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禮!膜拜!扶風法門寺地宮的千年寶藏!附早期考古珍貴視頻

唐代尊奉法門寺佛指舍利為護國真身舍利,曾有八位皇帝六迎,每三十年開啟一次法門寺地宮,迎舍利於皇宮供養。

  唐代認為迎佛骨對老百姓生計影響很大,「30年一開,開則歲豐人和」,大家膜拜佛骨的話,莊稼肯定會豐收,社會會很安定。

1987年4月3日發現法門寺唐代地宮,在地下沉睡1113年的輝煌燦爛的唐代文化寶藏――佛教世界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李唐王朝最後完成的大唐佛教密宗佛舍利供養曼茶羅世界以及數千件李唐皇室供佛絕代珍寶得以面世,這批文物包括:四枚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這是世界僅存的佛指骨真身舍利;唐皇室供奉的一百二十一件(組)金銀器;首次發現的唐皇室秘色瓷系列;米至古羅馬等地的琉璃器群;上千件薈萃唐代絲織工藝的絲(金)織物,其中包括武則天等唐皇帝後綉裙、服飾等均是稀世珍寶;這些奇珍異寶數量之多、品類之繁、等級之高、保存之完好是極為罕見的。

1987年4月3日,法門寺佛塔施工現場,人們意外地發現了一個洞口。

傳說洞里是一個地宮密室,而且有許多青蛇盤踞其中。手電筒光划過洞內密室,裡面文物清晰可見。那些令人困擾又讓人興緻勃勃的謎,在持續發掘中,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和人們重新見面。

法門寺地宮裡,傳說有佛祖釋加牟尼的真身舍利。

1981年8月25日,韓金科跟往常一樣,早早來到辦公室。突然電話鈴響了起來,對方語無倫次地講述,使他好一會兒才明白,法門寺那邊出事了。

1981年8月24日夜晚,佇立在法門寺中的唐建佛塔,因年久失修和雨水侵襲,中部出現裂縫,佛塔遭到了嚴重破壞。令人震驚的是,佛塔東北邊的部分基本上已經完全坍塌,而剩下的西南一邊雖然出現傾斜,卻仍然神奇地矗立著。

在普通的外表下,法門寺佛塔可謂大有來頭。佛經上記載,阿育王於公元前3世紀統一印度,連年的征戰,建立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帝國之後,為救贖戰爭中的殺戮,阿育王開始力推佛教。

為此,他派出了大量僧眾和信徒去到國外,宣揚仁慈和非暴力,大力宏揚佛法。傳說阿育王在世界各地建造了數座佛塔,供人們禮敬佛祖。其中中國分布有19座,最早的法門寺佛塔,即是其中之一。傳說,法門寺中一個神秘地宮裡供奉了佛祖釋加牟尼的真身舍利。那麼真身舍利是什麼?其中又有怎樣的故事?

第一枚舍利

對於殘塔的處理,上級主管部門極為重視。反覆論證的結果,形成了兩個方案。一個方案是把塔拆除後重新修建,另外一個方案是保護半邊塔。

鑒於佛塔倒塌的情況十分罕見,修復工作必須按照一系列嚴密程序進行。但在考古專家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時,發現先前確定的那個方案,執行起來困難重重。因為塔里全是土坯,怎樣把土坯保護起來在技術上非常難,而且造價高。最後決定還是把塔拆除重建。然而誰也不會想到,因為重修,一個埋藏了1000多年的絕世秘密終於重見天日。

無意中,考古人員發現了白玉石板下的神秘洞口。

1987年4月3日,勘察現場休息時間,突然有人驚呼。浮土之下,考古人員無意間發現了一塊白玉石板。清掉石板上覆蓋的浮土,一尊雄獅浮雕顯露出來。當考古隊員推開白玉石板旁的碎石板時,一個洞口出現在人們眼前。那個狹小的洞口裡一片幽暗。傳說中神秘的佛骨舍利會不會被埋藏在洞里?

種種跡象表明,人們要先找到地宮入口。果然,隊員們在前方大殿後發現了一個漫步踏道,它應該是通往地宮的出入口。

發現石碑

1987年4月9日,考古隊員小心翼翼推開地宮第一道門,一股霉氣撲面而來。門內是一段幽暗隧道,牆壁為黑色大理石拼貼。因為年代久遠,石壁呈現出一種特有的斑駁。在石壁東側,考古隊員突然有新發現,石壁上刻有文字。字由白色顏料書寫,縱向排成幾列。這些字是誰寫上去的,是什麼意思?

石壁上的文字一時無法索解,只能留待日後仔細研究。就在隊員失望時,在隧道盡頭,兩塊石碑進入他們的視線,石碑為黑色大理石材質,碑文在手電筒光下依然清晰可辨。這兩塊石碑又會透露什麼秘密?但是更意料不到的情況突然發生了,沒有任何徵兆,隧道頂上突然有碎土掉下。考古隊員不得不先撤離地宮。

發現舍利

在白玉靈帳中,人們發現了一枚玉制仿製的舍利。

七重寶函

地宮實地考古探察工作不得不暫時終止。經研究後決定,接下來的考古勘探將嚴格控制進入地宮的人數,並且加快進度。隨後被搬出地宮的兩塊石碑,共計刻有約900字。專家發現一個是記事碑,一個是物賬碑。從文字內容分析,石碑是唐代最後一次迎送佛骨時留下的。

而這浩大活動的主角———神聖的佛祖真身舍利,會不會出現在地宮裡呢?在兩塊石碑被移開後,又一道門赫然出現在人們眼前。石門左右兩邊的門扇上,各雕刻一尊精美的菩薩像。進門後,地面上是一堆又一堆碼疊整齊的絲織品。儘管歷經漫長歲月,但這些絲織品依然精美光鮮。

佛指舍利

在前室盡頭,一座漢白玉石塔靜靜佇立在一角。這座後來被稱為阿育王塔的漢白玉石塔,大約有80厘米高,四面有精美的彩繪浮雕,塔蓋、塔剎、塔身、塔座均保存完好。千年的謎底,神秘的佛骨舍利,會不會就在眼前的塔里?

