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養生 長生久安
自古以來,人們探討養生之道的極多,但最早最完善最具有價值的是道教。道教的養生之法,起源於黃老,歷史久遠(引自「任法融道長」道教的養生之道)。並且作為中國唯一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一一道教,其道教徒在追求得道成仙,故它樂生、重生和貴術的長期的修道證真的過程中,創立了系統的養生理論,撰寫了大量養生著作,形成了體系龐大、包羅萬象的道教養生學。道教養生學,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集大成者。
從道教發展史上看,道教養生學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道教草創至西晉末,為道教養生學發展的第一階段,此階段各種養生之術俱已萌芽,尤以守一、內丹、房中、符籙最為系統;東晉至唐末為第二階段,這一階段道教養生醫道最為發達,外丹、服氣、存思、辟穀、調息等功法均盛行於世;唐末以後為第三階段,這一階段道教養生諸派漸歸內丹一途。南北朝時劉韶把道教養生之道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指先秦時代老子提出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們主張的神仙服餌;最下乘的是東漢道教創始人張道陵要求五斗米道徒修持的符篆禁庵(《滅惑論》)。宋時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依修鍊的內容分為清凈派、煉養派、服食派和符篆派四類。宋元以後的道教大致分為煉養派(又稱丹鼎派),在北方者稱全真派和符篆科教派(即正一派)二大派(引自admin「道教五種養生之道」)。從而形成完美圓滿的道教,道教養生特點是擁有非凡的養生理念和高超的養生道法,敘述如下:
一、非凡的養生理念
道家以老子,莊子為其代表人物,其學說以自然天道觀為主,著眼於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質的解脫與精神的安寧,尤其強調精神的超然與人格的獨立,重視精神修鍊,渴望人生的自由。其養生理念主要有三:
(一)、清靜虛無
老子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排斥人的一切慾望,排斥外界事物給人帶來的誘惑。他主張通過柔弱無為、虛靜自守來排斥干擾,達到返樸歸真的目的。
莊子的養生法則為「虛靜自守」,「養神,守形,無欲」,「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
(二)、順乎自然
崇尚自然是道家養生的基本原則。道家認為:以自然界的秩序變化為法,摒棄人的理性因素,在養生中採取順乎自然的行動,就能維護健康,延年益壽。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認為人的一切都應順應自然規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狀態接近自然,因此,養生要返樸歸真,以重返嬰兒狀態為最高標準。
莊子認為,人與自然合一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他主張破除一切人為地刻意追求,認為「無為」、「無已」、「絕對逍遙」,是達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徑。
(三)、以氣養生
《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或二百餘歲,以自修道而養壽也」。歷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終之說,雖不可全信,但史學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長近三十歲,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歲,老子當是一位百歲壽星。
