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王人平:父母的自我成長

父母的自我成長

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是尊重、理解、鼓勵,還是引導、規矩、塑造,或者說約束、管教、懲罰?每位父母會有自己的解讀。就我而言,育己即是育兒。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的自我成長和對孩子的人文關懷。人文關乎是指尊重孩子作為人的尊嚴、價值和唯一性,相信孩子有內在自我成長的動力、能力和秩序。那自我成長又意味

著什麼呢?意味著父母的自我反省、自我接納、自我完善、獨立思考和知行合一。

一、自我反省

和父母的交流中常常被問道:孩子不聽話、哭鬧、自私、膽小……該怎麼辦,卻很少有父母能自問:我做了什麼讓孩子有這些表現?我如何做才會讓孩子更願意溝通,更有安全感,更有愛心,更勇敢……當我們批評孩子缺少自律時,想沒想過正是因為我們習慣了放縱自己,約束孩子?當我們抱怨孩子愛慕虛榮時,想沒想過正是因為我們常常拿孩子和人比較?當我們指責孩子缺乏擔當時,想沒想過正是因為我們自己經常守不住自己的界限或逃避責任?……試問,孩子身上的哪個問題,不是父母製造出來的呢?

很多父母會說,因為是第一次當父母沒經驗,沒有經驗。可從孩子身上反觀出父母的種種問題,真的是有了孩子才有的嗎?不是,那原本就是我們身上存在的,只是藉由孩子讓自己看的更清楚。一個人教養孩子的方式是他價值觀、人格品質、人文素養和綜合能力的體現。無需等到有了孩子才知道一個人是否能成為好父母,看他如何面對自己的家人、朋友,自己的工作、愛好,如何面對人生的榮辱沉浮,就已經可以知道答案了。所以孔子曰:「觀過,斯知仁矣。」看一個人曾經的過失,就可以判定他的為人,他會如何教養孩子。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治;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兩千年就提醒我們,愛孩子卻得不到他的親近,教育孩子不能使他走上正軌,努力了卻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就應該先自我反省,是不是不夠智慧,是不是沒有做好自我管理。教育子女,一定是先從誠實地面對我們自己開始的。只有當教育的方向指向內在時,教育的作用才能彰顯。因為人的成長一定是由內而發的,把自己的心安頓好,才可能讓萬物得以安頓。

二、自我接納

自省是自我成長的開始,然而,一些父母自省好發現了自己的問題,開始為自己曾經不當教養方式對孩子所造成的傷害而自責和沮喪,而這時,我們需要的其實是自我接納的能力。

自我接納,就是接納自己的過去。不論我過去做了什麼,我選擇從中吸取經驗、教訓,而不是不斷地自責。接納自己的現實。不論自己現狀如何,我選擇尊重自己生命的尊嚴、價值和唯一性。接納自己的性格和情緒。不論我是何種性格,我產生何種情緒,我選擇接納、正視和體驗它,從中了解自己的思想和問題,並尋找建設性的解決方法。

父母的自我接納是無條件接納孩子的前提。只有當父母能夠有勇氣去正視並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可能真正去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命的局限,而不再苛求孩子完美,從而對孩子多一份尊重和理解。有父母說,我能接納孩子,但不能接納自己,其實那是錯覺。接納不是技巧、方法,而是一種價值觀和人生態度。這種價值觀和態度決定一個人同整個世界,而不是同接納的某一個人的關係。如果一個人真能做到整體地接納孩子,他一定也會接納自己,接納父母,接納真實的生活,接納整個世界的。

三、自我完善

做到自我接納,會讓父母進入一個平和的狀態,積極地去完善和發展自我。比如去學習孩子生長發育規律方面的共性知識,去觀察孩子天賦秉性方面的個性差異,去努力愛家人,構建和諧的家庭關係,營造溫馨的家庭環境。

