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運動治慢性下腰痛

郭峰運動治慢性下腰痛

  

  慢性下腰痛是指除腫瘤、結核、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側彎、感染、骨質疏鬆等疾病外引起的腰背部疼痛。

  

  慢性下腰痛的發病機理較為複雜,最近的研究認為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以及繼發的椎間小關節及其周圍韌帶、關節囊的退變,造成椎間關節不穩,繼而引起腰部各種組織的損傷,是發生該病的主要原因。腰椎不穩是多種疾病並存的一個病理現象,由於腰椎節段活動範圍超過正常、活動的性質發生改變而引起相應的一系列臨床表現,同時存在脊柱進行性畸形及神經損害的潛在危險。

  

  從生理角度來看,腰椎的穩定性靠兩個相互關聯的系統維持,即脊柱本身和與之相關的肌肉系統,前者為被動的穩定系統,後者為主動的穩定系統,任一系統發生病理改變都有可能引起腰椎不穩。由於這種腰椎不穩是繼發、退行性病變,因而臨床常見患者腰背伸肌無力。

  

  郭峰認為,運動療法的目的是增強腰背伸肌的肌力,為退變的椎間關節提供一個動力性的穩定。腰背伸展時的椎間關節運動方向與日常生活中所做的腰前屈活動方向相反,避免了腰前曲運動所造成的背伸肌及腰部韌帶的牽張性勞損;腰背伸展運動以及腰背伸肌鍛煉能保持挺腰的姿勢,減輕了椎間盤內的壓力,減少椎間盤的進一步損傷;另外,腰背運動改善了腰背部的血液循環,使腰背部積累的炎性致痛物質能夠較快地清除,從而有效緩解疼痛。採用運動治療方法,兼顧了肌力的訓練和腰背活動中肌肉柔順性、協調性的訓練,因而獲得較好的遠期治療效果。

  

  郭峰指出,運動療法對患者癥狀的即時緩解作用不甚理想,而

  

  且在門診治療的病人亦不易接受單純的運動療法。因此郭峰主張,對慢性下腰痛患者,應該採用綜合治療的方法,可採用包括理療、推拿、按摩、局部封閉、針灸等治療手段,但是必須向病人說明,運動療法是主要的、治本的方法。與此同時,也應該對患者加強健康教育,避免不良姿勢,防止引起腰痛的各種動作,從而有效預防慢性下腰痛的發生。

  

  治療方法

  

  1.運動療法

  

  鍛煉方法分三部分。

  

  (1)俯卧位,雙手置於背後,下肢伸直,收縮腰背伸肌,使頭胸離床,然後放鬆反覆進行。

  

  (2)俯卧位,雙手置於背後,頭胸不動,下肢伸直,使下肢及臀部離床,然後放鬆,反覆進行。

  

  (3)站立位,雙手置胯上,臀部順時針及逆時針作劃圈運動。

  

  鍛煉時間為早起及入睡前各一次,每次10~30分鐘。

  

  2.藥物療法

  

  在芬必得、扶他林、諾德倫三葯中任選一種,劑量為芬必得300~600mg,每日2次;扶他林25~50mg,每日3次;諾德倫200mg,每日2次。

  

  李開明透針取穴以治筋痹

  

  透穴針法是採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同一針作用於兩個或多個穴位來治療疾病的一種針刺方法。如《靈樞·官針》篇中記載:「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與後世的橫針透刺頗為相似。「恢刺者,直刺旁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痹」。這兩種一針變換多個方向的刺法與後世的多向透刺法如出一轍。另外,浮刺、輸刺,與後世之斜針透刺、直針透刺也非常接近。李開明運用透穴針法治療各種常見病30餘年,取得了良好療效。

  

  透穴針法分為直針透刺、斜針透刺、橫針透刺和多向透刺。直針透刺所及之穴皆為深刺;斜針透刺所進之穴為淺刺,所透之穴為深刺;橫針透刺所及之穴皆為淺刺。李開明強調臨證時一定要掌握好透針深淺度,根據不同的穴位、不同的需要而靈活運用。李開明認為透穴可精簡用穴,避免多穴多針,減少病人痛苦,尤其適用於畏針及小兒患者;應用範圍廣,可用於各科疾病的治療,特別是對某些病變範圍大,病情頑固的病症,更顯優勢。具體應用時應注意:要熟悉透刺局部的解剖,盡量避開大血管、肌腱和主要神經干,不可刺及重要臟器;透刺時針感多較強烈,透刺局部肌肉相應地緊張,故行針時應適可而止,以防發生暈針、滯針和斷針現象;針尖最好不要透出皮外,以免造成針刺感染。

  

  基本方法:

  

  一是本經透刺法。此法有加強通經接氣,增強針刺強度,使針感易於循經傳導的作用,配合迎隨補瀉,可提高補益經氣或疏瀉邪氣的效果。如內關透間使,可促使針感沿經向上傳導,直達心胸,

  

  以通經活絡,用以治療心氣不足的心悸健忘、氣短乏力等症。

  

  二是表裡經穴透刺法。此法可加強兩經之間的聯繫,平衡陰陽,使表裡兩經經氣得以協調。如大陵透外關,可加強調理三焦和心包絡的作用,安眠鎮驚,治療失眠效佳;血海透梁丘,既可使局部經氣疏通而治膝臏疼痛,又可調和足太陰、足陽明經氣,使脾胃升降有序,運納有度,用於治療脾胃不和之疾。

  

  三是手足同名經穴透刺法。此法治療手足同名經循行的共同部位上的病症,有良好的調治作用。如絲竹空透率谷治偏頭痛,可宣散少陽風熱。

  

  四是異經經穴透刺法。此法可溝通經脈間經氣,調整經絡氣血。如太沖透湧泉,既可治頭痛頭暈、驚風抽搐、呃逆腹脹,也可治喉痹、鼻衄、小便不利、癲狂昏厥等症。

  

  五是作用相近的鄰近穴透刺法,可增強療效。如心悸失眠者,可取神門透大陵;膽囊炎者可取膽囊穴透陽陵泉;面癱者,可用太陽透率谷、牽正、下關,牽正透地倉、顴髎、承漿,頭臨泣透陽白、攢竹、魚腰、絲竹空等。

  

  【病案舉例】

  

  病例1:急性腰扭傷

  

  王某,男,35歲,1995年4月28日診。患者診前一日負重物時不慎扭傷腰部,自服雲南白藥、三七片等,未效。診時腰部疼痛劇烈,不能俯仰,轉側及下蹲時痛甚。查無脊柱側彎,無腰脊神經根激惹體征,惟左側腰肌壓痛明顯。此系腰肌扭傷、脈絡瘀阻,治宜行氣活血、散瘀定痛。

  

  施雙內關透外關法:以1.5寸毫針從內關向外關透刺,施以捻轉、提插瀉法,務使針後酸麻感沿手厥陰經、手少陽經向胸脅部放射。10分鐘後痛減,半小時後痛止,施法一次而愈。

  

  【按】內關為手厥陰之絡穴,別走少陽,其氣通於陰維;外關為手少陽之絡,別走手厥陰,其氣通於陽維。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

  

  陽三焦經互為表裡,相互絡屬,故內關透外關一針兩穴,能宣通上、中、下三焦之氣機,交通陰陽之氣。氣行則血行,血行則脈絡通,通則不痛。兩穴同用,輒獲良效。

  

  病例2:偏頭痛

  

  李某,男,71歲,1997年9月5日診。素患右側偏頭痛,西醫診為血管神經性頭痛,每服正天丸等止痛劑可緩解片刻,得勞及郁怒則複發。此次頭痛發作3天,服藥效差。診時右側頭部疼痛如裂,血脈怒張,以右側太陽穴為甚,疼痛牽引同側面頰及額角,伴頭暈目眩,心煩易怒,面赤口苦,舌紅苔薄,脈弦數。證屬少陽頭痛,由肝鬱化火,風陽上擾少陽經絡,脈絡受阻所致。以平肝潛陽、熄風通絡治之。

  

  施透穴針法:先由絲竹空沿皮透刺率谷,用平補平瀉手法;繼取太沖透湧泉,施以捻轉瀉法。透針2次,頭痛減輕;繼續針刺治療4次,頭痛已止;再針5次,以作鞏固。2年來未見複發。

  

  【按】絲竹空、率谷為手足少陽經穴,可疏通少陽經氣以治標;太沖為足厥陰原穴,湧泉為足少陰井穴,這兩穴合用,能交通肝腎經氣,滋水涵木,平肝潛陽而引火歸元,屬治本之法。標本同治,氣火得平。

  

  吳偉奮手法治急性腰扭傷

  

  吳偉奮是福建醫科大學體育教研室講師。

  

  腰部急性損傷包括肌肉、韌帶損傷及關節扭傷等,90%發生於腰骶部和骶髂關節。腰骶部為人體軀幹連接下肢的橋樑,負重大,活動多,在運動中遭受外傷的機會也多,常見的損傷有腰肌拉傷、棘間韌帶捩傷、小關節扭傷、小關節滑膜嵌頓或者輕度絞鎖、骶髂關節扭傷。

  

  急性腰扭傷俗稱「閃腰」、「岔氣」,從中醫病理分析是跌閃腰筋,氣滯血瘀,經絡不通所致。西醫病理分析,急性腰扭傷多引起腰部肌肉、筋膜、韌帶、關節等組織的撕裂傷,使部分肌腱、韌帶纖維斷裂,脊椎小關節錯縫,滑膜嵌頓絞鎖。損傷後局部軟組織滲血,深部形成血腫,局部疼痛,肌肉痙攣。如不及時治療,深部形成纖維化,最後形成瘢痕、粘連,致使血液循環受到障礙,局部肌肉組織發生退行性病變,由急性腰扭傷轉變成難以治癒的慢性腰痛。吳偉奮運用手法治療運動訓練中急性腰扭傷,取得了良好療效。

