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小架的淵源

陳氏太極拳源遠流長,陳家溝陳氏第九世陳王庭(1600—1680)原為明朝軍官,明朝滅亡後報國無門、收心隱退。在耕作之餘,陳王庭依據自己祖傳之一百單八式長拳,博採眾家精華,結合易學上有關的陰陽五行之理,並參考傳統中醫學中有關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發明創造出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新型拳術,包括太極拳五路、炮捶一路、雙人推手及刀、槍、劍、棍、雙人粘槍等器械套路。

陳家拳術列代相傳,高手輩出,第十四世陳有恆(1773—1819)、陳有本(1780—1858)兄弟,幼年即隨其父習拳,拳藝精湛,悟得真傳。陳有恆早年於洞庭湖落水身亡,陳有本在其兄亡後,閉門在家修鍊,更加專心練拳悟拳,於太極拳更加精研,他不但對先輩積累的太極拳理論內涵更加深入研究,還不受家傳原有拳術所限、多有創新,將陳家拳術研究得更加精細。其拳藝外觀輕柔、內持靜重、虛實分明、動靜結合、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周身一家、內外兼修,其拳勁螺旋纏繞、蓄髮機敏、連綿不斷、纏繞迅速、松活流暢。陳有本精研太極拳功法拳理,終於成為陳氏太極拳的集大成者,自成一脈。陳有本一脈傳承下來的拳術稱為「小圈拳」,即我們今天學習的小架拳,小架拳一直在陳氏家族內密不外傳,習練者多文武兼善,故又有「文房架」之稱。與陳有本同時代的陳長興打破傳統,將太極拳傳給楊露禪,開啟了太極拳向外傳播的歷史,陳長興編訂的拳架被稱為大架,其後陳發科又在大架基礎創編新架,於是陳長興的拳架稱為老架,與小架相對,老架和新架現在統稱為大架。

陳有恆之子陳仲甡(1809—1871)幼年即受到父輩陳有恆、陳有本的熏陶,自幼即勤習拳術,能運使鐵槍30斤左右,尤稱武勇。清朝咸豐三年,他曾率胞弟季甡及族人、鄉鄰抗擊捻軍,屢立戰功。晚年的陳仲甡退隱家鄉,閑暇之餘精心教拳授徒,其所教弟子盈門,陳仲甡有三個兒子,陳垚進入了武庠,陳淼和陳鑫都是歲貢生。

陳鑫(1849—1929),字品三,陳仲甡三子,叔伯排行五,陳氏十六世。為近代中國武術史上著名的太極拳理論家,自幼隨父習武,深諳太極武功之精奧,後遵父命從文,文武兼備。為闡發陳氏世代相傳之太極拳理,陳鑫晚年發憤著書,其主要著作有:《陳氏家乘》五卷,《安愚軒詩文集》若干卷,《陳氏太極拳圖說》(原名《太極拳圖畫講義》,出版時改是名)四卷,《太極拳引蒙入路》一卷及《三三六拳譜》等。其中《陳氏太極拳圖說》為其代表作,該書從1908年動筆,其時他已年近花甲,至1919年完成,歷時十二寒暑。書稿成時,他已近古稀之年。十二年中,他對這部著作傾注了全部精力和心血,多次修改,親手抄錄而不懈。其抄本先後有四稿,每稿洋洋二、三十萬言,其毅力、精神確是感人。該書圖文並茂,拳勢取經絡而通變,拳理師周易而同規,理精法密、顯微闡幽、精朴悉陳、細膩明透,為拳壇理論之豐碑,被譽為武林聖典。陳鑫的著作正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向太極拳高峰攀登,本館所教授的陳氏太極拳小架即以《陳氏太極拳圖說》為標準教材。

雲南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小架養生武館

推薦閱讀:

太極拳松靜的意義與妙用
練習太極拳你要懂得松腰垂臀、含胸拔背和虛靈頂勁,太極拳要領技巧,愛教練私教網
孫氏太極拳簡化套路
耀太極朱雋教授正宗陳氏太極拳

TAG:太極拳 | 太極 | 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