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技絕學的「宋氏」形意拳
形意拳是我國傳統武術中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優秀的主要拳種之一。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和很高的技擊價值,長期來一直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山西是形意拳的故鄉。據考證,形意拳是在明末清初由山西永濟縣尊村人姬際可(字龍峰)祖師所創,後授於曹繼武及南山鄭氏等人。山西祁縣人戴龍邦得曹繼武之傳,發展成形意拳北支;河南洛陽馬學禮得傳於鄭氏則成其南支,則心意六合拳。他們各收門徒,綿綿遞嬗,代代相傳。至第五代時名師高手已眾多,其中佼佼者為宋世榮先生。
宋世榮(字約齋)先生,一八四九年七月-----一九二七年九月,享年七十九歲,祖籍河北宛平人。十七歲時遷居山西太谷縣,師承形意拳名家李洛能先生,是形意拳門派中屈指可數的大師之一。
宋先生對形意拳之精義造詣很深,有很多獨到之處。他不僅身懷精深而絕妙的武功、而且還創編了內功盤根、徒手十六把、麟角刀等套路。特別是內勁功夫的研究尤為突出,在北派形意拳門中獨樹一幟。
在形意拳的理論上,宋先生的見解更是獨特而且精闢。他認為:「形意拳之道,是先將拳術已成之著法,玩而求之,而有得之於心焉。或吾胸中有千萬法可也,或吾胸中渾渾淪淪無一著法亦可也。無一法者,是一氣之合也,以致於應用之時,無可無不可也。有千萬法者,是一氣之流行也,應敵之時,當剛則剛,當柔則柔,起落進退變化,皆可因敵而用之也。。。。」這對後來形意拳的發展、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對後輩們學習、鍛鍊形意拳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宋先生視拳藝如珍寶,從不輕易傳授於人。他擇徒甚嚴,教徒更嚴,畢生只授徒二十餘人,但個個都很出眾,都是當時形意拳的著名高手。當時「宋氏」形意拳在上海的傳人----郝湛如老師就是其中一位。
郝湛如(原名映淵),山西榆次市人(一九00年八月-----一九七一年三月),享年七十一歲。
尚濟答形意拳愛好者
一、練崩拳時,後腳尖是否一定要碰前腳?
答:打崩拳是一氣之伸縮,要行如槐蟲,但並不一要後腳尖碰前腳。其步法之要領在於前腳趟,後腳蹬;前腳進,後腳跟。後腳跟到哪裡為宜,根據個人功夫與習慣用法有所不同。郭雲深老先生,跟到後腳距離前腳三……五寸處;尚雲祥先生跟到後腳內窩挨著前腳跟(指打半步崩拳時);而劉維祥先生則是後腳只跟很少一點,基本還保持三體式的步法。練習時,後腳跟步遠近關係不大,只要掌握1、後腳不超過前腳2、盡量做到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腳蹬這兩點就可以了。
二、站三體式時,後手氣感很少,然後卻要墜入地下,且有熱感,是否正常?
答:站樁時,前後手掌都應該有氣感。一般地說,由於注意力多放在前手勞宮,故前手氣感比後手要大些。氣感是內氣的派生作用,意之所至,氣必從之。意念到何處,則何處使生氣感。站樁時,意念要兼顧後手,後掌向前下方塌勁,肩向下松,虛腋,開極泉穴,小臂向前搓勁,則後掌自有氣感。腳如踏入地里之感是正常現象,只要腰以上放鬆,氣向下沉,腳便自然有入地之感。不過氣時不要用力下貫,要順其自然,才不至出偏。
三、如何打橫勁豎勁?
左、右謂之橫,上下謂之豎。以自身為標準而言,前後謂之直勁,如打崩拳便是。上下勁如錦雞報曉,進退虎撲中的打人如掛畫,鑽拳的閃都是豎勁。橫拳鼉形都是橫勁。十二形中凡有開合裹橫之勁都是橫勁。打拳時,一身之中,直勁、豎勁、橫勁俱在其中,既矛盾、又統一,並在一定能互相轉化。要什麼勁,出什麼勁。故內功經上說:曰橫勁,曰豎勁,變之分明。橫以濟豎,豎以橫用。勁路是比較複雜的,也是比較抽象的,要自己悉心體會,才能摸得到。
四、何為五氣朝元法?
答:五氣朝元是行氣的路線。指氣分五路,同時運行。一運丹田之氣,由襠下,順兩腿至於足底,再自腿外側上升復歸於丹田,二運真氣,自會陰轉過尾閭沿督脈上升至頂,復自頂降至印堂、鼻、人中、至喉,喉至脊背,再透過前心,下入丹田。三運真氣自背骨肘里出至於手,復自肘外側而回,過六腑入于丹田。共分五路,同時運行。
五、練形意拳練到鍊氣化神時如何練?
答:先站好三體式,用逆腹式呼吸。即吸氣時,提氣,收小腹,提肛縮腎,呼氣時,放鬆,小腹外凸。初練者,一吸,兩手收於肋下,內氣悉凝于丹田,一呼,兩手用斜虎形推出,氣自丹田下達於湧泉,上出於勞宮。用柔勁不用剛勁,徐徐行之。功夫漸進之後,即可按五氣朝元的路線行氣。一吸時,兩手收於肋下,真氣悉凝于丹田;一呼時,氣分五路;兩路自丹田下於湧泉;兩路自會陰上過尾閭,由夾脊分左右腋下而出於勞宮;一路上過百會下明堂而復歸於丹田。以上方法即形意拳之大周天運義也。練時用意不用力,用暗(柔)勁而不可用明(剛)勁。呼氣時,兩足要向一踏,有入地之意;肩、肘要同時向前松(不可伸),掌要向前塌(此名曰筋),頭要頂、神要出。
六、劈拳時,當中有無停頓?