  

  具體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四肢自然分開,術者站於患者側。

  

  (1)揉法:術者以右手掌根緊貼在腰部壓痛處做旋轉按摩,由輕漸重,使力量達深部軟組織約5分鐘。

  

  (2)點按:在按摩的基礎上,術者用拇指指腹按壓腰部痛點,由輕漸重,使力量直達深部組織,按壓時需有間歇性放鬆,使局部恢復血循環,以免加重損傷,即所謂的「壓痛點強刺激法」。

  

  (3)提拿腰部諸肌:用雙手拇指和其餘四指指腹對合用力,提拿方向與肌腹垂直。從腰1起至腰骶部臀大肌,由上而下、先輕後

  

  重、先健側後患側地進行。重點要放在腰椎棘突兩側骶棘肌和壓痛最明顯處。反覆提拿約3分鐘。

  

  (4)推揉舒筋法:以掌根或小魚際肌著力,在腰部病變部位作半環揉壓。從上至下,先健側後患側,邊揉邊移動,使腰部皮膚感到微熱為宜(約2分鐘)。然後術者立於病員右側,以右手掌根部和小魚際肌處緊貼病員腰部皮膚,掌根用力,沿脊柱作魚擺尾式推揉,由下而上,先健側後患側,重點放在患側。反覆推揉8~12次。

  

  (5)斜搬腰法:患者側卧,兩手交叉於胸前,上側肢體伸直,下側肢體髖、膝屈曲,術者站於病員背後,一手握住病員手腕部,另一手拇、食二指緊緊抓住病員褲腰帶,用掌根和小魚際肌緊緊按住病員臀部,雙手配合先輕輕晃動幾下,使病員有思想準備,然後一手用力將患者肩部向後固定,另一手將臀部推向前方,此時可聽到發自腰部的「咯嗒」響聲,這是手法成功的重要標誌。

  

  (6)震抖:患者原體位不變,雙手抓握床頭,全身肌肉放鬆。術者站於患者足後,雙手握住患者雙踝,用力牽拉震抖,將患者身體抖起呈波浪形,連續做3~5次。

  

  吳偉奮指出經過以上手法治療有效後,患者腰部肌肉痙攣即可緩解,疼痛癥狀減輕,患者可站起做輕微的腰部活動。如患者疼痛癥狀仍十分明顯,可根據情況重複以上治療手法。患者康復後一定要加強腰部的柔韌性以及腰腹肌力量的練習,以免腰扭傷的複發。

  

  吳偉奮指出,本手法以強刺激按摩為主,輔以刺激經絡。因腰痛與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有關,而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均行於背部。推拿療法能調整機體陰陽平衡,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活血散瘀,解除痙攣,消腫鎮痛,理筋正骨,達利關節,分離粘連,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有利於傷病組織的修復,使機體儘快恢復正常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

  

  吳偉奮強調各種手法各有功效,若患者疼痛局限以點按為主,疼痛廣泛則以彈撥、點揉為主,各種手法配合得當,效果更好。

  

  武彬針罐合用治急性腰扭傷

  

  武彬是汕頭市中醫師。武氏根據多年臨床經驗,探索出一種簡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治療急性腰扭傷的方法:中醫針刺留針與拔火罐二者並用治療急性腰扭傷。

  

  急性腰扭傷是中老年人常見疾病之一。寒冷季節發病率較高,常用的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中老年急性腰扭傷主要原因在於腰部活動少,腰肌勞損,腰肌韌帶退化等,加之寒冷季節,肌肉強直性收縮,姿勢不當或滑倒造成扭傷或損傷。表現為腰部劇痛,運動受阻,活動受限。

  

  武氏認為針刺可興奮中樞神經,達到鎮痛和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的作用。拔火罐可溫通經絡,消腫止痛,擴張局部血管,加速血液循環。二者並用即可舒筋活血,滑利關節,緩解肌肉韌帶痙攣,增加肌肉、韌帶的活動能力。

  

  治療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部,根據胖瘦選用長5~10cm毫針3~4枚,針刺阿是穴及壓痛點,直刺1.6~3.3cm,上下緩慢提插,有酸脹感後強刺激3~5分鐘,留針。取一小瓶蓋置留針附近,內裝95%酒精棉球,點燃後將大口火罐同時罩在留針和小瓶蓋上,15~20分鐘後起罐拔針,緩慢活動腰部。病情重者推拿3~6分鐘。每天1次。

  

  【病案舉例】

  

  張某,女,27歲。滑冰時不慎仰面摔倒,當時即感腰部劇痛不能活動,急來我院就診。臨床檢查可見患者痛苦面容,腰部活動受限。給予針刺留針與拔火罐二者並用,治療一次即疼痛減輕,活動自如,3次治癒。

  

  楊龍針刺腰痛治扭傷

  

  楊龍是廣西中醫學院醫師,在治療急性腰扭傷方面頗有心得。

  

  急性腰扭傷是指腰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因外力作用引起的局部腫脹、疼痛、功能障礙,屬祖國醫學的「腰痛」範疇。乃經絡受阻,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於局部所致。腰痛穴屬經驗穴,楊龍醫師認為其對腰部疼痛具有較強的通經止痛作用。疼痛部位在腰,取手背腰痛穴,符合祖國醫學「上病取下,下病取上」的取穴原則。取穴遠離患部,避免了直接針刺疼痛部位,而且不妨礙患部活動,既可達到疏通經絡、調達氣血之目的,又免除了激發癥狀之虞。根據「實則瀉之」的原則,通過提插瀉法,以祛瘀滯。配合活動腰部可舒筋活絡,改善腰部軟組織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達到祛瘀止痛之目的。

  

  患者均取站位,站立困難者由助手攙扶。取雙側腰痛穴(位於手背,指總伸肌腱的兩側,腕橫紋下33mm處,一手2穴)。穴位常規消毒後針尖向掌中斜刺15~20mm,行提插瀉法。行針時囑患者作腰部旋轉活動,活動幅度由小漸大。每5分鐘行針一次,留針20~30分鐘,每天治療1次。

  

  【病案舉例】

  

  患者,男,30歲,1994年6月8日初診。腰部疼痛10分鐘,患者於籃球比賽時扭傷腰部。症見:腰部疼痛劇烈,活動受限,行走困難。查體:雙側腰部壓痛明顯,局部無紅腫。X線攝片示:腰椎及肋骨骨質未見異常。診斷:急性腰扭傷。取雙側腰痛穴,用30號毫針,針尖向掌心方向斜刺15~20mm,行提插瀉法,每5分鐘行針一次,留針30分鐘。行針時,囑患者作腰部順、逆時針旋轉活

  

  動,幅度在正常生理活動範圍內由小漸大。出針時疼痛明顯減輕,可緩慢行走。針刺2次而愈,3個月後隨訪無複發。

  

  朱春紅後溪透中渚治急性腰扭傷

  

  朱春紅醫師是南京市金山醫院中醫師,在治療急性腰扭傷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急性腰扭傷多因外力的作用超過腰部軟組織的生理負荷,造成不同程度的軟組織損傷,包括出血、腫脹、肌纖維斷裂及小關節滑膜嵌頓等。中醫認為本病因跌扭勞傷,使督脈或足太陽經經氣受損,導致經絡壅滯,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治療上多主張理氣止痛,活血化瘀,通調督脈及足太陽經經氣。朱春紅醫師認為本病多屬實證,根據實則瀉之的原則,針刺手法宜採用強刺激瀉法。後溪為八脈交會穴,通督脈;太陽經氣流注足太陽經,故針刺後溪,可疏通督脈、足太陽經經氣,使氣行則血行,通則不痛。中渚為手少陽三焦經之經穴,針刺中渚可調理氣機、通利三焦。朱春紅醫師認為後溪、中渚皆為五輸穴,根據《難經·六十八難》「俞主體重節痛」,故兩穴可治療身體各部位疼痛。兩穴合用,共奏理氣止痛、活血化瘀之功,從而疏通全身經脈。配合腰部活動,可促進經氣的運行,促進組織修復及關節功能恢復,使機體早日康復。

  

  取穴:後溪透中渚(單側損傷取患側穴位,雙側及脊柱正中損傷取雙側穴位)。

  

  操作:患者正坐位,兩手平放於桌上,半握拳,穴位皮膚常規清毒,以50mm28號毫針快速刺入穴位,針尖向中渚方向透刺,患者得氣後,再予以強刺激捻轉、提插瀉法,同時讓病人站起作彎腰、下蹲動作,活動過程中可間歇行針5~6次,留針30~45分鐘。每日針刺1次。

  

  【病案舉例】

  

  患者,男,34歲,1997年12月30日初診。腰部疼痛,活動受限約6小時。患者6小時前站立取東西時,突感腰部疼痛難忍,活動不便,經貼敷膏藥(具體不詳)無效而要求針灸治療。查體:痛苦面容,右腰部疼痛,俯仰、轉側不利,咳嗽、言語時疼痛加重,舌質淡暗,苔薄白,脈弦。專科檢查:脊柱向右側彎,右側腰肌緊張,大腸俞、關元俞壓痛明顯,直腿抬高加強試驗陰性,無下肢放射痛。診斷:急性腰扭傷(氣滯血瘀型)。治宜:理氣止痛,活血化瘀。以右側後溪透中渚,行強刺激捻轉,提插瀉法,同時囑患者配合進行腰部活動。針刺1次,癥狀全消,腰部活動自如。隨訪半年無複發。

  

  丁鍔辨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

  

