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真我
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上午,我們一起探討了「認識自我」,那個自我是個假我,小我,是我們過去我執和法執糾結成的一種幻相,並非是實在的我。佛教中以破掉自我為修行,小乘佛法破掉自我就是最高境界。大乘佛法不僅是破掉自我,還協助其他的我法二執來破掉自我。在佛陀的教法中有無數對真我的表述,在不同的語境下,為了更加清楚表述「真我」狀態,佛陀用了「佛性、自性、真我、真如、一真法界、如來藏、妙明真心、心」等等各種語言來表述,所說的就是「與佛無差別」的真我狀態。
佛言:「如來妙體即法身,清凈解脫同真諦。如日與光不相離,如來功德即涅槃。真我與佛無差別,一切有情所歸趣。生死涅槃等無二,其性不壞無造作。垢凈如如性不異,唯佛世尊獨能了。眾生悉有如來藏,三寶於是現世間。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一切眾生本清凈,三世如來同演說。」(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10卷)唐 般若譯)
眾生的一切顯現都是我們稱之為如來藏的自性所顯現的。就像一棵大樹,枝繁葉茂,它的樹枝樹葉豐富多彩,它的樹榦高大巍峨,它的樹根密布深邃,這是一個整體。這棵樹是一個整體。作為眾生來說,就是這棵樹上的一個樹枝。它認為自己是一個孤單的樹枝,生滅的樹葉就是它的財富、健康,它的一切。它一直嚮往著成為一棵大樹。我們對一個孤苦的樹枝解釋它就是大樹的過程,稱作生起次第。像今天上午,用種種的經論、種種的比喻給大家解釋,那個生滅的東西是一個幻相,是一個假相,是一個局部,並非是實相,並非是真我。當你認識到本我、真我,我們所說的如來藏和佛性的修法過程,我們稱作圓滿次第。佛教中也經常用法身、報身、化身來表述他們之間的關係。
例如我們說的一棵大樹,枝繁葉茂,長了無數的樹枝,每一個樹枝都是大樹的一部分。生長出來的每一個局部樹枝,我們稱為化身,樹榦部分,我們稱為報身,樹枝樹榦加樹根合起來統稱為法身。就像整個的大海我們稱為法身;大海的波瀾壯闊,浩瀚無邊,我們稱為報身;大海中此起彼伏的泡沫我們稱為化身。法身、報身、化身是圓融一體的,從不分割。當眾生執著在小泡沫是「自我」的時候,他的世界裡就有了生滅、苦難、殘缺。如果孤獨的一朵小浪花在迷惑中突然醒悟:哦,原來我融入大海,就擁有了大海的浩瀚無盡和波瀾壯闊。這一刻他就證悟了。浪花悟了就是融入大海,眾生悟了就叫見性成佛。法身、報身、化身,當下具足圓滿。千萬不要以為需要折騰一番才會成佛,不明自性,怎麼折騰也不會成佛。
我們說修行,修行就是修心,到底修哪個心呢?是我們的心臟嗎?不是,心的核心是妙明真心。我們的妙明真心就是法身,本來就是佛的狀態,所以你根本不需要去修。要修的是染污識的妄心,即我法二執,轉識成智。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的時候,在禪定中二十一天,為界外的法身大士講《華嚴經》。講完《華嚴經》之後,發現娑婆世界沒有人能聽得懂,所以他降低規格,在婆羅門的教法基礎上,提升為「苦集滅道」,之後又講方等時教法、般若識時教法,最後又講法華涅槃時教法。法華涅槃時的經典和最初《華嚴經》的高度是一樣的,這是佛陀觀察眾生根基,遵循道次第的教化。
阿含時講小乘教法,是以超越人天乘為目的。人天乘就是希望修現世福報和長生不老。人天乘有四個願望:常、樂、我、凈。稱作四顛倒見。二乘就是破掉人天乘「常樂我凈」的虛妄期待。
「常」,夢想長生不老。不可能,我們註定要死的。五十年後,咱們在座的都死乾淨了。「樂」,娑婆世界註定了苦難,沒有快樂可言,冬冷夏熱,全是苦。「我」,我們一直依戀的這個身體不是「我」。
我前段時間去一位居士的公司,公司邊上有座小廟,叫東鎮老爺廟。裡面破爛不堪,神龕上污垢髒亂,我說:「這些神明也是當地的護法,你打掃打掃,上上供。」我們用餅乾水果上供,也念佛念咒供養他。從殿堂出來的時候,低頭看見鋪在腳下台階上的石板寫滿了人名,一看是塊殘碑,功德芳名的殘碑。古人修建寺廟都會刻功德芳名,密密麻麻的名字。這些古人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希望能夠流芳千古,永恆青史,讓後人緬懷銘記。然而今天卻鋪在地上,讓大家腳踩走過。我對當地的村民說:「不能這樣對待先民啊,這是咱們的歷代祖先啊。古人修復古廟是為了保護這一方,留下名字是為了讓我們緬懷,讓我們去紀念他們的豐功偉業,現在我們用來墊路,用腳踩著祖先的名字不敬啊,趕緊起出來…」我們就用鐵鍬挖出來,抬到一邊,將來有機會砌到牆上,讓大家看到祖先的豐功偉績能夠去緬懷。出來後,我就一直思考這個問題,過去我建寺院的時候,為了勸導大家多發心捐錢,也說:捐錢多了給你刻個碑,即使一千年後你不在了,你孫子一看,這是我爺爺,他也很自豪啊。很多人被忽悠了,拿一百萬刻個單獨的碑,感覺很高興。其實這就是忽悠人,刻上碑有什麼用呢?大家想有用嗎?很多人刻個碑是希望得到永生,我不希望死,如果我死了,我名字在也行啊!你想想,到時你名字還在嗎?就像我們前世,可能建了廟做了功德,但是哪個碑上是我們的名字,大家還能對的上號嗎?面對生死流轉,虛名假位根本就沒有用。我們一死沒有什麼東西可代表我們的,就是能代表我們的也沒有用。你買上很多房子,建好多豪宅,只要你一死,他們就會把你抬出來,不可能讓你在裡面待著。所以,沒有永恆的東西。
只要你不是為成佛所做的一切,都沒有實際作用。在人天乘的時候我們教導別人,既然你做人,你要做出一番事業來,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這都是些託辭。人天乘的善惡業區別是,你利益別人就是善業,傷害別人就是惡業。到了二乘,修行到了解脫乘的時候,為成佛為解脫而做的就是善業,為輪迴而做的就是惡業。即使你去幫助天下人,即使你去做慈善,即使你去捐款,即使你去放生,只要不成佛,你就是惡業。在輪迴中,只有惡業,沒有善業。所以,在解脫道中明確告訴我們,沒有一個真實所謂「我」的存在,就是指小「我」。打破小我的概念,老想這個小我永生,給他照個像,給他立個碑,給他建個牌坊,讓他永生長存,沒用。就像我們前生做的那些事,哪個是我們?根本對不上號,所以在人天乘中,找不到一個真實的「我」。
「凈」,只要你在輪迴中沒有清凈可言。只要不成佛,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那我多做點善事,未來福報大!」你未來福報越大,可能造業越多,造業多,再次輪迴的時候就墮落下去了。高低高前進,輪迴式來生。上去了下來,下來了上去,只要在輪迴中,沒有善業,不可能得到清凈。所以,二乘破掉人天乘的「常樂我凈」,成為四顛倒見。
當我們進一步起修的時候,我們要找到真實修證的核心所在,到底是修什麼?只要還抱著「常樂我凈」四顛倒見的時候,世間人往往就是在修身體。例如:我眼神不好,聽力差,學佛後眼神好了。其實再好也終歸是個死人。修行不是把你眼神修好了,把你耳朵修的更敏銳了,也不是增壽個十歲八歲,長壽個一百歲也沒有用。不是修這個,要超越,不在身體上用功夫。
我們初級修行往往是在身體上用功夫,要麼保養身體,要麼折騰身體。人天乘的人是保養身體,天天琢磨化哪個妝好,吃什麼能保健,怎麼能補血補氣。二乘往往又陷在一個誤區里,沒事就折騰身體,每天多吃些苦,少吃頓飯,拜多少拜,坐幾柱香,好像感覺讓身體很難過,很痛苦,才對得起誰似的。這都是深度誤解,因為身體永遠不會成佛。成佛的不是身體,身體註定了是個生滅的四大假合。就像樹葉不會成為大樹,樹葉是註定生生滅滅的,很快會脫落。我們的業報之身也是生生滅滅的。所以,修行不是修身體,是修心。
修心第一步是修知見,第二步是修正覺。修心也可以理解為修感覺,把過去的錯覺修到正覺上就是成佛。錯覺認為小我是我,我要讓小我變得強大,讓他有榮譽,讓他受人恭敬,讓他受人讚美,這是人天乘。二乘就開始折騰他,也是顛倒。要透過生生滅滅的假相進入到實相的形態,讓實相的智能顯現,而實相的智能顯現就是正覺。過去的一直是一種錯覺,自認為在輪迴中生生滅滅。而正覺是不生不滅的,錯覺是生生滅滅。把錯覺修到正覺上就是修心。有人問,修行就是修感覺,這是不是太單了!?
