也不掙,我就希望到極樂世界去,一條心,一條路,這是一向專念,你心心念念就是念著往生。這個雖然還沒到一心不亂的功夫,但是也屬於一心,就是一條心,其它心都死了,就是這一條心,他沒有二念。這樣蒙佛力加持接引你往生,你帶業往生,一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真正得一心,你真正住正定聚。這是願文裡面講得很清楚,如果你不得一心,不住正定聚,那阿彌陀佛不成佛,他成佛已經十劫了,說明你已經成就了,你往生一定是皆同一心,住正定聚。那個時候真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凈念相繼,沒有第二個念頭。你到了極樂世界,想那是阿彌陀佛,那是觀世音菩薩,那是大勢至菩薩,你起這些念頭,就不是一心。所以那個一心是一個念頭都不生,一天到晚,一年到頭,總處在一念不生的狀態,你在極樂世界是這個樣子。真是念念回歸自性,而自性全體大用就現前。所以願文前面講的六種神通,那神通是無礙的,都現前。為什麼?你回歸自性。你還有念頭,你沒辦法回歸自性。你沒念頭了,自性神通妙用立刻現前。
底下是第三十願「樂如漏盡願」,願文上講,『永離熱惱,心得清涼』,前一句是講離苦,後一句是講得樂,離苦得樂。怎麼樣才能夠遠離熱惱?熱惱就是煩惱,煩惱起來的時候很熱,人一生氣的時候,火就往上冒,熱惱。如何才能做到永離熱惱?在《金剛經》裡面我們看到,世尊教導須菩提尊者,《金剛經》講什麼?「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能做到這八個字,你就離開熱惱。換句話說,煩惱怎麼來的?因為你著相,你心動了,這就是煩惱來了。《金剛經》裡面,這是須菩提尊者講,「如來善護念諸菩薩」。菩薩在世間他難免也有熱惱的時候,尤其是發心要弘法利生,要護持正法的,你必須是接觸大眾。你接觸大眾要用什麼樣的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動是內不動心,你要做到這一點那就沒有煩惱。否則即使是你菩薩再來,那也會有煩惱。
佛經裡面有這個故事,說舍利弗,佛整天勸他們要回小向大,於是他發了大乘心,他是阿羅漢,要發大乘心,要普度眾生。結果發了心之後,準備想去行菩薩道,走在街上找找看有沒有對象,去行菩薩道。結果這時候忉利天人就要考驗考驗舍利弗,就從天上下來,化成一個生病的人,在路邊哭。舍利弗走過來看到,這個人怎麼哭了?就問他,「你幹什麼?」他說「我生病,葯都齊了,就是沒有藥引子,所以現在哭。」他說「你要什麼藥引子?」他說「我這藥引子沒辦法找的,它是要阿羅漢的眼睛。」舍利弗總算找到對象了,「我就是阿羅漢,你要阿羅漢的眼睛,好,我挖一個給你」,就挖了一個眼睛給他。結果這個病人說,「你挖錯了,你挖了左眼,我是要右眼,你這好心,你得先問問我,怎麼挖錯了?」舍利弗一看,挖錯了,也得救人,於是就把右眼也挖給他。挖給他之後,他就捧在手上聞一聞,覺得怎麼這麼腥?就拋到地上走了。舍利弗馬上就退心了,菩薩道真難修!為什麼會退心?外著相,內動心,他沒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熱惱就起來了,連阿羅漢都會有熱惱,所以這個事情確實不容易。
我們要發心弘法利生,要行菩薩道,就得煉這個真功夫。這個功夫是難,難也得要學,難行能行,慢慢的來,要不斷的放下,放下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執著,常常能夠提得起來「這世間一切法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行菩薩道也別把它當真,別做實在了,真叫「作夢中佛事,建水月道場」。你要把它當真了,你難免就會有煩惱。
要修,我們師父過去他的老師章嘉大師,屬於我們師公,教給他一個竅門,你要真學佛,你要很快的入進去,從哪學起?看得破,放得下。從哪做起?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從哪開始布施?我們師父當時分享心得,也顯得很實在,一開始說馬上拿很多東西出去布施,這個放不下。首先是什麼?自己先拿那個不喜歡的東西先布施給人,喜歡的留給自己用,我們都是這樣的。然後慢慢心量擴大,布施得很自然,自己喜歡的也能夠送給別人,甚至嶄新的沒用過的都可以給別人,自己用舊的,這就進了一大步。到最後拿自己最心愛的東西,別人有需要,都能忍痛割愛。慢慢從這兒學,把吝嗇的心、貪染的心布施掉。