  安徽中醫學院骨傷科碩士研究生導師丁鍔教授,系全國第二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導師,從醫專究中醫骨傷40餘年,對腰椎間盤突出症有獨到的見解和診治方法。

  

  腰椎間突出症是由於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或刺激椎管、脊神經根及其鄰近的組織而引起的以坐骨神經痛為主的臨床綜合征。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於青壯年男性。由於腰椎間盤突出的病歷形態非常複雜,所以在醫學上往往還有許多名字,如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症、髓核突出、髓核脫出、椎間盤破裂、椎間盤脫出等等。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典型癥狀是腰痛及腿部放射性疼痛。患者自覺腰部持續性鈍痛,平卧位減輕,站立則加劇,一般情況下尚可忍受,腰部可適度活動或慢步行走;另一種為突發的腰部痙攣樣劇痛,難以忍受,需卧床位息,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多數患者出現下肢放射痛,此症常在腰痛減輕或消失後出現。表現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後側的放射性刺激或麻木感,直達足底部。重者可為由腰至足部的電擊樣劇痛,且多伴有麻木感。疼痛輕者可行走,呈跛行狀態;重者需卧床休息,喜歡屈腰、屈髖、屈膝位。下肢麻木、冷感及間歇性跛行:下肢麻木多與疼痛伴發,少數患者可表現為單純麻木,有少數患者自覺下肢發冷、發涼。馬尾神經癥狀:主要見於中央型髓核脫出症,臨床上較少見,可出現會陰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礙。女性可出現尿失禁,男性可出現陽痿。嚴重者可出現大小便失控及雙下肢不全性癱瘓。

  

  腰椎間盤突出主要是在腰椎間盤退行性變的基礎上受到相應

  

  的損傷所引起的。20歲以後,腰椎間盤就開始退行性變,腰椎間盤的彈性和抗負荷能力也隨之減退。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的一些積累性損傷,使腰椎間盤反覆承受擠壓、屈曲和扭轉等負荷,就可能在腰椎間盤受力最大的部位,即纖維環的後部產生裂縫。隨著承重的反覆進行,裂縫逐漸增大,使此處的纖維環變得越來越薄,在此基礎上加上外傷,就可能使纖維環受到破裂,已變性的髓核組織由纖維環的薄弱處或破裂處突出,壓迫神經根或馬尾,引起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甚至產生神經功能損害的癥狀。發病除了與椎間盤退變直接有關外,腰部外傷、腰部姿勢不正、腰部突然負重及腹壓增加等都可誘發。

  

  中醫認為,本病以肝腎虧損、氣血不和為主,兼有風寒濕瘀之邪。相當於中醫學「腰部傷筋」的範疇。外傷及風寒濕邪是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外因,腎虛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內因。

  

  丁老通過數十年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悉心研究,按血瘀氣滯、風寒濕邪、氣血虛虧、肝腎虧虛4種類型的不同,臨床辨證運用中藥內服。

  

  (1)氣滯血瘀型:多因外傷所致,症見腰痛突然,痛有定處,腰椎活動受限,腰痛尖銳伴下肢抽痛,轉側困難,步行艱難,舌紫苔黃,脈沉。氣傷痛,形傷腫。氣血凝聚,痛有定處,故致腰痛拒按,舌舌暗有瘀斑、苔黃,脈沉,為實證表現。

  

  給予活血化瘀、通絡鎮痛之品。辨證用藥時強調重用枳殼、土鱉蟲、地龍,利用木通治療神經根水腫。方用:枳殼、牛膝各20g,赤芍、桃仁、紅花各15g,地龍、木通、土鱉蟲各10g,全當歸、陳皮各12g,三七、延胡索各9g。

  

  【病案舉例】

  

  李某,男,34歲,農民。1年前因用力抬貨物時體位不當,突然出現腰痛,伴有左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動受限。經牽引及推拿後癥狀不緩解,反而加重。患者身高體壯,痛苦面容,強迫體位,步履艱難,腰部活動受限,脊柱右側彎,腰椎生理弧度消失,腰5骶1脊間及左側壓痛及下肢放射痛,左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陽性,屈頸試驗及挺腹試驗陽性,左拇趾屈肌力下降。患者大便乾燥,小便短黃,舌質暗紫,苔黃厚,脈沉澀有力。CT:腰5骶1椎間盤突出0.8cm,神經根充血水腫增粗。予上方21劑,疼痛消失。

  

  (2)風寒濕邪瘀阻脈絡型:症見腰痛部位走竄不定,遇寒加重,入夜則甚,時時向下肢放射,隨天氣變化而加重,肢體拘急,伴腰腿沉重感,舌淡苔白,脈弦緊。風勝者則疼痛走竄不定;寒勝則痛有定處,腰脊冷痛、肢體發冷,遇寒加重,手足不溫;濕勝則肢體沉重發麻。三邪合致,陽氣受損,氣血不暢,致經脈失養。

  

  給予祛風除濕、散寒止痛之品。重用細辛、威靈仙,其中細辛用量可達10g;威靈仙有宣通氣血、調暢氣血之功,宣通少陰經氣而治腰痛。具體運用時根據三邪的偏勝及偏衰不同,隨症加減。方用:威靈仙20g,陳皮、牛膝各15g,蔓荊子、半夏、茯苓各12g,土鱉蟲、川芎、細辛各10g,制川烏、制草烏各5g,肉桂、甘草各9g。【病案舉例】

  

  韓某,男,43歲,教師。腰痛反覆發作2年余,加重3個月。2年前出現腰痛,肢體發涼,腰脊冷痛,癥狀時輕時重,反覆發作,遇寒則重,遇熱則減;右下肢疼痛酸脹,走竄不定,時有陣發性電擊樣疼痛;腰脊沉重,邁步無力,肢體發麻。腰4~5脊間及右側旁壓痛,並向右下肢放射,右直腿抬高試驗、加強試驗陽性,屈頸試驗、挺腹試驗陽性,右下肢輕度萎縮,小腿外側感覺遲鈍,拇趾肌力下降。CT:腰4~5椎間盤突出。辨證認為是損傷後繼感風寒濕三邪而致的傷損夾痹證,予上方35劑,同時配合骨盆牽引後,癥狀基本消失。

  

  (3)氣血虛虧型:症見腰痛隱隱下墜,伴下肢麻木不仁,萎軟無力。活動不便,少氣懶言,時有自汗。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氣血虧損不能榮養營衛,故出現疼痛。肢體麻木不仁是由經氣不能通達所致。

  

  給予補氣養血、通絡鎮痛之品。丁老補益氣血善用黃芪、枳殼,其中黃芪用量常常超過50g,甚至達200g。方葯:黃芪50g,山茱萸、枳殼各20g,党參、白朮、甘草、陳皮、當歸各10g,升麻、柴胡、川芎、茯苓各6g,白芍15g。

  

  【病案舉例】

  

  王某,女,32歲,工人。患者在產後2個月,出現腰痛及右下肢疼痛,疼痛呈放射性,不能彎腰,右下肢疼痛,萎軟無力,時有麻木,並見少氣懶言,乏力自汗,面色萎黃,舌淡而嫩,脈沉細弱。腰4~5脊間及其右側旁壓痛放射痛,直腿抬高及其加強試驗陽性,拇趾肌力下降。CT:腰椎間盤突出症。辨證認為產後氣血不足,不能濡養筋骨加上經脈氣血瘀阻形成虛瘀夾雜之症。給予上方28劑後癥狀消失。

  

  (4)肝腎兩虛型:症見腰部酸痛,反覆發作,時輕時重,或伴下肢不適,腿軟發麻,甚者下肢肌肉萎縮。面色憔悴,頭暈眼花,耳鳴健忘,手足不溫。活動過量、遇勞則加重,卧則減輕。舌淡紅苔白,脈沉細。此證屬腎虛根本不固、腎精不足、骨髓空虛之證。

  

  給予補肝益腎、通絡鎮痛之品。補益肝腎常用鹿角膠、桑寄生、山茱萸等,兼用行氣活血之品。行氣善用枳殼,用量常常超過10g以上。方葯:桑寄生、續斷、鹿角膠各20g,杜仲、山茱萸、五加皮、獨活、枳殼各15g,當歸、陳皮各12g,甘草9g,細辛10g。

  

  【病案舉例】

  

  張某,男,64歲,1999年4月6日初診。腰痛反覆發作10餘年,伴右下肢疼痛、麻木。每在冬天及寒冷時發作或加重。疼痛以酸脹不適為主,休息後則好轉,但久卧時又要稍加活動,活動過多時又加重。患者素有腰膝冷痛、酸脹不適,頭暈頭昏,眼花耳鳴,健忘失眠,面容憔悴,倦怠無力,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脈沉細。腰椎活動受限,腰部廣泛壓痛,尤以腰4~5脊間及其右側旁壓痛劇烈,且向右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試驗、直腿抬高加強試驗、屈頸試驗、挺腹試驗、屈髖屈膝試驗均陽性,右小腿肌肉輕度萎縮,小腿外側皮膚感覺減退,拇趾背伸肌力減弱。CT:腰椎間盤突出,腰4~5、腰5骶1突出約0.5cm。予上方28劑後癥狀基本消失。

  

  總之,腰椎間盤突出症病證錯綜複雜,臨床要根據證型病機的不同靈活掌握,合理配藥,著重體會黃芪、枳殼、細辛、威靈仙的運用。還要配合其他治療方法,如:牽引、按摩、針灸、藥物外用(如藥物外敷、熏洗、塗搽等)等,以期達到良好的臨治療效果。

  

  甘文通關啟痹重用細辛

  

  甘文醫師是湖南臨湘知名中醫師,致力於頸肩腰腿痛康復治療與預防的研究。

  