感就是第七意識末那識,我法二執稱為感性。佛就是覺的意思,覺悟的聖者,叫佛。讓我們的感性生起覺性來,就是成佛。讓我們的感性和佛性合二為一,完全的融合,就是成佛。什麼是覺?覺就是感覺,能感的就是我們佛性的能量。讓他產生正知正見,產生正覺。對於我們實相的真我,佛性,我們有時候也稱為如來藏。經典中是如何來表述真我(如來藏)的呢?我們來看一下。
《六祖壇經》: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實相:空分(中觀,般若);顯分(如來藏、自性);明分(瑜伽,轉識成智)。
六祖惠能大師是禪宗祖師,達摩祖師把佛陀的心法帶到中土,依次相傳,傳給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弘忍大師在黃梅傳播教法,開東山法門。惠能大師是嶺南人,就是現在的廣東一帶,偶爾聽別人誦念《金剛經》,觸動了他內心中的靈感。於是專程去投奔五祖請教,不辭辛苦,步行一個多月到達五祖的寺院黃梅。一見五祖,五祖就問他:「你是哪裡人啊?來干這什麼?」當時惠能還沒有出家,他說:「弟子是嶺南新洲百姓,來此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他說話很直接。五祖問他來做什麼,他就說我是來成佛的,別的我不要。後來六祖快速證悟了佛陀的心法,悟道成佛,和他目標精確有關係,我們仔細想,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學佛?很多人的學佛往往都帶著人天乘的思想。當然,初級學佛無論帶著什麼思想都是合理的,只是我們必須要提升。為什麼來學佛呢?身體不好,聽說學佛後身體好,身體再好也註定死亡;生意不好,聽說佛陀有智慧,讓佛陀保佑生意好點,再好你將來一分也帶不走;夫妻不和,來學佛把關係搞好些,再合也得離散。如果不是為成佛而學佛的話,都是很可惜的。遇到佛陀的教法了就是要成佛。要樹立一個單一的目標,不要太複雜。單一的目標:我為成佛而學佛。六祖就是下的這麼一個訂單,我為成佛而學佛,所以六祖快速成佛。六祖是直接成佛,即身成佛。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六祖雖即身成佛,仍示現為祖師身弘法,免得教法混亂,但他的證量與佛完全等齊。這是佛陀授記的。
六祖學佛很簡單,就是為成佛而學佛的。五祖單獨給他講《金剛經》,完全徹悟,徹悟之後,寫的這一段偈子,就是向五祖彙報自己的悟道心得。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什麼是一切萬法呢?就是一切現象和事物,不離自性。自性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也稱為本來面目。一切現象沒離開本來面目,就像大海中的浪花,從來沒有離開過大海。任何一個樹枝都沒有離開這棵大樹。我們生生滅滅的假相從來沒有離開過佛性,只是忘失了佛性。
一切萬法,這個法是指現象事物,一切現象事物從來沒有離開過佛性。佛性就是能量源。不同的宗教對它有不同的表述。其他的教法雖然未悟達佛陀的高度,但是方向卻很接近。比如道家講「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意思。萬物是由無極的狀態而生的,佛教中講空生萬有,基督教講到聖靈聖父聖子也是這個涵義。《道德經》講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這種表述類似《心經》中講到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用了空和有,老子《道德經》中講無和有,兩者同出而異名,都是同一個源頭而顯現。天體物理學講到,宇宙是怎麼產生的呢?是在一個空無的狀態下產生裂變,裂變之後向外擴張形成了空間,先後順序形成了時間,於是宇宙產生了。和我們所說的佛性顯化萬有,同一道理,是空產生萬有。
萬物是同一源頭而顯現,眾生也是同一源頭而顯現。我們的一切天地萬物也都是同一源頭而顯現。在同一源頭這裡眾生是一體的。無數浪花看著很多,但在大海這裡是同一本體的;無數的樹枝枝繁葉茂,但是在樹根這裡是同一體的。菩薩悟達了這種同體,而真實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很多人認為菩薩對眾生那麼好,是他道德好。和道德沒有關係。他是真實證悟的境界,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一切眾生共一悲仰。這個境界是真實悟出來的,證出來的,不是靠道德約束出來的。在人天乘是靠道德約束,好像這樣做道德,那樣做不道德,用道德來約束。這個道德其實是個名,是個虛名。為道德而做是個虛名,它仍然是個幻相,生滅的,輪迴的。菩薩不是靠道德約束,而是一種本能,他就是應該這麼做。就像左手和右手,左手被門擠住了,右手毫不猶豫的會救它,不是說我救它就有道德,我不救它就沒有道德。菩薩能夠了知眾生之疾苦,就是因為他真實證得了與眾生的同體。所以,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自性上我們與天地萬物都是同一體性的。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六祖繼續向五祖彙報說,原來我的自性本來就是清凈的,從來沒有染污。生生滅滅的染污現象只是一個假相,並非實相。就像浩瀚的大海沒有什麼染污不染污,百川入海,同一海味。「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原來我的自性從來就不生生滅滅的,就像大海從來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的自性中本自具足一切。就像我們所學的教法,普通人學習佛法以為是從外面向里學,我看多少經,持多少咒,念多少佛。從外面積聚多少功德,這是誤解。從外面所積聚的叫造作,沒有功德。就像達摩祖師來到中土,首先梁武帝把他迎請到宮廷。梁武帝問他:「大師,我建了那麼多寺院,度了那麼多僧眾,你說我的功德有多大啊?」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為什麼沒有功德呢?只要不是從你心性中顯發出來的覺醒意識,就沒有功德。其他的只能是福德,你做了多少好事是福德。下一輩子有福,但是和你成佛仍然不相關。成佛的智慧是從內向外顯發的覺醒意識。
農村有個手動壓井,倒點引水進去,再壓,不夠的時候再倒點水進去,再壓,慢慢那裡面的水就出來了,源源不絕。我們現在在這裡聽課,誦經,念佛,拜佛都是向裡面加引水。從外面往裡添,不是目的,是方法,只是個引子,是為了引發內在的智慧向外顯現。內在的智慧向外顯發的時候才和成佛真正相關。這個叫功德,顯發多少就有多少功德。外面向裡面倒,只是結善緣。如果不能從你內心中顯發出智慧,加多少也成不了佛。成佛不是從外面加進來的,是從裡面向外顯現來的。既然是顯現,那他得有才能顯現,而我們的自性本自具足世間天地萬物的一切信息、一切資源,都在我們的心性中全體存在的。因為存在,所以具足。
現代心理學認為,我們的大腦還有很多地方是未開發的。其實並不是他未開發,是他把古往今來所有的歷史融攝其中。任何一粒微塵中都包涵著天地萬物的所有信息。同樣,古往今來,從遠古歷史到今天,所有的信息在我們同一腦海中都有。只要你能調出來,所有人的信息在你這裡能自然顯現。我們把這個能量稱作「如來悉知悉見」。在如來那裡是悉知悉見一切眾生,在我們這裡也是悉知悉見一切眾生。只是誤認為自己不知道,把這個能量給掩埋了,使它隱而不現。所以,信息就隱藏了,其實它是完全具足的。
