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如何做一個學佛者的開示

關於如何做一個學佛者的開示噶陀寺黃金法台寧貢(郭寧)仁波切

對於任何一個對佛法有興趣、有信仰或者希望修持佛法的人來說,都需要了解這樣三個問題:一、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法?二、我們為什麼要學佛?三、我們怎麼學佛?

一、首先我們來講講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法從歷史角度來說,「佛」是歷史上的一位聖者:兩千五百多年前喬達摩-悉達多誕生在印度,他通過修行怔悟了生命最究竟的實相真諦,他被後世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釋迦牟尼。當他圓滿證悟之後,就開始向眾生傳播他的教法,他按照聽眾的根器不同方式宣講了他所證得的真諦,並講解了如何止息痛苦、獲得證悟的方法,這就是所謂的「佛法」。兩千多年來,世界上有無數的人通過修持佛法獲得了和釋迦牟尼佛一樣的證悟,獲得了對最究竟本質了解。從佛教大乘的觀點來說,佛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佛不僅是一位歷史人物,更是一種心智,這種心智就是讓所有眾生心中萌發出的慈善之心;圓滿證悟這種心智的有情也被稱為「佛」。而如何讓這種心智起作用的方法就是所謂的「佛法」。當我們這樣認識佛和佛法,我們就會遠離一切迷信,我們就可以發現佛陀真實的存在:當你越真誠向善,佛就越清晰明了;而如果執迷不悟而向惡,那麼佛就越模糊不清;在思想上和行為中直接或間接能利益他人的剎那,我們就是佛。舉一個小例子,我們真誠地給予別人一個微笑的當下,我們就會發現了我們自己心中的佛,如果我們吝嗇了這樣一個微笑,也讓我們在那個剎那失去了體悟成佛的美妙境界。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宗教和哲學來講都有它自己的思想和主張。對於佛教來講一個最根本的見地就是人人都能成佛,每個有情生命都可以成佛,每個眾生都具有一樣的平等佛性,簡單而言就是我們每個人所具備的最基本的善良的心,成佛就是我們認識這個佛性,並把我們的慈愛悲心平等傳遞給每一個眾生。雖然佛法可以這樣概述,但是在由於眾生根器的差別,佛陀的教法也有差異。我們大致可以把佛陀的教誨分成三類,或者稱為三乘,即所謂的小乘、大乘、金剛密乘。這些教法都是佛陀所說,但每一乘的見地、修法和形式上都有一些差別,甚至在傳播過程中都受到不同民俗和文化的影響,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佛法的一部分。下面讓我們對這些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正確的學佛與不正確的態度:佛陀教導我們想要成為和佛陀一樣偉大的人,必須靠自性智慧引導,透過努力學習不斷的自我凈化。而為了名利,為了升官發財這樣的目的而學佛都是徒勞無益的。小乘和大乘:這二者最根本的差別在於修行者的心量上:對於大乘佛教徒來說,他們所做地修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是為了讓一切眾生度脫苦厄;他們擁有猶如虛空般的心量,為了眾生的利益發願擁有智慧、勇氣和力量來承擔並解除一切眾生的痛苦,所以可以這樣說大乘最主要的修學:也就是利益他人!只要能利益他人,擁有非常純真的發心,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善巧和方便來幫助達成動機。而小乘佛教徒沒有為了一切眾生這樣的胸襟,他們學佛僅僅是為了自己,也只顧及自己和一小部分人的利益。除心量之外在佛教的見地上,大乘也有著更殊聖的地方:大乘強調的是破除我法二執,這樣才能獲得究竟的解脫,而小乘破除的是人無我,但最精微的一些法執沒有破除;在發願上也存在著差別,小乘里的緣覺就是祈願自己能出生在沒有佛陀的時代,如果不這樣佛陀會教導甚至會派他去度化眾生,講經說法,因此他會選擇這樣的時代獨自來領悟十二緣起修持佛法;而大乘是發願能夠每個有情都能遇到佛法獲得解脫;這大致是小乘和大乘的差異。