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月珠寶為您講解古代玉器名稱與分類

古來史者多寂寞,成為盤龍歷史會員,結交歷史愛好者,煮酒論史不亦樂乎!古代玉器的劃分是非常嚴格的,無論是祭祀、佩戴、軍事、政治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規格和標準,這也造成了古玉的名稱和種類繁多,這裡我收集了一些古玉的名詞以及解釋,賽月珠寶讓大家對古玉有一個簡單的了解! 玉壁 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制禮器。為瑞信之物。長條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周禮·春官·典瑞》有大圭、鎮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別。周代墓中常有發現。  玉笏:上朝時所執的玉制手板。即「珽」。《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註:「球,美玉也。」  鎮圭: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執鎮圭,為六端之一。也作「鎮圭」。《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執鎮圭。」註:「鎮,安也,所以安四方。鎮圭者,蓋以四鎮之山為瑑飾,圭長尺有二寸。」  命圭:帝王授給大臣的玉圭。《左傳》僖公十一年「賜晉侯命」註:「諸侯即位,天子賜之命圭為端。」《周禮·考工記·玉人》:「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  穀圭:古玉器名。古代諸侯,用以講和或聘女的玉制禮器。又稱「谷璧」。《周禮·春官·典瑞》:「穀圭以和難,以聘女。」註:「谷,善也,其飾若粟文然。」《考工記·玉人》:「穀圭七寸。」  圭璧:「圭」亦作「珪」。古代帝王、諸侯朝聘或祭祀時所執的玉器。《周禮·春官·典瑞》:「公執桓圭……以朝覲宗遇會同於王。」鄭玄注引鄭司農云:「以圭璧見於王。」《後漢書·明帝紀》:「親執圭璧,恭祀天地。」  土圭:古代玉器。用以測日影、四時、土地。《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又《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時日月,封國則以土地。」  璧: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圓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徑長一尺二寸,天子禮天之器。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禮天須用蒼色,蓋璧形圓,象天蒼,象天之色。谷璧子所執,飾谷紋,取養人之義。薄璧男所執,瑑飾為蒲形,蒲為席,取安人之義。三者統稱為「拱璧」,因皆須兩手拱執。另有一種系璧,形較小,為佩於紳帶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多光素無紋飾,器形比較簡單。商周時代的璧,厚薄不勻,形制也不規整,內外大多不夠圓。春秋戰國時,璧則相當規整,並有蠶紋、谷紋、蒲紋、獸紋等雕飾。漢繼承前代風格,雕工比較精細。漢以後至宋、元時,玉雕不多見。明、清時又興盛,出現大量仿古製品,璧上常見精細的浮雕和螺旋狀紋飾。玉璧是古代貴族所用的禮器,不同時代和不同情況下,也有起信物和裝飾物作用的。漢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來穿線做佩飾或掛在牆上做裝飾用。璧在漢墓中發現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槨之間,甚至還鑲嵌在棺的表面作裝飾用。玉璧用途很複雜。大致可分以下幾類。一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為禮器,用作禮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標誌;三作佩系;四做砝碼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屍腐用。春秋時期的玉碹 玉碹:所謂玉碹,便是在整塊玉的側面開一道很細的縫隙,然後用特殊工具研磨到玉的內部,並在不可視的條件下在玉的內部雕刻上一層薄薄的畫面或字,然後用玉粉填回縫隙,最後用特殊材料封口,表面上看,這還是一塊美玉,而側面的縫隙,很可能就被忽視成了日久的泥漬。這種絕技始於春秋,相傳絕於唐末。【野史】根據《茅山術志》記載,中國第一個玉碹出現在戰國,最初是作為一種工藝品的形式存在的,到漢末戰亂時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傳遞秘密情報的方式(並不是所有的玉碹都是用絕世美玉製成,大部分傳遞情報的玉屬於稀鬆平常的雜玉,古代人習慣往身上掛玉,就如同現代人帶手錶一樣正常,在這種習俗的隱蔽下,大部分軍事情報借玉碹得以安全傳播,有的玉碹甚至能夠做在一枚銅錢大的雜玉中,指甲蓋大的地方甚至可以繪出一幅地圖),由於每次製作玉碹都屬於機密的軍事情報,所以一位「碹匠」被利用過一段時間後便會被秘密處死,後來一些掌握「碹技」的人被迫隱姓埋名,直至大唐盛世,這一絕技才又重現江湖,唐朝宮廷被這一銷聲匿跡已久的絕技所折服,便將這種絕技納為宮廷御用,有了宮廷的優厚待遇,這些匠人們便開始僅將這種秘技傳於自家後代,且傳男不傳女,以避免外人搶自己的飯碗,這最終也導致了這門絕學的失傳。