  腰椎間盤突出症屬中醫「腰腿痛」範疇,是骨傷科臨床上常見病、疑難病。中醫病證診斷分為瘀血型與寒濕型。祖國醫學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病機理主要是外傷或勞損、風寒濕邪等原因,導致脊柱內外陰陽平衡失調,氣血運行紊亂,瘀血內停,水濕內阻,血水互結、經脈不通、日久失養。唐容川指出:「病血者未尚不病水,病水者未尚不病血。」瘀血停滯,氣失宣通,可致水液停滯;水濕內停,氣機不暢,可致血行瘀阻。瘀血與水濕既是病理產物,又是重要致病因素,二者互為因果,交相為患。《血證論·瘀血》云:「水病累血,血病累氣。」《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亦云:「瘀血化水,亦發水腫。是血病而兼水也」。

  

  甘文在治療時根據《血證論·汗血》「血與水本不相離……治水即以治血,治血即以治水」為原則,主張用氣做動力,以血為本,以通為用,同時血水兼理,使血運水行,則經脈暢通並得以滋養。據此甘文研製了通關啟痹蜜丸,用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

  

  通關啟痹密丸藥物組成及製作:由細辛80g、建菖蒲15g、巴戟天10g、川牛膝20g、制川烏10g、制草烏10g、活血藤15g等20餘種中藥組成,方中重用細辛,研製成蜜丸備用。

  

  用藥方法:每次10g,每日3次,每10天為一療程。

  

  主要功效:舒筋活血、溫經通絡、祛風除濕、行水消腫、散寒止痛。

  

  方中重用細辛,取其辛溫走竄,散表裡寒邪以溫經,活血通絡

  

  以止痛,與建菖蒲配伍其芳香最烈,善開結氣、宣洩郁滯,上達巔頂,旁達百骸,內之宣脈絡而疏利關節,外之行孔竅而直透肌膚,為通竅止痛之要葯;此外,細辛還具有解熱、鎮痛、抗炎等作用。當歸、川牛膝等葯祛淤生新、活血行氣、疏通血脈,且牛膝配獨活能夠引葯下行直接達到疾病所在。方中狗脊、巴戟天、千年健等溫經通絡,補益肝腎,通利關節,強腰脊壯筋骨,填精補髓。配桂枝、川烏、草烏、威靈仙、伸筋草等,通陽化氣,疏經活絡,祛風除濕,散寒止痛。其中威靈仙藥性猛急,走竄不守,能宣通十二經絡,適用於積濕停痰、血凝氣滯等實證。薏苡仁、木通等通經利竅、健脾勝濕、利水消腫。以上諸葯配伍,相得益彰,使經脈貫通、氣血調暢、水行濕化、陰陽平衡。劑型為濃縮蜜丸,載藥量大,藥效持久。

  

  另外,在服用蜜丸基礎上加用持續骨盆牽引,屈髖屈膝位,其重量維持在10~15kg,牽引時間每天8~10小時,待牽引3天後再行扳腿法、後伸壓腰法、斜扳等手法,以加強療效。

  

  郭維玉手法為主綜合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臨床常見病,是在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因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而使纖維環破裂,導致髓核外突壓迫神經根或脊髓所引起的。治療上目前常用的有手術和非手術兩大治療方法,且以後者為主要治療手段。郭維玉採用正骨按摩手法配合中藥內服外敷治療該症,取得滿意效果。

  

  郭維玉認為腰椎牽引的主要作用是使腰背肌放鬆,以解除肌肉痙攣,減輕或消除局部的充血滲出、水腫等炎性反應,恢復腰椎的正常列線;牽引還可使腰椎間隙增大,解除突出物對椎間孔神經根的擠壓,椎間盤間隙產生負壓而使內壓降低,並可改善局部微循環,消除致炎性物質的刺激。

  

  手法推拿:郭維玉認為,郭氏正骨推拿手法使局部肌肉鬆弛,能使局部微循環加強,再施斜、側扳及對抗牽引等,可糾正椎關節紊亂及糾正解剖位置的異常;同時使局部肌肉韌帶慢慢恢復正常功能,解除突出物壓迫而使其回納及松解粘連,解除或減輕神經根的壓迫。

  

  中藥的內服及外用可改善病變部位的血液供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及促進神經根水腫的消失,促進肌肉功能的恢復和調節全身機能,還有解除疼痛及促進炎症的吸收等協同作用。在治療過程中,郭維玉認為,單純的牽引、推拿、中藥等單打一的治療,多不盡人意,也易複發,特別對長期反覆發作的患者,更是如此。因椎盤間已發生鈣化而無法使其回納,而通過此法對神經根的粘連起到松解作用,改善小關節結構及椎管狹窄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及微循環,利於損傷組織的修復及功能的再建,促進局部水腫、瘀血、炎

  

  症吸收,減輕神經根的刺激,使癥狀得到緩解,疾病痊癒。

  

  郭維玉強調治療期間要囑患者盡量卧床休息,病情重者,要絕對卧床休息3周,禁做彎腰動作,要雙手叉腰,挺胸抬頭而行走,以解除腰肌的痙攣,促進周圍組織修復增生。在病情穩定後,要加強功能鍛煉,以加強腰腹肌、穩定脊柱為目的,同時要合理的配合使用腰圍。

  

  治療方法:

  

  1.牽引方法

  

  採用仰卧位盆骨牽引,牽引重量一般10~20kg,最大重量不超過體重的1/2。每日1次,每次30分鐘,嚴重者可每日2次,每次30分鐘左右。在治療期間,囑患者減少下地活動,盡量卧床休息;病情重者,要嚴格卧床休息。

  

  2.推拿手法

  

  ①滑推脊椎法:患者俯卧位,首先術者在痛點上揉展筋骨,然後用中食指沿脊柱兩旁由上而下的輕輕滑推3遍。接著改用掌根沿脊柱兩側由上向下(胸至骶部)較用力進行滑推,同時讓患者吸氣,反覆3次。接著再改用掌根對準壓痛點向下按壓,同時令患者呼氣,反覆3次。最後術者握空拳由上而下叩擊脊柱兩側各3遍。

  

  ②穴位點壓法:患者俯卧,術者先用拇指點按在環跳、秩邊、委中等穴,然後握拳中指關節突起對準穴位行重按,各3次。

  

  ③扳肩按腰法:患者俯卧位,術者站於健側,一手掌按患者腰部(一般為腰4~5),一手自肩外上方搬住患肩部往內上方牽拉,牽到盡度時,按壓腰部的手用力向下壓,共3遍,

  

  ④斜扳法:患者側卧位,患側在上,患腰盡量貼近床面。術者站於患者背後,一手按患髖骨後外緣,一手按其患肩部,兩手同時向相反方向用力斜扳,這時可在腰骶部聞及彈響聲。

  

  ⑤屈膝屈髖法:患者仰卧位,術者兩手扶患膝,使患肢屈髖屈膝至極度,盡量使膝關節貼近胸部,使腰部彎屈,共3遍。

  

  ⑥患肢滑推法:患者仰卧位,助手把患下肢抬起。術者先用空拳叩擊大腿後面,共3遍,然後用掌根從上而下由雙跳向下滑推至陽陵泉,再由腹股溝推至髕上囊,各操作3遍。

  

  3.中藥治療

  

  內服藥用威靈仙15g、秦艽15g、防己10g、牛膝15g、杜仲15g、防風10g、白芷10g、羌活12g、獨活12g、白芍15g、葛根10g、香附10g、茯苓15g、木瓜10g、薏苡仁15g、車前子15g、黃芪15g、桂枝6g、當歸12g、川芎10g、生地10g、續斷10g、益母草15g、鑽地風15g、千年健10g、小茴香3g、紫蘇6g、延胡索10g、海桐皮15g。每日1劑,水煎,分2~3次服。外敷用郭氏接骨膏藥,並可取壯腰止痛散撒在膏藥上,以增強其療效。

  

  華元兌熏蒸加拉壓複位治腰椎間盤突出症

  

  生物力學的發展,使人們對脊柱運動的生理病理認識日趨完善,而椎間盤作為緩衝壓力的樞紐具有的作用,在承受較大外力或慢性損傷等情況下易造成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而出現腰神經根壓迫癥狀。華元兌認為恢復椎體各結構的協調一致,使之能完成各種功能活動,成為治療本病的重要原則。華元兌應用中藥熏蒸加人工拉壓複位,對腰椎間盤突出的病人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華元兌認為人工拉壓複位,是根據脊柱所能承受的正常拉力情況下,使病變椎間隙在瞬間內增寬產生負壓以及後縱韌帶的緊張,再通過對局部按壓,可使突出的髓核還納或改變突出髓核與受壓神經根位置關係。同時利用拉壓可恢復腰椎生理曲度及脊柱正常受力線,降低間盤內壓,使神經根粘連獲得松解,達到骨正而筋順,最終恢復脊柱運動的內外平衡。因椎間盤突出多伴有椎間小關節交鎖及周圍韌帶粘連,因此在複位前進行腰部推拿及左右斜扳法,意在糾正已紊亂的腰椎小關節和解除部分韌帶粘連,對拉壓複位起輔助作用。熏蒸療法,是通過藥物的蒸汽作用,使患部皮膚血管擴張,可以起到溫經散寒,祛風通絡,活血止痛之功。現代醫學認為,一是藥物在熏蒸時可引起患處皮膚血管擴張,促進皮膚和周身的血液和淋巴循環,使新陳代謝旺盛;二是借藥物蒸汽的溫熱作用可通過皮膚滲透到病變部位,從而軟化萎縮突出之椎間盤,解除神經根間的粘連,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以達到治療本病的目的。

  

  華元兌認為在複位前應用中藥熏蒸,意在藉助藥物熏蒸的諸多作用,可減輕或消除其緊張的腰部肌肉,為拉壓複位創造良好的

  

