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寄生十二宮的起源和演變2-1(命理學演變與土的寄生)(文/李守力)

五行寄生十二宮的起源和演變2-1(命理學演變與土的寄生)(文/李守力)2009-10-17 08:58

五行寄生十二宮的起源和演變2-1(命理學演變與土的寄生)(文/李守力)

【本文主題】星命術到八字命理的演變,水土同行與火土同行的演變。

前文(五行寄生十二宮的起源和演變1)重點論述了「五行生旺」自戰國、西漢到隋朝的起源和演變。以1986年發現的天水放馬灘秦簡(公元前267年)為最早,公元前143年《淮南子》繼承了先秦「五行生壯死」理論,直到隋朝初年《五行大義》五行寄生十二宮正式形成。

又,後來1998年考古發現的孔家坡漢簡《日書》(公元前195年)「水生申,壯子,老辰;木生亥,壯卯,老未;火生寅,壯午,老戌;金生巳,壯酉,老丑。」(103—104號簡)。

這無疑是公元前267年天水放馬灘秦簡的持續傳承。

李零先生對九店楚簡96~99號簡(公元前278年)的考證,認為簡文生旺墓陰陽消長之意已在其中。由於簡文缺失太多,對於同一簡文,劉樂賢、陳松長、李守奎等並未支持李的觀點,最後結論尚難肯定。

所以我們仍舊把五行寄生十二宮最早的源頭確定在戰國時期的天水放馬灘秦簡時代。

《淮南子?天文訓》之後, 五行大義之前, 比較有影響力的論述則為: 《京氏易傳》卷下:「寅中有生火,亥中有生木,巳中有生金(亦云上生之位),申中有生水。丑中有死金,戌中有死火,未中有死木,辰中有死水。土兼於中。」此仍然沒有超出「生壯死」的範疇。(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

隋朝初年《五行大義》一書,標誌五行寄生十二宮理論正式形成。關於土的寄生,歷來爭議很大,所有的觀點都在《五行大義》里列出。

先秦竹簡不見土之寄生,只有木火金水。

《淮南子》認為「土生於午,壯於戌,死於寅,三辰皆土也」,此是火土同行的濫觴。

《五行大義》首先提出「土,受氣於亥,胎於子,養於醜,寄行於寅,生於卯,沐浴於辰,冠帶於巳,臨官於午,王於未,衰病於申,死於酉,葬於戌」,此是火土同行的繼續。但當時已經出現了水土墓的說法,如有「高堂隆以土生於未,盛於戌,壯於醜,終於辰,辰為水土墓」之說,蕭吉認為「高堂所說,蓋為浮淺」。可見「水土同墓」尚屬非主流理論。

但是後來的發展,「水土同行」理論卻脫穎而出,與「火土同行」理論平分秋色,兩者旗鼓相當。研究這一課題,我們必須回到隋唐前後時期的天文學星命學大背景中去。

至於中國占星學何時朝向命理學發展,從江曉原博士《天學外史》、《天文西學東漸集》,李零《中國方術史》,以及薄樹人教授編《中國天文學史》的敘述,可判斷應是在魏晉南北朝,印度占星學隨著大量佛經東傳後,結合中國本土的陰陽五行學說慢慢地蘊釀發酵,而在隋唐開花結子,有以下8個證據可以說明中國七政四餘與印度占星學的關聯:

1.黃道12星座的名稱出現在中國是隋《日藏經》、唐《宿曜經》傳入後才見到的,雖然中國也有類似12次的稱呼,但兩者名稱及意義完全不同,應知道黃道12星座是重要因素之一。

2.上述之《宿曜經》記載黃道12宮,各宮有一主管行星,即:子?土?寶瓶宮 丑?土?磨竭宮 寅?木?人馬宮 卯?火?蠍蟲宮辰?金?秤量宮 巳?水?雙女宮 午?日?師子宮 未?月?螃蟹宮申?水?夫婦宮 酉?金?金牛宮 戍?火?白羊宮 亥?木?雙魚宮這項內容是中國七政四餘命理學相當重要的項目,因命宮主星及其他宮主星是論斷的要素。黃道12宮主星也同樣在佛經東傳之前,未在中國本土發現過。3.中國七政四餘命理學命宮的訂法為印度占星學命宮定法的最簡單型式,前者不考慮出生地點,僅以太陽所在黃道12宮起生時順數至卯所在之黃道12宮即是命宮。由於印度占星學采整個星座宮位制,在一般情形,若系日出卯時,所得命宮結果不致差異太大。4.命宮定出後,即按逆時針方式列出後天12宮,這個步驟中、印皆同,除了第12宮中國定名為相貌宮,而印度定名不幸宮,名稱和意義略有差異外,其他11宮完全相同,同樣地在印度占星學未東傳前,也未在中國本土發現。5.中國採用羅喉及計都完全是印度占星學的同名稱同性質之隱曜。6.中國七政四餘命理學的重要賦文《西天聿斯經》幾乎95%是印度占星學內容及論斷方法,其中5%摻雜中國的28宿和神熬。7.中國七政四餘命理學各派強調的身宮概念,完全移植自印度占星學以月亮所在位置稱為月亮身宮盤「Chandra Chart」的概念,儘管琴堂派以逢酉安身論身宮,然果老派或耶律派的身宮取法和「Chandra Chart」一模一樣。8.東海大學哲學系鄺芷人教授在《陰陽五行及其體系》第10章陰陽五行與中國祿命法,提出果老可能是Horo的音譯,Horo是天宮圖Horoscope的簡稱,亦即果老星宗或七政四餘命理學源於印度或西方系統甚明。(以上引自:《印度占星學與中國七政四餘的關聯》作者未知)

