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覺慧老和尚 釋覺慧,1955年7月出生於甘肅民樂,於1982年甘肅山丹大佛寺禮
上本
下性老和尚出家。1983.年10月在江西省永修縣雲居山禮
上一
下誠老和尚受具足戒,並依止
上達
下定老法師在雲居山潛修10年。後又依止於
上本
下煥老和尚,在廣東省仁化縣丹霞山別傳寺閉關三年。出關後又依止香港
上聖
下一老和尚修學,並得到了聖一老和尚的大力支持,恢復修建了甘肅省山丹大佛寺、民樂聖天寺、圓通寺。其修建的山丹大佛室內坐佛高35米,樓高46米,為全國之最。1993年在雲居山接
上達
下定老和尚溈仰宗法卷;2002年9月13日在上海母音上師灌心密阿闍黎頂;2009年2月16日在深圳弘法寺接
上本
下煥老和尚臨濟宗法卷,為弘法堂上第二代傳人,並任首座。
上覺
下慧老和尚現已是禪、凈、密三宗為一身的當代修道之僧。多年來為弘揚佛法奔走於祖國東南西北各地。在任三教寺住持10多年裡,始終堅持以戒律為根本,勤儉辦道場的原則,無論公出車旅費、醫藥從不報銷,戒行精嚴,以身作則。他有句名言:「世人愛黃金,我愛剎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老和尚始終堅持愛國愛教、慈悲濟世的大悲心。參學之路: 覺慧師,出生於甘肅民樂縣一個普通農家,高中畢業後,在家鄉永固鎮做了8年木工。27歲時,他隻身來到江西省雲居山的真如禪寺,發心皈依三寶,第二年正式依止虛雲長老入室弟子、溈仰宗九傳法子上達下定老和尚,落髮出家;1985年,禮一誠法師受具足戒。 真如寺乃佛教曹洞宗發祥地,千百年來,香火鼎盛,高僧輩出,禪風浩然。覺慧師在這裡一住11年,面壁坐禪、潛心修行、勤學精進。此間,經時任方丈一誠大和尚批准,他於1989年3月來到廣東仁化縣丹霞山別傳寺閉關,歷時3年,由別傳寺方丈本煥長老和常昊大居士送關、接關。建寺安僧:出關重返真如寺後不久,覺慧師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來到鄰近民樂的山丹縣,發願重建千年古剎大佛寺。山丹地處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佛教文化悠久深厚。縣城外的大佛寺始建於北魏,距今已1500多年,寺中的坐佛與張掖卧佛、武威站佛並稱為「(黃)河西三大佛」,聲名遠播,但經過「文革」浩劫,寺院已被摧毀殆盡。隨後幾年,覺慧師不辭辛勞,先後游訪全國200多所名山寶剎,一邊行腳參學,一邊募集建寺資金。香港大嶼山寶蓮禪寺聖一大師有感於他的虔誠執著,先後資助現金、金箔總計人民幣1700萬元,加上當地佛教信徒的大力贊助,從1992年秋到1995年底,歷時三載,覺慧師在原來寺基上主持建起了新的大佛寺,在39米高的主體建築大佛樓內,塑成號稱「天下第一室內坐佛」的35米高釋迦牟尼講經說法像一尊,成就了中國西部一大叢林。之後,覺慧師又主持修建了民樂縣聖天寺和圓通寺,一心一意,安僧傳法。1999年5月,覺慧師應邀到瀋陽大佛寺講法,偶遇當時的新賓縣佛協會長徐國建,在徐國建的力請之下,覺慧師來到等待復建的新賓三教寺,並留住下來,決心把這裡建成一個道風純正的佛教叢林、弘法利生的清修之地。新賓三教寺始建於清初,原是一家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院,後毀於「文革」法難。1999年9月23日,縣裡正式聘請覺慧師為三教寺住持(後升為方丈),批准在新賓南山復建寺院。此後數年,覺慧師殫精竭力,親自勘察設計、八方募化、現場指導,終於開山辟莽,重起寶剎。如今,這座佔地4800平米的寺院,已經建成前後大殿、東西配殿以及僧舍、客堂,大殿內供奉銅鑄大佛3尊,法苑恢弘,善信雲集。2004年,寺院規模初具,覺慧師就制定了《六大宗旨》,為寺僧立下守則,規定:「1,以戒為師,朔望布薩;2,以清規為前導;3,以正修凈土法門為歸宿;4,以不說是非為做人;5,以慈悲喜舍為福慧二嚴;6,以不貪取寺院任何物件為當職。」六條規矩,樹起六桿標竿,寺風立見好轉。覺慧師本人更是戒行嚴謹,率先垂範,令僧眾心悅誠服。在我們對面牆上,掛著他手書的中唐龐居士的名偈:「世人多愛金,我愛剎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為了打造清凈之風,覺慧師抓緊寺院修學,堅持早晚功課、結夏安居、冬季打佛七,平時則加香領眾念佛,風雨不誤,終歲不絕。