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名著100部簡介

外國文學名著100部簡介

[日期:2008-08-05] 來源: 作者: [字體:大 中 小]

外國文學名著100部簡介

01、傲慢與偏見

經典名著

《傲慢與偏見》是聞名遐邇的英國現實主義女性小說家奧斯汀的傑作。她的作品題材較窄,基本上都是描寫她所處的那個階層的愛情故事。但她觀察仔細,文筆細膩,生動而深刻地描述了那個時代生活的許多層面,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她的作品闡明了戀愛婚姻的倫理道德觀,真實地反映了許多人性最本質的特點,又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威廉?萊昂菲爾普斯曾說:「奧斯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學藝術家之一,而《傲慢與偏見》又是她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受到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喜愛,得到評論家如此重視,不愧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

伊麗莎白——奧斯汀的「寶貝女兒」

伊麗莎白是《傲慢與偏見》中最惹人喜愛的一個人物。她雖不及瓊漂亮,但那秋水盈盈的眼睛也頗具迷人的魅力。她機智聰敏,生氣勃勃,有膽識,有遠見,善於分析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她以她的聰明才智、優越的精神境界處處與瞧不起她的上流社會挑戰。

奧斯汀特別喜歡這個人物。在小說出版時,她給姐姐卡珊德拉的信中說:「我必須承認,伊麗莎白是自有書籍以來十分討人喜歡的人物,我竟不知道我怎能忍受不喜歡伊麗莎白的讀者。」她頗為自負地稱伊麗莎白是自己的「寶貝女兒」。

淳樸的幽默辛辣的諷刺

奧斯汀能把「日常平凡事」寫得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以塑造人物形象鮮明著稱。她善於用喜劇諷刺的手法反映現實社會生活。她每次完成初稿之後,總是先朗讀給家裡人聽,常惹得她的侄女們大笑不止。有一天,奧斯汀的姐姐卡珊德拉也在旁聽到了,笑得前仰後俯,只求簡趕快停止,免得她笑得肚子痛。

作者風采

奧斯汀(1775—1817)生於英國南部漢浦夏斯蒡芬屯的一個基督教教區長的家裡。她從16歲便開始寫作,僅為娛樂家人之用。《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諾桑覺寺》、《勸導》等。後兩部於她死後第一次用真名發表,附有作者小傳,人們才知道她的簡單身世。

這些作品往往用詼諧戲謔的喜劇手法,以青年男女愛情婚姻為主題,寫出一些平常故事,給我們勾畫出資產階級社會初期,封建保守勢力還很頑固的鄉村生活場景。奧斯汀的寫作態度非常嚴謹,寫人寫事,精雕細琢,一絲不苟。她自己就說:「我用一枝如此精細的筆,在一塊兩寸寬的象牙上繪畫……」她對自己作品的評價是恰如其分的。

銀屏再現

本影片《傲慢與偏見》是根據簡?奧斯汀的小說改編拍攝的影片中最成功的一部,美國20世紀福特影片公司1944年出品。影片的編劇是奧爾德斯?赫克斯利和簡?默芬。

在19世紀的英國,家庭的榮耀與社會地位被看成是生活中至關重要的大事。影片以這一時期為背景,以一對教養、性格、社會地位均有很大差異的男女青年的戀愛故事為貫穿線索,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英國人的生活方式、社交禮節和風俗習慣。勞倫斯?奧立弗扮演風度翩翩、英俊文雅但目中無人、傲慢固執的男主人公德希。葛麗爾?嘉遜扮演聰明機智、性格開朗、語言鋒利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由於德希的「傲慢」和伊麗莎白的「偏見」,兩人之間產生了許多誤解和衝突。隨著劇情的發展,倆人彼此了解,相互傾慕,有情人終成眷屬。

導演萊昂納德以從容不迫的敘述風格執導這部影片。影片藝術效果很好,應當歸功於影片本身的優點——「文藝性的對話」,影片獲1940奧斯汀最佳黑白片美工獎。

影片的巨大成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轟動,連攝製者們也未曾預料到,1940年6月為配合影片首映,企鵝叢書出版集團出版了《傲慢與偏見》的平裝普及本,到1948年八年之中,這部小說已印了二十一版。

熠熠星光

葛麗爾?嘉遜

小說中機敏、睿智的伊麗莎白?伯納特,以其優雅的氣質,活潑風趣的談吐,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傾心。而在影片《傲慢與偏見》中飾演伊麗莎白的葛麗爾?嘉遜,卻令這個人物在銀幕上得以重生,更加深入人心。

葛麗爾?嘉遜於1908年9月29日出生於英國北愛爾蘭。曾就讀於倫敦大學,畢業後又到法國葛雷諾博大學學習過,儘管她對表演有濃厚的興趣,但直至24歲才下定決心做一名演員。葛麗爾?嘉遜充溢著一種典雅的美,一種過人的智慧,文靜、高雅、睿智、聰慧美麗、嬌而不艷。

1940年,她與勞倫斯?奧立弗合演《傲慢與偏見》,片中她扮演高傲又博學的伊麗莎白,奧立弗扮演風流瀟洒,性格偏執的德希。這是他們第三次合作,兩個人演來融洽無間,將原作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葛麗爾?嘉遜一生只拍了二十幾部影片,但大多為精品。曾因《忠勇之家》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她主演過的名片還有《鴛夢重溫》、《居里夫人》、《萬世師表》等。

幕後英雄

塞德里克?吉本斯

1940年因《傲慢與偏見》獲最佳黑白片美工獎的塞德里克?吉本斯(1895~1960),是美國一位十分卓越的美工師。早年,他曾當過愛迪生的助手。1918年到1924年,他服務於戈爾德溫製片公司。1924年以後,他一直在米高梅公司工作。

吉本斯一生在數百部影片中擔任過美工師,十一次獲奧斯卡最佳美工獎。這十一部獲獎影片是《聖路易雷的橋》(1929)、《快樂的寡婦》(1934)、《傲慢與偏見》(1940)、《灰塵中的花朵》(1941)、《煤氣燈下》(1944)、《鹿苑長春》(1946)、《小婦人》(1949)、《一個美國人在巴黎》(1951)、《邪惡的和美麗的》(1952、《裘利斯?凱撒》(1953)和《上帝喜歡我》(1956)。

02、孤星血淚

經典名著

《孤星血淚》是狄更斯最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

小說敘述了一個青年幻想破滅的故事。金錢使皮普從一個窮學徒變成闊少爺,也使他染上了上流社會的惡習,而背離了他原有的勞動人民的純樸天性。沒有了金錢,皮普兩手空空地回到家鄉,則恢復了自己的人性。狄更斯以他獨特的方式,處理19世紀文學中具有普遍意義的青年人的生活道路的主題,突出了對金錢腐蝕作用的揭露。

作者風采

查理?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紀英國最傑出的小說家。他於1812年2月7日出生在英國南部朴茨茅斯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1832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寫了歌劇、笑劇、隨筆、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以長篇小說最為成功。《霧都孤兒》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此外還有《匹克威克外傳》。

從1842年到1848年,是他的創作走向成熟的時期。這時期他先後到過美國、義大利、瑞士、法國旅遊考察。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聖誕故事集》和長篇小說《董貝父子》。從1849年到1870年,是狄更斯創作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他的重要代表作,都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先後寫的《大衛?科波菲爾》、《荒涼山莊》、《艱難時世》、《雙城記》、《孤星血淚》等長篇小說,這些作品把揭露與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英國的國家制度、政治機構和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社會關係,同時對勞資衝突和工人命運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狄更斯不知疲倦地從事文學創作活動30餘年,最後在寫作長篇小說《艾德溫?杜魯德之謎》的過程中,因勞累過度而猝然逝世,那一天是1870年6月9日。

銀屏再現

英國著名作家查理?狄更斯的長篇小說《孤星血淚》曾先後幾十次被搬上銀幕,但由大衛?里恩導演,約翰?米爾斯、珍?西蒙絲、阿歷克?金納斯等優秀演員主演的這部影片,一直被認為是最成功的一部。

影片敘述19世紀初,年輕的英國鄉村鐵匠皮普(約翰?米爾斯飾),由於年幼時無意中幫助過一位含冤被陷入獄的逃犯,而得到一個不知姓名的恩人慷慨大方的幫助。後來,他終於躋身於倫敦上流社會,並與美麗的少女埃絲苔娜(珍?西蒙絲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大衛?里恩導演的這部影片,不僅真實地再現了19世紀英國社會的風貌,而且成功地運用了一系列電影技巧,在電影化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就。特別是影片開頭,小男孩皮普與逃犯在荒郊野外相遇的場面,在電影史上一直被奉為經典。

幕後英雄

在奧斯卡獎的歷史上,這部影片是相當重要的,是與《黑水仙花》最早獲得奧斯卡攝影獎和美工獎的兩部英國影片。英國攝影師蓋伊?格林在攝製了《孤星血淚》、《霧都孤兒》等影片之後,改行從事導演工作,先後導演了《標誌》、《憤怒的沉默》、《一次不夠》等二十八部影片。約翰?布雷恩(1911-1969)不僅是英國一位出色的美工師,也是一位製片人和導演。除本片外,他還擔任過《西班牙園丁》、《馬嘴》等影片的美工。

03、霧都孤兒

經典名著

《霧都孤兒》是狄更斯的第一部社會批判小說。

富人的棄嬰奧利佛在孤兒院里掙扎了9年,又被送到棺材店老闆那兒當學徒。難以忍受的飢餓、貧困和侮辱,迫使奧利佛逃到倫敦,又被迫無奈當了扒手。他曾被富有的布萊羅先生收留,不幸讓小扒手發現又入賊窩。善良的女扒手南希為了營救奧利佛,不顧賊頭的監視和威脅,向布萊羅報信,說奧利佛就是他找尋已久的外孫兒。南希被賊窩頭目殺害,警察隨即圍剿了賊窩。奧利佛終於得以與親人團聚。

作者風采

查理?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紀英國最傑出的小說家。他於1812年2月7日出生在英國南部朴茨茅斯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1832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寫了歌劇、笑劇、隨筆、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以長篇小說最為成功。《霧都孤兒》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此外還有《匹克威克外傳》。從1842年到1848年,是他的創作走向成熟的時期。這時期他先後到過美國、義大利、瑞士、法國旅遊考察。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聖誕故事集》和長篇小說《董貝父子》。從1849年到1870年,是狄更斯創作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他的重要代表作,都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先後寫的《大衛?科波菲爾》、《荒涼山莊》、《艱難時世》、《雙城記》、《孤星血淚》等長篇小說,這些作品把揭露與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英國的國家制度、政治機構和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社會關係,同時對勞資衝突和工人命運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狄更斯不知疲倦地從事文學創作活動30餘年,最後在寫作長篇小說《艾德溫?杜魯德之謎》的過程中,因勞累過度而猝然逝世,那一天是1870年6月9日。

名人趣聞

狄更斯替友還賭債

狄更斯有一個面之交的朋友詹姆堂森。詹姆堂森有次賭錢欠了查利德五千英鎊,查利德限他一個星期內還清。詹姆堂森十分為難,想起了那位一面之交、卻待人友善的朋友,就求助於狄更斯,狄更斯滿口答應替他還債。

詹姆堂森帶了查利德去找狄更斯,只見室內空空蕩蕩,只有一張床和一張堆滿稿紙和酒瓶的桌子,查利德用一種懷疑的口吻問道:「詹姆堂森欠我的債你來替還他,是嗎?」狄更斯答道:「是的。」查利德哼哼說:「憑你這些廢紙和破酒瓶,就能還清這筆巨債嗎?」狄更斯說:「當然不是憑這些,而是憑我的左手。」

狄更斯當時已經聞名整個英國和歐洲,但由於他不喜歡在交際場合拋頭露面,認識他的人極少,只是聽說他用左手寫作。當查利德一聽說這人用左手寫作,大吃一驚:「難道你就是狄更斯?」狄更斯點了一下頭:「你算猜對了。」查利德趕緊握住狄更斯的手,興奮地說道:「能認識你,價值就不止5000英鎊了,詹姆堂森的債就算抵消了。」站在一旁的詹姆堂森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位一面之交的朋友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狄更斯。

面對查利德的殷勤,狄更斯笑笑說:「你剛進來時,盛氣凌人,現在又變得這樣彬彬有禮,如果把這些作為題材寫成小說,它的價值同樣不止5000英鎊!」一席話說得這個勢利的債主十分尷尬。狄更斯替友還賭債的佳話也就這麼傳開了。

銀屏再現

影片《霧都孤兒》根據狄更斯的同名小說改編,由英國著名導演大衛?里恩執導,1948年英國電影協會出品。

大衛將其嫻熟高超的電影技巧運用至影片的拍攝中,公映後立即風靡世界。法國電影史學界認為《霧都孤兒》是大衛?里恩的又一部「浪漫主義拓印」。影片燈光與陰影的運用,表現出一種神秘與幻想的色彩。整部影片自然流暢,通過小主人公奧利佛曲折的經歷,真實地再現了19世紀英國的社會風貌。

幕後英雄

天才導演——大衛?里恩

大衛?里恩是英國著名導演,這位馳名世界影壇的宿將,一生經歷44年的導演生涯,銀幕上留下了他16部力作,奧斯卡提名56次之多,27尊金光閃閃的奧斯卡金像環繞身旁。由大衛?里恩執導的著名影片有《紅菱艷》、《相見恨晚》、《孤星血淚》、《霧都孤兒》、《桂河橋》、《阿拉伯的勞倫斯》等。里恩的作品不僅在藝術的金字塔頂熠熠閃光,而且也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無論是戰爭片、歷史片,還是充滿浪漫色彩的傳奇片,都贏得了數以億計的觀眾。他的藝術軌跡是光榮而又神奇的。

04、唐?吉訶德

經典名著

《唐?吉訶德》是16世紀西班牙偉大作家塞萬提斯的代表作,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小說寫的是唐?吉訶德因看騎士小說入迷,自詡為遊俠騎士,要遍游世界去除強扶弱,維護正義。帶著幻想中的騎士狂熱,把風車當成巨人,把窮客店當成豪華的城堡,把理髮時的銅盆當做魔法師的頭盔,把羊群當做軍隊……他出於善良的動機,往往得到相反的結果。最終受盡挫折,一事無成,回鄉鬱郁而死。

作者以諷刺誇張的藝術手法,通過唐?吉訶德荒誕離奇的遊俠行徑,巧妙地把苦難中的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西班牙社會展現在讀者面前,以史詩般的規模描繪了這個時代的廣闊畫面,有力地抨擊了西班牙社會的黑暗。

可笑的瘋子,可悲的英雄

唐?吉訶德是個瘋子,但是個高貴的瘋子,他的悲劇正是所有人文主義者的悲劇,想要憑一己之力量去改造社會。他對生活中的一切邪惡只有一個決斷——戰鬥。他的憨直正像他那用來樹立人間正義的長矛一樣,無私無畏,人們笑他傻笑他痴,雖屢戰屢敗,卻仍勇往直前。當談到騎士小說時,他的行為固然滑稽可笑,但只要不涉及騎士道,我們不得不敬重他的光明磊落、正直勇敢,不得不欽佩他的學識,對他的所受挫折也不由得灑一掬同情之淚。

《唐?吉訶德》的創作過程及意義

16、17世紀之交,西班牙騎士小說泛濫,它用虛構的情節、幻想的故事,招攬讀者,毒害西班牙人民的精神。塞萬提斯就是要「把騎士小說的那一套掃除乾淨」。1602年他開始動筆創作《唐?吉訶德》,小說出版後風靡一時。《唐?吉訶德》以史詩般的規模,真實地反映了16、17世紀之交的西班牙社會現實,揭露了正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種種矛盾。但小說的反封建、反教會的傾向性和對騎士文學的嘲諷,引起了保守分子的仇恨。1614年有人化名阿隆索?費爾南德斯?阿維利亞納達出版《唐?吉訶德續集》,對原作的主題和形象大加歪曲。塞萬提斯非常氣憤,加緊趕寫,於1615年出版了真正的《唐?吉訶德》第二卷。

唐?吉訶德是一個誇張式的理想化人物,塞萬提斯在塑造唐?吉訶德典型形象時,傾注了自己的理想和感情。他說:「唐?吉訶德專為我而生,我此生也只是為了他。」

作者風采

現代小說之父——塞萬提斯

米蓋爾?台?塞萬提斯?薩阿維德拉(1547—1616)是西班牙偉大的小說家、戲劇家和詩人。他的文學創作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文學的最高成就。《唐?吉訶德》的發表,以及這部作品產生的巨大影響使他成為世界文壇聲名顯赫的經典作家,被狄更斯、福樓拜和托爾斯泰譽為「現代小說之父」。

1547年10月9日,他出生於馬德里附近的阿爾卡拉——德埃納雷斯德。曾擔任胡里奧?阿克誇維瓦紅衣主教的隨從,遊歷了義大利的羅馬、威尼斯、那不勒斯、米蘭等地,受到義大利文學藝術的熏陶。他1571年參加雷邦多戰爭,左手致殘。在回國途中,被海盜俘虜,在阿爾及爾做了五年奴隸,後遇救歸國。為生活所迫,先後當過軍需員和收稅員,因得罪權貴和教會數次入獄。他對民間疾苦、社會黑暗了解甚多,他本人的生活也一貧如洗。

《唐?吉訶德》是他的代表作,其他作品還有悲劇《努曼西亞》,小說《伽拉苔亞》、短篇小說集《訓誡小說》。

銀屏再現

影片《唐?吉訶德》是根據塞萬提斯的同名小說改編,1933年由法國高蒙公司出品。影片基本上保留了原著風格並根據電影特點,對一些情節、人物作了壓縮、合併、改動。唐?吉訶德一直是一個令人可笑、惹人同情的人物,他的舉動荒誕不經、滑稽可笑,但動機卻源於他除強扶弱,打抱不平的美好願望。影片以誇張的手法,讓唐?吉訶德的舉動在銀幕上得以再現,演員出色的表演將唐?吉訶德演繹得神形兼備、栩栩如生。

05、安娜?卡列尼娜

經典名著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剛剛問世,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與他同時代的俄羅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認為,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作品」,現代歐洲文學中簡直「沒有一個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

《安娜?卡列尼娜》確實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作為一個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在這部小說中創作了一幅無與倫比的19世紀70年代俄國社會生活的畫卷。俄國詩人費特說,作者簡直好像把整個時代都裝進了這部小說。

《安娜?卡列尼娜》所反映的時代

《安娜?卡列尼娜》創作於19世紀70年代(1873-1877),當時俄國正處於歷史大變動時期,俄國古老的封建地主受到西歐資本主義浪潮的猛烈衝擊。「一切都顛倒了過來,一切都剛剛開始建立。」指的就是封建貴族的舊秩序被顛倒了過來,資本主義制度剛剛開始建立。在這新舊交替的歷史時期,最吸引托爾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變化和婦女的命運。家庭悲劇層出不窮,一幕幕展現在他的眼前,而一個婦女因愛情問題而卧軌自殺的消息,特別使他感到震驚和難過。這也許就是他創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的創作過程

托爾斯泰創作這部小說著實費了一番功夫。早在1870年,托爾斯泰就開始構思這部小說了。他告訴妻子說,「我想到一個出身於上層社會、已經結婚可是非常痛苦的婦女的典型」,他說,「我的任務是把這個婦女寫得只是可憐而沒有罪過」。

1873年,他開始動筆。他的妻子在致親人的信中說,他寫作的「是一部取材於現代生活的長篇小說」。小說的情節是「敘述一個不忠實的妻子以及由此產生的全部悲劇」。他按照這種構思進行寫作,起初寫得很順手,初稿只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但是他最後完成這部小說,卻花費了將近五年緊張的勞動。直到1875年,小說才開始在《俄羅斯導報》上陸續發表。1878年,才有第一個單行本問世。

在這個漫長的創作過程中,他逐步地擴大了題材的範圍,深化了主題的內涵,加強了主題的力度。結果,就使是這部小說從最初只表現由一個妻子的不忠實而引發的家庭悲劇,發展成為一個通過講述家庭的故事,反映六七十年代廣闊而複雜的、正在經歷劇烈變動的俄國社會生活的宏偉的歷史畫卷。

《安娜?卡列尼娜》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

列夫?托爾斯泰的影響是巨大的。他的思想與藝術的力量在全世界各國的文學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刻下印記。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說得好:托爾斯泰的影響「如激流出自天國的中心。……托爾斯泰的思想……孕育著20世紀的各種精神活動。」

《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是產生這種影響的主要力量。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托爾斯泰的影響也隨處可見。在魯迅《一件小事》中,有托爾斯泰式的自省與懺悔;在冰心的《一個憂鬱的青年》中,主人公很像是《少年》里的伊爾倩涅;冰心另一部作品《超人》中的母親形象,可以說是托爾斯泰式的愛的化身;葉紹鈞的《倪煥之》、茅盾的《三人行》、廬隱的《海濱故人》、王統照的《微笑》、許地山的《綴網勞蛛》等中國現代文學優秀作品中,都有托爾斯泰的泛愛論、勞動觀、人性觀的反映。許多中國作家在談到自己的文學經歷時都曾談到托爾斯泰對他的影響。

《安娜?卡列尼娜》在中國的影響還可以從它的多種譯文和多次再版中看出來,也可以從大量的中國學者對這部作品的研究論著中看得出來。它至今仍是我國的暢銷書之一,由它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多年來不斷在中國上演和播出。

作者風采

托爾斯泰是十九世紀所有偉大人物中最為複雜的一個。——高爾基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最偉大的代表,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1828年9月9日出生於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那亞?波利亞納。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父親是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古拉?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

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曾就讀於喀山大學東方語文學系,準備當外交官。次年又轉入法律學系。他的主要作品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60年代至70年代創作的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使他贏得了崇高的世界聲譽。80年代末創作的《復活》是作者一生創作和思想探索的總結。

銀屏再現

影片《安娜?卡列尼娜》根據列夫?托爾斯泰的同名小說改編,前蘇聯莫斯科電影製片廠1935年出品。

影片表現了安娜?卡列尼娜悲慘的愛情故事。安娜難以忍受丈夫卡列寧的偽善與冷漠,與青年軍官伏倫斯基相愛了。她提出與丈夫離婚並帶走兒子。卡列寧為了名譽和地位不願公開離婚,想委託律師悄悄辦理分居的手續,並堅持不讓安娜帶走兒子。安娜抑制不住對伏倫斯基的感情,決定離家出走,與伏倫斯基一起來到了義大利。

社會輿論給安娜以強大壓力,此時,安娜發現伏倫斯基也背叛了她的愛情。安娜悲憤、絕望,卧軌自殺,以死發出對社會的控訴。

影片真實的表現了在托爾斯泰那個時代,俄國的社會制度如何使人們的命運受到扭曲。安娜為了捍衛自己愛的權利,不得不與周圍的環境抗爭。

06、飄

經典名著

《飄》是美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米歇爾創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反映南北戰爭題材的小說。主人公斯佳麗身上表現出來的叛逆精神和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一直令讀者為之傾心。

美國南北戰爭前夕,喬治亞州塔拉莊園16歲的斯佳麗小姐瘋狂地愛著鄰居阿希禮?韋爾克斯。戰爭爆發後,阿希禮與他的表妹玫蘭妮?漢密頓結了婚,斯佳麗一怒之下,嫁給了自己並不愛的查爾斯。不久,查爾斯在戰爭中病死,斯佳麗成了寡婦。

在一次募捐舞會上,她與瑞特?巴特勒船長相識。戰火逼近亞特蘭大,斯佳麗在瑞特船長的幫助下逃離亞特蘭大,回到塔拉莊園。看到昔日莊園已變成廢墟,斯佳麗決心重振家園,為此不惜一切代價。不久,斯佳麗的第二任丈夫弗蘭克在決鬥中身亡,她再度守寡。瑞特真誠而熱烈地愛著斯佳麗,不久斯佳麗嫁給了瑞特。雖然瑞特身上有同她類似的氣質特徵吸引著她,但同時她仍迷戀著曾愛過的阿希禮。瑞特帶著傷心離開了斯佳麗,而斯佳麗此時卻意識到瑞特才是惟一能和她真正相愛的人。

作者風采

一夜成名

瑞特離開了,斯佳麗要回塔拉去,「明天」再想辦法把他弄回來,「明天」究竟會怎麼樣,作者沒有繼續寫下去,卻給讀者留下了一個廣闊的想像空間。

瑪格麗特?米歇爾(1900—1949)創作的《飄》一問世,頃刻轟動全球,這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她畢生只寫過這一部小說,但僅憑這部小說,就使她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有人形容,米歇在晚上睡覺時尚不為人知,第二天早上醒來卻成為全國第一號名人。接踵而來的榮譽是,1938年獲博尼派格紀念獎,同年又獲紐約南方社會金質獎章,1939年獲斯密斯女子學院文學博士學位。米歇爾於1900年11月8日出生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父親是一位歷史學家,曾任亞特蘭大市歷史學會主席。米歇爾曾就讀華盛頓高級中學馬薩諸塞州北安普敦市史密斯女子學院學醫,喪母后照料父親和兄弟而休學回家。1922年任《亞特蘭大日報》記者專欄作家,後因踝骨受傷離職。米歇爾從小受家庭的影響,一向喜歡鑽研歷史,辭職後就開始研究關於1861年至1865年間的南北戰爭史,米歇爾想把研究體會和成果用小說的形式反映出來。經過十年的努力,小說《飄》終於完成。小說出版,立即轟動世界。

銀屏再現

電影《亂世佳人》根據瑪格麗特?米歇爾的著名小說《飄》改編而成,美國米高梅影片公司1939年出品。1936年小說問世後,好萊塢製片人大衛?奧?塞爾茲尼克計劃將它搬上銀幕。他出5萬美元從作者瑪格麗特?米歇爾手中買下了拍攝權,並先後動用了18位編劇,最後由西德尼?霍華德將這部三卷集小說改寫成電影劇本。製片人塞爾茲尼克親自參與編寫劇本,並精心挑選了包括導演、演員在內的第一流電影藝術家參加影片的攝製。

這部豪華的彩色影片基本保持了原著的深度和韻味,而且仍以美國南方人的觀點來表現南北戰爭。導演維克多?弗萊明以巧妙的藝術構思和嫻熟的電影手法,再現了美國南北戰爭的壯觀場面。尤其是災民逃難、車站廣場及亞特蘭大的大火等場面,至今仍然令人嘆為觀止。

拍攝花絮

興師動眾追求藝術逼真

這部長達3小時40分的巨片,耗資400萬美元(約合現在1億美元)。整個拍攝工作歷時3年,一共設置200場布景,正式搭建90餘場:其中亞特蘭大市布景20公頃,內含一條長達2135米的公路,兩旁建築物53幢。大火一場戲用7架攝影機同時拍攝,光汽油就用了35000加侖。整部影片拍攝用去膠片135萬英尺。

濫竽充數以假亂真

為了拍攝亞特蘭大的街道和醫院裡躺滿傷兵的景象,需要幾千名臨時演員扮演傷員。但在當地只找到六七百人,遠遠滿足不了場面的需要,最後只好趕製出大量的橡皮假人來「濫竽充數」。幸好這些假人作得特別逼真,觀眾從影片中看不出任何破綻。

眾里尋她千百度斯佳麗飄然而至

製片人在籌拍《亂世佳人》時,其它角色都早已選定,唯獨女主角斯佳麗的演員遲遲找不到。為挑選女主角斯佳麗的人選,塞爾茲尼克進行了被認為是美國電影史上最出色的一次宣傳活動,全國各地推薦來的優秀候選人都一一落選。只有在好萊塢頗有聲譽的大明星凱瑟琳?赫本、蒞蒂?黛維絲、瓊?芳登、瓊?克勞馥尚存一線希望。當時還不出名的費雯?麗也很想演這個角色,以致一本《亂世佳人》翻來覆去都看爛了。她自知名望不及那些好萊塢大名星,但她自信能演好這個角度。她知道勞倫斯?奧立弗在好萊塢的代理人麥倫?塞爾茲尼克是大衛?奧?塞爾茲尼克的兄弟,便寫信給奧立弗與麥倫聯繫,並很快來到了好萊塢。麥倫一見到費雯?麗,不禁失聲叫出來:「噢,天哪!你就是斯佳麗!」

當時《亂世佳人》一片已拍了相當一部分群眾場面,麥倫為了使大衛?塞爾茲尼克能夠充分欣賞費雯?麗的神態,故意安排她在「亞特蘭大城大火」這一場景中突然露面。費雯?麗載著寬邊黑帽,並遮住的矜持面孔被火光照得越發嬌艷動人,深邃的眼睛閃射出綠寶石般的光芒,黑色的衣衫緊緊裹著窈窕的身軀。大衛?塞爾茲尼克突然覺得眼睛一亮;這就是夢寐以求的斯佳麗!在看了費雯?麗試拍的樣片後,他興奮異常地宣布:他對這部影片的成功已無須懷疑了。

榮獲八項奧斯卡金像獎

《亂世佳人》公映後,立刻轟動了全美國和整個大洋彼岸。在該年度的奧斯卡獎評選中,獲十三項提名,最後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最佳女配角、最佳劇本、最佳彩色片攝影、最佳美工、最佳剪輯8項大獎,創造了奧斯卡史的最高紀錄。此外該片的藝術師威廉?卡梅倫?孟西斯獲特別獎,製片人大衛?塞爾茲尼克獲歐文?塔爾伯格紀念獎。

影苑趣談

你應當穿溜冰鞋來

本屆頒獎儀式上最忙的是塞爾茲尼克。他先替導演維克多?弗萊明領了獎。《亂世佳人》的導演先後兩度易人。影片前半部分為喬治?顧柯所拍。塞爾茲尼克對顧柯的工作方式不太滿意,於是維克多?弗萊明接手拍片。在影片快結束時,弗萊明支持不住病倒了,結果收尾工作由山姆?伍德完成。有人認為此獎只頒給弗萊明一人似乎不夠公平。

塞爾茲尼克第二次上獎台是領取最佳影片獎。頒獎人弗里曼跟他開玩笑說:「大衛,我從沒見過哪部影片象《亂世佳人》那樣動用如此之多的軍隊。如果南軍當時真有那麼多軍隊,我們早揍扁你們這些北佬了。」當塞爾茲尼克第三次上台領取歐文?塔爾伯格紀念獎時,司儀鮑勃?霍普笑道:「大衛,今晚你應當穿溜冰鞋來。」

熠熠星光

克拉克?蓋博

克拉克?蓋博是美國從製作有聲電影以來,聲譽最隆、地位最高的男演員,素有「電影皇帝」之稱。從1930年到1960年的30年間,克拉克?蓋博在66部影片中成功地塑造出一系列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成為演技派的一顆巨星。好萊塢評論家說他「青雲直上,毫不含糊地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男星」。

塞爾茲尼克決定拍攝《亂世佳人》的消息傳出後,許多知名人士和影迷紛紛舉薦克拉克?蓋博演瑞特?巴特勒。他果然不負眾望,拍攝期間他仔細推敲人物的心理、眼神、談笑、身姿、手勢和神態,並一遍一遍地練習。雖然蓋博只獲得最佳男演員提名,但他認為《亂世佳人》中的瑞特是他一生中塑造得最完美、最有特色的銀幕形象。

蓋博的表演遒勁有力,風流倜儻,使影片增色不少。眾人都認為他此番影帝桂冠勢在此必得,不料落選了。在回家的路上,蓋博鐵青著臉對妻子卡洛爾?朗白說:「這是我最後的機會,以後我再不會得獎了。」他沒有說錯,這次失敗使蓋博一蹶不振,他再也未能第二次獲獎。

費雯?麗

費雯?麗在《亂世佳人》中的出色表演使廣大觀眾激動不已,影評界一致把她捧上了1939年度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寶座,一躍而成為國際級的巨星。

費雯?麗原名費雯?瑪麗?哈利,1913年11月5日出生在印度。父親是位在印度經商的英國人,母親是法國和愛爾蘭的混血兒。繼《亂世佳人》後,費雯?麗與羅伯特?泰勒主演了又一部世界經典名片《魂斷藍橋》,在片中她扮演了善良純真的少女瑪拉。

1967年7月8日這位天才的演員在心力交瘁中孤獨地死在倫敦寓所自己卧室門口的地上。55年的生命對她來說太短暫了。當天晚上,倫敦所有劇院都熄滅舞台腳燈一分鐘,演員和觀眾一同默哀、悼念這位卓越的藝術家。

07、簡?愛

經典名著

一個平凡女子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一段曲折離奇而又纏綿動人的愛情故事,一部歷久不衰的經典名著。

1847年,《簡?愛》出版後,倫敦一片轟動,與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同時代的著名作家薩克雷稱讚它是「一位偉大天才的傑作」。

《簡?愛》描寫了女主人公痛苦、磨難、反抗與追求的心靈歷程。簡?愛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她卻有著豐富的感情世界。她始終不卑不亢,維護著自己的人格尊嚴,贏得羅切斯特的尊敬與愛慕,雖歷盡苦難,簡?愛最終聽從了心靈的呼喚,重新回到了在一場大火中失去了一切、雙目失明的羅切斯特身邊。兩顆真誠相愛的心靈幸福地結合了。

《簡?愛》的成功,在於作品塑造了女主人公簡?愛這個藝術形象。夏洛蒂曾對兩個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說:「我要寫一個女主角給你們看,她和我一樣,貌不驚人,身材矮小,然而她卻要和你們所寫的任何一個女主角同樣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作者一反「郎才女貌」的傳統寫法,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貌不出眾,矢志追求平等獨立人格的新型婦女形象。

作者風采

偉大的天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年是19世紀英國傑出的女作家,她和狄更斯、薩克雷齊名,被馬克思稱讚為英國「出色的一派」小說家;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的作者)、安妮?勃朗特一併馳名文壇,並稱「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出生在一個貧苦的鄉村牧師家裡。兒時曾被送進孤兒院,離開孤兒院後,作過家庭教師,隨後繼續上學,並在寄宿學校講授英語。夏洛蒂自幼喜歡文學,愛好寫作。1846年與兩個妹妹合用筆名「貝爾」,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1847年《簡?愛》的發表轟動文壇。次年,她的弟弟勃蘭威爾、妹妹艾米莉相繼去世。不久小妹安妮也離開人間。為忘卻生活的悲哀,她全身心投入寫作,完成《謝利》(1949)、《維萊特》(1853)及《教師》(1855)。

銀屏再現

小說《簡?愛》發表後,廣大讀者都被女主人公簡?愛堅強、獨立、倔強的個性深深打動。1944年,美國20世紀福特影片公司將小說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

影片問世至今已有50多年了,久映不衰。提及簡?愛,人們就會想起在里德舅媽家桀驁不屈的簡?愛;在孤兒院里自尊自愛的簡?愛;在桑菲爾德莊園堅強獨立的簡?愛。而簡?愛的那段自白:「你以為我不美、矮小、低微,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了嗎!……我們站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已成為世界經典名片的精彩對白。

熠熠星光

好萊塢的靈魂——瓊?芳登

1944年,美國20世紀福特影片公司將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搬上銀幕,瓊?芳登扮演了劇中身材矮小,貌不驚人的女主人公簡?愛。瓊?芳登以其精湛的技藝,將追求真愛、自強不息的簡?愛演繹得淋漓盡致,為廣大觀眾所喜愛。

1917年10月22日,瓊?芳登出生於日本東京,在美國加利尼亞長大,曾就讀於橡樹街學校。她是好萊塢最具魅力的女影星之一,在四五十年代,被稱為「好萊塢的靈魂」。除《簡?愛》外,她還主演過《蝴蝶夢》、《深閨疑雲》,並於1941年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1966年《魔鬼的財產》是她演出的最後一部影片。雖退出影壇,但還不時出現在舞台劇中或者擔任電視節目主持人。

