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名句】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出處】
唐·王昌齡《出塞二首》(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譯註】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里徵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說明】
《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第一首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賞析】
詩從寫景入手,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依舊照耀著秦漢時期的邊關。詩人只用大筆勾勒,顯示了邊疆的寥廓空曠,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互文見義,即秦漢時期的明月與邊關,有了「秦漢」的修飾,這幅邊塞畫圖就帶上了一層歷史的滄桑感。此情此景,作者感嘆:「萬里長徵人未還。」秦漢以來,有無數的將士奮戰沙場,至死未歸。這裡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作者在感嘆的同時,也流露出對士卒的同情。可是,這又不得不引起人的質疑,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將士不得還呢?更多有關愛國憂民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ww.xigutang.com)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是對以上質疑的回答:因為沒有像李廣那樣的將帥之才。李廣是西漢時期的名將,他的一生為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因此,作者說,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這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氣勢豪邁,鏗鏘有力,抒發了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
《升庵詩話》:「此詩可入神品。『秦時明月』四字,橫空盤硬語也。人所難解。李中溪侍御嘗問余,余曰:揚子云賦,欃槍為闉,明月為堠。此詩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蓋言秦時雖遠征而未設關,但在明月之地,猶有行役不逾時之意;漢則設關而戍守之,徵人無有還期矣,所賴飛將御邊而已。雖然,亦異乎守在四夷之世矣。」
推薦閱讀:
TAG: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