大乘與密乘:密乘在心量和發願上與大乘沒有很大的差別,密乘同樣強調一切修學是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而不是為了自己。與大乘不同的是,密乘在見地和方便上有著特別殊聖的教導,是佛教最殊勝圓滿的教授,他能讓一個具器的眾生在很短時間內通過密乘急速的成就之道圓滿佛陀的聖果。但必須強調的是密乘不是所有人都能修學的,密乘的修持需要特別的因緣,而密乘中的無上瑜伽部的一切次第修學,不適合大眾公開來學習和行持,因此也被稱為「密法」。現在有一些佛學道友接受了藏族各大教派的灌頂,倘若接受灌頂的發心是清凈的,而且能夠做到灌頂的要求,那麼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反之如果是在慾望的驅使下盲目參加那就非常的不幸,也極度危險。最後我想再次強調:佛教的這三乘教義都是只是為不同根器的人破除我執清靜煩惱二障所講說,都是佛法的一部分。無論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還是南傳佛教,都會依照佛陀的四法印作為判教的根本: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靜用現在的語言來表述的話就是: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一切法都是空無自性,一切有漏法都是痛苦的,涅槃即寂靜。這四個真理印蓋了佛教的三乘教義,若有悖(bei)於四法印說法就不是佛法了,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這四個真理就是跟佛教與其它宗教最根本的區別。

二、下面我們來談談為什麽要學佛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探索知識的範圍已經進入了宇宙的起源、生命的奧秘和意識這樣的領域,這些都曾經是宗教和神話的領地,而今正在被掀開神秘的面紗。佛教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雖然在局部的形式或者說法上受到了現在科學知識的衝擊,但這因為佛陀是為了利益不同根器的人而講說,其最核心的部分並沒有過時,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我相信他並不會拒絕諸行無常這樣的判斷,也不會否認諸法無我這樣的真理。所以可以這樣說,佛教在今天不僅沒有失去生命力,其智慧正在繼續散發出燦爛的光芒:佛教以緣起論來看待世界,強調的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變化(無常),對於我們認識世界上有很大的幫助;另一方面佛教是希望通過精神訓練以保持人的愉悅和感恩對於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發展也能作出卓越的貢獻,成為解決當代人類的很多精神和社會問題的利器!當今社會面臨的問題是: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物質文明並不能給人類帶來更多的快樂,我們可以擁有很好的物質條件,但無法改變內心的痛苦、困惑和恐懼,人一直處在焦慮的狀態之下。對於動物來說,如果解除了生存的壓力它的焦慮也會消失,而現在的人卻做不到。在這樣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裡,人很難讓自己的內心世界活的充足、快樂、自由。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人找不到生活的意義而去自殺;人們為了緩解壓力尋找了各種辦法,甚至吃搖頭丸、K粉等尋找暫時的刺激讓自己暫時獲得快樂,但這一切的方法都是飲鴆止渴,不會讓我們的煩惱和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每個眾生都在想方設法的追求快樂,而每個眾生的對快樂的定義也不一樣,對於動物來講它們只希望有一個安全的生存環境,一隻螞蟻不會想要得到一輛賓士600在巢洞里駕駛的快樂,或許沒有我們人類的侵犯和傷害對它們而言就是最快樂的。 對同一個人來說,快樂也是不斷的在改變,小時候我們從新買的玩具車中獲得的快樂,比現在駕駛一輛真車的快樂更多! 