我自己也是這樣走過來,學了佛,我聽師父講其中一片錄音帶,我在讀書的時候就聽這片錄音帶,就是《金剛經》裡面有一個小時的片斷,題目叫「布施忍辱」,我就聽。當時我還在美國留學,我自己一點獎學金,我自己盡量的省吃儉用,首先供養父母,平時有多餘的就常常買點東西分給大眾。我在留學期間,經常組織一個佛法的研討會,我們這些留學生大概也就是七、八個人,我們就每個禮拜天在一起,我組織,買了一些水果、餅乾、飲料招待大家,布施。財布施、法布施,慢慢的做,做得很自然了,就很喜歡布施,好像錢放在自己身上覺得渾身不自在,就得把它布施出去,真會有這樣的感覺。到四年前,我把澳洲昆士蘭大學教授的工作都辭掉了,什麼財產都布施掉了。我現在名下什麼財產都沒有,一年前我把我的銀行賬戶統統關掉,不需要用錢。真的身上身無分文,這樣好,自在。
所以先從財上布施,先布施身外物,慢慢的學。舍利弗,他把身體都能拿來布施,把眼睛能挖下來,這是身的布施。還要什麼?把心裡頭的執著、妄念也得布施掉,這舍利弗給我們示現的,他這點還沒做好。慢慢的來,一步一步,到最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世界是身外物,身是身體,心是自己的念頭,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用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夠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然後你就真正心得清涼,心裡頭對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你就清涼。身心清凈,你的環境就清凈。環境是依報,你的身心是正報,依報隨著正報轉,你會發現,你的生活愈來愈清凈,愈來愈適合你修行。換句話說,你的心會愈來愈清凈,你的進步會愈來愈快,你在修行當中你會得法喜。所以《論語.學而篇》第一篇第一章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真正喜悅。這喜悅不是外面來的享受刺激的,是你真正心得道了。
像孔子讚歎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他也不改其樂。現在我這生活還比顏回好一點,吃飯還可以用碗,還不是簞食。簞食是拿小竹片編成一個小簍,吃飯碗都沒有,拿個竹簍來吃飯;喝水連杯子都沒有,用葫蘆瓢。不過我現在碗、杯也都不是自己的,都是協會供養,我們借來用用。有自己的東西,你就得為它操心,有一樣事、有一樣物,你就要操一樣心;什麼都沒有,心得清涼。這個是什麼?自己得真干。佛法裡面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好像人喝水,水的溫度有多少,我怎麼跟你講,你還是模模糊糊的,你就非得喝一口,你就能知道它的溫度大概是這個樣子。這是什麼?自己去體驗,佛法重視體驗,體驗就是證。信解行證,證,不一定說你證果,證阿羅漢,證菩薩,這叫證,那當然是證大果。但是佛講的道理,你可以一條一條的落實在你自己的生活當中,那也是證,證明了佛講的真對,是這樣的。你放下,你就能夠得清涼,你就永離熱惱,這是對的,正確的。換句話說,如果你還有熱惱,還有煩惱,證明你還沒放下,你可不能怪別人,說怎麼那個人對我這樣,讓我真煩惱。那個人不可能讓你煩惱,就是你自己放不下,你才會煩惱,是你自作自受。
底下經文又講,『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這個「漏盡比丘」就是阿羅漢。漏是煩惱的代名詞,就是他沒有煩惱了,這裡講的是沒有見思煩惱,就叫阿羅漢。阿羅漢他受樂的時候,他不會染著於樂,他貪瞋痴慢疑這些見思煩惱統統放下,所以他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要知道,他也不會染著。你要有染著,證明你還有貪心,貪心是見思煩惱,那個就不是真樂。所以它這裡所說的「所受快樂」是沒有染著,身心清凈,這是真樂。
