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為何不能成為內地消費特區?

最近,香港繼限售奶粉給內地消費者後,再宣布限制內地消費者打疫苗。這一新政的變化看似微觀,但卻深刻地反映了香港經濟政策中的某些誤區。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具有巨大的消費市場,這不僅是支持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比如,目前中國傳統的春節已經變成了一個世界性重要商機,原因就在於春節出國旅遊度假的中國人規模龐大,為旅遊目的地注入了重要的增長動力。

對這一點,世界各方看得很清楚:能否打開或者利用中國市場,成為各國經濟的一個重要政策目標。有的國家延長簽證時間,有的國家積極推介自己的特色服務等,更多的國家在加快與中國開展自由貿易談判,希望與中國需求進行有效對接。

而在中國內地消費升級的過程中,香港的經濟政策卻似乎在背道而行。客觀上,由於內地消費環境不如人意,大量處於升級中的消費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勢必流向域外,形成「內需外流」的格局,而外流的首選之地就是香港。應當說,這是香港經濟增長的重要契機,香港由過去的轉口貿易可以轉向內地的消費高地。但縱觀這幾年香港經濟政策,似乎可以用「禁」字形容。禁賣奶粉,禁打疫苗,對赴港內地遊客施加諸多負面標籤等。其結果就是內地遊客連年下降,經濟增長乏力,繁華商業地段陷入蕭條。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開放。無論出於何種目的,內地遊客去香港購物,是一種合法合理的消費需求,也是一種「共贏」的行動。對內地而言,服務業發展客觀上遠滯後於香港,在加快服務市場開放、加強市場監管的同時,可以充分利用香港在這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優質服務,滿足內地居民的中高端服務消費需求。

對香港而言,根據本地法律推出一些相關的限令,是合法的,需要尊重,但可否從更為長遠的視角來考慮解決問題的路徑,採取「疏」而非「堵」的思維,因為在提供服務的同時也可以獲得經濟增長的動力,甚至可以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反之,一「禁」了之,內地遊客勢必轉向周邊其他國家或地區,香港將錯失分享內地經濟發展紅利的機遇,也將錯失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比如,內地居民赴韓國、美國等地旅遊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醫療旅遊;赴台灣地區旅遊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健康體檢。

有人會說,大量內地遊客湧入香港,給香港供給帶來巨大壓力。教育、醫療等供給短缺,價格上漲明顯,對本地居民不公平。這說對一半,但漏了另一半。在市場經濟下,需求大量出現勢必導致價格上升,而價格上漲又勢必帶來新供給。沒有哪個市場經濟主體,在價格上漲時不擴大供給的。在面臨大量新增需求時,關鍵是加大供給,而不是抑制需求,更不是禁止交易。「一禁了之」,反而損害了香港居民的利益,恐怕很難說符合市場經濟規律。

儘管面臨經濟增長壓力,但客觀地看香港的發展空間仍然相當大,關鍵是要把自己的優勢與內地需求有效對接起來。基於此,我們提出,能否考慮把香港建設成為內地消費特區,針對內地民眾中高端的消費,發展相應產業。更重要的是,在內地經濟結構調整中,發揮香港服務業發達的優勢,形成帶動內地服務業發展的新引擎效應,形成新的「共贏」格局。

要推出這些舉措,前提是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更多內地居民消費需求湧入小島,不可避免帶來「增長中的痛苦」,這是可以解決的; 而如果關閉市場以迴避這些問題,是「殺敵一千,自傷八百」,不可為、不宜為。在各國與內地加快自由貿易談判的大趨勢下,香港需要反思自己的某些消費政策,以更開放的心態加強與內地的經濟聯繫,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推薦閱讀:

五一訪港內地遊客數量下降 商戶營業額較去年減半
男花瓶排行榜 黃曉明代表內地孤軍奮戰(組圖)
香港與內地旅客因購買奶粉打架 5人被拘捕
【東廣銳搜索】孫儷產女 被疑內地人如何獲香港生育名額

TAG:香港 | 消費 | 內地 | 特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