  條件。複位後進行中藥熏蒸,意在加強和鞏固其複位後療效。

  

  治療方法:

  

  1.中藥熏蒸

  

  ①腰部熏蒸床:床長200cm,寬60cm,高60cm,床中央設有一直徑為25cm圓形蒸汽窗,窗的正下設一個可調升降的電熱熏蒸鍋。

  

  ②熏蒸液藥物組成:桂枝10g、乳香10g、牛膝15g、陳艾15g、防風15g、寄生15g、川烏15g、細辛15g、菖蒲10g、桑枝15g、麻黃10g、荊芥10g、紅花10g、木香10g、鬱金10g、蘇木15g、川芎10g、絲瓜絡15g。

  

  ③煎制方法:頭煎加水1000mL、浸泡60分鐘,煎沸20分鐘,取汁300mL;二煎加水400mL,取汁200mL,兩煎混合裝瓶備用。

  

  ④熏蒸方法:病人仰卧於熏蒸床上,將裸露的腰部對準熏蒸窗,然後將熏蒸1號液100mL及白酒50mL倒入熏蒸鍋內,加熱熏蒸,時間為30分鐘,日2次。

  

  2.拉壓複位

  

  ①拉壓複位床:床長190cm,寬70cm,高70cm,在近床頭50cm處設有2個可橫向移動的固定柱。

  

  ②拉壓複位術:病人俯卧於複位床上,先行腰部推拿及左右斜扳,然後將複位床上的固定柱置雙腋下予以固定上半身,4名助手分別持雙下肢做水平牽引,術者雙手掌重疊按在病變椎旁處,在暴力牽引的同時向內上方頂推,此時術者手下有明顯動感,即告複位完畢。複位前先以法進行腰部熏蒸5天。複位後平卧5天,再繼續進行腰部熏蒸5~10天。

  

  黃夢英針灸治療急性腰腿痛

  

  腰腿痛是一個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黃夢英先後用針灸、部分配合水針治療腰腿痛病人,均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黃夢英認為在急性腰腿痛的病例中,要抓住「痛」這個主要矛盾,施行多種綜合有效的止痛辦法。如新針中的耳針,止痛效果較為滿意,因耳朵暴露在外,便於久留針,反覆刺激達到止痛目的。其他如體針、水針等,能調整整體,對疾病的鞏固和根治又不可缺少。黃夢英在臨床中體會到,無骨質病變和類風濕反覆發作史而屬單純性者效果較好,否則效果就差。

  

  治療方法:

  

  腰腿痛以「痛」和「功能障礙」為主,針對二者,採用體針、耳針和水針,部分病人還配以艾灸、拔火罐及放血等綜合治療。

  

  體針:以腰痛為主者,取志室透命門、大腸俞等穴,作腰脊神經根強刺,配腰陽關、委中。合併坐骨神經痛者,加針環跳、陽陵泉,均強刺激,不留針,要求針感能達到病所,即沿經絡放射。

  

  耳針:腰骶區、臀、坐骨神經區,強刺激,留針4~12小時。針前應找准耳穴敏感點,否則影響療效。

  

  水針:丹參或當歸注射液2mL+5%葡萄糖注射液10mL,分別於腰腿部痛點或穴位注射,每穴2~5mL,針刺入穴位後,首先找針麻脹感,然後推注藥液,使針感向周圍或上下放射。

  

  火罐:即痛點或穴位局部先用三棱針點刺數針或梅花針叩刺出血,後罩上火罐,讓瘀血吸入火罐中,有時在委中放血,但不能拔罐,因委中有大血管通過。

  

  艾灸:如病屬虛寒性者,可於腰腿穴位加施艾灸,用艾柱直接

  

  灸或艾條懸灸均可,但必須堅持多次,以致病癒。

  

  【病案舉例】

  

  郭某某,男,40歲,技術員。患者素有腰痛,為時長達5~6年之久,1980年在野外工作,突然發痛,卧床不起,以後經常發痛。1987年以後,腰痛更甚,曾經封閉、理療、內服中西藥物等治療,效果均不佳。近因修堤挑土,不慎扭傷腰部,疼痛甚劇,不能行走,翻身轉側不便。由擔架抬來門診,經用耳針刺入中穴,邊捻轉邊令病人活動腰部,4~5分鐘後,腰部活動好轉,疼痛明顯減輕。腰部按壓仍感有些疼痛,再給以針刺腎俞(雙)、腰陽關,加拔火罐10分鐘,並針刺委中放血,治療完畢後,腰部活動自如,疼痛基本消失,步行走出診室。以後連續來門診針6次,腰痛痊癒。

  

  李從林補肝腎通經絡

  

  李從林是武漢市第一醫院針灸科醫師,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是指因腰椎間盤退變破裂後突出,壓迫脊髓或神經根所致的綜合征。大多數病人腿痛重於腰痛,腿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經分布區域的疼痛;而且多有按神經分布區域的皮膚感覺麻木。

  

  腰椎間盤突出症屬祖國醫學「腰痛」、「痹證」範疇。《雜病源流犀燭·腰臍病源流》云:「腎虛,其本也;風寒濕熱痰飲,氣滯血瘀閃挫其標也,或從標,或從本,貴無失其宜而已。」病因多為外傷或正氣虧虛,風寒濕邪痹阻經絡,導致氣血瘀阻,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李從林認為針刺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活血化瘀止痛,補肝益腎;能降低神經末梢的興奮性,緩解肌肉痙攣,擴張血管,促進局部代謝,提高抑痛物質或轉化、排除致痛物質,取得解痙鎮痛效果。李從林醫師採取針刺有關穴位,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具體方法:

  

  取穴:腰陽關、17椎下、患側大腸俞、次髎、秩邊、環跳、殷門、委中、承山、崑崙。

  

  配穴:腎氣虛弱者加腎俞、命門;濕熱蘊滯者加陰陵泉;瘀血阻絡者加血海;疼痛劇烈者加金門。

  

  操作:每次取6~8穴,以20~30號1.0~4.0寸毫針局部常規消毒後刺入,得氣後依證型虛實,行平補平瀉或補法、瀉法。每天1次,1個月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1周,再行下一療程。一般治療1~2個療程即可取得明顯效果,大部分病人可達到臨床治

  

  愈,癥狀消失。治療期間,患者宜卧硬板床休息。

  

  【病案舉例】

  

  王某,男,34歲。

  

  主訴:突發腰痛及雙下肢後側放射性疼痛3天。

  

  病史:3天前作示範演習時,突發腰痛,並向雙下肢後側放射,活動受限。我院腰椎CT片示:腰4、5,骶1椎間盤突出。因患者拒絕手術,遂來我科治療。

  

  查體:痛苦面容,身體略向前傾並呈僵硬姿勢,不能俯仰,腰4、腰5脊突旁及雙臀點、腘點、踝點壓痛明顯,腰肌緊張,雙側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西醫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中醫診斷:腰痛(瘀血阻絡)。

  

  治則:活血通絡,行氣止痛。取穴:腰陽關、17椎下、雙側大腸俞、次髎、秩邊、殷門、委中、金門,均用瀉法,留針15分鐘,每天1次。並囑患者卧硬板床,絕對休息。治療2周後,疼痛大減,改為隔日1次。經治一個半療程,癥狀基本消失,恢復工作。

  

  李業甫辨證分型推拿牽引

  

  李業甫教授是全國第二批500名名老中醫之一,對頸、肩、腰腿痛的治療都有深入研究和造詣,特別是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治有許多獨到的見解。

  

  《內經》云:「痹……在於脈,則血凝不流」,「肝脈微澀,為攣筋痹」,「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也」。腰骶部急性損傷後神經根受到牽拉、擠壓或局部炎症、水腫、血腫或骨刺等壓迫。因此,李老提出腰椎間盤突出症早期主要是瘀血痹阻經脈,血氣不能通達肢體,不能濡養筋骨肌肉者為筋痹。痹者,痹塞不通之意,經脈痹塞不通,氣血運行不暢,筋骨失於榮養,則見患側肢體放射性疼痛或感覺異常,肌肉無力。李老將其分為如下3型:

  

  1.瘀阻型腰骶部4急性損傷之後,筋脈受損,瘀血積於肌膚腠理之間,血瘀氣滯,經脈痹阻,氣血不行,不通則痛。症見患側腰腿疼痛劇烈,如錐如刺,固定不移,痛不可按。舌質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靜脈曲張,苔白,脈沉細或細弦。

  

  2.寒濕型

  

  傷後卧床,機體失用,衛氣不固,風寒濕邪乘虛內侵,客於筋脈,注於經絡,留於關節,氣血失和而痹阻,或與未散之瘀血相結合,留滯經脈,經氣不通,表現為患側肢體抽掣疼痛,酸脹沉重,抬舉困難,遇陰雨天加重,得暖或飲酒則舒。舌淡胖,苔白膩,脈沉細或沉弦。

  

  3.濕熱型

  

  傷後治療不愈,情懷不暢,肝氣鬱結,郁而化火,熏灼津液,使

  

  之留聚成邪,同時又因津液不行,筋脈失養拘攣,或因多食膏粱厚味而釀成濕熱,濕熱阻滯,灼傷筋脈。症見患側肢體沿經脈走行方向出現掣痛或脹痛或灼痛,飲酒加劇,伴有胸脅苦滿,口苦咽干,面色灰垢或萎黃。舌質紅,苔白厚膩或黃膩,脈濡數。

  