沒想到,阿育王塔後面發現了另外一道石門,門後必然還有密室。這道門的門扇上雕刻著天王力士彩繪浮雕。採用如此造型,是否暗示了門後的世界將非同尋常?第三道門打開後,呈現的是法門寺地宮的中室。中室是一個方形空間,中央放了一個白玉靈帳,這是一個國寶級文物,上面的雕刻是非常精細。這個靈帳里會不會藏有人們迫切期待的謎底?

幾天後的集中清理中,人們果然在靈帳中發現了一枚舍利,但那是一枚玉制仿製品。因為有發現阿育王塔的經驗,在漢白玉靈帳後面,果然又是一道石門,這道門上沒有鎖。門內是地宮的後室,後室的情景令人震驚,裡面竟然擺滿文物。

發現密龕

地宮密龕里,發現世上僅存的指骨舍利。

1987年4月13日,考古隊連夜清理後室。一件件稀世珍寶小心翼翼地在人們手上傳遞著。清理工作即將結束時,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

工作人員發現,後室的土層好像被動過。挖開土,一個密龕顯露出來,密龕里藏著一個包裹,裡面又是一個鐵函。為什麼惟獨這個包裹被埋在土裡?5月4日,法門寺地宮文物的最後清理工作開始進行,由中科院研究員王孖和考古學家韓偉主持。誰都不會想到,那個沉甸甸的寶函里套著一重又一重的寶函。直到第七重,裡面是鑲滿珍珠的金質寶函,寶函里是一座寶珠頂小金塔。第八重是個純金塔,打開後,金座子上有個像手指一樣的銀柱子,上面還有白花花的東西。佛骨問世了!專家對比後,大家都跳起來了,這就是傳說中的佛舍利。但這仍然是玉制仿製品。

公元874年,敕命法門寺地宮封門。這次迎奉佛指舍利,既是唐代帝 王崇佛的最後一次高潮,也是法門寺佛指舍利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 後一次現世。迎奉活動歷經兩朝,歷時近 10 個月,聲勢浩大,耗費空 前,集唐代事佛侈靡之大成,皇帝賞賜規模驚人,皇后公主競相供奉。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衣物帳》碑詳細記載了有關物品。佛指舍利及唐 皇室供奉的數千件稀世珍寶埋入地下,千餘年來不被人知。沉重的石 門在封閉地宮的同時,也掩上了法門寺在唐代那轟轟烈烈的一幕幕歷 史,給唐代諸帝禮迎佛骨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佛陀涅槃後,佛舍利就成為佛教界至高無上的聖物,佛教徒把它 視為佛在人世間的代表,使其發揮著弘法功能,所以供奉舍利就成為 佛教活動的重要內容。 法門寺唐代地宮內供奉有 4 枚佛指舍利,其中一枚是釋迦牟尼的 真身指骨舍利,又稱靈骨,3 枚是唐代所做的複製品,又稱影骨,4 枚 舍利在佛教徒心目中是同樣的神聖。它們的關係正如原中國佛教協會 會長趙朴初所說:「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影三江」。出土時,4 枚舍利分別安置在地宮不同位置的不同器皿中。 第一枚舍利(影骨)為玉質,面世於 1987 年 5 月 5 日,陰曆四月 初八,即佛祖釋迦牟尼 2552 年的誕辰日。是感應還是巧合?真是令人 不可思議。這枚舍利原供奉在唐懿宗供養的八重寶函內,安置在地宮 北壁正中位置。 八重寶函是整個地宮最重要的供奉物。出土時,外用一個大紅錦 袋包裹著,輕輕地揭去外表那一絲絲,一片片的絲綢殘痕,呈現在人 們面前的是一具銀棱盝頂黑漆檀香木函,函體外表四周以減地浮雕描 金加彩的手法雕刻著釋迦牟尼說法圖,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圖和禮佛圖等極為精美的畫面,是唐代木雕中罕見的佳品,遺憾的是出土時已殘。 其它七重由外向里依次是:鎏金四天王銀寶函,素麵盝頂銀寶函,釋 迦說法銀寶函,六臂如意輪觀音純金寶函,金筐寶鈿珍珠裝盝頂純金 寶函,金筐寶鈿珍珠裝珷玞石寶函,寶珠頂單檐四門純金塔。 八重寶函層層相套,鎖鑰俱全。寶函上文化內涵豐富,人物眾多、 紋飾華麗、工藝精湛。其上鏨刻有豐富的密教壇場、造像等,莊嚴肅 穆,是研究唐代佛教及密宗曼荼羅的重要資料。 第八重 銀棱盝頂檀香木寶函(發現時已朽,無法展出,這裡只能給出文字介紹) 最外面的第八重寶函是一個長、寬、高各30厘米的銀棱盝頂黑漆檀香木寶函。遺憾的是,由於是檀香木所造,難抵年月侵蝕,發現時已朽腐殘破,僅餘下的盒壁四周,上雕鏤窮奇,描金加彩;雕刻有(釋迦尼佛說法圖)、(極樂世界)、(禮佛圖)等極為莊嚴肅穆壯觀的畫面。所謂盝頂,就是函蓋上棱成斜面的函。它是用極珍貴的檀香木製成,用雕花銀條棱邊。