唐代龍紋玉壁  瑗:古玉器名。大孔的璧。《爾雅·釋器》:「好倍肉謂之瑗。」郭璞註:「瑗,孔大而邊小。」  玉琥:古代玉器.一種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稱「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認為:「我以為表面刻虎紋的玉器應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紋’二字。至於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稱虎形玉佩,無孔的當為玩器或陳列品,可稱玉虎」。  玉虎: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 拾遺記·秦始皇》:「始皇嗟曰:‘刻畫之形,何得飛走?’使以淳漆各點兩玉虎一眼睛,旬日則失之,不知所在。」參見「玉琥」。  珩:古玉器名。玉飾品,雜佩上部的橫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於璧環之上。  環:古玉器名。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爾雅·釋器》:「肉好若一謂之環。」郭璞註:「肉,邊;好,孔。」邢疏:「邊、孔適等若一者名環。」玉制的環。古時用作佩飾。《宋史·輿服志三》:「袞冕之制……小授三,結玉環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間施玉環三。」《晉書·周訪傳》:「訪大怒。敦手譬釋,並遺玉環玉碗,以申厚意。」  玉佩:「佩」亦作「珮」。玉作的佩飾。《詩·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蕭德言《詠舞》:「低身鏘玉佩,舉袖拂羅衣。」  環玦:古玉器名。兩種佩玉,圓形的玉環和環形而有缺口的玉塊。《漢書·雋不疑傳》:「不疑冠進賢冠,帶具劍,佩環玦,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  玉帶鉤: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發明,用以鉤連腰帶。帶鉤有銅、玉兩種。流行於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銅帶鉤上有的鑲嵌綠松石。河南固始在春秋末或戰國初期墓中,發現一件玉帶鉤,是目前已知較早的一件。在河北滿城、江蘇銅山小龜山等西漢墓及河北定縣北庄東漢墓中,均有玉帶鉤出土。清早期玉帶鉤四件  玉鉤:玉制的鉤,故名。有帶鉤、簾鉤、帳鉤等。《宋書·符瑞志下》:「漢桓帝永興二年四月,光祿勛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氣,得玉鉤、玦各一。鉤長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鏤。」《列仙傳·鉤翼夫人》:「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鉤。」  玉劍飾:指用於劍上的裝飾玉件。常見有劍首、劍格、劍鞘上帶扣和鞘末玉飾(珌)四種。玉劍飾始於戰國,戰國劍較短小,劍首小而薄,邊沿外敞,較鋒利,格少(多用銅、鐵),劍珌有厚長和薄短兩種,帶扣也小。漢帶劍首長而大,格多,劍珌與戰國相似。河北滿城一號漢墓出土一把鐵劍,其上四種玉劍飾懼備,並有高浮雕玉飾。漢後,玉劍飾不多見;明清兩代仿製較多。  玉珌:佩刀鞘上裝飾。同「琫」、「鞛」。《詩·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釋文》:「琫,字又作鞛,必孔反,佩刀鞘上飾。」  玉琫:古玉器名。刀劍鞘口處的玉飾叫「琫」,琫對面的小方玉叫「珌」。《詩·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傳》:「琫,上飾;珌,下飾。……天子玉琫而鞉珌,諸候...。  玉衣: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稱「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種形狀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級不同採用金鏤後銀鏤、銅鏤連綴而成。《漢書·霍光傳》:「光薨……賜金線、繒,……壁珠璣玉衣。」從1946年在河北邯鄲郎村漢墓中發現象氏侯劉安意的穿孔玉片開始,到1978年底為止,相繼共發現玉衣22套以上,屬於西漢的共11套,屬於東漢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保存比較完整,可以復原。  玉蟬: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為蟬形,故名「玉蟬」。據徐廣稱:「蟬,取其清高,飲露不食,」《史記·屈原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污垢。」