  神經根損傷日久,腰椎間盤突出症後期久治不愈,經脈痹阻不通,筋脈肌肉失養,長期廢弱不用,肝失疏泄,逐漸影響脾腎胃功能。脾胃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源,精、氣、血生化之源虛弱,氣血日衰,不能濡養筋骨,肢體痙攣疼痛,酸困無力或肢體痿軟無力,或肌膚麻木不仁,肌肉瘦削,皮膚枯槁,稱之為痿蹙證。李老根據《素問·太陰陽明論》「四支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也」,認為本證屬於虛證,可分為以下2種類型:

  

  (1)氣血兩虛型:損傷日久,或久治不愈,失於調養,使氣血兩虛,氣虛則推動無力,營衛不通,血行不暢,血虛則四肢百骸失去榮養,表現為患側肢體酸痛,時輕時重,而以屈伸時為甚,或筋肉時有驚掣跳動,面色少華,短氣乏力,肌肉瘦削,爪甲不榮。舌質淡,苔薄白或無苔,脈濡弱或細數。

  

  (2)脾腎兩虛型:損傷後瘀血內停,經脈痹阻,久而內舍於脾,脾陽不振,脾氣虛衰,難以行其津液,使氣血生化之源匱竭,影響精血,累及於肝腎,脾主四肢肌肉,肝主身之筋脈,腎主作強,脾腎兩虛,則肌無以養,筋無以榮,表現為患肢隱隱作痛,纏綿難愈,反覆發作,筋屈不伸,步履艱難,肌肉消瘦,肢體乏力,伴腰膝酸痛,頭暈耳鳴。舌質淡,苔少,脈沉細無力。

  

  李老認為痹證者標本俱實,痿蹙者標本俱虛。對前者的治療,主要以祛除瘀邪、通經活絡為主;對後者治療,則以補養脾胃、益氣養血、舒筋通絡為主。李老在調理脾胃的同時,強調固腎養肝。腎藏精,肝藏血,精血相生,腎精虛則不能灌溉諸末,血虛則不能營養筋骨。

  

  李老認為,絕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症可以運用中醫推拿治療而康復。李老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原則是:

  

  ①拉開椎間隙,增加椎間盤內負壓,促使突出物回納;

  

  ②松解神經根與突出物的粘連,整復錯位的小關節,解除神經根的壓迫;

  

  ③放鬆緊張痙攣的肌肉,松解局部的軟組織粘連,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加速無菌性炎症的吸收、消退,以緩解或消除疼痛。手法治療時多摩腹,揉中脘,按揉脾俞、胃俞、腎俞、命門、肝俞、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太溪等穴,以健運中州,益氣生血,養肝補腎。

  

  同時還根據臨床癥狀,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臨症治療既針對病因,又針對病位,全面考慮。採用腰椎牽引複位術和推拿法,配合皮腰圍固定、自我按摩及功能鍛煉等綜合治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李老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首創了一種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方法:腰椎牽引複位術。適用於腰椎間盤突出的各種類型(有嚴重臟器疾病者除外)。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俯卧牽引法:用自製機械牽引床,患者俯卧於床上,胸部用皮胸圍束緊固定,腰部用皮製骨盆牽引帶束緊固定,作對抗用力牽引,拉力由小加大,至達到自身體重量或超過5~10kg,一般牽引時間為10~15分鐘。

  

  俯卧牽引正脊法:繼上法,一助手用雙手掌根部分別頂住側彎上下起始處固定脊柱,術者位於對側,雙手掌重疊,用掌根部按住側凸頂部,用力向對側進行頓挫性推壓5~10次。推壓力由小而大,使側凸部位有鬆動感為度。

  

  俯卧牽引懸吊下肢壓腰法:繼上法牽引下,將雙下肢吊起,使腹部、骨盆、下肢懸空,離開床面,並由兩助手做左右晃動50~70次,術者雙手掌重疊按壓腰椎間盤突出部位,壓力由輕而重,節奏隨呼吸起落,忌用猛烈暴力。

  

  俯卧牽引踩蹺法:患者在俯卧牽引下,在其胸部和下腹部各墊上特製枕頭一個,使胸、腹部騰空,距離床面20~30cm,術者用單足掌或雙足掌重疊踩踏腰椎病變部位500~700次,並做垂直彈壓動作,幅度由小到大,壓力由輕到重。踩踏時病人呼氣,跳起時吸氣,切忌屏氣。踩踏後松解胸、腰圍,用另一隻皮腰圍固定腰部,抬入病房,仰卧休息8小時後屈腿,12小時後可側翻身。

  

  此外,李老常用的推拿方法有3種,即解痙止痛法、推扳法、舒筋活絡法。

  

  解痙止痛法:患者俯卧位,醫者用一指禪推法在患側有關夾脊穴、腎俞、大腸俞及腰陽關等穴進行治療;用〓法施於腰部;再用拇指按揉以上諸穴,按揉的方向先左右,後上下,再按而留之不動約30秒。繼之用〓法依次施於臀部、大腿後側、腘、小腿後側,再用拇指依次按揉居髎、環跳、承扶、委中、承山諸穴及其壓痛點。然後用掌根或小魚際按揉法相結合,施於下腰部及臀部,操作10分鐘左右。瘀阻型,加按揉心俞、膈俞;寒濕型,按揉脾俞、胃俞、三焦俞、膀胱俞,熱敷腰骶;濕熱型,加按揉肝俞、膽俞、膀胱俞;氣血兩虛型,加擦脾俞、胃俞;脾腎兩虛型,加按揉脾俞、胃俞、肝俞、腎俞、擦命門、八穴。

  

  推扳法:患者健側卧位,術者雙手掌按髂部,助手雙掌扶持肩膀前外方,兩人同時作相對用力,使腰部脊柱產生被動扭轉運動。在完成這一手法時,常可聽到「咯嗒」的響聲。對這一響聲的出現既不要害怕,但也不要刻意去追求。

  

  舒筋活絡法:患者取仰卧位,用〓法施於患肢大腿前側、外側,然後微屈膝,按揉陽陵泉、絕骨和壓痛點,並拿委中、承山、崑崙諸穴,然後做被動屈髖屈膝動作數次,同時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搖髖關節各數次,並做被動直腿抬高動作數次。動作幅度由小到大,力量由輕到重,以病人能耐受為度。最後用掌根按揉股外側、小腿外側,自上而下,3~5遍,再搓抖患側下肢結束治療。瘀阻型,加直推膻中穴,按揉血海、陰陵泉;寒濕型,加摩腹,按中脘、天樞穴,拿足三里、豐隆穴;濕熱型,加逆時針摩腹,按伏兔、豐隆、三陰交、飛揚穴,點太沖、風市穴;氣血兩虛型,加順時針摩腹,揉神闕、氣海穴,拿足三里、內庭、太白穴;脾腎兩虛型,加順時針摩腹,掌振關元穴,按揉長強、太溪、絕骨穴。

  

  患者經牽引推拿治療後,用皮腰圍固定,李老認為其符合中醫「動靜結合」的治療原則;能維持、支撐機體上半身重量,減輕腰椎間盤的負荷;還能保持治療效果,避免複發。

  

  另外,李老也非常重視治療後的自我按摩和功能鍛煉,認為自我按摩有助於通暢經脈,舒筋活絡;而功能鍛煉能使腰部肌肉有規則地收縮與鬆弛,改善腰部血液循環,促進腰部肌肉組織的新陳代謝,從而加強腰肌的力量,防止複發。但鍛煉必須因人而異,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林應強手法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是以第三腰椎橫突部明顯壓痛為特徵的慢性腰痛,多見於青壯年,尤以體力勞動者最為多見。目前該病臨床多以保守治療為主,按摩是其中的一種主要治療方法。

  

  林應強認為第三腰椎居全腰之中心,橫突最長,上有腰大肌、腰方肌起點,並附有腹橫肌、背闊肌的深筋膜。當腰、腹部肌肉強力收縮時,該處所承受的拉應力最大,容易造成牽拉損傷,引起局部組織的炎性腫脹、充血、液體滲出等病理變化,繼而發生滑膜、纖維組織、纖維軟骨等的增生,鄰近腰脊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受到刺激,日久神經纖維可發生變性,產生腰和臀部痛,並引起腰骶肌痙攣。按摩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代謝,理順筋絡,使氣血通暢。由於炎症的刺激,腰背肌長期處於緊張和痙攣狀態,破壞了局部的力學平衡,引起腰椎小關節的紊亂,腰椎小關節紊亂反過來又加重腰背肌痙攣和疼痛,造成一種惡性循環,扳法不僅能松解粘連,更重要的是該法能有效地整復腰椎小關節的紊亂,恢復局部的力學平衡,從而達到緩解肌肉痙攣,減輕或消除疼痛的治療作用,不失為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較好方法,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此外,病者治療期間應注意適當的休息,避免過勞等,平時要保持良好的體位,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這對穩定和鞏固療效有一定的幫助。

  

  扳法:病者側卧,患側朝上,醫者一手推病者患側肩;另一手扶住腰部,前臂及肘關節用力將臀部向反方向旋轉至最大限度,然後突然發力,這時一般可聽到「咯咯」聲。如患者雙側疼痛,則扳

  

  雙側。

  

  常規按摩法:患者俯卧位,下肢伸直放鬆,醫者立於一旁,用手掌反覆推揉、按壓雙側骶脊肌,直至臀骶部,雙側拇指分別反覆揉壓患側委中、承山等穴;然後以第三腰椎橫突部為重點,用一手或雙手指在患側第三腰椎橫突處作與條索狀硬結垂直方向彈撥,由淺到深,由輕到重,反覆揉按;最後作沿骶脊肌自上而下的揉按,以放鬆腰背部而結束一次治療。

  

  以上治療每天1次,7次為一療程。

  

  劉詩佞推拿為主辨證用藥

  

  劉詩佞是湖北民族學院醫學院附屬醫院醫師,致力於骨傷推拿治療與中藥臨床應用的研究。

  

