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陵墓與祠廟(三)【圖】

中國陵墓與祠廟(三)還舊樓主2010年8月6日覓自《中華傳統文化》

九、山東 (一)曲阜孔廟  孔廟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歷代祭祀孔子的廟宇,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壯麗。其平面呈長方形,總面積327.5畝,南北長1120米。整個孔廟的建築群以中軸線貫穿,左右對稱,布局嚴謹,共有九進院落。全廟共有五殿、一祠、一閣、一壇、兩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門坊,共計有殿廡四百六十六間。孔廟內最為著名的建築有:欞星門、二門、奎文閣、杏壇、大成殿、寢殿、聖跡堂、詩禮堂等。杏壇,傳為孔子講學處,壇旁一株古檜,稱「先師手植檜」;大成殿為孔廟的主殿,殿內正中奉祀孔子塑像,兩旁為4配和12哲的塑像;東西廡殿原供孔子弟子及儒家歷代先賢;故宅井後的「魯壁」為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子第九代孫孔鮒收藏《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書的夾牆。孔廟與孔府、孔林並稱「三孔」,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四大古建築群之一。

(二)田齊王陵 東方金字塔---田齊王陵

  臨淄,周朝為齊國都城,漢為齊王首府,長達千餘年,期間齊國的王侯、大臣、貴族死後大都葬於此地,形成龐大墓群。但因歷經滄桑,大多墓形已失原貌,現存有150餘座,其主要代表有二王冢、四王冢,稱為田齊王陵。

  田齊王陵位於臨淄城南(齊陵鎮南部)山嶺之中,南有稷山,北臨淄水、西靠牛山、東枕鼎足山。陵墓山水相映,鐵路、公路穿過陵區,鐵橋雙架,路橋雙飛,更增加了田齊王陵的雄姿。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田齊王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王冢,俗稱二王墳,又稱齊王冢,位於盯足山上,因紫金山、牛首崗、菟頭山三足鼎立而得名。二王冢坐落於三山之間,民間有「齊王埋在三山口,臨淄永世不為京」的傳說。二墓東西並列,東西總長320米,南北約190米,高30餘米,方基圓頂,猶如山上之山,氣勢雄偉。

  二王冢,《史記》文獻記載為姜齊桓公小白與晶公杵臼之墓。 1984年,山東省考古研究所根據二王冢和四王冢的規模、形制和所處的地理位置,並聯繫田氏王族世系和古代帝王葬制,進行了稽考,確認二王冢為田齊侯剡與田桓公午之墓。

  四王冢又名四豪冢。俗稱「四輩墳」、「四女墳」。此乃田齊威、泯、襄四代君主之墓。位於盯足山西南,牛山之東側,東西直列,狀若山丘。按自西而東的順序:其一高30米,周長140米;其二高34米,周長157米;其三,高22米,周長190米;其四高23 米,周長130米,四墓相間,二距一130米,三距二105米,四距三160米,總長541米,儼然四峰並峙,氣勢雄偉,十分壯觀。素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三)葬在中國的外國國王——蘇祿王墓

  古蘇祿王國在今加里曼丹島和菲律賓群島之間的蘇祿群島上。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巴哈刺與西王、峒王率34O人的大型使團訪問中國,在北京受到朝政府盛情接待。歸途中東王病逝于山東德州,遂就地埋葬。明成祖為他舉行隆重葬禮,謚「恭定」,遣官致祭並親撰碑文,勒石以志。

  以後東王長子回國繼承王位,東王妃葛木寧和王次子溫哈刺、三子安都魯及侍從長留中國守墓,他們均受明朝俸祿,賜撥祭田,並派專人守廟護陵,祭掃陵園。永樂二十一年東妃歸國,偏妃及溫、安二子繼續守墓,他們逝世後均附葬於王墓東側。清雍正九年(1731)應蘇祿王國的要求,寧墓人員子孫均人籍德州,現此地溫、安二姓即是蘇祿東王后裔。