答:形意拳重在意,打明勁時,形雖有斷續,而其意不斷;練暗勁時,形、意均綿綿不斷。練劈拳,是一氣之起落,外形是鑽翻,吸氣盡而將呼時,即氣已起到極處而將轉為下降之時,外形是鑽畢而將為落之時。此時,從外形上看,似乎有停頓,但其意絕不可斷。練之久者,亦可鑽與翻連續作,中間無任何停頓,唯是劈拳打完,勁已放出之時(呼盡時),則稍有停頓(即稍定一下),再打第二次起鑽為宜。初學者一定要慢,起落鑽翻要分明。打完一個劈,要定一定,才能長功夫。
錄入[張斌]
形意拳技擊名手孫德宜
孫德宜(1904--1973),小名四兒,世居山西省太谷縣北沙河村,因經營豆腐乾出名故人稱豆腐乾四兒。先生一生愛拳如命,內功精深,尤擅技擊。是山西著名的農民拳師,形意拳技擊名手。生前系太谷縣武術協會副主席。
孫氏三歲喪母,十歲父歿,隨繼母在苦水中長大,十二歲,即在本村豆腐乾鋪和鄰村貫家堡打短工,做雜活。他人窮志不短,憑著勤奮,逐漸學會了做豆腐乾的手藝。後來便獨立經營,生活日有所增。由於每日進城送豆腐乾,常見一些店鋪里有人練武。日子久了,便漸漸愛上了拳術。經人介紹拜在著名形意拳師布學寬門下,刻苦求藝,每日把豆腐乾向各店鋪一送,即去布師那裡虛心求教,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專習潛學形意拳術。先生雖身體彪悍,臂長力強,性喜拳藝,然而目不識丁,笨手笨腳,學習拳術套路十分緩慢。但是,先生有一長處,一旦學會,即不違師訓,堅持不輟,不論酷暑嚴冬,朝夕揣摩,認真習練,一絲不苟。因此進步較快。後布師據其特點,因才施教,揚其所長,在開手方面給予點撥。三十年代先生即成為活躍於太谷縣國術館中的後起之秀,深得布師器重,被列為布師門下的"八大排頭"之一。
形意功法講究實用。先生深知,要練出隨心所欲,出奇制勝的上乘功夫,尚需另下一番辛苦。因此,他矢志苦練。平時,無論練力還是站樁,無論行功走架,還是與師兄弟"撕扒"(散打),一干就是幾個小時,從不叫苦叫累。先生練力,喜玩石鎖。五十斤重的石鎖,在他手中如耍小球。橫肘將石鎖向上一彈,石鎖便騰空而起,落下時,手掌平伸,插在石鎖把柄處,石鎖不能跌落,可見其臂力之大。四十年代,先生得布師靜坐內功功法,守神養性,日夜專修,苦苦熬練,因而丹田氣足,內功頗深。其練法特點,神意領先,姿勢豪放,架大步寬,四梢開展,身正步穩,氣力雄厚,柔中寓剛,功入化境,盡得布師之傳。先生平時練功,尤重拳法技擊要義。常心中樹靶,單手操練空勁。開合吞吐,束展起落,身法自然,幅度較大。散打時,出招沉著,變化多端,環環相扣,勢勢相承,尤精五行拳中之劈拳以及連環卡脖、頭打、肩打等技法。晚年,先生手法變化深得布師獅吞手之精髓,與人相較,隨勢引力,引進、落空,得機得勢,引化擊發,常使對方撥跟而起,如觸電一般,跌出丈余。先生對形意拳套路,如五行、十二形、四把、進退連環、雜式捶、六合刀、六合棍、六合槍等,均有獨到功夫。特別是先生的大杆子勁和劃杆子技法,尤承布師之絕技,技藝純熟,功力驚人。
孫氏為人耿直,寬厚樸實,豪俠仗義。專愛抱打不平,武事業跡甚多。日偽時期,一次,與其師相伴,由胡村回城途中,路經烏馬河橋時,見兩個日本鬼子正向一百姓拳打腳踢,搜腰包,師徒二人見狀,甚為氣憤,三拳兩腳,便將日本人打翻在地。解救了這位鄉人。
孫氏一生以切磋武藝為樂事。解放前,在北京,曾與人稱"鐵胳膊劉"的太極拳名師較技,一個劈拳,使對方連連倒退七八步,後劉師對人曰:"孫先生捋力真大,的確不是一般的功夫",此類佳話不勝枚舉,山西鄰近各縣的不少著名拳師,無不嘆服孫的技藝高超,功夫深到。因此,孫德宜遠近知名,聲望頗著。為形意拳"邦"字輩中的佼佼者。
錄入[張斌]
宋氏形意拳簡介
宋氏形意拳是宋世榮先生所創,後又由其第一代弟子宋虎臣、宋鐵麟、任爾琪、賈蘊高等人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已經成為一整套完整、系統、科學的武學體系。
宋氏形意拳的練法是以《內功四經》為指導的,它先從內功經入手練習,再次為納卦經,然後再練內功十二大力法,又次為神運經,最後以地龍經收全功。
宋氏形意拳發勁(力),要求做到上下互撐,左右爭衡,前後互為作用,內外相合,全身整體協調,先松後緊,緊而速松,隨松隨緊的六合渾圓整勁。其勁路講究通、透、穿、貼、松、悍、合、堅。勁法則講究驚、彈、抖、炸、寸、絕、滾、顫。伏如橫弩,動若發機,能瞬間驟然爆發出鼓盪抖顫的彈性炸力,周身激蕩迴旋,振蕩不已,即所謂"遇敵好似火燒身,炸力發出無繼續"的連續爆炸力。
宋氏形意拳包括如下內容:
一、三體式樁功:
有陰陽兩式,任督二脈,上中下三盤,單雙重等多種樁功間架練法,是求得六合渾圓整勁的最基本的功法,也是宋氏形意拳最基本的功法。
二、內功盤根:
為宋氏形意拳基本功法,也是宋氏形意拳的秘傳功法。為宋世榮先生所獨創,又名盤根沖空,是指練至功夫精深時,身體可以騰空。其理本於《內功四經》。鍛煉原則為:撲采提按勁不散,軟硬相濟成剛柔,雲抱捧捋緩緩做,中定動靜慢慢求。以此疏通十二正經,並且鍛煉奇經八脈,以達氣貫三才,天人合一。經常練習內功盤根可使周身筋膜騰起,勁入骨髓,尤其是大腿兩側到腳趾的筋膜騰起,此功上身後,與人交手,常常是步到人即翻。內功盤根與三體式樁功相輔相成,古譜稱:練樁功以固其本,練盤根能動轉自如。
三、五行拳:
有內外五行拳兩套練法,還有多種變化法,包括有橫、豎、直、斜、螺旋、滾斗的勁路練習。是宋氏形意拳最基本的拳法。
四、十二形拳:
有多種練法,並且將十四處打法融入其中,也是宋氏形意拳用以練就沖空功夫的重要功法。
五、大槍抖絕功:
當年形意拳先祖姬龍峰是以槍創拳,所以,大槍抖絕功為宋氏形意拳求取爆炸力的重要基本功,練習宋氏形意拳必練大槍抖絕功夫,以抖大槍之功助拳功之成也。
六:單操散手:為宋氏形意拳打法、勁法、實戰法的專練。
七、基本拳法套路則有:進退連環、四把捶、雜式捶、八字功等。
對練套路則有:十六把、五花炮、安身炮等。
