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我們這輩人打小就接受了這樣一種教育,在舊上海租界的公園門口有「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辱華告示。但一直沒有看到這樣告示的原版照片。收集了許多從19世紀末至1940年代上海的老照片,其中包括了三張這類告示的照片。 這些刻在公園門口的入園規則是公共租界當局工部局頒發的,大約在1917-1918年間,簽署人均為N. O. Liddell。據查利德爾原為工部局秘書,1919年2月20日接任工部局總辦。

Hongkew Park(虹口公園)入園規則。

Public and ReservePark(黃浦公園)入園規則。

Jessfield Park(中山公園)入園規則。

入園規則譯文:

1.本公園只對外國人開放,

2.本公園只在白天及傍晚對外開放,

3.穿著不整不得入園,

4.馬匹、小馬、車輛及自行車不得入園,

5.狗不得入園,

6.嚴禁掏鳥窩、採摘花朵或其它損毀灌木、植物以及草地的行為,照看孩子的參觀者或其它人士請設法避免這種損害的發生,

7.嚴禁射擊、划船、揚帆駕船、點火以及洗澡。

8.嚴禁開展板球、網球、高爾夫球、足球、曲棍球等體育活動。

9.違反上述規則的人將受到起訴。

因此,第一條和第五條就構成了所謂的「華人與狗不得入內」(Dogs and Chinese Not Admitted),實際上這樣的標示是並不存在的,是一種歷史的誤傳。以此推理,不知有些普通人不得隨意進入的賓館或花園是否也構成了「普通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嫌疑?因為那些地方未經允許帶條狗進去也是不可能的,不信?您可以試試。

這裡有一篇討論租界時代「上海外國人管理的公園」的英文論文「Foreign-administered Parks in Shanghai: Visual and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of New Forms of Public Open Spaces」,作者為多蘿西·利哈爾(Dorothée Rihal),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鏈接地址為:

http://www.virtualshanghai.net/Article.php?ID=59

-------------------------------------------------------

註解:

根據利德爾家族的家譜:諾曼·奧斯瓦爾德·利德爾(Norman Oswald Liddell)1886年生於上海,妻子為弗洛倫斯。生有一個兒子麥爾康·利德爾。

他的父親查理斯·奧斯瓦爾德·利德爾爵士(Sir. Charles Oswald Liddell),1851年生於愛丁堡,1880年在上海的英國聖公會教堂與伊麗莎白·凱特結婚,共生有八個孩子。諾曼·奧斯瓦爾德·利德爾是他們的第三個孩子。

譯註:英國聖公會教堂即上海聖三一教堂,位於九江路219號。

Sir. Charles Oswald Liddell b.1851 Edinburgh, married Elizabeth Kate Birt b. 1861 Romsey, in 1880 at the Anglican Cathedral in Shanghai, China. BoughtShirenewton Hallc1901. They had eight children.

Norman Oswald Liddell b.1886 Shanghai, married Florence. They had a son Malcom Liddell who married Brandy ?

----------------------------------------------------

一些上海公園的老照片:

黃浦公園大門,1872年。

Public and ReservePark(黃浦公園),1880年。

顧家宅公園(法國公園,現在的復興公園),1925年。。

顧家宅公園(法國公園,現在的復興公園),1930-1940年代。

譯註:復興公園是上海開闢最早的公園之一。八十多年前這裡原是一片肥沃的良田,居住著勤勞、貧窮的農民。當時有個姓顧的人家擁有十多畝土地,便在此建造了一個私人小花園,人們稱之為「顧家宅花園」,這便是復興公園最初的雛形。1909年6月建成, 同年7月開放, 定名顧家宅公園,當時僅限法國僑民出入,故俗稱「法國公園」 ;1944年改名為大興公園;1946年改名為復興公園。