第七重 鎏金盝頂四天王寶函 第七重寶函是一個略小的鎏金盝頂四天王寶函,用一條約50毫米寬的絳黃色的綢帶十字交叉緊緊捆紮。頂面鏨兩條行龍,首尾相對,四周襯以流雲紋;每側斜面均鏨雙龍戲珠,底飾卷草。 頂面鏨有行龍兩條。四壁以平雕刀法刻有「護世四大天王」像,正面是北方大聖毗沙門天王,有一金鎖扣和金匙。左面是東方提頭賴吒天王,右面是西方毗盧勒叉天王,後邊是南方毗婁博叉天王,四天王形相栩栩如生,持弓執箭,各有神將、夜叉多人侍立,極其威嚴,使人肅然而敬。凝目而視,彷佛誘人追隨函壁的畫像馳騁三界。

六重 素麵盝頂銀寶函 第六重素麵盝頂銀寶函通體光素無紋,素凈,不加絲毫雕刻繪描而渾然生輝,出土時有絳黃色綾帶封系。蓋與函體在背後以鉸鏈相接,是八個寶函中最特別的一個,十分雅緻。

第五重 鎏金如來坐佛說法盝頂銀寶函 鈑金成形,紋飾鎏金。寶函正面有如來,四周有兩菩薩,四弟子,二金剛力士,二供奉童子,外壁鑿有如來及觀音畫像,或飾以雙鳳翔,配以蔓草紋,或刻上金剛沙彌合什禮佛的圖景,造型逼真而細膩,場景豐富生動,人物眾多,工藝精湛。 頂面鏨有雙鳳翔,正面有如來,右面是兩菩薩 四弟子,左面是二金剛力士,後面是二供奉童子.

第四重六臂觀音盝頂純金寶函 第四重寶函重1512克,函蓋雕有雙鳳及蓮蓬,蓋側有瑞鳥四隻繞著中心追逐,正面為六臂如意輪觀音圖,左側為藥師如來圖,右側為阿彌陀佛圖,背面為大日如來圖,外壁鑿有如來及觀音畫像,或飾以雙鳳翔,配以蔓草紋,或刻上金剛沙彌合什禮佛的圖景,造型逼真而細膩。 據密宗典籍記載,如意輪觀音有二臂、四臂、六臂、十臂、十二臂等多種形象,較常見為六臂相,分別為右方的思惟手、持如意寶手、持念珠手,以及左方的按光明山手、持蓮手及掣輪手,能滿足眾生一切勝願,施布眾生,與第四重寶函所鑿的六臂觀音的形相不謀而合。

第三重金筐寶鈿珍珠裝純金寶函 第三重寶函頂部與寶函四周,均以紅寶鈿、綠寶鈿、翡翠、瑪瑙、綠松石等各色寶石裝飾,四周每面有七片瓣花,圍積成一朵大花。寶函背面頂端四面有八簇寶花,中心鑲嵌寶石花朵。寶函頂面為三重疊羅,清凈無染,浩然目性,道眾嚮往,極其華麗精美。

第一重寶珠頂單檐四門純金塔  第一重寶珠頂單檐四門純金塔,高105毫米,塔頂飛檐高翹,彩光閃爍,金磚金瓦層層如真。塔身四壁刻滿紋飾,並有四扇小金門.塔內有一金托,托上立一銀柱,第一枚玉質影骨舍利便套立在這根銀柱上。此時時針指向1987年5月5日凌晨1時(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

第三枚佛指舍利(靈骨)的五重寶函 真身佛指舍利(靈骨)為五重寶函所包裹。第一重寶函為鐵質,出土時已銹跡斑斑,呈深褐色。第二重寶函是一個精美的銀質鎏金函,函身雕鑿有45尊造像,所以被命名為「四十五尊造像頂函」。函身東側下方鏨刻有「奉皇帝敕造釋迦牟尼真身寶函」。第三重寶函是一檀香木函。木質已朽,其頂及函身都有銀質雕花包角。第四重寶函是一副水晶槨。槨頂嵌有黃、藍寶石各一顆。在槨蓋上雕著觀音菩薩坐像。第五重寶函是一個壺門座玉棺。玉棺放在雕花棺床之上。玉棺之內供奉的舍利就是釋迦牟尼佛真身靈骨(為左手中指)。指節其色微黃,有裂紋和斑點。

嵌寶石水晶槨子 銀包角木函內置嵌寶石水晶槨子。槨子系水晶石造,透明通亮。槨蓋上鑲嵌黃、藍寶石各一,體積碩大,眩耀奪目。水晶是珍貴寶石的一種,以其質地晶瑩透明,色彩多樣而被人們 所喜愛。這件槨子是一件設計巧妙,精雕細琢的水 晶精品。

壺門座玉棺 打開水晶槨蓋,裡面是一具僅有 6.5 厘米長的小白玉棺。棺 體小巧,形狀很象沿用到今天的木棺,通體以白玉琢磨而成。整個玉 棺棺體放置在棺床之上,小玉棺通體呈乳白色,並泛淡青色,玉質細 膩柔和,稜角分明,工藝非常精緻。釋迦牟尼佛的真身指骨舍利就靜 躺在其內。

純金單輪十二環錫杖  通體用純金制,杖桿為圓形,頂部有桃形輪杖首。輪心之杖端,為結跏趺坐於蓮座上的坐佛,有背光,杖撙為寶珠形,輪側為仰蓮座智慧珠,輪身各套有直徑22毫米、厚2毫米的六枚錫環。通長276毫米,杖桿長250毫米,最大直徑6毫米,總重211克。

之後,人們的注意力再次轉到密龕里發現的鐵函上。為了萬無一失,考古專家們對其進行了透視。X光機掃描的結果,確定鐵函內有異物。1987年5月10日,韓偉打開了鐵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一小兩顆水晶珠,下面是一個被絲綢包裹的鎦金函。鎦金函里有個檀香木函,檀香木函里還有個水晶槨子,水晶槨子里還有一個玉棺。凌晨8點零6分,韓偉揭開了玉棺棺蓋,玉棺裡面又是一枚舍利。

