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傢具之種類--坐具類
06-04
中國傢具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從出土的實物來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木質傢具就已出現。然而,明清傢具在中國傢具史上的地位,可謂特別,一如皇冠上的明珠,幾百年來始終散發著耀眼的光輝。傳世的明清傢具,尤其是坐具和卧具,其傳世的過程也是使用的過程。收藏界一般將傢具分為廳堂傢具、書齋傢具與卧房傢具。其中,藝術價值相對較高的當數廳堂傢具,因為這是古人裝點門面的擺設,理所當然要更加講究;其次是書齋傢具,由於讀書人的參與,使它的文化氣息十分濃厚,藝術價值也就相對更高。除上述三類外,還有一類,那就是古時大戶人家小姐用的「閨房傢具」。這些家具有的很有藝術價值,比如「貴妃榻」、「香幾」、「琴桌」等。其實,明清傢具的種類劃分,目前尚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我們認為,根據傢具的特點,以其功能作為劃分標準,也許是較為貼切的。基於此,我們把明清傢具分為四大類,即坐具類、卧具類、置物類和裝飾類。坐具類:安如泰山坐具傢具主要指椅凳部分,包括杌凳、坐墩、長凳、椅和寶座。其中,椅具又可分為交椅、圈椅、官帽椅、靠背椅、玫瑰椅等。交椅的原型為漢末由北方傳入的胡床。形製為前後兩腿交叉,交接點作軸,上橫樑穿繩代面;於前腿上截即坐面后角上安裝弧形拷栳圈;正中有背板支撐,人坐其上可以後靠。在室內陳設中等級較高。交椅的特點:一是體輕,二是腿部交叉可摺疊、便攜。因此,交椅不僅陳設室內,外出時亦可攜帶。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人員和富戶人家外出巡遊、狩獵時多有攜帶交椅者。如明《宣宗行樂圖》中,就繪有交椅掛在馬首上的情景。由於交椅十分適合人體休息需要,故而歷經千餘年,形式結構一直沒有明顯變化。交椅的形狀很多。圓背交椅是其最基本的形制,也是最高等級的形制;直背交椅有點像躺椅,多作休息用。還有一種就是沒有扶手、光有靠背的交椅,也是作休息用的,等級相對來說比較低。圈椅俗名羅圈椅,是由交椅演變而來的。交椅的椅圈自搭腦部位伸向兩側,然後又向前順勢而下,於盡端形成扶手。人坐其上,兩手、兩肘、兩臂一併得到支撐,感覺很舒適,頗受人們喜愛,因而逐漸發展為專在室內使用的坐椅。圈椅在廳堂陳設及使用中大多成對,單獨使用的並不多見。圈椅的椅圈多用弧形圓材攢接,搭腦處稍粗,自搭腦向兩端漸次收細。為便於與椅圈形成和諧的效果,這類椅子的下部腿足和面上立柱多採用光素圓材,只在正面牙板的正中和背板的正中點綴一組浮淺簡單的花紋。圈椅的座面多用絲繩或藤皮編織,也有硬心的,其靠背板多呈「S」狀或者「C」狀。圈椅結構簡單,集結實、舒適、美觀於一身。兩千年來,在人類設計的所有椅具中,被古今中外的專家公認為設計第一的椅具,就是中國的圈椅。需要指出的是,圈椅在明代還有「太師椅」的別稱。這個別稱據說始於南宋初年,是從秦檜時興起的。因此,圈椅又是中國惟一一種以官銜命名的傢具。據史料記載,南宋有個叫吳淵的京官,為奉承當時任太師的秦檜,出主意在秦的交椅後背上加了一個木製荷葉形托首,以便其仰靠時頭部有所依靠,此椅故而稱作「太師椅」。至明時,這種交椅被美觀大方的圈椅所取代。從此,圈椅也有了一個別稱:太師椅。人們後來不再注重「太師椅」的初始狀態了,而是將硬木的、貴重的、能顯示人身份的椅子統稱為「太師椅」。由此可見,明代稱圈椅為「太師椅」,是對圈椅的美稱;清代將所有的扶手椅都稱為「太師椅」,不過是民間的俗稱而已。玫瑰椅實際上是南官帽椅的一種,宋代名畫中時有所見。明清時,這種椅子的使用也比較普遍。從玫瑰椅早期的形象來看,靠背和扶手是齊平的。自明代以後,就定型為靠背和扶手有落差了。玫瑰椅在所有的椅具中是最矮的一種,一般情況下,它的靠背高度不會高於窗檯,方便人們臨時坐一坐而不至擋光。玫瑰椅多用黃花梨或雞翅木製作,一般不用紫檀或紅木。玫瑰椅的名稱在北京匠師們的口語中流傳較廣,而南方則稱其為「文椅」。玫瑰椅的名稱目前還未見古書記載,只在《魯班經》一書中有「瑰子式椅」的條目。但這是否即今之謂玫瑰椅,還不能確定。綉墩為古代繪畫中所常見,大多是鼓形圓墩上覆蓋著錦繡的袱子。綉墩的作法是直接採用木板攢鼓的手法,做成兩端小、中間大的腰鼓形。兩端各雕有弦紋和象徵固定鼓皮的乳釘,因此又名「花鼓墩」。有的為了提攜方便,還在腰間兩側釘環,或在中間開出四個海棠式透孔。明代綉墩的特點是在形體上較清代稍大。進入清代,綉墩在造型上較明代略瘦略高,並從圓形中派生出海棠式、梅花式、六角式、八角式等多種形式。其材質除木製外,還有蒲草編織、竹藤編織的,以及瓷雕漆、彩漆製做的等。人們在生活中可根據不同季節,使用不同質地的坐墩。如蒲墩保溫性能好,越坐越暖,故多在冬季使用;藤墩透氣性能好,散熱快,故多用於夏季,以達通風涼爽之目的。根據季節的不同,人們在坐墩上再輔以不同的軟墊和綉著精美花紋的坐套,二者合在一起,才是名副其實的綉墩。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