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德治思想

中國古代的德治思想

2009-04-06 14:07:14|分類: 古代社會研究 閱讀106 評論2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 文化大觀園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德治】

德治,是人類社會用道德控制和評價社會成員行為的一種手段。主要通過榜樣示範、道德禮儀、教化活動、制定鄉規民約和宗族家法、輿論褒貶等形式實現。

  

德治的含義:德治是中國古代的治國理論,含義如下:

 第一、要求統治者集團以身作則,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發揮道德感化作用。

 第二、重視對民眾的道德教化,「為政以德」,德主刑輔。

 

德治的發展:

周人提出「明德慎刑」、「為政以德」,後經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法律儒家化運動,禮法合流,《唐律》確定了「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的德治方略,並為以後歷代所尊崇。

「大學之道,在於明明德,在於親民,在止於至善。中國自古就是一個重德治的國家,以德教化使百姓自古以來就安居樂業,在遠古時期,在沒有成文典法之前,依靠德治的力量,人民一樣可以生生不息,社會穩定。

德治主義是中國古代源遠流長的政治理念,它強調「教化乃為政之本」,主張為政以德、省賦役、舉賢才、興教化,並以道德倫理作為評價政治行為的主要標尺。作為一種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的政治理念,德治主義發揮了價值導向作用。

【西周的德治主義:明德慎罰】

西周早期統治者在對殷商國滅家亡的教訓進行全面總結及對殷商時期數百年佔主流地位的天命神權思想進行修正、改造的基礎上,以周公為代表的西周統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理論,解決了西周政權存在的合法性問題。在新的天命價值觀的指導下,以周公為代表的西周統治者又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思想和政治方略。周王通過「積德行義」獲得了「國人皆戴之」的良好局面。

從易文化角度探討周德治思想的對古代法治思想的影響力

周初的「明德慎罰」思想對《易經》也產生了影響。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帛書《周易》,既包括帛書《易經》,又包括帛書《易傳》。《易經》(指卦辭和爻辭)的成書年代在周初。帛書《易經》恆卦九三艾辭雲:「不恆其德,或承之羞。」注家認為:「『德』即德性、德行之義。『不恆其德』猶二三其德。」並譯此句為:「不能恆久保持其德行而朝三暮四,則或受他人之辱。」此「德」字是指道德修養而言,「恆其德」是恆久保持德性的意思,若恆久保持德性則需時時謹慎修德。《易經》中的「德」還有一層含義,即德政。德政的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利民(使民眾的物質生活有保障),二是教民(通過道德教化提高民眾的道德素質),三是慎罰(對犯法者謹慎動用刑罰)。

治國不用刑,這是《易經》作者追求的一種理想目標,但要達此目標,卻不可不用刑,用刑是通向無刑的途徑之一,這與法家「以刑去刑」說相近,但又有區別,法家主張以重刑去刑,而《易經》則主張以慎刑去刑。慎刑不是不用刑(除非輕微的犯罪),而是謹慎嚴格地依法論罪,在量刑上做到穩准狠,從而杜絕司法冤濫現象,實現司法公正。《萃·九五》:「卒(萃)有立(位),無咎,非復(孚),元永貞,悔亡。」卒借為萃,萃通瘁,病也。有猶於也。復借為孚,罰也。爻辭意謂勤於政事而有疾,並無禍患。治國不用刑罰,用來占問長期之吉凶,則無困厄。

這種「保民」思想對儒家的影響極其深遠。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代表人物對周公推崇備至並深受周公思想的影響,可以說周公的法律思想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源頭。而儒家法律思想作為封建時代的最高政治原則,指導著當時的立法、司法活動,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發展、興旺、與覆亡,「德」文化成為大中華文化圈的顯著標志。

【從儒家的治國理論看「以德治國」】

  

儒家講治國,堅持以德為本。自修身、齊家始,而達到治國、協和萬邦、賓士天下,是儒家堅持的治國路線,因此,孔子、孟子、荀子都對德治理論有許多闡發。然而,儒家也並不是不要法治。孔子講為政要「寬猛相濟」,寬,包含有德治的內涵,猛,則主要指法治。孔子任魯國司寇、攝相事,《史記》稱其執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誅少正卯,這顯然實行的是法治。孟子沒有實際地從事政治,講「施仁政」,講倫理道德,就可以使老百姓「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顯得有些迂腐。荀子做過楚國的蘭陵令,其治國思想中也有不少講法治的內容。但是,對於儒家來說,其講德治則更為擅長。

 

儒家認為,天下是天下人的,而不為一姓一家所私有,因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實行德治,也就是要以民為本,得民眾之心。民心所向,國家自然治理;民心所背,國家必然混亂。孔子說,如果能夠「為政以德」,老百姓的心就會朝向你,就像天上的北極星一樣,眾星都環繞著它轉。所謂「為政以德」,歸根到底就是愛護民眾。治國有常道,而利民為本。如能行利民之政,民心自然就會朝向你。

  

在治國問題上,儒家主張以德為主,以刑罰為輔。孔子說,如果你用法制禁令來治理百姓,用刑罰制裁那些不守規矩的人,老百姓是會規規矩矩的,但是他們不會覺得犯法是一件羞恥的事,不會自覺地遵守和維護法律。如果你用道德來引導民眾,用禮義來薰陶民眾,老百姓不僅有羞恥感,而且也會自覺地遵守規矩。這也就是說,沒有德教,則違法犯罪之事就會層出不窮,誅不勝誅;沒有法治,則奸惡之徒就得不到懲罰。只有兩者結合起來,社會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


推薦閱讀:

人教·嶽麓*必修一*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嶽麓版: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古代的燈籠有什麼用處嗎?
古代有對開門的石門么,如果有的話那麼門軸是怎麼弄的呢?
真實的古代生活是什麼樣的?
管仲的利出一孔是國有民滅嗎,比國進民退激進,齊桓公被囚禁而死和這個什麼關係?

TAG:中國 | 思想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