據考證,這是一枚真正的佛骨舍利。跟志文碑上記載的相吻合:中間有紋,紋並不徹。歷經波折,佛教界至高無上的聖物、世上僅存唯一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終於顯身。

鎏金雙輪十二環銀錫杖杖長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兩,銀58兩, 地宮唐密法器,可以錫杖為代表。錫杖,又作聲杖、智杖、德杖、鳴杖、金錫,略稱杖。為比丘十八物之一,即比丘行路時應攜帶之道具。原用於驅趕毒蛇害蟲等,或乞食時振動錫杖,使人遠聞即知。律許老比丘持杖扶身,後世則成為法器之一。大比丘三千威儀列舉持錫杖之因由:一者為蛇蟲故,二者為年老故,三者為自衛故。又列舉持錫杖有25種限制,如見佛像時,不得使杖頭有聲,不得以杖指人,或書地作字,可見其用法之嚴。錫杖由錫、木柄、樽(銅套)三部分組成。錫是杖頭,成塔婆形,附有大環,亦懸數個小環。錫杖不同於禪杖,禪杖是防止修行的僧徒打坐時睡覺所用,一般多用軟頭來敲打信徒。錫杖為法器,是修法的人必持之物。因其在震動時,音似錫聲,故名錫杖。持錫杖者多為高僧,是顯示修行和功德的標誌。四股十二環,表示四諦十二因緣,這是佛門的基本教義和理念。持之可除煩惱,斷慾念。 錫杖尊體由復蓮八瓣組成,錫杖下端有三欄團花紋飾,欄之間以珠紋為界,極為精細。杖身中空,通體襯以纏枝蔓草,上面鏨刻圓覺十二僧,手持法鈴立於蓮花台之上,個個憨憨可掬,神情動人。錫杖下端綴飾蔓草、雲氣和團花。杖首用銀絲盤曲成雙桃形兩輪,輪頂有仰蓮流雲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工藝製作精緻,整個造型雍容華貴、精美絕倫。可謂法器中的至寶。它是咸通十四年唐懿宗李為啟迎法門寺佛骨,專門敕令文思院打造的法器,是佛教法界最高權威的象徵。比藏於日本正倉院號稱「錫杖之王」的二股六環白銅頭錫杖等級更高、形制更宏偉。 密教認為錫杖為菩薩的標識物,唐代皇室崇信密宗,因此,這枚迎真身銀金花十二環銀錫杖與密教有著密切的關係,杖首蓮座上承托的寶珠、五鈷金剛杵等為大日如來之標識,反映了大日如來在密教中的崇高地位。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大量文物均被鑒定為國家一級甲等文物(國寶級),這其中更有三件至為珍貴的頂級文物,列入被稱為「國寶中的國寶名錄」-中國首批64件禁止出國展出文物,這根錫杖就是其中之一!

四十五尊造像頂函高16.6厘米,長17.5厘米,寬17.5厘米,重1612克 函頂鏨刻有包括大日如來(釋迦牟尼)、地火水風四大神、四大明王等25尊造像,四壁各有五尊佛造像:前側面為西方無量壽如來及其四親近菩薩的曼荼羅,右側面為南方寶生如來及其四親近菩薩的曼荼羅,後側面為東方如來及其四親近菩薩的曼荼羅,左側面為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及其四親近菩薩的曼荼羅。總計有形相、服飾各異之諸神45尊,構成一幅立體的天佛圖冊。寶函背壁下側鏨有「奉為皇帝敬造釋迦牟尼真身寶函」字句的銘文,底部亦鏨銘文:「大唐咸通十二年(871年)十月六日,遺法弟子比丘智英敬造真身舍利寶函,永為供養。」   當初,法門寺地宮之內共發現寶函十個。經專家鑒定,此函內所保存的為釋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是名副其實的「真身寶函」。這枚舍利是當今佛教界獨一無二、至高無上的聖物,被視同佛之「真身」,得到了世界佛教界的公認。  此外,該寶函上面鏨刻四十五尊造像曼荼羅,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密宗曼荼羅。經過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專家十多年的潛心研究,現已將該寶函上所展示的、已失傳千年的唐密「金胎合曼」曼荼羅完全破譯。據專家介紹,金剛界曼荼羅是大日如來為金剛手、觀音等十地菩薩所示顯的集會等式樣,胎藏界曼荼羅是釋迦牟尼佛的大悲願化益眾生現種種身、法、心而示顯的圖像。這兩部曼荼羅把佛教大意和思想內容用圖像表達出來,它網羅宇宙萬象,包括十界聖凡,兼收並蓄,顯密圓融,為宇宙法界之縮影,是大唐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歷史寶庫,不二於世,珍貴之極。  這件真身鎏金銀寶函的發現頗具戲劇性。據記載,1998年4月,沉睡1100年的唐代地宮重見天日。考古工作人員意外地在後室北壁牆腳下,發現一個被泥土掩埋的磚砌秘龕。秘龕內有一個用織金錦包裹的銹跡斑斑的鐵函,用利器鑿開鐵函,裡面藏著的便是這件45尊造像寶函。當考古人員見到該寶函背壁下側的鏨文內容後,心中大悅。寶函內有一座以銀包角的檀香木函,檀香木函內是一具嵌上黃、藍寶石的水晶槨,槨內是一具白玉棺,玉棺中浸泡著一枚佛指舍利。經驗證後,證實法門寺地宮總共出土了四枚舍利,其他三枚均為玉質,即「影骨」,只有這件寶函內的舍利為骨質,再綜合其出土的神秘性(藏而不露)與《物帳名》碑上有關「會昌滅佛」的記載,專家確認這枚才是佛指真身舍利,即「靈骨」。  佛指真身舍利顯然是被唐代僧人刻意置於不起眼的鐵函之中,又放於隱藏的地宮秘龕之內。可想而知,在經歷了多次法難的佛門弟子,對能否確保這枚佛祖聖物仍心有餘悸,才想出這樣韜光養晦的辦法,真可謂是苦心孤詣。