  今陵園位於德州市北約1公里處,園內松柏成林,鬱鬱蔥蔥,園正中有墓家,前立一墓碑,上書「蘇祿國恭定王墓」七字。甬道兩徹翁仲、石獸排列有序,碑碣林立,環境清幽穆。明清以來,南來北往的遊客多至此憑弔,明末顧炎武謁墓詩云「世有國人供洒掃,每詞客駐輪蹄」,清人程先貞有「萬里遊魂滯此方,豐碑猶自煥奎章」之句,表達了中國人民菲律賓友好使者的悼念之情。 十、內蒙古 (一)內蒙古昭君墓  昭君墓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南岸沖積平原上。王昭君名嬙,西漢元帝時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和親,昭君自願出嫁遠入匈奴,後立為寧胡閼氏。墓高33米,是一座全部由人工夯築而成的大土丘。墓身拔地而起,矗立在一望無際的遼闊平原,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墓呈台狀體,頂部甚平,上面建有琉璃瓦涼亭。墓前建有兩層平台,第一層平台中央立有巨大石碑一座,第二層築有六角涼亭。在墓的兩側,建有歷史文物陳列館,展出昭君有關文物。墓前立董必武題《謁昭君墓》詩碑,詩碑前方有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在馬上並轡而行的大型銅鑄雕像。雕像高3.95米,重5噸,形態逼真,單于和昭君英姿丰采, 兩匹駿馬相依。昭君出塞和親是民族團結的象徵。  昭君墓,又稱「青冢」,蒙語稱特木爾烏爾琥,意為「鐵壘」,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處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漢代名妃王昭君的墓地。

  昭君墓,始建於公元前的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悠久歷史,現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昭君墓,是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築而成。墓體狀如覆斗,高達33米,底面積約13000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

  昭君墓,因被覆芳草,碧綠如茵,故有「青冢」之稱。青冢兀立、巍峨壯觀,遠遠望去,顯出一幅黛色朦朧、若潑濃墨的迷人景色,歷史上被文人譽為「青冢擁黛」,成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

  在中國歷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獻身於中華民族友好事業的偉大女性。在民間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數千年來,她的傳說、故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自唐、宋以來,歷代文人詠唱昭君、抒發情感的詩文、歌詞、繪畫、戲曲更是多不勝數,形成了千古流傳的昭君文化。

  現代史學家翦伯贊讚美:「王昭君已經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徵,一個民族友好的象徵;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

  「琵琶一曲彈至今,昭君千古墓猶新」。今天的昭君墓,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成為名揚世界的旅遊勝地。這裡不僅有歷史悠久的文物古迹,還有鳥語花香的自然情趣和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其詩情畫意,令人流連。

(二)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古自治區伊克召盟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東勝市70公里。陵園佔地約5.5公頃,包括正殿、寢宮、東殿、西殿、東廊和西廊。正殿建在花崗巨石上,高26米,平面為八角形,四周環繞雕花石欄杆,正中擺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著盔甲戰袍,腰佩寶劍,相貌英武。後殿為寢宮,安放四個黃緞罩著的靈包,包內分別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靈樞。這裡還擺放成吉思汗生前用過的馬鞍等珍貴文物。蒙古包式的穹廬頂用黃藍兩色琉璃瓦覆蓋。東西殿的形狀與正殿相似,高23米。在東西走廊和東西兩殿的牆壁上繪有精美的壁畫。西走廊繪成吉思汗一生重大事件,東走廊繪成吉思汗孫子——忽必烈的事迹。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鐵木真,他曾經是一位叱吒風雲、顯赫一世的蒙古族英雄,他的業績對於我國各民族的融合和現今版圖的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中部的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包頭市185公里。