  腰椎間盤突出症多有腰痛與坐骨神經痛或腰神經放射痛、脊柱曲線改變、脊椎活動受限、椎旁壓疼放射痛、骶棘肌痙攣等癥狀。此症是腰部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其內的髓核連同殘存的纖維和覆蓋其上的後縱韌帶向椎管內突出,壓迫附近的脊神經根,產生腰腿病一系列癥狀,屬於中醫學「腰痛」、「痹證」等範疇。

  

  劉詩佞主張以推拿治療為主,同時辨證服用中藥,可起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舒筋活絡的效果。同時,劉詩佞也指出,採用推拿與中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時,首先必須明確診斷,行X線攝片檢查,排除脊柱先天性畸形及其他骨質損傷和病變,如發現突出物較大,側隱窩完全封閉或中央突出,病人癥狀與體征均較重,最好建議骨科手術治療。

  

  治療方法:

  

  穴位推拿:取患者俯卧位,術者先在腎俞、腰陽關、環跳穴作點按、揉按、振蕩等手法,繼在承扶、委中、承山穴作點按摩。再據病人疼痛部位分別進行推、揉、叩擊放鬆手法。最後以體征為依據施用整形手法:首先進行對抗牽引法,病人自將床頭處雙手固定,術者向相反方向牽引(雙手握住足踝部),一般持續牽引約5~10秒放鬆後再連續牽引3~5次,牽引力度以病人體質強弱、性別、年齡掌握,再分別進行雙下肢屈膝屈髖按壓法、患側斜扳法、腰腿引伸法各2~3次。最後患者仰卧位,作腰腿部放鬆手法,以上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6次為一療程,一般2~3個療程即可收效。推拿

  

  手法宜求輕柔穩定,粗暴手法會給病人帶來許多附加的損傷和痛苦,推拿手法過重會使病人病情加重,突出病灶周圍組織有不同程度的撕裂,容易造成局部粘連,遺留慢性腰痛。此外,還需要據病人不同病情採用不同手法,辨證施治。如本病脊柱活動受限,表現有前屈或後伸兩類,在施用整形手法時,則應以不增加因推拿引起劇痛並收到預期效果為原則。如對脊柱前屈受限的病例,多做扳腿伸髖的動作,不做屈膝屈髖動作;對脊柱後伸受限的病例,則應多做屈膝屈髖動作,不做扳腿引伸動作。

  

  中藥煎劑以舒筋活血通絡湯加減,藥用:桂枝9g,白芍、丹參、雞血藤、伸筋草各30g,懷牛膝12g,木瓜、當歸各15g,紅花、制乳香、沒藥、皂角刺各10g,桑寄生20g,甘草3g。痛甚加烏梢蛇9g;寒邪盛加制附子9g;濕邪偏盛加薏苡仁30g、蒼朮10g;腰痛甚加狗脊20g、川續斷15g。早晚各服1次,根據癥狀與體征減輕或消失停服。

  

  羅慶道針灸正骨法治急性腰椎間盤突出

  

  羅慶道主任醫師是安徽省名中醫,全國第二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導師之一,在治療急性期腰椎間盤突出症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運用針灸正骨法治療急性期腰椎間盤突出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臨床療效。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在脊柱外科疾病中發病率最高。臨床上有95%的坐骨神經痛、50%的腰痛與本病有密切關係。目前,對於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神經癥狀機制,許多學者認為是由於神經根被機械性壓迫或過度牽伸而引起腰背痛或坐骨神經痛,而單純的神經壓迫較為罕見,一般多為突出的椎間盤不良刺激而引起神經根及其周圍的軟組織產生充血、水腫、腫脹及無菌性炎症,急性期腰椎間盤突出症此種病理變化更加典型。

  

  羅慶道主任醫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壓迫周圍軟組織及神經根,再因局部血液循環不暢及某些不良刺激(如外傷、寒冷、天氣驟變、疲勞、體虛等),致使局部瘀血、神經根內循環的靜脈充血而出現神經根及其周圍的炎症、水腫、腫脹,採用針刺腰骶部華佗夾脊穴配合艾灸液能行氣活血散瘀,促進水腫吸收,增加組織細胞營養,通過自身調節而起消炎止痛作用。針灸從行氣活血、激發局部經氣著手,疏通經脈,促進血液循環,使受壓神經根內微循環瘀滯獲得改善,促使對積聚的炎性代謝物的排泄,從而改善對神經根的不良化學刺激,並抑制自身免疫性反應的發生。用牽引、松解的正骨法,可以緩解腰部軟組織的緊張度,改善椎間隙的狹窄,回納膨出或突出的椎間軟組織,糾正小關節紊亂以及椎體滑脫等。直腿抬高可使坐骨神經在緊張狀態下提高其興奮性,同時可松解軟組

  

  織粘連。而正骨法應在針灸治療後局部經脈氣血通暢的條件下,方可取得最佳的效果,針灸與正骨法配合治療相得益彰,從而能達到良好的臨床效果。

  

  具體方法:

  

  (1)針灸法:取腰1~骶1兩旁華佗夾脊穴,每側各取4穴,另加同側秩邊穴,用2寸毫針刺入30~40mm,用平補平瀉法捻轉,得氣後,留針,腰部塗用艾灸液,加用250W紅外線燈照射約30分鐘,以腰部皮膚輕度潮紅為度。然後塗上艾灸液,紅外線燈再繼續照射3~5分鐘,待藥液干透即可。

  

  (2)正骨法:牽引法:患者俯卧位,牽引重量為患者體重的80%,50歲以上及體弱多病者為體重的60%,牽引同時配合後伸30°,並適度按壓腰部3次。每次牽引腰部30分鐘。

  

  (3)松解法:患者仰卧,術者雙手緊握患者雙足踝部向後上用力牽引抖動腰3次,再分別將一側下肢直腿抬高至80°~90°,做足背伸加壓3次,先健側,後患側。

  

  以上方法針灸每日1次,腰牽引隔日1次,松解法隔日1次,松解法與牽引法交替進行,門診及病房患者治療後均盡量卧板床休息。10天一療程,每一療程結束後休息2天再行第2療程,一般1~3個療程即可緩解。

  

  羅世東手葯並用分型辨證

  

  羅世東是廣西梧州市中醫院中醫專家,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腰椎間盤突出症是骨傷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青壯年體力勞動者尤其常見。羅世東10餘年來採用沉腰斜扳組合手法配合中藥辨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取得了良好療效。

  

  羅世東認為,採用組合手法沉腰、斜扳能調節腰椎後緣間隙和使椎體旋轉,利用內動力因素使椎間盤「回納」或偏離神經根,按摩推拿有舒筋活血、疏通經絡作用,可使肌肉痙攣和神經根粘連松解,腰椎畸形得到矯正;同時運用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通絡止痛功效的中草藥,能夠促進椎管內血液循環,加速炎性滲出物的吸收消散,改善神經營養。

  

  組合手法治療由沉腰鍛煉法、斜扳法、按摩法組成。

  

  具體方法如下:

  

  (1)俯卧沉腰:病人俯卧,在胸前與大腿部各墊放二個枕頭(高約30cm),腰部不加任何壓力自然下沉20~30分鐘。

  

  (2)仰卧沉腰:緊接上法,病人仰卧,背部與臀尾部分墊枕頭,雙手抱漆,雙腿漸漸屈至胸前,腰部自然下沉30分鐘。

  

  (3)斜扳:做完沉腰鍛煉後,病人取側卧位,上腿盡量屈髖屈膝,術者雙肘屈曲,分置於髂後上棘和肩前,以相反的力推骨盆向前、胸部向後,反覆擺動幾次後突然加大力量使腰椎旋轉,這時可聽到腰椎後關節複位的「咔嚓」響聲,左右側各做一次。

  

  (4)按摩:病人取俯卧位,用推滾手法自上而下按摩兩側骶棘

  

  肌,點按腎俞、環跳、委中、承山等穴,推按股外後側及捏拿小腿後側,最後在椎間盤突出部位進行重壓1~2分鐘。

  

  以上手法每天一次,治療完畢後,囑患者絕對卧床休息30分鐘,10天為一療程。年老體弱或合併高血壓、心臟病患者,不宜使用沉腰斜扳手法,可先做輕重量30~40kg骨盆牽引,然後行輕手法按摩治療。

  

  中藥辨證將腰椎間盤突出症分為如下四型進行治療。

  

  (1)氣滯血瘀型:臨床表現為腰痛如折、俯仰不便、轉側困難,近期有腰部外傷史,腰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點,脈弦緊或澀。以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為原則,用地龍散加味。藥用地龍15g、蘇木12g、麻黃6g,黃柏10g、歸尾10g、桃仁12g、澤蘭15g、丹參30g、大田七10g(打碎、先煎)、肉桂5g、甘草6g。

  

  (2)血瘀濕阻型:此型以起病急驟,疼痛難忍為特點,自覺腰腿酸痛重墜,刺痛不移,舌質紅苔膩,脈弦滑。治宜活血祛瘀,利濕通絡,投自擬祛瘀利水湯。藥用丹參30g、黑丑15g、玄胡15g、涼粉草60g、老桑根60g、石螺500g,文火久煎。

  

  (3)寒凝經脈型:腰腿痛反覆發作,遇寒加劇,喜溫按為主要表現,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緊或濡緩。治宜溫寒散結,活血通絡,以小活絡丹加味。藥用制川烏10g、制草烏10g、制南星10g、制乳香10g、制沒藥10g、地龍15g、桑寄生15g、杜仲12g、巴戟15g、菟絲子12g、牛膝15g、蜈蚣3條、茯苓15g、陳皮6g。

  