阿育王塔 第四枚佛指舍利是 1987 年 5 月 12 日發現,為骨質的管狀物,高 3.7 厘米,內孔方闊,外形為不規則六面體、灰褐色,其中三面各有一 道人為的溝槽,這枚舍利原供奉在地宮前室的三重寶函內。 第三重寶函為漢白玉阿育王塔,體高 78 厘米,由塔剎、塔蓋、塔 身和塔座 4 部分組成。從上到下精雕細刻。塔蓋為 9 層稜台,塔身為 四面,每面中心設假門,門兩側各有一端莊秀麗的菩薩像,共 8 尊。 硃紅色的裙褲和粉綠色的披帶,色澤鮮麗如同剛塗上一般。從雕刻手 法及此器造型看,此塔是在盛唐時期雕造,而晚唐咸通年間入藏佛指 舍利時重新妝繪。

鎏金銅浮屠尺寸:通高53.5厘米,底座長寬各28厘米,二層長寬各24厘米 三層長寬各19厘米,房檐長寬各23.51厘米,重量:重7.4千克  1987年4月,封閉一千多年的神秘法門寺地宮之門被打開,此銅浮屠隨即被發現。編輯本段文物特色  該鎏金浮屠原置於地宮前室的阿育王塔內,為模鑄成型,精緻玲瓏,四角正方形亭單層閣式,分為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塔基為須彌座,其外有三層漸收的護欄,每面護欄正中有弧形踏步。塔身四面各開一門,正面門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門額以上鋪作和人字形斗拱門兩側各開一處直欞窗。頂為單檐四角攢尖形,鑄有瓦壠,檐角略翹再上為印度式的、高聳的塔剎(塔頂,由剎座、剎身、剎頂和剎桿組成),剎底為須彌座,往上為依次漸小的六個相輪相輪以上有寶蓋、圓光、仰月及寶珠,氣象十分莊嚴、寫實,是我國古代高超手工技藝的絕妙佳品。    浮屠即塔、精舍,模鑄成形,平面呈方形,分為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塔基為須彌座,其外有三層漸收的護欄,每面護欄正中弧形踏步。塔身單層,四面各開一門,正面門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門兩側為直欞窗,門額以上鋪作人字形斗拱。頂單層,四角攢尖形,每面鑄出瓦攏,角壠起翹。塔剎高聳,剎底為須彌座,其上6個相輪由下往上依次漸小,相輪以上有寶蓋、圓光、仰月及寶珠,氣象十分莊嚴。塔內盛放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一枚,棺蓋為半弧形,前寬後窄,前檐探出較多。棺體前高寬,後矮窄。前檔板上刻著兩位坐佛弟子,兩側壁各鏨出兩隻迦陵頻伽神鳥。棺體下有兩層台座,上層台座四周鏨出一圈仰蓮瓣,下層四周鏤空成壺門。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的棺蓋內。 浮屠亦作浮圖,其含義有多種:佛陀、佛教、僧侶或佛塔。此處所指的是佛教建築形式的「佛塔」,源於印度。古印度佛教徒築塔最初為供奉佛骨或葬貯僧尼屍骨之用,後來演變為佛教象徵性的重要標誌。佛教徒非常崇拜舍利,見舍利如見佛陀本身。佛塔又稱功德聚,造浮屠佛塔被視為建功德的事,造塔的功德很大。然而,為死去的人造塔,畢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義,故俗語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才有了「塔」這種建築形式,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用「塔」字代替令國人費解的「浮屠」,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而塔本身的功能也擴大為收存佛經或置佛像之處。   與秦始皇同一時代的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阿育王,以武力殺戮統一了全印度。後來,當看到自己的勝利使數十萬人喪失生命、還有更多的人受傷致殘的時候,驚愕的阿育王頓感懺悔,決心放棄暴力屠殺的侵佔。有一和尚勸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阿育王遂生悔悟。從此,他皈依佛教,還宣布將佛教定為國教,派傳道團去往周邊許多國家傳播佛教,佛教的聲望因此而被提高。相傳阿育王將佛祖釋迦牟尼舍利分為84000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佛祖舍利。據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記》、唐初法琳撰《破邪論》等佛典記載:古印度阿育王曾在很大的地域範圍內建築佛舍利塔。其中在中國有19座,法門寺塔便是其中的一座。 今天的法門寺博物館內的主體建築——珍寶閣,就是仿照鎏金銅浮屠的式樣建造的。該文物已被國家收錄為首批不得出境的珍貴文物。

鎏金迦陵頻伽鳥紋銀棺, 原置於鎏金銅浮屠內,用外羅 里絹的絲綢夾袱包裹。棺體兩側壁各鏨出兩隻迦陵頻伽鳥。迦陵頻伽 本是一種能發出妙音的鳥,又譯作美音鳥,或妙聲,按佛教經義, 「此 鳥發聲微妙,勝於余鳥。聽者無厭,喻大行大度眾生。」傳說釋迦牟 尼在傳教時,逢供養日,迦陵頻伽來做樂舞。在佛經中迦陵頻伽演變 為擬人之鳥,是吉祥的化身。

捧真身菩薩 唐代 此尊捧真身菩薩是唐懿宗三十九歲生日時為供養佛指舍利而敬造的。咸通十四年(八七三)在迎送佛舍利時,與佛祖之金骨真身一併請入地宮永為供養。捧真身菩薩雙手捧著放置刻有發願文的鎏金銀匾荷葉盤,願文為:「奉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聖廣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薩,永為供養。伏願聖壽萬春,聖枝萬葉,八荒來服,四海無波。咸通十二年辛卯歲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延慶日記」。捧真身菩薩造像取法于吉祥天女的造型,蓮台束腰鏨刻四大天王,不但契合「發願文」中「八荒來服,四海無波」的鎮護國家思想,也與捧真身菩薩「永為供養」的法義相應。此尊之表法:一為供養,二為護國,三為懺罪消災,四為增福延壽。這是第一尊在地宮出現作為供養品的佛菩薩像。