任何一粒微塵中都包涵了法界的一切信息,所以這叫「一粒微塵含攝三千大千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我們的自性本自具足一切能量,具足所有佛陀的智慧以及成佛的功德。我們成佛的功德不需要你向外面累積多少你才能成佛,而是你顯發多少你就能成佛。不是你再去聚集多少,造作多少。你自然本具佛陀的一切功德和智慧。這叫「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我的自性從來就沒有動搖過。如同一棵大樹,秋風掃落葉,春來新芽生,樹葉生滅搖擺,樹根卻沒有動搖。同樣看大海波瀾起伏,潮起潮落,總體看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動搖不動搖的,就是如如不動。我們的自性好比這大海,好比大樹。他沒有什麼動搖不動搖,也沒有輪迴,也沒有生滅。生滅的是幻相,是幻覺,是小我自我的糾結,在如來藏來說,在佛性來說,它如如不動,從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雖然它如如不動,卻生機盎然。就像大樹到了春天的時候,就會長出無數的樹葉來,色彩繽紛,綠意盎然。它這種能量我們稱為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它能顯現一切現象。佛性是空性光明的,但它能顯現萬物。能顯現萬物的能量我們稱為如來藏。我們總結「本自清凈;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涵蓋起來就是我們要表達的實相的狀態。實相的狀態是什麼狀態呢?第一,它是空性的,般若空性。第二,它是光明的。第三,它能生萬法,是顯現的,能夠顯現萬物。
專門研究實相的某一種特性,就出現了幾種學派體系。研究空性多的是中觀般若系,像華嚴宗、天台宗、三論宗都是研究實相的空性為主。研究實相的光明性稱為瑜伽系,以禪宗,唯識宗,密宗,律宗為主。佛的境界是光明,但在眾生的境界卻充斥著煩惱陰暗。在同一法界體性中,兩個人不一樣的心態,就呈現不同的感受。在此刻同樣的這個佛堂里,一種心態是聽聞佛法欣喜萬分,另一種心態是簡直是折磨,快結束吧。在同一個體性中,佛陀所感受的這個世界是完全的佛國凈土,而我眾生所感受的這個世界就是五濁惡世。
悟道不是讓你改變世界,這世界不需要你去改變。本來就是從佛性中顯現的,沒有任何的問題,是我們的感覺出了問題,我們把感覺調整到正覺上,當下的一切就是圓滿的狀態。這就是大圓滿的修法,大方廣、禪宗心地法門,也是如此。因此,對佛來說是光明的,對眾生來說是煩惱的。佛用智來感悟,就是實報莊嚴,殊勝光明。眾生用識來感受,就是煩惱苦難,輪迴業報。因此,眾生需要轉識成智。禪宗,唯識宗,密宗,律宗,都有轉識成智的修法,轉煩惱成菩提,轉眾生的分別執著為佛的慈悲覺受。
實相還具有顯現的能量,研究實相的顯性為如來藏系。雖然實相空性卻顯現萬有。尤其是禪宗的心地法門,密宗的大准提修法,以及華嚴宗的大方廣修法。這些修法都是體悟顯現的。如來藏的顯性,你想顯現什麼他就營造什麼。這個世界就是根據眾生的需求在顯現,如來藏顯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誰都有自己顯現的能量。一切都是根據心的變化而顯現,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就如此刻太陽在天空普照萬物,房間窗戶的玻璃好比我們的第七意識,第七意識為玻璃(我執),玻璃(我執)上有個什麼,在你的化現投射境界里就有什麼。陽光好比我們的佛性如來藏,玻璃好比代表我們的「我執」,投射顯現的影像好比我們的萬物世界。生命中的一切現象都是佛性一體不二的顯現。我們現在顯現的一切,不論是五濁惡世的境界,還是光明莊嚴的境界,它的能量源都是來自於佛性。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就如同如來藏按照我們所下的訂單,我們想要什麼,如來藏就給我們顯現什麼。這種感受是根據眾生的認識不同而感受不同。所以叫,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的心決定了你要顯現什麼現象,你的認識決定了你的感受是苦是樂。佛性的力量在佛那裡並未增加什麼,在眾生這裡也從未減少過什麼。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五祖知道六祖完全悟達了本心的概念,知道是如何顯現,如何變現。它的本有狀態也完全證悟。這個本心就是自性,我們的分別心是妄心。「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不識本心,學習佛法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埋頭研究世間的生滅法只會造作繼續輪迴的種子。你如果認識到了自己的佛性自己的本心,這時候你就是丈夫、天人師、佛。
「丈夫」就是大丈夫,偉人,聖人。「天人師」,就是堪為人天師範,可受人天供養。「佛」,證得佛之知見就是化身佛,證得佛之覺受就是報身佛,證得佛之不二就是法身佛。對於眾生來說,如何來證得了化身呢?就是你深信深知你和一切來自佛性,天地萬物都是同一佛性的顯現。你相信有佛性,你是從佛性顯現,只要你認識到這個就是證化身。你現在感覺世界不圓滿,你不需要改變外在的任何現象和事物,只需改變自己的感受,感受當下具足的光明,當下具足的解脫,當下是圓滿完美的一切,感受到它,把你的錯覺調整到正覺上。當下就證得了實報莊嚴身,就是報身。而法身本來就是那樣,不需要證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法身、報身、化身。
證悟後有什麼特徵呢?如果具足三種感覺,就是正確的。
第一,喜悅。你生命中的所有萬法,一切現象都讓你充滿了喜悅。在佛教中稱為法喜,禪悅。我們用喜悅來表述便於大家理解,他是充滿了喜悅的。如果你做的這件事一點不包涵喜悅,那和成佛沒有任何關係的。和成佛有關的一切,一定是充滿了喜悅。
第二,慈悲。慈悲就是你對眾生真實的充滿愛心,乃至對你身邊的一切萬物,桌椅板凳、草木岩石都充滿了柔情蜜意。你不會為了對一個人好,而傷害別的人,開門的時候你不會一腳踹開。一個真正悟道的心,他會愛天地間的一切,愛所有的人,愛所有的生命,愛所有的一切萬物,把一切情與無情同等看作佛的化身,帶著感恩和慈悲去體悟。他是慈悲的,他不會恨任何人,不會傷害任何人,不會輕慢任何人。如果在生命中你不慈悲就和成佛不相應,和成佛相應必然慈悲。像凈土的根本經典《觀無量壽經》明確講到:「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佛就是以大慈悲心為體,所謂的佛心就是大慈悲,就是博愛。只要是往成佛之路遞進的修行,一定是充滿慈悲的。
第三,高尚。崇高的,光明的。當心安住在「我要成佛」,我是要成佛的人,這時候他所做的一切都充滿了高尚,不管他行為是什麼,只要他心中想著「我是一個要成佛的人」,他的行為和心性中就具足了高尚。不管他現在從事什麼職業,做什麼工作,只要他說我是一個要成佛的人,他的行為中就具足了高尚,他不是低級趣味的,他是絕對高尚的。
