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戛爾尼的結論
作者:王輝耀
1792年,英國的馬戛爾尼率領由科學家、作家、醫官等90人組成的使團,拜見乾隆。在這次見面之中,滿清統治者視野中的盲點畢現無疑。英國人帶來了最新的發明:蒸汽機、棉紡機、梳理機、織布機,還有當時英國最大的「君主號」戰艦模型。英國人都以為滿清貴族會感到驚奇。但乾隆卻認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這些不過是無用的奇技淫巧罷了。馬戛爾尼還贈送過榴彈炮等火藥武器,但是當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英國人發現,幾十年前贈送給清政府的大炮與炮彈都完好無損地擺放在那裡——它們從未被使用過。雙方的爭議當然還包括「地球是圓的」這個話題,雖然英國人都發現了清朝行宮中保存有明朝遺留下來的地球儀和《坤輿萬國全圖》(傳教士利瑪竇所贈,明朝曾全國公開出版,上面標有英國的位置)。但乾隆依然不知道英國在哪裡,一個叫楊光先的大臣還散發文章說:「若四大部州,萬國之山河大地,是一個大圓球……竟不思在下之國土人之倒懸……有識者以理推之,不覺噴飯滿案矣!」馬戛爾尼歸國後,曾得出如此結論:「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負有關,它很想凌駕各國,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進步……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因此,清帝國「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只要輕輕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事實上,正如馬戛爾尼所說,清政府並不缺乏雄心,但關鍵在於他們「目光如豆」,視野中有一頂「內置的帽子」——自我的盲點。所以,盲點也決定了統治者不可能擁有開拓型的國際視野,也不可能有開放的國策。因此,就算見到了先進的地球儀、戰艦、火炮,他們也一樣無動於衷。對於任何一個人的視野來說,自我的盲點總是非常致命。
老北摘自《開放你的人生》人民出版社大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3年)英國特使馬戛爾尼與喬治.貢斯當為副使的龐大使團。他們分乘五艘大船(豺狼號、獅子號、印度斯坦號、勉勵號、克拉倫斯號——其中獅子號是64門大炮的一級巡洋艦,豺狼號是一艘護衛艦,而印度斯坦號是屬於東印度公司,這證明關於中國的一切謀划行動都有它的影子)來中國向乾隆皇帝祝賀八十大壽。明眼人一看都知道這那是什麼祝壽啊,分明是一隻有很強武裝的特遣艦隊。在祝壽這面大旗下,英國人可以輕鬆的在中國領航員的帶領下進入中國東部暗礁遍布、水道詭秘的海洋和港口,從而作出大膽詳細的考察。實際在1840年和1856年的兩次鴉片戰爭中發生激戰的地區正是馬戛爾尼經過的地方!!! 在馬的100多人使團中有有學者,醫師,技師,貴族,畫師(相當與攝影師,都是西方寫實素描)。其情報搜集能力是相當強大的!而在返回的時候乾隆皇帝允許使團從大運河南返,乾隆皇帝想讓英國人見識一下天朝上國的威儀。可實際上在乾隆下江南時地方官粉飾太平,而運河兩岸其實已經腐朽不堪。這一切都讓英國人看在了眼裡。但儘管大清帝國已經腐朽不堪,但運河的作用仍然十分明顯,南運的糧食布匹,北運的鹽,絲綢以及兩淮的鹽稅等形成了大清帝國的經濟命脈。當1840年英國艦隊駛入長江口切斷了這條經濟命脈,大清帝國才不得以簽署了《南京條約》,大家南京人居多應該都明白了為什麼叫《南京條約》了吧!!! 馬戛爾尼到達北京之後沒有直接見到乾隆皇帝,而是先見到了偉大的和珅和中堂和福康安。首先福大帥比較傲氣,因為是帶兵的,又打了那麼多仗。相比之下和大人就寬厚多了。雙方在親切友好的氣氛下進行了會晤(這詞聽著那麼耳熟呢)。單在下跪磕頭的問題上就談不攏,就更不要說什麼實際的問題了。讓我們看看馬爾戛尼這包藏禍心的七點建議吧! 第一、為英國貿易在中國開闢新的港口。 第二、儘可能在靠近生產茶葉與絲綢的地區獲得一塊租界地或一個小島,讓英國商人可以長年居住,並由英國行使司法權。 第三、廢除廣州現有體制中的濫用權力。 第四、在中國特別是在北京開闢新的市場。 第五、通過雙邊條約為英國貿易打開遠東的其他地區。 第六、要求向北京派常駐使節。 第七、最後的,但不是最不重要的一點,情報工作:「在不引起中國人懷疑的條件下,使團應該什麼都看看,並對中國的實力作出準確的估計。」 有點腦子的一看就知道只要答應一半英國人就賺大了。其中英國人提出的要佔據的兩個小島之一就是香港! 最發人深思的是,乾隆命英使縱穿中國,本是為讓夷人震驚「天朝上國」的富強,然而走馬觀花的馬戛爾尼沒有被清廷官府豪華的排場所迷惑,對所謂乾隆盛世得出了否定的結論:科學極度落後,人民普遍貧窮,軍隊不像軍隊,腐敗無處不在。他說:「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負有關,它很想凌駕各國,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進步。」一針見血,直指清廷的要害——愚民政策與夜郎自大。他的驚天預言「韃靼王朝將繼續壓制人民,並將發生變亂」,於58年後應驗。他歸國後的報告,使英國開始掂出了清朝中國的斤兩。 如果說明崇禎十年(1637年)英國人威代爾率領四艘戰艦進入珠江口與虎門炮台對射是一次戰術試探的話,那馬戛爾尼這次將是一次完整的戰略偵察,雖然滿清沒有答應他一個條件,只是讓他以晉見英王之禮見乾隆皇帝。也就在虎門對射後200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了,當大英帝國完成了對印度的消化和經營之後才有膽識和已經腐朽不堪的滿清一決雌雄!!! 當1997年7月1日的鍾聲敲響以後,英國在中國的殖民歷史完全的結束了。但我們該以怎樣的一種睿智和胸懷來面對過去和未來呢?
推薦閱讀:
TAG: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