老子長壽得益於其養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這食母就是「食氣」。食氣是老子創造的古人養生的主要方法,成為歷代氣功家練功之要旨。
老子的精氣之說。他認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進飲食為陰氣,鼻入空氣為陽氣。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這個人與自然最直接的門戶。這為練氣功能養生,中醫藥能治病提供了理論依據。
同時老子發現了經絡(經脈和經穴),說經氣全身左右二十四條經脈往複運行,循環無端。 老子的神守養生法。「凝神入氣穴」的神守養生法是老子養生的主要方法。包括守督觀竅法,守腹法和守中法。 根據老子以氣養生的理論,後來的道家逐步創立了呼吸修練養生法。道家氣功的主要練氣之法即是呼吸修練,即通過對自然之氣的呼吸吐納,達到調和周身之氣,並使之卻病延年。
莊子的「吹響呼吸,吐故納新」即指此法。其最高境界為胎息,即不以鼻口呼吸,如在胎胞之中,以臍呼吸,故曰胎息。學會胎息,則道成矣。胎息有兩個特點:一是在修練時把人體呼吸調整得極細極緩極深極勻,以之於把鴻毛放在鼻口之上也紋絲不動,同時在自己的思想上全然忘記呼吸的存在;其二是以意念想像其氣由臍出入,又周流全身,循環往複,好比嬰兒在母腹中,鼻無呼吸;又好比龜蛇入蟄,口鼻之氣幾乎處於停頓狀態,只體內之氣周流環注而已。以氣養生之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魁寶(引自admin「道教養生的主要理念」)。 二、高超的養生道法
道教主張生道相守,生道合一,形成了許多博大精深的修鍊養生的道法,其中最具價值的共有六種養生道法:
(一)、養神之道
道教和道家雖然並不相同,但道教始終以道家尤其是老莊哲學的宇宙觀、人生觀和方法論作為其養生學的理論基礎、方術來源和實踐規範。道家宣揚清靜無為、靜觀玄覽、含德抱一、虛心坐忘,追求內心的安寧,主張「道法白然」。道教繼承這種離俗超凡的精神,發展並實踐為出世的養神之道,以「清靜無為,離境高坐」為其主要特徵。
養神之道的上限極難確定.早在《老子》、《莊子》和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就已提出「專氣致柔」的養神之道。《老子》中「虛其心,實其腹」、「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等論述,原始道典《太平經》中詳盡地論述了守一、潛心神養的方法,認為養神乃一切養生的基礎和前提。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中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張欲長生不死須恬偷澹泊、滌除嗜欲,必須靜寂無為,忘其形骸。魏晉時在上層社會中頗具影響的上清派,創建了較為系統的存思「丹田」之道。南北朝時的著名文學理論家劉把在《滅惑論》中將「清靜無為」列為道教養生的最上乘等。但最為系統地論述道教養神之道的代表作,還要首推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據《莊子·大宗師》中記載的顏回「坐忘觀」而撰寫的《坐忘論》一書。
《坐忘論》認為,養神之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此提出「安心坐忘之法」的信敬、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七階,最後達到處物不染,處動不散,本心不起,離乎萬境的道教養神的最佳境界。
(二)、養形之道