08、悲慘世界

經典名著

一部社會史詩

《悲慘世界》是一部揭示社會問題的長篇小說,作者雨果稱這部小說為「社會的史詩」。小說寫成後,用9種文字同時在歐洲一些國家出版,受到進步作家們的熱情讚賞。

20世紀30年代,《悲慘世界》開始介紹到我國,引起讀者的極大興趣。著名作家茅盾把它同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並提,說它「有《戰爭與和平》那樣偉大的氣魄,那樣多方面的生活描寫,那樣多的篇幅」。

一部鴻篇巨製

《悲慘世界》是一部規模宏大的巨著,100多萬字。它共分五部:第一部芳汀;第二部珂賽特;第三部馬呂斯;第四部布留墨街的戀歌與聖但尼斯街的史詩;第五部冉阿讓。五部各有獨立的故事,枝葉繁複,但又都以主人公冉阿讓的活動為主線,結為一個整體。失業工人冉阿讓,因偷麵包,被捕入獄。出獄後受「仁愛」精神感化,努力從善。一次偶然機會使他成了資本家、並被任命為市長。他樂善好施,盡自己可能幫助像芳汀、珂賽特一樣受苦的人們,但警官沙威一直追蹤他,使他不得不隱姓埋名,四處流亡,最終也未擺脫沙威。小說描寫了冉阿讓、芳汀、珂賽特三位主人公的悲慘遭遇,無情地揭露了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這一主題。

《悲慘世界》的創作過程

這部小說以真實的事件作為基礎。1801年,貧苦農民彼埃爾?莫因偷了一塊麵包,被判5年苦役,出獄後,隨身帶一張黃色的身份證,到處找不著工作。此事引起了雨果的關注。約在1828年時,他打算以彼埃爾?莫為題材寫一部小說。1845年動筆,1862年在蓋納西島流亡時完成。其間經歷了1848年革命,使得小說的內容大大擴充,思想也得以深化。

作者風采

一代文豪——雨果

維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紀法國重要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1802年2月26日出生於法國東部的貝尚松省。雨果在文藝思想上支持浪漫主義,在政治上支持資產階級自由主義。1827年發表了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這篇《序言》成為當時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雨果也被認為是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

雨果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1831)、《悲慘世界》(1862)、《海上勞工》(1866)、《笑面人》(1869)等。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正在布魯塞爾。公社遭到殘酷鎮壓之際,他大聲疾呼為公社會辯護,全力爭取對公社社員的赦免。187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九三年》是雨果後期的重要作品,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

銀屏再現

影片《悲慘世界》根據雨果同名小說改編而成,1935年由美國聯美公司出品。

導演忠實原著風格,運用電影藝術的每一個畫面、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場景為闡明主題服務,將眾多的人物、事件和廣闊的社會背景組織得有條不紊,內容充實而不臃腫,情節曲折而不雜亂,準確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演員出色的表演,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冉阿讓的扮演者以其質樸、自然的表演,將外表冷峻剛毅、內心細膩深沉的冉阿讓一生思想變化的全過程刻畫得淋漓盡致。

09、茶花女

經典名著

這是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筆下的一個浪漫的愛情悲劇。

瑪格麗特是巴黎上流社會中的社交明星。她那非凡的美貌和超群的聰慧,使她成為富貴子弟的追逐對象。自從與阿爾芒結識後,阿爾芒的真摯與專一令瑪格麗特深深感動,兩個人傾心相愛。他們遠離繁華鬧市,在巴黎郊區過起了樸素無華的生活。

這時,阿爾芒的父親為了家庭的聲譽懇請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為成全阿爾芒家庭的幸福,瑪格麗特離開了阿爾芒。不知內情的阿爾芒,一再給瑪格麗特種種侮辱、難堪。面對生活的沉重打擊,她對人生更加心灰意冷。當阿爾芒得知真情趕到瑪格麗特身邊時,她因貧病交加、身心交瘁,孤苦伶仃地死在自己的寓所里。

作者風采

小仲馬(1825—1895),法國小說家、劇作家,是大仲馬的私生子。私生子的身份使小仲馬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別人譏諷。成年後,痛感正是法國社會現實造成了許多像他們母子這樣被侮辱和受傷的女人,決心從事寫作,以改變社會道德。

《茶花女》是其成名作,他於1852年將其改編為同名話劇,獲得更大成功。其後,小仲馬又寫了20餘部劇作,現實主義傾向更為鮮明,由於他自己的身世,發表了許多以私生兒為主題的「問題劇」。除《茶花女》以外,他的代表作還有《半上流社會》、《金錢問題》、《私生子》、《奧勃雷夫人的見解》、《異國的女性》、《德尼茲》等。

銀屏再現

影片《茶花女》根據小仲馬同名小說改編,美國米高梅公司1937年出品。由葛麗泰?嘉寶和羅伯特?泰勒主演。影片基本上符合原著精神,以較多的篇幅突出了女主人公瑪格麗特的形象。

影片的主要特點是攝影比較好。法國電影史學界認為,攝影師對在這部影片獲得成功起了重要作用。當時嘉寶已屆中年,為了使她更接近於原著女主人公,攝影師通過特定的布光、角度和其他技巧,使嘉寶在銀幕上顯得年輕,並且臉色呈現出病容的蒼白。

熠熠星光

耀眼明星——葛麗泰?嘉寶

葛麗泰?嘉寶是好萊塢一顆耀眼的明星,她一生拍過許多經典名片。嘉寶主演的《科斯塔?伯林的故事》讓她在影界嶄露頭角,1927年主演了第一部有聲片《安娜?克里斯蒂》,此後主演了《安娜?卡列尼娜》和《茶花女》。嘉寶的戲路比較廣,善於用眼神來傳達人物的思想感情。《茶花女》是她表演中的一部比較嚴肅的影片,她在片中演得認真、細膩、樸實。嘉寶三次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提名,最終捧得奧斯卡榮譽獎。

英俊小生——羅伯特?泰勒

在影片《茶花女》中,英俊小生羅伯特?泰勒飾演正直真誠、內心火熱深情的阿爾芒。羅伯特?泰勒以其日臻成熟的技藝,與當紅明星葛麗泰?嘉寶共同將茶花女的故事演繹得纏綿悱惻,哀婉動人。

《茶花女》公映後,獲得了巨大成功,既把嘉寶的演技推向了藝術的巔峰,也把泰勒捧上了明星的寶座,使他成為好萊塢排名第三的男演員。羅伯特?泰勒1911年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他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光榮之家》,到1937年短短三、四年間,先後拍攝了《歡樂的花王》、《愛與光》、《百老匯的舞蹈》、《茶花女》,因主演《茶花女》而一舉成名。此後又與費雯?麗共同合作拍攝了美國電影不朽之作《魂斷藍橋》,令他再度登上事業巔峰。羅伯特?泰勒在水銀燈下度過了35個春秋,拍片70餘部,《茶花女》使他聞名遐邇,《魂斷藍橋》為他豎起了高聳的里程碑。

10、基督山恩仇記

經典名著

《基督山恩仇記》是世界罕見的鴻篇巨製的長篇通俗小說。小說構思巧妙,情節曲折離奇,扣人心弦,通篇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故事發生在法蘭西復辟王朝時期。主人公鄧蒂斯是船主摩萊爾商船「埃及王號」的大副,因被誣告,被捕入獄14年。在獄中,他結識了法里亞長老,長老把他造就成一個知識淵博、無所不能的奇人,並告訴他基督山上的藏寶地點。長老去世時,鄧蒂斯設法鑽進獄中裹屍的麻袋,逃出伊夫堡監獄。出獄後,他得到寶藏,成為家資巨萬的基督山伯爵。他決心以上帝的名義用金錢去懲惡揚善,報恩復仇。他報答了曾經照顧他父親的恩人摩萊爾船主,然後以巧妙的手段懲罰了陷害他的所有仇人。

小說於1845年開始在巴黎的《辯論報》上連載,一發表,立即轟動了巴黎,高爾基稱讚這部小說是「令人精神煥發的讀物」。

《基督山恩仇記》的誕生

大仲馬年輕時特別愛讀《一千零一夜》和《羅賓漢》等具有浪漫傳奇色彩的小說,自幼便養成酷愛幻想的浪漫性格。後來又仔細研究了司各特歷史小說的風格,開始到處搜集奇聞軼事,觀察人情風俗,以便寫出通俗小說。1842年,他在地中海遊歷,對厄爾巴島附近的基督山島發生了興趣,便把這個島與1838年他在巴黎警察舊檔案中發現的《復仇的鋼鑽》案卷聯繫起來醞釀故事情節,於是誕生了《基督山恩仇記》。

買通印刷工,只求先睹為快

《基督山恩仇記》在《辯論報》上連載後,馬上引起轟動,如痴如狂的讀者從四面八方寫信到報館,打聽主人公以後的遭遇。被好奇心撩撥得按捺不住的讀者,甚至趕到印刷廠去「買通」印刷工人,為的是能對次日見報的故事先睹為快。

一部當代題材的小說產生這樣的「轟動效應」,而且其生命力竟能如此頑強,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仍受到全世界億萬讀者的喜愛,這種狀況在世界文學史上是不多見的。

作者風采

法國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

亞歷山大?仲馬(1802—1870),世稱大仲馬,是19世紀上半期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他的作品故事生動、情節曲折、引人入勝。

大仲馬於1802年7月24日生於維萊爾—科萊特城。年輕時當過小職員、文書,因一心想從事文學活動,便辭掉職務,開始進行文學創作並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大仲馬的主要文學成就在於小說創作方面,代表作品有《三劍客》(1844)、《瑪爾戈王后》(1845)、《基度山恩仇記》(1845)。大仲馬一生創作頗豐。維克多?雨果評價大仲馬時說:「他就像夏天的雷陣雨那樣爽快,是個討人喜歡的人。他是濃雲、是雷鳴、是閃電,但他從未傷害過任何人。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像大旱中的甘霖那般溫和,為人寬厚。」

名人趣聞

曇花一現的基督山城堡主

大仲馬有著天才般的想像力,他把其代表作《基督山恩仇記》的主人公愛德蒙?鄧蒂斯塑造成一個神氣的富翁,大仲馬也整天幻想著自己有一天也能像筆下的人物一樣。《基督山恩仇記》的出版,使整個巴黎都發了瘋,大量的金法郎使大仲馬得意非凡起來。於是他決定在一片森林中蓋一座理想中的基督山城堡。「基督山城堡」終於建成,大仲馬的鄧蒂斯式的生活真的開始了,他為慶祝新居落成,在豪華飯店裡舉行600人的宴會,不管什麼藝術家,都可以到他的城堡中來吃來住。他的窮奢極侈,使所有來賓都感到可怕。豪華之後,緊跟著是債主們的紛至沓來,他負債的總額已高達232469.9法郎!他面臨著被捕入獄的危險,最後只得以30100法郎的低價將心愛的城堡拍賣抵債。

傳奇人物大仲馬

大仲馬生性落拓不羈,愛開玩笑,他的一生也像他的作品一樣充滿傳奇色彩。

有一回,他在俄國旅行時,有個年輕人要求做他的僕役。大仲馬不僅一口應允,而且還寫了一份由他簽署的「護照」給他,並附了張紙條,申明這個年輕人沿途的一應花銷都可以將賬單徑直寄往巴黎,由他付賬。結果,這個年輕人果然一路通行無阻地到了巴黎。

銀屏再現

影片《基督山恩仇記》根據大仲馬的同名小說改編,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1946年出品。導演結合原著,以基督山懲惡揚善、報恩復仇為故事發展中心,層層展開,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導演技巧的巧妙運用,演員嫻熟到位的演繹,將觀眾帶入了具有神秘傳奇色彩的劇情中,讓觀眾隨著劇情的波瀾起伏,與劇中人同悲共喜。

├股指期貨

├金源小魚期貨論壇

11、童年

經典名著

《童年》與其續篇《在人間》、《我的大學》共同構成了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童年》是首篇。在這部小說中,描寫的是作者10歲以前的童年時代的生活。記敘了主人公成長、生活的歷程,描寫了那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阿廖沙四歲時,父親就死了,於是跟著外祖父、外祖母過著貧寒、艱苦的生活。外祖父有著矛盾複雜的性格,他的內心有善良的一面,但貪婪金錢腐蝕了他的靈魂。在這冷冰冰的世界裡,只有外祖母庇護、關心著他,給予他無限的溫情和鍾愛,並對他進行了有益的教導。

作者風采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是蘇聯無產階級文學的創始人,也是世界社會主義文學的卓越代表。高爾基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於1868年3月28日出生在伏爾加河畔的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即今高爾基城),父親是細木工。他4歲喪父,隨母親寄居外祖父家,10歲時外祖父因遭火災而破產,他便被拋到「人間」,開始了自謀生路的流浪生涯。16歲到喀山,原想上大學,結果喀山的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在那裡,他接觸了進步青年的革命團體,並閱讀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他將自己的一生寫入了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中。1901年發表《海燕之歌》,標誌著高爾基創作的新發展。主要作品還有《母親》、《小市民》、《最後的一代》。《母親》是他最優秀的作品。

銀屏再現

影片根據高爾基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前蘇聯兒童電影製片廠1938年出品。原著以無情的筆觸揭露了「底層人們的愚昧和可憐。導演則進行大膽的改編和再創造。他沒有按傳統的歷史傳記片樣式拍攝,而是將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史詩、抒情詩等融於一體,向我們展示了俄國19世紀末外省城市的生活風貌和日常習俗。

本片獲1941年蘇聯國家獎金。

12、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經典名著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是前蘇聯當代著名作家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故事發生於1942年5月。准尉華斯科夫「無奈」接受了上級指派來兩個班的「兵力」——雖然是一些「不喝酒的」,卻一一是穿短裙的年輕女兵;他要指揮她們守衛171會讓站設施。一時間女兵們駐紮下來,就在尚未習慣這野戰生活的當口,出乎意料地碰上一股德國法西斯偵察兵。她們本可以放過這些鬼子,守住陣地設施就可以了。然而正義和敏感要她們既守住了陣地設施,又以五個姑娘——戰士加指揮員的力量與敵人周旋,進行殊死的戰鬥……

作者以真實而生動的畫面,亦莊亦諧的文筆,活潑風趣的藝術語言,再現了那些才從和平歲月里走出來的天真歡快的年輕人,一旦迫使他們面對殘酷的戰爭時,為保衛國土,可犧牲愛情,可別家離子,可以生命為代價的浪漫主義情懷和高昂的英雄主義精神。

作者風采

鮑里斯?利沃維奇?瓦西里耶夫是前蘇聯當代著名作家。

1924年,瓦西里耶夫出生在斯摩棱斯克一個軍人家庭,從小受到部隊生活的熏陶。在上九年級時,衛國戰爭爆發,他志願奔赴前線。1943年負傷,傷愈後進裝甲兵軍事學院學習。1948年畢業,任工程師。1956年結束軍人生涯,進了著名劇作家包戈廷的電影劇本寫作講習班,從此開始專職創作。瓦西里耶夫1954年開始發表作品,寫過劇本、電影腳本和小說。作品題材廣泛,主要是衛國戰爭題材、當代生活題材、歷史題材等,其中以衛國戰爭題材的作品成就最為顯著。作者的成名作是中篇小說《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小說發表後被譯成多種文字,並被改編成電影、話劇、歌劇、芭蕾舞,受到世界許多國家人民的喜愛。

瓦西里耶夫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伊萬諾夫快艇》、《最後的一天》、《遭遇戰》、《他們可能同我一起去偵察》、《後來發生了戰爭》,長篇小說《不要向白天鵝開槍》、《未列入名冊》,長篇歷史題材小說《虛實往事》,劇本《軍官》、《我的祖國,俄羅斯》,電影腳本《例行的航程》、《漫長的一天》以及與K?拉波波爾特合著的《軍士們》和《軍官們》,自傳體中篇小說《我的駿馬賓士》等。

瓦西里耶夫是從創作劇本、電影腳本開始寫作生涯的,因此他的作品帶有戲劇和電影的特色,結構嚴謹,情節緊張,語言簡潔。由於作者立意高,創作手法獨闢蹊徑,故而他的作品總能以高昂的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激情動人心魄。

銀屏再現

影片以回憶對比的手法描述了戰爭帶給一代人的災難故事。

1942年,瓦斯柯夫上尉帶領一部分女高射擊槍手守衛一個偏僻的火車站。戰爭爆發後,為了掩護大部隊而迷惑、牽扯德軍主力,瓦斯柯夫上尉與五個女戰士把德軍吸引過來,迂迴在荒原、沼澤地、野草叢中,在生死線上頑強搏鬥……突然一個女兵被沼澤吞沒……突然又一個女兵被冷槍擊中,突然……她們憧憬著自己的幸福,想念著自己的戀人,回憶著自己的甜蜜往事,但她們都先後倒在戰爭中的血泊里……

13、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經典名著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蘇聯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是蘇聯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學中最激動人心的作品之一。小說敘述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一生,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優秀布爾什維克形象。小說發表後,引起巨大反響,主人公保爾也成為蘇聯及我國青年學習的榜樣,激勵人們奮勇向前。

作者風采

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出生於烏克蘭沃倫省奧斯特倫什縣,父親和母親都是工人。因家貧只讀過三年小學,就被迫自立謀生,當過食堂小堂倌、司爐助手和電工等。十月革命勝利後,他才加入志願軍。1920年,因負傷複員。不久又在一次與洪水搏鬥中得了傷寒和風濕,1924年入黨。擔任過共青團的區委書記和地委書記。1927年全身癱瘓,又雙目失明。他以驚人的毅力從事文學創作。1933年,他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35年,榮獲列寧勳章。1936年又完成了《暴風雨所誕生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銀屏再現

影片根據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同名小說改編,前蘇聯基輔及阿化哈巴德電影製片廠1942年出品。

影片展示了保爾坎坷、曲折、壯麗的一生,為我們成功地塑造了保爾?柯察金這一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優秀布爾什維克形象。主人公保爾在雙目失明,雙腿致殘的情況下,仍不屈不撓地頑強工作,與命運抗爭。這種頑強鬥志曾鼓舞了蘇聯及我國整整一代人,成為年輕人的榜樣。

14、戰爭與和平

經典名著

托爾斯泰的代表作《戰爭與和平》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卷帙浩繁、長達130萬字的史詩般長篇巨著。小說取材於1812年俄法戰爭時期,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從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小說從1805年彼得堡貴族談論拿破崙在歐洲的征戰寫起,中經俄奧聯軍同拿破崙全線潰退,最後寫到1825年十二月黨人運動前夕。作品著重寫了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庫拉金四十家族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以四個家庭的主要成員安德烈、皮埃爾、娜塔莎的命運為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描繪了俄國的社會風尚,展示了廣闊的生活畫卷。

它是一部現實主義的、英雄史詩般的長篇小說。小說的出現,正值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空前繁榮時期,它像一顆璀璨的明星為俄國的文學增添了光彩,也為托爾斯泰贏得了世界文豪的聲譽。

作者風采

托爾斯泰是十九世紀所有偉大人物中最為複雜的一個。——高爾基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最偉大的代表,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1828年9月9日出生於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那亞?波利亞納。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父親是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古拉?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曾就讀於喀山大學東方語文學系,準備當外交官。次年又轉入法律學系。他的主要作品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60年代至70年代創作的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使他贏得了崇高的世界聲譽。80年代末創作的《復活》是作者一生創作和思想探索的總結。

銀屏再現

影片根據托爾斯泰的不朽名著《戰爭與和平》改編,前蘇聯莫斯科電影製片廠1975年出品。

《戰爭與和平》曾被美、蘇、英、法等多國改編成影片搬上銀幕,許多世界級明星如奧黛麗?赫本、享利?方達等都曾扮演過其中的角色。但在所有的改編影片中,前蘇聯拍攝的這部最忠實於原著,也最為成功。影片榮獲莫斯科電影節大獎和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影片場面壯闊、氣勢磅礴、製作精緻、構思嚴謹,完美地融托爾斯泰的原著精神於其中,在銀幕上再現了俄法戰爭時期俄羅斯廣闊的歷史畫卷。

幕後英雄

邦達爾丘克

影片《戰爭與和平》取得如此巨大成功,應歸功於導演邦達爾丘克。他是前蘇聯最負盛名的電影藝術家之一。從50年代《一個人的遭遇》開始,他的許多影片都獲得國際大獎,其中《紅鐘》、《他們為祖國而戰》等片曾在我國上映並獲好評。

邦達爾丘克影片的主題主要集中於反戰、追求真理,而這些在《戰爭與和平》中都得到了體現。他將皮埃爾、安德烈等人的命運與俄羅斯民族的大命運作對比,借俄法戰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他們的高尚人格和英勇壯舉。

此外,他還飾演了皮埃爾一角。雖缺少一點兒倜儻和瀟洒,卻更具有深沉的情感和俄國貴族青年的神韻。

15、西線無戰事

經典名著

《西線無戰事》是德國作家雷馬克的成名作。作品出版後引起國內廣泛注意,銷售數量高達800萬冊,被譯成29種文字,出版界的行家譽之為「古今歐洲書籍的最大成就。」小說中主人公保羅和他的三個同學受「保衛祖國、保衛人民」的欺騙宣傳上了戰場。在戰爭中他們目睹戰爭的殘酷性和毀滅性,他們的英雄主義破產了,內心發生了變化,開始對戰爭懷疑、厭惡甚至憎恨。

作品的成功之處在於它以異乎尋常的真實、淋漓盡致地描繪了戰壕的可怕生活:那裡炮聲轟鳴、大地震撼、血肉橫飛、屍骨遍野。作者如此逼真地描寫,毫不留情地揭開了蒙在這場戰爭上的神聖的、美麗的面紗,表現了極為鮮明的反戰主題。

作者風采

雷馬克(1898—1970)生於德國奧納布呂克市。18歲應徵入伍,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西線經歷了許多戰役,先後五次負傷。戰後,他當過教師、會計、石匠、記者、編輯等。希特勒上台後,他受到迫害。39歲他流亡到美國,47歲加入美國籍,後又在美國和瑞士居住。

雷馬克的主要作品有:《西線無戰事》、《歸來》、《三個夥伴》、《愛鄰人》、《凱旋門》、《生命的火星》、《生死存亡的年代》、《黑色的方尖碑》、《里斯本之夜》、《流亡曲》。其中《西線無戰事》是他的代表作。

銀屏再現

影片根據德國作家雷馬的小說《西線無戰事》改編拍攝,由美國環球影片公司1930年出品。這部電影被電影藝術大師愛森斯坦譽為「優秀的博士論文」。獲第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在1962年美國西雅圖世界博覽會評選的電影誕生以來的14部「最偉大的美國影片」中名列第3位,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戰爭故事片。

影片描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個德國小分隊士兵的經歷。在大戰開始時,他們懷著盲目的熱情,自願從軍。但他們一個個都相繼死去,在1918年大戰即將結束的平靜的一天,他們中的最後一個被法國士兵開槍打死,而德軍倉促的報道卻是:「西線無戰事」。

影片編導忠實而有力的在銀幕上表現出原著的主題,對帝國主義戰爭作了有力的譴責。正因為如此,此片公映時,德納粹黨下令禁映,該片被德國禁映達20年之久。

幕後英雄

導演劉易斯?邁爾斯東因《西線無戰事》一片獲第3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劉易斯?邁爾斯東是俄裔美籍導演,早年當剪輯師,後出任導演。1927年因《深宮奪美》一片獲第1屆奧斯卡最佳喜劇片導演獎。《頭版新聞》、《老鼠與人》、《太陽下散步》是他的代表作。

在本片中,他的敘事手法簡明扼要,而對於一些重要場面則精心構思、著力渲染。如影片結尾保羅遇害的場面,畫面只是一隻手快將蝴蝶捉到時,卻在槍聲的畫外音中逐漸停止了動作,之後疊印出軍人公墓的遠景和保羅等人當年從小鎮出發參軍的鏡頭。這樣前後呼應的藝術處理,動人心弦,寓意雋永,一直被視為電影史上的經典場面處理。

西線無戰事

埃里希?馬里亞?雷馬克,德國現代著名作家,後加入美國籍。《西線無戰事》是他的第一部成功之作,創作於1929年,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德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這部小說也是一戰時期被毀滅的德國青年一代的控訴書,這本書一出版就引起無與倫比的轟動效應,先後被譯成29種文字,銷量高達800萬冊,尤其受到當地青年的熱烈歡迎。

我是一個高中生,叫博伊默爾。1914年8月,德國捲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我的老師是一個好戰分子,積極鼓勵我們投筆從戎,去當步兵。我們的校長也不停的向我們進行長篇大論,於是,我們來到戰場,我們一起來的有4名同學,其他三個人是喜歡深思的克羅普,在炮火中還苦苦背誦物理定律的米勒,對女人興緻頗高的勒爾,那年我們都是19歲,和我們在一起的還有4個人,有我們的「首領」、堅強機智的老兵卡特辛斯基,一心思念家鄉與愛妻的農夫德特林,身體高大的挖煤工夫韋斯特胡斯以及食慾驚人的鉗工恰登。

我們8人雖都來到戰場,但是不論是誰,都不清楚我們為什麼出來打仗。初入戰場,進入火線,參加戰役時我們帶有各自不同思想感情及遭遇,在這裡,我們患難與共,互相幫助,情同兄弟。

進入軍營,我們首先受了10個星期的軍事訓練,這段時期所進行的培養改造,比在學生時代的10年更具有決定意義。我們懂得了,一顆擦亮的鈕扣要比4卷叔本華的著作更為重要。我們先是驚訝,接著怨恨,最後是滿不在乎。我們承認起決定作用的不是精神,而是靴刷;不是思想,而是制度;不是自由,而是操練。

就這樣,我們這群抱著愛國熱心的年輕人,懷著對英雄精神的崇拜走出校門,經過短期訓練就被送上了戰場。然而一到前線,我們原先對人生乃至戰爭的理想以及那一層浪溫主義色彩全都破滅了。

在前線,我為所目睹的一切痛苦不堪:我們骯髒得自己都難以忍受,渾身虱子而且不時饑寒交迫;聽到的是槍炮聲與轟炸聲,要不就是犧牲的人在臨終前的慘叫聲;看到的是硝煙瀰漫、一片火海以及遍地血流和屍體。前線是一個神秘的漩渦……我總覺得那渦流的吸引力正在緩慢地、無法逃避地、不可抗拒地把我吸進去。我不住的為瀕臨死亡、走向天國的戰友默默地禱告,但每次禱告都被現實徹底擊碎,我在戰場上變得有些嘮嘮叨叨,在看到一個人的死亡之後,我不禁自言自語道:「我親眼看見他死去,在這之前我還不知道死是怎麼一回事。」

在臨近敵人時,我們就變成了危險的野獸。我們不是進行戰鬥,而是為了免遭毀滅在保衛自己。在爆炸的衝浪中,我們充滿殘暴,使我們變成攔路搶劫者,變成兇手,變成我們所知道的惡鬼。

每次惡戰之後,就會發現自己身邊的人正在不斷減少,有的新兵一上陣就被槍彈擊中。而停火後的戰場,一眼望去:有人還活著,但他們的頭蓋骨已經給炸開了;有的士兵在走路,然而他們的雙腿已經被炸斷,他們僅仗著炸剩的殘肢一步一步艱難地行走;有的士兵,竟然拖著自己被炸爛的膝蓋,用手在地上爬了兩公里的路程;還有士兵,趕到急救站時,人們發現他的腸子被堆放在他交疊起來的手上;人們還可以看到一些沒有嘴,沒有下巴,沒有臉孔的人……我再也找不到校長所說的光榮與自豪感,反倒為痛苦和死亡困擾著。

戰爭是這樣殘酷無情,而且,在前線,戰場猶如一個籠子,沒有誰能解救自己,士兵們不得不在裡面擔驚受怕地等待著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情。我們在穿梭的炮彈的網路下,生活在茫然難知的思念之中,偶然性在我們頭頂上徘徊,被炸死或能活著,都出於偶然。

這時,只有大地是士兵唯一的親人。大地對於誰都沒有像對於士兵那樣具有重要意義。當士兵長久地、有力地緊貼著大地的時候,當士兵怕被炮火轟死,把臉和四肢深深地埋在大地的懷裡的時候,大地就是士兵唯一的朋友,是他的兄弟,是他的母親。可是,有時大地往往是永遠地把他抓住了。

有誰能活著從大地上爬起來,他就是一個幸運兒,但也有活著卻不能自己站起來的,於是他們就被關進了另一個沒有槍炮聲的戰場--軍醫院。那裡的情況也是一樣糟糕,經常沒有好醫生和護士,傷員太多而人手太少,更缺乏醫療器具及必要的藥品。這裡,同樣充滿了疼痛、呻吟和恐懼,有的傷員沒有在戰場卻在這裡咽了氣,有的沒有斷氣,就被送進了"死屋",孤零零地等待死視的降臨。

夥伴們一個又一人地離去了,有的死在戰場,有的死在醫院。我也受過傷,痊癒後又回到前線。在一次戰役中,我把我最好的朋友、受傷的卡特費儘力氣從戰場背到急救站,但是衛生員卻告訴我說:「你本來可以不必這樣費事的。」原來卡特在我背上的時候已經中彈死去了。

這樣,除了恰登,我是班上其他7個人中的最後一個了。我終於等來了停戰,對於戰爭毫無好感的我想著回到故鄉重新生活,但是另一方面禁不住發出感嘆:「要是現在回去,那我們將會厭倦、崩塌、耗竭,沒有根底,也沒有希望。我們將會再也找不到我們的道路。」

回到後方後,人們對戰爭痴情依舊,並嘲笑我對待戰爭的態度,把我比做一文不值的懦夫。在我看來,「我們年紀很輕,才20歲;可是對於人生,卻除了絕望,死亡,恐懼以及與悲痛的深淵聯繫在一起的迷惘淺薄之處,一無所知。這些年來,我們的工作就是殺人——這是我們有生以來第一個職業。我們對於人生的知識僅只限於死亡。今後還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上一代會回到工作崗位上去,戰爭會被忘掉。而下一代將把我們看作是多餘的人,把我們推到一邊去。而我們自己,有些人將會適應,還有些人只是順從。而大多數將會茫然不知所措:歲月流逝,到最後我們將歸於毀滅。

我又重新回到戰場,1918年10月,我陣亡了。據載:「他是往前面撲倒下去的,躺在地上,好象睡著了一樣,臉上沒有多少痛苦的感覺,有的是一種沉著,差不多是滿意的樣子。」

那一天,整個前線是那麼沉寂和寧靜,戰報上有一句話:西線無戰事。

16、第四十一

經典名著

《第四十一》前蘇聯著名作家拉夫列尼約夫的代表作。

《第四十一》在以蘇聯國內戰爭為題材的作品中的一枚奇葩,小說的選材很有特色,它沒有去展示群眾鬥爭那種史詩般的畫卷,而是描寫在杳無人跡的小島上,兩個階級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修養不同、追求不同的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儘管沒有大場面,我們還是從那寂靜的小島上的一聲槍響中,感覺到那個時代,兩個階級搏鬥的劇烈。

作者風采

拉夫列尼約夫(1891—1959),蘇聯作家、劇作家,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1915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法律系,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1911年開始發表詩作,早期創作曾受未來派的影響。十月革命後參加紅軍,1919年負傷複員,從事文學創作,寫過不少以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為題材的小說和劇本,他的著名作品有中篇小說《風》、《第四十一》、《決裂》,這些作品力圖表現一群來自社會下層的普通人在殘酷的革命鬥爭中的成長過程。他的作品情節緊張,衝突尖銳,充滿浪漫色彩。此外他的中篇小說《第七位旅伴》《版畫》,劇本《黑海艦隊小兵之歌》、《為海上的人們祝福》和《美國之音》先後獲斯大林獎。

銀屏再現

影片改編自前蘇聯作家拉夫尼約夫的同名小說《第四十一》。

前蘇聯國內戰爭時期,一支撤退的紅軍隊伍中有一名叫瑪柳卡的女神槍手,她打死過四十個敵人,當她向第四十一個敵人射擊里,卻打空了。這個被俘的中尉,有著秘密使命,政委決定由瑪柳卡負責把他押送到司令部去。途中海上起了風暴,將他們倆衝到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在這荒島上他們相愛了。一天,海面上出現了一艘敵船,當瑪柳卡發現中尉向敵船呼救時,她舉起了槍……

17、夏伯陽

經典名著

《夏伯陽》是前蘇聯著名作家富爾曼諾夫的代表作,根據國內戰爭時期的英雄人物、紅軍指揮員夏伯陽的事迹寫成。

小說描寫的是1919年1月至8月在蘇聯東線上的戰事。當時在東線戰場上作戰的,大多是由農民組成的紅軍部隊,夏伯陽師就是其中的一支。穿上軍裝的農民在夏伯陽的指揮下英勇善戰,屢建奇功,可他們的作風卻自由散漫。夏伯陽足智多謀、頑強勇敢、視死如歸、在戰爭中所向披靡,但政治上不成熟,對黨不夠理解。政委克雷奇科夫到任後,把夏伯陽引上了正確的道路,夏伯陽也不斷成熟,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事將領。小說著重塑造了夏伯陽這位立下赫赫戰功、聲望極高、深受人們敬重的傳奇人物。

作者風采

德米特里?安德烈耶維奇?富爾曼諾夫(1891-1926),前蘇聯作家。生於科斯特羅馬省的一個農民家庭。1912年就讀於莫斯科大學語文系,深受高爾基作品影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富爾曼諾夫投筆從戎。國內戰爭期間擔任夏伯陽師政委、革命軍事委員會駐士爾克斯坦戰線的全權代表、高加索第九政治部主任,紅色陸戰隊政委。1921年主編《紅色軍人》報,曾獲紅旗勳章。1924年任莫斯科無產階級作家協會書記和全蘇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執行委員。富爾曼諾夫1921年開始發表作品,早期作品有《悼葉夫烈莫夫》、劇本《為共產主義而奮鬥》、中篇小說《居民札記》。1923年發表長篇小說《夏伯陽》、《叛亂》。

銀屏再現

影片《夏伯陽》根據富爾曼諾夫的同名小說改編,前蘇聯列寧格勒電影製片廠1934年出品。

片中塑造了夏伯陽這位蘇聯國內戰爭中傳奇式的英雄人物。該片是蘇聯電影史上的傑作,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性格化,片中「精神戰」一場,堪稱場面蒙太奇的典範。

恰巴耶夫

影片榮獲1941年斯大林獎金,在1978年評選的國際電影誕生以來100部最佳影片排行榜中,金榜題名。

《恰巴耶夫》時前蘇聯的「紅色經典」,是一部有希望超越時空而長存的作品。它的最大價值是它向世人展現了一個極為獨特的俄羅斯性格,也就是說,這是一部洋溢著俄羅斯民族精神的作品。

小說對傳奇英雄恰巴耶夫有這樣的描述:「恰巴耶夫性格上的特點是剽悍和驍勇……他與其說是自覺的革命者,倒不如說是一個狂熱的革命者。初看起來,他過分好動,老想變換環境,然而,他是農民起義隊伍里一個多麼獨特的人物啊,是一個多麼光彩奪目的形象啊!」

「恰巴耶夫這樣的人是很容易相處的,而且能夠處得很融洽,但是他說翻臉也就翻臉。嘿,他一發脾氣,就大吵大鬧……過了一分鐘,氣消了,反而覺得有點難受。他帶著沉重的心情開始回想,思考自己方才作過的事情……只要一認清楚,他就主動退讓。」

電影《恰巴耶夫》里主演恰巴耶夫的演員巴博契金解釋他扮演的這個人物時,也突出了他的民族性格的底蘊。他說:「恰巴耶夫像是從俄國歷史的深層掬取了自發的叛逆性格……恰巴耶夫像是穿過時代的密林,接過了俄羅斯人民英雄的接力棒。」