秘色瓷

金缽盂唐高7.2厘米,口徑21.2厘米,壁厚0.12厘米,腹徑17.2厘米,腹深7.1厘米,重573克

鎏金帶釧面三鈷杵紋銀臂釧   唐(618-907)釧面直徑4.6厘米,釧面(戳高)2.8厘米,總重216.5克

香囊 唐代直徑12.8cm,鏈長24.5cm,重547克。 系唐僖宗所供奉。乃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發現最大的一枚。香囊囊蓋、囊身各作半球狀,上下對稱,以子母口相扣合,一側以鉸鏈連接,另一側則以勾環相連。香囊外壁鏨飾十二簇分布均勻的團花,團花內分飾四隻或兩隻飛蛾,紋飾鎏金,香囊內有一個缽狀香盂及兩個平衡環,香盂用短軸鉚接,內、外平衡環間也以短軸鉚接,在圓球滾動時,內、外平衡環也隨之轉動而香盂的重心始終不變,使香盂面始終保持平衡狀態。這種平衡裝置,與現代運用於航海、航空上的陀螺儀原理完全相同,這種陀螺儀原理,歐洲17、18世紀才掌握,而我們的祖先,早在8世紀之前,已熟練的運用了這種技術。 香囊兩件均為鎏金銀質,一大一小。二者構造相同,以兩半球扣合構成囊體。囊內鉚接二持平環和香盂,持平環之間及內環與香盂之間成直角相互支承,使香盂保持平衡。囊體鏤空,供香氣溢出。 香囊在當時是一種熏香用器,其缽內放置香料,點燃後香氣從鏤空處外飄,以改善室內的空氣。香囊以前出土較多,西安何家村窖藏、沙坡村窖藏均有發現,英國的哈剋期美術館,日本的正倉院也均藏有我國唐代的銀香囊,不過以前人們都稱其為「熏球」,而法門寺地宮《物帳碑》明確記載其為「香囊」,則更正了以前考古定名的錯誤。同時,我們也明白了「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從四川返回長安,讓高力士到馬嵬坡尋找楊貴妃屍體時,「唯香囊在」之香囊不是用香料和絲織物縫製的香包,而是以金銀製成的熏香器皿。

手爐 唐代 鏨銘:「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銀白成手爐一枚,並香寶子共重十二兩五錢」。 手爐是可握在手中或隨身提帶(帶有提梁)的小熏爐,類似暖爐。多為圓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鏤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圖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紋樣;材質多為黃銅或白銅。 在《法苑珠林》中,有記載天人黃瓊說迦葉佛香爐:「略云:前有十六師子白象,於二獸頭上別起蓮華台以為爐,後有師子蹭踞,頂上有九龍繞承金華,華內有金台寶子盛香,佛說法時常執此爐,此觀今世手爐之制,小有仿法焉。」   敦煌莫高窟畫中,常可見到供養人像手持手爐的景象。例如大英博物館的收藏中,就有敦煌之唐代設色絹本引路菩薩圖,圖中菩薩即手持銅手爐。   在古畫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的羅漢畫及禮佛圖之中手持手爐方式。我們可以看出長柄的手爐與香盒搭配使用,而且所用的香品呈顆粒狀或小丸狀。也就是常被稱為香丸的丸狀的合香或是呈小塊的龍腦。

鎏金仰蓮瓣荷葉圈足銀碗通高8厘米,口徑16厘米,足徑11.2厘米,總重223克

素麵壺門座高圈足銀風爐 通高56厘米,蓋高31.3厘米,蓋沿外徑23.2厘米,爐正身高25.2厘米,口徑20.7厘米,腹深16.5厘米,足沿外徑34.6厘米,重3920克。  鈑金成形,通體素凈,由爐蓋和爐體兩部分組成。爐蓋為半球狀塔形,蓋沿下折,形成三層漸收的稜台,猶如塔的基座,其上為三層仰蓮承托的寶珠形蓮蕾。爐身斂口、深腹、平底。口沿亦為三層漸收的稜台,每層稜台的外緣六曲。腹部上小底大,腹壁為內、外兩層相鉚合,內層分作六塊與爐底鉚接;外層即為圈足座,其腹部以下鏤空六個壺門,底部與外折的足沿相接。爐身兩側口沿下各鉚接一提耳,爐身通體鉚釘之端均飾小銀花,部分已脫落。出土時蓋面貼有墨書「大銀香爐臣楊復恭」的簽封。現已不存。    唐代煎茶,首先要用爐煮水。唐代陸羽在其《茶經》中這樣說道: 「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又說:「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泥為之。」表明風爐通常由銅、鐵,甚至揉泥製作而成。而這件唐代壺門座高圈足銀風爐,法門寺地宮出土,乃唐僖宗供奉的宮廷御用茶具無論是材料與製作,還是工藝與裝飾,都非常講究,是民間風爐所無法比擬的,它為研究唐代宮廷茶文化提供了最好的證據,文物價值更是彌足珍貴。。

足朵帶銅香爐 通體鎏金,由爐蓋、爐身組成,蓋、身以子母扣開合。蓋面鏤空。 香爐:也叫熏爐、火爐,為大乘比丘十八物之一,亦為佛前或壇前的三具足、五具足之一,是佛事六供或十供常用的首要供具,又是密教修法必用之法器。以爐熏香是我國古代生活中常見的美化和衛生措施。到了唐代,無論是奠天祭地,供養釋迦,禮敬老子,尊宗禮祖,都要點香熏香。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香爐充分說明,古代人同樣有著強烈的審美意識,總是千方百計地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佛教焚香風習。