器械套路則有:六合大槍、翼德大槍、三才劍、天罡劍、六合刀、六排刀、六合棍、麟角刀等。此後,又由宋虎臣、宋鐵麟等第一代弟子根據實踐經驗創編了十面埋伏、陰陽把、三節推掌、軟球勢、五方鴛鴦堂、摸身掌、左右五行連環拳、和戰鬥槍、戰鬥劍、內功盤根刀(雙刀)、乾坤鈸等等拳械單對練套路。還有供初學者練習的六合長拳、十二路彈腿。基本功法還有:柔身術、伸筋撥骨功、內勁功、渾圓樁、丹田功、靜坐功等基本功法和養生功法。
宋氏形意拳的基本理論有:內功四經、拳術運義、拳道集錄,古譜則有拾法摘要、九要論、六合論等。
宋氏形意拳的傳人現已遍及全國,且已傳至第六代。此外,在日本、俄羅斯、美國、法國、德國、台灣地區均有傳人。宋氏形意拳今天仍在不斷的民揚光大,正在走向世界。
形意拳劈拳法之深化與升華
形意拳劈拳法有先練開展式,後練緊湊式之說。緊湊手法,是開展式的進一步深化與升華。它重在內功,練成則可以身為拳,破解開展式有獨到之處,特別適用於散手實戰,現將此法的特點及我的練功體會介紹一二。
我習武至今六十餘載,早年從傅潤身先生習形意拳,練開展式劈拳達五年之久。後傅老師將我引薦給劉錫珍老師深造。劉師要試試我的功夫。我站好劈拳式,劉師慢慢往下按我的手背,又猛然一抬手,我身子不由自主起空了,往後退出兩米多遠,依然保持劈拳的架式。當時我見被老師一按,飛出兩米多遠,以為功夫白練了。劉師說:「劈拳站樁有功夫彈力大,象皮球一拍就起,無功夫一拍就垮。」不過,我練的這種開展式劈拳,是形意拳的一般基礎,是必須練的「假拳」,只相當於太極拳的摧僵階段。劉師進一步解釋說:「形意拳法有練三勁之說------明勁、暗勁、化勁。」明勁即開展式。敞襠、順胯、順肩,兩腳前三分勁、後七分勁;往後坐胯,臀部與腳跟齊;頭身上下一條線;前手伸出,虎口張開;後手護小腹,松肩垂肘。也就是拳譜上講的雞腿、龍身、鷹爪、熊頸、虎抱頭,成為三才式。這種開展式舒展筋骨,將全身練出相當大的力量,一拳劈出,帶動風聲,其勢不可擋。然而,這只是形意拳的基礎紮根階段。
緊湊式則練的暗勁,也就是內勁。將開展式的力量收回積蓄。緊湊式的姿勢主要是正身、兩手縮短距離;前手掌上翻抱圓在胸前,後手跟在前手肘下,稱為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腿法還是三七勁,變敞襠為扣襠,氣沉丹田,全身放鬆。此站式總括十二形的要求。由開展式改緊湊式非常彆扭,我只好重新由站樁開始。這樣足足練了七年,才覺出身上有了內勁。夜裡在公園練拳,雖然全身放鬆,打出拳去,嗡嗡的震動聲傳出老遠,惹得行人前來觀看。我也逐漸體會到形意拳由外向內練的奧妙。
一九六四年,黑龍江省召開武術運動大會,我報了一項形意五行連環拳,心裡沒多大把握。但一上場剛打出幾個式子,觀眾就熱烈鼓掌。練畢下場,觀眾將我圍起來,指著地上一步一個腳印說,把地面都震動了。這次比賽,我獲得形意拳、太極拳兩項金牌。
緊湊式把暗勁練到身上,方可以身為拳,遇到敵手時,可擊出丈把遠。並且十分符合「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腳踏中門搶地位,出洞入洞緊隨身」的形意拳技擊理論。形意拳從外觀上看,簡單樸素。但要練好極難,光是掌握正確姿勢,須要花費相當時間。形意拳功夫好看人,藏有極其可怕的殺傷力。在實戰中,不管對手防守如何嚴密,或對手已攻上來,都要毫不遲疑地發揮技法,打倒對方。這是形意拳的真面目。
尚雲祥先生是怎樣教練形意拳的
先師尚雲祥,字霽亭(1864---1937)山東樂陵人,自幼慧穎強識,勤奮過人。得師中華武士會創辦人李存義先生,並深得郭雲深先生的厚愛。先生傾一生精力,專攻形意,享有"鐵腳佛"等美號。形意拳經過三百多年的傳播和演變,至今不論文字轉抄或頭授受,都有許多差異。這裡談談尚雲祥先生是怎樣教練形意拳有。因先生對形意一生為斷探索練習,故各個時期所教又略有不同。限於篇幅,僅擇先生晚年所教的一些既平凡又有特色的技法來談談,或許有益於同好。
樁功是個寶 得它才能好。
站三體式是為了強身,打好技術基礎,故先生特別注重站樁,並藉以考驗人。一天早晨,師兄們還未起來,我已在外院(北京十二條辛寺衚衕尼姑庵廟內)正殿廊檐階下兩米左右處的香爐旁,站起樁來。先生看罷,問我:"站得怎麼樣?明白是怎麼回事嗎?來!我告訴你,站紮實點!"只見先生用中間三個手指在我胸前一划,我竟忽悠一下撞在正殿門上。我過去雖聽說過形意有什麼內勁,認為不過是傳達。可是這回,想不到一百多斤的人,被打出丈八尺遠,勁真是夠大的,可是手打在身上為什麼不疼?又摔出那麼遠?低頭再一看前廊下的台階更為驚訝,這台階雖高不足尺,可不知自己是怎樣背身上來的?就這一下,鞭策我一干幾十年!後來,才深知樁功的威力,以及它和發勁的關係。如果不求實效,不認真站,或站得很少,是沒法嘗到的。
先生所教的三體式,夾剪腿三七勁、龍折身,難度大。如果樁功站得好,不僅拳術基礎紮實,而且一站氣沛周身,掌指、勞宮穴的熱流、氣感,雖處於靜態,卻有抻筋撥骨、調整五內、驚起四梢之效。
腳打踩意不落空 消息全憑後足蹬
先生講"腿勁",常說這兩句話。我們似乎明白,又不真懂。也知道形意的槐蟲步,是它的特點之一。也知道"打法須要先上身,手腳齊到方為真"的道理。認為利用身體向前沖的慣性,再加上手臂的發力,打上就能有效,有效就是不落空唄!根據這個道理,為了加大身體的前衝力,所以才要"消息全憑後足蹬"吧!至於為什麼叫腳打?又為什麼叫踩意?卻捉摸不清。一天,我和李明讓(振東)師兄在練功,老師說我們上步的勁還不對,過來拉著我的手,隨即用腳一趟我的前腳,我就不由自主一連後腳也跟著離地而起。不是我的手被拉著,定會被凌空摔出,先生淡淡一笑說:"這就叫腳打踩意不落空!勁不對,勁不大能行嗎?"這時我才明白什麼叫踩意,又為什麼叫腳打,也領悟到去意好似卷地風的真正涵意了。如果不跟步只追求著做,憑踩腳以造聲勢,或單憑手腳齊到的撞勁來理解形意拳的精華,相差何其遠耶!
