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錢炒錢」的狂熱是經濟危機的表現
2012年01月10日 05:32 來源: 中國企業報 【字體:大 中 小】 網友評論
溫家寶總理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以錢炒錢」是個民間用語,現在總理強調堅決抑制「以錢炒錢」,說得斬釘截鐵,人們應當高度重視。
溫總理的講話明確表達了反對「以錢炒錢」,要支持實體經濟的意願,防止資金脫實向虛。說明他所指的虛擬經濟一定是具有資金積聚效應,進而已經嚴重影響了實體經濟發展。
錢,作為經濟學專業術語稱其「貨幣」。貨幣原本是人們發明的一個讓商品交換變得簡單、便捷的工具,作為工具的貨幣,只是交換中的等價物。而人們對貨幣的需求,僅僅是為了交換去獲取商品的使用權。
隨著剩餘產品的出現,貨幣的「儲藏」價值功能日益強大,而使貨幣具有財富特性。一旦貨幣成為「財富」,成為「商品佔有和支配權」的憑證,貨幣就不是幾句話能說得明白的「錢」了。此時成為人們爭奪的對象,貨幣所承載的就是一部充滿血腥的財富爭奪史。
這樣,我們日常生活中說的錢就有了兩層基本含義:生存的必需品和「萬能的財富」。 近幾年來,炒中藥、炒股、炒房、炒黃金、炒字畫、炒外匯、炒期貨、炒基金……但凡能夠快速積累財富的方式,都屬於「炒錢」的行列。
高利貸、炒房都是錢炒錢的典型。往昔的君子蘭、玉石、普洱印象猶在,今天的房子都是這些「錢炒錢」遊戲中的一個道具。近年來大部分高利貸流向了哪個行業?毫無疑問是價格不斷迅猛攀升的「房地產業」。正是這兩年高利貸的異常膨脹,房地產業的過度膨脹,大玩錢炒錢的遊戲,造成了如今眾多產業的空心化。顯然,樓市靠「以錢炒錢」迅速膨脹起來的泡沫,已經到了該戳破的時候了。貿易和金融讓為錢發展成為現實,也同時埋下崩潰的導火線:貿易戰,匯率戰,主權債務違約,金融市場泡沫破滅,社會危機等內外因素的結合將會導致經濟崩潰。在過往的時間裡,真正鎖住了大量資金,嚴重影響實體經濟發展的正是房地產投機市場。有人可能會認為房地產屬於實體經濟,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在現階段的中國,房地產主要被認為是投資品而非消費品,正因如此,房地產價格對於CPI的統計幾乎無影響,否則中國通脹就不是百分之幾的問題了,所以其虛擬經濟的屬性要強於實體經濟的屬性。
「炒」風是從改革開放之初便有的。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石油、鋼材、煤炭等重要基礎產品實行「價格雙軌制」,在完成國家計劃之外的超額產品,允許以市場價交易。在當時,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當時,誰要有本事弄到重要基礎產品,就能加價出售,層層加價也不稀奇。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實體經濟的「價格雙軌制」才退出歷史舞台。
現在溫州的民間借貸亂象,與上世紀80年代的實體經濟「價格雙軌制」有點相似。在貨幣緊縮的當下,銀行收緊貸款。一些有背景有關係有地位的人,比如一些政府官員、銀行職業人、大型企業老闆,可以從銀行拿到6.56%的一年期「官息」貸款,再以擔保公司名義在市場上加價放出,從中賺取差價。驚人的差價,使得短期借貸月息可以達到6分到9分,即年息72%到108%,做任何生意都不可能有如此高的利潤。
順藤摸瓜式的追根究底,越追根越讓人坐立不安,最後竟然追根到一個讓人觸目驚心的場面, 經濟危機已經在中國發生。
去年浙江溫州上演資本家們「最後的瘋狂」,「老高」(放高利貸的人)跑路、「走佬」都是人們熱議的話題。為什麼溫州人「以錢炒錢」至瘋狂地步?因為溫州企業做實業的平均年投資回報率已經被擠壓至約3%—10%,而其他投資渠道也並無出路——在限購令、限貸令的雙重打擊之下,溫州商品房交易2011年上半年同比下降近九成,土地流標率74%。當時有220億熱錢撤離溫州樓市轉戰民間信貸市場。顯然這種危機不是美國進口的,而是我們自己的「產品」。 民間貸款都到了哪裡?數據顯示,在溫州,90%以上的家庭個人、近60%的企業參與民間借貸,民間借貸規模終於超過1100億元。不過,其中用於一般生產經營的僅佔35%,用於房地產的佔20%,停留在民間借貸市場的規模高達40%。後來,這個比例則更高了。「錢炒錢」於今為烈,一方面是因為前幾年貨幣政策極度寬鬆,資金市場流動性泛濫;另一方面是因為長期負利率,資金逐利尋求可抵禦通脹的回報,由此造成高利貸蔓延的充分且必要的條件。儘管貨幣政策正逐步收緊,但央行在緊縮貨幣時偏重於數量型工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而較少採用價格型工具(提高利率)。由此造成銀行體系的大量流動性被凍結,部分銀行無錢可貸;而實際負利率又誘導存款「搬家」流出銀行體系,從「炒蒜」、「炒金」、「炒房」,直至「炒錢」。
金融發展理論認為,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二元金融結構」:整個金融系統被分割為兩個部門,即以銀行、證券市場為代表的有組織的現代化金融市場及以地下錢莊、典當行等為代表的傳統金融市場。長期低利率甚至負利率扭曲資金的價格,在體制內造成貸款需求沒有上限,投資饑渴無法滿足;在體制外造成資金需求異常亢奮,非法集資難以消除。更危險的是,銀行和上市公司等通過合法或非法的渠道參與「炒錢遊戲」,不僅大量資金流出實體經濟,而且還將體制外的金融風險傳導至體制內。
因此,應對此起彼伏的「炒錢遊戲」,絕非一句「加強監管」或「嚴厲打擊」就可安然化解。從體制層面來看,必須持續地、有序地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尤其是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通過金融深化改革逐步消除「二元金融結構」;從政策層面來看,在依然實行利率管制的當下,貨幣政策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儘早結束實際負利率。名義利率低於通貨膨脹率,迄今已有數年,由此釀成的「炒錢」狂熱已險象環生,不可等閑視之。