印度占星與中國陰陽五行理論相結合,於唐朝產生了七政四餘星命學,中國七政四餘命理學發展的過程曾有三個重要派別,其主張差異如下表:

《張果星宗》一書,相傳為唐玄宗所禮遇的道士、後來名列八仙之一的張果所撰,但是在此所收者應屬明萬曆中葉陸位的輯本,但這並不代表此書純然是一部明代的托古偽作。藪內清根據杜牧的《墓志銘》中有關星盤的記載,指出《星宗》的星盤與近代星家所用不同,卻和唐代已知部份的宮位排列法一致,認為此書頗有來歷,可能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唐代的占星法內容。另外,有一位現代研究《星宗》的人士根據書中星圖所表現的「歲差」,推得這些圖當在唐德宗以後,北宋初之前測繪。

《耶律真經》乃遼宗室耶律純於984年出使高麗時,向該國精通占星術的高僧國師乞學而得。學者張哲嘉曾經比較各種星家、密教典籍以及宣化所出土遼代墓葬星圖的宮位名稱,發現這本相傳遼代星書是唯一與出土文物相合者。

《琴堂指金歌》書末的跋語云此書「作於唐而秘於宋」,和《琴堂步天警句》一脈相承。(以上引自:張哲嘉《中國星命學中案例的運用》)

中國七政四餘命理學的起盤步驟:1.確定求算命主的生辰八字,即誕生時的年月日時資料以干支列出四柱八字。2.根據出生年干查60甲子生年神煞表。3.按年干列出化曜,排七政四餘相對應的祿、暗、福、耗、蔭、貴、刑、印、囚、權。4.按年干排十二長生。5.根據年干支列出常用的特殊神煞與七政四餘相關諸星,如科名...之類。6.定命宮:以日躔宮位起生時順數至卯。7.從命宮逆時針排後天12宮。8.定命度:以日躔度數查命宮同絡度數,即為命度,位於28星宿的何宿何度。9.定身宮:月亮(太陰)所在的黃道12宮。10.注意歲差調整後的量天新尺,各星宿入宿度在迴歸黃道的經度。11.將迴歸黃道星曆表中的七政四餘一一計算填入所使用的量天新尺之適當位置。12.定行限:從生日逆數至前一中氣幾月幾時,按每三日一歲算,折為幾歲幾加上10歲從相貌宮上限,其他各宮管轄不同大限年數一一列出。

由於七政四餘命理學理論體系十分龐大,不僅需要有熟練的陰陽五行辯證邏輯,更需要複雜的天文學星象知識。這無疑不是常人所能掌握的,期待有簡化的理論體系,於是李虛中四柱法應運而生。

那麼,七政四餘是如何向四柱八字演化的呢?我們看上面列出的七政四餘起盤步驟,李虛中繼承了七政四餘的四柱干支法,60甲子神煞,十二長生,命宮,行限(即大運,中氣改為節氣),正是隱去十干化曜,使用通變星十神,如下圖表:

(上圖引自《四庫全書 星學大成》

簡化製表如下:

李虛中又去掉了專業性極強的命度,身宮,量天尺,黃道星曆,終於使星命學大大簡化,從此完成了命理學的飛躍。約300年後,徐子平對李虛中命理學再次簡化為子平術,一直傳承至今。

(李守力按:明清興起的紫微斗數的四化星祿權科忌即是從此十干化曜演變而來,化祿即是七政四餘的天祿,化科即是七政四餘的天貴,化權即是七政四餘的天權,化忌即是七政四餘的天刑。將紫微斗數的四化星和張果星宗十化星做個比較,雷同之處很高,尤其甲年完全相同,庚年也是天同化忌。紫微斗數繼承了七政四餘兄弟財帛十二宮之類並加以調整。紫微斗數用虛星(虛擬星宿,非真實星宿),於是把七政四餘全省略了,四柱干支也省略。與四柱八字使用太陽曆起盤不同,紫微斗數使用太陰曆起盤,太陰為月,主性情,所以紫微斗數測人性情最驗。而太陽為日,主能量,所以四柱八字測人命運起伏最驗。由於陰曆有閏月,紫微斗數的定數預測體系必然遭到嚴重的邏輯挑戰,這也是紫微斗數不能成為命理學主流的重要原因。)

所以只要溯本追源,找到命理學源頭,研究五行寄生十二宮,方為正途。讓我們回到星命第一書《果老星宗》。其他星命術與《果老星宗》在陰陽五行問題上皆是一脈相承。

在《果老星宗》一書中有五行長生例:

五行長生例,以生年納音所取:生敗冠官旺衰病死墓絕胎養。生即長生,敗即沐浴,冠即冠帶,官即臨官,帝即帝旺。製表如下:

此五行長生例,其他星命術皆沿用之。至此我們找到了「水土同行」理論脫穎而出,與「火土同行」理論平分秋色旗鼓相當的歷史淵源。

此後「水土同行」與「火土同行」之爭一直縈繞在學者心頭千餘年,至今也沒有科學的結論。

(後續:五行寄生十二宮的起源和演變2-2(文/李守力))

推薦閱讀:

(438)多亮八字格局法命理學(二十之6)
四柱命理學(6)
多亮八字格局法命理學(二十四之6)
命理學神煞運用公開
盲派中級命理學

TAG:命理學 | 起源 | 五行 | 演變 | 命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