不知進退枉學藝 不知起落枉伶俐
先生教我們練鷹捉、鑽拳等,和一般的練法不同,都是把前腳先拉回半步,接著再進步。且前腳上步腳不外撇,而是直進且有獨立之形。此外還有進退、搖轉等不同變化的步法,因之用力的方法也不同。先生曾說:勁不對沒用,步不活是病。要進退靈活,還要迅速有力,不知進退枉學藝嘛!
學形意的第一趟拳,人們叫它劈拳,而先生卻叫它鷹捉。說來是有道理的:1、它是掌,不是拳,就不能叫拳。2、劈拳之形似斧屬金,是拳經的定論。它既是掌,又是俯掌,根本不似斧之形,就更無法練出似斧之勁,與要求的勁根本不符,這就說明它不是劈拳。3、經云:出勢虎撲,起手鷹捉。既然提出起手動作是鷹捉,而五行、十二形等拳的起手,又都用得是它,所以應該管它叫鷹捉(先生教我們練的劈拳是另外一趟,手握拳,以小臂作斧刃發劈勁的)。談到鷹捉,說來平凡,練形意的人都會,但不好練。甚至有一輩子吃不透、練不到的味道。為什麼?這就得從形意拳的勁追究起。形意拳竟有什麼勁?廣義來講,五行、十二形,一種拳一種勁,甚至一種拳包含幾種勁。而形意獨具特色的、最根本的勁,卻在於起落、鑽翻。故經云:不知起落枉伶俐。如果把起落簡單地理解成是動作的起伏,就大錯而特錯了。我在學站樁時,先生那一划,不正是起落的精華摩挲勁嗎?也就是人們很少知道的翻浪勁。而鷹捉正是練它的基本拳,故稱之曰:形意母拳。經云:起為鑽,落為翻,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如果對鷹捉的起落、鑽翻不理解,就談不上領會形意的真諦。正象先生說的:"不懂起落,就是傻練!只能鬧個好身體,沒法領會其中竅要!"這話,確什得我們很好地琢磨,弄個明白。
拳法意來本五行 生克裡邊變化精
先生曾說:"你要健強五臟六腑,改變精神氣質,打好技術基礎,就得先練好五行拳"。還說五行拳不僅鍛煉外在的技術動作,還對培養和發揮內在的精神作用,有顯著效果。並常說:"五行五精即是五虎","五行本是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四梢但齊,五行亂髮","五行合一處,放膽即成功"等等。細心玩味,確感到它有助精神,長勇氣的作用。這在技擊上該是多麼重要的一環。先生說"內要提",就是要把內在精神提起來,包括把內五行發動起來。"心動如飛劍,肝動似火焰,肺動成雷聲,脾動腎加功"。這樣發動,會增強克敵制勝的信念與威力。
人們練五行拳,大多數是按金、木、水、火、土,形成劈崩鑽炮橫的順序來練。而先生則不然,先生說講五行,就得講生克制化。練五行拳既為治病、健身提高技術,就得按五行相生的道理來做,也就是按金、水、木、火、土,劈鑽崩炮橫的順序來練。否則,鑽與崩的順序一顛倒,就出了問題。因為劈屬金,崩屬木,便形成了金生木,鑽屬水,炮屬火,又形成水生火。講五行卻又違反相生的規律,從道理就說不通,當然效果也就不能理想。
虎未撲食頭早抱 出洞入洞緊隨身
有人曾對"虎抱頭"提出質疑,引出不少議論。我以為,在形意拳術中虎抱頭是正確無疑的。它是形意技法中獨具特長的動作要領。必須理解並要在平素練習中,嚴格掌握和運用。至於虎豹頭則是與虎抱頭同音,由於臆測誤解而產生的。尚先生講形意動作,一開始就強調"肘不離肋,用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附身"。這是形意拳出入手的原則,起到先打顧法後打人的作用。顧是為了打而儲蓄力量。因為肘不離肋,手不離心,會使身臂成為一體,臂借身力而力大,身借臂力而得發。再加上鑽、翻、擰、裹、墜使蓄力增至極強,威力乃更大。因之它是有利於防守、發勁的竅要所在。而出洞入洞緊隨身不僅是上述涵義的引申,而且是對即將出手的剎那間的要求。洞即人的嘴,出洞入洞就是說出入手都要從嘴這兒走。在手未離身蓄力待發時,手是在頭下抱著,這正和虎撲食的形意相同,故名虎抱頭。虎之撲食不僅蓄力而發既快又猛,而且是爪到嘴也到,故使被撲之物難於抗脫。形意虎形拳的技擊威力,正是藉助虎抱頭的束身蓄力,既顧又打而產生的。並且成為形意拳的主要技法,列為四象,即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
火機一發物必落 硬打硬進無遮攔
先生教練的形意拳術和器械,都要求打好剛勁,迅猛剛實,才能達到"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的技法要求。只有剛實才能達到"火機一發物必落,硬打硬進無遮欄"的技擊作用。因之在形意技法中,練不出迅猛剛實的爆發勁,是不符合拳經要求的。剛勁,與用拙力去求迅猛是迥然不同的兩碼事。形意練功有返先天之說,要求一切動作順乎自然。練剛勁也要順乎自然,在輕鬆、和諧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漸去追求上下內外、完整一氣所形成的剛勁。如果是靠笨力氣蠻練,就談不上什麼剛勁了。
形意拳有剛(明)柔(暗)和化勁三步功夫,三種勁的劃分。動用中疾用驟發的為剛勁,緩動遂發的為柔勁,不意而發的為化勁。但是,這三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它們同是在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氣這一基礎上求得的。而且三者還有個同一目的------發(打)。講發不論是柔勁還是化勁,都必須有剛勁來作本錢。否則,就是借力而發,也發不出理想效果來。故先生年過古稀時還說"我若再有三十年陽壽,就再打它三十年剛勁"。因而先生認為柔(暗)勁的操練,不能分階段單趟地練,否則會得不償失的。特別是化勁,根本沒法分從階段單趟去練,更不是單趟所能練得的。只有在剛勁打好,身力得發的基礎上,根據掌握的技法,把發勁前的過渡動作,從自然輕鬆中、從技術分解中、從運用默悟中,按技法要求去找,才會漸有所得。這就是尚雲祥先生給予我們撥雲見日的指迷之談。
先生教學十分注重練功找勁,很少講著法。先生說:"不論什麼高著絕著,都不是靈丹妙藥,都會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發生不同的變化,甚至有時反被他人所乘。""哪沾哪有,欲發則發","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用先生的話說:"只有追求這個者是形意拳術的真正精華"。
