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精神病患者成為畫家 郭海平:藝術可飛越精神病院
- 分類:深度2015-01-26 03:31:11來源:新京報
精神病人與繪畫,讓郭海平打開了原生藝術的大門。近8年來,郭海平四處尋求資助,建立了國內首家精神病人的藝術中心,有人為他的「慈善事業」叫好,有人質疑他「圖名圖利」。這讓他感到困擾:該如何向大家闡釋那種平等互助的關係,而不是被誤解成一家居心叵測的精神病治療中心。
在郭海平的工作室,精神病患者被稱呼為畫家,一位畫家有點不好意思,擋住了臉。受訪者供圖
畫家桃子作品。受訪者供圖
畫家陳潔作品。受訪者供圖
對話人物
郭海平
男,53歲,藝術家,中國首家精神病人藝術中心創辦人。
2006年,郭海平在南京一家精神病院和患者共同生活了三個月,其間,他讓患者畫出心中所想,收集他們的作品並記錄過程。
2010年,創建中國首家專為精神病人服務的非營利性專業藝術機構——南京原形藝術中心,免費展示國內外精神病人的藝術作品,接待各地有藝術天賦的病人,提供公益服務。
對話動機
精神病人與繪畫,讓郭海平打開了原生藝術的大門。
原生藝術,在國外的概念里,是帶有自發性和創造性,未經受職業訓練的人所創造的作品,最重要的主體就包括精神病人。
近8年來,郭海平四處尋求資助,建立了國內首家精神病人的藝術中心,去年5月,他在政府協助下開設天成藝術工作室,獲得了官方身份和支持,結束了慘淡經營的局面。
有人為他的「慈善事業」叫好,有人質疑他「圖名圖利」。
這讓他感到困擾:該如何向大家闡釋那種平等互助的關係,而不是被誤解成一家居心叵測的精神病治療中心。
他們腦中沒有橡皮擦
新京報:你觀察精神病人繪畫九年了,他們畫畫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嗎?
郭海平:我2006年到精神病院時,發現不少病人都喜歡藝術,很多沒有受過訓練的,他們來了就能畫,視角也不一樣。
新京報:你曾對媒體說「他們在天上,我們在地上」?
郭海平:那句話是有背景的,當時發現一個病人,他是農民,沒坐過飛機,但他畫的是俯視視角,俯視兩座山、一列火車,甚至還有側面解剖拖拉機的視角。他們不僅是用眼睛,更是靈魂感受到的。他們的作品中,你可以感受到什麼叫魂不附體。
新京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郭海平:正常人的思維都是以對錯之分的,他們從來沒有對錯之分,只有真實的表達。這九年來我看他們畫畫,他們從來不用橡皮。我們為什麼用橡皮?腦子裡顧慮多,會想別人看到會怎麼樣。他們不是。
新京報:他們的表達更自由?
郭海平:他們講究的是以我為中心,想到什麼就畫什麼,在這個層面上,確實是獨立自由的,所以有人會說精神病人的藝術天分更高。
新京報:也有人質疑,說沒受過專業訓練的精神病人不可能成為藝術家,你怎麼看?
郭海平:如果按中國美術的專業標準,他們是經不住推敲的,你要層次要主題要構圖對吧?這個標準是封閉機械的,有標準答案的。但如果我們放寬進入當代藝術的領域,他們的繪畫就是很好。
新京報:那是不是他們都不需要專業培訓,拿起畫筆就可以畫?
郭海平:我們會告訴他們材料的屬性,如何使用材料,繪畫技術這方面不做指導,表達內容,怎麼表達,我們不做任何干擾。最近有個剛來的畫家,畫挖掘機在拆樓,他告訴我,最近周圍很多地方在拆遷,所以他畫了這個,但他的挖掘機畫得特別大,這就有了自己的視角和表達。
藝術是病人的自我修復
新京報:我注意到,你稱呼他們是畫家,而不是病人或者別的?
郭海平:他們是藝術家,和我們是平等的關係。
新京報:他們和我們日常理解的畫家有什麼不同?
郭海平:他們比我們更專註。前幾天有個畫家在畫畫,我叫他去幫我拿個東西,他說,郭老師,我畫畫不能三心二意,必須專心,這對我觸動很大。
新京報:現在工作室里的畫家都是什麼程度的精神病患者?
郭海平:病人主要分四類:精神分裂症、自閉症、智力障礙、癲癇。他們都是生活可以自理、情緒相對穩定、處於恢復期的。
新京報:工作室能為他們提供什麼?他們為什麼一定要來這裡畫畫?
郭海平:他們需要安靜不受打擾,也渴望交流。我跟一些畫家說過,你可以回家畫了,他們說不行,來這裡有創作的氛圍,有人能交流。
新京報:他們聚在一起作畫,不會出問題嗎?
郭海平:我們有個畫家,畫畫時習慣聽半導體收音機,干擾了別人,他剛來時其他人不能寬容,老是鬧事,一周後,他的收音機聲音越調越小,現在已經是最小音量了,別人也接受了,這是他們互相協調的結果。
新京報:畫畫對他們也是一種安撫和回歸社會的手段?