他說:「三教寺與諸善信慧命攸關,是當生轉凡成聖、離苦得樂的殊勝道場,不可輕忽。」傳承法脈:覺慧師早在高中畢業後即開始學佛,出家後在虛雲老和尚的道場雲居山真如寺里,日日參禪打坐,深得其法要。2009年農曆二月十六日,覺慧師於深圳弘法寺正式承接本煥長老法卷,成為禪門臨濟宗第45世傳人,並被煥老委為弘法寺首座。此後,覺慧師每年都要南下深圳,去弘法寺領眾修行,主持佛七活動。與本煥長老一樣,覺慧師主張禪凈雙修,並身體力行,長年堅持念佛。他在出家前所拜師父即是印光大師的徒弟,曾在靈岩山受戒,對其影響很深。近年來,覺慧師更是專修凈土,精進念佛。1988年,覺慧師在上海結識了母音老人,並受老人灌頂;2002年9月,徐恆志上師遵照母音老人生前囑託,為之灌心密阿闍黎金剛頂,並親付法本。至此,覺慧師已是禪、凈、密三宗兼修、融會貫通的有道之僧。修證體悟:談起佛法修行,覺慧師說道:「首先要知見正,人有正見就有正行,有正行就有正道。」至於如何獲得正見,他說:「有的人是親近了善知識而知見正的,有的人是看了佛經、看了祖師語錄而知見正的,有的人根器好,接觸了佛法即悟得正見。」他又說:「佛經、語錄只是理論,真正遵照去做是很不容易的,要用功實證,注重行持,才會知道佛法究竟。」「信解行證,4個字是4個次第,要正信正解,獲得證悟,行是關鍵。"說了千丈不如行上一寸』,念佛也好,念咒也好,要靠自己念的。念到一定程度,達到身心自在,自然入定,沒有妄想,就會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大勢至菩薩的"凈念相繼』實際就是禪宗的定念相繼,也就是智念相繼、慧念相繼、寂念相繼,最後進入空念相繼、空空相繼。這個空是沒有妄想的真空,即如來當性。沒有念頭,達到真空,就不會間斷了,繼而不繼,不繼而繼,因念佛而感悟圓通,入佛知見。」回應我們「如何保任」的提問,覺慧師隨口說了臨濟義玄祖師的一個偈子:「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它。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並解釋說:「再鋒利的刀劍,用過之後,也要立刻保養。」 談及當下學佛的人很多,但了知因果、嚴持戒律的人卻很少這一現象,覺慧師明確說道:「還是要"深信、切願、力行』才是。學佛的人以身作則,才能帶出好風氣,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只要真下功夫,嘗到了佛法的滋味,自然就會入定了。」 對於在家居士的修行,覺慧師給出的建議是:「認真發起道心修行,恪守本分工作做人。」他又隨口誦出一則古德的偈頌:「在家菩薩智非常,鬧市叢中作道場。心地若然無掛礙,高山平地總西方。」並說道:「在家修行很不容易,需要克服工作拖累、兒女拖累等等,功德要大過我們出家人。」 最後,覺慧師說了句既是鼓勵,又是開示的話:「我們修行就是要改變因果,只要真心潛修,就會了脫生死,花開見佛。」 覺慧師與我們一連談了兩個小時,語氣安詳,神色藹然,雙目低垂,「眼觀卧牛之地」,周身則平和舒展,充滿法喜,令人深感愉悅。 戀戀不捨起身告辭,我們隨知客師父走出丈室,不期而然地又從另一角度再度感受了覺慧師的獨特風範。 在寺院的殿閣廳堂和客舍寮房等處,很多手寫的楹聯與詩句,都是覺慧師的親筆。 知客師告訴我們,師父平日教導弟子,多以詩偈代禪機,應機而作,直指人心,「寫出來肯定能對上號。」覺慧師著有詩偈數百首,教導弟子們注重行持,勿尚空談。 覺慧師的大量詩作惜未記錄,以下三副對聯,或可見其良苦用心之一斑。山門:到南山來,未跨門檻先當凈意;渡蘇河去,欲登彼岸須早回頭。(法門不二)方丈室:禪房冷靜三更月;丈室虛明半夜燈。(勤學五明)念佛堂:朝念佛,暮念佛,東風起雲西山雨;寒彌陀,暑彌陀,南山生火北嶺煙。(花開見佛)聯中的「南山」,乃三教寺之所在,「蘇河」則是寺院俯視下的蘇子河。這一山一水,在覺慧師筆下,無不幻化出無限禪機.....附.1 「群峰羅立似兒孫,高座丹霞一寺尊, 定力能經桑海換,叢林尚有典型存。」 