先生對形意拳的提練升華,有許多獨到和闡發之處有待我們後輩去認識和發揚。1986年的11月28日,是先生誕辰122周年,僅借本文,略志懷念!並為同好引些借鑒。
形意拳在武當山
武當山是我國名山之一,又是著名的道教聖地。武當派拳術有獨特風格,清代以來武當派已成為我國武術的三大流派之一。近幾十年中,人們常把太極、形意、八卦統歸武當,主要是因為三家拳法都注重內功,拳理相近之故。單就形意拳而言,何時始時武當?社會上有著種種猜測。考其原委,在武當山傳播形意拳者首推傅劍秋先生。
傅劍秋,原名長榮,字劍秋,河北寧河人。幼學少林拳,後慕李存義之名,遂拜為門下,與尚雲祥、郝恩光、黃柏年、李海亭、馬玉堂等同室學藝,後又從劉鳳春先生學八卦。1924年去奉天鐵路局教學,曾與日本柔道士比武,用形意拳擊敗日本武士,名揚東北三省。後與張作霖護衛長宮寶田比武取勝,宮寶田辭職後,傅劍秋由李景林介紹任張作霖護衛長,1926年黃姑屯事件幸免於難,事後返里。1927年前往武當山訪道,與武當山道長徐本善比武紫霄宮,後結為道友,交換了武藝,傅劍秋將形意拳教給了徐本善道長,又從徐本善那裡討教了「乾坤球」、「玄武棍」、「龍門槍」法。傅先生離武當山時,徐本善道長題贈七絕四首相贈,其二如下:
七十二峰任往還,結庵傳道道為先。
道袍自古遵八卦,宦途如芥又如煙。
傅劍秋先生離開武當山,回到故鄉設館傳藝,後定居無錫,授拳數十年,1952年返回故鄉寧河不久逝世。
徐本善道長,根據傅劍秋先生所傳拳藝授於門人,遂形成武當山中形意拳一支。
形意拳並非張三丰所創,亦非源於武當,考姬龍峰、戴龍邦、李洛能的全部經歷均與武當山無關,武當派中之形意拳應始於1927年。
形意拳的勁路
形意拳是我國的主要拳種之一。自明末問世以來,名家輩出,流傳甚廣。近來有許多同志發表文章對形意拳進行了介紹和評述。其中有人認為形意拳是"以動物形象姿態及特點來寄寓武術技擊動作的要領和手法;套路動作簡練;力重勁剛為其發勁特點"。筆者對這種看法持有不同意見,願在此提出,進行切磋。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只張不弛,則不能立於世。拳術中的進退、曲直、開合、剛柔、化發等等都是一件事物的兩個方面,互為依存,互相制約,互相補充,互相轉化。失去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不能成立。這在傳統術語中統稱為陰陽。各派拳家都非常講究陰陽互濟與動靜之機。如果只有"力重勁剛",而沒有輕靈柔化,其將何以成拳?
形意拳的精髓,是以意領氣,內外兼修。河北形意自"神拳"李洛能以下各代傳人,無不強調拳打自然,剛柔互濟。在李洛能遺留下來的拳經中,第一句話便是:"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內藏精氣神,神藏氣內丹道成。"緊接著又明確指出:"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固形體以為縱橫之本,萃精神以為飛騰之基。"這充分說明形意拳的根本是養氣練神,內外兼修。"力重勁剛"只屬練形練精階段的一個方面,是初級階段的練法。即使在這個階段,也有非力重勁剛的操練內容。拳經中還說:"縱橫者,脅中開合之勢,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進退隨手之出入,來去任氣之自然。"這就明確規定了形意拳要順乎自然,以練神練氣為主。外不乖於形式,內不悖於神氣,外面形式之是順,是內中神氣之和,外面神氣之正,是內中意氣之中,斯之謂內外相合。其拳式動靜合一,氣勢雄厚,既莊重而又輕靈;其勁路陰陽互濟,剛柔兼備,既沉實而又圓活。昔日劉奇蘭練的龍形搜骨,起似蟄龍升天,宋世榮練的蛇形撥草,如常山蛇陣,首尾相應。劉維祥練的雞形四把,其勁剛柔曲直,縱橫環研,閃展伸縮,變化無窮,極輕靈而又極沉實,兩足落地無聲,卻一步踏碎一塊大方磚。馬禮堂所演練的形意拳神形相合,縱橫往來,按中有提,提中有按,動作旋轉,循環無端,並無一絲剛勁之氣。再如郝家俊的形意拳,練出來的架子融融合合,純任自然,無形無象,不偏不倚。其勁路剛柔兼備,變化莫測。誠乃形意拳之"內勁兒"。
形意拳中有十二大形,確是格物之性,得之於心,以效法天地育化萬物之道。然而形意拳之根本不在於此,而在於五行拳。其運用之妙不在於簡練的套路,而在於剛柔互濟的內勁兒。五行拳與人的肺、肝、腎、心、脾五個臟器的經絡息息相通。其正確的練法是自內功開始,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氣行於任督二脈、息全身,氣發乎井池雙穴,循循不已。先提後下,一升一伏。神率氣,氣率形,形隨氣騰。其勁路則通透穿貼松悍合堅,伏如橫弩,動若發機,絕非一般剛勁之氣所可比擬。以劈拳為例,經云:"劈拳高舉出雲門(雲門穴),肺葉舒張氣暢伸(氣走肺經),少商指引意中氣,(氣貫於拇指少商穴),修補殘缺效如神(祛病健身)。"這是指外形與內氣的關係及健身作用。又云:"劈拳勇猛不可擋,斬稍劈面取中堂。"這是在技擊上的應用。演練起來,形式上起鑽落翻,如水之翻浪,內中則鼓盪開合,一升一伏,發勁則曲中有直,柔中含剛。其它四拳也莫不如此。
從技擊角度分析,也可看出形意拳的發勁也並非只是力重勁剛。劉文華在技擊上特彆強調"破打",其意即打中有破,打即是破,破完了也就打完了,非先破而後打。不鑽不翻,著手即打。此一接手之中,有聽勁,有變化,有擊發,關鍵在意不在力。劉文華說得很明確:"眼之明,意使之也;腳之捷,意使之也;拳之精,亦意使之也。故云:意者,體之帥也。"既然著重於意,便絕不能只是力重勁剛。郭漢之有云:"形意拳尚近打,要鑽進去打。接手要隨,隨而後才能鑽得進,鑽得進才能放得出。"所謂隨,便是隨曲就伸,因敵變化。沒有柔,如何能變化呢?郭雲深提出有形有象之用,有象無跡之用,無形無象之用。所謂無形無象之用,即是不動而變,不見而章,隨時而發,無入而不自得。一言一默,一舉一動,行止坐卧,處處是拳。劉奇蘭也說過:"忽然有敵來擊,我心中並非有意打他,只是隨彼意而應之,他便自然跌出。"這如何能說是力重勁剛呢!筆者經過多年實踐,對著手即打,打中有破,破即是打有所體會。在接手和一瞬間,要察知對方的勁路、虛實和意圖,找出進攻的方向,確定發力的"端"和"的",就應以球為體,以螺旋為用,接手是柔勁,柔中處處暗著剛,因勢變化,縱橫環研。只有在得機得勢,一發而定輸贏之時,才在一瞬間集中向一個方向發出直速剛猛之力。故云:無柔則不能變化,無剛則不能克敵,式式要柔中含剛,剛柔相濟。總結成歌決:"對方打來身如球,擰走轉換莫停留,進入盤蛇吸食走,剛柔互濟著意求。"