  這裡牧草騰碧浪,羊群卷雪花。藍天綠草之間,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肅然佇立,明黃的牆壁、朱紅的門窗、輝煌奪目的金黃琉璃寶頂,使這座帝陵顯得格外莊嚴。陵園佔地面積5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築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和與之相連的廊房組成。陵園分作正殿、寢宮、東殿、西殿、東廊、西廊六個部分。整個陵園的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雄鷹,極富濃厚的蒙古民族獨特的藝術風格。    成吉思汗陵的正殿為成吉思汗紀念堂,正中有5米高的成吉思汗塑像。他戎裝端坐,神態威嚴。塑像背後的弧形背景是「四大汗國」疆圖,象徵著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統率中亞和歐洲的顯赫戰績。堂後的寢宮安放著四個蒙古包式的大靈包,上面覆蓋著巨大的橘黃色緞子,這就是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靈柩,兩旁還安放著成吉思汗兩個胞弟的靈柩。靈柩前陳列著3個巨大的「蘇勒定」,相傳這「蘇勒定」就是成吉思汗出征時用的大旗上端的鐵矛頭。此外還陳列著他生前使用過的三個馬鞍及其他紀念品   在正殿的東西兩廊有大型壁畫。西廊的壁畫主要描繪成吉思汗出生、遇難、西征、東征、統一蒙古各部等重大事件,其中有成吉思汗登基的場面。壁畫還表現了自從成吉思汗當上蒙古地區的皇帝後,部落之間的隔閡打破了,經濟聯繫加強了,牧民的生活安定了。成吉思汗在征服蒙古各部落的過程中,為了不斷加強自己的力量,建立了軍事、政治、護衛、宮務管理等制度,並制定了法律條例。他還命畏兀兒人塔塔統阿用畏兀兒字母拼寫蒙古語言,從此,蒙古有了自己的通行文字。這些措施,促進了蒙古經濟、文化的興旺發達。蒙古統一河迅速強大後,成吉思汗河他的後代,從公元1205年起,先後滅掉了西夏和金朝,然後又征服了中亞、西亞和亞洲西部的許多國家,一直打到歐洲的多瑙河畔。  

  正殿東廊的壁畫再現了當時冶鐵、桑織、農業、航海、貿易、天文等業的情況,以及元朝與邊疆各少數民族間的睦鄰友好關係。壁畫還表現了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統一中國,定都北京,於公元1271年正式改國號為元,並追封成吉思汗為元太祖的盛況。  

  這裡最熱鬧、最隆重的日子,是每年農曆三月十七,這一天是成吉思汗顯示軍事才華、建立不朽戰功的日子。這一天要舉行隆重的祭奠「蘇勒定」大會。

(三)遼陵及奉陵邑 遼陵及奉陵邑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

  遼代的帝陵可以確定的有祖陵和慶陵兩處。祖陵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陵墓,位於內蒙古巴林左旗遼祖州城址西北2公里的山谷中。慶陵是遼聖宗耶律隆緒、興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三帝及其后妃陵的總稱,位於內蒙古巴林右旗江慶州城遺址北約10公里的大興安嶺中的王墳溝。祖陵所在的谷口山峰陡立,築有土牆和守衛建築。谷內林木參天,環境清靜幽雅。石塊壘砌的陵墓地宮的牆身遺址已暴露在地表,山坡下尚存有享殿遺址。谷口東側的小山頂有一個石雕的大龜趺,在附近的殘碑石上,刻有工整秀麗的契丹大字,是研究契丹史的重要資料。 奉陵邑祖州城分內外兩城,周圍約2公里,殘垣高約6米。外城的四個城門遺址尚存,東門和北門可以見到瓮城的遺迹。內城有幾處高大的台基,西北角現存有一座石房子。內城的南門有直通外城南門的大街,寬40多米,兩旁尚保存有明顯的建築遺迹。

  慶陵中的三陵分別通稱「東陵」、「中陵」和「西陵」。三陵東西排列,間隔約2公里。民國初年,陵墓曾被盜掘,隨葬的文物多已散失。三陵都有陵門、享殿和羨道,都是東南向。墓室都有前、中、後室及四個側室,墓內都有壁畫,內容有裝飾圖案、人物和山水等。墓門及墓內磚砌的仿木結構上,裝飾有紅、綠彩,墓門上的鴟吻裝飾黃褐彩。仿木結構的細部及墓壁的上方,用工筆彩繪出龍鳳、花鳥、祥雲、寶珠以及網格狀的圖案,在已發現的遼墓彩畫中,是等級最高的。在墓道、前室及東西側室、中室和各甬道的壁面上,彩繪有與真人等高的人物70餘個,其中有儀衛、樂隊、侍女等形象。