小說的總體風格是現實主義的,富爾曼諾夫的確像他自己所說的,「如實地描寫恰巴耶夫,連他的一些細節,一些過失,以及整個人的五臟六腑都寫出來。」現實主義的手法不僅用在對於人物的塑造上,也用在對於戰爭的表現上,因此小說的基調富有一種崇高的悲壯感,即便是抒情的段落也不失悲劇色彩。

如小說第六章描寫戰友們送別恰巴耶夫的一個場面——告別的喊聲,淹沒在飛揚的朦朦雪塵中。人們站在台階上,一雙雙眼睛,就像一面面鏡子,閃爍著惜別的痛苦。有的人尖聲地喊著,有的人啪啪地甩著馬鞭,有的人把帽子拋到屋頂那麼高……台階漸漸地隱沒在歧愴的悲痛和雪堆中……

《恰巴耶夫》問世於1923年,作者富爾曼諾夫(1891-1925)曾當過恰巴耶夫的政委。1934年瓦西里耶夫兄弟把小說拍成電影,電影迅速獲得世界性的影響。魯迅先生曾在上海看過這部電影,那時的譯名叫《夏伯陽》。影片的巨大成功於導演和演員的功績大有關係,但成功的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小說原著的文學基礎。

在前蘇聯由小說改編的戰爭題材電影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響的,除了《恰巴耶夫》之外,當推1972年羅斯托茨基導演的《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的世界性轟動,這部瓦西里耶夫創作的中篇小說未必會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沒有原著小說的思想藝術成就,也就不會有電影的成功。

我們都知道,在二戰中俄羅斯人民蒙受的犧牲是最為慘重的,他們一共損失了二千多萬人的生命。《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就要像我們展示這二千多萬人中的五個活生生的人,從而也表現了俄羅斯戰爭文學中一個重要特徵:對於個體生命的關懷。

18、我的大學

經典名著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三部。

小說敘述了飽嘗人間辛酸的阿廖沙,抱著進大學讀書的理想來到喀山,過了不久就參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動。貧苦的生活使他在伏爾加河流浪,和搬運工人、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後來,他在麵包店找到工作,向工人們傳播革命理想,參加了大學生的秘密組織,鼓勵工人罷工。俄國的腐朽和個人的困境使他自殺未遂而受傷。傷愈後,他帶著新生的力量,離開喀山,重新走上流浪的道路。

作者風采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是蘇聯無產階級文學的創始人,也是世界社會主義文學的卓越代表。高爾基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於1868年3月28日出生在伏爾加河畔的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即今高爾基城),父親是細木工。他4歲喪父,隨母親寄居外祖父家,10歲時外祖父因遭火災而破產,他便被拋到「人間」,開始了自謀生路的流浪生涯。16歲到喀山,原想上大學,結果喀山的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在那裡,他接觸了進步青年的革命團體,並閱讀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他將自己的一生寫入了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中。1901年發表《海燕之歌》,標誌著高爾基創作的新發展。主要作品還有《母親》、《小市民》、《最後的一代》。《母親》是他最優秀的作品。

銀屏再現

影片取材於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我的大學》,前蘇聯兒童電影製片廠1939年出品。

這部影片的誕生標誌著蘇聯電影20世紀30年代後半期改編文學作品領域中的新成就。創作者成功地將批判性地揭露同現實的樂觀主義描繪融於一體。它為這一領域的創作樹立了典範。

19、在人間

經典名著

《在人間》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說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這段時期為了生活,他與外祖母摘野果出賣糊口,當過繪圖師的學徒,在一艘船上當過洗碗工,當過聖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歷盡坎坷,與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們打交道,他有機會閱讀大量書籍。生活閱歷和大量的閱讀擴展了阿廖沙的視野,他決心「要做一個堅強的人,不要為環境所屈服」。他懷著這樣的堅定信念,離開家鄉奔赴喀山。

在小說,作家不只是再現了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和他們的生活習俗、道德觀念和精神境界,而且塑造了一系列體現勞動人民智慧才能的人物形象,廣泛深刻地再現了廣大下層勞動者的悲慘生活和他們的思想情結,描繪了俄國社會一個時代的歷史畫卷。

作者風采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是蘇聯無產階級文學的創始人,也是世界社會主義文學的卓越代表。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於1868年3月28日出生在伏爾加河畔的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即今高爾基城),父親是細木工。他4歲喪父,隨母親寄居外祖父家,10歲時外祖父因遭火災而破產,他便被拋到「人間」,開始了自謀生路的流浪生涯。16歲到喀山,原想上大學,結果喀山的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在那裡,他接觸了進步青年的革命團體,並閱讀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

他將自己的一生寫入了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中。1901年發表《海燕之歌》,標誌著高爾基創作的新發展。主要作品還有《母親》、《小市民》、《最後的一代》。《母親》是他最優秀的作品。

銀屏再現

影片根據高爾基同名小說改編,由蘇聯兒童電影製片廠1939年出品。

從這部影片中,人們可以看到俄國十月革命前普通人民廣闊而複雜的多面生活。銀幕上出現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既表現了生活的殘酷,人們精神的壓抑,小市民卑微愚昧的面貌,又表現了人的純潔、質樸、善良的本性,以及對美好理想的追求。

影片曾獲1941年度蘇聯國家獎金。

20、母親

經典名著

長篇小說《母親》是高爾基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俄國社會主義文學最早出現的優秀成果。

19世紀末俄國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工農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發展進程。高爾基的長篇小說《母親》在文學史上最早表現了這種革命,這在世界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母親》一出版,立刻受到俄國與全世界革命人民的歡迎。反動當局驚恐萬狀,下令逮捕高爾基。伏羅希洛夫對高爾基說:「好幾代的俄羅斯無產者受到了您的文學作品的教育。」小說很快譯成德、法、英、意、西班牙、丹麥、瑞典、保加利亞等文,對世界發生了重大影響。對中國革命與中國文學的影響尤深。

作者風采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是蘇聯無產階級文學的創始人,也是世界社會主義文學的卓越代表。高爾基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於1868年3月28日出生在伏爾加河畔的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即今高爾基城),父親是細木工。他4歲喪父,隨母親寄居外祖父家,10歲時外祖父因遭火災而破產,他便被拋到「人間」,開始了自謀生路的流浪生涯。16歲到喀山,原想上大學,結果喀山的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在那裡,他接觸了進步青年的革命團體,並閱讀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他將自己的一生寫入了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中。1901年發表《海燕之歌》,標誌著高爾基創作的新發展。主要作品還有《母親》、《小市民》、《最後的一代》。《母親》是他最優秀的作品。

《母親》的素材

這部作品是以真實的人物和事件為素材寫成的。20世紀初,在高爾基的故鄉尼日尼?諾夫戈羅德附近的工人區索爾莫伏爆發了群眾性的革命運動。1902年「五一」節,索爾莫伏的工人群眾舉行示威遊行,事後,沙皇ZF的法庭審判了這次遊行的組織者。這次事件給高爾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當時就產生了要寫一部小說的念頭。小說的中心人物巴威爾?符拉索夫和母親尼洛夫娜?符拉索娃,就是以索爾莫伏「五一」遊行時高舉旗幟走在前頭的彼得?扎洛莫夫和他的母親安娜?基利洛夫娜為原型的。小說雖然以真實的人物和事件為素材,但決不是1902年索爾莫伏事件的翻版,而是20世紀初期整個俄國革命運動的藝術概括。

《母親》的寫作背景

俄國1905年的革命,以武裝起義的失敗而告終。隨之而來的,是斯托雷平的反動統治時期。在社會生活中,頹廢、消極和失敗主義的情緒增長了。在文學領域,這種失敗主義情緒表現得更為強烈。正是在這革命處於低潮、許多人精神混亂的時期,高爾基「匆忙地」趕寫了《母親》這部作品。他說:「我的任務是支持低落下去的反抗精神,來反對生活中黑暗的、敵對的勢力。」正因為如此,列寧稱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

銀屏再現

影片《母親》根據高爾基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前蘇聯基輔電影製片廠1922年出品。影片以奏鳴曲般的結構形式和精美的構圖,以及洋溢著純樸詩意的蒙太奇語言,表現了女主人公尼洛夫娜的革命經歷。

作為默片時代經典作品的《母親》,1958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博覽會評選的電影誕生以來12部最佳片中名列第8;在1978年評選的電影誕生以來的100部最佳影片排行榜中名列第3位。

21、天方夜譚

經典名著

《一千零一夜》(又譯作《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中國約在8至9世紀已有手抄本流傳,定型本約產生於16世紀初。相傳古代印度與中國之間有一薩桑國,國王山魯亞爾因痛恨王后與人有私,將其殺死,此後每日娶一少女,翌晨即殺掉。宰相的女兒山魯佐德為拯救無辜的女子,自願嫁給國王,用每夜講故事的方法,引起國王的興趣,免遭殺害。她的故事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夜,終使國王感化。她的故事內容廣泛,有神話傳說、寓言童話、婚姻愛情故事、航海冒險故事、宮廷趣聞和名人軼事等;背景廣闊,時在埃及,時在巴格達,時在法蘭西,時在中國;人物多樣,有天仙精怪、三教九流,應有盡有;藝術性強,想像奇特,驚心動魄,描繪豐富多彩,語言通俗流暢。這些故事和人物形象相互交織,組成了中世紀阿拉伯帝國和社會生活的複雜畫面,是研究阿拉伯和東方歷史、文化、宗教、語言、藝術、民俗的貴資料。《一千零一夜》是世界各國人民熟悉和喜愛的一部優秀文學作品,其中《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阿拉丁神燈》、《辛伯達航海記》等更是家喻戶曉、廣為流傳的名篇。高爾基稱它為民間口頭創作中「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對世界各國的文學藝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銀屏再現

很久以前,蒙古入侵巴格達,巴格達的國王被胡拉哥汗所殺,小王子阿里逃至荒野,巧遇四十大盜奔出岩洞,阿里偷聽得知了「芝麻開門」暗語後,進入洞中休息,大盜回來見到小王子,愛憐不已,強盜首領巴巴收養阿里為義子,稱他為阿里巴巴。阿里巴巴開導四十大盜劫富濟貧,並靜候推翻蒙古統治的良機。胡拉哥汗高價懸賞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但大盜神出鬼沒且又被人民視為英雄,所有的緝捕徒勞無功,於是胡拉哥汗以娶親的聘禮作餌,誘捕大盜,阿里果真中計被捕。被捕後阿里被人認出是小王子。四十大盜為解救阿里擄走胡拉哥汗的新娘阿瑪娜公主,阿里認出阿瑪娜竟是他青梅竹馬海誓山盟的情人,於是放回公主。在胡拉哥汗婚禮上,大盜鼓動巴格達人民一舉推翻胡拉哥汗的統治,擁阿里王子複位。

22、綠野仙蹤

經典名著

《綠野仙蹤》是美國著名作家弗蘭克?鮑姆的代表作。1970年被列為20世紀世界十五大暢銷書之一。它已經被翻譯為多種語言。《綠野仙蹤》又翻譯為《綠野尋仙記》,它講述的是小女孩多露茜的歷險故事。多露茜聰明、善良、勇敢,她被龍捲風吹到了另一個地方,在那裡,她結識了獅子、稻草人和鐵皮人等小夥伴,他們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在歷險的過程中,多露茜幫助他們改掉了自己的缺點。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曲折動人,使本書成為各國兒童最喜歡的現代童話故事之一,足以與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媲美。

《綠野仙蹤》發表後,在讀者中引起了巨大反響,紛紛要求作者繼續為他們寫出更好的作品,於是鮑姆又陸續創作了十三部續集,其中《奧芝仙境》是續集中的佳作。本書收錄了他的《綠野仙蹤》和《奧芝仙境》兩部作品。《奧芝仙境》講述的是小男孩蒂普的歷險記,他與稻草人、鐵皮人、南瓜人、鋸木馬歷經種種艱難險阻,在歷險中他們運用聰明才智與壞女巫鬥智斗勇,在格林達女王的幫助下,取得了勝利,蒂普也成為翡翠國的女王——原來是壞女巫將他變成男孩,實際上他是翡翠王國的公主——奧芝瑪。

作者風采

弗蘭克?鮑姆(1856—1919),曾經在美國阿伯丁市和伊利諾州芝加哥市擔任報社的編輯,他因為這本書而一舉成名。他的第一部兒童讀物是《鵝老爹》,在《綠野仙蹤》出版後,他又創作了十三部續集,其中《奧芝仙境》是這些續集中的佳作。他的主要作品還有《聖誕老人歷險記》、《天島》等。

銀屏再現

影片《綠野仙蹤》根據美國作家鮑姆的同名小說改編。小姑娘桃樂絲為救小狗托托而出走,去求助世界上最偉大的魔術師奧茨。奧茨國有四個女巫,善良的南、北女巫和兇惡的東、西女巫。桃樂絲協助南、北女巫制服了東、西女巫。途中遇上頭腦簡單的稻草人、沒有心肝的鐵皮人、膽小的獅子,並與他們建立了友誼。經歷這次歷險後,桃樂絲領悟到家的可愛和溫暖,她告別朋友,和托托重返家園……

23、格林童話

經典名著

《格林童話》是歐洲地區搜集得最系統,出版得最早的一部民間童話集。他們的童話不僅在德國,而且在全世界廣為流傳。

《格林童話》產生於19世紀初的德國,帶有濃重的地域色彩、民族色彩和時代色彩。《格林童話》共有216篇,分兒童和家庭故事、兒童宗教傳說和補遺三部分,由格林兄弟搜集整理,於1812年出版,它問世後不僅在德國、在歐洲流傳,在世界各地也都有喜愛它的讀者。《格林童話》講述的多是善與惡、勤與懶、富與貧等,富有趣味性和娛樂性。《格林童話》自問世以來,以其單純、稚拙、幻想奇麗等特點贏得了小讀者的喜愛。它的許多名篇佳作,如《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紅帽》、《青蛙王子》等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它們中的眾多人物也深為孩子們熟知和喜愛,在世界文學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作者風采

雅各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兩兄弟是德國著名的語言學家,研究民間文學的學者。生於哈瑙一小官吏家庭。曾在馬爾堡大學攻讀法律。大學畢業後他們埋頭研究歷史,搜集整理民間童話和古老傳說,陸續出版了三卷本的《德國兒童與家庭童話集》,包括童話故事178個,反映了人民豐富的想像力、真善美的內心世界和崇高的道德規範。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紅帽》等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成為全世界兒童喜愛的作品。1837年他們和其他五名阿根廷大學教授一起抗議漢諾威公爵破壞憲法,而失去教授職位。他們還編寫了《德語語法》、《德國語言史》和《德語字典》(未完),開創了研究日耳曼語言學的先河。

銀屏再現

《灰姑娘》

影片根據《格林童話》中《灰姑娘》的故事改編而成。

美麗善良的灰姑娘一直遭受著惡毒繼母和兩個刁蠻姐姐的虐待和責難。然而可憐的灰姑娘因她的美德獲取了回報。鴿子和榛樹幫助她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在午夜晚會上,英俊的王子與她一見鍾情,他倆在宮廷舞會中忘情地翩翩起舞。然而古老的魔法在午夜的鐘聲敲響之後便會煙消雲散。灰姑娘必須在十二點之前從王子身邊溜走。慌亂中,灰姑娘失落了一隻舞鞋,憑著灰姑娘失落的舞鞋,用心良苦的王子開始尋遍全國,他要找到惟一可以穿上這隻魔鞋的灰姑娘。

24、艾麗絲漫遊奇境記

經典名著

《艾麗絲漫遊奇境記》1862年7月的一個下午,作家帶著三個孩子,劃著一隻小船在泰晤士河上蕩漾。在孩子們的再三央求下,他信口講了一個夢遊奇境的故事給他們聽。後來經過其中一個叫艾麗絲的小女孩的請求,他將故事寫成文字,送給了她。這篇文字就是《艾麗絲漫遊奇境》。

作品以夢幻的形式,將你帶入一個離奇的故事中,情節撲朔迷離,變幻莫測。表面看來荒誕不經,實際上卻富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深刻的內涵,是智慧與幻想的完美結合。吃些東西就可以長大或變小;小老鼠可以和你一起游泳;毛毛蟲和你一般高;小豬接見公爵夫人的孩子;還有龍跳舞……那裡是一個奇異的世界。

《艾麗絲鏡中奇遇記》是《艾麗絲漫遊奇境》的姊妹篇。鏡子屋裡艾麗絲和象棋國王里的人們共同遭遇著許多事,從鍾背後的老頭到花園裡會說話的花,從一個騎不好馬的騎士到艾麗絲成了王后。鏡子里的世界,充滿了不可思議的神秘色彩。

兩部作品在發表後,風靡歐美,譯到國內後也以它離奇的色彩和詼諧幽默的語言吸引了眾多的小讀者們。書中的散點思維能給小朋友們更多的想像空間,這些故事能增加小讀者們的想像力,帶給小朋友們更多的樂趣。

作者風采

卡洛爾,英國著名作家,代表作《艾麗絲漫遊奇境記》。

銀屏再現

《艾麗絲夢遊仙境》

本片是根據路易?卡洛爾的故事改編。漂亮的小女孩艾麗絲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和獨特的見解,在一個暖融融的下午,她追著會說話的一隻小白兔,無意間進入了一個快樂但亂七八糟的仙境,開始了她一系列奇妙而意味深長的夢遊。令人懷念的歌曲以及加上一連串的惡作劇,讓整部影片達到高潮——艾麗絲竟然要與紅心皇后以及她的士兵對抗……

燦爛的幻想曲,動人的畫面,以及美妙的音樂創造了這部極有冒險色彩、且富有哲學意味的趣味卡通片。

25、格列佛遊記

經典名著

英國小說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格列佛遊記》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諷刺小說之一。全書共分四卷。小說以第一人稱,通過主人公英國外科醫生格列佛周遊「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的奇遇,對18世紀前半期的英國進行了全面的諷刺和批判,抨擊了當時的議會、司法等方面的黑暗,揭露了英國統治者的殖民政策,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反抗精神,具有鮮明的民主主義思想特色。作品想像豐富,手法誇張,諷刺尖刻,語言樸實,用語簡潔。全書的虛構和細節的真實結合完美,具有深刻的批判現實主義力量,是開創英國文學史上諷刺傳統的代表作品之一。

《格列佛遊記》於1726年問世之後,立即震驚了當時的英國社會,也震動了世界文壇,出版後一星期,所有存書便被搶購一空。在倫敦,不論男女老幼,不論宮廷、官邸還是酒吧、小店,人人都在讀這部書,到處都在議論這部書。時過兩百多年,《格列佛遊記》不僅沒被世人遺忘,反而更為世界人民所重視,它的足跡遍及整個世界,在世界進步文學的行列中,獲得應有的地位,放出永恆的光輝。斯威夫特不但是英國文學史上獨具一格、受人尊崇的作家,也是受世界各國人民熱愛的偉大作家。

作者風采

斯威夫特(1667—1745),英國18世紀政論家、諷刺作家。出身於愛爾蘭貧苦家庭。早年喪父,靠伯父資助讀完大學。畢業後做過私人秘書、鄉村牧師、報刊編輯和教堂教長。早期創作以《一個木桶的故事》為代表,揭露了政治的腐敗。1710年起,發表《布商的書信》、《一個溫和的建議》等多篇政論,主要抨擊英國的殖民統治,表達對愛爾蘭人民的同情和對自由民主鬥爭精神的歌頌。代表作品《格列佛遊記》無情鞭撻了英國社會的弊病和教會的醜惡。他的作品多用諷刺、誇張手法,文筆簡潔質樸,於對比之中刻畫生動形象,主題尤為深刻。他是啟蒙運動激進派的代表,所開創的諷刺文學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銀屏再現

格列佛在南洋航行時巧遇暴風,在海洋中飄蕩了好幾天,當他從昏迷中清醒過來時,發現手腳和身體被緊緊地釘在地上,原來自己已成為小人國的俘虜。久而久之,小人國的人民與格列佛變成了好朋友,而此時國王的女兒即將下嫁到另一個國家,但公主已有了青梅竹馬的愛人,於是格列佛出面化解了兩國的糾紛,還幫助公主和愛人完成終身大事。

26、綠林俠客羅賓漢

經典名著

《綠林俠客羅賓漢》是英國廣為流傳的故事。羅賓是個見義勇為、熱心助人的貴族青年,因不滿貴族蓋伊的殘暴統治,與受迫害的農民在一個舍伍德森林揭竿而起,專門打擊貴族官僚、道貌岸然的修道院院長、主教等,劫富濟貧、幫助窮人,得到了廣大人民的熱烈擁護,也獲得了美麗姑娘瑪麗安的青睞。小說表達了對羅賓漢俠義精神的敬仰,自問世以來一直得到各國讀者喜愛。

作者風采

《綠林俠客羅賓漢》作者不詳,現流傳下來的小說是根據英國民間故事加工而成。

銀屏再現

英格蘭國王李察號稱「獅子王」,帶領十字軍東征,約翰王趁機篡位。羅賓是貴族的後裔,因不滿約翰的暴政,便遁入雪伍德森林裡,與受迫害的農民一起落草為寇。因他的劍術高超,樂於劫富濟貧,人稱「羅賓漢」。

羅賓漢和美麗的愛人瑪麗安在危難中共譜戀曲。另一方面,他又帶著仁義之士反抗暴虐的約翰王。羅賓漢最後以勇氣及百步穿楊之技戰勝惡棍,並迎回李察王。自此俠客羅賓漢和雪伍德森林英雄事迹流傳千古。

本片為正宗的羅賓漢電影,充滿了各種冒險動作、笑料,劇情高潮迭起,非常有可觀賞性。

27、湯姆?索亞歷險記

經典名著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的代表作,發表於1876年。小說主人公湯姆?索亞天真活潑,富於幻想和冒險,不堪忍受束縛個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業。

小說通過主人公的冒險經歷,對美國虛偽庸俗的社會習俗,偽善的宗教儀式和刻板陳腐的學校教育進行了諷刺和批判,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靈。

《湯姆?索亞歷險記》以其濃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對人物敏銳觀察,一躍成為最偉大的兒童文學作品,也是一首美國「黃金時代」的田園牧歌。

作者風采

馬克?吐溫(1835—1910)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馬克?吐溫是筆名,他原名是塞繆?朗荷恩?克列門斯,生於密蘇里州的佛羅里達。父親是一名鄉村律師,家中生活拮据。12歲時父親去世,他開始自謀生計,先後當過報童、印刷所學徒、排字工、水手和舵手,所以他的創作具有堅實的生活基礎。26歲時,他當上了記者,並採用馬克?吐溫這個筆名發表作品。他的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作品表現了對美國民主所存的幻想,以短篇為主,幽默與諷刺結合,批判不足,作品有《競選州長》、《高爾斯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中期以長篇小說為主,諷刺性加強,重要作品有《鍍金時代》、《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王子與貧兒》等;後期作品則由幽默諷刺轉到憤怒的揭發、譴責、甚至有悲觀的情緒,主要作品有《遊記》、《給范斯頓將軍辯護》等。

銀屏再現

影片《湯姆?索亞歷險記》根據馬克?吐溫的同名小說改編。影片描寫了以湯姆?索亞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們為了擺脫枯燥無味的功課、虛偽的教義和呆板的生活,做出了種種冒險舉動。湯姆是個聰明愛動的孩子,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智慧、正義、勇敢的品質,他足智多謀,富於同情心,對現實持反感態度,一心要衝出桎梏,夢想當一名綠林好漢,行俠仗義。

28、木偶奇遇記

經典名著

《木偶奇遇記》是科洛弟的代表作,發表於1880年。它敘述老人澤皮德把一塊能哭會笑的木頭雕成木偶,並把取得生命的小木偶當成兒子。老人賣掉上衣,供兒子上學。可是小木偶一心貪玩,為了看戲不惜賣掉課本。回家路上受狐狸和貓的欺騙,差點兒被它們弔死,幸虧巧遇仙女而得救。後又被愚人國法官投進監獄;出獄後,又被捕獸器夾住,被迫當了看家狗。他後悔極了,心想:「如果我像其他好孩子一樣喜歡讀書、做工,現在我就會和爸爸呆在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就不會在這裡給人家當看門狗了。」

夜裡,他因幫助主人抓住黃鼠狼而重獲自由。他一心想成為一個用功讀書的好孩子,可是又經不起誘惑。在壞同學的慫恿下又逃學到海邊看鯊魚,後又被賣到玩具國,變成一頭蠢驢。後來還是仙女搭救了他。最後,他們父子在鯊魚腹中意外重逢,並設法逃了出來,在海邊住下。從此,小木偶每天去做工,有空還編籃子,晚上讀書、寫字,終於成為一個誠實、聽話、又愛學習,還能幫助父母的好孩子。

這篇童話,通過皮諾曹的種種曲折、離奇的經歷,表現小木偶熱愛正義、痛恨邪惡、天真純潔的品質,教育兒童要抵禦種種誘惑,做一個誠實、聽話、愛學習、愛勞動,並能幫助父母的好孩子。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木偶的形象。他聰明、善良、頑皮而又任性,他的故事給孩子們以有益的教誨和藝術的感染。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深受各國小讀者們的喜愛。

作者風采

科洛弟(1826—1890),義大利兒童文學作家,很早就投身於民族復興運動,後從事新聞工作,撰寫社會新聞和戲劇評論。70年代開始發表童話《賈涅蒂諾漫遊義大利》和《米努佐洛》,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和對話,向小讀者介紹各方面的科學知識。1880年,在《兒童日報》上連載其代表作《木偶奇遇記》,1883年出版單行本。作品想像豐富,情節曲折有致,語言生動幽默,寓教誨於生動風趣的故事之中。《木偶奇遇記》出版後,被譯成多種文字,成為世界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品,深得各國小讀者的喜愛。

銀屏再現

影片《木偶奇遇記》改編自義大利作家的同名童話小說。當仁慈木匠皮帕諾睡覺的時候,夢見一位藍色的天使賦予他最心愛的木偶皮諾丘生命,於是小木偶開始了他的冒險。如果他要成為真正的男孩,他必須通過勇氣、忠心以及誠實的考驗。在歷險中,他因貪玩而逃學,因貪心而受騙,還因此變成了驢子。最後,他掉進一隻大鯨魚的腹中,意外與皮帕諾相逢……經過這次歷險,皮諾丘長大了,他變得誠實、勤勞、善良,終於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男孩。

29、環遊世界八十天

經典名著

《環遊世界八十天》是法國科幻小說家凡爾納的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品之一。主人公福特與朋友打賭,要在80天內環遊地球一周回到倫敦。他和僕人路路通千方百計克服了路途中的種種困難,但到倫敦時仍遲到了五分鐘,他自認失敗,卻又意外地獲得勝利。原來他自西向東繞地球一周,正好節約了一天的時間。作品發表後,引起了轟動,多次再版。1874年由作者本人改編成劇本後,同樣受到廣泛歡迎。

作者風采

凡爾納(1828—1905),法國科學幻想小說作家。生於海港城市,喜歡航海,曾擅自離家做水手,被父親找回。1848年到巴黎學習法律,畢業後不願做法官,去劇院做秘書,寫劇本。並開始熱衷於各種科學的新發現,為寫科幻小說做了準備。1863年,他的《氣球上的五個星期》出版,並獲得成功。此後40餘年間,他不懈創作,幾乎每年都有一兩部新作問世。他的科學幻想小說的總名是《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異的漫遊》,簡稱《奇異的漫遊》。其中的代表作是著名的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和《神秘島》。其他重要作品還有《環遊世界八十天》、《地心遊記》等。他的小說題材廣泛,故事引人入勝,語言流暢生動,擁有大量讀者。

銀屏再現

本片為奧斯卡金像獎經典名片,美國紳士福特先生在俱樂部與幾位好友打賭在80天環遊世界一周,第二天就帶著男僕開始行動,途中陷入無數的困境,最後都在福特機智果斷的處理下迎刃而解,可是這時福特卻被誤認為是搶劫銀行的嫌疑犯,遭受多方面追捕通緝,到最後一刻誤會消除,福特終於在氣候異常惡劣、工具極其短缺的條件下,完成前所未有的壯舉。

30、安徒生童話

經典名著

安徒生是一個世界知名的兒童文學作家。童話是安徒生的主要創作。安徒生的童話立足於現實的生活,而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又充滿了對人類美好未來的想像和願望。他的童話讚美了人類的勤勞、勇敢、堅強的毅力、犧牲精神,克服困難的決心,如《野天鵝》中的艾麗莎、《拇指姑娘》中的拇指姑娘、《海的女兒》中的小人魚。他也揭露了人間的貪婪、愚蠢、虛榮、驕傲,如《皇帝的新裝》、《夜鶯》等。安徒生的童話想像豐富、故事生動、語言活潑,詩意濃厚,是童話創作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典範。

作者風采

安徒生(1805—1875),19世紀第一位贏得世界聲譽的丹麥作家,也是世界上最負有盛名的童話作家之一。他一生用浪漫主義手法寫過168篇童話,被譯成80多種文字,受到世界各國兒童和成年讀者的衷心喜愛,他也因此被譽為童話大師列於世界文學家之林。安徒生1805年4月2日出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城的一個窮鞋匠家庭,由於家境清貧,沒受過正規教育,從少年時代就獨自謀生。他熱愛藝術,曾幻想當演員,劇作家,在舞台上表現人生。在一些熱心的藝術家的資助下,他於1829年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1831年去西歐旅行。他一生都從事於童話創作,終身未婚。

銀屏再現

影片《皇帝的新裝》根據安徒生的同名童話小說改編而成。

由於國王對新衣服的狂熱愛好和公爵夫人的橫徵暴斂,全國政局混亂,臣民怨聲載道。裁縫羅倫佐原是國王的寵臣,但一場愛情火花使他終於認清了國王的荒謬。為挽救心上人和扭轉國家的命運,他和少年托爾斯決定教訓一下昏聵的國王和他周圍的讒佞小人。

於是他們假稱可以製作一件天底下最美的衣服,可是傻瓜和不稱職的人卻看不見它,並由此取得了國王的信任。衣服縫製好後,在所有人的一片虛假的讚揚聲中,國王一絲不掛地站在街上讓人瞻仰。終於一個孩子一語道破了天機。於是,國王幡然醒悟,他開始整頓稅收,並驅逐了狡詐的公爵夫人。兩個青年用他們的智慧換來了國泰民安。

31、死魂靈

經典名著

俄國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靈》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發展的基石,也是果戈理的現實主義創作發展的頂峰。別林斯基高度讚揚它是「俄國文壇上劃時代的巨著」,是一部「高出於俄國文學過去以及現在所有作品之上的」,「既是民族的,同時又是高度藝術的作品。」

小說描寫一個投機鑽營的騙子——六等文官乞乞科夫買賣死魂靈的故事。乞乞科夫來到某市先用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打通了上至省長下至建築技師的大小官員的關係,而後去市郊向地主們收買已經死去但尚未註銷戶口的農奴,準備把他們當做活的農奴抵押給監管委員會,騙取大筆押金。他走訪了一個又一個地主,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買到一大批死魂靈,當他高高興興地憑著早已打通的關係迅速辦好了法定的買賣手續後,其罪惡勾當被人揭穿,檢查官竟被謠傳嚇死,乞乞科夫只好匆忙逃走。

《死魂靈》的發表震撼了整個俄國,在作者鋒利的筆下,形形色色貪婪愚昧的地主,腐化墮落的官吏以及廣大農奴的悲慘處境等可怕的現實,揭露得淋漓盡致。從而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鮮明的批判傾向和巨大的藝術力量成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定傑作,是俄國文學,也是世界文學中諷刺作品的典範。

作者風采

果戈理(1809-1852)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界的奠基人,被車爾尼雪夫斯基稱之為「俄羅斯散文之父」。他出生於烏克蘭一個不太富裕的地主家庭。他所處的19世紀上半期,正是俄國農奴制瓦解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發展的時期。1830年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年,第一部浪漫主義故事集《狄康卡近鄉夜話》,引起了當時進步文學界的注意,1835年,發表了中篇小說集《密爾格拉德》和《彼得堡的故事》,給作者帶來了聲譽。在描寫「小人物」悲慘命運方面的作品中,以《狂人日記》、《外套》最有代表性。1836年發表了諷刺喜劇《欽差大臣》,以現實主義手法,深刻而無情地揭露了官僚集團恣意橫行,違法亂紀的醜惡面貌,獲得了驚人的成功。1842年發表的《死魂靈》,辛辣地諷刺、暴露了地主階級的貪婪和殘暴,描繪了一幅醜惡、腐朽的專制農奴制畫卷。

銀屏再現

影片根據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說《死魂靈》改編。

影片描寫了一個投機鑽營的騙子——六等文官乞乞科夫買賣死魂靈的故事。乞乞科夫來到某市先用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打通了上至省長下至建築技師的大小官員的關係,而後去市郊向地主們收買已經死去但尚未註銷戶口的農奴,準備把他們當做活的農奴抵押給監管委員會,騙取大筆押金。他走訪了一個又一個地主,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買到一大批死魂靈,當他高高興興地憑著早已打通的關係迅速辦好了法定的買賣手續後,其罪惡勾當被人揭穿,檢查官竟被謠傳嚇死,乞乞科夫只好匆匆逃走。

32、羅亭

經典名著

俄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羅亭》創作於1856年。19世紀40年代,黑格爾的學說在俄國流行,青年們崇尚空談,不善實際,作品描寫的主人公羅亭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人物。他出身於破落貴族家庭,念過大學,又曾到國外遊歷,熱愛自由,能言善辯,嚮往理想的生活、事業、愛情。但他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雖諸多追求,卻一事無成。他贏得了美麗勇敢的娜塔利亞的芳心,卻為遵從娜塔利亞母親的意志而放棄幸福。後來他曾創辦農業、水利、教育等20多種事業,都以失敗告終。之後,他一直過著痛苦的漂泊生活,小說結尾寫道:「願上帝幫助所有無家可歸的流浪者!」1860年作者又給《羅亭》作了補充:後來他在1848年的巴黎巷戰中陣亡,臨死時手裡還握著一面紅旗。作品以羅亭與娜塔利亞的愛情為線索,情節單純,以各種人物的對話、觀點、評價為依據,深刻展示主人公的人物特性。

作者風采

屠格涅夫(1818-1883)生於世襲貴族家庭,是俄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曾在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就讀,並開始詩的創作。後到德國學習,長期僑居國外。1847-1852年發表了《獵人筆記》,揭露農奴主的殘暴和農奴的悲慘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監禁中寫成的中篇小說《木木》表現了對農奴制的抗議。早期詩作有《帕拉莎》、《地主》,其他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父與子》、《煙》、《處女地》,中篇小說《阿霞》、《多餘人的日記》等,還有劇本《村中一月》和散文詩等。他善於寫景,擅長塑造少女形象,風格清新,富於抒情,被列寧譽為俄國的語言大師。

銀屏再現

影片《羅亭》根據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同名小說改編。

羅亭天資聰穎,博學多才,能言善辯,講起話來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他熱情洋溢地宣傳真理和理想,征服了許多人的心,也因此贏得了娜塔利婭的愛慕,兩人真心相愛了。然而羅亭既無錢財又無地位,達里婭?米哈伊洛芙娜不許女兒與他來往。這時,娜塔利婭告訴羅亭,她寧可拋棄親人和家庭也要跟他遠走高飛。然而意志軟弱的羅亭竟然選擇退出。兩年之後,娜塔利婭嫁給了一直愛她的沃倫采夫。羅亭最終孤身一人。