形意拳練勁兒的步驟是一明、二暗、三化。即先練剛勁,後練柔勁,最後歸於自然。郭雲深說:"明勁者,即吾拳之剛勁也。暗勁者,即吾拳之柔勁也。暗勁練到至善處,是暗勁之終,化勁之始也。"李存義則更進一步,將拳中內勁兒劃分為明剛、暗剛、明柔、暗柔。並將各種內勁兒的表現形式,分別作了很形象的描述。所謂力重勁剛,只不過是內勁兒中之明剛而已。練勁兒要從養氣開始,先用三體樁法調整氣息,以意領氣,循三陰三陽、奇經八脈的通道,上泥丸,下湧泉,息息相通,周流無間。然後開步練拳,以嚴格的規矩練明勁。練到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時,再練暗勁。暗勁練到至善處,自然而然進入化勁階段。無論是發明勁還是發暗勁,都要求和順自然,圓通活潑,切忌努筋撥力。更不能有意識地追求力重勁剛或變化輕靈。反乎自然,必產生不良後果
綜上所述,可見剛勁是形意拳練習過程中一個階段,是形意拳發勁的一個方面,它決不能代表形意拳的全貌和本質。
形意拳是我國的主要拳種之一。自明末問世以來,名家輩出,流傳甚廣。近來有許多同志發表文章對形意拳進行了介紹和評述。其中有人認為形意拳是"以動物形象姿態及特點來寄寓武術技擊動作的要領和手法;套路動作簡練;力重勁剛為其發勁特點"。筆者對這種看法持有不同意見,願在此提出,進行切磋。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只張不弛,則不能立於世。拳術中的進退、曲直、開合、剛柔、化發等等都是一件事物的兩個方面,互為依存,互相制約,互相補充,互相轉化。失去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不能成立。這在傳統術語中統稱為陰陽。各派拳家都非常講究陰陽互濟與動靜之機。如果只有"力重勁剛",而沒有輕靈柔化,其將何以成拳?
形意拳的精髓,是以意領氣,內外兼修。河北形意自"神拳"李洛能以下各代傳人,無不強調拳打自然,剛柔互濟。在李洛能遺留下來的拳經中,第一句話便是:"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內藏精氣神,神藏氣內丹道成。"緊接著又明確指出:"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固形體以為縱橫之本,萃精神以為飛騰之基。"這充分說明形意拳的根本是養氣練神,內外兼修。"力重勁剛"只屬練形練精階段的一個方面,是初級階段的練法。即使在這個階段,也有非力重勁剛的操練內容。拳經中還說:"縱橫者,脅中開合之勢,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進退隨手之出入,來去任氣之自然。"這就明確規定了形意拳要順乎自然,以練神練氣為主。外不乖於形式,內不悖於神氣,外面形式之是順,是內中神氣之和,外面神氣之正,是內中意氣之中,斯之謂內外相合。其拳式動靜合一,氣勢雄厚,既莊重而又輕靈;其勁路陰陽互濟,剛柔兼備,既沉實而又圓活。昔日劉奇蘭練的龍形搜骨,起似蟄龍升天,宋世榮練的蛇形撥草,如常山蛇陣,首尾相應。劉維祥練的雞形四把,其勁剛柔曲直,縱橫環研,閃展伸縮,變化無窮,極輕靈而又極沉實,兩足落地無聲,卻一步踏碎一塊大方磚。馬禮堂所演練的形意拳神形相合,縱橫往來,按中有提,提中有按,動作旋轉,循環無端,並無一絲剛勁之氣。再如郝家俊的形意拳,練出來的架子融融合合,純任自然,無形無象,不偏不倚。其勁路剛柔兼備,變化莫測。誠乃形意拳之"內勁兒"。
形意拳中有十二大形,確是格物之性,得之於心,以效法天地育化萬物之道。然而形意拳之根本不在於此,而在於五行拳。其運用之妙不在於簡練的套路,而在於剛柔互濟的內勁兒。五行拳與人的肺、肝、腎、心、脾五個臟器的經絡息息相通。其正確的練法是自內功開始,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氣行於任督二脈、息全身,氣發乎井池雙穴,循循不已。先提後下,一升一伏。神率氣,氣率形,形隨氣騰。其勁路則通透穿貼松悍合堅,伏如橫弩,動若發機,絕非一般剛勁之氣所可比擬。以劈拳為例,經云:"劈拳高舉出雲門(雲門穴),肺葉舒張氣暢伸(氣走肺經),少商指引意中氣,(氣貫於拇指少商穴),修補殘缺效如神(祛病健身)。"這是指外形與內氣的關係及健身作用。又云:"劈拳勇猛不可擋,斬稍劈面取中堂。"這是在技擊上的應用。演練起來,形式上起鑽落翻,如水之翻浪,內中則鼓盪開合,一升一伏,發勁則曲中有直,柔中含剛。其它四拳也莫不如此。
從技擊角度分析,也可看出形意拳的發勁也並非只是力重勁剛。劉文華在技擊上特彆強調"破打",其意即打中有破,打即是破,破完了也就打完了,非先破而後打。不鑽不翻,著手即打。此一接手之中,有聽勁,有變化,有擊發,關鍵在意不在力。劉文華說得很明確:"眼之明,意使之也;腳之捷,意使之也;拳之精,亦意使之也。故云:意者,體之帥也。"既然著重於意,便絕不能只是力重勁剛。郭漢之有云:"形意拳尚近打,要鑽進去打。接手要隨,隨而後才能鑽得進,鑽得進才能放得出。"所謂隨,便是隨曲就伸,因敵變化。沒有柔,如何能變化呢?郭雲深提出有形有象之用,有象無跡之用,無形無象之用。所謂無形無象之用,即是不動而變,不見而章,隨時而發,無入而不自得。一言一默,一舉一動,行止坐卧,處處是拳。劉奇蘭也說過:"忽然有敵來擊,我心中並非有意打他,只是隨彼意而應之,他便自然跌出。"這如何能說是力重勁剛呢!筆者經過多年實踐,對著手即打,打中有破,破即是打有所體會。在接手和一瞬間,要察知對方的勁路、虛實和意圖,找出進攻的方向,確定發力的"端"和"的",就應以球為體,以螺旋為用,接手是柔勁,柔中處處暗著剛,因勢變化,縱橫環研。只有在得機得勢,一發而定輸贏之時,才在一瞬間集中向一個方向發出直速剛猛之力。故云:無柔則不能變化,無剛則不能克敵,式式要柔中含剛,剛柔相濟。總結成歌決:"對方打來身如球,擰走轉換莫停留,進入盤蛇吸食走,剛柔互濟著意求。"