丹霞山秀麗風光和別傳寺幽靜莊嚴,吸引一批批佛教界有志之士前來別傳寺常住,在本煥法師言傳身教,嚴於律已的帶動下,寺內宗風純正,早晚功課正常開展,吸引了眾多海內外信徒來做佛事,體現了政府宗教政策的正確性和政通人和的大好形勢。一九八九年三月七日,丹霞山本煥法師為凈贊、覺慧兩法師舉行了閉關儀式,首開粵北佛寺解放以來閉關紀錄,兩名來自福建和甘肅的法師在眾法師的護送下進關修持三年,他們要分別在不到十平方米的斗室之中度過「生死關」、「般若關」,一天到晚面壁而坐苦讀經書,探索佛教光明之道。三年後,不修邊幅的法師拖著濃濃長發與長須,在來自台灣、香港,廣州等各界人士的歡迎中出了關,看著徒弟們如此定力,刻苦修行,本煥老法師感慨萬分,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有此愛國愛教僧才。佛門必將後繼有人」。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社會安定,佛教才能發展,人民才能安居樂業。附2
2012年11月11日上午11時,甘肅省山丹大佛寺隆重舉行觀音聖像開光慶典法會。陝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法門寺監院、法門寺佛學院常務副院長賢空法師以及佛學院副教務長果清法師作為主法嘉賓應邀參加了開光慶典。參加此次法會的緇素二眾約六千餘人。
山丹大佛寺始建於北魏,規模宏大,歷經數代,屢有修葺,幾番重建,幾度興衰。改革開放以後,山丹大佛寺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認真組織,精心施工。在神奇秀美的嘹高山之下,古剎得以恢復,殿堂佛像莊嚴雄偉。九十年代初,覺慧長老應四眾佛子之請,駐錫大佛寺,中興祖業,主持修建了高35米的山丹室內大佛,其樓高39米,為全國之最。2008年,正在法門寺佛學院《瑜伽師地論》研究班學習的洞缽法師,經過覺慧長老的再三禮請,出任大佛寺住持。洞缽法師繼而發心塑造了高27米的露天觀音聖像,於2012年圓滿落成,並邀請諸山長老與四眾弟子參加聖像開光法會。
此次法會由洞缽法師主持,禮請覺慧長老、賢空法師、果清法師共同主法。覺慧長老在致辭中對諸位法師大德的光臨表示了熱忱的歡迎。賢空法師現場為大眾作了簡要開示,讚歎覺慧長老通宗通教、凈密雙修、戒行精嚴、勤儉辦道的精神,勉勵洞缽法師能夠繼承覺慧長老的志願,發心領眾熏修,以身作則帶領全寺上下積極修學。
隨後,伴隨著五彩花炮的響聲,開光儀式正式開始,覺慧長老、賢空法師、果清法師三位法師主法開光,儀軌依次分「用巾拂塵」、「舉鏡照空」、「硃筆點眼」三個步驟,比喻以佛法拂去眾生心地上的垢塵,開發其內在智慧,進而遵從佛教道理,化世導俗,去除煩惱,建設和諧。
開光儀式上,法師們梵音嘹亮,信眾們虔誠念誦,遊客們歡喜瞻仰。與會大眾無限歡喜,慶幸能夠參加如此殊勝的法會,培植無量的福德和善根。在一片祥和的氣氛中,觀音菩薩聖像開光慶典圓滿結束。
丹霞山別傳寺 2009-9-15 00:00 | 來自: 佛緣資訊仁化縣內,有一座雄奇秀美的丹霞山,是廣東省四大名山之一。丹霞山中層風景區,有一座山門,上書「丹霞山別傳寺」六個大字。山門的一邊是高聳的懸崖,另一邊是陡峭的絕壁,門下是數十級寬闊的石級,站在石級上仰望山門,彷彿是一個險要的雄關,一道威嚴的天門,又彷彿是一座高聳人云的豐碑、右邊的絕壁上有卜塊巨型石刻「紅塵不到」的紅色大字,把人帶人悠悠仙境之中。李永茂,字怕子,號嵩道人,河南省南陽縣人,明滅父喪後,於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帶母、弟和親友,幕僚等數人,越過南雄縣梅嶺官道來廣東,見丹霞山雄偉峻峭,風景秀麗,地勢險要,且有山岩可居,有泉可飲,有田可種,有柴可砍,是個隱世避塵,安家立業的好地方。因此,於順治三年(1646年),用銀百兩買得此山,作隱居之所。安頓家事後,急於匡複明政,遂奔赴粵西,與明遺臣,總督尚書丁魁楚、後部侍郎翟式招共商反清復明之計,但壯志未酬,竟死於肇慶羚羊峽中。其弟李充茂字鑒明,見復僻大業無望,遂把丹霞山交給當時住在廣州海幢寺的明朝遺臣澹歸和尚作為靜養之地,其本人則帶家眷離山回故鄉去了。澹歸姓金名堡,字近隱,號衛公,出家後取名今釋,字澹歸,又號舵石翁,杭州人,明朝進士,為明政官禮科給事中之職。明亡之後,隱身於廣州海幢寺做和尚。