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編劇教父」麥基:中國應拒絕模仿好萊塢

  「我對『故事』有天然的好奇心。」近日,有著「好萊塢編劇教父」之稱的羅伯特·麥基在接受記者專訪。他表示,「故事」,既是藝術也是一門手藝。同時,麥基在「把脈」中國電影時提到,如果中國電影還想再有輝煌的國際化存在的話,「就應該拒絕對好萊塢的模仿」。  一本「預先並未有計劃要出版」的書  對於羅伯特·麥基這個名字,中國的電影從業者們並不陌生。他創作的《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原理》(以下簡稱《故事》)是不少藝術院校編劇、導演專業學生的必讀理論著作。據出版方介紹,該書至今已有超過包括英語、法語等20多種語言版本,他本人亦創作過《死亡檔案》、《苦難》等多個劇本。從1983年開始,麥基從事編劇培訓事業,彼得·傑克遜、梅格·瑞恩、朱莉婭·羅伯茨等著名編導、演員都上過他的課。今年5月份,他再次來到北京開設故事研習班。  對於「故事」,麥基自小就有一種天然的好奇心。他說:「在我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讀故事的時候會覺得快樂或懼怕,然後就會感到好奇:故事為何能給人帶來這種感受?我對故事背後的原理,對於寫作者如何施展這樣一個『魔法』很好奇」。  最初,麥基並沒有想要出版《故事》。他說,自己原本是一名大學教授,開設有關「故事」的課程,後來這門課越來越受歡迎,「有人邀請我把這門課帶到歐洲,然後是美國等地」。  期間,有出版機構開始聯繫麥基,希望他能就此出書。當時,麥基回絕了。他的想法很簡單:這門課程結構是基於學生的問題,並由此來做研究,並不適合出書。但他最終還是被一家出版社說服了。  麥基說,畢竟個人精力有限,單憑授課難以讓更多人了解到他對「故事」的研究成果,寫一本書的話影響的人會多一些,「但老實說,這真不是一部事先就計劃好的書」。  故事是藝術也是一門手藝  麥基衡量故事的好壞自有一套標準。他認為,從主觀角度來說,好的故事要對讀者有吸引力並能保持住,給予讀者閱讀滿足感,同時帶來正面激勵作用。  「故事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門手藝。好比一張精美的圖畫,一般觀眾主要去感受畫面美,而專業學習美術的人卻會研究筆法、顏色搭配等。其實,所有的藝術本身都是二者的混合,一方面是想像力和創造力,另一方面是實施力、執行力、技巧。」麥基分析道。  在某種程度來說,「編劇」也意味著寫故事、講故事,經常會涉及對原著二次創作。麥基認為,文學和電影是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幾乎不可能把一部文學作品直接搬上銀幕,「比如小說可以對一個人的內心有細微的文字描寫,但攝像機卻難以直接拍攝角色的內心。所以,必須有一個再創作的過程」。  也正是由於這種不同,編劇們在改編的時候會遇到小說家難以遇到的問題。麥基舉例:「比如要表現人物內心,有個偷懶的辦法:配畫外音或加入角色『獨白』。但表現力比較弱。改編好了,皆大歡喜;如果沒有改好,大家可能就會抱怨你不忠於原著。在這個方面來說,李安的《色·戒》改編得非常成功」。  「所謂改編或者再創作,最重要的是既要抓住原作的靈魂和精華,又要在此基礎上有好的發揮,這樣實際上非常困難,需要一個特別有敏感度的編劇。事實上,大部分的改編最後都不太成功。」麥基略有遺憾地說道。  中國電影應拒絕對好萊塢的模仿  對於中國電影和中國編劇行業,麥基也有所關注和了解。他透露,近來自己看了六部在中國國內熱映的中國電影,「這些電影有成功之處,但模仿好萊塢模仿得比較差,這樣的電影永遠不可能走出中國」。  麥基回憶,30年前中國電影曾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國內的第五代導演們在世界各大影展上拿了很多獎項,「如果中國電影還想再創國際輝煌的話,就應該拒絕模仿好萊塢。要是用好萊塢模式來展現中國的神話傳說,就很難成為一流的作品」。  「對於故事來說,銀幕雖然永遠需要存在,但現在人們可能更多地通過手機、電影來觀看,或者乾脆在家裡就有大銀幕。像電影院這樣需要在固定時間、地點觀影的模式已經是有些落後了。」麥基分析,最後可能一切故事都通過「在線」來看,或將其存儲在某個設備里,隨時隨地看。  不過,麥基認為,這樣也會讓藝術家所受的來自投資方、製片人的限制減少,「未來我們還是需要有非常好的演員、故事和攝影師,但他們協作的方式會發生很大變化」。
推薦閱讀:

如何通過深度模仿改進發音?| ScalersTalk成長會第5課
學會孩子這個模仿發展規律,養育一個好孩子
誰告訴你「模仿」是貶義詞?看7
因為模仿,失去了很多本該擁有的
被恐懼束縛,害怕被模仿?

TAG:中國 | 編劇 | 模仿 | 拒絕 | 好萊塢 | 教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