郭海平:一百多年前精神病沒有藥物,就是關鎖式治療,病人實在無聊就畫畫。醫生髮現繪畫對他們鎮靜有作用,畫畫很投入,不會鬧。
新京報:你能感受到繪畫對他們的診療作用嗎?
郭海平:有個畫家以前有暴力情緒,每天早晨起來都學狼叫,現在畫畫以後會注意別人的感受,溫和有禮貌很多,連他媽媽都覺得不可思議。這種情況很多。
新京報:家長們理解這種想法嗎?
郭海平:有家長最早是反對我的,他們說畫的也看不懂,他肯定是發病了。我們總用一種監控的眼光,用我們的標準來衡量他們,給他們吃鎮靜葯、電休克啊,他就會常常出來一種鬱悶的狀態,病情就會惡化,而原生藝術是非常好的自我修復手段。
平等互助 而非「慈善」
新京報:你和他們溝通的過程中有遇到危險嗎?
郭海平:有,但不是大問題。有一次,一個精神分裂症病人坐我對面,說對社會對自己命運的埋怨,我就安慰他,不要埋怨了,認命吧。結果他直接站起來,抄起桌上的裁紙刀對著我,「老子他媽的就不認命。」
新京報:當時害怕嗎?
郭海平:我算是有經驗的,我就說你幹嘛呢,冷靜一下。只有你冷靜了,他才會冷靜下來。經過畫畫交流之後,現在我們成了很好的朋友了,彼此很信任。
新京報:2013年你獲得「感動南京」年度人物的稱號,也是和這種用藝術手段的慈善事業有關吧。
郭海平:我不願意講是「慈善」,或者是幫助,我給工作室的名字是「互助」。
新京報:為什麼是互助?
郭海平:就像我,2006年進精神病院之前,我不流眼淚的,跟他們接觸之後,我現在特別容易感動,我覺得人的內心被打開了,進入一種舒展的狀態。
新京報:所以你認為他們的表達方式,也啟發了我們的情感和思維?
郭海平:我覺得他們繪畫的真正意義是讓人看到人類精神的真相,我們看到的作品都是被加工過、掩飾過的,中國的思維都是單一的,標準化的,他們給了我們一個更開闊的,不講究對錯和標準的世界。
賣畫收入都用到畫家身上
新京報:我很好奇,他們在工作室創作的畫作將會怎麼處理?
郭海平:目前他們的畫作是由工作室先買過來,將來部分對外拍賣出售,還有一部分想放在將來建立的原生藝術展覽館裡。
新京報:聽上去工作室不是我們理解的慈善機構?
郭海平:對,我不想有慈善的概念,他們是藝術家,跟我們是平等的,我只是創造一個土壤,用一句話說,就是給一點陽光,他們就會燦爛。他們優秀的畫作我會收購過來,然後等銷售渠道建立了再進入市場流通。
新京報:你們工作室通常以什麼樣的價格購買?
郭海平:200元(一幅)的有幾十張,1000元的有上百張,最貴的我們花了2萬元買了一幅。
新京報:大家可能更關注這些拍賣所得的資金流向問題。
郭海平:對於這個群體,如果你帶有一點營利的色彩的話,就會立刻被別人放大。「你們來賺他們的錢?你們以他們來謀利?」這個對我們來講是挑戰很大的。
新京報:你們準備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郭海平:之前工作室購買的作品,所得百分百都是給他們的,比如我們的畫家巴子,他的畫總共賣了14萬,全都給了他。五月份之前,我會跟工作室的畫家們簽協議,在家獨立完成的作品通過我們拍賣,就按國內藝術品畫廊的正常分配方式走,對半分成;如果完全是在工作室里創作的,可能我們分得多一點。
新京報:對半分成有一些多了?
郭海平:這個世界各地情況不一樣,墨爾本那邊的絕大部分收入都是給患者,但他們政府扶持力度很大,我們這邊政府只扶持三年,之後我們要自己造血。我考慮到工作室需要自負盈虧,所以參考了畫廊的模式。
新京報:歸到工作室的收入如何分配,誰來監督呢?
郭海平:工作室的底線是所有收入都用到畫家身上。我也在制定價格分配方案,把畫家家屬和政府代表都納入進來監督,越透明才會越安全。
新京報:現在買這些畫作或者你希望將來的買家都是哪些人呢?
郭海平:我不希望我們是慈善拍賣,大家是為了獻愛心才來買,我希望大家是從欣賞收藏的價值來購買的,來真正地欣賞他們的創作。
新京報記者 胡涵 實習生 王蘊懿 周圓媛 南京報道
微信公眾號剝洋蔥(boyangcong123)新京報人物 工作室 敬請狂掃
編輯:閆憲寶
- 畫家精神病人郭海平
-
0
推薦閱讀:
※精神分裂症為什麼叫「分裂」?#精神障礙專題#
※精神活動會反映到現實嗎?
※《地藏經》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內容 第一部分 《地藏經》是怎樣的一部經
※離婚要賠70億!豪門「李英愛」錯嫁渣男:精神貧窮的男人,不能嫁!
※先知道鐵觀音的茶道精神理念才能喝最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