底下講,『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佛已經成佛了,成正覺了。換句話說,他這個願成就了,不貪計身願也成就了。《金剛經》裡面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為法當然包括我們的身體,有色法,有心法,都是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全是虛妄的,阿羅漢他明白這一點。在西方極樂世界他們的境界是遠超過阿羅漢,圓證三不退的菩薩,不僅是斷了見思煩惱,就是連塵沙、無明的煩惱都能斷掉。他的感受上就是這些煩惱統統都斷了,實際上他自己自分的修行還沒有斷這個煩惱,是阿彌陀佛加持他,讓這些煩惱不起現行,就等於是斷了,等於是伏斷。所以他不會起一個念頭貪計自身,也不會貪計一切法。不貪計自己的身,這是破我執,不貪計一切法,這是破法執。破法執的人一定是破了我執,但破我執的人不一定破法執。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執、法執都不會起作用,所以他這個心是真正清凈。
這是第十五章,我們就看到這裡。下面我們來看第十六章,我們來看經文: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裡面講了三條願,三十二「那羅延身願」,三十三「光明慧辯願」,三十四「善談法要願」。那羅延身願,這是經文講的『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那羅延」是金剛神的名號,一般也講是金剛力士。在這裡講「金剛那羅延身」是形容,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的身體是永遠不壞的,清虛之身,無極之體,金剛不壞身。到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為什麼他們能夠得到金剛不壞身?前面講的善根無量,這是講因,金剛不壞身這是講果。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善心堅固,他們要往生極樂世界,都是生決定心。到極樂世界的人,叫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他們都有堅固的善心,不僅是善心,是上善之心。什麼是上善之心?你一心一意求往生,這個世界一切都放下,這個心就是上善之心。你什麼都放下了,你沒有貪、沒有瞋、沒有痴,世間三善根你就具足了,所以善根無量。你一心求生凈土,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是精進,出世間的善根你具足了,這個善心堅固,所以你得到的果報就是金剛那羅延身。底下還有『堅固之力』,這是講你身的作用,你殊勝的妙用,你有堅固之力。你的神通道力那是不可思議,前面願文里講到天眼無礙、天耳無礙、他心遍知,無量劫的宿命都通了,等等,這些都是殊勝的妙用。
在古德的批註裡頭,金剛那羅延也解釋為金剛薩埵,這是密教的教主。我們知道密宗是龍樹菩薩開鐵塔見到了金剛薩埵菩薩,金剛薩埵就把這個法門傳授給了龍樹,由龍樹傳到了人間,這是密宗的由來。那麼金剛薩埵到底是誰?他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普賢菩薩跟凈土法門那可是關係太密切了,這部經多次提到普賢菩薩,第二章就講到來的菩薩大眾「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華嚴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全都是普賢菩薩,不同品位的,有的是下下品,有的是上上品,反正品位不同,都是普賢菩薩。極樂世界是普賢的法界,所以這證明什麼?一個人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所修的就是密宗裡面講的大圓滿法身,即身成佛。你想想你到極樂世界,真的這一生不退成佛,這不就是即身成佛嗎!所以金剛那羅延還帶有這個意思。