喜悅、慈悲、高尚,三者缺一不可。這三種覺受在我們內心中生起的時候,我們的行住坐卧統統是無上密意,統統是修行,統統是戒定慧,六度四攝,菩薩萬行,八萬四千種功德都在此刻的心性中湧現。缺乏這三種心性中的任何一種都是殘缺的,不圓融的。這是我們要培養和保持的一種心態。喜悅、慈悲、高尚,生起了就是覺受輕安,不再退失就是三昧境界。
現在我們了知了實相中,具足「空顯明」三種基本特質。其實實相的特質還有很多,廣說無盡,究竟為空。為了方便理解,我們沿用這三種特質來表述我們的佛性,我們的本來面目。他是空分、顯分、和明分。空分在佛教中大部分用中觀見和般若來表述。中觀就是龍樹菩薩的中觀見,般若是六百三十卷的大般若經。像《心經》《金剛經》就是般若系的。顯分,如來藏和自性就是禪宗和密宗經常體悟的,以及凈土宗都是修如來藏法。明分是他本自光明,我們忘了他的光明,要體悟他的光明就是大瑜伽修法,是轉識成智的修法。密宗禪宗中也都有這種修法,轉換感受。
修行就是為了證得實相。而實相此時此刻和我們一直同在,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我們只是忽略了實相的存在。我們說實相空性,空性狀態是什麼呢?無常就是空性的粗相。我們了知萬事的無常生滅,了知這一個我們就了知了空性的粗相。進一步去深化就能感悟到空性的狀態。
顯發萬物。我們想要什麼,我們的世界裡就會顯現什麼。這個顯現我們在上幾次的課中講過,想生病的人他就生病了,想倒霉的人他就倒霉了,想陞官的人他就升了,想發財的人他就發了,想著想著那事就來了。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想著想著它就產生了。顯分,我們也稱作給如來藏下個訂單,你到底想要什麼,明確你的想法,它就顯現什麼,這個就是顯分。
我們現在的顯現都是光明的,為什麼是光明的呢?因為我們了知佛性是光明的,而佛性顯現的一切都是光明的。就像松樹長出來的樹枝一定是松枝,同樣佛性是光明的,他所顯現的一切萬物也一定是光明的。我們不必懷疑佛性顯現的光明,天地萬物是佛性顯現的,所以它一定也是光明的。我們沒有感覺到他的光明,是因為我們掉到了一個妄想執著的錯覺中。你不需要改變這個世界的任何事物,你只需要改變感覺。實報莊嚴的境界當下顯現,它是可以現證光明的。
為什麼說我們此時此刻的當下就具足圓滿光明呢?祖師用五種方式來證明當下的光明。
第一,它本來光明,所以,不需要證明,它也是具足光明的。
第二,佛說它是光明的。佛在很多經典中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光明的,是大圓滿的世界,從未殘缺過,是眾生因為妄想執著而殘缺。所以,佛悟道的第一句話是:「奇哉奇哉,原來眾生皆具如來的智慧德相,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原來眾生都具有佛的光明境界,卻因為妄想執著而沒感受到佛的光明。在《維摩詰所說經》中,佛陀高坐說法。佛陀的一個弟子就想:「佛陀經常說其他佛國清凈莊嚴,而我們的國土卻是五濁惡世。難道我們的佛不如他們的佛修的好?」這時候有位天王,有他心通,趕緊說:「尊者千萬不要這樣想啊!你覺得是五濁惡世,我覺得這個世界和我的天國宮殿沒有什麼區別。」這時佛陀微笑,用腳趾抓地,加持大家看到佛陀境界里的世界,果然清凈光明。佛雖然和我們坐在同一個房間里,在佛的境界里這個處所完全是一個美輪美奐的凈土,佛的世界。而我們坐在這裡就感覺是磚混結構的房子,寒冷刺骨。同樣的地方因眾生的覺悟不一樣,他的感受就不一樣。因此,佛陀在經典中告訴我們,此刻的這個世界就是完美世界,光明的。
第三,祖師現證它是光明的。無數的祖師開悟之後明確告訴我們世界是光明的。祖師開悟之後,人們問開悟後的境界是什麼啊?祖師就說:雲在青天水在瓶,飢來吃飯困來眠。方信禪師道:「滿目青山無寸樹,極目綠水絕波瀾。光明洞耀,照徹十方,臂如千日,放大光明。」憨山大師開悟後說:今日方知,鼻孔朝下。
我們來看到底是什麼意思啊?開悟後的境界是雲在青天水在瓶,原來雲就是在天上的,水就是在瓶子里的,水就是在杯子里的,就是這樣的。我們過去總感覺「不該這樣」,開悟後的境界體悟到了之後「就是這樣」。因此,並不是改變這個世界怎麼去成佛,而是改變了對這個世界的感受,佛的境界就顯現到了我們的面前。佛的境界是什麼呢?就像我們一樣,只要不去攻擊、謾罵、不去煩惱、安住於當下,不要悔恨過去的那些事,別去擔憂未來的事,安住於當下的境界就具足了解脫相。解脫相和完全解脫高度不一樣。但你此時此刻的當下就具足了圓滿的解脫相,穩住它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祖師開悟之後告訴我們世界是光明的,無論是大圓滿的祖師,還是大方廣的祖師,心地法門的祖師,都是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光明圓滿的,從未殘缺過,我們一直誤認為它殘缺。
第四,我們可以現證它是光明的。佛陀的教導是可以現證的。很多人的修行都寄希望於未來,現在好好念佛,死了好去極樂世界。普通人都有這種想法。你仔細想,難道佛法只有死了之後才有用嗎?死之前呢?事實上,佛陀的教法是隨時隨地可令我們獲得解脫的。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是可以現證的,解脫是可以現證的,成佛是可以現證的。就在我們的今生,就可以證得。
很多居士誤認為佛法在死了之後才有用,就陷在很糾結的旋渦中。這個世界真是煩惱,我也天天念佛,死又死不了,能不能讓我快點去極樂世界啊!其實忽略了一點,佛陀所告訴我們的極樂世界是可以現證的。我們對照《阿彌陀經》、《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經》,尤其是《觀無量壽經》的十六種觀法中前十三觀,就是讓我們現證極樂世界的,就是讓我們現證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狀態。並不僅僅是讓我們死了之後才去極樂世界,而是現在你就可以感受極樂世界。當然,我們發願在這個身體示滅之後,我們的神識歸於彌陀性海,安住於極樂世界,享受實報莊嚴。但也可以現在就開始感受極樂世界的美好。佛法是可以現證的,這種現證的修法有很多種,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以及實相念佛都可以現證,人人都可以現證。不需要你死了之後佛法才起作用,此時此刻的當下就可以獲得解脫境界,只要你去調整你的覺受。是可以現證的。
第五,因為光明,所以光明。因為如來藏是光明的,所以如來藏所顯現的一切也是光明的。如一棵樹本來就是個松樹,長出來的枝子一定是松枝。此時此刻的一切都是自性顯現的,自性就是佛性。所以,我們的自性是光明的,顯現也就是光明的。之所以沒感覺光明,是我們的感覺出錯了。調整回去就是光明。當你覺受到了它的光明就是證得了三昧境界,就是大圓滿,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我們無論用什麼辭彙去表述它,就是那種美好的正常覺受。
