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晨報】再見,虹鎮老街(13.10.20)
|
|||
10月19日,虹鎮老街居民用手機記錄下喬遷一刻。當日,虹鎮老街1號、7號地塊和北外灘91、92、93街坊的4350戶居民開始集體喬遷,告別「蝸居」。晨報記者 殷立勤
|
|||
一大早,虹鎮老街居民就開始搬生活物品。 /本版圖片晨報記者 殷立勤
|
|||
喬遷居民將開始新的生活告別「蝸居」,最難忘「弄堂菜」晨報記者徐運昨天,虹口虹鎮老街和北外灘5箇舊改地塊的百戶居民率先喬遷。他們中的不少人在展望將來住在新居美好願景的同時,也或多或少流露出對原來老街生活的留戀,而暫時留在老宅的居民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搬遷。依依惜別,最難忘百家飯鄭明健:一家五口住在47.3平方米的空間,在虹鎮老街生活已有32年,對選在浦東的新家充滿期待受訪者:鄭明健昨天一大早。50多歲的鄭明健就早早地坐在了搬場車駕駛室的副駕駛座上,坐在中間的則是其年過八旬的老父親。鄭明健位於浦東惠南的新家要到明年四五月份才能交房,目前他還要到浦東租房過渡。「我們原來住的是售後公房,大概47.3平方米住著一家五口。」鄭明健一家在虹鎮老街生活已有32年,「之所以選浦東的房子是因為離我上班的地方比較近。」談到新家,他充滿了期待,「那裡未來規劃要住30萬人,我去看過幾次,有歐尚等大賣場,也有浦東醫院和華山醫院分院,以後還要通16號線,而且還算是迪士尼的輻射區呢!」鄭明健認為,之所以能選到這裡的房子,就是因為早簽約早選房,「第二輪徵詢開始的當天我們就簽約了,沒有什麼好猶豫的。」說著,鄭明健走下了車與記者交談,身高超過1.8米的他身材健壯,只穿了件單衣,儘管為了搬家忙了好幾天,但依然精神很好。「我們從小都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吃百家飯的小孩最經得起風浪,身體也最結實。」鄭明健不無感慨,虹鎮老街最難忘的情結就是吃百家飯。今天到張家姆媽屋裡吃飯,明天王家阿伯家包的餛飩分給大家嘗,周末說不定幾戶人家會聚在一起擺圓台吃「弄堂菜」,「我女兒也跟我一樣,小時候拿著碗盆到別人家吃百家飯,非常有人情味,以後搬到新房恐怕就不會有這種單純的快樂了。」9點30分。伴隨著鑼鼓鞭炮聲,鄭明健的搬場車在警車引導下第一個開出舊改基地,他捧著鮮花半個身子探出車廂,不斷向車外的人群揮手,從此正式告別了住了32年的老宅。在他身後,近百輛搬場車一字排開,魚貫而出,車上的居民在洋溢著喜悅的同時,也在和車外幾十年的老鄰居們依依惜別。看到此情此景,路邊站著的陳阿姨不禁百感交集,她在這裡居住已經有50個年頭了。她在第二輪徵詢啟動後的次日就簽約了,未來的新居在寶山顧村,不過因為還在尋覓過渡的住處,所以暫時還沒搬。看著搬場車龍,陳阿姨說,雖然自己也一直想改善居住條件,但對這裡沒有感情是不可能的,「就像退休工人都要經常回廠走走一樣,哪怕這裡以後拆成廢墟了,我們以後也會一直回來看看的。」「反正以後從顧村回來花2塊錢乘一部528就可以了。」在邊上的女兒笑著補充說。收藏家舊書暫分三處放瞿永發:幾十年來熱心收藏老書,老街房屋徵收與補償方案公布後,開始四處尋找適合放書的地方,已備好200個打包箱準備大搬家,但書籍的最終去向還未有定論受訪者:瞿永發「儂找瞿永發啊,後頭弄堂到底左手轉彎就是。」被譽為「最接地氣藏書家」的瞿永發在虹鎮老街也算一個有名氣的人物,央視主持人崔永元都曾鑽進這條小弄堂到他家拜訪。瞿永發的家,這個位於虹鎮老街深處的藏書閣,與窗外的喧鬧塵世相比,彷佛是另一個世界。走進瞿家4層小樓,一樓20多平方米的客廳里,猶如整牆大小的兩個書架上整齊地擺放著各種書籍與資料。記者小心翼翼地從僅能通過一人、近乎垂直的木梯子拾級而上來到二樓書屋,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書的海洋,數萬本泛黃的老書散發著書香。地上、桌上、書架上都放了書,小樓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被書佔滿。三樓存放的主要是名人的手稿。只有十幾年前買的雙人床、長虹牌電視機才能讓人想到這其實是個卧室。