  人像的上方都有墨書的契丹小字榜題。壁畫中有一巨幅的四季山水圖,分別繪出春、夏、秋、冬四季的風光,表現了遼代皇帝四時「捺缽」的習俗,最富有地方特色。

  在遼慶陵南約10公里的地方,是江慶州城的遺址,是守護陵墓的奉陵邑。城垣南北長930米,東西寬1090米,建築遺址十分明顯,有的殘高可達2.5米。遺址區內的地表散布著許多遺物,俯拾皆是。城內的西北部有遼代的釋迦如來舍利磚塔。  十一、江蘇 (一)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位於南京市東郊,鐘山南坡,是偉大的民主主義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建於1926~1929年間。陵區建築總體輪廊似一口巨大的「自由鍾」,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石門、碑亭和墓室。墓室中央是長方形墓穴,上面是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卧像,下面安放著遺體。陵區前臨平川,後擁青嶂,建築和諧,遍植蒼松翠柏,一派莊嚴肅穆的氣氛。

(二)明孝陵

明孝陵神功聖德碑 明孝陵神道望柱 明孝陵神道石象

  明孝陵在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合葬於此。

  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動工,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先後調用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規模巨大。當時從朝陽門(今中山門)至孝陵衛到到陵墓西、北所築的皇牆有45 華里長,護陵駐軍有5千多人。那時候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養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氣勢非凡。因屢遭兵火,現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對德碑,神道石獸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等六種24隻,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將各四。

  陵墓的神道從四方城開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於衛橋與中山陵之間,是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聖功德碑」。其頂部已毀,僅存方形四壁,內有立於龜趺座上的石碑一塊,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額雕琢瑰麗。神道由此向西經外金水橋(今紅橋),繞過梅花山再折向北,長約1800米。其中段為石象路,這段路上相向排列著12對石獸,分別是獅、駱駝、象和馬等6 種,每種兩對,姿態是一對伏,一對立。後面是一對高大的華表,上雕雲龍,氣勢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別列著4對身著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將,可惜有些已經損壞。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明孝陵的朱紅大門坐北朝南,正對梅花山,門額上書「明孝陵」三字。門外東側立有一個石刻告示,系清宣統年間兩江洋務總局道台、江寧知府以六國文字刻著「治隆唐宋」四個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時親筆題書。碑亭後原建有兩御亭,西邊叫宰牲亭,東邊的稱具服殿,今均已毀壞,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欄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見到64個石柱的基礎,由此可以想像當年享殿的規模是很大的。現在享殿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比原來的要小得多,內供奉朱元璋畫像。享殿後是一片縱深100 余米、寬數十米的空地,是當年露天祭祀的場所,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橋北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方城以大條石砌成,正中開拱門式斜隧道,有台階可步入,計54級。出隧道東西各有石級可登城頂。城頂原建有宮殿式建築明樓,明樓頂部及木質結構已毀,現僅存四面磚牆,南面有拱門3 個,另三面各有拱門一道。在方城頂上極目遠眺,東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園,北面是「寶頂」,四周樹木蔥蘢,松濤陣陣,不禁令遊人發思古之幽情。寶頂是一個直徑約400 米的圓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梅花山因三國時東吳君主孫權及其夫人葬此,古稱孫陵崗,位於明孝陵正南300 米。

明孝陵享殿 可愛的大怪貓-明孝陵神道石獅

明孝陵神道石象 明孝陵神道石麒麟

明孝陵神道無鞍馬 明孝陵神道石獬豸
  

(三)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位於南京市南郊祖堂山西南麓的高山之下,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開國皇帝先主李昪與中主李璟的陵墓。1950年至1951年間,由南京博物院進行科學發掘,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昪欽陵二陵均系依山為陵,相距約100米。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東,稱為欽陵,建於公元943年。李璟及其皇后鍾氏的合葬陵居西,稱為順陵,建於公元961年。李昪陵因建於南唐國勢強盛時;故規模較大,隨葬品較豐富;李璟陵則建於南唐國勢衰弱時,規模略小,隨葬品亦不豐富。

