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拿酒來,沒酒怎麼寫字

《拿酒來》君兮.問世間哪來那麼多柳煙花霧?人生若分四季你無需刻意給予我春天的安排.我向來隨性冰下則學鯉魚火中則向鳳凰.塵世間除卻了那斑斕和熱鬧我一樣也愛著這冬天的冷冽與黑白我把清洌當一壺烈酒一乾二淨的喝下縱笑開懷.天高雲闊我在青山外人生如此拿酒來

中華民族是一個詩酒民族,古時雅士們「流觴曲水」的故事家喻戶曉。有人說:「酒是水質的詩,詩是心釀的酒。」從《詩經》算起,我國的詩歌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據《神農本草》載,釀酒飲用起源於遠古與神農時代,《世本八種》中說:「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杜康作秣酒。」儀狄是舜的女兒,這至少可以證明,酒在舜時就已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詩,作為一種精神產物,能給人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美的享受,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其語有盡而意無窮,讀後令人如飲醇酒一般,心懷舒爽,回味不止。

而酒,作為一種物質產物,同樣給人帶來嗅覺和味覺上的美的享受,帶來身心的愉悅和豐富的聯想甚至幻想。酒至酣時似夢似醒,能使人如行走詩中,如仙如幻,其味無窮。

詩和酒一直有如左右兩隻手,從精神和物質的不同角度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通過刺激人的神經,蕩滌人的靈魂,從而激發出人的激情,讓無數的詩人們在激情澎湃中得到了超越平凡、平淡和平庸的精神享受。

魏晉時代的曹操僅以一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狂嘆贏得了古今許多人的共鳴,更是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讚美把酒的妙處推到了極致。

詩歌大盛的唐代,詩人們嗜酒成風,代表人物首推李白。「酒渴思吞海,詩狂欲上天」的杜甫曾這樣以詩描繪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不僅是詩仙,更是「酒仙」。

酒能興詩、興文、興書、興畫者,莫屬盛唐之「飲中八仙」了,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無論那一個都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但個個都是嗜酒如命之徒。請看杜甫為好友作的《飲中八仙歌》:「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宗之瀟洒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綉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從古至今書法界誰人不知草聖張旭,他與「飲中八仙」為友,洒脫不羈,卓爾不群,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學富五車,但是他經常喝的酩酊大醉,走道都是東倒西歪。回到書房手舞足蹈丟鞋脫衣邊喊邊唱,在書桌前提筆落墨,一揮而就。甚至可以拋冠甩髮蘸墨書之,你說書界稱之「張癲」不為過吧。後人崇拜學習著他的遺貼,寫了一幅讚揚他的對聯:「醉貼淋漓寄豪舉,古詩簡淡有遺音。」

古人飲酒做詩詞助興者太多了,或喜、或悲、或愁地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酒句,「一曲新詞一杯酒」,「酒酣胸膽尚開張」,「醉里挑燈看劍」,「白日放歌須縱酒」,「舉杯銷愁愁更愁」,「酒逢知己千杯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等等絕句。

清代西南巨儒,詩人鄭珍詠贊茅台「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huǐ]河」,「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台」。

最初漢字產生的意義是為了實用。東漢時期,人們自覺追求漢字藝術意識開始萌芽,在魏晉時期開始真正進入書法創作階段。從此,書法的審美功能超過實用功能,一些文人雅士為了追求書法美,開始借酒助興、宣洩情感,激發創作靈感,留下了一樁樁書壇的千古佳話和一件件書法的千古佳作。

▲王羲之《蘭亭序》(馮承素神龍本)王羲之

《蘭亭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早已被世人所公認,這件一千多年來讓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頂禮膜拜的絕世佳作,就是王羲之在醉酒狀態下寫就的。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與好友謝安、孫統、孫綽、王蘊等四十一人聚於紹興蘭亭。流觴曲水,吟詩作賦,舉杯暢飲,其樂融融。在眾目睽睽之下,王羲之乘著酒興信手為詩集作序,此序寫成,眾名士都拍案叫絕。

據說王羲之在酒醒之後也大吃一驚,感嘆自己竟有如此神來之筆,事後他又多次書寫《蘭亭序》,最終「更書數十本,終不能及之」,再也沒有達到醉酒時的藝術境界。酒作用於王羲之,使他成為千古書聖,而書聖的榜樣示範作用,更使歷代書法家寄情於瓊漿玉液,開懷暢飲,直抒性靈,激昂騰奮,筆走龍蛇,翰逸神飛。