李充茂於順治十八年(1611年)去廣州會見澹歸將山交給他作為靜養之地,澹歸於康熙元年(1662年)來到丹霞山開闢道場。澹歸和尚是禪宗弟子,為繼承禪宗,以六祖「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禪宗思想起名「別傳寺」意即「以心傳心」。澹歸和尚接著在此建築佛堂精舍,鼎盛時期,住持和尚幾百名,善男信女終年不絕,「紅塵不到」的丹霞仙境從此成了人們拜佛遊覽的好去處。在山中,澹歸和尚有反清復明之念,在仁化丹霞山居住下十五年,是一位深明大義的愛國僧人,曾參與編寫《韶州府志》和《曹溪通志》等,著有《梅嶺梵余》等文集,許多詩文收集在《偏行堂集》中。康熙十七年,獵歸北出庾嶺梅關,到浙江尋求佛家典籍,第三年,病死於嘉興。澹歸去世後,他的《偏行堂集》珍藏在別傳寺的一個大木櫃里,以後別傳寺每換一位住持,都在柜上加一封條,不準拆開,直到清代乾隆三十八年,被官兵強行拆開,發現這部「叛逆」文集,乾隆帝下令「焚書毀骸」別傳寺受到極大的打擊。從此,別傳寺一掘不振,整座寺內一派衰敗景象,直到一九八零年,七十五歲高齡的本煥和尚在見成慈師申請,仁化縣人民政府的支持鼓勵之下,本煥和尚上山主持別傳寺。在印朗、妙凈,印覺等眾執事的同心協力和海內外信徒大力資助下,一塊塊紅磚碧瓦從外地運來,一袋袋水泥從山下扛來,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在一九八三年十二月,落成了大雄寶殿,千手觀音堂、禪堂念佛堂、老人堂、齋堂、菩提精舍等配套建築,造資二百六十多萬元。整座殿字由丹石,紅磚綠窗·,黃瓦構造,能工巧匠們雕塑了佛像貼了金,為錦繡丹霞增添了色彩。別傳寺的修復,佳音傳四海,友誼遍天涯,海內外佛教人士慕名而來。上海、遼寧、湖北、四川及廣州、順德、中山、香港、澳門等地的信徒來拜佛、訪師、叩首、獻香。農曆一九八四年四月初四開光,中外佛教徒絡繹不絕,給丹霞山風景區更添風彩,遠在美國的本煥法師的師兄壽冶法師,也不遠萬里風塵僕僕前來朝拜。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一日,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在省、市有關領導的陪同下,看望了本煥法師,遊覽了丹霞風景,當他看到丹霞風景秀麗,廟字莊嚴,欣然提筆作詩一首「群峰羅立似兒孫,高座丹霞一寺尊,定力能經桑海換,叢林尚有典型存。」丹霞山秀麗風光和別傳寺幽靜莊嚴,吸引一批批佛教界有志之士前來別傳寺常住,在本煥法師言傳身教,嚴於律已的帶動下,寺內宗風純正,早晚功課正常開展,吸引了眾多海內外信徒來做佛事,體現了政府宗教政策的正確性和政通人和的大好形勢。一九八九年三月七日,丹霞山本煥法師為凈贊、覺慧兩法師舉行了閉關儀式,首開粵北佛寺解放以來閉關紀錄,兩名來自福建和甘肅的法師在眾法師的護送下進關修持三年,他們要分別在不到十平方米的斗室之中度過「生死關」、「般若關」,一天到晚面壁而坐苦讀經書,探索佛教光明之道。三年後,不修邊幅的法師拖著濃濃長發與長須,在來自台灣、香港,廣州等各界人士的歡迎中出了關,看著徒弟們如此定力,刻苦修行,本煥老法師感慨萬分,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有此愛國愛教僧才。佛門必將後繼有人」。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社會安定,佛教才能發展,人民才能安居樂業。經整修的別傳寺重現昔日莊嚴,現在,別傳寺僧眾在印覺當家師的帶領下計劃重建山門,開發中層風景區,為丹霞風景增添色彩。【轉帖即為法布施,功德無量】出處參考:http://www.foyuan.net/article-128800-1.html
推薦閱讀:
※虛雲老和尚答顧德谷任肇聰二居士問
※【十一】南亭老和尚聽凈空法師講經
※酌古鑒今:以矛制矛,老和尚擺平巡撫官!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願經 6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解讀10-09
TAG: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