對於一個人來說,即使我們使用相同的感官感受相同的對象,我們也不保證曾經獲得的快樂可以重複。就像俗語所說,今天的美食或許是明天的毒藥。當我們不斷從外在的環境中尋找快樂的因素或者源泉的時候,我們除了無常之外什麼都找不到。當我們試圖去尋找快樂,最終發現快樂本身是那麼的無常!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獲得認知的器官-五官也一直欺騙著我們:我們短淺的目光看到的只是前面的一點光亮,鼻子縱然也聞不到神界的花香,耳朵當然也聽不到「牆外」的 鳥語,這就是我們五官的局限性;我們也很難去懷疑自己的五官認知的正確性,這是我們既定的一種思維模式,我們不願去懷疑它,因為我們一直習慣這樣,我們不願意不相信自己。 如果我們在自己的認識上做了進一步的分析和思考我們就沒辦法相信自己了。如果外境是那麼多變而不可信,我們感官也是無法依靠,我們感覺快樂的心應該是不變的吧?有人或許會這樣問。回答也是否定的。如果我們靜心仔細觀察自己的心,我們會發現所謂的意識只是一連串漂浮不定的思緒:前一剎那或許還是高高興興,第二個剎那就萬分沮喪;昨天的希望成為今天的痛苦;一天一天我們在慢慢的變老,趨向死亡,可我們以為今天的我就是昨天的我,根本沒有變化,我們永遠被無明耍弄不認識事實的真相;被外界的紛擾所糾纏,無法通過寧靜的禪思領悟到如一切法如夢幻泡影的真理,也無法了解這一切假象都是來自於我們的自性的投影,而並非是外在物質本身。《等持王經》里說;眼耳鼻根非正量,舌身意根亦非量,設使此根為正量,一切聖道有何用。世間世俗層面所依賴的認識永遠是非常有限的,唯有佛法的真理超越一切的束縛,達到終極究竟實相。現代人更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相信現實,而不相信未來。其實現實是過去某種延續,未來是現實的結果,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這就是因果論所說的說你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會有什麼樣的果。 藏族的文化中,一直有「可想像之物景皆存在」這個理論,我們認為只要在想像中能顯現的景物都存在,不論它是頭腦中的虛幻,還是現實世界的虛幻。這個理論來自於大乘的教法:在大乘教法中,將整個生命與物質的存在分成勝義與世俗兩個層面,勝義就是最究竟,是世界的本質,是成就者的境界;世俗層面是我們就是能看到感知到的表象,大到神靈,三千大千世界,小至螻蟻,微塵不等,因果輪迴等等,現今的科學界致力研究正屬於這個層面。如果我們不學佛,那麼我們就永遠無法感受真實,無法感受到佛的存在,也不會了知佛陀的智慧,也就無法明白生從何來,死往何處,人生的意義也就變得那麼的不明確!而通過學佛,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們更接近真理;也會體會到我們的認識世界的方法更完善,從此你就不會再懷疑一切。

三、我們怎麼學佛不管選擇的是什麼宗教,充分依據理智和邏輯非常重要的,佛陀也如是教導我們,透過「理」辨別宗教和迷信的差別。對於剛剛開始接觸佛法的人來說,聞法、思法非常重要,在聞思的基礎上,我們用各種方法來保持一顆不斷自我凈化的心。而作為修行結果-實證-就是所聽聞到的法義落實在平日的生活中逐步體會和領悟。我們目前暫時還不能達到勝義諦,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在世俗層面樹立準確的佛學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用自心智慧指導自己,讓自己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所有的動機不再是利己,而是利他。即所謂的「一念覺眾生即佛,一念迷佛即眾生」。開始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非常困難,一天只有那麼一剎那可以想起佛陀的教誨,僅在那麼短的瞬間擁有佛陀的凈土,但是我們相信只要通過我們每天不斷的努力,就可以延長著我們回到佛國凈土的時間,這樣不斷的修行會讓一生都變得充實,從而不再後悔曾經走過路,最終將為自己的人生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佛陀在證悟時曾經說「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所以我們要學佛、念佛、首先要信佛,信佛不是信我們佛堂里供的佛像,而是相信佛陀的智慧!