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這個讀書人為何如此心狠手辣?投降清朝後連滿清都不敢用他

明朝是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但是明朝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王朝,明朝的黨派之爭為歷朝之最,甚至有很多人說,明朝之亡,就是亡於東林黨和閹黨之爭,其實閹黨的幕後就是皇帝,也就是說,明朝一直處於東林黨和皇權的鬥爭中。

明朝更悲慘的是,明朝末年,處於歷史上的一個極其特殊的時期,小冰川時期,而此時的東北女真族又強勢崛起,可以說,明朝末期一直處於天災人禍,外有強敵,內部鬥爭不斷的極其特殊時期。

亂世,總有不甘心默默無聞一生的人,如李自成、高迎祥、張獻忠等人,紛紛揭竿而起,耗盡了大明朝最後的元氣,崇禎有心強國,但無力回天。

在無數農民起義中,最後強大的只有李自成和張獻忠,李自成後來組建了大順政權,張獻忠組建了大西政權,宛若一個小型獨立的王國,能夠最終發展壯大,首先自身魅力和能力要突出,其次要有一幫能打的下屬,最後要有能夠出謀劃策制定戰略方針的謀臣。

這裡要說的就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關於李自成,歷史的評價一直都是矛盾的,正派學者認為李自成是農民起義軍,是代表廣大窮苦勞動人民反抗壓迫的,是正義的;但是廣大人民在更了解歷史,有了主見之後,則認為李自成雖然是打著農民起義軍的旗號,但是其行徑實在讓人憤恨,宛若蝗蟲一般,只要是能吃的能拿的,絕對不剩下等等,實在太多了。

當時李自成手下的頭號謀士叫李岩,原為明王朝天啟丁卯年舉人,後投奔李自成,輔佐其成就霸業,建立大順。

他是一個被稱為「有文武才」、「好施尚義」的知識分子。崇禎13年,李自成從巴西魚腹山突圍出來,輕騎由鄖縣、均縣走河南,李岩參加起義軍。《明季北略》卷二十三中惟妙惟肖地記述了李自成與李岩初見面時「相得甚歡」的情景:李岩對李自成說,「恨謁見之晚」,李自成對李岩說,「承不遠千里而至,益增孤陋兢惕之衷」。李岩又說,「將軍恩德在人,願效前驅」,李自成說,「足下龍虎鴻韜,英雄偉略,必能與孤共圖義舉,創業開基者也」。由此清楚可見,兩人談得很投機,真是相見恨晚。

但是後來李自成強大之後,開始驕得意滿,不聽良言;李自成以饑民造反起家,所過殘破,實為流寇。李自成用李岩之策而收拾民心,得以建號大順,挺進京師;李自成進京後,軍紀大壞,不用李岩建言以安撫前明官紳,招致根基難固。一片石大戰,大順軍聞得「辮子兵來了」竟然立時大潰。在清兵與吳三桂夾擊下,李自成退出京師,途中李自成聽信了牛金星之讒,殺害了李岩,部眾離心,失去河南根據地,李自成復為流寇,最後搶糧時竟被鄉民程九伯所斃。嗚呼哀哉!

這裡要說的,就是這位牛金星了,牛金星何許人也?在公元1627年的時候,牛金星還中了個舉人,在當時眾多讀書人中已經算不錯了,不過牛金星這人最大的能力就是精於計謀,在1640年的時候,經過李岩引薦入李自成幕下,建議「少刑殺,賑饑民,收人心」。

在公元1644年的時候,成為李自成大順政權時的天佑殿大學士,是闖軍中少有的文人,牛又薦舉軍師宋獻策。牛金星心胸狹窄,李自成進入北京後,以宰相弄權,牛金星熱衷於登極禮儀,教習登極儀式,不斷地勸進李自成,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製造了借口。

1644年4月26日,李自成率殘軍退回北京,下令殺吳襄全家三十餘口。29日,在牛金星等的策划下,李自成在明宮武英殿即皇帝位。次日,即逃離北京。途中牛金星讒殺李岩,致使起義軍軍心渙散,宋獻策因此出走。

公元1645年的時候,正值清順治二年,牛金星與其子牛佺投靠清廷為官,牛佺官任黃州知府。牛金星在明朝官紳中名聲極壞,清廷不便安排其職務,公元1652年,老死於牛佺官署中。臨死前囑牛佺曰:「賴彌縫之巧,得不膏荊棘,可幸。要,不可恃也,吾死,必葬香山之陽,閉門教子勿再出」。

那這位牛金星究竟做過哪些天怒人怨之舉?連滿清異族都不敢接受他呢?

在李自成正值擴張之際,需要手下文武出大力的時候,其左膀(大將軍劉宗敏)右臂(丞相牛金星)卻不斷的在拖後腿。劉宗敏入京後,「搜括贓款,嚴刑殺人」,將吳三桂父親吳襄下獄,強納吳三桂愛姬陳圓圓,以此激怒小人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而牛金星則「招攬門生」,笑納「紅包」,有恃無恐忙於紙醉金迷的酒宴中。

牛金星為了坐穩相位,竟陰告李岩造反,讓李自成將對其忠心耿耿的李岩殺死。李岩文武全才,對形勢認識清醒,並向李自成屢次進言,批評劉宗敏與牛金星的奢侈之舉,一時因勝利沖昏頭腦的李自成剛愎多疑,殺李岩而導致軍心渙散,最後兵敗湖北。

牛金星自恃有才,他不被豪紳誣害,不可能加入造反隊伍。他起義後因謀略為李自成器重,但當上丞相後卻熱衷於官場應酬,而對他有舉薦之恩的李岩,反生嫉妒之念,暗中做手腳,將李岩害死,實為不恥之舉,此等小人,連滿清都知道他的「英雄事迹」而不敢用他,也是一個奇葩了。

推薦閱讀: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
讀書文摘(芳草青青)
古詩十九首(讀書筆記)
[讀書摘記
【教育讀書】被禁70年的創富秘訣:《矽谷禁書》

TAG:清朝 | 滿清 | 讀書人 | 明末 | 讀書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