鎏金鴻雁紋壺門座五環銀香爐 通高14.5、爐盤口外徑23.6厘米 盤底外壁有「五十兩臣張宗禮進」

寶帳鏡花 寶帳鏡花置於地宮後室頂部石質帳蓋下,中心有一銅鏡,邊緣蓮葉上套置銀墜飾用以垂吊帳幔,其木底上有供養人發願文。 供養,也是一個佛教名詞。簡單地說就是以香花、燈明、飲食等資養三寶為「供養」。還可以分作財供養和法供養兩種,香花、飲食等物叫財供養;修行積德,利益眾生叫法供養。在佛教中,具備上述供養行為的人,稱為供養人。

紅羅地蹙金綉隨捧真身菩薩佛衣模型

左上:紫紅羅地蹙金綉半臂 右上:紫紅羅地蹙金綉流雲紋案裙左下:紫紅羅地蹙金綉襕 左下中:紫紅羅地蹙金袈裟 左下右:紫紅羅地蹙金綉大團花拜墊

花紋藍琉璃盤 唐代口徑20厘米,高2.3厘米。

藍色琉璃盤 唐代高2.1厘米,外口徑15.8厘米,內腹徑12.5厘米,邊沿寬16厘米

八瓣花紋藍琉璃盤

菱形雙環紋直筒琉璃杯 唐代高8.4厘米,口徑8.2厘米

金銀絲結條銀籠子:通高15㎝,厚0.2㎝,長20㎝,重355g

鎏金壺門座茶碾子唐代通高71毫米,長274毫米,重1168克。輪徑89毫米,邊厚6毫米,中厚22毫米,軸長216毫米

門座茶碾槽架和純銀禍軸二件組成。通體呈長方形,由碾槽、轄板、槽身、槽座四部分組成。槽呈半月弧形,口沿外折,與槽座鉚接,為禍軸滾槽。轄板呈長方形,插置槽口,兩端呈如意雲頭狀,中間焊一寶珠形小捉手,以便抽動開合。捉手兩邊各鏨一隻鴻雁,襯流雲紋。槽身截面呈凹狀,碾槽嵌置其中,項面兩端亦為如意雲頭飾三朵流雲紋,側面兩壁鏤空壺門。壺門間飾兩軀相向天馬,並間有流雲紋。槽座上承槽身,兩端作雲頭狀,周邊飾20朵扁平團花,有鏨文:「咸通七年文思院造銀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十九兩」。純銀禍軸為澆鑄成形,自銘「禍軸重一十一兩」。碾輪軸心圍飾蓮瓣團花一幅及流雲紋一周。兩端細而中間粗,兩端各鏨鎏金草葉紋,一端鏨刻「拾柒字型大小」四字,及「五哥」二字,據此可知茶碾子確系唐僖宗所供奉,價值極高。

鎏金銀摩羯紋蕾紐三足架銀鹽台通高27.9厘米、蓋高11.2厘米、盤高1.6厘米、架高15.8厘米、盤口徑7.8厘米、外徑16.1厘米、腹深1.5厘米,重564克 盛貯椒鹽等佐料用。唐人吃茶需加添椒、鹽等佐料。宋代蘇軾尚有「芽茶得鹽,不苦而甜」的說法。鈑金澆鑄焊接成型,紋飾平鏨、模沖鎏金。由蓋、台盤、三足架等組成。蓋上有蓮蕾捉手,中空,有鉸鏈可開合,下焊接盤曲的銀筋與蓋相連。蓋心飾團花一朵,蓋面飾摩羯四尾,蓋沿飾卷荷。台盤中心下凹,直口,寬沿,淺腹,平底。寬沿上捶刻以海石榴為花蕊的雙層蓮瓣,瓣尖飾以扇形花蕊,平底飾蓮蓬。三足支架上鏨文:「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銀金塗鹽台一隻,並蓋重一十二兩四錢,判官臣吳弘綦、使臣能順」。

鎏金仙人駕鶴紋壺門座茶羅子 高95毫米,身長134毫米,寬84毫米。屜長127毫米,寬75毫米,高20毫米。座長149毫米,高20毫米。重1472克 器形為長方體,由蓋、羅、屜、羅架、器座組成,均為鈑金成型,紋飾塗金。盈頂蓋面鏨兩體首尾相對的飛天,頭頂及身側襯以流雲。蓋剎四側各飾一和合雲,兩側還飾如意雲頭。剎邊飾蓮瓣紋,蓋立沿飾流雲紋,羅架兩側飾頭束髻、著褒衣的執幡駕鶴仙人,另兩側鏨相對飛翔的仙鶴,四周飾蓮瓣紋。羅、屜均作匣形。分內外兩層,中夾羅網。屜面飾流雲紋,有環狀拉手。羅架下焊台形器座,有鏤空的桃形壺門。

鎏金銀龜盒 唐代通高130毫米,長280毫米,寬150毫米。重819克 是唐僖宗李儇(公元874—888年)的供奉之物。因唐代飲茶,先要將餅茶經炙、碾成細末,再過羅篩分後方可煎茶。而這件銀龜茶盒,它的功用是貯存茶末,屬茶具中的貯茶器具。 分體鈑金,焊接成型。整體呈龜狀,昂首曲尾,四足內縮在地。龜甲為蓋,蓋甲上有龜背紋,整體造型維妙維肖。蓋與腹焊有圓子母口相接。首、腹及四足中空加焊。尾部焊接。腹部供貯放碾碎的餅茶細末。取茶時,既可揭蓋(甲)舀取,也可以龜口中倒出,十分方便。  銀盒作龜狀,這是因為古人認為龜是吉祥和長壽的象徵。唐皇室選用鎏金銀龜茶盒貯茶,既顯示了皇室的高貴富麗氣魄,又顯露了皇上祈求長生不老的心態。這與陸羽《茶經·四之器》中所述的「合」(即盒),雖然用途相同,但材料、做工大相徑庭。陸羽提及的茶盒,「其合以竹節為之,或屈杉以漆之」,材料用的是竹節或杉木,再塗上油漆就是,無須銀質加鎏金,這大概就是民間茶具與宮廷茶具的一個重要差別吧!