Park Ravinel(蘭維納公園,現在的襄陽公園),1939年。

背景左上角為俄羅斯東正教堂 - 聖母大教堂。

譯註:襄陽公園位於淮海中路襄陽南路口。佔地2.27萬平方米,原為江陰顏料鉅賈薛葆城的私產,內設薛家祠堂。1938年,法租界當局購置後,於1939年逐步改建為花園,1941年建成後專供法國兒童遊玩,一度曾有兒童公園之稱。後由於國人的抗議,被迫於1942年對外開放,定名為蘭維納公園,又稱杜美公園,1943年改名為泰山公園,1946年再一次改名為林森公園。1950年改名為襄陽公園。

虹口公園大門,1930年代。

魯迅公園,原稱虹口公園,位於上海東江灣路146號。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界外的北四川路底購得農田237.288畝,在此圈地籌建萬國商團打靶場,由英國園藝設計師,根據英國格拉斯哥體育公園模式,建成「虹口娛樂場」。1905年改建為虹口體育遊戲場和打靶場。1922年改名為「虹口公園」。

虹口公園開了上海乃至中國現代體育運動的風氣之先。作為大型綜合性體育公園,園內共有1個九孔高爾夫球場,75片草地網球場,8片硬地網球場,3片足球場,5片草地滾球場,還有曲棍球籃球、棒球、田徑等場地。根據工部局統計,民國24年(1935年),租界外僑總共才3.8萬人,而僅在虹口公園一處直接參加體育活動的就達86103人次,在虹口公園打高爾夫還要排隊。

1932年4月29日在這裡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虹口公園爆炸案。日軍在虹口公園舉行慶祝天皇誕生日的天長節大會。會間,韓國臨時政府派獨立黨黨員尹奉吉在主席台旁引爆炸彈,當場炸死日本上海派遣軍司令白川義則、居留團團長河端貞次等,日本公使重光葵、總領事村井等均被炸成重傷,極大地震動了日本侵略軍。至今園中還有尹豐吉義士的紀念亭。民國26年(1937年)八一三事變,公園部分建築遭破壞,工部局面對日本勢力的擴張,步步退縮,公園及靶場的建築物被日軍蠶食,到民國31年(1942年)9月,萬國商團解散,靶場及公園全部被日軍佔領作為軍用場地。1945年後改名為「中正公園」。1950年改回「虹口公園」。

1927年,魯迅從廣州搬來上海,居住在虹口公園附近的大陸新村,直至去世。魯迅生前一直來公園散步。1956年,魯迅的靈樞由萬國公墓遷此,並建魯迅紀念亭、魯迅紀念館等。1988年改名為「魯迅公園」。

公園經百年的歷史積累和不斷改造建設,不僅保留了英國公園的公布形式,保留了南大門、飲水器等歷史景觀和紫薇等百年大樹,而且揉和了中國造園藝術。

Jessfield Park(中山公園),1930年代。

中山公園,1930年代。

中山公園原稱兆豐花園(Jessfield Park)也稱極司非而花園,原是英國兆豐洋行大班、地產商霍格(H.Fogg)在上海西郊的私家花園,由極司非爾路通往靜安寺。霍格將花園北半部靠近蘇州河的部分賣給了美國聖公會,聖公會在那裡創辦了聖約翰書院,以後發展成聖約翰大學,也就是今天毗鄰中山公園的華東政法大學。

1914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將花園南半部改建為租界公園,定名為兆豐公園,實質卻屬於越界築路。公園當時佔地320畝,大門位於白利南路和愚園路路口。1943年日本佔領軍將租借交還汪偽政權,兆豐公園於是改名中山公園並沿用至今。

跑馬廳及周邊地區鳥瞰圖(現人民公園及人民廣場),1930年代。
推薦閱讀:

我想起了那時候夕陽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
蒂娜·莫多蒂(下篇)拍攝弗里達作畫、聶魯達為她寫詩的攝影師
中國歷史的見證 看看那些珍貴的老檔案及老照片
老照片: 中共五虎將

TAG:照片 | 老照片 | 華人 | 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