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易從網山水畫技法積墨法、破墨法和潑墨法全面講解

早期的中國繪畫,多是以重彩來表現,如唐宋的大批人物畫和山水畫。元明以來,隨著紙的出現帶來了水墨技法的演變。同時文人畫形式的出現,使繪畫逐步發展成了以水墨為主,以色為輔的面貌。墨在中國畫色彩中不只是一種「黑」顏色,而是作為一種調理畫面關係的「色彩」存在。中國傳統畫論中有「墨分無色」的理論,就是一種典型的以墨為色的觀念。

歷來中國畫用墨的方法很多,如「潑墨」、「破墨」、「積墨」、「焦墨」、「宿墨」等,但山水畫主要用的是「積墨」和「破墨」兩種方法,其它墨法間或穿插使用。另外,「潑墨」在山水畫創作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吳大愷精品焦墨山水畫作品《飛泉隔山又一山》

一、積墨法

積墨法自古為山水畫家的主要表現手段,五代董源、宋代范寬、李唐等留下的真跡,無不是積墨法的傑作。特別是元代以後,黃公望、王蒙的作品中,墨的層次愈見豐富、深厚。清代的龔賢又把積墨方法發展運用到新的高度。至近代黃賓虹先生,在積墨上用盡一生功夫,集積墨之大成,達到了「渾厚華滋」的爐火純青的境界。「積墨」是山水畫家的看家本領,不會積墨,難作山水,「積墨」也可以說是學習山水畫的一道關口。

吳大愷四尺豎幅山水畫作品《秋空山霽含煙雨》

有的山水畫家只對畫加了幾道墨之後,就不敢再動,所謂見好就收,捨棄了「寧可壞畫,不要平常」的追求,結果四平八穩,不痛不癢。何以如此?因為多積下去確有難處,積不好反而不可收拾,畫面會很難看,容易出現「板」、「亂」、「臟」、「死」等弊病,費力不討好。所以有的人為了保留幾筆清淡滋潤的墨味,以輕描淡寫草草了事。豈不知即使清淡透明的畫,也非一揮而就,也需積染遞加,形成淡而不薄、輕而不浮的佳境。積墨雖難也有規律,其要點有三:

1、第一遍干定之後,再遞加第二遍,否則兩遍滲化一起,不但不覺深厚,反而臃腫浮漲。

2、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補充、交錯,不是第一遍的重複與描畫複線,加的結果是多種筆法的交匯統一,「錯綜而複雜」猶如印刷之套網紋。

3、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極強的整體觀念,當疏則疏,當密則密;當重則重,當輕則輕;當強則強,當弱則弱。不可心中無數而亂用筆墨,而是愈加到後來,愈要有整體感。大膽落墨,小心收拾,抓好畫面的黑、白、灰關係。積墨時畫面的中間調子最複雜、最重要,也是使畫面呈整體感的關鍵。

吳大愷四尺橫幅山水畫作品《山居清幽圖》

二、破墨法

破墨法,是在前一筆不太干時,趁勢再補上另一筆,使其融合滲化,合二為一,渾然一體,產生鮮活生動、和諧滋潤的效果。破墨往往和積墨穿插使用,只有積墨,易厚而不潤活;只有破墨,易活而不厚實。破墨的用法在於掌握乾濕的程度,過濕時加上去容易滲化太快太多,出現臃腫無骨之感,成為浮煙脹墨。過干時加上去,不能滲化,枯燥死墨一片。乾濕程度是破墨的火候關鍵,實踐多了,自有體會。

吳大愷四尺豎幅山水畫作品《蒼松古寨晚秋風》

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經驗,黃賓虹先生說「畫案之上,一缽水,一硯墨,兩者互用,即為墨法。」又說「古人墨法,妙於用水。」所以墨法離不開水的運用。用墨之法,實際上是墨與水同時調和與使用而變化出來的。

三、潑墨法

中國畫的精神是筆墨,因此,離開了筆與墨就不能稱為中國畫。潑墨畫不是棄筆而潑,是指大手筆揮灑淋漓之勢。潑墨畫是在中國畫特定的宣紙和水墨的相互作用下產生的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潑墨技法是利用水墨在生宣紙上自然流淌滲化的性能,形成畫面的大結構,再用筆調整、補充成完整的作品。

青綠山水畫小品 吳大愷斗方山水畫作品《秋江清曉》

潑墨山水畫是以墨為主,以筆為輔的表現手法,雖然這種畫法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往往需要根據墨落宣紙後的既成效果,靈活調整畫面,引導和控制水墨的變化和動向,從無形到有形、寫形到傳神,最後收拾加工整理而成。

1、落墨大膽果斷,先大筆重墨潑出山石近景的陰面,筆含水、含墨要多,水墨淋漓,一揮而就。當筆中的水份被宣紙吸掉大部分之後,順勢用干筆濃墨皴擦出山石的陽面結構,線條要幹練,幾筆到位。

2、接下來用淡墨潑灑出遠山的大體型,注意淡墨與濃墨的結合,讓濃淡墨相互衝撞、滲合,化為一體,併產生自然的層次變化。

3、引導控制水墨的變化,淡墨皴擦出遠山的陽面,讓畫面服從整體,最後點畫出樹木、房屋、小船等豐富畫面,收拾整理而成。

趙洪霞最新力作八尺山水畫作品《江山攬勝》

以上便是易從網對於常見的山水畫用墨技法詳解,更多關於書畫知識,欣賞名家字畫請持續關注後續更新!


推薦閱讀:

中國山水畫小史
客廳掛山水畫,客廳掛什麼山水畫?
學國畫入門:花鳥山水畫的簡介
以此山水一程,換一種懂得,換一段相憶
徐一軒《怎樣畫淺絳山水》

TAG:山水畫 | 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