現在有很多的人在佛是否存在之間徘徊,甚至學佛多年的居士來講都有點搖擺,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心,有時候覺得有,有時候又覺得沒有,遇到問題時就祈求佛菩薩的庇佑,順風得意時又覺得無所謂,這種狀況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一直都把佛完全視為神,有一定形狀,有一些特別的能力,可以滿足我們的各種慾望,所謂的加持,如果佛陀是這樣的話,那麼佛的加持是不靈驗的吧!當今世界物質高速發達的西方,在全國物質比較富裕的地區,信佛教的人越來越多,佛教越來越昌盛,為什麼呢?簡單地說佛法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快樂,更有價值的生存。 愛因斯坦說;所有的宗教、藝術和科學都是同一顆樹上的枝條,人類對這三方面的追求都是為了使生命從單純的物質世界裡提升,而達到自由。說明人性中既有對物質的追求,也有對精神的渴望,兩者缺一不可。其次我們必須了解佛法有自己獨特的一面,即佛法的是智慧,用緣起的方式來看待世界,了知行善的人是無我的,了知這些善的無常,了知善對象的空性。當我們很好的結合善和緣起的智慧,我們就能真正走上成佛的康庄大道!下面我想講一下學佛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如何面對死亡。死亡是所有的人都必須面對的,死亡有時候離我們並不遙遠,佛陀曾說死亡或許就存在於呼吸間。可我們以為自己的時間很多,總是忙著想下一頓晚餐吃什麼,也不願意想一下死亡這一問題。首先我們要正確的面對死亡,不要把死亡看成是一個可怕的事件,壽命耗儘是非常自然的,也很難延續的,無論是劫難而死,還是自然壽命耗盡都是自然的法則,無論你有多少財富,你的親人多麼愛你,卻無法阻止死亡的到來;另外我們要更多了解死亡,佛教說死亡是一個新生命的開示,雖然軀體死了,但心識從這裡延續到下一個生命,不是人死如燈滅。關於宗教的前世今生,中觀的一些論文中也做了很多邏輯方面的推理,也有許多有過瀕死體驗的人為我們講述了有關下一輪新的生命旅程的事例。所以認識死亡問題,其他問題就會得到解決,我們對生活,對生命的態度就會發生巨大的改變。我們並不知道何時死亡,死亡何處,但是我們最終將面臨死亡。如果你是一位佛教徒,那麼我會希望你能信心百倍地祈請並呼喚自己的根本上師-蓮師,這樣就會安然的面對死亡;如果你沒有佛教的信仰也沒有關係,我希望你能在面對死亡時懷著感恩和慈悲的心態,來坦然面對這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事情。我們對死亡的真正恐懼來自於我們沒有認識有生命輪迴,我們誤認為「死」是永久的結束。如果我們相信了生命輪迴的存在,就不會感到死亡是多麼恐怖的事情。按照佛教的觀點,死亡從根本上說就像兩掌從不同方面相合相擊時出生的那瞬間,在相擊瞬間之前死亡尚未到來,那之後就是下一輪生命的開始,我們會投胎到其它的人或者往生西方,或輪迴三界。《中陰救度經》中有中陰每個階段的修行和解脫方法,因此只要我們正確認識死亡,坦然面對死亡,這世間一切的恐慌之感就會煙消雲散。能坦然面對死亡,那麼也就能坦然面對這個世界上其它的可怕事件:經濟危機、人生的挫折,我們不會感到畏懼和恐慌,而是謹慎而冷靜的應對;我們不再會因為股票的起起落落而寢食難安、突發心臟病、甚至患上各種心理疾病。所以對死亡的認識對人生顯得尤為重要,希望你們認真思考,樹立正確的信仰和死亡觀。如果希望更多了解死亡問題,那麼可以參考《中陰救度經》和索甲仁波切的死亡學巨著-《西藏生死之書》。最後我想談一下棄惡揚善的問題。對於一位佛教徒來說,如果我們沒時間來好好聞思佛陀和歷代大德的教誨,作為佛教徒我們應該做什麽呢?我想我們至少應該做到棄惡從善。我們都喜歡做好事而不喜歡做壞事,喜歡好人,而不喜歡壞人,如果有人對自己好時我們就認為他是好人,對自己不利時我們會說那是壞人,學佛的人會認為只要在佛堂誦經靜坐時就是善,一旦離開佛堂到另一個環境就是惡或者是作惡的開始。每個人好像都有自己不同的善惡標準,那麼佛教究竟怎樣來區分好壞、善惡呢?小乘佛教徒對善的定義做到不傷害別人以及遠離傷害別人的因就是善。