▲張旭《忽肚痛帖》

張旭

張旭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關於他的野史逸聞不少,據唐李肇《國史補》記載,張旭每次飲酒醉時就草書,揮筆大叫。將頭浸入墨汁中用頭書寫,世上人稱他為「張顛」,酒醒後看見自己用頭寫的字,認為它神異而不可重新得到。唐代詩人李頎《贈張旭》描其態:「張公性嗜酒,豁達無所營。皓首窮草隸,時稱大草聖。露頂據胡床,長叫三五聲。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瞪目視霄漢,不知醉與醒。」其醉後作書之態確實可掬可嘉。在他曾任縣尉的常熟,舊時城內建有「草聖祠」,祠內有一副楹聯:「書道入神明,落紙雲煙,今古競傳八法;酒狂稱草聖,滿堂風雨,歲時宜奠三杯。」上聯講書,下聯講酒,書法與酒從來就沒有從張旭身邊離開。


▲懷素《自敘帖》(局部)懷素

懷素的書法與張旭齊名,喝酒也是不相上下。據傳,懷素曾一日九醉,時人常呼之為醉僧。他曾在寺內粉壁長廊數十間,每因酒後小豁胸中之氣,便提筆急書於粉牆之上,其勢若驚蛇走虺,驟雨狂風;滿壁縱橫,又恰似千軍萬馬馳騁沙場。古往今來的詩人墨客,對懷素草書的成就,讚不絕口,對其酒後揮毫也是津津樂道。

唐代詩人許瑤詩評懷素云:「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這些詩生動地刻畫了懷素在似醉非醉、狂放不羈狀態下,創作狂草的形象,因為酒的激發,才有《自敘帖》《苦筍貼》《食魚帖》等名作傳世,也使他成為書法史上領一代風騷的草書大家。


▲蘇軾《愛酒歌》

蘇軾

位居書法宋四家之首的蘇軾,喜歡飲酒,尤喜於見客舉杯。他在晚年所寫的《書東臬子傳後》中有一段自敘:「予飲酒終日,不過五合,天下之不能飲,無在予下者,然喜人飲酒,見客舉杯徐引,則余胸中為之浩浩焉,落落焉。」這是很有趣的自白,他的酒量不大,但卻善於玩味酒的意趣。蘇軾的許多詩作、書作名篇,都是酒後之作。

黃庭堅曾為其畫題詩云:「東坡老人翰林公,醉時吐出胸中墨。」他作書畫前必須飲酒,曾說「吾酒後乘興作數十字,覺氣拂拂從十指中出也。」他在《答錢穆父詩》書後自題「醉書」兩字,他常酒後在其書齋墨妙亭練字,時有佳作,便欣喜若狂。


▲趙孟頫《太湖石贊》趙孟頫

趙孟頫是元代大書法家,其書法圓轉遒麗,世稱「趙體」。當時向其求字的人很多,他專挑了一些自己喜歡的文章、詞句,錄寫後相贈,其中寫得最多的是竹林七賢之一劉伶的《酒德頌》,足見趙孟頫也是一個愛酒之人。經典作品《太湖石贊》是趙孟頫與好友相聚,一時酒酣的乘興之作。紙質瑩潤光滑,信手寫來,「神融筆暢」,滂沛悅然。風格上多得顏(真卿)、米(芾)二家筆意。這在趙氏的書作中是極少見的。


▲祝枝山《草書古詩帖》祝枝山

明代書法家祝枝山,與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他為人頑世自放,生性詼諧,縱情於酒。在民間流傳著「祝枝山闖酒席」的故事。一天,唐伯虎與文徵明躲在一處飲酒,不料被祝枝山得知,急忙趕到大嚷:「今朝口福好,不請我自到。」說罷,坐下便要吃酒。唐伯虎向文徵明眨眨眼,然後對祝說:「今天我們吃酒,有個規矩,須即景吟詩一首作為謎面,打一昆蟲名,否則不準吃。」祝枝山笑笑說:「好吧,你們先說。」唐伯虎便吟道:「菜肴香,老酒醇,不喚自來是此君,不怕別人來嫌惡,撞來席上自營營」(謎底為蒼蠅)。文徵明接著說:「華燈明,喜盈盈,不喚自來是此君,吃人嘴臉生來厭,空腹貪圖亂鑽營」(謎底為蚊子)。

祝枝山聽了,知道他們挖苦自己不請自到吃白食,但卻假裝不懂,便也吟了一首:「來得巧,正逢時,勸君莫怪盤中食,此公滿腹錦繡才,不讓吃喝哪來詩?」(詩與絲諧音,謎底為蠶)。吟罷,三人相視大笑,開懷暢飲,直吃到酩酊大醉方休。

— THE END —

當代書法家∣有品位的公眾號


推薦閱讀:

辦公寫字樓風水資料集錦
書放在床邊讀就好,要寫字檯幹嘛?
在寫字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辦公室風水 寫字樓風水常識 大門入口四大忌

TAG:怎麼 | 寫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