中國經濟「虛」火太旺了,在金融危機開始後的一番折騰後,大量的社會資金全變成了鋼筋水泥,如今還有多少能收回重回實體?覆水難收,整個國家都到了要為「以錢炒錢」瘋狂付出代價的時候了。 防範風險是金融業永恆的主題。就在民間借貸顯露危險原形之際,中央及時果斷出手,有效遏制了民間借貸高利貸化傾向。2011年10月1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依法打擊非法集資、金融傳銷等違法活動,禁止金融從業人員參與民間借貸,加大對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支持。民間借貸暫時平息了危機。日前,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把這個問題再次擺到突出位置,表明了中央的決心與意志。當然,風險警報並未就此解除。根據以往經驗,從年底到春節前,隨著年關臨近,大批企業購買生產原材料、發放工人工資、結算工程款等費用支出激增,流動資金需求旺盛。許多小企業擔心,資金鏈能否保持穩定?那些民間高利貸者更加擔心企業主會不會突然蒸發,再次「逃債跑路」?我們不可掉以輕心。
因此,現在對於全社會來說,必須確立抑制「以錢炒錢」、金融業服務於實體經濟這一觀念,這既是我們從此次金融危機中吸取的一個教訓,也是出於對自身經濟發展的實際考慮。
上帝要讓一個人亡,一定會首先讓你瘋狂。在果戈理的戲劇《欽差大臣》里出現這句話,出自《聖經》。中國版本的表述是:「天欲其亡 必令其狂」的說法。對於「以錢炒錢」為主的企業來說,已是其死亡的前兆了,對於國家經濟來說,證明我們已經步入經濟危機階段了。
怎麼抑制「以錢炒錢」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個漫長過程。現在中央已經重點抓這件事了,這對企業,對從事虛擬經濟的企業都是一件好事。
新年伊始,總把新桃換舊符。我們期盼以錢炒錢的風氣會消匿下去,投資實業的爆竹聲會響亮起來。在1月6日至7日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強調,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從多方面採取措施,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有效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防止出現產業空心化現象。(據1月8日《新京報》)
的確,我國經濟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等問題,一些一直從事傳統產業等實體經濟的企業開始大舉進軍資本市場,比如成立擔保公司、放高利貸、投資房地產等等,這不僅可能導致虛擬經濟的泡沫化,而且出現了產業空心化的跡象。
要治理這個問題,首先要找到病根。社會資本為什麼要「脫實向虛、以錢炒錢」?直接的原因就是虛擬經濟的利潤空間大,「以錢炒錢」比實體產業更賺錢。就拿利率來說,銀行貸款的年利率只有6%左右,而民間高利貸的利率高達百分之幾十甚至幾百。同樣的資本,從事金融業的利潤及贏利預期要比從事製造業高得多。既然如此,精明的商人勢必把目光投向虛擬經濟。
要抵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就要壓縮過大的利潤空間。那麼,是銀行的利率太低了,還是民間借貸的利率太高了?應該說,兩個方面同時存在。銀行的存款利率比通貨膨脹率還低,貸款利率也明顯不能反映市場的供求關係,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政府定價;而民間借貸的利率太高,一方面是稀缺性決定的,一方面是交易成本較高導致的,因為高利貸是違法的,大都是地下交易。
既然兩個方面的原因都有,那就應該兩方面都著力。就銀行利率過低的問題,政府當然應該予以調整,但利率的市場化才是根本的出路。而對民間金融,則應該放開金融市場,讓「影子銀行」、「地下錢莊」等合法化,這樣一來,民間借貸的交易成本就會大大降低,利率亦即資金價格也會因為競爭的充分而降低。隨著供給的增加和利潤空間的縮小,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可以得到緩解,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的衝動也會弱化。
利率的行政管制與金融的政府壟斷是同根相連的。目前,中國的絕大多數銀行都是政府絕對控股的,也正因為政府是銀行的「老闆」,所以它可以隨便向銀行發號施令。如果金融也像餐飲等行業那樣實現了充分競爭,行政命令就不靈了。因此,關鍵還是要打破金融行業的政府壟斷,逐步實現市場化。
實際上,實現利率的市場化以及金融業的開放早就是既定的改革方向。2005年出台的「非公經濟36條」就明確規定,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等行業。就在這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也要求,堅持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改革導向。但金融體制改革一直沒有邁出實質性的步伐,甚至出現了「國進民退」的跡象——中國人壽(601628)有意收購目前國內唯一大型民營的民生銀行(600016),就引發了很多的擔憂。
歸根結底,現在最缺的還是深化改革的決心!
推薦閱讀:
※楊麗君:民族主義的碰撞與全球化之下的歐洲危機
※預防子宮肌瘤危機的最佳選擇
※改革是危機逼出來的
※「合娶老婆」能解光棍危機嗎? | 你一言
※百億海底撈的最大危機是什麼?| 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