這還是已經搬走了一部分書以後的場景。「原來連一樓都放滿了書。你現在看到的沙發、冰箱、洗衣機的位置原來都是放書的,我們家的生活空間其實就是書堆中的那麼一小塊空地。」瞿永發的藏書生涯始於上世紀70年代。「那時我有份固定工作,每個月工資差不多30元,而當時舊書一本也就幾角錢。」瞿永發只要一有空就蹬半個多小時的自行車到文廟、「淮國舊」(淮海路國營舊貨商店)淘舊書,每次回來車后座都是「滿載而歸」。他以收藏民國時期舊書、雜誌、名人書信為主。最得意之作是全套的《永安月刊》,這是他20年前用一套外灘老建築的照片簿加2000元錢和另一位收藏家交換的,現在的「市價」在20萬元左右。瞿家所在的虹鎮老街七號地塊房屋徵收與補償方案公布後,瞿永發開始四處尋找適合放書的地方,為搬遷做起了準備。裝箱、打包、整理,至今已把一部分書搬到了黃浦區廈門路和貴州路兩間租來的房子里,另一部分則搬到了靈石路上他開的一家書店,不過現在家裡還有約3萬冊書,「書放著不能不管,我每天都要花2個小時整理,否則容易長蟲發霉。」瞿永發書籍太多,未來不管是搬到新家還是其他什麼地方都將是個無比浩大的工程。「我已經準備了差不過200個箱子裝書,到時候還要請人來幫我一起打包。」和傢具家私打包不同,裝書特別是舊書是非常有講究的。「舊書經不起折騰,裝箱一定要服服帖帖,裡面絕對不能七高八低,而且箱子外面一定要用封箱帶封緊。」由於裝箱工作將持續很長時間,瞿永發昨天還沒法搬家,估計要到年底才能完成準備工作。不過這些書籍的最終去向還未有定論。「前幾天上海圖書館曾有工作人員來和我談過。」瞿永發說,捐獻一部分是可以,但大部分還是希望能夠有償轉讓,「如果能給上圖的話我還是放心的,畢竟這也是很好的歸宿。」組建20個共有產矛盾調解小組破解舊改難題中心城區最大棚戶區即將消失昨天集體喬遷的5箇舊改地塊,分別是嘉興街道的虹鎮老街1號、7號地塊和提籃橋街道的北外灘91、92、93街坊,共有近5800戶居民。多年來,這些地塊人口十分密集,房屋嚴重老化,市政配套不足,安全隱患突出。虹鎮老街更是上海中心城區最大的棚戶區,居住和生活環境十分惡劣,居民對舊區改造的呼聲非常強烈。今年以來,市、區相關部門密切協作、合力攻堅,落實了大規模舊區改造所需的資金和房源,著力強化政策保障。區舊改指揮部、分指揮部和徵收事務所組織5000多戶居民召開168場「圓桌會議」,並由居民自己推選組成監督評議小組,充分聽取群眾對徵收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優化徵收方案和措施,為9月20日5個地塊同時啟動第二輪徵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徵詢過程中,虹口的舊改一線工作人員和社區幹部走街串巷,關心、了解居民家庭情況和實際困難,並針對居民對徵收政策的種種曲解和誤解,自編自創「徵收小報」、「圍牆漫畫」。許多居民不僅自己徹夜排隊簽約、選房,還主動做起志願者,向街坊鄰居宣傳:徵收政策不是「喇叭褲」,而是「小腳褲」;早簽早得益,越晚越吃虧。虹鎮老街棚戶區私房多,共有產矛盾多。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梁惠英領銜組建了20個共有產矛盾調解小組,創造性地運用「二次調解」程序,為一大批共有產家庭化解了內部矛盾,做到「拆房不拆家」,成功地破解了長期困擾棚戶區舊改工作的老大難問題,使簽約推進速度遠遠超出預期。第二輪徵詢啟動不到一周,北外灘91、92街坊便率先達到簽約生效比例。國慶長假還未結束,其他3個地塊也相繼告捷,創造了虹口和上海舊改史上的奇蹟。其中,虹鎮老街1號、7號地塊用18天時間走完18年的舊改路,標誌著上世紀90年代中期啟動的虹鎮老街舊區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本市中心城區最大的棚戶區即將從上海的版圖上徹底消失。
推薦閱讀:
※TLY| Report for Second Days Report
※如何看待人民日報發文稱「失去奮鬥,房產再多我們也將無家可歸」?
※JC(新聞傳播學) 版
※諸子朝會|應以相同立場間的合作替代相同身份間的「統一」
TAG: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