  李昪欽陵全長達21米余,寬10米余,包括前、中、後三間主室和十間側室。前、中兩室及其所附四間側室是磚結構,後室及其所附六間側室是石結構。墓門及前、中、後三個主室都仿照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木結構建築式樣,在壁面上用磚砌或石雕成梁、橋、柱子和斗拱,再用石青、石綠、儲石和丹粉等礦物質顏料在其上繪以鮮艷的彩畫,圖案多作牡丹、蓮花、寶相、海石榴和雲氣紋等。據有關學者研究,認為這是目前國內現存最早的附屬在柱枋部分的彩畫遺迹,在建築史和藝術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李昪陵的中室和後室之間有哺道,在雨道口的中室北壁上方,橫列大型的雙龍攫珠的石刻浮雕,下方的左右兩側各置一尊足踩祥雲、披甲持劍的石刻浮雕武士像,原均敷金塗彩。後室的室頂為巨大青石條砌成的疊澀頂,上面繪有彩色的天象圖,包括日月星辰一百餘顆。後室地面的青石板上又雕刻著婉蜒曲折的江河形狀,象徵著地理圖。這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陵墓內部裝飾,是秦始皇陵以來帝王陵寢的裝飾傳統。後室的中後部有石砌棺床,棺床的側面有行龍浮雕,並用淺刻的卷草和海石榴花紋作為棺床平面的裝飾。

  李異陵前、中、後室所附的側室內均有放置隨葬品的磚台,原置的金、玉、銅、鐵和陶瓷質的器物均被早年盜墓者所掠走或破壞擾亂。考古發掘所得的劫餘器物以玉哀冊和陶涌像較為重要,前者刻字填金,標明了該陵的陵名及下葬年代;後者有數以百計的男女宮中侍從涌和舞誦,以及各種動物涌,亦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見。

十二、廣西 (一)廣西靖江王陵

  靖江王陵位於廣西自治區桂林市堯山的西南麓,為明太祖朱元璋的重孫靖江王朱守謙及其歷代子孫的陵園,共有十一代靖江王均葬於此,有王、妃及宗室墓共三百餘座,是全國比較保存得完整的明代藩王墓群。陵園南北長約10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每座王陵都有內外兩道圍牆,墓前有享堂和碑亭,兩旁陳列高大的石人,華表以及虎、獅、羊、象、麒麟等石獸,陵墓封土碩大,墓內用青磚修砌,山牆上飾有琉璃瓦當、勾滴、鴟吻、花磚,整個工程浩大,建築豪華。俯瞰整個陵園,蒼松翠柏與紅牆朱殿交相輝映,非常壯觀。

(二)廣西恭城文廟 恭城文廟位於廣西自治區恭城瑤族自治縣西山,建於明朝,清初毀於兵火,現存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仍大體保持原狀。整個建築依山就勢,殿堂高低錯落,由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等組成,佔地面積為3500平方米。殿堂屋脊、飛檐、石柱、欄杆、梁棟都有山水、人物、花草、飛禽、走獸等雕刻或繪畫,風格華麗,氣勢壯觀。

十三、安徽 (一)明皇陵  明皇陵位於縣城西南7.5公里, 為朱元璋父母之墓地,與南京明孝 陵和北京十三陵等同一制度,雖歷 經滄桑,但各種石刻仍保存完好。 共有石像三十二對其中麟二對、獅 八對、華表二對、馬與控馬者共六 對。虎四對、羊四對,文臣二對 ,武勛二對、內侍二對、皇陵碑位 於南端西側,通身高6.37米, 碑文系朱元璋親撰,記述過了他自 己的艱辛身世,戎馬生涯和奪取江 山的全過程,闡明昌運興盛的道 理,全文1105字 。 十四、四川 (一)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位於四川成都南郊,佔地56畝,是國內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跡。初與劉備昭烈廟相鄰,明初武侯祠併入昭烈廟。1672年重建,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現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間重建的。它同先主廟、劉備墓相毗連。武侯祠主體建築分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一進大門,濃蔭叢中,矗立著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權書寫,名匠魯建刻字,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被稱為「三絕碑」。諸葛亮死後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下。他在遺囑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殮時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隨葬器物。

(二)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在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為唐代詩人杜甫成都故宅舊址。原宅中唐後已不復存。北宋年間,知府呂大防始重建茅屋,立祠宇。元、明、清歷代曾改建修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及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的兩次修建,奠定了今日草堂規模。主要建築自前至後有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詩史堂兩側為陳列室,環以迴廊與大廨相連,布局緊湊,相互呼應。

(三)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位於凌雲、烏尤兩山之間的溢洪河道東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是四川突出的一種墓葬形式,其特徵是沿著淺丘,山谷的砂質岩層由人工鑿成方形洞穴,然後安葬遺體和殉葬品。從外部看去,是一個個神秘的山洞。這種墓葬因流行於1800多年前的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故稱東漢崖墓。