33、黑桃皇后

經典名著

普希金晚年代表作《黑桃皇后》創作於1833年,在這部短篇小說中,普希金顯現了他作為一位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家的功力。《黑桃皇后》的主人公赫爾曼是十九世紀初歐美資本主義社會「新興人類」的代表,他文質彬彬,儀錶堂堂,卻有著靡非斯特般的靈魂:他清高驕傲,從不涉足賭場,心中卻對不勞而獲抱有極大的狂熱。為了獲取老伯爵夫人的牌技秘訣,他機關算盡,甚至用愛情作為誘餌,不惜拔槍逼死了老伯爵夫人。「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一心追逐金錢的赫爾曼落得了個悲劇收場。普希金在《黑桃皇后》中所批判的不僅是這類惟利是圖,不擇手段的野心家,也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冰冷的、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作者風采

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1799-1837)是19世紀俄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最優秀的代表,也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於莫斯科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12歲時入皇村學校學習,畢業後到外交部供職,因參加過「十二月黨人」的活動和寫政治詩於1820年被ZF流放南俄。1831年重入外交部供職。1837年沙皇尼古拉一世任命他為宮廷近侍,但他拒不接受,ZF便縱容一逃亡的法國保皇黨人在決鬥中殺害了他。普希金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有抒情詩、敘事詩、悲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長篇詩體小說、中篇小說,代表作有《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兒》,詩歌《葉甫蓋尼?奧涅金》,還有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等。他是俄羅斯近代文學的奠基者和俄羅斯現代文學語言的創建者,高爾基稱他為「偉大的俄羅斯文學之始祖」。

銀屏再現

軍官赫爾曼原本有著光明的前途,但當他聽說老伯爵夫人持有三張牌的秘訣,憑藉它便可成為賭場的常勝將軍後,心中貪婪的欲魔誘使他一步步同罪惡的深淵。

影片細緻入微地揭示了人心的險惡,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

34、父與子

經典名著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父與子》創作於1862年,作品以農奴制改革時期為背景,反映了革命民主主義者同貴族自由主義者之間的衝突。主人公巴扎羅夫是位平民出身的醫科大學生,他應邀到貴族子弟,同學阿爾卡季家作客。阿爾卡季的伯父巴威爾對他不拘貴族禮節而產生惡感,兩人談話從不投機導致唇槍舌劍。後來巴扎羅夫在舞會上愛上了美麗動人的富孀奧金佐娃,但遭貪圖貴族生活的奧金佐娃的拒絕。失戀後他埋頭生物學研究,後來在一次屍體解剖中劃破手指,傷口感染而死。作品以巴扎羅夫為代表刻畫了俄國19世紀60年代初出現的一批新人形象。

作者風采

屠格涅夫(1818-1883)生於世襲貴族家庭,是俄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曾在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就讀,並開始詩的創作。後到德國學習,長期僑居國外。1847-1852年發表《獵人筆記》,揭露家奴主的殘暴和農奴的悲慘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監禁中寫成的中篇小說《木木》表現了對農奴制的抗議。早期詩作有《帕拉莎》、《地主》。其他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父與子》、《煙》、《處女地》,中篇小說《阿霞》、《多餘人的日記》等。還有劇本《村中一月》和散文詩等。他善於寫景,擅長塑造少女形象,風格清新,富於抒情,被列寧譽為俄國的語言大師。

銀屏再現

影片根據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父與子》改編。

主人公巴扎羅夫是位平民出身的醫科大學生,他應邀到貴族子弟,同學阿爾卡季家作客。阿爾卡季的伯父巴威爾對他不拘貴族禮節而產生惡感,兩人談話從不投機導致唇槍舌劍。後來,巴扎羅夫在舞會上愛上了美麗動人的富孀奧金左娃,而貪圖貴族生活的奧金左娃卻拒絕了他的愛。失戀後他埋頭生物研究,在一次屍體解剖中劃破手指,因傷口感染而死。

35、克萊采奏鳴曲

經典名著

《克萊采奏鳴曲》是托爾斯泰最奇特的作品之一,發表於一八九一年,小說講述「我」在一個火車上親耳聽了一個貴族講他殺妻的前因後果,揭露了在貴族資產階級社會中男女正常關係尤其是愛情婚姻的異化、道德的墮落所帶來的人生悲劇。這部小說整個場景就是在一列火車上,由眾人談論男女問題引申到一件殺妻案件的來龍去脈,主要以對話方式推動情節發展,因而徹底表現了托爾斯泰那種探索道德與人性的思想性;但這並未抹殺掉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豐富性與個性。在娓娓交談中,那個殺妻的貴族與其妻子的形象躍然紙上。而且,在說話中袒露了每個人細膩的性格轉變與心理變化,可見,托爾斯泰的心理分析功底之深厚。

作者風采

托爾斯泰是十九世紀所有偉大人物中最為複雜的一個。

——高爾基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最偉大的代表,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1828年9月9日出生於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那亞?波利亞納。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父親是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古拉?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曾就讀於喀山大學東方語文學系,準備當外交官。次年又轉入法律學系。他的主要作品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60年代至70年代創作的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使他贏得了崇高的世界聲譽。80年代末創作的《復活》是作者一生創作和思想探索的總結。

銀屏再現

影片改編自托爾斯泰的小說《克萊采奏鳴曲》。

該片描寫的是一個家庭悲劇,主人公是個放蕩不羈的人,他發現妻子不貞的行為後,在畸形的自尊心的驅使下,殺死了妻子。然而當血淋淋的事實擺在他眼前時,他又似乎意識到促使他殺妻子的真正原因並不是自己病態的嫉妒心,也不是妻子不貞的行為,而是那個道德敗壞的上流社會。

影片以故事的形式探討了婚姻、道德等社會問題。

36、上尉的女兒

經典名著

普希金逝世前一年發表了一部真實而深刻地反映普加喬夫農民起義的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這部小說不僅在他的全部創作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是最早介紹到我國來的俄國文學作品。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這部小說被譯為《俄國情史》,成為中俄文學交流的第一位使者。

《上尉的女兒》以同情的筆調描寫了18世紀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起義,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反映農民鬥爭的現實主義作品。

小說以貴族青年軍官格里尼奧夫的個人遭遇為線索,再現了普加喬夫起義的歷史。格里尼奧夫到邊防炮台就職,中途為暴風雪所阻,偶然和普加喬夫結識,並送給他一件兔皮襖。後來,格里尼奧夫愛上了駐地上尉司令米隆諾夫的女兒瑪麗亞。普加喬夫率領農民起義軍,攻破炮台,殺死了司令夫婦,格里尼奧夫也被義軍俘獲。普加喬夫很重舊情,把他釋放,並成全他的婚事.普加喬夫起義失敗後,格里尼奧夫因此事受到懷疑,被ZF逮捕。上尉的女兒瑪麗亞謁見女皇葉卡捷林娜二世,澄清了懷疑,格里尼奧夫被釋放。小說中的普加喬夫是一個勇敢機智,樂觀豪邁,熱愛自由,深受人民愛戴的農民起義領袖,具有堅強不屈的性格。

《上尉的女兒》語言樸素,簡潔,把18世紀俄羅斯的風俗人情通俗流暢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果戈理說它是「俄羅斯最優秀的一部敘事作品」。

作者風采

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1799-1837)是19世紀俄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最優秀的代表,也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於莫斯科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12歲時入皇村學校學習,畢業後到外交部供職,因參加過「十二月黨人」的活動和寫政治詩,於1820年被ZF流放南俄。1831年重入外交部供職。1837年沙皇尼古拉一世任命他為宮廷近侍,但他拒不接受,ZF便縱容一逃亡的法國保皇黨人在決鬥中殺害了他。普希金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有抒情詩、敘事詩、悲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長篇詩體小說、中篇小說,代表作有《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兒》,詩歌《葉甫蓋尼?奧涅金》,還有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等。他是俄羅斯近代文學的奠基者和俄羅斯現代文學語言的創建者,高爾基稱他為「偉大的俄羅斯文學之始祖」。

銀屏再現

影片《上尉的女兒》根據俄國著名作家普希金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由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出品。

18世紀的俄國邊疆,白雲要塞青年軍官格里尼奧夫和要塞司令官米隆諾夫上尉的女兒瑪麗亞相愛。不久,普加喬夫的農民起義隊伍攻佔要塞,軍官被俘。由於格里尼奧夫曾經幫助過普加喬夫,於是被赦免絞刑。新任要塞司令強迫瑪麗亞嫁給他,普加喬夫幫助格里尼奧夫救出了瑪麗亞。後來普加喬夫被俄女皇判處了死刑,但格里尼奧夫和人民堅信普加喬夫不會死。

37、欽差大臣

經典名著

俄國著名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欽差大臣》是俄國戲劇史上的里程碑,它一反當時流行的小鬧劇,使戲劇轉向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為俄國現實主義戲劇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故事發生在俄國一個偏僻的小城裡,官僚們得知欽差大臣要來私行察訪的消息後,驚慌失措,把一個偶然路過的彼得堡小官員赫列斯達科夫誤認為欽差,爭先恐後地巴結他,向他行賄,市長甚至把女兒許配給他。赫列斯達科夫起初莫名其妙,後來就樂得以假作真,撈了一大筆錢財,揚長而去。官吏們知道真相後,懊悔不及,哭笑不得。而此時,傳來真的欽差大臣來臨的消息。

作者風采

果戈理(1809-1852)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界的奠基人,被車爾尼雪夫斯基稱之為「俄羅斯散文之父」。他出生於烏克蘭一個不太富裕的地主家庭。他所處的19世紀上半期,正是俄國農奴制瓦解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發展的時期。1830年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年,第一部浪漫主義故事集《狄康卡近鄉夜話》,引起了當時進步文學界的注意,1835年,發表了中篇小說集《密爾格拉德》和《彼得堡的故事》,給作者帶來了聲譽。在描寫「小人物」悲慘命運方面的作品中,以《狂人日記》、《外套》最有代表性。1836年發表了諷刺喜劇《欽差大臣》,以現實主義手法,深刻而無情地揭露了官僚集團恣意橫行,違法亂紀的醜惡面貌,獲得了驚人的成功。1842年發表的《死魂靈》,辛辣地諷刺、暴露了地主階級的貪婪和殘暴,描繪了一幅醜惡、腐朽的專制農奴制畫卷。

銀屏再現

影片《欽差大臣》改編自俄國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戲劇,由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出品。

影片講述了沙皇時期的一個小城裡,官員們為迎接欽差大臣而陷入緊張的慌亂之中,他們把來自莫斯科的十二等文官赫列斯達可夫錯認為欽差大臣,這位「大臣」信口開河,到處炫耀,並和市長的女兒訂了婚。他離開後,市長得意忘形地接受人們的祝賀。當他發現自己上當受騙,一籌莫展之際,卻傳來了真正的欽差大臣已來臨的消息。

影片詼諧,幽默,笑話百出,是一部經典的喜劇。

38、前夜

經典名著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前夜》是俄國文學中描寫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形象的最早作品。被文學評論家們一致認為是屠格涅夫的創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的不朽之處在於:它在俄國文學史上第一次以非貴族出身的知識分子作為作品的主人公,迅速而敏銳地反映了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歷史發展的趨向和要求,揭開了俄國文學嶄新的一頁。

小說《前夜》反映了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俄國社會的新動向,是一部深刻地揭示俄羅斯社會現實的傑作。

小說反映了俄國19世紀50年代末社會運動的高漲及對新人物、新生活的社會需要的背景。主人公葉連娜是個正直、熱情而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俄國姑娘。她出身豪門貴族,身邊有好幾位熱心的追求者,都不稱心。後來她遇到保加利亞人英沙羅夫,他為了祖國的解放事業積極戰鬥並準備奮鬥終生,十分欽佩和愛慕,並不顧父母反對嫁給了他。與他同赴保加利亞參加反對土耳其奴役的民族解放運動。途中丈夫病逝,葉連娜忠於信仰,依然前行。作品描寫景物清奇迷人,色、聲、香兼而有之;刻畫人物善於烘托;風格細膩淡雅,獨具一格。

作者風采

屠格涅夫(1818-1883)生於世襲貴族家庭,是俄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曾在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就讀,並開始詩的創作。後到德國學習,長期僑居國外。1847-1852年發表《獵人筆記》,揭露家奴主的殘暴和農奴的悲慘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監禁中寫成的中篇小說《木木》表現了對農奴制的抗議。早期詩作有《帕拉莎》、《地主》。其他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父與子》、《煙》、《處女地》,中篇小說《阿霞》、《多餘人的日記》等。還有劇本《村中一月》和散文詩等。他善於寫景,擅長塑造少女形象,風格清新,富於抒情,被列寧譽為俄國的語言大師。

銀屏再現

影片《前夜》根據俄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屠格涅夫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影片反映了俄國19世紀50年代末社會運動的高漲及對新人物、新生活的社會需要的背景。主人公葉連娜是個正直、熱情而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俄國姑娘。她出身豪門貴族,身邊有好幾位熱心的追求者,她都不喜歡。後來她遇到保加利亞人英沙羅夫,他為了祖國的解放事業積極戰鬥並準備奮鬥終生。葉連娜十分欽佩和愛慕,並不顧父母反對嫁給了他。與他同赴保加利亞參加反對土耳其奴役的民族解放運動。在歸家途中丈夫病逝,葉連娜帶著丈夫的遺願,繼續他未竟的事業。

39、貴族之家

經典名著

屠格涅夫的代表作《貴族之家》於1856年開始寫作,1858年10月完稿。小說敘述了貴族青年拉夫列茨基由於年輕迷戀上了莫斯科退伍少將之女、美麗的瓦爾瓦拉,並輕率地與她結了婚。後來夫婦定居巴黎,瓦爾瓦拉成為社交場上的「名人」。拉夫列茨基發現妻子不貞後憤然離家。回國後與麗莎邂逅,互生愛慕之心。這時報刊登了他妻子的死訊,這燃起了他對幸福追求的希望。就在他與麗莎互托終身後不久,瓦爾瓦拉突然出現。那則死訊竟是訛傳。幸福的希望化為泡影,麗莎進了修道院;拉夫列茨基雖然在妻子懇求下沒有離婚,從此一個人孤寂地度過餘生。八年後當他故地重遊再訪麗莎家的邸宅時,已經物是人非,故人相繼作古,麗莎還在修道院;年輕的一代長大成人,入主故宅。他在花園裡昔日與麗莎互表衷情的長椅上靜靜地回憶過去,然後悄然離去。

這是一部感人至深,充滿悲涼氣氛的愛情小說,它和《羅亭》一樣是以俄國19世紀貴族知識分子的命運為主題的,如果說作者在《羅亭》中主要批評了貴族知識分子的弱點,指出他們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那麼在《貴族之家》中則是哀悼貴族的退出歷史舞台,為貴族階級的沒落唱了一首輓歌。

《貴族之家》是屠格涅夫創作中最嚴整、最完美的一部作品,它的發表轟動了整個俄國,人們爭相傳閱,為之著迷。屠格涅夫自己也說:「從這部小說出版時起,我就成為輿論界值得矚目的作家之一了。」

作者風采

屠格涅夫(1818-1883)生於世襲貴族家庭,是俄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曾在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就讀,並開始詩的創作。後到德國學習,長期僑居國外。1847-1852年發表《獵人筆記》,揭露家奴主的殘暴和農奴的悲慘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監禁中寫成中篇小說《木木》表現了對農奴制的抗議。早期詩作有《帕拉莎》、《地主》。其他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父與子》、《煙》、《處女地》,中篇小說《阿霞》、《多餘人的日記》等。還有劇本《村中一月》和散文詩等。他善於寫景,擅長塑造少女形象,風格清新,富於抒情,被列寧譽為俄國的語言大師。

銀屏再現

影片《貴族之家》根據屠格涅夫的同名小說改編.

拉弗列茨基因在巴黎有過一段放蕩生活,導致了妻子的背叛。他回到祖國俄羅斯,在恬靜的莊園生活中尋找慰藉。與麗莎的相識使拉弗列茨基重燃起對新生活的希望。麗莎也同樣鍾情於他,而拒絕了彼得堡貴族潘申的求婚。妻子死亡的假消息使拉弗列茨基感到獲得自由,一切美夢卻隨著妻子的到來而破滅。絕望的他無力抗爭命運,開始酗酒和尋歡作樂。妻子再度拋棄他去了巴黎,麗莎則入了修道院,拉弗列茨基落得孑然一身。

40、復活

經典名著

《復活》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的傑作,是世界文學的不朽名著之一。小說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本是一個貴族地主家的養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公爵誘*後遭到遺棄。由此她陷入了苦難的生活,她懷著身孕被主人趕走,四處漂泊,淪為*女達八年之久。後來她被人誣陷謀財害命而被捕入獄。十年後,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遺棄的瑪絲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譴責。為了給自己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走為她減刑。當所有的努力都無效時,瑪絲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與她同行。途中,傳來了皇帝恩准瑪絲洛娃減刑的通知,苦役改為流放。這時的瑪絲洛娃儘管還愛著聶赫留朵夫,但為了他的前途,拒絕了他的求婚,與政治犯西蒙松結合。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小說揭露了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觸及了舊法律的本質。

作者風采

托爾斯泰是十九世紀所有偉大人物中最為複雜的一個。——高爾基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最偉大的代表,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1828年9月9日出生於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那亞?波利亞納。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父親是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古拉?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曾就讀於喀山大學東方語文學系,準備當外交官。次年又轉入法律學系。他的主要作品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60年代至70年代創作的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使他贏得了崇高的世界聲譽。80年代末創作的《復活》是作者一生創作和思想探索的總結。

銀屏再現

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是一個純潔、熱忱、朝氣蓬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後,過著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他誘*了姑姑家的養女瑪斯洛娃,然後將她遺棄,使她淪落為*。他受到良心的譴責,為給自己的靈魂贖罪,他為瑪斯洛娃的案件四處奔波,瑪斯洛娃最終獲得減刑,改苦役為流放,聶赫留朵夫也與她同行。

影片通過兩人的經歷表現了兩人在精神上的復活

41、白痴

經典名著

《白痴》寫成於1868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成熟期的作品。小說的男主人公梅什金公爵是寄寓作家理想的一個基督式的人物,他純潔、善良、坦率,對不幸的人充滿同情,對社會的不公平表示強烈的不滿。但他不了解人間痛苦的真正原因,因此他並不能解決任何矛盾,也無力對周圍的人施加任何影響,凡是他想幫助的人最終仍是不幸。女主人公納斯塔西亞?菲利波夫娜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父母雙亡後被貴族托茨基收養,成年後成為他的外室。她聰明,高傲,具有非凡的美和複雜的內心世界,嚮往美好的生活,對玩弄和蹂躪她的貴族地主懷著強烈的憎恨,同時她又感到自己是「墮落的女人」,不配有更好的命運,為此她向周圍的人進行報復並折磨自己。她的悲慘結局,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萬惡的有力控訴。

《白痴》是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蜚聲世界文壇的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它廣泛地描繪了俄國當時的社會生活,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塑造了許多極為鮮明,具有豐富而深刻心理活動的人物。因而,這部小說至今仍為各國讀者所欣賞,依然具有永不衰竭的藝術魅力。

作者風采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托爾斯泰一起被譽為俄國文學的兩大柱石。1846年發表了他的成名之作《窮人》。由於社會的大變動及政治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認識發生轉變,認為不可能以革命方式改變社會,而想從宗教中尋找出路。在後二十年的創作活動中,他寫了大量的作品:《死屋手記》、《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罪與罰》、《白痴》、《惡魔》、《未成年者》和《卡拉馬卓夫兄弟》。這些作品,一方面描繪了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反映了下層人民的真實生活,無情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卻宣揚善惡並存和以「容忍,順從,寬恕」的宗教道德理想來消除社會矛盾和拯救人類。同時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是一位善於描寫人物心靈的偉大的藝術大師,他作品中人物心理的刻畫極為細膩、深刻,往往體現出某種哲學思想。

銀屏再現

影片《白痴》根據俄國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說改編,前蘇聯莫斯科電影製片廠1958年出品。

納斯塔西亞?菲利波夫娜心地善良,容貌美麗,卻不幸以賣笑為生。年輕人加尼亞想娶她為妻,卻利欲熏心,以她做交易,惟有單純善良的公爵梅什金一心愛慕著她。

影片反映了19世紀末俄國貴族階層生活的腐敗,該片在1959年獲全蘇電影節二等獎。

42、跳來跳去的女人

經典名著

俄國現實主義作家契訶夫在他的小說《跳來跳去的女人》中,塑造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高度概括的典型人物。小說女主人公有一套據以行事的生活觀念:人的美、人的價值就在於他的不同凡響。而她的丈夫只是個普普通通的醫生,於是她整天都在尋覓英雄。女主人公雖無惡意,但她卻在不斷損害著自己的丈夫。小說進入尾聲時才點出真正的英雄原來就是在故事中一直充當配角的戴莫夫醫生。他之所以美就在於他雖然才智出眾,卻從未自命不凡,他總是默默無聞地盡著自己的義務,甚至不顧自身安危去搶救病人。這樣一個在平凡勞動中完成著不平凡事業的人物在死後才被發現,得到承認。契訶夫一方面讚美了普通勞動者的心靈美,另一方面則鞭撻了那種蔑視勞動、欺名盜世、心靈空虛的人物。

作者風采

契訶夫(1860—1904)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出生在大岡羅格一個小市民家。父親是小雜貨店老闆,家庭生活並不富裕。他依靠當家庭教師念完了中學,並進入了莫斯科大學,同時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其創作廣泛、深刻、真實地反映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俄國社會生活,具有進步的民主主義傾向。他以現實主義小說著稱,是短篇小說巨匠。在藝術上,他不僅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而且還能從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中,抓住真實而典型的出人意外的細節,畫龍點睛般地加以突出。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富於節奏感、寓意深刻。其藝術造詣至今仍有巨大的借鑒價值和美學意義。代表作有《胖子和瘦子》、《小公務員之死》、《苦惱》、《萬卡》、《變色龍》、《第六病室》、《帶閣樓的房子》、《套中人》等。

契訶夫是19世紀後半期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藝術大師,他樹立了以中短篇小說表現複雜的生活現象和重大主題的卓越典範。

銀屏再現

影片改編自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同名小說《跳來跳去的女人》。

影片講述了一對夫妻的故事。女主人公奧利格?依萬諾夫娜生性喜愛結交名流,追求藝術,因父親知遇之恩嫁給一個醫生得莫夫,但因迎逢名流而與名畫家發生婚外情,得莫夫以寬容之心召喚她回歸不成,就捨命救治病人而患上傳染病。此時醫學辦對得莫夫的推崇與敬重,使得奧利格最終明白身邊的人原來是未來真正名流,但得莫夫因病重而去世,留給奧利格只有虛榮後的滿心懊悔與慚愧。故事以最尋常的素材——婚外戀,卻傳達了一個真理:最忽視的反而是最珍貴的。女主人公追求名人豈不知卻害了正將成為名人的丈夫,得莫夫的逝世,給她敲響了最終的警鐘。

43、好兵帥克

經典名著

《好兵帥克》全名《好兵帥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遭遇》,它是捷克傑出的諷刺作家哈謝克的一部長篇政治諷刺小說。作家以自己在奧匈帝國軍隊服役時所獲得的大量素材提煉而成。

小說以普通士兵帥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經歷為線索,深刻揭露奧匈帝國統治者的兇殘專橫及其軍隊的腐朽墮落。他們對人民*淫掠奪,官兵之間欺上壓下,「友軍」之間相互傾軋,他們虐待俘虜,各級軍官個個愚昧無知、貪婪腐敗。這一切,在小說中暴露無遺。小說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與人民血肉相連的普通捷克士兵帥克的智慧、力量以及對佔領者的不滿情緒與自發反抗的精神。帥克善良又勇敢,機智而不露聲色,貌似平凡,而且有點「愚昧」和滑稽可笑。然而他卻善於運用民間諺語、笑話,接過上司的口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伺機巧妙地同反動統治者作鬥爭。只要他到哪裡,那裡就被攪得雞飛狗跳、天翻地覆,把反動政權的秩序搞得一團糟,使反動統治機器無法運動。從而表達對敵人的無比仇恨和對異族統治下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與無比關懷。小說出版後被譯成4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都擁有廣泛的讀者,享有世界聲譽。

作者風采

哈謝克(1883-1923),捷克傑出的諷刺作家,生於布拉格的一個貧苦教師家庭。17歲入商業學校學習,受班主任、歷史小說家伊拉塞克的熏陶,開始業餘寫作。畢業後,擔任銀行小職員。他曾以高爾基為榜樣,遍游全國。在社會大學裡,他飽嘗民族壓迫和社會不平的滋味,廣泛了解社會生活,為今後的創作做了充分的準備。1918年在基輔參加紅軍,不久便加入布爾什維克黨。1920年回布拉格,從事專業創作。哈謝克一生寫了上千篇短篇小說和小品文,還寫過一些劇本。短篇小說主要有《女僕安娜的紀念日》、《得救》、《巴拉頓湖畔》,長篇小說有《好兵帥克》等。

銀屏再現

影片根據捷克諷刺作家哈謝克著名小說《好兵帥克》改編而成。

奧匈帝國軍官司什卡的傳令兵帥克,心地善良,喜歡說話,遇到了一連串的災難。影片忠實於原著,以詼諧幽默的表現形式,形象地再現了帥克的智慧、力量以及滑稽可笑。

44、獵人筆記

經典名著

《獵人筆記》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現實主義力作。

《獵人筆記》是一部形式獨特的特寫集。作品控訴了腐朽的農奴制度,表現了作者的民主主義思想。作品以一個獵人的行獵為線索,刻畫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婦、城鎮醫生、貴族知識分子、農奴、農家孩子等眾多的人物形象,真實地展現了農奴制背景下外省城鄉各階層人民的生活風貌。在美麗的大自然的景色中,發生的卻是種種悲劇,體現了對農奴制度的無言控訴。作品也生動地描述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作品採用見聞錄的形式,真實、具體、生動、形象,體裁風格多樣,語言簡練優美,可謂散文化小說、詩化小說的範例。別林斯基評價該作品「從一個前人所不曾有過的角度接近了人民」。《獵人筆記》是作者成名之作,對俄羅斯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

作者風采

屠格涅夫(1818-1883),生於世襲貴族家庭,是俄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曾在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就讀,並開始詩的創作。後到德國學習,長期僑居國外。1847-1852年發表了《獵人筆記》,揭露農奴主的殘暴和農奴的悲慘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監禁中寫成的中篇小說《木木》表現了對農奴制的抗議。早期詩作有《帕拉莎》、《地主》,其他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父與子》、《煙》、《處女地》,中篇小說《阿霞》、《多餘人的日記》等,還有劇本《村中一月》和散文詩等。他善於寫景,擅長塑造少女形象,風格清新,富於抒情,被列寧譽為俄國的語言大師。

銀屏再現

影片《獵人筆記》根據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它從小說中選取了一個故事——《護林員》拍攝成電影。

影片忠實於原著的風格,以優美的畫面,生動的人物形象,再現了廣袤俄羅斯大地上秀麗的自然風光、勤勞儉樸的勞動人民。影片以一個護林員的悲慘遭遇,真實地展現了俄國農奴背景下的勞動人民掙扎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凄苦生活。林中的景色美不勝收,盡忠職守的護林員看護著森林,即便是一根樹枝,別人也休想從這兒偷走。雖然他盡心儘力地幹活,可貧苦、飢餓卻困擾著他。他的妻子因病去世,留下一個12歲的女兒和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他們的生活極為艱難,常常是食不果腹。儘管這樣,護林員對工作仍舊是兢兢業業。然而苦難尚未結束,一位先生到林中打獵,誤打中了護林員,結束了他苦難深重的生命。而他那兩個可憐的孩子,從此更加孤苦無依。

45、罪與罰

經典名著

《罪與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具有世界聲譽的一部長篇小說。故事發生在彼得堡,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是個有才智的大學生,迫於貧困不得不輟學。為了得到金錢,他殺死了以放債為生的老太婆。犯罪後,他精神上受到了難忍的折磨,感到自己並不是強者。在靠賣淫養家的索尼雅——無邊苦難的化身——的感化下投案自首,並走向「新生」。小說以彼得堡的貧民生活為背景,真實地描寫了窮人的生活。小說觸及社會生活畫面廣泛,人物心理刻畫細膩入微,是作者最富於社會歷史意義的一部心理小說,是俄國文學史上一部傑作,被別林斯基讚許為俄國文學史上「社會小說的第一次嘗試」。

作者風采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托爾斯泰一起被譽為俄國文學的兩大柱石。1846年發表了他的成名之作《窮人》。由於社會的大變動及政治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認識發生轉變,認為不可能以革命方式改變社會,而想從宗教中尋找出路。在後二十年的創作活動中,他寫了大量的作品:《死屋手記》、《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罪與罰》、《白痴》、《惡魔》、《未成年者》和《卡拉馬卓夫兄弟》。這些作品,一方面描繪了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反映了下層人民的真實生活,無情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卻宣揚善惡並存和以「容忍,順從,寬恕」的宗教道德理想來消除社會矛盾和拯救人類。同時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是一位善於描寫人物心靈的偉大的藝術大師,他作品中人物心理的刻畫極為細膩、深刻,往往體現出某種哲學思想。

銀屏再現

影片《罪與罰》根據俄國著名小說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說改編,由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出品。

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是一個貧窮的學生,在校雖表現突出,畢業後卻馬上面臨著失業,踏入社會後的拉斯柯爾尼科夫看到現實生活中只有錢可以解決一切,於是動了搶劫當鋪的念頭,經過縝密計劃,搶劫成功了,拉斯柯爾尼科夫的境況也因此有所改變。但他終於熬不過良心的譴責,決心向警方自首。

影片保持了原著的風格,描寫了19世紀俄國小人物的貧窮無奈,觀後引人深思。

46、驛站長

經典名著

普希金是俄國19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是使俄國文學獲得世界聲譽的第一個人。他在文學史上被稱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後來的俄羅斯著名小說家岡察洛夫說他是「俄羅斯藝術之父和始祖」。他的《棺材店老闆》、《驛站長》等小說一發表便成為經典之作。他創立了俄國文學的語言規範,成為真正俄國的民族語言。

普希金代表性的短篇小說有《別爾金小說集》、《杜勃羅夫斯基》、《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兒》等,《別爾金小說集》中尤以《驛站長》最具文學價值。《驛站長》收錄了將普希金有代表性的兩部作品:短篇小說集《別爾金小說集》和短篇小說《杜勃羅夫斯基》。在這些作品中,普希金廣泛地描寫了二十年代俄國的社會生活圖景和各色各樣的人物,其中有貴族、外省地主、軍官、小官吏和城市小手工業者等。普希金對現實生活作了廣泛地典型概括,真實地表現了各種人物的精神面貌,故事讀來親切動人,如親臨其境,既開闊了眼界,又得到了一次美好的藝術享受。

作者風采

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1799-1837),是19世紀俄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最優秀的代表,也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於莫斯科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12歲時入皇村學校學習,畢業後到外交部供職,因參加過「十二月黨人」的活動和寫政治詩,於1820年被ZF流放南俄。1831年重入外交部供職。1837年沙皇尼古拉一世任命他為宮廷近侍,但他拒不接受,ZF便縱容一逃亡的法國保皇黨人在決鬥中殺害了他。普希金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有抒情詩、敘事詩、悲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長篇詩體小說、中篇小說,代表作有《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兒》,詩歌《葉甫蓋尼?奧涅金》,還有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等。他是俄羅斯近代文學的奠基者和俄羅斯現代文學語言的創建者,高爾基稱他為「偉大的俄羅斯文學之始祖」。

銀屏再現

影片《驛站長》根據俄國著名作家普希金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驛站長是個五十開外的老頭,他每日接待著來來往往的客人,招待他們吃住,還要受人們因心緒不好而給他的氣。一天,驛站來了一位騎兵上尉明斯基。就在老人及女兒冬妮亞做好了晚餐並準備好明斯基上路的馬匹時,上尉卻幾乎失去了知覺。冬妮亞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明斯基,老人也從很遠的地方請來了醫生。但醫生檢查了明斯基之後,只同他耳語了一陣子,吃完飯就離開了。上尉病癒上路了,他建議順路帶冬妮亞去村邊的教堂,驛站長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但是冬妮亞一去不回。老人四處尋找女兒,給明斯基看病的大夫告訴他,上尉根本沒生病,還付了一筆錢以封住醫生的嘴。驛站長明白女兒被騙走了。驛站長尋女兒來到了聖彼德堡,卻被暴怒的上尉推下了樓梯。老人回到驛站,重操舊業,但他一下子老了許多。幾年後,一個男孩帶驛站最後一個客人去看了驛站長的墳墓,並告訴他:曾有一個年輕美麗的貴夫人,帶了三個孩子來過這個墳墓,貴夫人還哭過。

47、被侮辱與被損害的

經典名著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是俄國偉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長篇小說創作於1861年。全書由四個部分和一個結尾組成。故事發生在50年代末的彼得堡,正值農奴制崩潰和資本主義興起的時期。資產階級冒險家和騙子華爾戈夫斯基親王同被他侮辱和損害的人們之間的衝突組成了小說的主要內容。華爾戈夫斯基一手製造了兩個家庭的悲劇,一是他侵吞了貧窮、沒落的伊赫德曼耶夫貴族家庭的僅有的一座田莊,並且為了娶擁有百萬家產的卡佳做兒媳而破壞了伊赫德曼耶夫的女兒娜塔莎同自己的兒子阿遼沙的婚事。另一個是斯密司老人一家,他的女兒被華爾戈夫斯基始亂終棄,騙走了財產,死於貧病交迫之中,斯密司也最終死於貧困。斯密司的外孫女不能寬恕她的父親——華爾戈夫斯基,她的倔強、帶有瘋狂的反抗精神引起人們對「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同情,對黑暗社會的憎恨,顯示了小說的現實主義力量。小說的嚴重缺點是這些不幸的人往往是逆來順受,流露出毫無出路的絕望情緒。

作者風采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托爾斯泰一起被譽為俄國文學的兩大柱石。1846年發表了他的成名之作《窮人》。由於社會的大變動及政治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認識發生了轉變,認為不可能以革命方式改變社會,而想從宗教中尋找出路。在以後二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寫了大量的作品:《死屋手記》、《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罪與罰》、《白痴》、《惡魔》、《未成年者》和《卡拉馬卓夫兄弟》。這些作品,一方面描繪了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反映了下層人民的真實生活,無情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卻宣揚善惡並存和以「容忍,順從,寬恕」的宗教道德理想來消除社會矛盾和拯救人類。同時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是一位善於描寫人物心靈的偉大的藝術大師,他作品中人物心理的刻畫極為細膩、深刻,往往體現出某種哲學思想。

銀屏再現

影片《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根據俄國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青年作家依萬默默地愛著年輕的姑娘娜達莎。然而娜達莎卻深愛著奧爾斯基公爵的兒子阿洛莎。因為娜達莎是平民的女兒,愛財如命、惟利是圖的奧爾斯基公爵百般阻撓他們的戀情,威脅阿洛莎如不與富有的卡佳結婚就取消他的繼承權。並且想方設法要阿洛莎與卡佳在一起,給他們製造相互溝通的機會。懦弱的阿洛莎把對娜達莎的山盟海誓全都拋在了腦後。同時奧爾斯基公爵利用依萬對娜達莎的愛來侮辱他們。依萬從一位貴族家中救出的小女孩正是當年被奧爾斯基拋棄的姑娘的女兒。當年奧爾斯基公爵騙去姑娘的全部錢財,致使姑娘與女兒流落街頭,最終病死。娜達莎的命運又如何呢?