《說文》:「蛻,蛇蟬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蟬形,似是借蟬的生理習性賦予死者特定的意義,意即人死後,不食和飲露,脫胎於濁穢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濁水,這是戰國以來死者含玉蟬的用意。漢代玉蟬  玉豚: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東漢、魏晉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飾較簡單。用其隨葬,主要是巫術的原因。  含玉: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書上還稱「押舌」。古時入殮時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禮·天宮·天府》:「大喪共(供)含玉。」大喪,指皇帝喪。其餘則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含玉,多為蟬形,故又稱「玉蟬」。考古發現,早在殷商時,死者口中就含有貝。據記載,春秋時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陽中州路816號西周墓,在死者口中發現一件帶孔的蟬形玉。玉蟬作為含玉,在漢墓中發現較多。  玉塞:古玉器名。已知在漢代有九竅塞,即填塞或遮蓋死者身上九孔竅的九件玉器。這九件玉器在河北滿城兩座漢墓中都有出土。九竅玉塞為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肛門塞和生殖器塞(各1件)。由於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故與「含玉」不同。東晉葛洪《抱朴子》:「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這同玉衣也能使屍體不朽的迷信說法是一致的。  玉節:玉作的符節,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周禮·地官·掌節》:「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公羊傳·哀公六年》:「與之玉節而走之。」  玉璽: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璽通稱,以金或玉為之。自秦以後,以玉為璽,為皇帝所專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玉盤:玉琢成的盤。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琅玕,何以報之雙玉盤。」杜甫《嚴公枉駕草堂》詩:「竹里行廚洗玉盤」。  玉魚:刻玉為魚,是一種珍玩和佩飾。馮贄《雲仙雜記》:「貴妃(楊貴妃)苦熱,肺渴,每日含一玉魚,藉其涼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魚袋》:「《六典》符寶即載隨身魚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銀,佩以為飾。」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諸將》詩:「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  玉帶:唐、宋官員所用的玉飾的腰帶,以之分別官階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帶,至三品則兼金玉帶。本朝玉帶雖出特賜,須得閤門關子許服,方敢用以朝謁。」又:「本朝親王皆服玉帶。」《宋史·輿服志五》:「太平興國七年正月,翰林學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詔詳定車服制度,請從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明代惟親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帶,見《明史·輿服志二、三》。清代惟特賜及一品用銜玉版帶。見吳榮光《吾學錄·制度》。  玉珠:用玉琢成的珠。《晉書·輿服志》:「後漢以來,天子之冕,前後旒用真白玉珠。」  玉藻:古代王冠垂掛的玉飾。《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蔬》:「天子玉藻者,藻謂雜采之絲繩,以貫於玉,以玉飾藻,故云玉藻也。」《後漢書·輿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後邃延,玉藻。」
推薦閱讀:

[轉載]曾侯乙墓出土玉器之一
翡翠佩戴, 讀懂女人心 | 珠海
[海量高清大圖]玉翫雅集《唐宋遼金元》玉器精品展之中古玉器
翡翠手鐲帶點綠色您就喊貴?我都替賭石師傅喊冤!
翡翠鑲嵌為什麼用18K?

TAG:分類 | 古代 | 珠寶 | 玉器 | 名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