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宋代曾將茶具茶器合稱為茶具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我國製造茶具的歷史十分悠久。茶具又稱茶器,最初都稱為茶具,到了唐代,陸羽《茶經》中將採制所用的工具,稱為茶具,把燒茶泡茶用的器具稱為茶器,宋代又將茶具、茶器合稱為茶具。

  最能代表宋人生活、文化趣味的,莫過於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宋代飲茶之盛,茶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突出表現在城市中茶肆、茶館、茶坊林立,茶湯品種繁多。茶坊、茶肆等是市民階層進行社會交往的場所,充實文化生活的場所。宋代飲茶內容豐富於前朝,「點茶」廣為流行,「鬥茶」時尚興起。點茶即以茶瓶中煮沸的水,沖點放在碗中的茶末,稱為「點茶」。宋時一般飲點茶多用白釉、青白釉、青釉盞等。鬥茶是先斗色,再斗湯。徽宗皇帝亦常與臣屬鬥茶,並著《大觀茶論》,其中「天下之士勵志青白,竟為閑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夾之精,爭鑒裁之別。」宋·唐庚《鬥茶記》云:「政和三年二月壬戌,二、三君子相與鬥茶寄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而第其品。」鬥法是先把半發酵的膏餅以凈紙密裹捶碎,而後用碾子碾成細末放在茶碗內,分四次點注初沸之水,至水面浮起一層白色茶沫,即可斗試。鬥茶貴斗色,《大觀茶論》云:「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之,黃白又次之。」蔡襄《茶錄》:「茶色貴白……」。既然「茶色貴白」,那用黑釉茶盞襯托白色茶沫和觀察茶色是最理想的鬥茶用器。《大觀茶論》:「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鎮江揚中永鑫堂收藏有一件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葵口海水紋帶托茶碗(圖1)。其中,托(圖2)高4.3厘米,口徑15.7厘米,底徑6.2厘米,葵口,淺盤形,平底(圖3)。托碗(圖4)口徑14.7厘米,高7.8厘米,足徑7.4厘米,葵口,深腹,圈足(圖5)。托與碗內里均印有海水紋。托與碗的上下組合協調完美,釉色明澈溫潤,淡雅。托為襯墊茶碗的茶托,目的是避免「盞熱燙指」,是為了防止茶碗燙手而設計的新品種。考古發掘證明,瓷質帶托茶盞、碗最早出現於西晉。

  在鎮江宋代文化地層中出土的景德鎮窯青白瓷器很多,如一處50平方米的宋代文化地層中,出土瓷器標本150餘件,各類瓷片5727片,其中青白釉瓷片有1224片,青白釉瓷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器型有碗、盤、茶盞托、罐等。有的在碗底部寫有墨書,如「陳」、「楊」、「蔡」、「周」、「陳」、「丁」等。而其他窯器物底部有墨書的很少。這一現象說明有可能在宋代時期鎮江設有專門經營景德鎮窯青白釉瓷器的店鋪,人們購買的多了,就在底部寫上買家姓氏,以免弄錯。

推薦閱讀:

一個茶具憑什麼就成了「國寶」?
以前聽說喝茶的茶杯分為喝香,喝湯還有幾個分類?具體是怎麼樣的?
青瓷茶具更適合配綠茶·每日商報
柴窯和氣窯瓷器的三種區分方法,一鍵輕鬆get
為什麼喝不同的茶,需要用到不同的茶具

TAG:茶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