48、奧勃洛莫夫

經典名著

長篇小說《奧勃洛莫夫》是俄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岡察洛夫的代表作,在俄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小說塑造了一個正直、善良、溫柔,卻慵懶懈怠、耽於幻想、無所作為、因循守舊的人物形象。地主知識分子奧勃洛莫夫養尊處優,視勞動與公職為不堪忍受的重負。儘管他設想了龐大的行動計劃,卻無力完成任何事情,最後只能躺在沙發上混日子,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懶漢和廢物。小說細膩地描寫了他精神上的死亡過程,表達了農奴制改革前夕社會強烈的反農奴制情緒和要求變革的願望。奧勃洛莫夫是農奴制崩潰的產物,他的性格是死氣沉沉的莊園生活對其生活精神影響的必然結果。他的形象標誌著俄國19世紀「多餘人」蛻化的極限,是一個沒落地主的典型。

作者風采

岡察洛夫(1812—1891)俄國現實主義小說家,出生於西姆比爾斯克一個半貴族半商人的家庭。1831年進入莫斯科大學,與別林斯基、赫爾岑、萊蒙托夫同學。1847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平凡的故事》,轟動了彼得堡。1852隨戰艦巴格達號訪問了歐、非、亞三洲,寫了兩卷旅途隨筆。1855—1860年,擔任圖書審查工作,這期間出版了他構思十年的巨著《奧勃洛莫夫》。1869年,他的第三部長篇小說《懸崖》問世。之後陸續發表了一些短文,隨筆等。

銀屏再現

影片根據俄國現實主義小說家岡察洛夫的同名小說《奧勃洛莫夫》改編。

奧勃洛莫夫是個慵懶懈怠、無所作為的地主知識分子,他整日的生活就在一張大沙發上度過。在好友施托爾茨的一再敦促下,奧勃洛莫夫振作起來,整理行裝,預備去巴黎。不僅如此,他還墜入了情網,愛上了奧莉加。而奧莉加看到奧勃洛莫夫內心的溫柔和善良,也愛上了他,並且抱著滿腔熱忱,決心喚醒這個沉睡的生命。但是愛情發展到需要負擔起成家立業的艱辛職責的時候,奧勃洛莫夫陷入了煩惱與痛苦之中。他退縮了,他找出種種借口,連連失約,終於兩個人不得不分手。後來他和會做餡餅並且善於服侍他的房東太太普舍琴科夫人這個善良的小市民女人結合。在維堡區的一處庭院里找到了另一個奧勃洛莫夫田莊,吃著、睡著,緩緩地,過早地進入了墳墓。

49、白夜

經典名著

《白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前期作品,和同期的其他中短篇小說比較,《白夜》的基調比較柔婉。小說完成於一八四八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十年代文學創作的代表作之一。它也是一篇關於「小人物」的中篇小說。小說流露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對「小人物」的深切同情,將主人公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白夜》講敘了一個以幻想度日的人和一個自幼父母雙亡、與奶奶相依為命、與房客私訂終身的姑娘納斯金卡四個夜晚心與心的交流。對愛的追求將他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使之由陌路成為知己甚至情人,但又是對愛的承諾和關照使他們又各歸其位,前者仍活在幻想之中,後者則與心愛之人步入結婚殿堂;然而,瞬間的心與心的碰撞則成永恆。

作者風采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托爾斯泰一起被譽為俄國文學的兩大柱石。1846年發表了他的成名之作《窮人》。由於社會的大變動及政治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認識發生轉變,認為不可能以革命方式改變社會,而想從宗教中尋找出路。在後二十年的創作活動中,他寫了大量的作品:《死屋手記》、《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罪與罰》、《白痴》、《惡魔》、《未成年者》和《卡拉馬卓夫兄弟》。這些作品,一方面描繪了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反映了下層人民的真實生活,無情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卻宣揚善惡並存和以「容忍,順從,寬恕」的宗教道德理想來消除社會矛盾和拯救人類。同時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是一位善於描寫人物心靈的偉大的藝術大師,他作品中人物心理的刻畫極為細膩、深刻,往往體現出某種哲學思想。

銀屏再現

影片《白夜》根據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影片生動地敘述了一個內心孤獨、純真的幻想者與同樣孤獨純真的少女納斯金卡之間一段短暫卻十分甜美、充滿詩意的愛情故事,令人蕩氣迴腸、沁人心脾。雖然兩個人只在一起度過了四個晚上,但那純潔善良忘我的愛永遠銘刻在他們的記憶中,也永遠銘刻在觀眾的記憶中。

50、木木

經典名著

《木木》創作於1852年,由於遭到官方的查禁,它在1885年才得以發表在《現代人》雜誌上。它是屠格涅夫最為出色的一部短篇小說,具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

《木木》取材於現實,戈拉希姆的原型即是屠格涅夫幼年時家中一位名為安德烈的農奴,而地主婆的身上則有屠格涅夫母親的影子,屠格涅夫對真實的生活加以提煉,使之得到升華。戈拉希姆是一名啞巴農奴,他力大無窮,生性嚴肅,但在笨拙木訥的外表下,卻有顆敏感、溫柔、渴盼溫情的心。柔弱和善的洗衣女工塔季揚娜是他傾慕的對象,卻不幸被任性驕橫的地主婆許配給了一個酒鬼,最後被迫遠走他鄉。為了彌補失落的愛情,戈拉希姆收養了小狗木木,將自己的一腔愛意盡數傾泄在它身上。可這點可憐的慰藉也不能見容於女主人,最後,被迫將木木溺死的戈拉希姆懷著滿腔憤恨回到故鄉去了。戈拉希姆可謂是俄國農奴的典型代表,他們溫馴沉默,老實可靠,但倘若遭受過分的壓榨,他們同樣會奮起反抗,從戈拉希姆的身上,屠格涅夫看到了俄國的新希望。

作者風采

屠格涅夫(1818-1883),生於世襲貴族家庭,是俄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曾在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就讀,並開始詩的創作。後到德國學習,長期僑居國外。1847-1852年發表了《獵人筆記》,揭露農奴主的殘暴和農奴的悲慘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監禁中寫成的中篇小說《木木》表現了對農奴制的抗議。早期詩作有《帕拉莎》、《地主》,其他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父與子》、《煙》、《處女地》,中篇小說《阿霞》、《多餘人的日記》等,還有劇本《村中一月》和散文詩等。他善於寫景,擅長塑造少女形象,風格清新,富於抒情,被列寧譽為俄國的語言大師。

銀屏再現

故事發生在俄國一個農莊里。農莊主是一位高傲、孤僻、怪異的女人,由於被丈夫拋棄而孤獨變得自虐。在極其矛盾的情感中生活著。莊裡新來的聾啞看門人愛上年輕的女傭達吉亞娜。女主人得知此事,把達吉亞娜安排嫁給了她並不愛的卡皮爾。在當時社會無力反抗的達吉亞娜,在新婚之夜將自己全部獻給了深愛的看門人。婚後第二天達吉亞娜與卡皮爾被派到一個非常偏僻的農村做事。痛苦的看門人把全部感情投入到一隻拾來的小狗身上。因為他講話只能發「木、木」的聲音,所以人們把這隻狗叫做「木、木」。然而,女主人卻命令管家把狗處死。她要徹底把達吉亞娜的影子從看門人的心中趕走。在湖面上看門人把一邊拴著狗,一邊拴著石頭的繩子放在水裡他的舉動是對當進位度的無聲控訴。

51、唐璜

經典名著

「諷刺史詩」——《唐璜》

長篇敘事詩《唐璜》是拜倫的才華與詩歌藝術的最高結晶。它是世界文學史上一個偉大而奇特的現象,歌德稱之為「絕頂的天才之作」。

長詩的內容觸及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歐洲反對專制暴政,反對封建復辟鬥爭,辛辣的社會諷刺是它的基調,諷刺的矛頭直指神聖同盟和歐洲的反動勢力。

《唐璜》:一部全新詩體,世界文學史上的獨特現象

長詩以改造過的義大利8行詩體形式出現,體現了拜倫的獨創性。

詩體既具有史詩的規模、容量與氣概,又有小說的紛繁糾葛和意趣;既有戲劇的緊張衝突與效果,又有政論的犀利哲思與睿智,更有遊記的千姿百態與情致。它將文學各種體裁融於一體,在現實主義的廣闊畫面中,浸透著浪漫主義激情,賦予豐富的想像。

作者風采

拜倫(1788—1824)是偉大的英國詩人,英國和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傑出的代表,他出生於倫敦的破落貴族家庭,10歲繼承爵位。1805—1808年,拜倫在劍橋大學學習期間,酷愛哲學,接受了啟蒙思想。1809年發表第一首長篇諷刺詩《蘇格蘭詩人和蘇格蘭批評家》,初露鋒芒。1809—1811年,拜倫遊歷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臘諸國,1812年發表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長詩風靡英國,拜倫一夜成名。

1812—1816年,針對英國反動制度和拿破崙暴行,拜倫發表一系列政治抒情詩和諷刺詩,如《給一個哭泣的貴婦人》、《拿破崙的告別》等。在此期間,陸續發表了一組被稱為「東方敘事詩」的浪漫主義抒情敘事長詩。這部長詩中,拜倫塑造了著稱於文學史的一系列「拜倫式英雄」。1817年,拜倫移居義大利,參加燒炭黨人的革命活動,藝術上進入創作的鼎盛時期,連續發表不朽之作,如長詩《貝波》、政治諷刺長詩《審判的幻影》、《青銅騎士》、長詩《唐璜》。1823年,為支持希臘獨立革命,投筆從戎。1824年4月18日死於密索龍琪軍中,終年36歲。

為希臘獨立獻身的拜倫

19世紀的英國作家,沒有誰能比拜倫更引人注目。生前,他是英國社會風暴的核心,而他的死更是轟轟烈烈、舉世矚目。19世紀20年代,拜倫一直關注著希臘人民的鬥爭,為支援希臘革命,1823年5月,他啟程駛向希臘。他拿出自己的所有積蓄,招募士兵,自付軍餉,親自指揮軍隊,勇敢殺敵,表現出大無畏的鬥爭精神和卓越的組織才能。1824年,拜倫染上熱病,死神奪去了拜倫年輕的生命。

拜倫的死使全希臘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希臘為他舉行了國葬。拜倫的姐姐為他寫了一個簡短而含義深邃的墓志銘:這裡埋葬著《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作者的遺骸,他於1824年4月19日在希臘故去。那時他正在為那個國家奪回它古代的自由和光榮而進行英勇的戰鬥……

銀屏再現

影片根據拜倫的長篇敘事詩《唐璜》改編,美國華納影片公司1938年出品。

風流倜儻的劍俠唐璜游遍歐洲各國,各位淑女喜設陷阱讓唐璜自投羅網,而鬧得緋聞四起、惡名昭彰。唐璜為躲避情敵而假冒王爺迎娶黛安娜,事情敗露被逐回西班牙。西班牙駐英大使迪波蘭伯爵代為推薦予皇后,囑其好自為之。西班牙首相狄洛卡欺瞞國王窮兵黷武,陷全國於水深火熱之中。國王昏庸,王后雖想勵精圖治,但處處受限,唐璜返國向王后面奏民情,並任職皇家軍事學院,首相迫國王召回迪波蘭,中途再予監禁並嚴刑逼問英西貿易巨款下落。唐璜對王后一見鍾情,在學院再度鬧鬼聞而被放逐,半途得知大使被劫,召集學院學生瓦解首相陰謀,而王后卻對唐璜動情,為了國家,唐璜只有……

影片耗費巨資,拍攝得絢爛奪目、五光十色,本片榮獲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金像獎。

52、聖經故事

經典名著

《聖經故事》是生活亞、非、歐三大洲交界處的古代3:28:00| 引用 | 回復 狼王閃電

希伯來民族數千年歷史長河中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猶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經典。它構成了西方社會兩千年來的文化傳統和特點,並影響到世界廣大地區的歷史發展和文化進程。《聖經》不僅僅只是一本宗教讀物,其中融合著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它與希臘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歐美文化。

《聖經故事》反映了猶太民族的形成發展,讚頌了猶太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這些美麗的故事,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是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曾給無數的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提供無窮的靈感與啟迪,至今仍有極高的閱讀價值。

銀屏再現

《霸王妖姬》

影片根據聖經故事中大力士參孫的故事改編,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1944年出品。影片描述了大力士參孫的故事。上帝賜予大力士參孫無比的神力,並要他牢記力量是來自他的頭髮。但參孫被嬌美無比的狄萊拉所迷惑,在被仇人逮獲後斷髮刨目,並受盡侮辱。當參孫再次見到狄萊拉時,方知自己被人利用而後悔莫及。上帝感到參孫的悔意,再次賦予他神力。在仇人的競技場上,參孫與狄萊拉合作,施展神力推倒神廟,與所有仇人同歸於

53、包法利夫人

經典名著

《包法利夫人》是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中的一部力作,它的發表引起軒然大波,被人指控為傷風敗俗。《包法利夫人》通過艾瑪這個放蕩女人的悲劇,揭露了資產階級豪紳富商的虛情假意,以及殘害婦女的卑劣嘴臉,鞭撻了使艾瑪墮落的社會。小說取材於一個真實的事件,但作家福樓拜並非單純地複述這個事件,而是運用藝術概括的手法,把人物情節典型化,從而深刻地揭露了法國資產階級的惡德敗行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真實地反映了19世紀上半葉的法國社會現實。

作者風采

居斯塔夫?福樓拜(1821-1880),生於法國北部盧昂的一個世族之家。曾在巴黎攻讀過法學,後因病輟學,從事寫作,以樸實、嚴謹、用詞精當成名,被譽為「文學基督」,是法國名揚後世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包法利夫人》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第二部為《薩朗波》,描述公元前迦太基發生的僱傭兵和民眾的起義。第三部《情感教育》是一部政治性很強的小說,是革命的1814年的形象編年史。此外,他還發表了以宗教傳說為題材的《聖安東的誘惑》、《三個故事》和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布?華爾和貝居舍》(未完)。

銀屏再現

影片《包法利夫人》根據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的同名小說改編,1973年由法國出品。愛瑪?包法利在諾曼底的一個小鎮過著乏味的生活,她的丈夫是個非常平庸、沒有抱負的醫生。她對自己的丈夫感到非常失望。在浪漫激情的影響下,她成了一個花花公子的情婦,隨後又成為一個庸俗的公證書記員的情婦。最終感情破滅,債台高築,服毒自殺。

影片以細膩的手法刻畫了包法利夫人的內心世界,描述了女性對情感生活感到不滿的悲慘故事。

54、巴黎聖母院

經典名著

《巴黎聖母院》發表於1831年,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奠基者——雨果的第一部具有重大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的長篇小說,被譽為浪漫主義的代表作。

小說通過吉普賽女郎愛斯美拉達,被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孚羅洛誣陷迫害致死的悲慘故事,深刻地揭露了教會的黑暗、僧侶的虛偽和封建貴族的殘忍。

小說描寫的是15世紀的巴黎社會,貶斥的卻是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現實,通篇充滿了反封建、反教權和反社會黑暗的浪漫主義戰鬥精神。

作者風采

一代文豪——雨果

維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紀法國重要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1802年2月26日出生於法國東部的貝尚松省。雨果在文藝思想上支持浪漫主義,在政治上支持資產階級自由主義。1827年發表了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這篇《序言》成為當時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雨果也被認為是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

雨果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1831)、《悲慘世界》(1862)、《海上勞工》(1866)、《笑面人》(1869)等。

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正在布魯塞爾。公社遭到殘酷鎮壓之際,他大聲疾呼為公社辯護,全力爭取對公社社員的赦免。187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九三年》是雨果後期的重要作品,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

銀屏再現

1957年,法國巴黎電影製片公司和義大利羅馬電影製片公司共同合作,將雨果的名作《巴黎聖母院》搬上銀幕。

影片中的愛斯美拉達是真、善、美的化身,她的出現喚起了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孚羅洛埋藏多年的慾火。當他得知愛斯美拉達另有所愛,且不屈服於他的淫威時,便想盡辦法置她於死地。奇醜無比的敲鐘人加西莫多捨命保護這位美麗的姑娘,當他看到美麗的少女被送上絞架時,終於看清了主人的險惡之心,憤怒之至把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從塔頂推了下去。

半個世紀過去了,人們似乎仍然能聽到巴黎聖母院雄渾的鐘聲在訴說著這個令人回味的故事。

55、紅與黑

經典名著

《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第一部重要的現實主義傑作,對19世紀歐洲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小說敘述了主人公於連的追求、奮鬥和失敗,反映了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小資產階級青年的命運。作者司湯達曾說:「這部小說並非小說……,而是認認真真地描寫19世紀初30年代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ZF所帶來的社會風氣。」1830年《紅與黑》的發表,確立了司湯達在法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紅」與「黑」小說原名《於連》,1830年5月,在校印期間改名為富有象徵意義的《紅與黑》,但對紅與黑的含義,解釋各不相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紅」指拿破崙時代的軍裝,「黑」指神父的教服;有人認為「紅」指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英雄時代,「黑」指卑鄙、可恥的復辟王朝統治時代;有人認為「紅」象徵於連熾熱的心靈和他那像一團火一樣旺盛的精力,「黑」象徵復辟王朝的黑暗、偽善。「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姆雷特」,「紅」與「黑」到底象徵什麼,還是讓讀者讀完小說後去揣摩、理解吧!

一樁案子引出一部名著

《紅與黑》的創作衝動來源於一樁情殺案。1827年12月的《司法公報》刊登了貝爾德事件,講述神學院學生安托尼?貝爾德擔任家庭教師時,同他的女主人秘密相愛,最後在妒忌和絕望的衝動下竟向她開了兩槍。司湯達根據這一案件並參考其他有關的社會新聞,寫成了《紅與黑》這部名著。

作者風采

司湯達(1783—1842),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創始人。本名亨利?貝爾,1783年1月23日出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城。7歲喪母,從小受外祖父影響,很早便閱讀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人的著作。年輕時曾加入拿破崙軍隊,先後隨拿破崙南征北戰。波旁王朝復辟後被掃地出門,在義大利旅居7年,開始從事寫作,完成《海頓、莫扎特、梅達斯太斯的生平》、《義大利繪畫史》等。1822年,匿名為英國報刊撰寫巴黎的通訊報道,這些文章在他死後集成《英國通訊集》。1823—1825年,發表文藝論文《拉辛和莎士比亞》,提倡「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此後創作了一系列小說《阿爾芒斯》、《紅與黑》、《紅與白》、《巴馬修道院》,其中最負盛名的是《紅與黑》和《巴馬修道院》。

名人趣聞

一生用過109個筆名

在世界著名作家中,司湯達以喜歡用筆名而聞名。他一生一共用過109個筆名,甚至連寫信也不用自己的真實姓名和地址,常常弄得收信人莫名其妙。當然,在這109個筆名中,最著名的是「司湯達」這個響亮的名字。

銀屏再現

影片《紅與黑》根據司湯達的同名小說改編、拍攝而成,前蘇聯高爾基青少年電影製片廠出品。敘述了小人物於連與市長夫人德瑞拉的愛情悲劇,展示了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廣闊的社會畫卷。

於連扮演者的精彩表演將於連追求、奮鬥、失敗的一生刻畫得淋漓盡致。

56、三劍客

經典名著

《三劍客》以17世紀初期的法國社會為背景,通過主人公達達尼埃及三個火槍手的種種奇遇,描寫了上層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鬥爭。小說主人公達達尼埃是一個貴族子弟,遵從父命來效力於國王路易十三的火槍隊隊長,與其手下的三個火槍手結成好友。達達尼埃鍾情於王后的貼身侍女伯納肖夫人,願為她而替王后赴湯蹈火。王后與英國首相白金漢爵的私情為紅衣主教黎世留覺察。黎世留得知王后將國王贈給她的那串金剛鑽墜子送給了白金漢公爵後,讓國王舉行盛大舞會,要王后戴上墜子出席,以此讓王后丟臉,來發泄他們之間爭權奪利的宿怨。達達尼埃與三個火槍手憑著自己的勇氣和智謀,闖過黎世留設下的重重阻礙,從英國取回墜子,在舞會開始的前一刻送到王后手中。

《三劍客》是一部歷史小說,但作者大仲馬不拘泥於歷史,在此基礎上添加自己豐富的想像力,使它成為一部引人入勝的俠士小說,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

作者風采

法國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

亞歷山大?仲馬(1802—1870),世稱大仲馬,是19世紀上半期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他的作品故事生動、情節曲折、引人入勝。

大仲馬於1802年7月24日生於維萊爾—科萊特城。年輕時當過小職員、文書,因一心想從事文學活動,便辭掉職務,開始進行文學創作並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大仲馬的主要文學成就在於小說創作方面,代表作品有《三劍客》(1844)、《瑪爾戈王后》(1845)、《基度山恩仇記》(1845)。大仲馬一生創作頗豐。維克多?雨果評價大仲馬時說:「他就像夏天的雷陣雨那樣爽快,是個討人喜歡的人。他是濃雲、是雷鳴、是閃電,但他從未傷害過任何人。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像大旱中的甘霖那般溫和,為人寬厚。」

名人趣聞

「原來是三劍客先生!」

有一次,大仲馬到西班牙旅行。一個海關職員要檢查他的行李,這時,旁邊不知誰說了句:「你要檢查大仲馬先生的行李?」那個職員一聽,忙不迭地趕快放行,嘴裡喃喃地說:「原來是三劍客先生!」

得知大仲馬來訪,西班牙全國上下一片歡騰,人們像迎接凱旋的英雄般地歡迎他。面對這動人的情景,就連一直對父親耿耿於懷的小仲馬也覺得,這次隨父親去西班牙是「不虛此行」。

銀屏再現

影片根據法國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美國米高梅影片公司1948年出品。

影片以驚心動魄的畫面,展現了宮廷的爭權奪利,刀光劍影。片中有宮廷內明爭暗鬥的政權爭奪權;有企圖挑起英法兩國戰爭的間諜戰;三劍客為保皇室氣概山河的生死戰。《三劍客》公映後,在美國引起轟動,成為美國1948年度十大賣座片之一。

這是一部具有極高觀賞價值與收藏價值的經典名片。

57、歐也妮?葛朗台

經典名著

《歐也妮?葛朗台》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全面而深刻地揭露資本主義社會裡程碑式的作品。以吝嗇鬼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和剝削活動為主線,以歐也妮的愛情和婚姻悲劇為中心事件,層層剖析了葛朗台的罪惡發家史和泯滅人性的拜金主義,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金錢關係。法國著名文藝批評家皮埃爾?馬爾貝里說:「巴爾扎克的小說真正定型是從《歐也妮?葛朗台》開始的。」《歐也妮?葛朗台》是巴爾扎克的代表作,它是《人間喜劇》中「最出色的畫卷之一。」語言精美生動,細節描寫精彩獨到,情節緊湊,布局嚴密,成功地塑造了葛朗台這個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著名的吝嗇鬼形象。

巴爾扎克與《人間喜劇》

19世紀30年代初,巴爾扎克產生了把自己的作品聯成一套的想法,即按一個總的計劃,把作品分在不同門類,並且用「人物再現法」,使有些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重複出現,把各個作品連接起來。他受但丁《神曲》的啟示,決定採用《人間喜劇》作為作品的名字。1842年,他發表《人間喜劇?前言》全面闡述了創作宗旨。他說,他立意要使他的作品成為一部完整的歷史,「其中每一章都是一部小說,每一部小說都描寫一個時代。」他說他要當法國社會的書記員,目的是用小說進行社會研究。

恩格斯評論《人間喜劇》時說: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里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

作者風采

巴爾扎克(1799-1850)是法國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恩格斯稱他是「比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左拉都要偉大得多的現實主義大師」。巴爾扎克生於法國西部的杜爾城。他小時候在旺多姆教會學校讀書,後進入巴黎的一所大學學法律。畢業後的巴爾扎克不顧父母反對立志從事文學創作。第一部作品歷史悲劇《克倫威爾》完全失敗。曾一度棄文從商均告失敗。商業上的失敗使他債台高築,拖累終生,但也為他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29年發表了長篇小說《舒昂黨人》。這是巴爾扎克獲得世界聲譽的第一部作品。此後他以旺盛的精力,驚人的速度寫出了一部又一部作品,築成了宏偉壯麗的文學大廈——《人間喜劇》,主要作品有《驢皮記》、《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幻滅》、《貝姨》等。

名人趣聞

鬧鐘是朋友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和許多作家一樣,有著自己的癖好。他喜歡與他創作緊密相關的四件東西:白袍子、黑咖啡、小桌子,還有一寶就是大鬧鐘。

巴爾扎克的大鬧鐘,不僅樣子說不上好看,而且還相當笨重。可是,巴爾扎克不管走到哪兒,就把它帶到哪兒,大鬧鐘跟著自己的主人不停地搬家,不停地躲債。巴爾扎克也最愛聽鬧鐘的話,平時他酣睡起來雷也打不醒,唯獨大鬧鐘一響,他就立即跳起來,穿著大白袍,坐在他心愛的小桌旁寫作。如果還不能擺脫睡意,他就泡杯黑咖啡清醒頭腦。評論家們都說:「鬧鐘成了巴爾扎克的好朋友。」

銀屏再現

影片《歐也妮?葛朗台》根據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的同名小說改編,1973年法國出品。

年輕的歐也妮自幼生活在索漠城,對父親葛朗台百依百順。葛朗台刻薄吝嗇,靠囤積居奇,投機倒把成為當地首富,因而受人「尊敬」。索城有身份人家紛紛巴結,欲娶歐也妮為妻。然而歐也妮卻愛上來自巴黎的落難公子——堂兄查理,並把自己的積蓄送給其作盤纏,因而遭到葛朗台的斥責和折磨,不久,袒護女兒的妻子也被葛朗台虐待致死。葛朗台多年後死去,歐也妮繼承了遺產,但心愛的查理卻成為負心漢……

該片細緻入微地將四大吝嗇鬼之一葛朗台,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本片獲1994年蒙特卡羅國際電視節觀眾獎。

58、高老頭

經典名著

錢可以買到一切,買到女兒。——《高老頭》

《高老頭》是巴爾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在《人間喜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間喜劇》龐大結構中的一個樞紐站,被稱為《人間喜劇》的「序幕」。

小說「撕下罩在家庭關係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以極大的藝術力量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小說的環境詳細逼真,細節描寫細膩生動,塑造典型人物性格突出,使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魅力,至今仍吸引著全世界的讀者。

作者風采

巴爾扎克(1799-1850)是法國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恩格斯稱他是「比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左拉都要偉大得多的現實主義大師」。

巴爾扎克生於法國西部的杜爾城。他小時候在旺多姆教會學校讀書,後進入巴黎的一所大學學法律。

畢業後的巴爾扎克不顧父母反對立志從事文學創作。第一部作品歷史悲劇《克倫威爾》完全失敗。曾一度棄文從商均告失敗。商業上的失敗使他債台高築,拖累終生,但也為他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29年發表了長篇小說《舒昂黨人》。這是巴爾扎克獲得世界聲譽的第一部作品。此後他以旺盛的精力,驚人的速度寫出了一部又一部作品,築成了宏偉壯麗的文學大廈——《人間喜劇》,主要作品有《驢皮記》、《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幻滅》、《貝姨》等。

名人趣聞

長袍加身才動筆

巴爾扎克在寫作之前,必定先要穿上一件白色的長袍子,才坐在書桌前寫作。穿著長袍子寫作,成了巴爾扎克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特點。

巴爾扎克的白色長袍,得來全屬偶然。有一天,他在街上買回一件白色的長袍,上下一般粗,像一個直筒,長過膝蓋,又像和尚的袈裟。他非常喜歡,認為這件衣服肥大,不影響頸部的自由活動,工作起來也很方便。

他為自己意外的收穫高興不已。於是,他拿著白袍子來到好朋友女作家喬治?桑的家裡,喬治?桑為了替巴爾扎克助興,馬上和一些朋友為巴爾扎克的白袍子乾杯慶賀。巴爾扎克在興奮之餘,穿上白袍,從台上取下一根七節燭台,一定要喬治?桑和她的朋友們陪他作一次莊嚴的遊行。

一路上,喬治?桑為了不讓警察認為巴爾扎克在發狂,就一個勁地向警察不停地解釋。這樣,才保證了巴爾扎克遊行慶祝活動的順利進行。

從此之後,這件白長袍伴隨著巴爾扎克的一生,成了他的工作服。每當半夜起床之後,巴爾扎克必定先穿上白袍子,然後再進行創作。

銀屏再現

影片根據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的同名小說改編,1975年法國出品。

年輕的大學生拉斯蒂涅從外省來巴黎求學,客居伏蓋公寓,和退休商人高里奧老頭為鄰。高老頭有一對漂亮的女兒,大女兒嫁給貴族為妻,小女兒則成了銀行家的夫人。高老頭對兩個女兒寵愛有加,並給她們巨額陪嫁,然而兩個女兒則將父親視為搖錢樹。當高老頭被榨得一文不名,卧病在床時,兩個女兒卻毫不理睬。拉斯蒂涅守在其身邊,目睹慘景,也埋藏了自己最後一滴眼淚。

該片再現了文學大師巴爾扎克令人驚嘆的巧妙構思,「典型環境的典型性格」正是其匠心獨具之處。

59、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

經典名著

世界上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瑰麗的神話。希臘神話是歐洲最早的人民口頭文學,它孕育了歐洲的文學藝術,是世界文學遺產的一部分。希臘神話內容之豐富、藝術技巧之高超是舉世聞名的,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公元2世紀,羅馬人在地中海一帶取代了希臘人的統治,他們繼承了希臘人的成就,也吸收了希臘神話的形象和內容,這就形成了希臘羅馬神話。

希臘神話是關於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的總匯。

神的故事包括了開天闢地、神的誕生、神的家庭、神的活動、人類的起源等。英雄傳說有赫拉克勒斯完成十二大業績的故事、忒修斯殺死怪物為民除害的故事、特洛伊戰爭的故事和烏利西斯漂泊的故事等。

希臘神話對後世的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從許多著名文學家、小說家、藝術家如雨果、雪萊、達?芬奇等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希臘神話的影響。希臘神話作為人類童年時代的產物顯示出永久的魅力,它純真的藝術形象和樸素的風格,仍激動人的心靈,吸引人們閱讀、欣賞。

銀屏再現

《大力士》

這是一部根據希臘神話故事改編而成的影片,義大利Oscar/Galatea公司1946年出品。故事敘述了大力士海克力斯娶得阿提加的公主尤莉後,帶著嬌妻和妻舅尤里西斯一起到底比斯去冒險,途中他憑藉神力,大敗大地女神的巨人兒子泰雅。來到底比斯,卻碰到了伊底帕斯王正為其兩個兒子——艾泰爾與巴洛斯爭奪王位苦惱不已,伊底帕斯王規定:王位一年一換,但到換位時,艾泰爾不讓位,於是巴洛斯找來奧蓋人奪回王位。海克力斯在為他們和解中,不幸誤飲遺忘泉,被絕色女王俘虜,並成為她的丈夫。失去記憶和神力的海克力斯在尤里西斯的幫助下,以信鴿通知其父,此時巴洛斯回到底比斯,兄弟決戰,最終兩敗俱死,海力克斯趕走奧蓋人,救出妻子。

60、呼嘯山莊

經典名著

艾米莉?勃朗特的驚世之作《呼嘯山莊》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一部奇書。100多年以來,它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富有詩意的景物描寫,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如火如荼的愛憎激情,吸引著世界各國一代代的讀者及評論家,被譽為英語語言中最震撼人心的小說傑作,被列為世界十大小說名著之一。然而在當時,《呼嘯山莊》一直不為世人所理解,一開始就遭到評論界猛烈譴責,其中有一些說得非常刻薄:「是哪一個人寫出這樣一部作品來,他怎麼寫了十來章居然沒有自殺?」有人這樣嘲弄這部「恐懼的、可怕的、令人作嘔的小說,應該改名為《枯萎山莊》才對。」

小說出版後,被冷落了40多年,直至19世紀90年代初,人們才意識到,這是一位女作家所能寫出的「最好的散文詩」。進入20世紀以後,這部小說就像一塊威力無窮的磁鐵,緊緊攫住了億萬者的心,令他們著迷,令他們激動。

愛與恨的交織情與仇的演繹

《呼嘯山莊》敘述了一個撼人心魄的情仇故事。棄兒希克厲自養主歐肖去世後,受盡屈辱,唯獨莊園小姐凱瑟琳關心、愛護、欣賞他。少年的希克厲對凱瑟琳產生了強烈的愛情,但是世俗的等級觀念毀滅了他的愛。他強烈的愛轉而成了對社會強烈的恨,從而演出了一幕幕瘋狂的復仇故事。當希克厲得知凱瑟琳出於金錢門第的考慮想嫁給林敦少爺時,他憤然出走,三年後發財歸來,開始了復仇。他先是以錢相誘,讓凱瑟琳的哥哥允許其在呼嘯山莊住下,隨即娶了林敦的妹妹並百般虐待她。他引誘凱瑟琳的哥哥賭博、揮霍,奪其財產,促其暴死,繼而折磨其子。十幾年後還強迫林敦的女兒和他的兒子成婚……復仇完成了,他自己也鬱鬱而終,而下一代人——小歐肖和小凱瑟琳,卻化恨為愛,開始了他們甜蜜的愛情生活。

作者風采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生於英國北部約克郡哈渥斯市一個清貧的書香之家,只活了三十歲。姐姐夏洛蒂?勃朗特是大名鼎鼎的《簡?愛》的作者,小妹安妮著有《阿格尼斯?格雷》。艾米莉一家屬於北部蘇格蘭高地的凱爾特人,父親老勃朗特原先是位愛爾蘭農夫,後來考進劍橋大學聖瓊斯學院,畢業後成了位牧師;母親瑪麗亞?勃蘭威爾是位溫順善良的女子,出生於康沃爾郡,很早就離開了人世。

1842年,二十四歲的艾米莉隨姐姐前往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學習法文和德文。1846年,三姐妹化名「貝爾」共同出版了一本詩集。1847年艾米莉用一個男性的名字艾里斯?貝爾出版了《呼嘯山莊》。

艾米莉的生活雖然並不富於傳奇色彩,但是她性格剛強,感情豐富,內心充滿了生命激情,像男孩子一樣喜歡思索。她所就讀過的那所布魯塞爾語言學校校長M?海格曾經這樣說:艾米莉具有邏輯思維的頭腦和論辯的才能。這在男學生中已經是不同尋常,而在女學生更屬罕見。她本該做個男人——做個了不起的探險家。

艾米莉以惟一一部小說確立了她在英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銀屏再現

影片根據19世紀英國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說《呼嘯山莊》改編拍攝。美國米高梅影片公司1939年出品。

本片的問世是對這部世界經典著作的一次頗具匠心、選材精細的故事新編。它不僅為電影觀眾提供了一部內容豐富的人生浪漫史,而且在把一部普遍認為是非電影化的優秀小說改編成電影方面,顯示出了電影藝術的獨特表現魅力,從而使本片成為20世紀銀幕上偉大的經典作品之一。

影片在第12屆奧斯卡金像獎評選中,獲最佳攝影獎

61、邦斯舅舅

經典名著

《邦斯舅舅》是巴爾扎克現實主義小說創作中的精品,中外許多著名學者都把這部作品視為「巴爾扎克的後期代表作」,「是他的最大成就」,「他的藝術的最高峰」。

邦斯舅舅是音樂家,一個誠實而高尚的自食其力的人。他非常喜歡繪畫藝術,為了豐富自己所收藏的名畫,他不惜付出一切精力,挖空一切心思。當人們不知道他家中有這一切寶藏時,誰也不把他放在心上。當獲悉這些名畫的價值時,為了奪取孤獨老人邦斯的遺產,以卡繆佐為首的一些上流社會的人們便千方百計,使盡種種手段謀取他的財富。

作者風采

巴爾扎克(1799-1850)是法國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恩格斯稱他是「比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左拉都要偉大得多的現實主義大師」。