在大乘教法中善有著更高的標準:一個大乘信徒不僅要做到不傷害別人,而且要力所能及的利益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有人會說:這樣的善太難了,我們經常碰到的情況是要麼傷害這個人,要麼傷害另一個人,這樣的情況怎麼辦啊?是的,我們會經常碰到這樣的困境,大乘佛教徒是用利益眾生的動機來判斷什麼是善的。寂天論師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獵人在追殺一個小動物,剛好我們看到這個小動物的去向,當獵人問你,你會怎樣回答他呢?如果你說了真話那個小動物就會死,如果你沒說真話你因妄語又犯了戒,或許也讓獵人損失了一頓午餐。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如果僅從自己的利益考慮,妄語的罪過是最嚴重的,相比之下也並沒有直接傷害小動物,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訴獵人真話。因為你沒有直接傷害獵人和小動物,而帶來的利益卻是持妄語戒的功德。這或許可以被小乘的佛教徒所接受,但這樣的行為卻不能被大乘接受,因為這大大的破壞了大乘的誓言!我們應該看到:真實的回答可能會導致一個有情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也導致你和獵人都直接與間接犯了殺生之罪!你無法從持戒的功德中獲得利益,反而因為自私的行為失去自己的功德。所以對於大乘佛教徒來說區分善惡的標準就是看當事人的動機。這樣的教誨在大乘的教法我們還可以找到很多:?凡是能直接與間接利益到眾生的一切思想動機都是善,因為大乘里最優先的就是幫助眾生;?大乘最主要的修行就是幫助眾生;?對於大乘行者而言,只要動機正確,任何行為都可以成為善行,這種行為卻成為大乘修行者的善巧和方便,這樣的修行也快速能圓滿一切成佛的資糧。?動機若是真誠無私的,並能利益到他人,那麼這種行為將是一種無私的奉獻。若有動機上出了問題,或以這個理由來縱容自己的過失,或辯解讓人質疑的一些思想和行為是非常錯誤,極度危險的。如果一個人只求人天福報,不求解脫輪迴,更不做從主觀意識上自我凈化,這些號稱自己為佛教徒的人每天做一些所謂的佛事,但是內心卻得不到平靜,佛陀的信仰不僅不能讓他們減少疑慮,反而讓他們顯得虛偽,他們為了掩飾自己的目的而顯得無比的造作,完全被裝在一個精心裝飾的套子裡面,失去了瀟瀟洒灑生活的機會!這樣的人,除了每天都吃喝睡覺再無其他目標,生活跟旁生道的眾生沒有什麼區別,虛度了這寶貴的光陰,浪費了這暇滿的人身!對於一個佛教徒來說,如果他是以成佛為目標,希望消除業障,開啟智慧,增福積德,最終往生凈土,那麼謹慎的取捨因果、棄惡揚善的行為都將成為其成佛的資糧,他也會得到佛菩薩庇佑,終將逢凶化吉;對於這樣的人來說,即使住在一個破舊的房屋也會感到快樂,因為他懂得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當我們追隨佛陀的足跡,希望能獲得佛陀一樣的智慧和解脫,那麼就應該多聽聞前輩智者的教言,知道如何取捨善惡因果,也了解如何進行棄惡揚善,如何擁有一顆行善的心,如何才能做利益眾生的理想,那麼你就開始與善、與佛結下一個善緣,有了這樣的善緣:從今生的利益來看,你也將真正的了知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健康的心態可以使你變得開朗、愉快,將遠離疾病、危機等兇險,平常心將開始在你的心中萌生!從未來的利益來看,在因果往複中,就可以不斷消除業障,最終圓滿成佛!當我們開始棄惡揚善的事業,你就會開始充滿勇氣,開始具備睿智,慈悲和無畏! 學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需要傾其一生的時間來努力,更需要發願盡生生世世為眾生服務。我希望我們在今後的時間內互相幫助,乃至圓滿的那一天!

推薦閱讀:

關於禁食禱告--查爾斯史丹利
張愛玲經典語錄,關於愛的句子
關於愛情,女生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關於昏沉
迄今為止關於工夫茶最詳盡的科普

TAG:學佛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