底下第三十三願是「光明慧辯願」。經文上是講『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光明」是指佛光,佛光注照。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的身他都能放光,就像阿彌陀佛一樣,佛有常光、有放光,身上都有光。其實不僅是阿彌陀佛有,每一個眾生都有,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光,這個光只是強弱不同,它的顏色不同,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磁場,中國古人講的氣場,氣功里講的氣場,這就是光。如果一個人的身體不好,生病了,或者心裏面有很多歪歪曲曲的想法,你看他的光是暗淡的。如果一個人正氣十足,一身正氣,他的光是很強的。所以每一個人都有光,當然到極樂世界更是,「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我們這個光跟阿彌陀佛的光融在一起,在極樂世界,那個法界是不可思議的,叫生佛不二,眾生跟佛是融為一體的。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也是融在一體的,叫生土不二,我們整個到極樂世界就是完全跟阿彌陀佛在一起,融在一起,講得好懂一點,就是投入了阿彌陀佛的懷抱當中。其實是什麼?完全跟阿彌陀佛融合為一體,這是極樂世界殊勝的。
放光當然不離開說法,佛放光他都要說法,包括本經開頭,釋迦牟尼佛他說法之前都放光。底下講的,「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這就是講說法,這是證智圓滿的成就。辯才在一般佛經裡面歸納為四大類,叫四無礙辯才。這些都是什麼?性德自然流露。辯才不是學來的,你要現在去學什麼演講技巧班,去那裡學,那不是從那兒學的辯才,辯才是自性中性德流露。你只要證得自性了,你自然就有辯才,這不用學的,他自性中本有的。你學來的叫世智辯聰,那不叫四無礙辯才。這四無礙辯才是講法、義、辯、樂說,法無礙辯才,義無礙辯才,辯無礙辯才,樂說無礙辯才。前三種法義辯是屬於智慧,成就一切智慧;樂說是慈悲,就是你很愛好說法。智慧和慈悲缺一不可,如果是有智慧沒有慈悲,這個人他會說他也不說,沒慈悲他不肯說;如果是有慈悲沒有智慧,這是亂說,說得不符合道理,這都不行。所以要悲智雙運,這才能說法。所以說法不容易,自己得開智慧,自己要真有慈悲心。
智慧怎麼開?智慧要從清凈心中開,清凈心起作用,這就是智慧。如果是成天到晚打妄想,那個智慧就沒有。我們學習弘法利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技巧、訣竅。我們如果自己沒有真修,我們的心不清凈,很多東西都放不下,貪瞋痴慢、自私自利,這個很難有辯才。我們要修清凈心,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句佛號,念阿彌陀佛念到了三昧,這就是清凈心,那你就自然得辯才。所以我們師父講劉素雲老師,她就是在家裡修,她五十五歲開始修,一天到晚聽經念佛,修了十年,聽得很專精,就是《無量壽經》,十年不換題目,結果她得念佛三昧了。現在辯才無礙,上台講課她不用準備,上台就能講。上次來香港,一講講了好幾個小時,都沒有稿子的。師父讓她上去講,她說,「師父您讓我講什麼?」師父說,「不要緊,妳上去坐到那個椅子上妳就會講了」。真的,坐到椅子上就滔滔不絕的講,無礙辯才。這都是什麼?她自性性德作用。
底下講『善談諸法秘要』,這是「善談法要願」,前面是「光明慧辯願」。善談法要,裡面講的秘要,佛法裡面是沒有秘密的,這個秘不是講秘密,是深密。如果是秘密,那是不能告人的,那是秘密。佛法里指是深密,就是他講的這個境界太高了,道理太深了,一般凡人聽不懂,這就叫秘。凡夫、二乘乃至權教菩薩,對於甚深的法要都不能夠完全理解。這裡講的「諸法秘要」,什麼是諸法秘要?跟大家講,就是這部《無量壽經》,這是諸法秘要。再具體來講,一句阿彌陀佛,這個是諸法秘要。這一句佛號就含攝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你就念這句阿彌陀佛,你就能成佛,這不是密中之密?所以佛講,能念一句阿彌陀佛,你就在修無上深妙禪。禪是很高的境界,無上深妙的禪。這個法門古德稱為「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圓頓大法。圓是什麼?你能圓滿成佛。頓是什麼?你能快速的成就,頓教,它不需要次第,一步就可以登到成佛的境界。所以我們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斷,念個幾天佛,居然一往生就是圓證三不退,就是一生補處,能夠成佛。這個一般不要說凡夫不能夠理解,真的,菩薩對這個法門都很難生信。