鎏金人物畫銀罈子 :唐 高247毫米,徑132毫米,腹深112毫米,圈足徑126毫米。總重883.5克。 1987年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鎏金人物畫銀罈子是唐懿宗、唐僖宗為迎送佛真身而供奉的配套茶具中的貯藏器,共有兩個,形制相同。該壇鈑金成型,紋飾鎏金。深腹、平底、圈足。由蓋、體和足三部分組成。蓋為四瓣豎凸棱形結構,每瓣內飾一巨獅,襯以纏枝蔓草,魚子紋地。蓋鈕為珠寶狀,飾以二方連續的蔓草紋、魚子紋地。壇身分成四個開光區,各為壺門形畫面,上有四組人物圖案,其中分別鏨仙人對弈、伯牙捧琴、簫史吹簫、金蛇吐珠。第一組:兩人相對跽坐於蒲團上,一人捧杯,一人吹笛。第二組:一人雙手撫琴跽坐於蒲團上,一側雙鶴振翅欲飛。第三組:一蛇口含寶珠,一人舉手作接珠狀,稱"隨候得珠"。第四組:一人吹笙跽坐於蒲團上,身旁一鳳鳥翩翩起舞,稱為"吹笙引鳳"。

鎏金銀波羅子 貯茶具,可用於瀝干茶葉的水分 法門寺地宮出土之唐代銀質茶具一組。系唐僖宗供奉之御前用茶具。皮日休《茶具十詠》中所列茶具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之類,而此組茶具不僅用途分類細緻入微,而且做工精美絕倫,唐代茶道文化之發達,公卿貴胄生活之奢靡,由此可見一斑。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園裡火煎嘗。 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誇鳥觜香。 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唐鄭谷 《峽中嘗茶》

系鏈銀火筋通長27.6厘米,上端徑0.6厘米,下端徑0.3厘米,鏈長10.3厘米,全重765.0克。 筋,又稱箸,俗稱筷子。火筋,煎茶時生火挾炭的器具,所以,火筋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茶具。而古人對茶具的認識,又不同於今人,古人認為凡與烹茶飲茶有關的器具,都稱為茶具。這樣,煎茶燒水時生火加炭用的火筋自然也就歸納到茶具中去了。古代特別是唐宋期間的一些茶著中,凡提到茶具時,都提到了火筋。  系鏈銀火筋整體呈圓柱形,上粗下細,鏈為銀絲編成。火筋上端頂部為寶珠形,其下有凹槽,環鼻嵌入其中,將兩筋用鏈繫結成一體。這件火筋,造型設計精巧,風韻雅典,充分體現了唐代製造金銀器具的高超工藝水平。  火筋,在陸羽《茶經·四之器》中稱之為火筴,並說:「火筴,一名筋,若常用者,圓直一尺三寸,頂平截,無蔥台勾鏁之屬,以鐵或熟銅製之。」其意是說,火筴鏁又名筋,和常用的相同,圓而直,長一尺三寸,頂端扁平,不用「蔥台勾 」之類裝飾物,用鐵或熟銅製作而成。這裡說的火筋,乃是民間用的茶具,而作為宮廷或達官貴人的家用的火筋,常用金銀製作而成。這件火筋作為唐皇朝向佛供俸,祈求海晏河清、國運昌盛的茶具之一,其珍貴是可想而知的了。

法門寺的十個世界之最

金碧輝煌的法門寺地宮

第一最:法門寺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有文獻記載和碑文證實的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聖法門寺佛指舍利物。

第二最:法門寺地宮,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

第三最:地宮文物陳列方式,是世界上目前發現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羅遺規

第四最:地宮27000多枚錢幣中,13枚玳瑁開元通寶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絕無僅有的玳瑁幣。

第五最:地宮出土的整套宮廷茶具,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等級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宮廷茶具。

第六最:地宮中出土的雙輪十二環大錫杖,長1.96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體型最大、等級最高、製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第七最:地宮中發現的13件宮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並有碑文證實的秘色瓷器。

第八最:地宮中發現的700多件絲織品,幾乎囊括了唐代所有的絲綢品類和絲織工藝,堪稱唐代絲綢的寶庫,是唐代絲綢考古的空前大發現。

第九最:盛裝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寶函,是世界上發現的製作最精美、層數最多、等級最高的舍利寶函。

第十最: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鎏金銀寶函,上面鏨刻金剛界四十五尊造像曼荼羅,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羅壇場。

有對古代藝術品感興趣的多多互動交流,如果閣下想委託我出讓,拍賣。我只對流傳有序,來源清晰的藏品感興趣。如果閣下想通過拍賣公司購藏,我們可以提供專業意見。如需對所藏器物想聽取專業意見,請讚賞文章20元,每條信息我都會看到。有的朋友不會用讚賞功能,可直接掃描下面二維碼。

通過翻閱我的歷史信息,相信大家對我會有更多了解,我們在上海,北京都有高端會所。涵蓋玉器,佛像,瓷器。敬請預約。在這裡而卻僅僅只能通過頭像來了解你,也希望得到閣下的更多信息。比如收藏門類?購藏渠道?歡迎同好互動交流謝謝

u

推薦閱讀:

早期胃癌早發現
郭碧婷的早期經歷有那些?
中共早期領導人李維漢

TAG:視頻 | 考古 | 寶藏 | 法門寺 | 早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