我們所說的法、報、化三身,在修證中會有幾個特點。對於化身的境界我們都能看到了,我們用「現量」來看。什麼是現量呢?這就是桌子,這就是爐子,這是出家人,這是在家人,能見聞覺知的就是現量。量是量化、表述、標準。我們能親眼看到的,這裡有房間,有佛像,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對於化身的境界我們現量就可以看到。但對於報身的境界要用「比量」,什麼是比量呢?就是你看不到它,但是通過你所看到的東西可以去推測想到的。能想到的就是比量,比如你看見一個和尚,和尚一定得有個廟,那麼遠過來了,一定有車送過來的。沒看到車,但是你能想到它的存在,這就是比量。對於報身境界是可以通過比量感受到的。我們現在感覺苦,別人告訴我們說佛的境界是樂的,我們去體悟就能感覺的到。也許我們還沒有親眼看到,但我們相信,佛不會騙我們,師父不會騙我們。佛說的當下就是佛國境界,當下就是解脫境界,一定不是假的。於是你去調整感覺,證悟的覺受就開始在你身上顯現,要通過你去思考一下才能顯現的就是比量,就叫報身境界。
對於法身境界我們只能根據聖言量來說。什麼是聖言量呢?佛陀的語言就是聖言量,佛陀講的是聖言量,以及證悟佛陀心法的祖師所說也是聖言量。聖言量就是說法身境界,我們只有依靠聖言量才能知道,沒有聖言量我們不知道有個法身,永遠都不知道。就如大海中那個泡沫,他只有聽受善知識對他的教導才能開啟這樣的如實知見。後面我們還會談到。
對於我們本有的法身狀況,我們一無所知,羅漢不知道,菩薩也不知道,眾生無法親證。佛陀也是在成佛後才了知的。因此,我們只有通過佛陀的教導他才知道有個法身。不管是誰,對法身境界唯有佛與佛才能究竟。今天我們之所以探討法身,是因為我們是照著佛經來探討的。不是我們自己證得,也不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是佛陀告訴我們。我們基於對佛陀的相信,才相信有個法身。在信受的過程中,我們會產生如實之見,如實感覺。於是,我們最終也能證入涅槃。所以,關於法身境界,我們只能聽受佛陀的教導。
《如來藏經》:佛說: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慾恚痴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雖然看著我們外在好像充滿了貪嗔痴的煩惱,但在我們煩惱的狀態中卻有個如來在那如如不動。這個如來是指我們的自性,在我們生滅的假相中,佛性是從未消失的。所以,佛性是在佛不增,在佛那裡並沒有增加;在凡不減,在凡夫這裡佛性也從未消失過。而且「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與無情同樣都有佛性。這個桌子也有佛性,而且這個桌子的佛性和我們的佛性以及諸佛的佛性,都是同一佛性。《華嚴經》告訴我們:「諸佛如來,同一法身,諸佛如來,同一法性」。我們是同一法性顯現的一切。就像大樹上有無數的樹枝,突然有個樹枝開悟了:「哦,我之前羨慕人家大樹,其實我本來就是棵大樹啊。」於是就告訴其他的樹枝,其他樹枝還在煩惱,都想著「我們精進努力,艱苦修行一定要成為一棵大樹」。一個覺悟了的樹枝說:「行了行了,無需折騰,我們本來就是大樹。」身邊的樹枝相信了它,就叫開悟,就叫悟道。有的樹枝很難相信,告訴他還生恐懼毀謗,就用道次第先哄著它玩,建立好感:「是啊,我們都要成為大樹,我相信你將來一定能成為大樹!」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係,再告訴它: 「其實你本來就是大樹啊。」如果直接告訴它,就是「直指」;用一些比喻來告訴它,就是「喻授」;還有一些需要慢慢建立良好的關係再告訴它,就叫教授。所以,佛陀教化眾生用三種方法來說實相。
教授,就是慢慢教導他;喻授,用比喻來告訴他;直指,就是直接告訴他,你就是大樹。佛陀祖師經常告訴我們:你本來就是佛,你從未離開過佛,你的法性就是佛,這就叫直指。像我們從前面一點點來說就是教授法。佛陀明確告訴我們,在我們的心性中有如來現跏趺坐,儼然不動。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尊佛,這個佛我們稱為佛性,我們的心性就是佛,這是《如來藏經》中所說。
「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雖然看著眾生是充滿煩惱的,但是在佛陀眼裡看眾生都是佛的德相,沒有區別。為了圓滿眾生的道果,有時候用些表法的方式告訴大家。比如說,有時佛陀示現為憤怒相來代表我們的嗔恨,嗔恨中是有著解脫相的,無論貪嗔痴任何一種看似凡夫的煩惱心態,佛性仍然是存在的。
我們現貪心的時候,在藏傳佛教佛陀就用雙修法來代表,一尊佛抱著一個明妃,有人說這不是耍流氓嗎?這是表法。就像太極,一陰一陽,一天一地,其實它代表的是矛盾的統一,萬物的不二,辯證法。藏傳佛教比較直白,用一尊佛抱著一個女人,其實是指的悲智不二,悲智雙運,用它來表述喜樂本尊,而這種喜樂本尊並不是實體的男女合修,而是表法現象。我們漢地的人比較儒雅些,就用太極表示。藏地的人比較質樸,就用直白的方式來表述,都是指的矛盾的統一,萬物的不二,空有的圓融。和合相是喜樂本尊,代表「貪」之喜樂。青面獠牙的忿怒本尊,代表著「嗔」之忿怒。寂靜相的本尊代表了「痴」。在眾生的貪嗔痴中,其實佛性完全具足,從未消失。
眾生的貪嗔痴也從未離開過諸佛的妙用。在《西遊記》小說中有四個主角,他們分別代表了什麼呢?唐僧代表了菩提心,孫悟空代表了嗔恨,豬八戒代表了貪慾,沙僧代表了愚痴。貪嗔痴本來是不好的,是輪迴和苦難的,但是在菩提心的光芒中,貪嗔痴全體轉化為道用。
唐僧代表菩提心,道心,不管遇到什麼障礙困苦,他都是堅決的西行,寧可向前一步死,不願回頭半步生。所以,眾生的貪嗔痴只要具足菩提心,就能轉化為成佛道用,轉煩惱為菩提。《西遊記》中的故事表述的很有深意。孫悟空嗔恨顯現的時候,能降伏魔障。豬八戒貪財貪色,但是他能創造和諧。孫悟空被師父趕走了,他就能把他給叫回來,協調關係。沙僧雖然愚痴,卻是很吃苦耐勞,挑著擔,牽著馬。這個故事就表述了,你要用菩提心轉化貪嗔痴為道用。因此,《如來藏經》中所說,眾生雖在貪嗔痴諸趣煩惱身中,但是佛性全體顯現。
什麼是菩提心呢?你想成佛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是覺的意思,你希望覺,你發起覺的心就是菩提心。你具有菩提心的時候,你現在不需要改變你的工作,不需要改變你的環境,不需要改變你的任何東西,你都能成佛。貪嗔痴和戒定慧同是從如來藏顯現的。沒有菩提心的戒定慧同樣是輪迴,有菩提心的貪嗔痴也能轉化為妙用。如果沒有唐僧的話,他哥三個再能,也不會去取經,雖然唐僧沒什麼本事,但是他有菩提心,也就成就了西天取經事業。取經就是成佛的意思。雖然我們還有貪嗔痴,但只要我們具足了成佛的菩提心,我們必將成佛。
《楞伽經》:爾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凈,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眾生身中,為貪瞋痴不實垢染、陰界入衣之所纏裹,如無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世尊復說常恆清涼不變。
《楞伽經》是當時禪宗的要典,達摩祖師到中土來傳播禪宗的無上乘妙法的時候,就是以四卷的《楞伽經》傳播的。在《楞伽經》中,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凈。
修多羅就是經典的意思。我們每個眾生本具的如來藏自性清凈,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在於一切眾生身中。身中也是指心中。為貪瞋痴不實垢染,什麼是貪嗔痴?就是我們本有的煩惱障。不實垢染,不是實實在在的把我們染污了,而是虛幻的染,是貪嗔痴的假相把我們的覺性給遮擋了。如烏雲遮擋了太陽,並不是把太陽給滅了。