  (4)肝腎虧虛型:此型患者多為素體不足,或久病體虛,以腰腿酸痛乏力、勞倦加重、肢麻為特點,舌質淡苔薄,脈弦細。治宜補益肝腎、通絡止痛,以六味地黃湯加味。藥用熟地15g、山萸肉12g、淮山15g、丹皮10g、澤瀉10、茯苓12g、雞血藤25g、牛膝15g、木瓜15g、全蠍6g、骨碎補15g、續斷12g。偏陰虛加知母10g、黃柏10g、地龍15g;偏陽虛加熟附子10g、肉桂5g、蜈蚣3條。

  

  另外,羅世東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病因病機多與瘀滯、濕阻、寒凝密切相關,應根據「外用溫通」原則,結合應用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的中草藥燙洗和製成膏藥外貼,以加強療效。

  

  任月林針刀松解治腰椎管狹窄症

  

  任月林應用針刀閉合性松解術治療因腰椎間盤突出、黃韌帶肥厚、關節突和椎體骨質增生等因素所致腰椎管狹窄症,療效滿意。

  

  任月林認為針刀施術的目的是松解粘連與結疤,除去病理因素,恢復脊柱的力學平衡。其作用機製為:

  

  ①椎管外松解:在腰部切割,剝離棘間韌帶、黃韌帶、關節囊、骶棘肌、橫突間肌、橫突問韌帶等病變軟組織,可消除無菌性炎症,解除肌痙攣和肌緊張,起到椎管內減壓、恢復脊柱力學平衡的作用。在下肢敏感壓痛點處行針刀刺激,能解除因疼痛造成的下肢後外側肌緊張,通經活絡,調暢氣血,消除癥狀。

  

  ②椎管內刺激:以多次、多孔道的針刀刺激神經根周圍粘連變性的脂肪組織,可調動機體的自身調節及免疫功能對病變處進行修復,改善神經根周圍的內環境,消除無菌性炎症而解除癥狀。另外,針刀的機械刺激可產生微量機械熱,這種熱能促使毛細血管擴張,微循環改善,血流量增加,帶走病灶處堆積的致痛物質,解除以疼痛為主的臨床癥狀。

  

  治療方法:

  

  患者俯卧位,腹下墊15cm厚墊子。在腰骶及下肢部查尋敏感壓痛點,或根據影像學檢查在相應棘間、棘旁定進針刀點。龍膽紫作標記,皮膚常規消毒。

  

  操作方法:

  

  (1)腰骶部施術

  

  ①棘間:針刀口線平行於後正中線,針刀體垂直於皮膚表面,

  

  加壓刺入。穿過棘上韌帶後,調轉針刀口線方向,使之垂直於後正中線,切割、剝離松解棘間韌帶及黃韌帶3~5刀,並向患側橫突方向傾斜30°,沿上位下關節突根部內側面至椎管內,刺激硬脊膜外腔粘連變性的脂肪組織。出針刀,創可貼外敷。

  

  ②棘旁:棘突旁開1.5~3cm處為進針刀點。針刀口線平行於後正中線,針刀體垂直於皮膚表面,加壓刺入,至橫突骨面後,調轉針刀口線方向,使之垂直於後正中線。松解橫突附著的肌肉、筋膜,出針刀,創可貼外敷。

  

  (2)下肢部位施術

  

  ①刺激環跳穴,在骼後上棘和尾骨尖連線中點到股骨大轉子尖作一直線,直線的中點為進針刀點。針刀口線平行於人體縱軸,針刀體垂直於皮膚表面,加壓刺入。穿過臀大肌深度為4~5cm,達梨狀肌肌腹。作縱行疏通剝離,並橫向平推3~5次(平推時不調轉針刀口線方向)。出針刀,創可貼外敷。

  

  ②刺激承山穴,用力伸小腿,腓腸肌兩肌腹呈人字紋,在其凹陷處定進針刀點,針刀口線平行於人體縱軸,針刀體垂直於皮膚表面,加壓刺入。穿過腓腸肌至比目魚肌腹,感覺酸、脹、麻傳導感時為進針刀深度。縱向疏通剝離,感覺手下鬆動感,出針刀,創可貼外敷。

  

  司徒鈴活用背俞治腰腿痛

  

  背俞穴是五臟六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一些特定穴,是內臟與體表聯繫的部位,它具有反映內臟疾病和治療相應內臟疾病的特異性。

  

  司徒鈴教授根據《靈樞·本臟》「視其外應,以知內臟,則知所病矣」的觀點,經過50多年臨床觀察,發現了當臟腑有疾病時,在相應的背俞穴處可出現陽性反應區、反應點和反應物。通過觀察背俞穴處的皮下組織有無隆起、凹陷、鬆弛和皮膚溫度變異等反應現象,可以此分析推斷屬於某一經脈的病變與疾病的性質等。如診察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病人,可看見肝俞、脾俞處出現形似指甲大小、淡暗紅色的陽性反應區,並在這個陽性區中出現灰白色粟粒樣小點,稍突出於皮面,圓形略帶光澤,壓之不褪色。同時用手指按壓第9、11胸椎旁近肝俞、脾俞處,病人有一種特殊的感覺傳導到胃脘區,並覺疼痛有所減輕的陽性反應現象。

  

  司徒鈴教授通過觀察還驗證了五臟六腑背俞穴具有主治相應臟腑相關疾病的特異性能:心俞能治療心血管病、精神病、語言障礙、脫髮,又可治療與心有關的面部疾病如面癱、痤瘡等;肝俞能治療肝疾目疾、筋脈攣急及氣機升降失調疾病,如呃逆、噎膈、奔豚氣、哮喘等;脾俞治療消化道疾病、痿證、水腫及血液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細胞減少症、貧血等;肺俞治咳喘、鼻炎、皮膚病;腎俞治療生殖泌尿系統疾病、腰痛、耳聾、耳鳴、骨關節退行性變、白髮、脫髮等;厥陰俞治療癲狂癇、老年痴呆;胃俞治胃病、任證、鼻疽;三焦俞治療痹證、浮腫、盆腔炎;大腸俞治療痔瘡、便秘、腹瀉、坐骨神經痛;小腸俞治尿濁、口腔炎、口臭;膀胱俞治療小便異常、

  

  前列腺炎、坐骨神經痛;膽俞治療膽道疾病、偏頭痛、膝關節增生、皮膚瘙癢。司徒鈴教授善用背俞治療痼疾,在辨證基礎上,以背俞為主組方治療麻疹、腰腿痛、前列腺炎病,取效顯著。

  

  司徒鈴教授認為腰腿痛、前列腺炎均與濕困血瘀等有關,因脾俞具有健脾利濕行血之功,膀胱俞有宣下焦氣機、培補下元、通利水道、祛風濕利腰脊作用。司徒鈴教授喜用脾俞配膀胱俞治療腰腿痛、前列腺炎,因於寒濕、腎虛者可灸,因於濕熱、血瘀者用針挑,虛實夾雜者針灸並用。

  

  【病案舉例】

  

  病例1:戚某,男,45歲,1985年春就診。因腰部扭傷致左腰腿放射性疼痛3個月,夜甚不得安睡,腰腿活動受限,查左直腿抬高試驗45°角陽性,右側陰性,第4腰椎左旁及沿坐骨神經通路有多處壓痛。舌邊紅,苔薄白,脈弦數。給予挑治,上方加針瀉左陽陵泉。第1次治療完後腰腿痛即刻減輕,當晚能安睡。每5天治療1次,共治療4次諸症若失。

  

  病例2:吳某,男,30歲。結婚3年,夫妻同居,性生活正常。經外科檢查診為「前列腺炎」,1987年7月10日來診。病人經常小便淋瀝,尿中有白色黏液,無腰痛,舌淡紅,苔白厚,脈滑。查精液量2.8mL,活動率30%,超過1小時不完全液化。異型精子10%。以脾俞、膀胱俞為主,配合命門、中樞,每周挑治一次,治療2個月後,臨床癥狀消失,精子活動率升到60%,精液1小時內完全液化。繼續治療2個月,複查精液正常,後生一男孩。

  

  四花穴的臨床應用:

  

  四花穴乃膈俞和膽俞臨床上配合使用而名。司徒鈴教授認為血會膈俞,屬陰,有行血活血寬胸之功;膽俞為膽腑之氣輸注於背部處,屬陽,具有疏肝利膽、升清降濁之效。兩者一陰一陽,一氣一血,相互制約,相互為用,調氣和血,理順陰陽,相得益彰。臨床上他運用四花穴治療高血壓、偏頭痛、呃逆、失眠、噎膈、周身痹痛等病證,配合翳風治療久治不愈的面癱,配鳩尾、長強治療癲癇,配長強、風府醫震顫麻痹綜合征,配肺俞治久咳,配胃俞治血瘀型胃脘痛,配陽陵泉治肋間神經痛,配足三里療虛勞,配脾俞治貧血,配膀胱俞治坐骨神經痛,應用四花穴治療多種疾病,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觀點。

  

  【病案舉例】

  

  梁某,女,26歲,1986年10月27日就診。左偏頭痛反覆發作8年,每於月經前後即發,時有胸悶噁心,發作時頭痛難忍不能上班,需服止痛片方能緩解。舌暗苔白,脈弦細。給予艾炷灸四花穴各5壯,治療15次後頭痛發作減輕,無需服止痛藥。治療45次後癥狀消失,隨訪2年未發作。


推薦閱讀:

運動補劑就這10種,少點套路,多點真誠!
怎麼安排全身、上下肢、推拉腿分化
9年不吃藥, 這6個方法幫我單靠飲食運動就戰勝糖尿病
運動擔心膝蓋痛?5個建議幫你打造最強膝!
運動有風險,跑步需謹慎

TAG:運動 | 腰痛 | 慢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