道教的養形之道相當廣泛,仁要包括導引、按摩、拳術、體育和行蹺共、扣尤以引為最重要。按摩,即《內經》之所謂「按蹺」者也,是運用祖國醫學中的經絡學說,借鑒祖國醫學中的按摩推拿,用按壓、叩擊、揉摩、捏推、提滾等手法作用於人休尤其是經絡循行部位,「中人用以養神調氣之正道」,「引血氣之流通也,」作為養生之按摩分為白我按摩和他人按摩兩種。導引為保持內氣不衰之法:其特點是在意念的指導下,將肢體運動、呼吸運動、自我按摩密切結合起來,使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轉體運動,使肢體「導氣令和,引體為柔」(李頤語),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痰、理氣止痛、養筋健骨、除勞祛煩,從而能「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
養形之道與養神之道是中國傳統養生學中的兩類主要內容,兩者是辨證統一的道教養形之道比較恰當地處理了兩者的辨證關係。養形之始,須先養神蓄精以做準備;養神之中,須做出一定的姿勢和動作。養形功中,要求精神集中、專一,達到一種「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亦動亦靜,動靜結合」的境界。意念、呼吸、形體運動三者的高度統一,是道教養形之道的一大特色。
(三)、養精之道
道教主要通過「房中術」進行養精。房中術,又稱「黃赤之道」、「男女合氣」之術,起源於戰國方士,在馬王堆出土的《養生方》中即存有關房中術「七損八益」的論述(閉、泄、渦、勾、煩、絕、費為七損冶氣,致沫、智時、畜氣、和沫、積氣、寺贏、定煩為八益,認為能去七損而用八益者,可令「狀不衰」)。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漢書·藝文志》:
容成陰道二十六卷,務成子陰道三十六卷,堯舜陰道二十三卷,湯盤庚陰道二十卷,天堯雜子陰道二十五卷,天一陰道二十四卷,黃帝三王養陰方二十卷,__三家內房有子方十七卷,右房中家百八十六卷。房中者,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而為之節文。《傳》日:『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
房中者古所謂陰道者也,其中一部分是講攝精固氣,節慾保真、房中禁忌、正當交接方法的性衛生知識,開了世界性衛生知識之先河。它主張人們注意房事健身之道,平時宜節制性慾,否則為害非淺,甚則把縱慾比作「利刃」、「鴻毒」如有不慎,易招殺身之禍。
房中術在正統的儒家和出世的佛教看來是淫穢之術。現存與房中術有關的《素女經》、《玉房秘訣》中,大量存有類似性愛文字的說明。因此,北魏時寇謙之在新成立的天師道中即將房中術排斥在養生方法之外。但作為節慾的養生思想,至今仍為人們常持的長壽之道。
(四)、養食之道
道教的養食之道包括食氣辟穀功、外丹和鼓漱功等。 道教認為,人的精神受肉體支配,而肉體則由食物作保證。為保持精神純潔,須少食人間煙火,「止絕臭穢,體糧清腸」(《抱朴子》)。於是便繼承了秦漢方士創建的在當時十分盛行的食氣辟穀功,以少飲少食甚則不飲不食免遭食物對胃腸的栽傷。《莊子》中所謂神人「不食五穀,吸鳳飲露」,乃辟穀的典範和先驅,馬王堆出土的有可能是戰國時代流傳下來的古佚書「卻穀食氣」篇,亦即「食氣辟穀功」。辟穀是不吃穀物,而非不吃食物。練功者在服氣的基礎之上,由一日三餐減至二餐、一餐,適應一個階段後,漸至飲水服氣為主。同時,服食一些輔助食物,如石葦、白朮、山藥,黃精、巨勝、雲芬、花生、大棗、板栗、核桃等。這些食物在祖國醫學中多作藥用,為補益氣血之佳品,歷代本草著作中多有收錄,如「卻芥食氣」篇中就有「卻谷者食石節」的記載。《太平經》已始提侶此功的鍛煉,《抱朴子》中論述更加洋盡。《抱朴子·雜應篇》日:「其服術及餌黃精,又禹餘糧丸,日再服,三日,令人多氣力,堪負擔遠行,身輕不極。」「以甘草、防風、覓實之屬許十種搗為散,先服三寸匕,乃吞石子大如雀卵十二枚,足辟百日,輒更服散,氣力顏色如故也」等。漢武帝賞識的第一個方士李少君,曾會過安期生神仙,安期生授他食用大如瓜之棗。他應見漢武帝時,開口便講「灶帝辟穀卻老方」,說黃帝成仙便因於此。晉時王質在石室山中的石室巧遇仙人,仙人「以物如棗核與質,令咽其汁」,不知不覺已過了數百年(《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據有人不完全統計,散見於道書中的辟穀方劑約百十種,皆為食療食養之良方,現仍應用於臨床尤其是家庭醫學中,確有不可估及之良效,已為廣大慢性病患者接受和喜歡。