形意拳練勁兒的步驟是一明、二暗、三化。即先練剛勁,後練柔勁,最後歸於自然。郭雲深說:"明勁者,即吾拳之剛勁也。暗勁者,即吾拳之柔勁也。暗勁練到至善處,是暗勁之終,化勁之始也。"李存義則更進一步,將拳中內勁兒劃分為明剛、暗剛、明柔、暗柔。並將各種內勁兒的表現形式,分別作了很形象的描述。所謂力重勁剛,只不過是內勁兒中之明剛而已。練勁兒要從養氣開始,先用三體樁法調整氣息,以意領氣,循三陰三陽、奇經八脈的通道,上泥丸,下湧泉,息息相通,周流無間。然後開步練拳,以嚴格的規矩練明勁。練到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時,再練暗勁。暗勁練到至善處,自然而然進入化勁階段。無論是發明勁還是發暗勁,都要求和順自然,圓通活潑,切忌努筋撥力。更不能有意識地追求力重勁剛或變化輕靈。反乎自然,必產生不良後果。
綜上所述,可見剛勁是形意拳練習過程中一個階段,是形意拳發勁的一個方面,它決不能代表形意拳的全貌和本質。
郝老師出身中醫世家。自幼父親請了一位名曰韓晶的武術教師,教其學文習字,操練武藝,從小給郝老師打下了紮實的武功基礎。
郝的祖父與大宋(世榮)先生是結拜兄弟。當郝技藝初成,日益漸進之時,祖父帶他去拜大宋先生。郝天資聰穎,加上勤學苦練,精心研究,反覆揣摩,武功大有長進。經十易寒暑,深得宋氏形意拳奧秘。之後,郝老師為開闊視野,提高武藝,曾以經商的方式先後到內蒙古、黑龍江、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遍訪武林名師高手,切磋諸家之高招、博採各派之長處,融會貫通,使武功爐火純青。技藝淵博精深,郝老師不僅精通形意,而且八卦和太極亦頗精湛,兵刃器械尤其嫻熟。
武術界歷代師傳皆有一宗旨:絕學秘技不得外傳。故外界練形意拳者雖眾多,然而,對宋氏形意拳中的「內功經」、「神運經」、「盤根」、「納卦」等秘技卻識者寥寥,能掌握其中奧秘者更少。在三體式樁法上,宋氏形意亦與眾不同,特別是:後腳內側與中線平行,後大腿的正面與膝蓋成垂直,並和腳尖的方向相對,前膝微屈,腳尖略向內扣並踩在中線上更是宋氏僅有。郝老師恐上述技藝失傳,常說:「吾等已老朽矣,留得絕技帶到棺材裡去嗎?」因此,無保留地將宋氏形意拳的真諦與絕學秘技傳授給了學生。
宋氏形意拳的風格、特點、訓練方法、套路名稱和有關理論:
一、 風格、特點:
象形取意,步正身穩,力沉勁整,剛柔相濟。
二、 訓練方法:
樁法:形意拳在訓練的整個過程中始終是以樁法為基礎的,基本樁法有三體式和虎坐式二種。
步法:定步、雲步、跟步、退步、過步、墊步、變步。
勁法:基本上是裹、踐、鑽,從層次上來講又可分為明、暗、化三個階段。
招法:以五花炮和五行生剋為基本方法,進行單個動作的重複練習,包括進攻和防守二大類,可一人單練,也可二人對練。
變法:散手。
聽法:蒙住眼睛以本體感覺來測定對方勁力的方向,以訓練運動員的觸覺。
三、 套路名稱:
五行拳、進退連環、雞形四把、十二形、雜式捶、五行炮、五行生剋、連環刀、連環槍、連環棍、天罡劍、六合大槍、形意十三槍、翼德大桴、麟角刀、盤根等。
四、 有關理論:
六合拳論、五行合一論、十六字論、十法摘要、內功經、納卦經、神運經、地龍經等。
宋世榮論形意拳的剛柔動靜
形意拳之道是先將拳術已成著法,玩而求之,而有得之於心焉,或吾胸中有千萬之法可也,或吾胸中渾渾淪淪無一著法亦可也。無一法者是一氣之合也,以致於應用之時無可無不可也。有千萬法者是一氣之流行也,應敵之時,當剛則剛,當柔則柔,起落進退變化,皆可因敵而用之也。比如千萬法者是一形一著法也,一著法之中亦皆能生生不已也。比如練蛇形,蛇有撥草之精,至於蛇之盤旋曲伸、剛柔靈妙等式,皆伊之性能也。兵法云:「比如常山蛇陣式,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其中則首尾皆應」。所以練一形之中,將伊之性能格物到至善處用之於敵,可以循環無端,變化無窮,故能隨時措之宜也。一形之能力如此,十二形之能力皆是如此內中之道理。物之伸者是吾拳之長勁也,物之曲者是吾拳中短勁也,亦吾拳之劃勁也,物之曲曲彎轉者是吾拳之柔勁也,物之往前直去猛快者是吾拳之剛勁也。雖然一物之性能、剛柔,曲直、縱橫,變化靈活巧妙,人有所不能及也。所以練形意拳者是格物十二形之性能而得之於心,是能盡物之性也,亦是盡已之性也。因此,練形意拳者是效法天地化育萬物之道.此理存之於內而為德,用之於外而為道也。所以此拳之用,無可無不可也。
形意拳術有道藝、武藝之分,有三體勢單重、雙重之別。練武藝者是雙重之姿勢,重心在於兩腿之間,全身力清濁不分,先後天不辨,用後天之意引呼吸之氣積蓄于丹田之內,其堅如鐵石,周身沉重,站立如泰山一般。若與他人相較,不怕足踢手擊。拳經云:「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稍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此謂之濁源,所以為敵將之武藝也,若練到至善處,可以無敵於天下也。練道藝者是三體勢單重之姿勢,前虛後實,重心在於後足,前足亦可虛亦可實。心中不用力,先要虛其心,意思與丹道相合。三體者,在體外為頭、手、足也,體內為上、中、下三田也,在拳中,形意、八卦、太極三派一體也。雖分三體,三體之各統體一陰陽,總一太極也,即一氣也,亦即形意拳中起點無形之橫拳也。此橫拳者,是人本來之真心,空空洞洞不掛著一毫之掘力,至虛至無即太極也,所謂無名天地之始。但此虛無太極不是死的,乃是活的。其中有一點生機藏焉。此機名曰:「先天真一之氣」,為人生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也。此虛無中含此一氣,不有不無,非有非無,非色非空,活活潑潑的。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謂有名萬物之母,虛無中即有一點生機在內,是太極含一氣一自虛無兆質也。此太極含一氣是靜極而動,是虛極靜篤時。虛極時橫拳圓滿無虧。動為陽,靜為陰,是動靜即生於一氣、兩儀。因此,一氣開根也。動極而靜,靜極而動,劈崩鑽炮,起鑽落翻,精氣神即於此而寓之。故此三體勢之一點生機發動而能至於無窮,所以謂之道藝也。