巴爾扎克生於法國西部的杜爾城。他小時候在旺多姆教會學校讀書,後進入巴黎的一所大學學法律。畢業後的巴爾扎克不顧父母反對立志從事文學創作。第一部作品歷史悲劇《克倫威爾》完全失敗。曾一度棄文從商均告失敗。商業上的失敗使他債台高築,拖累終生,但也為他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29年發表了長篇小說《舒昂黨人》。這是巴爾扎克獲得聲譽的第一部作品。此後,他以旺盛的精力,驚人的速度寫出了一部又一部作品,築成了宏偉壯麗的文學大廈——《人間喜劇》。主要作品有《驢皮記》、《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幻滅》、《貝姨》等。

銀屏再現

影片根據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的代表作《邦斯舅舅》改編而成。

誠實而高尚的邦斯是位音樂家,收藏了大量珍貴的藝術品。一次他與自己惟一的親戚卡繆佐一家發生爭吵,於是人們懷疑他想取消侄女的繼承權。邦斯患病期間,只有他的朋友施密克和女門房西卜太太照顧他,而女門房的真正目的在於邦斯的收藏品,企圖竊為己有。在老邦斯病危之際,人們上演了一場為財產你爭我奪的醜劇。

影片為觀眾充分展現了巴爾扎克筆下各種小人物形象。

62、磨坊書簡

經典名著

在法國南方普羅旺斯省阿爾鎮郊外的一座山岡上,有一間荒廢了20年的磨坊。站在這裡,普羅旺斯的美麗景緻盡收眼底:陽光下的松林,遠處的阿爾卑斯山峰,寂靜中突然傳來的木笛聲、驢子的鈴聲、鳥的啼聲,這是與喧鬧的巴黎截然不同的環境。法國作家都德一入冬就到這兒休憩,他看到明亮而富有野趣的自然,聽見爽朗熱情的歡聲笑語,身心不禁頓然舒展。他時常從這裡出外周遊或走訪老友,而後回到磨坊,在觀看台上靜坐,追憶那純樸的風情、夢幻的故事、愉快的旅程,在這氛圍中產生了由24篇散文隨筆組成的故事集《磨坊書簡》。

作者風采

都德(1840—1897)法國著名短篇小說家,生於破落商人家庭,生活貧困。1866年以發表散文和故事集《磨坊書簡》成名。1868年發表半自傳性長篇小說《小東西》,以輕淡微諷的筆觸描寫一個無助的少年的痛苦、失望、夢想和愛情的悲歡離合,烘托出資本主義社會的虛偽和冷酷。這部小說集中體現了「含淚的微笑」的都德風格,是其代表作。1870年參加普法戰爭,其間所作結集為《月曜日故事集》,其中收集了他的著名作品《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戰後他致力於長篇創作,主要作品有《達拉斯孔城的達達蘭》、《富豪》等。一生寫有13部長篇小說,4部短篇小說集。作品善用簡潔的筆觸描寫複雜的政治事件,諷刺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對於普通人民寄予深切同情,有「法國的狄更斯」之稱。

銀屏再現

影片《磨坊書簡》根據法國著名小說家都德的同名小說集改編而成。該片別出心裁地以一份荒誕而有趣的賣契開頭,精選了原著的五個各具特色的短篇故事:《科爾尼老闆的秘密》、《戈歇神父的藥酒》、《博蓋爾的驛車》、《田野間的副縣長》、《三場小彌撒(聖誕節的故事)》表現了普羅旺斯的風土人情,抒發了作者深沉的鄉土之情。

63、情感教育

經典名著

《情感教育》是法國作家福樓拜的第二部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重要小說,小說的副標題是「一個青年的故事」,作於1865—1869年。

主人公莫羅是外省中產階級家庭子弟,他在巴黎求學期間,愛上了一個畫商的妻子,但未能得到夫人的愛情。後來他又與一位交際花媾合,有了一女。同時與各種有政治傾向的人物交往。後得到叔父遺產,重返巴黎。為擠進上流社會,追求一位大銀行家的妻子,失敗而返回家鄉。小說在他回憶無聊的一生中結束。

作者風采

居斯塔夫?福樓拜(1821-1880),生於法國北部盧昂的一個世族之家。曾在巴黎攻讀過法學,後因病輟學,從事寫作,以樸實、嚴謹、用詞精當成名,被譽為「文學」,是法國名揚後世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包法利夫人》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第二部為《薩朗波》,描述公元前迦太基發生的僱傭兵和民眾的起義。第三部《情感教育》是一部政治性很強的小說,是革命的1814年的形象編年史。此外,他還發表了以宗教傳說為題材的《聖安東的誘惑》、《三個故事》和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布?華爾和貝居舍》(未完)。

銀屏再現

影片《情感教育》根據19世紀法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福樓拜的同名小說改編。

影片描寫了1840—1867年間的法國現實生活,著力刻畫了主人公莫羅從青年到中年的個人機遇。他出身於外省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中學畢業後去了巴黎一所大學學習法律。在船上邂逅畫商阿爾努夫婦,對阿爾努太太一見鍾情,到巴黎後想方設法與她交往,隨後又認識了*女羅莎妮,從此陷入了雙重愛情中不能自拔,致使學業荒廢。雖然他有得天獨厚的資歷和種種美好憧憬,但經歷一番風雨後,愛情、事業的美夢都如泡沫般破碎了,終至孑然一身。

影片為我們展現了一幅錯綜複雜,跌蕩起伏,瑰麗宏偉的社會畫面。

64、漂亮朋友

經典名著

《漂亮朋友》是莫泊桑批判現實主義成熟與繁榮時期的作品,是莫泊桑的作品中描寫最廣闊、暴露最深刻、批判最有力的一部,《漂亮朋友》展示出莫泊桑藝術視野的廣闊與深邃,以及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勇氣與魄力。

《漂亮朋友》描寫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青年資產階級騙子、冒險家杜洛瓦利用種種無恥手段發跡的經過,通過他的發跡,作家不僅刻畫了杜洛瓦本人靈魂的卑鄙齷齪,更為主要的是深刻地反映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政治生活的黑暗與醜惡,以及資產階級的墮落,報界的污穢。莫泊桑以藝術家的魄力使作品主人公和環繞在主人公周圍的眾多人物與事件渾然一體,從而構成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巴黎社會生活的一幅生動圖景。

在《漂亮朋友》中,莫泊桑懷著不可抑制的憤慨,以犀利的筆鋒提示了新聞界隱蔽的內幕。莫泊桑的現實主義描寫,使我們真切地看到了19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的現實,了解到種種複雜的社會關係,同時也使我們深深體味到作者對這現實的鄙視、憎惡與絕望。因此《漂亮朋友》這部傑出的文學作品給我們提供了「比現實本身更完全、更動人、更確切的圖景」。

作者風采

莫泊桑(1850—1839)法國作家。出身破落貴族家庭,受母親影響,從小喜愛文學。中學時開始作詩,後拜福樓拜為文學導師。1880年4月,以左拉為首的六位標榜自然主義的作家以普法戰爭為背景寫的短篇小說集《梅塘之夜》問世,其中莫泊桑的《羊脂球》被認為是最好的,莫泊桑名聲大振,從此開始了作家生涯。他的作品多完成於1880—1890年間,主要有短篇小說300餘篇,長篇小說6部,遊記3部及許多評論文章,其中以短篇小說成就最為突出,有「短篇小說之王」的美稱。最出色的代表作是《羊脂球》、《米隆老爹》、《我的叔叔于勒》、《項鏈》等。長篇小說成就較高的是《一生》和《漂亮朋友》。

銀屏再現

影片《漂亮朋友》根據法國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的同名小說改編。

《漂亮朋友》描寫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青年資產階級騙子、冒險家杜洛瓦利用種種無恥手段發跡的經過。通過他的發跡,作家不僅刻畫了杜洛瓦本人靈魂的卑鄙齷齪,更為主要的是深刻地反映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政治生活的黑暗與醜惡,以及資產階級的墮落,報界的污穢。莫泊桑以藝術家的魄力使作品主人公和環繞在主人公周圍的眾多人物與事件渾然一體,從而構成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巴黎社會生活的一幅生動圖景。影片再現了19世紀末法國的社會生活畫面。

65、巴馬修道院

經典名著

司湯達的代表作《巴馬修道院》創作於1839年。它以復辟時期的義大利為背景展開故事。巴馬是義大利的一個小公國。主人公法布利斯和他的姑母都是拿破崙的崇拜者。法布利斯聽到百日政變的消息,就跑到法國投奔拿破崙,卻被當做間諜投進監獄。出獄後,偏巧碰上了滑鐵盧戰役,目睹他的英雄的慘敗。他回到義大利後,由於哥哥告密而被追捕。後通過姑母的關係,謀得副主教之職。因誤殺人,被送進要塞,愛上要塞將軍的女兒克萊利婭。最後,克萊利婭嫁了別人,法布利斯當上了紅衣主教,但他卻鬱鬱寡歡,終至憂鬱而死。小說通過法布利斯一生的經歷和他的理想幻滅過程,真實地反映了19世紀前期歐洲風雲變幻的局勢,抨擊了封建制度的殘暴,表現出強烈的反封建思想。小說人物形象生動,心理描寫細緻。這部僅用52天寫成的長篇巨著使作者生前獲得了廣泛的影響和讚譽。

作者風采

司湯達(1783-1842),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創始人。本名亨利?貝爾,1783年1月23日出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城。7歲喪母,從小受外祖父影響,很早便閱讀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人的著作。年輕時曾加入拿破崙軍隊,先後隨拿破崙南征北戰。波旁王朝復辟後被掃地出門,在義大利旅居7年,開始從事寫作,完成《海頓、莫扎特、梅達斯太斯的生平》、《義大利繪畫史》等。

1822年,匿名為英國報刊撰寫巴黎的通訊報道,這些文章在他死後集成《英國通訊集》。1823-1825年,發表文藝論文《拉辛和莎士比亞》,提倡「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此後創作了一系列小說《阿爾芒斯》、《紅與黑》、《紅與白》、《巴馬修道院》,其中最負盛名的是《紅與黑》和《巴馬修道院》。

銀屏再現

影片《巴馬修道院》改編自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同名小說。

法比里斯結束了在那不勒斯的學習後回到巴馬。他在修道院見到了姑母桑塞福里納公爵夫人。桑塞福里納公爵夫人在巴馬是紅極一時的人物,深受親王寵愛,同時也深得伯爵青睞,但公爵夫人卻拒絕了他們。

一天,法比里斯在一次無意中錯手殺人,親王利用權勢,指使警長判他拘禁要塞20年,在囚牢里,他結識了監獄長的女兒克蕾莉婭,兩人相愛了。在克蕾莉婭的幫助下,法比里斯越獄成功。克蕾莉婭的父親因此被解職,她不得已嫁給一位富有的侯爵。當隱藏在彼爾蒙的法比里斯得知這一消息時,他返回巴馬修道院。他見到了克蕾莉婭,然而法比里斯再次被抓,為了救出法比里斯,桑塞福里納公爵夫人讓步了,她答應了親王的要求,法比里斯被釋放,克蕾莉婭回到了丈夫身邊,而法比里斯從此隱居於巴馬修道院終此一生。

66、羊脂球

經典名著

在19世紀法國文壇的璀璨星空中,被著名作家法朗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的莫泊桑,無疑是一顆閃爍著奇特光芒的明星。他涉獵的文學體裁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劇本和遊記,都取得了不凡的文學成就。他的長篇小說《一生》、《漂亮的朋友》躋身於世界長篇名著之林,而他的短篇小說更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題材極其豐富多彩。在他的作品裡,從貴族、官僚、商人、公務員、小業主、自由職業者到工人、農民、流浪漢甚至乞丐、**各色人等,都獲得了栩栩如生的刻畫,小說所截取的生活層面也十分廣泛,既有描寫五光十色的諾曼底鄉村故事,又有世態炎涼的都市小市民的日常生活,還有描繪普法戰爭的。

此次我們編輯的莫泊桑短篇小說集《羊脂球》,收錄了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羊脂球》、《項鏈》、《我的叔叔于勒》、《珠寶》、《米隆老爹》。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的藝術風格別樹一幟,他觀察深刻,獨具見解,在創作中力求逼真自然,以寫實的手法描摹細節,烘托氣氛,他尤其擅長運用簡練、生動、清晰的語言勾畫人物,使之躍然紙上。因此連對他頗有微詞的法國作家紀德也不得不坦言,莫泊桑「不失為一個卓越超群、完美無缺的文學巨匠」。

作者風采

莫泊桑(1850-1839),法國作家。出身破落貴族家庭,受母親影響,從小喜愛文學。中學時開始做詩,後拜福樓拜為文學導師。1880年4月,以左拉為首的六位標榜自然主義的作家以普法戰爭為背景寫的短篇小說集《梅塘之夜》問世,其中莫泊桑的《羊脂球》被認為是最好的,莫泊桑名聲大振,從此開始了作家生涯。他的作品多完成於1880—1890年間,主要有短篇小說300餘篇,長篇小說6部,遊記3部及許多評論文章,其中以短篇小說成就最為突出,有「短篇小說之王」的美稱。最出色的代表作是《羊脂球》、《米隆老爹》、《我的叔叔于勒》、《項鏈》等。長篇小說成就較高的是《一生》和《漂亮朋友》。

銀屏再現

影片《羊脂球》是根據莫泊桑著名短篇小說《羊脂球》和《菲菲小姐》改編而成。

本片講述了1870年普法戰爭時期的一個名叫伊莉莎白?露絲,綽號為「羊脂球」的*女的愛國故事。恐懼的人們都想離開這個被普魯士人佔領的城市。與伊莉莎白?露絲同行的有伯爵與夫人們等。伯爵與夫人們對「羊脂球」持有偏見,而且鄙視她。在需要「羊脂球」幫助時就極盡華麗的詞句來讚美她,當「羊脂球」為了幫助他們而不得不重新做起老本行時又加以冷嘲熱諷。然而面對普魯士人的侮辱時,這些人卻又變得膽小如鼠,退縮不前。只有「羊脂球」不畏強權,勇敢抗爭並殺死了中尉,在神父的幫助下逃過劫難。後來一位愛國人士娶了「羊脂球」為妻子。

影片展現了人本身的正直、善良,愛國精神與他們的身份、地位、教育程度是無關的。

67、娜娜

經典名著

法國作家左拉的代表作《娜娜》是他的鴻篇巨著《盧貢-馬卡爾家族》中一部頗有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的長篇小說。它的問世擴大並鞏固了左拉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娜娜》發表後在法國引起了轟動,小說初版的第一天,其銷售量達五萬五千多冊,開創了法國出版界從未有的盛況。小說曾被改編為電視、電影在法國多次播映。1981年4月5日,法國《世界報》曾發表評論,認為左拉在《娜娜》中「非常真實地描寫的19世紀那個巨變的時代,到今天還沒有過時,他描繪的那些人物所遇到的一些問題,也正是我們今天所遇到的。」

在左拉的全部創作中,《娜娜》是藝術成就較高的一部作品,自問世至今,已有一個世紀了,它在全世界範圍內擁有廣泛的讀者,相繼被譯成20多種上語言文字,即使在法國,其影響也經久不衰。

《盧貢—馬卡爾家族》

《盧貢—馬卡爾家族》是法國著名作家左拉的一部《人間喜劇》式的大型連續性作品總集。也是左拉從28歲到53歲伏案工作25年的傑出創造,全書共20部,長達600萬字,出場人物多達1000餘人;內容幾乎涉及法蘭西第二帝國和第三共和國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政治、軍事、金融等,還有反映農民和科學的。為寫這部作品,左拉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準備工作。按他的計劃,這部巨著將是「第二帝國時代一個家族的自然史和社會史」。作者的意圖是通過一個家庭五代人的生活說明遺傳和環境對人的影響。

作者風采

左拉(1840—1902)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文藝理論家。1840年4月12日出生於巴黎,幼年喪父,在外祖父的接濟下生活。他在中學時已顯露出文學才華,試寫過一些作品。60年代,左拉發表了一些中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並逐步建立了他的自然主義理論。在他的《實驗小說》、《戲劇中的自然主義》等作品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文學理論,成了自然主義理論的創建者。從1868年開始,左拉伏案工作25年,完成了一部《人間喜劇》式的連續性大型作品《盧貢—馬卡爾家族》。全書共包括20部長篇。其重要作品有:《小酒店》、《金錢》、《萌芽》、《娜娜》等。繼《盧貢—馬卡爾家族》後,左拉又完成了長篇小說三部曲《三城市》。晚年,左拉寫了抒發他社會理想的《四禍音書》。他的作品氣勢雄渾,筆力酣暢,在法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銀屏再現

影片《娜娜》根據左拉的同名小說改編,由法國西泰電視電影工作室出品。

拿破崙三世的內侍長米法伯爵出身名門,他繼承了大筆的財產,有榮譽也有地位,並且擁有美麗的妻子,然而他卻被娜娜弄得神魂顛倒。雖然,娜娜也被他的狂熱、彬彬有禮以及帝國官員的大家風範所吸引,但對她來說,米法與其他男人沒什麼區別。米法卻無法適應沒有娜娜的生活。幾經周折,娜娜回到了米法的懷抱,大肆揮霍他的錢財,還嘲笑他的富有。他的妻子因此離開了他,他的女兒也進了修道院,財產、房子、地位、榮譽都沒有了,一無所有的米法為了阻止娜娜投入他人的懷抱,一氣之下將她掐死。就這樣,娜娜嘗到了為自己種下的苦果,落得個悲劇收場。

68、兩個新嫁娘

經典名著

《兩個新嫁娘》是巴爾扎克鴻篇巨著《人間喜劇》中的一部。

這部小說是以討論婚姻愛情問題為主的。書中講述了兩個年輕女人的愛情故事,她們擁有對愛情的不同理解,最終的結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路易絲理解的愛情是浪漫主義的,她注重於內心的激情,愛憎分明,她的愛情行為都是以此作為指導原則的,結果她的兩次婚姻都以悲劇而告結局。

相反,勒內的愛情是很現實的,她更注重於對夫妻雙方的責任和義務的履行,她的愛情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最終,她的婚姻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結局。

這兩種愛情觀念,是現實生活中很普遍的兩種形式,對此的描寫已成為歷代文學家反覆創作的主題。巴爾扎克的文學風格一貫以寫實為主,他對這個問題解答的傾向性是十分明顯的。他的這部作品正是試圖證明,現實的責任和義務,比起僅僅受激情支配的愛情觀念來說,更適合於作為家庭幸福的基礎。

巴爾扎克是法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人間喜劇》,其中《歐也妮?葛朗台》等著名篇章,早已是家喻戶曉的傑作了。

作者風采

巴爾扎克(1799-1850),法國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恩格斯稱他是「比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左拉都要偉大得多的現實主義大師」。

巴爾扎克生於法國西部的杜爾城。他小時候在旺多姆教會學校讀書,後進入巴黎的一所大學學法律。畢業後的巴爾扎克不顧父母反對立志從事文學創作。第一部作品歷史悲劇《克倫威爾》完全失敗。曾一度棄文從商均告失敗。商業上的失敗使他債台高築,拖累終生,但也為他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29年發表了長篇小說《舒昂黨人》,這是巴爾扎克獲得世界聲譽的第一部作品。此後他以旺盛的精力,驚人的速度寫出了一部又一部作品,築成了宏偉壯麗的文學大廈——《人間喜劇》,主要作品有《驢皮記》、《歐也妮?葛朗台》、《兩個新嫁娘》、《高老頭》、《幻滅》、《貝姨》等。

銀屏再現

影片根據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的同名小說《兩個新嫁娘》改編而成。

露易絲和勒內出身貴族,兩人在修道院時結下深厚情誼。勒內嫁給了年長十歲的貴族阿爾芒生活幸福,並勸阿爾芒投身政治,終獲成功。露易絲與流亡貴族菲利浦相愛並結婚,卻整日沉迷於社交活動,結果以悲劇告終。兩位姑娘相遇巴黎時,露易絲已與平民於連同居。露易絲對於連愛得發瘋,一次誤會讓她猜忌,以致鬱結於心,終於病倒,勒內趕來看望她時,路易絲已奄奄一息了。

69、約翰?克利斯朵夫

經典名著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創作的一部獲得世界聲譽的長篇小說。這部作品從1890年開始孕育,經過長期醞釀、構思,於1904年2月發表第一卷,到1912年10月完成最後一卷,共花了20多年時間才完成,被高爾基稱之為「長篇敘事詩」並給予高度評價。

小說以音樂家克利斯朵夫一生的戰鬥為經,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二三十年間的歐洲生活為緯,表現了十月革命前整整一代西方正直知識分子的思想面貌和精神面貌,描繪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生活的廣闊的社會圖景,提出了歐洲現代生活和思想文化領域裡眾多的重大問題,因而被譽為20世紀第一部最偉大的小說,獲1913年度法蘭西學士院文學獎,1915年獲諾貝爾獎。

作者風采

被譽為一代宗匠的法國進步作家的羅曼?羅蘭(1866—1944)出生於一個銀行小職員家庭。1886年先後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法國考古學校等校讀書,獲博士學位。後在巴黎高師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史,從事文學創作兼寫音樂評論。早期主要創作劇本,著有《革命戲劇》。從1903年起陸續發表《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等英雄傳記。同時出版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描寫一個音樂家靠個人奮鬥來反抗現實的悲劇,集中表現了作者早期的人道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想。1922—1933年出版第二部重要的長篇小說《母與子》,反映知識分子從虛無主義走向鬥爭道路的歷程。這兩部作品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聲譽。

銀屏再現

影片《約翰?克利斯朵夫》根據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同名小說改編。

影片講述了音樂家約翰?克利斯朵夫平凡而偉大的一生。他的音樂一直領導著時代的潮流,不僅得到聽眾的理解,也受到媒體的褒獎。影片穿插了他與一個喜劇演員的短暫愛情,與牧師妻子的戀情,以及與奧利維一起參加社會黨為爭取每天8小時工作而進行的鬥爭。晚年,克利斯朵夫與葛拉齊亞生活在一起,並享受著奧利維的兒子和葛拉齊亞的女兒對他的愛,在巴黎度過了他的餘生。

70、幽谷百合

經典名著

《幽谷百合》是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最優秀的小說之一,是法國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青年貴族費利克斯追求莫瑟夫伯爵夫人。伯爵夫人的丈夫暴戾,家庭生活缺少樂趣。他的介入,掀起她感情上的波瀾。她忍受著內心的痛苦,對丈夫保持忠貞。費利克斯後去巴黎,經不起貴婦迪特利小姐的誘惑,墜入情網。伯爵夫人得悉,悲痛欲絕,把死當做是天主的恩賜。彌留之際,費利克斯趕到,她在臨終時給他的信中吐露了隱衷。這是一曲哀婉動人的愛情悲歌。在古堡發生的故事中,讓我們看到了時代變幻的風雲。百日政變的影響、宮廷的變化、老貴族的流亡生活、年輕貴族巴黎發跡等等,無一不打上深深的時代印記。

作者風采

巴爾扎克(1799-1850)是法國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恩格斯稱他是「比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左拉都要偉大得多的現實主義大師」。

巴爾扎克生於法國西部的杜爾城。他小時候在旺多姆教會學校讀書,後進入巴黎的一所大學學法律。

畢業後的巴爾扎克不顧父母反對立志從事文學創作。第一部作品歷史悲劇《克倫威爾》完全失敗。曾一度棄文從商均告失敗。商業上的失敗使他債台高築,拖累終生,但也為他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29年發表了長篇小說《舒昂黨人》。這是巴爾扎克獲得世界聲譽的第一部作品。此後他以旺盛的精力,驚人的速度寫出了一部又一部作品,築成了宏偉壯麗的文學大廈——《人間喜劇》,主要作品有《驢皮記》、《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幻滅》、《貝姨》等。

銀屏再現

影片《幽谷百合》根據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巨匠巴爾扎克的同名小說改編。

這是一曲哀婉動人的愛情悲歌。青年貴族費利克斯在一次舞會上偶遇莫瑟夫伯爵夫人,立刻被她的美貌和高貴的氣質所吸引。費利克斯回家鄉療養時,再度與伯爵夫人相遇,對她產生了真摯的愛情。伯爵夫人的丈夫脾氣暴戾,家庭缺少樂趣,費利克斯的介入令伯爵夫人感情上掀起了波瀾,但她卻不想背叛丈夫。兩人之間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戀,引起了英國女貴族杜德萊勛爵夫人的好奇,費利克斯經不起誘惑,墜入情網,不能自拔。伯爵夫人得知悲痛欲絕,把死當做天主的恩賜,彌留之際,費利克斯趕到了……

71、莎士比亞全集

經典名著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他寫過37部戲劇,此外還有兩首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他的詩歌代表作有《維納斯與阿都尼》、《魯克麗絲受辱記》和《十四行詩》。這些詩歌頌友誼和愛情,詩人把它們看做是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表徵,他特彆強調心靈的結合、忠誠和諒解這些人文主義理想。詩人歌頌青春和美,以與現實中的醜惡相對照,堅信美好的事物應當永存,並可以藉助於文藝而成為不朽。

莎士比亞的戲劇可以分為歷史劇、悲劇、喜劇。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具有史詩的宏大規模,雖然講的是英國過去的歷史,卻寫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社會和當時人們所關心的問題,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代表作有《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理查三世》、《亨利六世》等。莎士比亞的悲劇創作不僅具有深刻的批判性質,而且在當時可能達到的程度上最真實地反映了現實。他創造了一系列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他們體現著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性格,也反映出作者的理想。代表作有《哈姆萊特》、《李爾王》、《奧瑟羅》、《麥克白》、《羅米歐與朱麗葉》等。

《羅密歐與朱麗葉》講述的是一對青年一見傾心,但因封建世仇,戀愛受到阻撓,導致二人的死亡。最後,雙方家長鑒於世仇鑄成的錯誤,言歸於好。這出悲劇反映了人文主義者的愛情理想和封建惡習、封建壓迫之間的衝突。詩人以抒情筆調,特別在月夜陽台兩個主人公對話一場中,寫出了一首讚美青春和愛情的頌歌。詩人多用日光、月光、星光等代表光明的比喻來形容青春愛情的美,在封建的黑夜放出光明。青年主人公雖然最後都犧牲了,但劇本表明美好的事物和真正的愛情是不朽的,死神是無能為力的,在付出一定代價之後,封建偏見可以被克服。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最主要的悲劇作品之一。哈姆萊特的故事,最早見於12世紀末一部丹麥史。

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德國人文主義中心維登堡大學讀書。他的叔父克勞狄斯毒死老哈姆萊特,篡奪了王位,並娶了嫂嫂。哈姆萊特回國以後,父親的鬼魂告訴他自己致死的原因,他遵照鬼魂囑咐,決定復仇。同時國王開始懷疑哈姆萊特,在大臣波洛涅斯的建議下,利用大臣在自己的女兒、哈姆萊特的情人奧菲利婭去試探他,又指使哈姆萊特的兩個同學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前去試探他,都被他識破。哈姆萊特利用一個劇團到宮廷演戲的機會,證實了鬼魂的話,決心行動。他說服母親疏遠國王,並把波洛涅斯錯當國王殺死。國王派來哈姆萊特和兩個同學去英國索討貢賦,想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萊特,哈姆萊特發現陰謀,中途矯詔,折回丹麥。這時奧菲利婭因為父親被情人殺死,瘋癲自盡。國王乘機挑撥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以比劍為名,設法用毒劍刺死哈姆萊特。在最後一場比劍中,哈姆萊特、國王、王后、雷歐提斯同歸於盡。

作者風采

莎士比亞(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詩人和戲劇家。生於英國的內地艾汶河畔斯特拉福鎮的一個羊毛商人家庭。後因家庭經濟困難,去倫敦謀生,先後當過劇場雜差、演員、編劇等。晚年回到故鄉,在52歲生日那天去世。莎士比亞一生中創作了37個劇本(分為歷史劇、喜劇、悲劇、傳奇劇四類),十四行詩154首和兩首敘事長詩。其中以悲劇為最佳,後人常把《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佩斯》稱為他的「四大悲劇」。《哈姆萊特》是四大悲劇中最重要的一部,無論從思想深度、生活廣度和藝術高度來說,都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有「英國戲劇之父」之稱。莎士比亞的劇作往往取材於古代史料、民間傳說,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時代特徵。藝術上,情節緊張,人物鮮明,語言生動,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對歐洲文學和戲劇的發展有深遠影響。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莎士比亞化」的創作原則,以肯定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銀屏再現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本片敘述莎士比亞膾炙人口名劇之一,羅密歐與朱麗葉兩人一見鍾情,然而他們兩家卻是世仇,雙方家長都阻止兩人戀愛,當這對戀人以死殉情後,兩家的仇怨才得的消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曾數次搬上銀幕,本片為1954年所拍攝的,由義大利導演卡斯特拉尼執筆並改編劇本,曾獲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獎。

《王子復仇記》

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悲劇,奧斯卡四項金像金獎影片。

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先王的幽靈指示下,得知他叔叔殺父篡位,但因性格不夠果斷而遲遲未能決定是否要為父報仇,結果釀成不可挽救的悲劇,最終哈姆萊特、國王、王后、雷歐提斯同歸於盡。

72、雙城記

經典名著

《雙城記》是狄更斯一部成熟的現實主義作品,它以巨大的歷史內容和出色的藝術表現力,贏得了讀者廣泛的稱譽,成為世界名著之一。

《雙城記》以法國醫生梅尼特的故事為主要線索,穿插了貴族青年查理斯和城市貧民革命者得發日太太的故事,以巴黎和倫敦兩個帝都為活動舞台,展示了18世紀末法英兩國的廣闊現實,尤其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作了形象的描述,勾畫了一幅完整的歷史圖畫。

無論從思想深度還是藝術技巧來看,《雙城記》都堪稱是狄更斯創作藝術高峰的傑作之一,不愧列入世界文學名著之林,與世界第一流的長篇小說媲美。

作者風采

查理?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紀英國最傑出的小說家。他於1812年2月7日出生在英國南部朴茨茅斯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1832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寫了歌劇、笑劇、隨筆、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以長篇小說最為成功。《霧都孤兒》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此外還有《匹克威克外傳》。

從1842年到1848年,是他的創作走向成熟的時期。這時期他先後到過美國、義大利、瑞士、法國旅遊考察。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聖誕故事集》和長篇小說《董貝父子》。他1849年到1870年,是狄更斯創作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他的重要代表作,都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先後寫的《大衛?科波菲爾》、《荒涼山莊》、《艱難時世》、《雙城記》、《孤星血淚》等長篇小說,這些作品把揭露與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英國的國家制度、政治機構和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社會關係,同時對勞資衝突和工人命運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狄更斯不知疲倦地從事文學創作活動30餘年,最後在寫作長篇小說《艾德溫?杜魯德之謎》的過程中,因勞累過度而猝然逝世,那一天是1870年6月9日。

銀屏再現

美國米高梅公司出品的影片《雙城記》改編自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家狄更斯的同名小說。

這是一部直接表現法國大革命的名片。在艾佛蒙侯爵的殘暴統治下,法國農民慘遭貴族的*殺擄掠。曼納特大夫被拘禁巴士底獄18年,得伐石太太在全家被殺後,發誓殺盡艾佛蒙的族人,但蒼天無眼,其仇卻報在家族中同情農民並早已放棄貴族身份的達內身上。暗戀露西並受她鼓舞而重獲新生的酗酒律師卡頓以自己代替達內受刑來表達對露西的至愛。曼納特大夫的愛女露西在父親的祝福下,與仇人艾佛蒙的外甥達內幸福地結合。

73、斯巴達克思

經典名著

長篇歷史小說《斯巴達克思》是義大利作家喬萬尼奧里的代表作。作品以公元前1世紀羅馬著名的斯巴達克思起義為題材,再現了這場波瀾壯的奴隸革命。這一革命風暴的偉大領袖就是斯巴達克思,他所領導的起義軍以氣吞山河的氣勢轉戰南北,深深動搖了羅馬奴隸制度。作者在展現這一歷史事件、塑造偉大歷史英雄的時候也是充滿激情的。他從多方面表現了奴隸起義軍的浩大聲勢,描述了一幅幅雄渾磅礴的鬥爭畫面,對斯巴達克思這位叱吒風雲、英勇崇高的奴隸英雄則熱情澎湃地予以謳歌。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斯巴達克思的英雄形象。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以想像、誇張等手法強化人物的性格特徵。作品氣勢宏偉、場面廣闊,主要人物形象鮮明,是義大利民族復興運動時期的優秀作品之一。

作者風采

喬萬尼奧里(1838-1915),義大利作家。年青時在義大利撒丁王國軍隊中任軍官,在加里波第領導下多次參加反對奧地利侵略者、爭取民族獨立的解放運動,由於作戰英勇被任命為總參謀總的軍官。退役後從事文學創作和新聞工作,並曾任羅馬高等女子師範學校校長,講授文學和歷史。他一生寫過六部歷史小說,還有劇本、詩集、文藝評論集等。長篇小說《斯巴達克思》是他的代表作,主要作品還有長篇小說《奧林匹亞》、《麥薩林娜》等。他是一位堅定的民主主義戰士。

銀幕再現

影片《斯巴達克思》根據義大利作家喬萬尼奧里的代表作改編而成。

影片以羅馬競技場血肉橫飛的角斗表演開幕。主人公斯巴達克是一個角鬥士,殘酷的現實使他發誓要摧毀吃人的奴隸制度。經過四年的組織準備,深夜在加普亞城發動暴動,並殺上維蘇威火山。起義隊伍不斷壯大,斯巴達克以其卓越的指揮才能和鬥志,率起義軍與蘇拉為首的羅馬統治者的軍隊周旋,沉重地打擊了羅馬統治者,並拒絕了奴隸主的拉攏和誘降。最後,由於起義軍的內部分裂和敵人的破壞,起義失敗,斯巴達克在血戰中英勇犧牲。

74、窈窕淑女

經典名著

肖伯納的喜劇《窈窕淑女》是一個酷似灰姑娘的喜劇,主人公伊莉莎?杜利特爾原本是個卑微、骯髒的賣花女,然而在息金斯的改造下,她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舉止優雅的公爵夫人,艷裝華麗、珠光寶氣的伊莉莎也因此成了盛大舞會上轟動一時的人物。1913年10月,《窈窕淑女》在維也納首演後,獲得了成功,受到人們的歡迎。1950年,它被搬上了銀幕,改編成音樂喜劇,再次獲得輝煌成功。

作者風采

肖伯納(1856-1950),愛爾蘭著名戲劇家,生於愛爾蘭都柏林一個公務員家庭。因經濟困難,15歲就在房地產公司當小職員。20歲時去倫敦從事文學和新聞工作,業餘時間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早年寫了五部小說,均告失敗。90年代後轉而從事戲劇創作,寫出了《鰥夫的房產》、《華倫夫人的職業》、《巴巴拉少校》、《聖女貞德》、《窈窕淑女》、《傷心之家》和《蘋果車》等50多部劇本。

肖伯納的社會問題劇在他全部劇作中佔有很大比重,他繼承和發揚了易卜生開創的真實反映英國社會現實、揭露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和痼疾等社會問題的優良傳統,強烈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這是他對英國戲劇創作所做的主要貢獻,曾獲諾貝爾文學獎。

銀屏再現

影片《窈窕淑女》根據肖伯納的同名喜劇改編而成。

故事講述了出身貧寒的艾麗莎在語言學家希金斯教授的包裝下,具有了溫文爾雅的談吐、彬彬有禮的舉止,她那天生的風韻、甜美的歌喉和迷人的舞姿,使她在社交界大出風頭。教授改變賣花女只是為贏一場賭局,未料到自己竟愛上了艾麗莎,最後他終於放下驕傲的面具,和艾麗莎相愛。