  樂山東漢崖摹分布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和淺山谷的崖壁上,數以萬計。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石刻之豐富居蜀中之首。麻浩崖墓是樂山崖墓群中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墓葬群,在長約200米、寬約25米的範圍內有崖墓544座,墓門披連,密如蜂房,極為壯觀。崖墓內真實記錄了東漢時期(即一世紀)的社會生活,出土的大批文物在考古、建築、繪畫、雕塑、制陶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麻浩崖墓反映了東流時期樂山經濟的發達和文化的繁榮。該墓群於1988年經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王建墓

  王建墓即永陵,坐落於成都市中區繁華大街撫琴東路,為五代時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

  王建是唐末五代時期封建統治者中的傑出代表。他忠君、勤政、謀勇兼備、尊重人才、知人善任、容納直言、廉恭儉素、仁愛士卒、勸課農桑發展生產,政績綽著。在王建勵精圖治之下,前蜀國成為當時社會最穩定,國力最強的國家。都城成都亦成為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大都市。

  王建墓曾被盜,但僅存的無法盜走的陵墓建築和精湛的石刻藝術以及文物,仍可算得上是陵宮藝術之精品。墓封土高15米,直徑80米,周長225 米。氣勢勝過劉備的「惠陵」。墓內有14道雙重石券砌成,分前、中、後三室,全長23.6 米。中室放置王建棺槨,棺床東、南、西三面刻有圖案,圖案中的十二力士雕像,他們抬扶著棺座,造型奇特,無一雷同。棺座東、南、西三面的24個樂伎浮雕以不同姿態,手持漢族的笙、箏、排簫、笛和自少數民族地區傳入的銅撥、琵琶等樂器,是研究隋唐五代音樂史的珍貴文物,是少見的唐代藝術珍品。頗受國內外專家關注。後室放置御床,正面有雙龍戲珠浮雕,左右是獅獸浮雕。床上則是王建的坐像,神態肅穆。整個建築氣魄雄偉,裝飾華麗精美。

  此外,永陵博物館(王建墓)附設的園林環境優雅、鳥語花香。陵墓墓室、文物展覽每日對中外遊人開放。博物館內設有茶園,是成都最負盛名的品茶勝地。

十五、西藏 (一)西藏藏王墓

  藏王墓位於西藏自治區瓊結縣宗山的西南方,是西藏保存下來的最大規模的王陵,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都長眠於此。是吐蕃王朝時期第29代贊普至第40代(末代)贊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總面積385平方米。 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松贊干布墓。 藏王墓系公元7-9世紀各代吐蕃贊普的陵墓群,是西藏保存下來最大規模的王陵。墓群背靠丕惹山,前臨雅礱河,說明吐蕃當時已很注重「背山面水」的「風水」了。整個陵墓群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墓群從北到南排列著10多座巨大的陵墓,各陵的封土形制如同一座座土山,與周圍的丘陵渾然一體。藏王墓是用土石壘成的高台式平頂墓,各陵墓封土高大,高出地表約10米左右。可看到明顯的夯土層,每層約厚1 5~20厘米。墓原為方形平頂,經過長期雨水沖刷,已成略近橢圓形的平頂。

十六、海南 (一)海南海瑞墓園

  海瑞墓位於海南省海口市濱涯村。墓呈圓形,直徑1.6米,高2.6米,用特製墓磚砌成,磚上雕有各種花紋圖案。墓前立有石碑,上鐫「資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贈太子太保謚忠介海公之墓」。墓四周砌有石牆,園內廣植花木。海瑞為廣東瓊山(今海口市)人,少時家境貧寒。中舉後曾任浙江淳安知縣,戶部主事,應天(今江蘇蘇州巡撫,南京吏部右侍郎和南京右僉都御史。在任曾平反一些冤獄,民間稱海青天,傳說甚多。