陰界入衣之所纏裹,如無價寶垢衣所纏。好像把無價的寶物放在了污垢衣服里,我們看不見了。它從來沒有消失過。如來世尊復說常恆清涼不變。佛陀說,雖然它藏著,雖然看似它被染污了,其實並未被實時染污,是虛假的染污。看著太陽被雲彩遮擋了,其實太陽從沒有受到任何的衝擊。只要我們具足了菩提心,這些障礙就會雲開霧散。讓我們的佛性完全從我們的心性中綻放。於是我們就和佛沒有區別。
《華嚴經》: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即教彼眾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華嚴經》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所說:「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都是因為愚痴迷惑,不知不見?」其實所有的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如來的顯現,但是大家都被愚痴迷惑而沒有看到。我現在應該把我的教法傳播給他們,慢慢讓他們的妄想執著斷掉,讓自己心中的如來藏完全顯現,和佛沒有區別。
你看佛陀並不是說從外面加封給我們一個佛,我們成佛不是從外面成佛,是從內在顯現成佛。我們內在本具的佛性顯現出來,我們就成佛。我們不知道,其實佛性一直在那裡顯現,放光動地,從未消失過。我們現在沒感覺到它,但是它一直在那裡放光,一直在那裡顯現。我們知道我們與佛性不二的時候,就叫證化身。你完全感受到它顯現的時候,就叫證報身。再往上完全回歸自性,生生滅滅中有不生滅的東西。說生滅是基於假相而說,不生滅是基於實相而說。我們的生滅,如夢幻泡影。過去我們所擔心的輪迴其實是個假相,就像大海中的泡沫無論破與不破都在大海中,都沒有離開過大海。對於眾生來說,想要輪迴其實是不容易的,想要成佛卻是非常簡單的。就像大海中的泡沫想:「這個泡沫千萬別破了,我要保護好它!」這個泡沫想要不破,想要永恆存在,是不可能的。一個泡沫在大海中老想著不破,你累死它也是要破滅的。我們總是想要長生不老,累死你也不會長生不老。泡沫說:「我不在我這個泡沫上用功夫了,我要回歸大海!」其實很簡單的,「啪」,斷掉我執就回歸大海。這個泡沫是大海的時間要比是泡沫的時間更久遠,同樣,我們本是佛的境界比我們現在顯現五濁惡世的煩惱境界要更久遠。這個泡沫想永遠當泡沫是不可能的,而想回歸大海完全是很簡單的。我們想要當一個凡夫是不容易的,你想當個世間的好人,不可能,你當不了好人。但是我想成佛,反倒很簡單。悟道就能成佛,悟道破初關,破沖關,破生死牢關。破初關是解決了見地問題,破沖關是解決了覺受問題,見地問題和覺受問題兩者全都解決了,就是破生死牢關,就是成佛。所以,想成佛是容易的,想不成佛反倒是不容易了。這就是佛經告訴我們的。我們過去認為當眾生容易,成佛不容易,恰恰是顛倒見。
「即教彼眾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什麼是妄想?你只要離了妄想,當下就證得了如來的無量智慧,就是成佛。由此可知,我們的化身與佛的化身只有知見不同。你看講佛陀化身的《阿含經》,就知道佛是一個慈悲長者。經中講到,佛陀對阿難說:「阿難,給我捶捶背,我的背好痛啊!」阿難就給他捶捶背。佛陀臨終前,有人給佛陀供養了一盆蘑菇湯,沒挑揀乾淨,有個毒蘑菇在其中。佛以他的報身證量知道鍋裡面有毒蘑菇,佛陀想,要不喝,這個人這輩子就沒機會供養佛陀了,我快要入涅槃了,眾生一念供佛的心會獲得無量的福報,那就喝了吧!喝了之後就肚子疼,佛陀臨終前肚子疼的汗流浹背。
我們看佛的三身境界,佛的化身和我們的化身只有知見不同,沒有其他的不同。生老病死,一模一樣。在修行中吃錯了東西,拉肚子就找耆婆尊者,耆婆尊者是阿闍世王的弟弟,舍衛國的神醫。耆婆尊者熬好了葯,用蓮花蘸蘸讓佛陀聞,聞一次吐一次,聞一次吐一次,吐到第二十九次的時候就好了。吐到第二十八次的時候,佛還有點不舒服。耆婆尊者就問佛:「吐到幾次了?」佛說:「吐了第二十八次了」。耆婆尊者說:「你再吐一次,第二十九次就好了。」佛又聞了一次,再吐了一次就好了。
經典中記載的,佛的化身和我們是一樣,並沒有飛來飛去的神異,說飛來飛去的境界是報身境界。化身境界是我們能看到的,報身境界是佛所講的,菩薩們聖者們所看到的,到了實報莊嚴的境界才看的到。普通民眾看到的和我們一樣,佛坐在那裡講法,就是一位慈悲的沙門長老,個子高一點,沒有任何神秘。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和我們的化身只有知見不同,沒有其他的不同。
什麼是報身呢?阿彌陀佛就是報身境界。我們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諸佛的報身境界。阿彌陀佛其實代表了一切佛,一切佛的報身境界都像阿彌陀佛一樣,國土莊嚴,慈悲清凈,能利益無量眾生。這是報身境界。
我們和佛的報身只有覺受不同。什麼是覺受呢?覺受就是感受,感受這個世界不一樣。我們也有報身,我們的報身就是這個世界。我們的飲食、衣服、用具,那是報,現在坐在這裡凳子硬不硬,房間暖不暖,這都是報身顯現。我們的報是業報身,識報身,佛是法報身,智報身。識報和智報,外在的體相沒有區別,但感受不同。所以,我們要轉識成智。
極樂世界也是這樣的境界,我們看《阿彌陀經》,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其實我們此時此刻也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極樂世界,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我們這裡也是這樣,光碟,念佛機,就是迦陵頻伽,外面的鳥叫,就跟念佛一樣。當我們進入修行狀態的時候,一切都是令我們念佛念法念僧。風聲樹聲鳥叫聲,都是令我們念佛念法念僧,都是一樣的。
經典中講到,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非是罪報所生。這個世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夢境,在我們的夢境中,夢見很多的人,都是化現出來的。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時此刻我們也是一個夢,一個大夢,大夢中的一切都是我自性顯現的,自性顯現的一切都是佛性顯現,為令法音宣流所作。眾生沒有下地獄的,如果我做的不好,只是我呈現地獄境界,而眾生並未呈現地獄境界。一切好的都是我的法師,一切不好的都是我的戒師,一切都是為我成道成佛顯現的。他們都沒有自性。昨晚夢裡的那麼多人,我們自己是有自性的,那些人沒有自性,都是變化所作。誰變化所作?我的心性變化所作。同樣,此時此刻也是我變化所作的世界。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夢,我們每個人的夢交感在一起,但是又各有不同。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夢境承擔責任,每個人都在享受自己的夢境。看似相同的夢,又各有不同。
永嘉大師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此時此刻每個人面前的都是自己夢中人夢中事。他們都是變化所作。所以,還是和《阿彌陀經》一樣。