早在20世紀30年代末,英國加布里埃爾?帕斯卡影片公司就把此劇搬上銀幕,多少年來此劇一直盛演不衰。

75、名利場

經典名著

薩克雷的代表作《名利場》作於1847年,副標題是《一個沒有主角的小說》。小說女主人公蓓基?夏潑是個窮畫家的女兒,出身卑微,倍受歧視,她為此憤懣不平,憑自己的美貌和機智開始投機冒險的生活,不擇手段地獵取金錢,力圖進入上層社會。小說生動地塑造了這個虛榮好勝、自私自利而又機敏幹練的女冒險家形象。小說另一條線索是奧斯本和賽德利這兩個資產階級家庭命運的變化,通過這種變化,深刻地揭示了資產者的思想面貌和心理特徵,以及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冰冷的關係。其創作力求真實,筆下人物性格,採用講故事的敘述方法,親切隨便,風格獨特。它是薩克雷的成名作,確立了薩克雷在英國文壇上的重要地位。

作者風采

薩克雷(1811-1863),19世紀英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生於印度加爾各答阿里帕的一個英國官員家庭。幼年喪父,18歲入劍橋大學受到貴族化的教育。成年後,繼承父親遺產,過了一段資產階級公子哥兒的生活。後自謀生計,學繪畫,想以賣畫為生,又搞證券交易,協助訴訟代理人經辦民事案件,但均不成功。1833年起在報刊雜誌發表文章,直到長篇小說《名利場》問世,他才被公認是天才的小說家。由於生活境遇的驟然變化,他開始重新觀察生活,看盡世態炎涼,也看破了世俗的浮華。他的文字滲透著幻滅的哀愁。早期作品有《當差通信》、《凱瑟林》、《霍加蒂大鑽石》、《巴利?林登的遭遇》,後期作品有《名利場》、《潘登尼斯》、《亨利?艾斯芒德的歷史》、《紐可謨一家》、《弗吉亞人》、《菲力普歷險記》等,最後一部小說《丹尼斯?杜瓦爾》僅完成八章。還有一些散文集,以《勢利人臉譜》最有名。在文學史上,薩克雷與狄更斯齊名,對世界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銀屏再現

影片改編自英國作家薩克雷的成名作《名利場》。

愛蜜麗亞與貝希同時畢業於英國一間著名的女子學校。善良的愛蜜麗亞將無家可歸的貝希帶回家。貝希是一位愛慕虛榮、貪圖勢利的女孩,她利用自己的年輕、美貌贏得了軍官司羅迪的歡心,他們結為夫婦。拜金的貝希很快成為上流社會的一朵交際花,在軍官與社會名流之間周旋。愛蜜麗亞的丈夫也為貝希著迷,這令愛蜜麗亞十分傷心。當時的社會風氣十分敗壞,人們賭博成風,羅迪欠下巨額賭債。貝希為了幫羅迪還清賭債,向伯爵借錢,條件是答應伯爵的晚餐約請。由此被羅迪誤會而離婚。此後的貝希貧困潦倒,淪為歌舞女郎。愛蜜麗亞不計前嫌與一直對貝希存有愛意的哥哥一起接貝希回家。此時的貝希決定重新面對生活。

76、大衛?科波菲爾

經典名著

《大衛?科波菲爾》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的一部重要作品,寫於1848—1850年。在這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里,狄更斯借「大衛自身的歷史和經驗」,從某些方面回顧和總結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表現出他的人生態度、道德理想。作品所展示的繪聲繪色、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具有鮮明深刻的時代特點。

《大衛?科波菲爾》寫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資本主義社會尋求出路的故事。孤兒科波菲爾經受了許多磨難,飽嘗人生辛酸,在一些善良的人們多方救助下,經過不屈不撓的奮鬥,終於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就和家庭的幸福。

作者風采

查理?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紀英國最傑出的小說家。他於1812年2月7日出生在英國南部朴茨茅斯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1832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寫了歌劇、笑劇、隨筆、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以長篇小說最為成功。《霧都孤兒》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此外還有《匹克威克外傳》。

從1842年到1848年,是他的創作走向成熟的時期。這時期他先後到過美國、義大利、瑞士、法國旅遊考察。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聖誕故事集》和長篇小說《董貝父子》。他1849年到1870年,是狄更斯創作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他的重要代表作,都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先後寫的《大衛?科波菲爾》、《荒涼山莊》、《艱難時世》、《雙城記》、《孤星血淚》等長篇小說,這些作品把揭露與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英國的國家制度、政治機構和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社會關係,同時對勞資衝突和工人命運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狄更斯不知疲倦地從事文學創作活動30餘年,最後在寫作長篇小說《艾德溫?杜魯德之謎》的過程中,因勞累過度而猝然逝世,那一天是1870年6月9日。

銀屏再現

影片《大衛?科波菲爾》根據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家狄更斯的同名小說改編,美國米高梅影片公司1935年出品。

影片以資本主義社會大衛?科波菲爾的命運為主題表現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狀況,揭露了資本家對童工的殘酷剝削和貴族人物的腐朽靈魂,展示了貧民在無權勢的情況下難以為生的境況。影片保持了原著的寫實主義風格。

該片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欣賞價值和審美價值,獲1936年度奧斯卡提名獎。

77、苔絲

經典名著

《苔絲》是19世紀末英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馬斯?哈代的代表作,這部小說確立了他19世紀末英國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家的地位。

美麗、善良的農村姑娘苔絲遭到資產階級少爺亞雷?德伯的蹂躪,從此開始陷入痛苦的深淵。後來她遇上克萊爾,兩人真心相愛。在新婚之夜,苔絲為了忠於丈夫,將自己過去的悲慘遭遇告訴了克萊爾,沒想到換來的卻是克萊爾的無情離去。為困頓的生活所迫,苔絲再次落入亞雷手中。此時,克萊爾的歸來讓苔絲感到無比絕望。為了與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她殺死了給自己帶來無盡痛苦的亞雷。幾天後,苔絲被捕,以殺人罪判處死罪。克萊爾則遵照苔絲的囑咐,帶著她的妹妹開始了新的生活。

作者風采

哈代(1840-1928)是英國傑出的現實主義小說家和詩人。生於緊鄰多塞特郡大荒原的一個小村莊。少年時代當過學徒,自學了拉丁文、希臘文和神學著作。曾在倫敦大學進修法語,同時開始文學創作。哈代一生著有《還鄉》、《卡斯特橋市長》、《德伯家的苔絲》和《無名的裘德》等14部長篇小說,還寫有4部短篇小說集,8部抒情集和史詩劇《列王》。哈代的小說大多以遠離城市文明、保留著傳統習俗的英國西南各郡農村為背景,反映了資本主義勢力侵入英國農村城鎮後所引起的社會經濟、政治、道德、風俗等變化和人民的悲慘命運,揭露了使人窒息的資產階級道德、法律觀念的虛偽性,並謳歌了勞動人民的勤勞樸實、正直善良。哈代小說結構嚴謹,情節生動,地方色彩濃厚,頗具藝術魅力。在英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銀屏再現

影片根據19世紀英國大文豪托馬斯?哈代的小說《德尤伯維爾家的苔絲》改編。

美麗純樸的苔絲到貴族德尤伯維爾家當女傭,被少爺亞力克誘騙失身。後來,她到另一牧場,與青年克萊爾相戀,並嫁給他。但是,婚後不久,克萊爾就拋棄苔絲到巴西去了。她只好回到娘家。為生活所迫,苔絲不得已又和亞力克同居。幾年後,克萊爾從巴西歸來,想與苔絲重歸於好,但為時已晚。苔絲因不堪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殺死毀掉她一生的亞力克而被判處絞刑。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選擇了一種樸素的、抒情式的陳述與相當細膩的寫實相互交融的手法,既忠實於原著的精神,又重現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鄉村的氛圍。影片另一成功之處是扮演苔絲的新星娜斯塔西婭?金斯基,在導演匠心獨運的處理下,恰到好處地把主人公戲劇化的一生及其神秘色彩表現得頗為傳神,震撼了觀眾的心靈;金斯基也因此而倍受國際影壇的注目。

影片在80年戛納國際電影節與觀眾見面後,先後在法國、英國、美國,重要評獎台上獲得高度讚揚和褒獎,曾獲第53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金像獎。影評家認為,這部影片是羅曼?波蘭斯基回到法國後拍的一部最長、最美、最昂貴、最具有雄心的上乘佳作。

78、魯賓遜漂流記

經典名著

《魯賓遜漂流記》是英國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這是一部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的文學名著,它表現了強烈的資產階級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這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創作的。1704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與船長發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荒島上,四年後被救回英國。賽爾科克在荒島上並沒有做出什麼值得頌揚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魯賓遜卻成了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階級者形象。

小說講述了英國青年魯賓遜不安於中產階級的安定平庸生活,三次出海經商的故事。因遇海盜被摩爾人擄住,做了幾年奴隸後逃往巴西,成了種植園主。為解決勞動力缺乏問題,在去非洲販賣黑奴途中遇風暴隻身漂流到一座無人荒島。小說主要寫他在島上28年的生活。他戰勝悲觀情緒,建住所、制器皿、馴野獸、耕土地,用各種方法尋找食物。終於戰勝自然,改善了生活環境。在第十七年救了一個土著,經訓練成為自己忠實的奴僕。後又獲得新的居民,成為該島的統治者。最後乘英國商船回國。作品歌頌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冒險進取的精神,在歌頌人和自然界鬥爭的同時又極力美化殖民掠奪行為。魯賓遜成為資產階級企事業家的英雄典型。

作者風采

笛福(1660-1731),英國18世紀啟蒙文學的重要作家。生於商人家庭,青年時期經過商,當過兵。到過西班牙、德國、義大利、法國等地。在經營商業的同時,積極從事政治活動,鼓吹社會變革,反對封建專制。曾因著文諷刺宗教政策而被拘禁。服刑期間,創辦了英國第一份定期出版的文化政治刊物——《評論》雜誌。出獄後,創辦過多種期刊,因言論偏激又兩次被捕入獄,被稱為「現代新聞報道之父」。

笛福59歲開始創作小說,先後寫成了代表作《魯賓遜漂流記》(共三部)和《辛格頓船長》、《傑克上校》等。作品極力美化殖民擴張,歌頌資產階級個人進取精神,表達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願望,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是現實主義初期的優秀作品,是標誌著近代英國小說逐步形成的里程碑,他因而被稱為「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為現實主義文學的進一步成熟奠定了基石。

銀屏再現

因海難而漂流到孤島上的魯賓遜在孤島上生活了28年,以驚人的毅力創造了自己的家園,並且樂觀地生活了下去,最後當一艘船將他帶迴文明世界時他竟是對孤島戀戀不捨了……小說《魯賓遜漂流記》的問世,引起了許多作家對此類材料的效仿,本片忠於原著,為觀眾再現了青年魯賓遜在孤島上的生活。

79、愛瑪

經典名著

英國女作家奧斯汀較有影響的長篇小說《愛瑪》創作於1815年,是奧斯汀作品中藝術上思想上最成熟的一部。小說主人公愛瑪是個任性的地主小姐。她在無聊之中把鄰近的一個孤女哈麗葉特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主觀臆想地安排她的戀愛。哈麗葉特很隨和地一次又一次「愛」上了愛瑪給她選擇的「求婚者」。最後在愛瑪的不負責的慫恿下,竟自以為「愛」上了本地最大的地主兼地方官奈特里先生,這時愛瑪才猛然發現原來自己是愛奈特里先生的,最後兩人都找到了與自己相匹配的伴侶。作者在小說中,已把愛情、婚姻與財產、社會地位聯繫起來。小說現實主義成分增多,戲劇成分減少,結構精微巧妙,喜劇氣氛瀰漫全書,趣味橫生。

作者風采

奧斯汀(1775-1817),19世紀英國最早發表現實主義小說的女作家。生於英國小鄉鎮史蒂文頓的一個牧師家庭,幾乎從未接受過正規教育,但由於家庭文學空氣熏陶而成為著名作家。其作品主要描繪她在狹小生活圈子裡所熟悉的中產階級的家庭生活,青年男女的戀愛婚姻及其心態,具有觀察細緻,人物刻畫惟妙惟肖,評論尖刻等藝術特色。20歲左右開始創作,共發表6部小說:《理智與感情》、《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花園》、《愛瑪》、《諾桑覺寺》、《勸導》。奧斯汀最初創作是為了反對流行小說。後來又反映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當時未受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浪潮衝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場景,掃除了當時小說創作的庸俗風氣,在英國小說發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奧斯汀又是公認的描寫婦女意識的卓越作家。

銀屏再現

本片是根據奧斯汀的同名小說改編。這是一部描寫19世紀女性的愛情喜劇片。美麗的愛瑪自以為無所不能,因家庭教師泰勒小姐的出嫁而心生做紅娘的念頭,決定幫史密斯小姐找一個如意郎君,而史密斯小姐也願意把自己的未來交給這個「媒人」。愛瑪首先瞄準牧師,結果卻引火燒身。下一個目標是弗蘭史?邱吉爾,誰知後者已有秘密婚約,愛瑪的努力再次付諸東流。在這個過程中,史密斯小姐開始注意愛瑪的姻親——英俊瀟洒的奈特利先生,就在奈特利先生回應她的好感時,奈特利先生向愛瑪求婚了。愛瑪通過這一段時間的折騰也看清了兩件事,一是自己愛著奈特利,二是在她看來不適合史密斯小姐的馬丁正是她適合的人選。

80、聖女貞德

經典名著

肖伯納的這部關於貞德的偉大的歷史劇《聖女貞德》作於他67歲時。15世紀上半期,英法兩國發生戰爭,英軍入侵法國。18歲的農村姑娘貞德向法國當局提出想與法國士兵並肩作戰反擊英軍。在戰鬥中,貞德鼓起士兵的士氣,率領軍隊擊退英軍,取得了勝利。當貞德在奧爾良取得勝利後,卻被法國人出賣給英國人,最後被作為女巫燒死。

在這部歷史劇中,作者通過法國15世紀的民族女英雄貞德的事迹,譴責天主教會對異教徒的迫害,歌頌貞德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

作者風采

肖伯納(1856-1950),愛爾蘭著名戲劇家,生於愛爾蘭都柏林一個公務員家庭。因經濟困難,15歲就在房地產公司當小職員。20歲時去倫敦從事文學和新聞工作,業餘時間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早年寫了五部小說,均告失敗。90年代後轉而從事戲劇創作,寫出了《鰥夫的房產》、《華倫夫人的職業》、《巴巴拉少校》、《聖女貞德》、《窈窕淑女》、《傷心之家》和《蘋果車》等50多部劇本。肖伯納的社會問題劇在他全部劇作中佔有很大比重,,他繼承和發揚了易卜生開創的真實反映英國社會現實、揭露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和痼疾等社會問題的優良傳統,強烈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這是他對英國戲劇創作所做的主要貢獻,曾獲諾貝爾文學獎。

銀屏再現

公元1420年法國諸侯盤踞,王室偏安南方,其中最強有力的諸侯屬柏根地,它聯合英國擁有了法國絕大部分主權。農家女子貞德受天主召喚,前去南方見王子,要求王子授予兵權。奧爾良之役,聖女貞德拿下英軍最堅強的堡壘,以後一路攻下巴黎周邊的城堡,並為皇太子加冕成為法王查理七世。但在進攻巴黎前夕,法王周圍的小人進讒言,要求與英議和,想利用失去收復失土之機會,並解放軍隊。聖女貞德只有領著孤軍前往巴黎,她不幸在一次戰役中被俘,英軍假借宗教審判之名,將貞德定為女巫罪名而判決火刑

81、伊豆的舞女

經典名著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一篇傑出的短篇小說,在讀者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品情節簡單,描述一名青年學生獨自在伊豆旅遊時邂逅一位年少舞女的故事,伊豆的青山秀水與少男少女間純凈的愛慕之情交織在一起,互相輝映,給了讀者一份清新,也凈化了讀者的心靈,把他們帶入一個空靈美好的唯美世界。

作者風采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日本唯美主義文學的代表之一。

1899年,川端康成出生於大阪,父親是一名醫生,川端康成的命運十分坎坷,在他的幼年時期,父母先後去世,不久,撫養他的祖父母也離開了人間,年僅16歲的他只得暫住在伯父家中。幼年的不幸生活反倒激發了川端康成的創作力,他決心在自己喜愛的文學創作中闖出一片天空。經過刻苦的學習和大量閱讀世界名著,1920年,川端康成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次年即轉入國文系。同年,川端康成與今東光等人合創《新思潮》,並在第二期上發表了自己的處女作——《掃魂祭一景》,自此蜚聲文壇。1924年,大學畢業後的川端康成與人共同創辦了《文藝時代》、《文學界》等雜誌,並於1926年發表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事業步入了輝煌期。先後曾任日本筆會會長、日本藝術院會員和國際筆會副會長,還曾獲得過日本ZF頒發的文化勳章,聲名遠振。川端康成一生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其中不乏優秀之作,如創作集《情感的裝飾》、短篇小說《水晶幻想》、《禽獸》、中篇小說《山之音》、《睡美人》等。1968年,川端康成憑藉《雪國》、《千隻鶴》、《古都》,摘取了當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

銀屏再現

影片《伊豆舞娘》根據日本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由山口百惠、三浦友和聯袂主演。

影片以第一人稱的手法,講述了「我」的一段經歷。「我」因為人生孤寂,獨自去伊豆旅行,途中遇上一夥江湖藝人,便與他們結伴而行。藝人們心地善良,性情純樸,讓我感到了人生的溫暖。尤其是那個天真、爛漫、可愛的小舞女,她讓我產生了無限美好的浪漫聯想,萌發出一種朦朧的戀情。四天後當我和她們道別時,我先前鬱結的情懷已得到了緩解……

影片表現了少男少女之間初戀的那種朦朧、純真的情感。

82、百萬英鎊

經典名著

《百萬英鎊》是馬克?吐溫的一篇有名的小說,描繪了美國的一個小辦事員出海遊玩,迷失方向後,幸遇救,隨船來到英國倫敦。他身無分文,舉目無親,兩個富有的兄弟給了他一張一百萬鎊的鈔票,並以他在三十天內憑這張百萬英鎊的鈔票能否活下去而打賭。在小說的結尾,小人物不僅活過了三十天,並且利用這張百萬英鎊發了一筆財,還獲得了一位小姐的芳心。小說通過小辦事員的種種「歷險」嘲弄了金錢在資產階級社會叱吒風雲、呼風喚雨的作用。

作者用漫畫筆法勾勒了不同人物在「百萬英鎊」面前的種種醜態,幽默滑稽,趣味橫生,就如同一幅世態諷刺畫,令人忍俊不禁。

作者風采

馬克?吐溫(1835—1910)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馬克?吐溫是筆名,他原名是塞繆爾?朗荷恩?克列門斯,生於密蘇里州的佛羅里達。父親是一名鄉村律師,家中生活拮据。12歲時父親去世,他開始自謀生計,先後當過報童、印刷所學徒、排字工、水手和舵手,所以他的創作具有堅實的生活基礎。26歲時,他當上了記者,並採用馬克?吐溫這個筆名發表作品。他的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作品表現了對美國民主所存的幻想,以短篇為主,幽默與諷刺結合,批判不足,作品有《競選州長》、《高爾斯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中期以長篇小說為主,諷刺性加強,重要作品有《鍍金時代》、《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王子與貧兒》等;後期作品則由幽默諷刺轉到憤怒的揭發、譴責、甚至有悲觀的情緒,主要作品有《遊記》、《給范斯頓將軍辯護》等。

銀屏再現

影片《百萬英鎊》根據美國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的同名小說改編。

《百萬英鎊》講述了一位美國窮小子亨利?亞當斯在倫敦的一次奇遇。倫敦的兩位富翁打賭,把一張無法兌現的百萬鈔票借給亨利,看他在一個月內如何收場。一個月的期限到了,亨利不僅沒有餓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並且贏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愛情。

83、羅生門

經典名著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文筆詼諧,作品意味深長,在創作上強調題材的多樣化,十分講究寫作技巧,注意藝術形式的完美。

在芥川龍之介所創作的短篇小說中,《羅生門》、《鼻子》、《芋粥》、《地獄圖》、《戲作三味》、《竹林中》、《蜘蛛絲》等最為傑出。然而,芥川龍之介所創作的短篇小說中總帶有一種傷感的情調。它們大多採取歷史上奇異的、超自然的事件,描寫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眾,面對地獄般的現實,不斷復甦野蠻的生命,頑強地掙扎著繼續生存所展現的「野性的美」。可以說,他以昔日的事寫小說,並非憧憬昔日的事,而是藉助歷史的舞台,展現現代的事,對現實和人生進行理性的思考。

尤其是其代表之一的《羅生門》,將現代社會的「現實場」放置在日本的歷史之中,通過細緻地描寫主人公的心理歷程,來揭示人在善與惡、美與丑的對立和相剋中所流露的不安定心緒,同時在對人的自私心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情況下,將矛盾的並存絕對化,來展現自己的觀念世界,達到以冷眼的旁觀者觀察社會上的利己主義的目的。

從這些作品裡,不難發現作者取材遍及古代至近代的各個歷史時期,但作者卻巧妙地用近代人的利己主義來解剖歷史上的人物,對人間賦予新的解釋。作為人生的觀察者,他有「兩個自己」,「一個是有活動能力的熱情的自己,一個是有觀察能力的冷酷的自己。」他正是以熱情與冷酷的雙眼,審視不同歷史人物的人生軌跡,冷靜地解釋現實和人生。

作者風采

芥川龍之介(1892-1927),明治二十五年誕生於日本東京京橋區,因他是辰年辰月辰時出生,故父親給他取名為「龍之介」。他的父親名叫新原敏三,以牛奶屋為業,在新宿和住地經營牧場。龍之介剛生下來九個月,母親便發了狂,他便由舅舅芥川道章撫養,遂改名為「芥川龍之介」。這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898年,芥川龍之介6歲時進入江東小學讀書,18歲從第三中學畢業,此後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學習西方文學。1916年,他大學畢業,時年24歲。芥川龍之介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學習成績均是優秀。他喜愛讀書,尤其偏愛歷史,他曾打算成為一位歷史學家。與他同年級的學生里,有久米正雄、菊池寬、山本有三等人,後來都成了著名作家。

芥川龍之介被稱為日本的「秀才作家」,他是日本生於大正時期的最有名的短篇小說作家。他一生中創作了148篇短篇小說,在日本文學史上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的一席。為紀念他,1935年日本文世春秋社的創始人菊池寬(1888-1948)設立了日本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文學獎——「芥川獎」。

銀屏再現

影片根據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名篇《竹林叢中》改編,但片名取自芥川的另一部作品《羅生門》。它是日本大導演黑澤明的傳世名作,也是日本電影在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第一部作品。

影片講的是一個單線條的故事,只有有限的四處場景,人物不過七八人,可是影片卻拍得有聲有色,饒有趣味,而且蘊涵極為豐富,令人回味不盡。

影片在日本電影史上很有影響,是一部有紀念意義的作品,它為日本電影走上世界影壇打開了一扇新世紀的大門。影片體現了創作者的深刻的人生思索。作品內涵十分豐富,它鞭撻了人的自私自利思想,但也流露出對人性不可信的絕望。

影片在拍攝時充分利用了光和影的變幻,表現三個人物心理和情緒上的變化,此片獲1915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獲美國影藝學院第2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同時被選入日本名片200部之列。

84、費加羅的婚禮

經典名著

《費加羅的婚禮》是博馬舍「費加羅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創作於1778年。作品把伯爵放在人民的對立面,暴露了貴族的腐朽墮落,同時也反映出強烈的反封建的色彩,富有時代氣息,風格明快幽默,情節曲折生動,以嬉笑怒罵的語言,突出強烈的喜劇效果,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

《費加羅的婚禮》為法國和歐洲戲劇的發展積累了新的經驗,俄國作家赫爾岑說:「《費加羅的婚禮》是一部天才的作品,法國舞台上獨一無二的作品。」

作者風采

博馬舍(1732—1799)18世紀後期法國最著名的喜劇作家。出身鐘錶匠家庭。1753年以鐘錶師的身份入宮廷服務,1757年改名博馬舍,並加上貴族標誌「德」。1767年寫出他的第一個劇本《歐也妮》,1770年寫出《兩個朋友》。1773年,博馬舍與人進行了一場訴訟,為此發表了四部《備忘錄》,揭露法院的內幕,引起了強烈反響。1775年,《塞維利亞的理髮師》在巴黎公演,受到熱烈歡迎。70年代末,他發起法國第一個戲劇家協會,出版了法國第一部《伏爾泰全集》。1778年寫成了《費加羅的婚禮》,於1784年公演,成為法國戲劇史上的重大事件。

銀屏再現

影片《費加羅的婚禮》根據法國劇作家博馬舍的同名戲劇改編的。

貴族阿爾瑪伯爵愛上了夫人的侍女蘇珊娜,於是千方百計地想破壞蘇珊娜與府中男僕費加羅的婚事,聰明的費加羅看出了伯爵的心思,在夫人的幫助下,伯爵的邪念最終未能得逞,在一片歡慶聲中,費加羅與蘇珊娜終於結成美滿的姻緣。

這是一出輕鬆、幽默、詼諧的喜劇,是戲劇史上的經典之作。

【說明】

博馬舍(1732—1799),出生於巴黎鐘錶匠家庭。13歲時就輟學在家,但他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終於成為知識淵博,才氣橫溢的作家和社會活動家。

博馬舍1772年完成了以費加羅為主人公的第一部戲劇《塞維勒的理髮師》(又名《防不勝防》),《費加羅的婚姻》(又名《狂歡的一日》1778年完成)於1784年在法蘭西劇院首次公演,取得驚人成功。這部喜劇也為莫扎特的同名歌劇提供了藍本。1792年完成「費加羅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有罪的母親》,思想性藝術性都較差,表現了劇作家革命精神的衰退。

博馬舍是繼莫里哀之後又一傑出的喜劇作家,他的優秀劇作起著從古典主義向近代戲劇過渡的橋樑作用。

85、嘉爾曼

經典名著

《嘉爾曼》(又譯作《卡門》)是法國作家梅里美的主要代表作。故事發生在西班牙,主人公嘉爾曼是個聰明美麗、獨立不羈、又十分任性的吉普賽女郎。她是一個具有強烈個性的、要求自由的女性。她身上有邪惡的特點,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但重要的是她的真誠、坦率、剛毅不屈。她蔑視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法律,用惡習的方式反抗社會,是社會的叛逆者。這部小說發表不久就被改編成歌劇,由法國作曲家比才(1838—1875)作曲。

作者風采

梅里美(1803—1870)法國小說家。1825—1830年是梅里美創作的第一個階段,作品多是劇作、詩歌。1829年的歷史小說《查理九世時代的遺事》問世,標誌著他創作的成熟。這期間,他還發表了幾部短篇小說,顯示出他短篇小說的創作才能。19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初他到西班牙、英國、義大利、希臘、土耳其等國。這個時期開始了中篇小說的創作,取得出色的成就,特別是《高龍巴》、《嘉爾曼》更加膾炙人口,堪稱其代表作。1844年,進入法蘭西學士院。40年代末,曾翻譯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和屠格涅夫的作品。1848年革命中,贊成過共和,對革命表示同情。1853年6月成為參議員。

他的創作以中、短篇成就最大,故事情節扣人心弦,人物性格鮮明,具有特殊風格。

銀屏再現

嘉爾曼是一位美麗迷人而又桀驁不馴的吉普賽姑娘,她愛上了軍官唐何塞,使其陷入情網。唐何塞為嘉爾曼與上司拔刀相鬥,被迫離開軍隊。不久,嘉爾曼移情別戀,愛上一位鬥牛士,唐何塞難以忍受,要求嘉爾曼跟他走,遭到嘉爾曼的拒絕。傷心欲絕的唐何塞拔刀刺死了嘉爾曼後投案自首,將自己送上了絞架。

86、吝嗇鬼

經典名著

五幕喜劇《吝嗇鬼》是法國劇作家莫里哀的代表作,作者在劇中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守財奴形象——阿巴貢。這一形象不僅在莫里哀的喜劇中,也成為歐洲文學史上著名的守財奴典型。他的吝嗇貪婪,以及高利貸剝削,反映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特性。他和兒女的矛盾,反映了以金錢為聯繫紐帶的家庭關係的破裂,也揭露了資產階級對金錢的貪慾。作品將劇中人物經濟上的對立、愛情上的衝突、性格上的矛盾巧妙集中在一起,具有發人深省的嚴肅喜劇效果,揭露有力,諷刺深刻。

作者風采

莫里哀(1622—1673)是歐洲17世紀古典主義著名劇作家。莫里哀的父親是富有的商人,1635年送莫里哀進貴族子弟學校讀書,1640年又為他買下碩士頭銜和律師職務。但莫里哀的志趣在戲劇方面。1643年與人合作,成立了「光耀劇團」,後因劇團經營失敗負債纍纍而入獄。出獄後又加入另一劇團,離開巴黎周遊大半個法國達12年之久,回巴黎後開始他的創作生涯。1659—1663年,莫里哀開創古典主義。1659年上演了《可笑的女才子》,以後相繼寫出了《丈夫學堂》、《太太學堂》等喜劇。1664—1668年是莫里哀創作成熟時期,寫了幾部優秀劇本:《偽君子》、《恨世者》、《吝嗇鬼》等。後期,莫里哀又創作了《貴人迷》、《司卡班的詭計》等一些劇本。

莫里哀一生創作了近30部喜劇,反映生活面十分廣闊,直接嘲諷當時的弊端,富有時代氣息,表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而且善於用誇張手法和性格化語言塑造人物形象,巧妙吸取鬧劇形式以加強戲劇效果。被譽為法國現實主義喜劇的首創者,對歐洲乃至全世界的喜劇藝術發展都有深刻影響。

銀屏再現

影片《吝嗇鬼》根據法國著名劇作家莫里哀的同名喜劇改編。

這是一部幽默的諷刺喜劇,阿巴貢是個靠放高利貸發財的資本家,他愛財如命、吝嗇成性,在兒女面前裝窮,要兒子娶不要彩禮的寡婦,逼女兒嫁不收嫁妝的老頭。當他埋在花園裡的「命根子」——金幣被偷走後,他呼天喊地,靈魂也隨他的「命根子」而不得安寧。

飾演阿巴貢的路易?德?菲奈斯是大家熟悉的喜劇演員,他在《虎口脫險》中幽默、詼諧、精湛的表演令人難以忘懷。

【說明】

《吝嗇鬼》是莫里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創作於1668年。劇情借用古羅馬喜劇作家普勞圖斯的《金罐子》,寫高利貸者阿巴貢愛財如命的吝嗇可笑。阿巴貢放債,兒子舉債;兒子愛上的窮姑娘,又正是阿巴貢的意中人。戲劇矛盾尖銳突出,它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戲劇性的情節和幽默諷刺的語言,真實深刻地揭露了資產階級積累財富的狂熱和金錢的罪惡,以及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係。因其形象刻畫的真實深刻,阿巴貢成為「吝嗇鬼」的代名詞。

87、白鯨

經典名著

美國著名作家梅爾維爾的長篇小說《白鯨》創作於1851年,小說描寫一位捕鯨船長在在海上捕魚時,不慎被白鯨咬掉了一條腿,他發誓要找到白鯨。船長航行了幾乎整個世界,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白鯨。於是,船長命令船員們靠近白鯨叉死它,船員明知九死一生但不得不服從船長的命令,他們叉中了白鯨,受傷的白鯨兇狠地沖向他們的魚船,魚船被撞得粉碎,船上的人除一人死裡逃生外,都與白鯨同歸於盡了。

小說中稱霸海洋的白鯨被寫成一種強大可怕的、對人懷有敵意又難以制服的怪物。它是人類難以擺脫並深受其害的人間罪惡的象徵。小說描寫了捕鯨的艱難和捕鯨工人的智慧和勇敢,很有現實意義,有濃重的象徵意味和神秘色彩。小說撲朔迷離、欲辯難言的意境在20世紀30年代引起歐美文學界強烈反響,成為浪漫主義的傑作。

作者風采

梅爾維爾(1819-1891)是美國浪漫主義小說家和詩人。青年時代當過水手,在長達四年的海上生活中,品嘗了捕鯨船上的艱難與困苦。在南太平洋航行期間,他在一個海島上的土著泰比人中間生活了一段時間。他初創作的小說《泰比》和《奧穆》都是以他的經歷見聞為基礎,描寫異國風土人情的作品。作者把未開化的、未被近代文明玷污的人們的純樸生活同資本主義的文明相互對照,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揭露。梅爾維爾是美國浪漫主義後期的代表人之一。作品帶有一種神秘和悲觀的色彩。代表作品長篇小說《白鯨》所表現的神秘和悲觀的浪漫主義色彩引起當時歐美文學界很大的反響,並因此被尊為美國第一流的浪漫主義作家。

銀屏再現

本片根據美國著名作家梅爾維爾的巨著《白鯨》改編拍攝。片中主人公亞哈由美國著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飾演。

捕鯨船船長亞哈被一條叫莫比?迪克抹香鯨咬斷一條腿。為了復仇,他利誘威逼船員們不顧一切地去追捕白鯨,既不顧船員們的生命安危,也不顧陸續出現的兇險以及襖教徒的不祥預言,他們像發瘋似的在大海上與白鯨周旋惡鬥,最後終於擊中白鯨,他的捕鯨船也被狂怒的白鯨掀翻,船員們葬身海底,亞哈本人被纏結的捕鯨繩絞死,只有水手以實瑪利一人死裡逃生,成為悲壯故事的敘述者。

88、情感的迷惘

經典名著

茨威格是奧地利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精巧的結構、細緻的心理分析、引人入勝的情節、出色的景物描寫,以及優美的語言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茨威格早期作品受印象主義、象徵主義和新浪漫主義影響,但基本傾向是現實主義。本書所選的六部小說《枷鎖》、《情感的迷惘》、《象棋的故事》等,體現了茨威格小說的風格和特色。他在作品中對人性的弱點和缺憾給予諒解和寬容,對弱者表示關注和同情,對法西斯破壞人類文明和摧殘人的精神的行徑加以抨擊。

作者風采

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1881年生於維也納一個富裕的猶太工廠主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1904年後任《新自由報》編輯。後去西歐、北非、印度、美洲等地遊歷。在法國結識維爾哈倫、羅曼?羅蘭、羅丹等人,受到他們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發表反戰劇本《耶雷米亞》。在瑞士與羅曼?羅蘭等人一起從事反戰活動,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1938年流亡英國,並加入英國國籍。1941年到達巴西。他的文學成就主要有傳記文學《三位大師》、《羅曼?羅蘭》、《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的詩人》;中短篇小說集《最初的經歷》、《馬來狂人》、《恐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情感的迷惘》和《象棋的故事》;惟一的一部長篇小說是《愛與同情》。茨威格在世界範圍內擁有廣大的讀者,他的作品被譯成50多種文字,銷行量達數百萬冊。高爾基稱他為「才華出眾的」、「真正的藝術家」。他的著作中享譽最高的是中短篇小說和傳記。

銀屏再現

影片《情感的迷惘》根據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大學生羅朗來到新的學校學習,進行有關莎士比亞文學的學術研究。凱勒教授畢生都在研究莎翁著作。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教授一直未能完成自己的關於莎翁的文章。教授的妻子阿娜曾是他學生中惟一的女性,教授與阿娜為了掩蓋謠言而結合。在羅朗的一再堅持下,教授同意與羅朗一起完成關於莎翁的文學著作。在這期間凱勒教授與羅朗之間關係的發展已超出了師生的情誼。羅朗又與阿娜發生了不可抗拒的戀情。多年以後羅朗舊地重遊,講述了這個美麗的故事。