靜坐功夫以呼吸調息,練拳時以手足動作調息。起落進退皆合規矩,手足動作亦具和順,內外神形相合,謂之「調息」。以身體動作旋轉,縱橫往來無有停滯,一氣流行,循環無端,調之停息,亦謂之「脫胎神化」也。雖然一是動中求靜,一是靜中求動,二者似乎不同,其實內中道理則一也。
形意拳是我國傳統武術中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優秀的主要拳種之一。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和很高的技擊價值,長期來一直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山西是形意拳的故鄉。據考證,形意拳是在明末清初由山西永濟縣尊村人姬際可(字龍峰)祖師所創,後授於曹繼武及南山鄭氏等人。山西祁縣人戴龍邦得曹繼武之傳,發展成形意拳北支;河南洛陽馬學禮得傳於鄭氏則成其南支,則心意六合拳。他們各收門徒,綿綿遞嬗,代代相傳。至第五代時名師高手已眾多,其中佼佼者為宋世榮先生。
宋世榮(字約齋)先生,一八四九年七月-----一九二七年九月,享年七十九歲,祖籍河北宛平人。十七歲時遷居山西太谷縣,師承形意拳名家李洛能先生,是形意拳門派中屈指可數的大師之一。
宋先生對形意拳之精義造詣很深,有很多獨到之處。他不僅身懷精深而絕妙的武功、而且還創編了內功盤根、徒手十六把、麟角刀等套路。特別是內勁功夫的研究尤為突出,在北派形意拳門中獨樹一幟。
在形意拳的理論上,宋先生的見解更是獨特而且精闢。他認為:「形意拳之道,是先將拳術已成之著法,玩而求之,而有得之於心焉。或吾胸中有千萬法可也,或吾胸中渾渾淪淪無一著法亦可也。無一法者,是一氣之合也,以致於應用之時,無可無不可也。有千萬法者,是一氣之流行也,應敵之時,當剛則剛,當柔則柔,起落進退變化,皆可因敵而用之也。。。。」這對後來形意拳的發展、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對後輩們學習、鍛鍊形意拳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宋先生視拳藝如珍寶,從不輕易傳授於人。他擇徒甚嚴,教徒更嚴,畢生只授徒二十餘人,但個個都很出眾,都是當時形意拳的著名高手。當時「宋氏」形意拳在上海的傳人----郝湛如老師就是其中一位。
郝湛如(原名映淵),山西榆次市人(一九00年八月-----一九七一年三月),享年七十一歲。
尚濟答形意拳愛好者
一、練崩拳時,後腳尖是否一定要碰前腳?
答:打崩拳是一氣之伸縮,要行如槐蟲,但並不一要後腳尖碰前腳。其步法之要領在於前腳趟,後腳蹬;前腳進,後腳跟。後腳跟到哪裡為宜,根據個人功夫與習慣用法有所不同。郭雲深老先生,跟到後腳距離前腳三……五寸處;尚雲祥先生跟到後腳內窩挨著前腳跟(指打半步崩拳時);而劉維祥先生則是後腳只跟很少一點,基本還保持三體式的步法。練習時,後腳跟步遠近關係不大,只要掌握1、後腳不超過前腳2、盡量做到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腳蹬這兩點就可以了。
二、站三體式時,後手氣感很少,然後卻要墜入地下,且有熱感,是否正常?
答:站樁時,前後手掌都應該有氣感。一般地說,由於注意力多放在前手勞宮,故前手氣感比後手要大些。氣感是內氣的派生作用,意之所至,氣必從之。意念到何處,則何處使生氣感。站樁時,意念要兼顧後手,後掌向前下方塌勁,肩向下松,虛腋,開極泉穴,小臂向前搓勁,則後掌自有氣感。腳如踏入地里之感是正常現象,只要腰以上放鬆,氣向下沉,腳便自然有入地之感。不過氣時不要用力下貫,要順其自然,才不至出偏。
三、如何打橫勁豎勁?
左、右謂之橫,上下謂之豎。以自身為標準而言,前後謂之直勁,如打崩拳便是。上下勁如錦雞報曉,進退虎撲中的打人如掛畫,鑽拳的閃都是豎勁。橫拳鼉形都是橫勁。十二形中凡有開合裹橫之勁都是橫勁。打拳時,一身之中,直勁、豎勁、橫勁俱在其中,既矛盾、又統一,並在一定能互相轉化。要什麼勁,出什麼勁。故內功經上說:曰橫勁,曰豎勁,變之分明。橫以濟豎,豎以橫用。勁路是比較複雜的,也是比較抽象的,要自己悉心體會,才能摸得到。
四、何為五氣朝元法?
答:五氣朝元是行氣的路線。指氣分五路,同時運行。一運丹田之氣,由襠下,順兩腿至於足底,再自腿外側上升復歸於丹田,二運真氣,自會陰轉過尾閭沿督脈上升至頂,復自頂降至印堂、鼻、人中、至喉,喉至脊背,再透過前心,下入丹田。三運真氣自背骨肘里出至於手,復自肘外側而回,過六腑入于丹田。共分五路,同時運行。
五、練形意拳練到鍊氣化神時如何練?
答:先站好三體式,用逆腹式呼吸。即吸氣時,提氣,收小腹,提肛縮腎,呼氣時,放鬆,小腹外凸。初練者,一吸,兩手收於肋下,內氣悉凝于丹田,一呼,兩手用斜虎形推出,氣自丹田下達於湧泉,上出於勞宮。用柔勁不用剛勁,徐徐行之。功夫漸進之後,即可按五氣朝元的路線行氣。一吸時,兩手收於肋下,真氣悉凝于丹田;一呼時,氣分五路;兩路自丹田下於湧泉;兩路自會陰上過尾閭,由夾脊分左右腋下而出於勞宮;一路上過百會下明堂而復歸於丹田。以上方法即形意拳之大周天運義也。練時用意不用力,用暗(柔)勁而不可用明(剛)勁。呼氣時,兩足要向一踏,有入地之意;肩、肘要同時向前松(不可伸),掌要向前塌(此名曰筋),頭要頂、神要出。
六、劈拳時,當中有無停頓?
答:形意拳重在意,打明勁時,形雖有斷續,而其意不斷;練暗勁時,形、意均綿綿不斷。練劈拳,是一氣之起落,外形是鑽翻,吸氣盡而將呼時,即氣已起到極處而將轉為下降之時,外形是鑽畢而將為落之時。此時,從外形上看,似乎有停頓,但其意絕不可斷。練之久者,亦可鑽與翻連續作,中間無任何停頓,唯是劈拳打完,勁已放出之時(呼盡時),則稍有停頓(即稍定一下),再打第二次起鑽為宜。初學者一定要慢,起落鑽翻要分明。打完一個劈,要定一定,才能長功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