修行念佛三昧是什麼狀態呢?印祖證得念佛三昧的時候,曾經一筆帶過念佛三昧的境界,沒有深入的說。但是你得明白了,念佛三昧就是對照《阿彌陀經》,對照《無量壽經》,對照《觀無量壽經》,就是此時的當下,你去對號一一入座,相應起來了,你就知道此時此刻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沒有任何的差別。只是我們一直以為我死了才去極樂世界,活著沒有極樂世界。你死了有極樂世界,你活著也有極樂世界。
你去對照《阿彌陀經》,對照《無量壽經》,對照《觀無量壽經》,一一對應。我們此時的感覺是種錯覺,經典《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告訴我們的就是正覺。把我們此時的錯覺調整到經典告訴我們的正覺上,實報莊嚴境界就在當下顯現。要對照經典一一去印證,不是死了才是極樂世界,當下是可以證得極樂世界的。
很多人認為死了才去極樂世界,修行沒盼頭,活著很煩惱,一時半會又死不著,可實在煩透了,自殺吧傳出去不好聽。其實不需要自殺的。你對照經典,一定要對照經典,要知道經典是對誰說的。不要認為《阿彌陀經》是佛對舍利弗說的,《無量壽經》是為阿難和彌勒說的,不要這樣想。《阿彌陀經》就是對我說的,「如是我聞」,就是我聽釋迦牟尼佛親自對我說的。所以,要知道經典是對我說的。把我們此時的錯覺調整到正覺上,當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境界就顯現了。極樂世界的境界顯現,極樂世界的世界也就顯現。無論你活著,還是死了,只要把你的錯覺調整過來,極樂都與你同在。祖師也稱:「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生則決定生,是指報身;去則實不去,是指法身。就是你不需要改變任何,你就可以安享阿彌陀佛所賜予我們的一切莊嚴,一切解脫境界。
《涅槃經》:佛告迦葉:善男子,如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隨順契經以信故知。善男子,聲聞緣覺信順如是大涅槃經,自知己身有如來性亦復如是。善男子,是故應當精勤修習大涅槃經。善男子,如是佛性唯佛能知。非諸聲聞緣覺所及。
對於化身境界我們是現量能見的,對於報身境界我們需要通過觀修而能證得,對於法身只有聽聞佛陀的教法才能知道。佛陀在這裡用了一個比喻說,就像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甚深禪定,二乘(聲聞緣覺乘)的人不能了知,依靠佛經才能知道。對於眾生的本具佛性,聲聞緣覺也同樣不知道,唯佛與佛才能知道。
我們現在之所以知道我們有佛性,是佛告訴我們的。在佛未出世前,沒有人知道自己有佛性。都認為自己是這個生命群里的一個,知道佛性就知道我們是一個大生命共同體。這是經典明確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要信守佛陀的言教。也許我們現在沒有找到感覺,但是我們要聽信佛陀的言教,知道我們具足佛性,佛性在我們的身心世界中如實顯現,從未消失。我們深信不疑,即將解脫。你接納佛陀的言教,就離成佛很近了。
《觀無量壽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在此,佛告訴我們是什麼成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不是身體成佛,不是我們練得銅頭鐵腦一身鋼,火眼金睛就成佛,和那個沒有什麼關係,是心與佛相應。大家看我手中這個手機是聯通的還是移動的?裝上聯通的卡就是聯通的,裝上移動的卡就是移動的。
這個身體是佛呢,還是眾生呢?我的心顯現佛的時候我就是佛,心顯現眾生的時候我就是眾生。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是這樣。基督教講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了人,佛教也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和佛沒有差別。佛是兩眼我們也是兩眼,佛站著我們也站著,唯一不同的是心。佛的心是全然顯現的佛性,而我們的心顯現的是貪嗔痴煩惱。我們和佛的差異是在心上。我們從現在開始調整我們的心。怎麼調整我們的心呢?念南無阿彌陀佛是最快的調整。南無是什麼意思呢?皈依,歸命,回歸的意思。回歸就是讓我回歸到阿彌陀佛的心性中。阿彌陀佛代表了我們的法身,也代表了我們的報身,我們此時此刻的化身是誰呢?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我們現在回歸到阿彌陀佛的心性中,於是我們就和阿彌陀佛合二為一,我們就成佛了。所以,念阿彌陀佛的人將來成佛也叫阿彌陀佛。
南無就是回歸如來藏性。藏傳佛教的破瓦法修行,就是觀想自己盤腿結定印,頭頂出現一尊阿彌陀佛也盤腿結定印,觀想阿彌陀佛有個心輪,我也有個心輪,阿彌陀佛的心輪上寫著一個「阿」字,可以用梵語寫,不會梵語的就用中文寫。觀想阿彌陀佛在上面,我在下面。阿彌陀佛心輪上「阿」字的豎勾,像吊車一樣垂下來了,從我的頂門進入,進入我的體內,勾住我的心輪,緩緩勾上去了,於是我沒有心了。我的心完全到阿彌陀佛的心中了。又緩緩放下來了,再勾上去了。心中觀想:我與阿彌陀佛不二,分開,不二,分開。上去時我就證得了阿彌陀佛的報身,下來時我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上去了報身,下來了化身,報身化身,報身化身。修久了破瓦法就修成了。只要你觀想兩三次,頭頂就開始有感覺。很簡單,就是觀想。觀想自己的心和阿彌陀佛的心合二為一,就叫南無阿彌陀佛。
很多人不敢擔當,認為阿彌陀佛神聖偉大,我卑微陋劣,只有跪在那裡給他磕頭的份,哪敢合二為一啊。要深信,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報身,我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我們是不二顯現。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就是報身和化身的不二和合,我心與本尊心不二,就叫南無阿彌陀佛。持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讓自己和阿彌陀佛合二為一,這叫接引,這叫往生凈土,這才是佛的密意。
這個修法很簡單,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供養阿彌陀佛,都是培養我們和阿彌陀佛近距離的感覺,千萬不要把佛當成領導,很多人怕領導怕慣了,也開始怕佛。認為佛是領導,大官,磕頭磕錯了,會懲罰你。佛菩薩從來沒有懲罰任何人的概念,只有愛眾生,慈悲眾生。所以,千萬不要怕佛。你這一輩子就是怕你爹娘,也不要怕佛。你應該愛佛,感恩佛,和佛建立最親密的感覺。佛是我們慈悲的父親,我們是他的寶寶。他疼我們,我們愛他,就是這樣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我們與佛最相應的時候。這種相應法就是本尊瑜伽,本尊入我心。
有時凡夫的煩惱會顯現,你就觀想阿彌陀佛進入了你的內心,進入了你的身體,阿彌陀佛的佛性完全顯現,就想你的身體是件衣服,阿彌陀佛穿上了你的衣服,你想著此時是阿彌陀佛在這個世間,這時你所做的一切事都是佛事,這叫本尊相應法,也叫本尊瑜伽。