十七、新疆(一)新疆香妃墓  香妃墓位於新疆自治區喀什東北郊,是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巴和加及其家庭的墓地,始建於1640年。墓中所葬共計五代72人。陵墓建築包括墓室、禮拜寺、講經堂等,規模宏大,充滿維吾爾族特色。主墓室呈圓拱形,高40米,四座小型尖拱支持中心圓拱頂,周圍以厚牆依託,四周以塔樓固定。墓室平台上,排列著72座墳丘,香妃墳設在東北角(香妃是清乾隆皇帝的愛妃,她本是阿巴和加的孫女,在清宮生活了28年,於1788年病逝後被葬入清東陵,這裡是她的衣冠冢。因此此墓原名雖為「阿巴和加麻扎」,但人們習慣於稱其「香妃墓」)。陵墓左為禮拜寺,其外殿裝飾華麗,轉角處的高大塔樓與大門兩側塔樓構成了伊斯蘭教的建築特徵。

(二)阿斯塔那古墓群

  這座龐大的古墓群,被稱作地下歷史博物館。

  從50年代至今,這裡先後進行過14次考古發掘,共清理墓葬456座,出土各種珍貴文物達萬餘件。1985年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阿斯塔那古墓位於吐魯番市東南約40公里的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附近,南鄰高昌故城,平均海拔高為-25米,面積約10平方公里。

  阿斯塔那古墓群是當年高昌故城居民尋求死後安樂的幽靜之地,在方圓10多公里的戈壁沙丘之中,堆積著密密麻麻的古冢。既有達官貴族、威武將軍,也有平民百姓、下層兵士。因而又被當今學者稱為「高昌的歷史活檔案,是吐魯番地區的地下博物館」。阿斯塔那古墓群於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墓葬形制是以一個家族的習俗來營造自己的墓地。在墓區處處可見井然有序、界線分明的一個個瑩院。鼓區內是一個父系大家族的墓園,按照祖、父、子、孫輩份大小,依次進行排列,非常正規。墓葬皆為土洞墓,墓室中大多是居住在當地漢族人,少數為兄弟民族,此處以姓氏為家族的墓葬結構,同河西走廊以至中原墓葬有許多相似之處。  阿斯塔那古墓位於吐魯番市東南約40公里。

(三)阿巴和加麻札

  清代喀什地區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巴和加及其家族的墓地。麻札,意為陵墓。在新疆喀什市東北郊。阿巴和加(約1626~1695)曾據有葉爾羌汗國王位,是當地知名政教領袖。陵墓始建於1640年,原是為其父和加玉素甫修建的墓地,阿巴和加死後亦葬於此,先後共葬其家族成員5代72人,經多次改建和擴建,遂成現在的規模。麻札由墓祠、禮拜寺和講經堂等構成,總面積約50100平方米,具有濃郁的伊斯蘭教色彩和維吾爾族建築風格。1956、1972和1982年文物部門3次維修加固。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祠在陵園最東部,面闊35米,進深29米,通高26米。中部為土坯砌成的大穹窿頂,直徑長17米,頂上置亭狀建築。四周為厚牆,四角建半嵌在牆體中的圓柱形塔樓,直徑約3.5米,內設樓梯。圓拱外表鋪飾綠色玻璃磚,塔樓、牆面以黃、綠色玻璃方磚與白色牆面和諧組合。門上繪有精美圖案,兩側牆壁裝飾米黃色的石膏花飾,雕刻精細。整個建築造型穩重簡練。墓祠內全部粉刷成白色,氣氛莊嚴、靜穆。

  麻札西側分布大禮拜寺、小禮拜寺、講經堂等建築。西端為大禮拜寺,是節日期間前來朝覲的教徒們進行禮拜之處。外殿為敞廊式,正面15間。廊檐由70多根雕鏤不同圖案的木柱支撐,顯得寬敞壯觀。後部則由19個低矮的圓拱組合而成,顯得幽暗神秘。小禮拜寺在大禮拜寺與陵墓之間,供宗族成員平日禮拜。前殿為面闊四間、進深三間的平頂式敞廊。後殿為覆蓋綠琉璃磚的穹窿頂,直徑11.6米,高16米。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
推薦閱讀:

歐洲王室那些國王王后死後都葬在哪裡,有沒有大量珠寶隨葬?
東羅馬諸王朝的皇帝死後存在帝陵一說嗎?
考古發掘萬曆皇帝的陵墓時,為何要先放一條狗進去?
揭開李蓮英陵墓的驚人謎團:棺內為何只有頭?(5)
明代陵墓打開瞬間, 考古學家看到了什麼?

TAG:中國 | 陵墓 | 【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