我們問了,你們在座的也不是菩薩,為什麼你對這個法門能夠相信?這個法門你能夠深信,你就不是普通人。經上講的,「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你在過去生中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修積了無量無邊的善根,你才有今天聽了這個法門歡喜信受。這可是佛說的,我沒資格講這個話。你要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你就能夠乘願再來,回到這個世界,你還會跟眾生講這個法門。你善談諸法秘要,這才是真正的秘要,而且你善談,你講得頭頭是道,大家聽了都很歡喜,很願意聽你的。為什麼?你是再來人,極樂世界你去過了,你去過再回來,你講的當然是特別的親切,全是你自己的體驗。像我在這兒講,講得再好沒去過,沒去過就很難善談。不過我們這是復講,師父善談,我這復講也行。
底下講『說經行道』,「說經」就是言教,你用口說;「行道」是身教,不光是口說,最關鍵你得做出好樣子來。像劉素雲老師,她就做出好樣子來,所以她講,這就有信服力,她做出來,她自己已經證得。所以我們要真想善談諸法秘要,自己先要求證。這就是我現在的最重要的任務,我自己先求證。總是復講,復講還是乾巴巴的,沒有自己的感受在裡頭,說出來的不感人。你要真正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體驗,你說出來才能感人,才能有信服力。所以你想說經,必須行道。你行得一分,你說的道理就能感動人多一分。
底下講『語如鐘聲』,這個「鐘聲」不僅說他的聲音很清脆,聽起來很攝受人,我們講這聲音很有磁力,很有磁性,聽起來愈聽愈愛聽。佛的聲音確實很有磁性,聽得不會讓你打瞌睡,愈聽你就愈感覺到興奮、振奮,愈聽愈來神。這裡講的語如鐘聲,比這意思更深。因為鐘的聲音非常的悠遠,它能警惕人心。佛門裡面晨鐘暮鼓,早上起來敲鐘,這是警人,警醒大眾,讓我們提高警覺,要從迷惑顛倒醒過來。語如鐘聲就是等於點醒人的意思,一說人,人家就開悟了,鐘聲代表這個意思。另外鐘聲還有一層意思,就是鐘聲遠聞,聽的人不同的心有不同的感受。有一首很著名的唐詩,是張繼寫的,這唐詩是講「楓橋夜泊」,這個詩說,「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表面看起來好像沒什麼,為什麼膾炙人口,流傳千古?最難得的就是詩人把這個意境他描繪出來,詩文本身不難懂,可是它裡頭的意思,不同的人去讀,它就有不同的意思。歡喜的人讀這首詩,讀起來挺歡喜的,悲傷的人讀這首詩,觸起了他的愁腸,不同的感受。所以你說詩裡頭有什麼意思?詩裡頭沒有意思,它就講了這麼一個景,不同的人看出不同的意思,詩也是無量義。
佛經也是這樣,佛心裡沒有任何意思,有意思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他沒有意思講出來的就有無量義。就像《無量壽經》,我們在讀,現在讀跟一年前讀,那個意思就不一樣。現在有提升了,現在領會的意思比一年前要更深刻。一年之後,我想肯定我們這個意思又更深刻。一直到你成佛了,你再讀這個經,意思當然是無限的深刻。所以這經里哪有意思?如果有意思,只有一個意思,你老講都是那個意思。可是我們師父上人講《無量壽經》,他從頭到尾講就講了十次,每次講的意思有不一樣,就證明經裡頭沒有固定的意思,全是你自己不斷境界提升,你有不同的領會。這就是鐘聲所代表的。
最後一句是總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換句話說,這個願已經圓滿實現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諸位同修、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所有動物生而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動物莊園》」?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法藏因地第四)
※英語里存在敬辭和謙辭嗎?
※凈空法師:心裏面只放阿彌陀佛,保持心地的清凈平等覺
※性別與社會 周報 (四):我們怎麼不能平等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