(五)、內丹之道
唐末以後,道教養生諸派漸歸內丹一途。內丹之說,始於:隋代蘇玄郎,但由於為外丹和服氣等所掩蓋。起初,只是在胎息的基礎上稍加意念引導而已,尚末顯現出較其它養生方法的優越性。經過數百年的實踐活動,外丹、服氣和符篆均不能實現道教所追求的長生成仙的目的,於是大批有名望的道七轉向演習這種早已有一定基礎的內丹之術。內丹之道有相當高深和系統的理論基礎,它幾乎吸收了中國古代所有人體科學的學說和其它學說組織其理論體系。內丹之道從傳統的「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整體觀念出發,以取類比象的方法為說理方式,外究天地萬物生成之源及其外顯現象,比附於人體變幻莫測的生命現象,把人體比作一個外丹術中的鼎爐,以機體精氣神生命三寶為內煉的藥材,循行一定的經絡即所謂的「大周天」和「小周天」,經過一定的逆天地—生命生成之序的步驟煉精氣神返本歸原,與天地融為一體,精氣神凝聚而成「類如雞子」形的「聖胎」。聖胎又稱丹珠或金丹,一旦丹成,則突破凡與聖、生與死、仙與俗之間的界限,此所謂「結金丹,九轉後,自有神通」,即可「赴蟠桃,永續長生,達到夭無圓缺、人無生死、無飢無餓、無染無污、無欲無色、來去縱橫如意,「壽活千歲,童顏不老年」的理想境界。
(六)、符籙之道
明清以來,歷史學家們把道教簡捷地分為煉養和符篆兩大派。前面所述的養神、養形、養精、養食和內丹等,均屬煉養派的養生之道。而作為與煉養派相提並論的符篆派,主要包括占卜、符篆、齋蘸祈鑲、念咒等方術,是道教養生學中更神秘更富有道教特色的養生部分,魏晉時有龍虎山、閣皂山、茅山分傳的天師、靈寶、上清之宗經篆,即所謂「三山符籙」,明以後統由正一派把持。
符原指帝王下達旨意的憑證,後來方士亦為天神有符,稱為神符。神符之說,《後漢書,費長房傳》中已有記載,用來「醫療眾病,鞭答百鬼,及驅使社公」。《太平經》104 -107卷中所載「復方」,是現在所存的道教最早的符字,用符篆為人治病。道書中說老子授張陵符圖七卷,故五斗米道以之祛邪延年。魏晉南北朝時信行及造作符圖之風益盛,《抱朴子》中載有神符數十種。《道藏》中收有神符專書多種。符按其不同的目的可分為多種,延年益壽、治病祛邪是其中的兩大部分。
籙有戒錄和記錄天神的名冊兩種,和符一樣,均是依照天神所援信符,按篆中諸神所定職責,令其神去執行。其中有一部分即是用以驅除影響生命之邪的。禁咒是天神的語言,亦稱神咒、神祝。《太平經》中宣揚對患者念神咒,便可召神為之除疾。《抱朴子。至理篇》日:「吳越有禁法之法,甚為明驗。」念咒法有多種,如掐訣念咒法、請神念咒法、叩齒法、禹步法等,均為驅除惡鬼而護身之法。
上述諸法,合稱「祝由」,均源白古之巫祝,而後為道教繼承,共中有一部分專為養生之道而設。祝由治病養生之神效,古今往來都有直接的證據。有一部分符篆訣法與人體經絡系統有關,部分咒語的心理暗示作用也很明顯,有的同時運用部分藥物以達祛病延年之功。事實已證。道教符篆之道確有增壽延年的作用。(引自admin「道教五種養生之道」)
總之:綜上所述,「宇宙之間,大千世界,森羅萬象,芸芸眾生,其事業取向不一。但有一個共同的追求,是生存。人們在一世中不但追求生存,而且還希望在生存中愉快健康地生活」(引自任法融道長「道教的養生之道」)。我們只要順按道教養生理念和養生道法,定能擁有長生而且健康的人生。而歷史證明:道教養生學的思想光芒可與日月同輝、天地同壽。
(蔣凡:澳大利亞文化教育交流中心)
本文為作者在第三屆國際道教論壇上的論文
更多鏈接
第三屆國際道教論壇專題報道
推薦閱讀:
※請問「震旦國」的來歷,我只想知道「震旦」的意義?
※大方諸宮服日月芒法·新年賀歲篇·道家吐納
※奇典《化書》:智慧的極致,是逆行天道
※進道無魔 | 道教的魔試是究竟是什麼回事呢?
※墮胎的女子,身邊都有很多小鬼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