89、你往何處去

經典名著

《你往何處去》是波蘭作家顯克微支於1896年創作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它反映公元1世紀,羅馬暴君尼羅統治時期,羅馬的異教與基督教之間的鬥爭,揭示基督教徒殉道的主題。尼羅為了欣賞大火,便下令焚燒羅馬城。事後,嫁禍於基督徒,大肆搜捕,並把他們押到斗獸場供猛獸嚙噬。暴君下令將基督徒黎吉亞公主裸體縛於牛角上,然後令勇士威爾史與牛搏鬥。青年將領維尼裘斯飛身進入斗獸場,呼籲市民主持正義,保全公主的生命。在市民的一片鼓雜訊中,尼羅不得不答應。事後,他仍秘密搜捕基督徒彼得。彼得在逃離羅馬的途中巧遇基督。他跪在地上問道:「主啊!你往何處去?」基督答道:「因為你離開我的子民,我現在要到羅馬重豎十字架去。」彼得明白基督的啟示,遂返回羅馬,不幾天,就被暴君釘死在十字架上。他臨刑前,預言羅馬將大亂,尼羅必誅,基督教必昌。小說歌頌了基督徒彼得的勇敢、樂觀的殉道精神。作者把羅馬帝國頹廢時期的社會描繪得淋漓盡致,把基督教的信仰和道德與征服多神教的情景寫得恰如一幅圖畫。作品獲1905年諾貝爾文學獎,被譯成30餘種文字,並被改編成電影在各國上演,影響深遠。

作者風采

顯克微支(1846-1916),波蘭現實主義作家,生於波德拉斯地區一個小貴族家庭,曾在華沙大學語文系學習。1872年,以李沃斯特的筆名在《波蘭報》上發表諷刺小品和短篇小說,一鳴驚人。1876-1879年,赴美採訪。回國後發表通訊集《旅美書簡》和《為了麵包》、《燈塔看守人》等短篇小說,揭露美國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和波蘭移民的悲慘處境,體現了作家進步的民主主義思想。從80年代起,他轉向長篇歷史小說的創作,寫有歷史小說三部曲:《火與劍》、《洪流》、《伏沃迪約夫斯基先生》,反映17世紀波蘭人民抗擊異族入侵的鬥爭,使讀者看到歷史上波蘭人民的決鬥、戰爭,充滿著希望的呼聲,起到喚醒沉睡的民心和鼓舞人民鬥志的作用。還寫有長篇歷史小說《你往何處去》和《十字軍騎士》。前者反映古羅馬多神教與基督教的鬥爭;後者描寫15世紀初波蘭貴族反對日耳曼十字軍騎士團的入侵,讚美了波蘭和立陶宛人民共同抗擊入侵者的鬥爭精神。1905年,以他「作為一個歷史小說家的顯著功績」,獲諾貝爾文學獎金,有「波蘭大仲馬」和「語言大師」的美稱。他的作品被譯成40多種文字,主要作品在國內外被改編成電影上演,影響深遠。

銀屏再現

羅馬皇帝尼羅在位時,指揮官維尼裘斯將軍對麗吉亞王國在羅馬的人質麗吉亞公主一見鍾情,尼羅遂將麗吉亞賞給維尼裘斯,未料麗吉亞卻是基督徒,她不能接受維尼裘斯以征服和屠殺一統天下的觀念,兩個人在心靈上無法溝通,麗吉亞便離開了他。

為追回麗吉亞,維尼裘斯將軍來到了基督徒秘密集會處,聆聽了彼得關於基督的說教,回程時遇到了到麗吉亞時,雖然此時兩人已相愛但維尼裘斯對基督教的精神仍感迷惑,他回皇宮時碰上瘋狂的尼羅為建尼羅之城而焚燒羅馬城,維尼裘斯將軍趕回火場,救出麗吉亞,並率領民眾突圍。難民湧入皇宮,皇后嫉妒維尼裘斯將軍對麗吉亞的愛,慫恿尼羅將焚城之罪嫁禍基督徒,將捕獲的基督徒或喂猛獅或釘十字架或烈火焚燒,聖徒彼得亦被釘上十字架,但所有的基督徒均高唱聖歌。維尼裘斯將軍當場揭發真相,引起民眾激憤,迫使尼羅自殺結束了自己暴行。

90、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經典名著

茨威格是奧地利的著名作家,他一生創作了許多作品。他的小說構思巧妙,對人物的精神狀態刻畫得極為細膩,有強烈的藝術魅力和獨具的藝術特色。茨威格是位善於洞察和表現女性內心活動的作家,在刻畫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心理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這本小說集收錄了他的6篇故事,其中《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家庭教師》、《夏天的故事》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作者風采

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1881年生於維也納一個富裕的猶太工廠主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1904年後任《新自由報》編輯。後去西歐、北非、印度、美洲等地遊歷。在法國結識維爾哈倫、羅曼?羅蘭、羅丹等人,受到他們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發表反戰劇本《耶雷米亞》。在瑞士與羅曼?羅蘭等人一起從事反戰活動,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1938年流亡英國,並加入英國國籍。1941年到達巴西。他的文學成就主要有傳記文學《三位大師》、《羅曼?羅蘭》、《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的詩人》;中短篇小說集《最初的經歷》、《馬來狂人》、《恐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情感的迷惘》和《象棋的故事》;惟一的一部長篇小說是《愛與同情》。

茨威格在世界範圍內擁有廣大的讀者,他的作品被譯成50多種文字,銷行量達數百萬冊。高爾基稱他為「才華出眾的」、「真正的藝術家」。他的著作中享譽最高的是中短篇小說和傳記。

銀屏再現

美國環球影片公司1948年出品。根據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說改編。

本片是一部充滿了精巧構思和具有神秘吸引力的場面的作品。例如,在一個沉寂的維也納夜晚,當年輕的斯蒂芬偷偷摸摸地把一個*女帶進他的寓所時,14歲的麗莎在樓梯平台上可憐地巴結他的場面;她母親搬走後,她從火車站回來,為的是最後看一眼她所鍾情的人或是聽一聽他的聲音的場面;當她出落成一個美麗的女郎時,她耐心地處理在雪地里希望能得到他顧盼的場面;以及當她離開丈夫時,最後一次去獻身於她所愛的惟一愛人時,她為他買了一大把白色花的場面等等,都是名副其實的電影化場面,敘事與抒情、表意密不可分地融合在鏡頭語言中。

奧菲爾斯相當卓越和獨到的導演手法,使兩位主角的表演放射出寶石般的光澤,以致含蓄而又層次豐富的表演風格和諧而多變,達到了令人讚賞的完美程度。美工師亞歷山大搭制的古老維也納的街道和內景是那樣真實、準確,攝影師弗蘭克的攝影機對光與影進行的處理是那樣富於創造性,又那樣細膩,正是所有這一些工作,才使本片成為渾然一體的藝術精品。

91、荒野的呼喚

經典名著

《荒野的呼喚》中篇小說。傑克?倫敦著。作於1903年。小說描寫了一隻名叫巴克的大狗被盜賣到阿拉斯加干苦工,勞動極為繁重,環境極為艱險。狗隊每天拉雪橇在雪地上行走40英里,而每隻狗所得到的食物是根本吃不飽的一磅半魚乾。狗統統被累倒拖垮後就被主人賣掉,來榨取最後一滴油水。棍棒象徵的是統治它們的權力,巴克的第一課就是「棍棒教育」。巴克忍受了各種虐待,在極為惡劣的環境下,鼓足勇氣,練成吃苦的精神,比其它狗更機敏、更勇猛,最後和史皮茲爭奪強者地位,結果史皮茲被咬倒,巴克成為生存鬥爭的勝利者。在巴克的內心,時常涌動著一種原始的返祖現象,野性的力量在呼喚著他,最後他回到狼群中。這不說明它的退化,而說明它要在更加直接地進行生存競爭的地方,證明自己是強者。最後巴克也確實以勇猛和聰明,贏得狼群的領袖地位。小說文字流暢,簡潔明快,一氣呵成,顯示語言內在的力量,自發的美感和粗獷有力的節奏,在創作上又結合神話懸念,使小說更富有吸引力。

作者風采

傑克?倫敦(1876-1916)美國作家。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父親是破產的農民,自幼就以出賣體力為生,讀報、卸貨等。曾一度進入大學學習。他寫了19部長篇小說,150篇短篇小說和故事,3部劇本,以及論文、特寫等。他的成名之作是1900至1902年發表的《狼的兒子》等3部短篇小說集。兩部描寫動物的小說《荒野的呼喚》、《白牙》被認為是卓越的作品。1905年至1910年間創作了一些優秀的現實主義小說,如《鐵蹄》、《馬丁?伊登》等。到後期,他逐漸脫離社會鬥爭,追求個人享受。1913以後,他因經濟上的挫折和家庭糾紛,精神受到嚴重打擊,經常酗酒,1916年11月22日服毒自殺。

銀屏再現

這是一部由美國天皇巨星查爾屯?休斯屯主演,以美國早期阿拉斯加發現金礦為背景的故事片。

故事發生在一條叫巴克的狼狗,它原是一家富有家庭的愛犬。由於狗命升值,被貪心的傭人拐走賣給狗販,輾轉被賣到西雅圖。男主角桑頓先生由於接受了美國郵電局的僱傭,專程運途郵件,用雪橇翻山越嶺往尋金者密集的城鎮,買了狼犬巴克同行,於是整個人與狗相依為命、與大自然、與惡人、印第安人相抗衡的動人故事發生了,處處令人動容,狗明星巴克的演技令人嘆為觀止。桑頓送到郵件後,他不願與尋金者為伍,以砍伐木材為生,經幾波折,最後還是經不住誘惑去印第安人的黃金窟「黃月亮」。在一次印第安人襲擊中,桑頓被殺死。狼犬巴克最終回歸大自然,成為狼群的首領。

92、化身博士

經典名著

《化身博士》和《金銀島》是英國著名作家史蒂文森最有代表性的兩部小說。

《化身博士》在英美是一部家喻戶曉的作品,當年剛出版就經常被盜印,據說牧師們講道也用上此書,後來數次改編為舞台劇並搬上銀幕。高大正直的傑基爾博士在實驗室里研究出一種「分身」葯,只需吞一點,他就能隨心所欲地變成另一個肉身——尋歡作樂、放縱自己的壞人海德——或作惡之後變為正人君子的傑基爾博士。這真是一件常人難以想像的事情,再加上前面一系列撲朔迷離的事件,使這部作品有了「科學小說」和「神秘小說」的聲譽。

《金銀島》又譯為《寶島》,既是史蒂文森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小說的中心情節是一個古往今來最著名的海盜的故事,作者無意向讀者指出兩幫人圍繞寶藏而進行你死我活的爭鬥究竟有什麼教訓,他要做的是通過脈絡清晰、波瀾迭起的驚險故事,自始至終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教人非一口氣讀完為止。針對這部成功的驚險小說,史蒂文森後來回憶道:「這是一個給男孩們讀的故事,不需要十分講究心理描寫或優美的文體。」這當然是作者自謙之辭,實際上整部小說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例如兩面三刀、心狠手辣,但又狡猾多端、見風使舵的約翰?西爾弗,又如霍金斯太太的固執與坦率,她數死去的海盜留下的錢幣時,「不同意在收回欠她的賬之外多拿一個銅板,又頑固地不肯少拿一個子兒。」

作者風采

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1850-1894),英國19世紀後期新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者與傑出代表。他出生於蘇格蘭,祖父與父親均為著名的燈塔建築師,1867年,史蒂文森入愛丁堡大學讀土木工程,後轉學法律,1875年取得蘇格蘭律師資格,但這些均非他的志願而是家命難違。史蒂文森喜歡的是旅遊、看書、寫詩,早期出版的《內地遊記》、《騎驢漫遊錄》就是這種生活的記錄。19世紀80年代是史蒂文森創作的黃金時代,他認為「生活顯得很醜陋,沒有清楚的界限,不合邏輯同時又雜亂無章……因此藝術要承擔的任務是使作品變得明確、完整、合理……」,因此為了與平庸灰色的當代英國現實保持距離,他經常把小說的背景推向古代,搬到異域他鄉。史蒂文森的小說的兩個鮮明特點就是歷史題材和異國情調。15世紀玫瑰戰爭中的俠盜復仇故事,18世紀活躍於蘇格蘭高地的愛國者的生活鬥爭紀實在他的作品裡色彩斑斕,如火如荼。《新天方夜譚》、《金銀島》、《化身博士》、《誘拐》、《黑箭》等膾炙人口的小說展現了作者全面的才華和旺盛的創作能力。

銀屏再現

影片根據英國作家史蒂文森的同名小說《化身博士》改編而成。

影片中的傑基爾博士為了探索人性的善惡,研究發明了一種葯,他用了這種葯,便化身為海德先生,再把自己身上的惡念,全都賦予了海德。傑基爾博士作為醫生多行善事,名聲極好。海德則無惡不作,殺人害命。最後傑基爾博士無法擺脫海德,自殺身亡…

93、牛虻

經典名著

長篇小說《牛虻》是英國女作家艾?麗?伏尼契的代表作,小說自1897年出版以來,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在我國自1953年翻譯出版後,發行量達100多萬冊。

《牛虻》以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義大利人民反對奧地利殖民統治的鬥爭為背景,以愛國志士「牛虻」的命運、遭遇和結局為線索,猛烈抨擊了天主教會虛偽的反動本質,熱情歌頌了義大利人民為民族解放,國家獨立所作的英勇鬥爭。

作者風采

伏尼契(1864—1960)愛爾蘭女作家,出生在愛爾蘭,常住倫敦,在紐約度過晚年,她於1885年畢業於德國柏林音樂學院。1887年在倫敦結識了不少流亡工作者,其中以俄國民粹派作家克拉夫欽斯基對她的思想和創作影響最深。1892年與波蘭流亡者米哈伊?伏尼契結婚。1897年她的小說《牛》在倫敦出版。伏尼契還寫過自傳性的長篇小說《奧麗維亞?塔拉姆》,及敘述牛虻出走後經歷的《中斷了的友誼》等,她不僅創作小說,而且還翻譯過很多俄國文學作品,寫過不少樂章。

銀屏再現

影片《牛虻》根據英國女作家伏尼契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青年義大利黨黨員亞瑟被道貌岸然的主教所蒙蔽,在懺悔之際因泄露了黨的機密而被捕入獄,由此他看清了教會的反動本質。出獄後,他假裝投河自殺,隱匿自己的蹤跡。三年後,他從國外回來,化名「牛虻」組織武裝起義反抗壓迫。後來起義失敗,牛虻再次入獄,他的戰友策劃越獄未成功,牛虻慘遭殺害。

94、小婦人

經典名著

路易莎?奧爾科特的代表作《小婦人》是一部美國文學的經典著作,一本道德家世小說。馬奇家四姐妹對自立的權力的追求以及她們對家庭的忠誠眷顧構成了一貫全書的矛盾,使故事熠熠生輝,情節生動感人。

《小婦人》用樸實無華的寫實手法把四姐妹的命運展現在我們面前,它不斷地提醒我們:我們要過的生活十分簡單,簡單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一個多世紀過去了,這本書的光彩不但未有稍減,它仍像一塊巨大的磁石,牢牢地將一代人與另一代人聯繫起來,用無限溫馨甜美的家庭生活,打動著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

《小婦人》出版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公認的美國名著,100多年以來,一直受到熱烈的歡迎。美國圖書協會、美國教育協會兩會代表選入100種鄉村小學的必備書,其中精選25種,《小婦人》列居25種的榜首,世界上已有數十種不同語言的譯本,30年代此書也風靡了中國大陸,先後有四、五種不同的譯文問世。

作者風采

路易莎?奧爾科特(1832-1888),美國作家。她的父親布郎遜?奧爾科特是馬薩諸塞州康科德一位自學成才的哲學家、學校改革家和烏托邦主義者。他一生沉迷於對理想的追求,以至無力擔負家庭生活。維持生計的擔子先是落到他的妻子身上,而後又落到他那富有進取精神的二女兒路易莎?奧爾科特身上,路易莎到學校教過書,當過女裁縫、護士,做過洗熨活,15歲時還出去做過傭人。

路易莎10歲時便已熱心於業餘戲劇演出,15歲時寫出第一部情節劇,21歲開始發表詩歌及小品。

1868年,一位出版商建議她寫一部關於「女孩子的書」,她便根據孩提的記憶寫成《小婦人》。書中把自己描寫成喬?馬奇,她的姐妹安娜、亞碧、伊麗莎白便分別成為梅格、艾美、貝思。書中的許多故事取材於現實生活,不過現實生活中的奧爾科特一家經濟狀況遠不如她筆下的馬奇一家。出於作者意料的是《小婦人》打動了無數美國讀者,尤其是女性讀者的心弦。之後,路易莎又續寫了《小男人》和《喬的男孩子們》,1873年又以小說形式出版了自傳著作《經驗的故事》。

路易莎成名後,繼續撰寫小說和故事,並投身於婦女選舉運動和禁酒運動。

銀屏再現

影片《小婦人》根據露易莎?奧爾科特的同名小說改編,由美國雷電華影片公司1933年出品。

小說發表於1868年,是奧爾科特的一部自傳性作品,喬?馬奇就是以她自己的經歷為藍本的。影片的改編相當忠實於原著,完全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影片以南北戰爭為故事的背景,描述了一個普通美國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動地刻畫了馬奇家四姐妹迥然不同的性格以及她們的愛情、婚姻和命運。影片以突出刻畫喬的性格為主,著力描寫她身上體現出來的善良、勇敢、堅強、無私、責任感、自我犧牲,表現了一個粗野、冒失和野心勃勃的小姑娘怎樣成長為一位成熟、深沉和具有社會意識的女作家。影片也描繪了在戰亂的社會環境里的一塊寧靜的綠洲,即和睦、美好、幸福的馬奇先生一家,而喬對梅格的依戀,對貝絲的柔情,以及她和勞里之間含蓄、真摯但又毫無結果的愛情,更是動人心弦。由於喬治?顧柯精湛質樸的導演技巧和凱瑟琳?赫本的出色表演,這部影片終於成為一出精美的「銀幕戲劇」,它於1933年公映後在國內外獲得很大成功,曾被好萊塢記者協會評選為該年度最佳影片。

95、紅字

經典名著

美國著名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紅字》是一部描寫200多年以前,發生在新英格蘭殖民時期一個浪漫的愛情悲劇。

作品以17世紀中葉的北美殖民地新英格蘭的嚴酷教權統治為背景,描寫美麗善良的白蘭在丈夫齊靈窩斯失蹤後獨居的情況下,愛上了青年牧師丁梅斯代爾,並與他生了一個女孩。事發後,她被清教法庭判處胸口戴著標誌通*的紅色A字示眾受辱。之後,白蘭到遠方定居,靠針線活謀生。丁梅斯代爾雖未暴露,但內心深感自責和恐懼。齊靈窩斯潛回北美後,為了報復,以醫生的身份潛於丁梅斯代爾身邊,對他進行殘忍的精神折磨。白蘭約丁梅斯代爾同逃歐洲失敗。丁梅斯代爾公開自己的「罪行」後心力交瘁身亡。白蘭仍帶著紅字,處處克己助人,終於贏得了人們的尊敬。作品用層層深入的手法,對人物心理進行自然、細膩、逼真的描寫和分析,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風采

霍桑(1804-1864),美國作家。1825年大學畢業後即從事寫作,1842年出版了第一個短篇小說集《重講一遍的故事》,曾擔任海關職員,晚年成名後,曾出任駐英公使。他一生主要從事寫作。作品基本上以新英格蘭殖民時期的生活為背景,生動描述新英格蘭的風俗人情、社會風貌,特別是加爾文教的統治對人們心靈的摧殘以及清教徒、上層分子虛偽的道德,同時也流露出他的宗教意識和神秘主義觀點。重要作品有《紅字》、《七個尖角閣的房子》,另有《奇書》、《故事新編》、《有七面山牆的房子》、《福谷傳奇》等。他的小說在藝術上獨具一格,是美國19世紀浪漫主義的著名代表作家。

銀屏再現

影片《紅字》根據美國作家霍桑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故事發生在200年前的波士頓。英國女子海絲特移民來此,她的丈夫準備過段時間趕來與她會合。海絲特與年輕的神父阿瑟邂逅,兩人一見鍾情,但懾於世俗不敢越雷池一步。後來傳來海絲特的丈夫在途中遇難的消息,這讓他們看到了一線希望,然而教義規定這種死亡必須經過7年才能確認生效。

然而兩人之間的激情無法忍受長時間的煎熬,他們發生了關係,不久人們發現海絲特懷孕了,按當地的習俗,她必須說出情人的名字,而那個男人將受到絞刑。海絲特不願說出情人的名字,雖然阿瑟好幾次想站出來承認,都被海絲特阻止了,於是海絲特必須在胸前戴一個紅色的「A」字——通*者的標誌。

出人意料的是,海絲特的丈夫並沒有死,他到美國後發現了妻子的罪行,為查出實情,並對那個男人實行報復,他化名為羅傑隱若下來,通過觀察,他漸漸得知阿瑟是他要找的人,於是他開始接近阿瑟,在心理上讓阿瑟產生一種負罪感,阿瑟最終無法忍受內心愧疚感的折磨,他終於在全體教徒面前挽著海絲特和他們的女兒,站到了7年前他該站的地方——絞刑架下。

96、蝴蝶夢

經典名著

《蝴蝶夢》(原名《呂蓓卡》)是達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發表於1938年,已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再版重印四十多次,並被改編搬上銀幕,上映後經久不衰,足見其小說魅力。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頗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呂蓓卡的形象,此人於小說開始時即已死去,除在倒敘段落中被間接提到外,從未在書中出現,但卻時時處處音容宛在,並能通過其忠僕、情夫等繼續控制曼陀麗莊園直至最後將這個莊園燒毀。小說中另一女性,即以故事敘述者身份出現的第一人稱,雖是喜怒哀樂俱全的活人,實際上卻處處起著烘托呂蓓卡的作用,作者這種以「實有」陪襯「虛無」的手法頗為別緻。同時,作者通過刻畫呂蓓卡那种放浪形骸之外的腐化生活,以及她與德溫特的畸形婚姻,對英國上層社會中的享樂至上、爾虞我詐、窮奢極侈、勢利偽善等現象作了生動的揭露。作者還通過情景交融的手法比較成功地渲染了兩種氣氛:一方面是纏綿悱惻的懷鄉憶舊,加之全書懸念不斷,使本書成為一部多年暢銷不衰的浪漫主義小說。

作者風采

英國女作家達夫妮?杜穆里埃(1907-1990)生前曾是英國皇家文學會會員,寫過十七部長篇小說以及幾十種其他體裁的文學作品,1969年被授予大英帝國貴婦勳章。她厭惡城市生活,長期住在英國西南部大西洋沿岸的康沃爾郡,她的不少作品即以此郡的社會習俗和風土人情為主題或背景,故有「康沃爾小說」之稱。

達夫妮?杜穆里埃深受19世紀以神秘、恐怖等為主要特點的哥特派小說的影響,同時亦曾研究並刻意模仿勃朗特姐妹的小說創作手法,因此,「康沃爾小說」大多情節比較曲折,人物(特別是女主人公)刻畫比較細膩,在渲染神秘氣氛的同時,夾雜著帶有宿命論色彩的感傷主義。

銀屏再現

美國聯美公司1940年出品的影片《蝴蝶夢》根據英國女小說家達夫妮?杜穆里埃的同名小說改編。

這是一部古典的浪漫情節劇,故事以第一人稱展開,敘述了一個曲折、傳奇的愛情故事.「我」父母雙亡,擔任范霍伯太太的侍女。在蒙特卡羅城認識了從曼德利莊園的主人麥克西姆。麥克西姆愛上「我」,並將「我」帶回莊園。莊園中四處都瀰漫著已故主人麗貝卡的陰影,一個表面善良卻心如毒蠍的女人,管家丹佛斯是麗貝卡的崇拜者,對「我」處處設計陷害,逼「我」自殺,這時傳來發現麗貝卡沉船的消息,案情在撲朔迷離中揭開了莊園的詭異之迷,「我」和麥克西姆又重獲真誠之愛,丹佛斯因偶像幻滅,讓自己和曼德利一起被濃煙烈火吞沒……

該片是著名英國電影導演希區柯克進軍好萊塢的開山之作。本片獲第1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攝影金獎。

97、老人與海

經典名著

《老人與海》是中篇小說。海明威著。發表於1952年。這是他20年代以來描寫的「硬漢性格」的繼續和發展。小說主要寫一個飽經風霜的古巴老漁夫連續84天在海上打魚而一無收穫,第85天仍然繼續去捕魚,終於捕到了一條大馬林魚,但在返航的途中,又遇到了大群鯊魚的圍攻,老人桑提亞哥奮不顧身,與鯊魚進行了三天的搏鬥,結果當老人返回岸上時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魚骨架子了。小說通過人與自然的鬥爭,表達了人要勇敢地面對失敗的主題。桑提亞哥在同象徵厄運的鯊魚的鬥爭中雖然失敗了,但他並沒有在厄運面前屈服,認為人雖可以暫時戰敗,但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遠也打不垮的。「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小說在藝術上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寓言性和象徵性。運用反襯法、內心獨白來刻畫人物性格,語言清澈流暢、樸素無華。

作者風采

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中學畢業後擔任見習記者。早期作品表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青年一代的彷徨情緒,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稱。20年代末回美國佛羅里達州廣泛遊歷,寫了不少以拳擊家、鬥牛士、漁民、獵人等為主人公的短篇小說,創造了「硬漢性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歐洲為戰地記者。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沒有女人的男人》,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中篇小說《老人與海》、另有《太陽也升起了》、《有的和沒有的》、《喪鐘為誰而鳴》、《渡河入林》、特寫《西班牙的土地》等。作品具有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風格,是開一代文風的語言藝術大師。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銀屏再現

本片由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同名小說《老人與海》改編而成。

一名老漁夫渴望釣到一條大魚,幾經在大海等待掙扎,總算完成心愿。本片是一部製作嚴謹的文學電影,演員,音樂和攝影都有出色表現。

98、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經典名著

福爾摩斯是眾所周知的一個神奇的偵探,而柯南道爾也因為塑造了福爾摩斯這樣一個偵探的形象而成為最有影響的偵探小說作家。

柯南道爾是一位醫生,但他對文學懷有強烈的興趣。愛丁堡大學醫院裡的外科醫生約瑟夫?貝爾為了使講解生動有趣,鼓勵學生像觀察判斷左撇子修鞋匠或由高原兵團退役的中士那樣,對病人進行精確的觀察和邏輯推理,作出必要的判斷。柯南道爾受到很大啟發,在腦海里形成一個故事:一個具有高度科學頭腦的偵探,遇到一起謀殺案,作案人化裝成車夫……這個故事就是《血字的研究》的腹稿。經過仔細琢磨,偵探被命名為歇洛克?福爾摩斯。作為一個小說家,柯南道爾認識到他的主人公必須有一個陪襯人物,並且還需要一個講故事的人出現。這樣,《血字的研究》就以醫生華生回憶的形式來進行描寫;並且概述了華生的職業背景,為今後許多側面的評論埋下伏筆。《血字的研究》於1887年出版。此後,柯南道爾又陸續寫出了幾篇故事,於1890年又出版了《四簽名》。

1891年7月,柯南道爾又創作了《波希米亞醜聞》,《紅髮會》、《身分案》、《博斯科姆比溪谷秘案》、《五個結核》、《歪唇男人》等。這些故事引起公眾的極大興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於1892彙編成《冒險史》出版。1892年,他又以《銀色馬》開始,再度創作了十二個故事繼續發表。1894年,這十二個故事彙集成《回憶錄》出版。這時,柯南道爾決心停止寫作這類故事,因此讓福爾摩斯在一次戲劇性的時刻,墮入深淵中淹死,而讓華生來結束《最後一案》這個故事。

對於福爾摩斯之死,廣大讀者感到非常遺憾,而且十分憤怒。1901年,柯南道爾聽到一個朋友講述達特摩爾的傳奇,他構思了一個神奇的故事,描寫一個家庭遭受一隻鬼怪似的獵犬的追逐,並決定把它作為福爾摩斯早期的探險故事。這就是1902年出版的《巴斯克維爾的獵犬》;1903年,柯南道爾利用豐富的知識,在《空屋》這一故事裡使福爾摩斯死裡逃生,從而開始了另一組故事,題名《歸來記》,1905年出版。

1928年至1929年,所有關於福爾摩斯故事結集為《福爾摩斯探案全集》出版。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描述他的家庭和個人經歷。

福爾摩斯是個具有高超偵探才能的人,他專門在緊靠大英博物館的貝克街租了間房子,在那裡,他利用一切資料和機會研究有關偵探的經驗和科學,養成了善於思考的習慣,掌握了正確的思維方法。因此,他所進行的各種偵探合乎邏輯,入情入理;他對各種案件的解釋和判斷,頭頭是道,使人容易接受並相信。

小說結構嚴密,絲絲入扣,起伏跌宕,引人入勝。它不斷從各個方面提出各種問題,吸引讀者尋求答案,不忍釋手。這種手法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中國的章回小說,也是今天偵探小說常用的一種手法。小說還常常利用驚險的情節,扣人心弦,刺激讀者的感情,使讀者既感到恐怖,卻又欲罷不能,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風采

柯南道爾(1859-1930),英國偵探小說家,生於愛丁堡。在英國文學史上,柯南道爾以寫偵探小說而聞名。1887年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偵探小說《血字的研究》,1889年又出版了《四簽名》,這兩部小說塑造了福爾摩斯這一私人偵探形象。此後,又寫了68篇福爾摩斯的偵探故事和四部以福爾摩斯為主要人物的中篇小說。柯南道爾的偵探小說情節離奇曲折,以縝密的邏輯進行嚴謹的推理而破案,創立了偵探小說里著重推理的流派,對後來流行的推理小說產生了重大影響,他的作品也從側面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柯南道爾還寫過一些歷史小說、冒險小說、科幻小說和劇本。

銀屏再現

影片改編自長篇小說《福爾摩斯探案全集》中的一個故事——《巴斯克維爾的獵犬》。

在一個濃霧瀰漫的晚上,人們都人心惶惶,因為他們相信在沼澤的深處有極度兇殘的維爾獵犬的存在。查爾斯爵士倒斃在他家的台階上,身上毫無傷痕,他留下了總值100萬的遺產,他的惟一繼承人是亨利,亨利不斷受到威脅,而且,有人為此做了亨利的替死鬼,這令亨利生活在恐怖的氣氛中,福爾摩斯在調查中,發現了謀害亨利的主謀,這個人究竟是誰?

99、憤怒的葡萄

經典名著

《憤怒的葡萄》長篇小說。斯坦培克著。作於1939年。是美國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一部史詩。小說主人公約德刑滿被釋回家,發現家鄉一片荒蕪,只得攜家乘坐一輛破舊的汽車到西部謀生,在那裡的一個農場做工。一家人拚命幹活,只能勉強糊口,農場主還不斷地壓低工資。農工們奮起反抗,舉行罷工,警察前來鎮壓,牧師凱綏同情農工,被武裝流氓打死。約德將兇手擊斃,只得再次背井離鄉。這部作品,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現存社會的日益不滿和叛逆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為此,斯坦貝克成了「被壓迫者的代言人」。在藝術上,再現了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生活,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強調外部特徵,而不是探究微妙的心理,因而他筆下的人物是類型化的而不是個性化的。象徵手法和諷刺手法在作品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運用。

作者風采

斯坦培克(1902-1968)美國小說家。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雷縣塞利納斯鎮一個麵粉廠主家庭。在母親的熏陶下,很早就接觸歐洲文學。1920至1925年間,他曾在斯坦福大學選修英國文學和海洋生動學課堂,並從事體力勞動謀生。在大學學習期間就開始寫作,1929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金杯》,後發表兩部小說《天堂的牧場》和《獻給一位無名的神》,都未引起重視。1935年《托蒂亞平地》出版,立即受到好評,此後又發表《勝負未決的戰鬥》、《鼠與人》、《長谷》、《憤怒的葡萄》是他的代表作。獲普利策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到歐洲當過戰地記者,寫過報道和宣傳作品。後期主要作品是兩部長篇小說《伊甸園以東》和《我們的不滿的冬天》,斯坦培克於196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64年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銀屏再現

美國經濟在蕭條時期,窮困潦倒的喬德一家,被迫背井離鄉,到加利福尼亞州去尋找安居的樂土。他們在途中遇到種種磨難,並且前途茫茫,但母親仍鼓勵大家頑強地活下去……

憤怒的葡萄

作者:斯坦貝克 【美國】

在《憤怒的葡萄》一書中,斯坦貝克不時打斷故事的敘述,插進一些簡練的、印象式的段落,取得有趣的對位襯托效果,彷彿是在用一架電影照相機作紀錄似的,很快從一幕場景換為另一幕場景,從一個焦點轉到另一個焦點。這本小說是對我們的資本主義經濟的強烈控訴、也是對西南部農民糟蹋土地的尖銳批評。《憤怒的葡萄》的特色在於它逼真地,詳細地,雖然有時是自作多情地,描繪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大沙窩地區美國農民的情況。

100、十日談

經典名著

《十日談》是一部短篇小說集,它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早的代表作家卜伽丘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作品,是歐洲近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寫於1384年,成書於1353年。小說文筆精練,語言生動。作品開端敘述10個男女青年為躲避黑死病,住在佛羅倫薩鄉間的一個別墅里,每天每人講一個故事,在10天中輪流講了100個故事,故名《十日談》。它反映了當時義大利的廣闊現實社會,反對禁欲主義,歌頌男女愛情,反對等級特權,宣揚人類平等,揭露貴族的腐朽和愚昧,抨擊僧侶的虛偽和荒謬。故事大都取材於歷史事件、中世紀的民間傳說和東方民間故事。在形式上突破了中世紀小說單純講故事的方式,企圖在描寫自然風貌、勾勒人物特徵、刻畫人物心理和雕塑形象方面探索新的途徑,對後來歐洲小說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作者風采

卜伽丘(1313-1375),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熱心研究古籍的人文主義者,通曉希臘文的學者,多產作。著有長篇小說《菲洛柯洛》,史詩《苔塞伊達》、《菲洛特拉托》,牧歌《亞梅托》,長詩《愛情的幻影》、《菲索塔諾的女神》等,其最重要的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作品是短篇小說集《十日談》。這些作品反映了人文主義的觀點及早期人文主義的特點,如提倡復古文化,反對教會的禁欲主義,肯定人有享受現世幸福的權利,歌頌人間的愛情和歡樂等,同時,也表現人文主義思想的狹隘性,把個人幸福、個人利益看成是至高無上的東西。這正是資本主義萌芽在意識形態方面帶來的最初的成果。他與但丁、彼特拉克並稱文藝復興初期的「三傑」。

銀屏再現

影片《十日談》根據義大利作家卜伽丘的同名小說改編拍攝而成。

十四世紀的義大利內戰紛繁,人人自危。說書人博卡西奧為了心愛的女人菲梅塔不顧危險闖入城中。可是,菲梅塔對他的追求無動於衷,還編出故事奚落博卡西奧。博卡西奧並不氣餒,運用自己的口才,向菲梅塔訴說自己的衷情,終於精誠所致,金石為開。博卡西奧憑著自己機智的頭腦、動人的故事和執著的精神終於贏得了姑娘的芳心。


推薦閱讀:

世界文學名著妙語大全
佛學名詞解釋:什麼是「般舟三昧」
裂頭蚴學名為曼氏迭宮絛蟲裂頭蚴
相學名詞集解[相]

TAG:文學 | 外國文學 | 名著 | 學名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