我們自性中是本自具足一切智慧的。從外面學,學多少也學不出智慧來,就像你看別人練武,招式看得再明白,你打架用不上,人家打過來,你就閃不開。你從外面學來的佛法也是用不上的,一招也用不上。你覺得很好,學了《弟子規》,《善生經》,《吉祥經》,《金剛經》,很好。但是一遇到突發事件,即刻火起,拔劍而起,挺身而斗。小事也發牢騷,抱怨,發脾氣,鬧矛盾,聖賢的智慧沒有成為你的智慧。你要把所學的東西誘導引發,讓你自性的智慧顯現,那才是你的東西,那時候你面對生命里的一切才會遊刃有餘去應對,對生滅世界裡的現象才能夠玩得轉。所以,要從心性中顯現智慧。
從心性中顯現智慧,最快的方法就是上師瑜伽,讓上師的智慧在你心性中顯現。找到你至誠恭敬,無比信心的上師。無論活佛還是法師,都可以,只要他在你的心中可以代表三寶。你經常觀想他,看他的照片,看他的光碟,臨摹他的身語意,言談舉止,音容笑貌。心作心是,臨摹他你就成為他。
你要臨摹佛,可能因為不熟悉,找不到感覺。但上師在你的生活中,臨摹他很方便。你要身語意的臨摹,找到感覺。「身」怎麼臨摹?你看上師的走路,上師的手勢。「語」是上師的語言語氣,平日的說話。表述一件事情的時候用哪些辭彙,你去臨摹。「意」是最難臨摹的,意是臨摹上師的眼神。身語意與上師相應的時候,上師和三寶的功德智慧全體從你的心性中顯現出來。因為,上師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上師本人,是十方諸佛和一切賢聖的完整傳承,甚深密意,全體功德。
還有一種是上師入夢法,睡夢瑜伽。如果你看一本經,實在看不懂,沒有關係。你就把它放起來,恭請你的上師入夢給你講這本經。跪在上師的像前祈禱:「請上師加持我,教導我!」然後你就把這部經恭恭敬敬的放在你的枕頭下,沐浴更衣吉祥卧,想著這部經進入夢境,在夢境中會出現你所信奉的法師。講了些什麼,醒了你忘了,但是你再看就懂了。這個叫植入意識。
大家看好萊塢電影《盜夢空間》沒有?這部電影就是表現「植入意識」。我們也可以把佛的智慧直接植入阿賴耶識和末那識。誦經念佛也是在植入意識,需要不斷的持續植入,效果卻很慢。因為我們的「自我」疑根很重,會懷疑排斥。就好比我們的身體對植入的器官會排斥,但對自生的器官就不會排斥一樣。在夢境中植入的時候屬於深度植入,「自我」即可接納。這時候你醒了之後就看的懂經本了。
也有很多和我熟悉的居士,會夢到我到他夢裡給他講經,問師父:「是不是師父來我夢裡了?」我可沒那個本事,我還得請我的上師入夢呢!夢見我,與我沒有任何關係,但和你對我的信心卻有直接關係。對我有信心的弟子,夢到我為他講經說法,或者灌頂加持。也許他體悟佛法智慧的證量遠高於我,但是他仍然可以從我的僧相和我所代表的三寶功德中獲得他所需要的加持,這個就叫自性三寶。這個修法就進入了無上密乘。歷代祖師的成就,不是靠折騰這個身體,你怎麼糟蹋身體也成不了佛。你糟蹋自己的身體的時候,其實是對不起佛,對不起佛的顯現。
在密乘中把自己的身體是當成無上壇城來對待的。你修凈土法門就要想,這個身體就是阿彌陀佛在這個世間的化身顯現,要好好疼它,要好好待它。雖然他是生滅的,但也不要吃垃圾食品,不要太勞累它,該休息的時候就休息,該洗澡的時候就洗澡,該安樂的時候就安樂。不是你折騰身體就能成佛的,如果你折騰身體,你就是糟蹋壇城,是對諸佛的不敬,是對如來藏的不敬。因為這是如來藏顯現的。對我們的身體是這樣,對我們所用的器具都是這樣。以及對你的房子,汽車,桌子,如佛一般的敬畏和愛戴。因為他們都是佛的化身,所以要愛你身邊的人、事、物,這都是佛性的顯現。你要經常讀經念佛,祈禱體驗,感悟佛性。慢慢的你的心性中就開始顯現出諸佛的密意,之後你看經就懂了,就如同六祖說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現在就讓我們的心中常生智慧。我們與佛同在,我們的心性就是諸佛。
喜悅、慈悲、高尚,就是佛性的顯現。你只要擁有喜悅、慈悲、高尚,你就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與佛不二。
我們的心要經常裝著佛,想著佛,佛性顯現,我們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如果裝著亂七八糟的東西,你就是心作魔,是心是魔。就像手機,你裝上移動的卡就是移動的信號,裝上聯通公司的卡就是聯通的信號。這個身體你裝上佛心你就成了佛,你裝上魔心你就成了魔,裝上大我慢你就成了個狂人,裝上貪嗔痴就成了苦惱的眾生。裝什麼就顯現什麼,顯現什麼就成為什麼。
由於時間的關係,咱們只是概念性的給大家略作講解,但是你要去體驗它。佛教中所謂的修行就是體驗真理,體驗佛陀的教言,在體驗真理的過程中你會對佛陀的教法產生真實無偽的信心。當真實無偽的信心顯現的時候,你全體境界當體轉換,全是喜悅,全是慈悲,全是高尚。此時此刻的當下,亦復如是!
今天下午咱們就學到這裡,謝謝大家!
(感謝寶兒的辛苦,根據錄音整理成文字)
評論這張轉發至微博
轉發至微博
3人| 分享到: 閱讀(802)| 評論(12)| 轉載 (22) |舉報 假我和真我(2-1) 方便為究竟 當下即壇城
歷史上的今天
最近讀者
登錄後,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跡。
fengxinw
chengang
問來問去
淘寶特賣
元浩
Okay....
白丹瑪德
阿彌陀佛
評論
該內容僅供欣賞。
2012-06-19 22:04 白丹瑪德欽拉姆頂禮師父,南無阿彌陀佛......
回復
2012-03-08 07:12 凈土妙韻用心感悟恩師的開示,字裡行間閃爍著佛陀悲智的光明,攝受予成佛的方法、信心、力量。「雖然我們有貪嗔痴,但只要我們具足了成佛的菩提心,我們比將成佛」由內向外修,斷掉我執。「讓我們的佛性完全從心中綻放。」 深深地感恩法師!阿彌陀佛!回復
2012-03-07 14:16 elvis感恩清凈大和尚!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回復
2012-03-06 20:57 jingjindizi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回復
2012-03-06 12:55 心。夢。(紫寒)
南無阿彌陀佛
頂禮師父
感恩師父慈悲開示
弟子法喜充滿
回復2012-03-05 21:48 若水南無阿彌陀佛,弟子若水頂禮恩師!祈請師父慈悲為因車禍而亡的死者:王泰賀,火供超拔!感恩.....回復
2012-03-05 20:43 妙音阿彌陀佛!感恩法師!
回復
2012-03-05 20:40 靈樞
回復
2012-03-05 20:38 姝伶阿彌陀佛
回復
2012-03-05 18:28 凈土妙韻阿彌陀佛!頂禮法師!異國他鄉,及時學習到恩師的講課。好幸福啊!珍惜當下。回復
2012-03-05 16:13 印茹怎麼才能聽到音頻啊?回復
2012-03-05 15:00 maping118問訊寶兒師兄,南無阿彌陀佛!回復上一頁 1... -1-1-1-1-1-1-1... -1下一頁
推薦閱讀:
※清楓閣教你看占星骰子—認識骰子上的行星(下)
※盤點很驚艷卻不紅的美女 TVB里的配角你認識幾個[12P]
※六、對中陰身的認識與自救
※七政四餘三王的基本認識
※年輕時風光晚景凄涼的明星好心酸:看看你都認識誰?
TAG: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