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四大金剛
陳氏太極拳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演變,派生了楊、吳、武、孫四大流派。楊式太極拳:楊福魁(1799-1871),字露禪,河北永年人。陳家溝陳德瑚在永年開中藥鋪,楊因家貧賣身到藥鋪為仆,後隨陳德瑚回陳家溝家中做雜活。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在陳德瑚家設武學,見楊聰明伶俐,殷勤做事,誠懇為人,且愛拳術,與陳德瑚商議後,收其為徒。露禪用功練拳,常常深夜苦練,因乏時在長凳上打盹休息。因長凳窄,一不小心便摔掉下來。他醒後繼續演練,如此七年之久,終於練成,遂拜別恩師與掌柜,離陳家溝回鄉。 他回到河北永年縣後,經別人推薦,到北平教授拳術,打敗無數名家高手,名聲大震,被請入清廷皇宮與王府中授拳。由於所學者皆為貴族子弟,金枝玉葉,不適合大體力運動,隨使其動作簡化,姿勢柔和,不縱不跳。後經其三子健候修改為中架。再經其孫澄浦修改而成為現在流行的楊式太極拳。其特點是拳架舒展,動作柔和,綿里藏針,姿勢順達。楊澄甫(1883-1936),在北平、上海、廣州享有盛譽,著有《太極拳使用法》、《太極拳體用全書》等,是楊式太極拳一代著名宗師。吳式太極拳:楊露禪在清王府教拳時,滿族人全佑從其學拳,後又學於楊班候。全佑傳其子鑒泉,後鑒泉從漢性吳,名吳鑒泉(1870-1942)。其拳架以柔化著稱,推手守靜不忘動,具有架式大小適中、柔和緊湊的特點。吳鑒泉曾在上海開辦拳社,拳徒甚眾,逐步形成現代流行的以柔化見長的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武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學於同鄉楊露禪大架套路,後慕名至陳家溝,求陳長興教拳。陳長興介紹他向十五世陳清萍學拳,陳清萍的架小而緊湊合,加圈纏絲,是陳式太極拳小架套路的支流。武禹襄在楊式大架、陳式小架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現代的武式太極拳。後傳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再傳郝為真(1849-1920),郝為真傳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拳為業,武式太極拳開始外傳。其特點是動作輕靈、步法敏捷、緊湊纏綿。孫式太極拳:孫祿堂(1860-1930),河北完縣人。先學形意拳,精意理,兼習八卦。著有《形意拳學》、《拳意述真》等,在北平有"活猴"孫祿堂美稱。他從郝為真學習太極拳,將形意、八卦、太極拳融為一體。形成現代的開合鼓盪架高步活、獨具風格的孫式太極拳。
推薦閱讀:
※索達吉堪布:手捧金剛經,能斷一切苦
※《金剛經》大義(一)
※【共讀佛經】星雲大師講《金剛經》|如法受持分第十三(下)
※信受演說《金剛經》的功德——聖嚴法師【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