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一定要保有自己的生活和愛好,不要為養育孩子,迷失了自己。單純抱著為了教育孩子,並以功利之用來衡量自己的付出,那註定會失望的,因為我們已遠離了自我。反省、學習、踐行,都是為了負起我們對自己生命的責任,使我們能做一個更好的自己。孩子受益是結果,不是目的。

自我完善就是父母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成長。我們可以從育兒書、專家講座或網路上找到一些育兒的知識和方法,但這些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決定我們對孩子教養方式的,其實是我們的信念、價值觀、生活態度,是我們的視野和胸襟、愛的能力、行為原則等。所以,我們最該思考的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而是我們自己該如何生活。我們過什麼樣的生活,構建了什麼樣的家庭關係,就是給了孩子什麼樣的教育。我們最該做的是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多親情交流、親近自然、接觸藝術、參與社會等,即使是讀書,也多讀些促進自我成長或讓自己快樂的書,而不要局限於育兒術。父母唯有保持開放的心態和終身學習的熱情,才可能讓自己儘力避免成為孩子成長的阻力,問題的製造者。

四、獨立思考

學習會使我們不斷的吸收前人的經驗和思想,然而我們還需要時刻提醒自己的是,每個孩子,每個家庭都是不同的。法無定法!所有的教育方式、方法都會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異。作家畢淑敏曾有一句話形容婚姻,她說「切莫只貪圖鞋的華貴,而委屈了自己的腳。別人看到的是鞋,自己感受到的是腳。腳比鞋重要,這是一條真理,許許多多的人卻常常忘記。」其實,這句話說教育似乎更貼切。孩子是腳,教育是鞋。做父母的切莫因為自己的虛榮或不自信,去強迫孩子走一條不適合他的路。

我曾經給家庭教育總結了一條方程式:教育的成果=用心程度×方式方法×理念和思維方式。是否用心,方式方法固然重要,但理念和思維方式才是根本,那是人自身心靈的能量與態度。前兩者是從0分到100分,後者則從-100分到+100分。方向如果都搞錯了,越用心,方法越有效,離教育的目標越遠。先考慮去做對的事,再考慮如何把事做更好。

智慧的父母會從他人那裡尋求一種精神上的鼓勵和思維方式上的啟示,讓自己能靜下心來,做出自己的思考,結合自己的情況,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完成自我成長。這個過程中,父母最需要的是尋求自己內心的平靜,把自己的心安頓好。只有內心的平靜才能帶來定力,從而產生智慧。我時常會擔心,那些整日處於焦慮和盲從中,總想從別人那裡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速效方法而一勞永逸的父母,孩子能從他們那裡學到如何獨立思考,如何對自己負責嗎?

五、行動力

「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是我常聽到父母們的感嘆,可真的懂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還是未知。」如果真的懂,那這種理念,這種思維方式會刻到我們的骨子裡,體現在我們的舉手投足間,那就是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就是我們自己,而不是僅僅為了教育孩子而學習的知識和方法。所謂「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才是知。」

如何提高自己的行動力呢?態度是關鍵,能力是基礎。我們未經孩子同意就給他帶到這個世界,教養好他,是我們對他,也是對自己的責任,不是可做可不做,更不是可以居功的事。而在能力上我們需要不斷的提高,通過不斷的自我學習和完善,以及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做出獨立思考,找到適合自己的教養方式,並通過我們的一言一行,通過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影響和熏陶孩子。

為人父母的過程,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至於最終成長到何等人生境界,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和孩子都一直走在各自路上,一直在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的過程中。自我成長不是為了包括孩子在內的任何人,那只是在負起我們對自己人生的責任。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有他自己的自我成長。這就如同靜夜裡我們所品讀的那些喜愛的書,其實只是在藉助別人的文字讀自己。如果我們能做到最好的自己,客觀上便是給了孩子最好的教育。


推薦閱讀:

回不去的時光
我又要離職了
失去親人的恐懼,你有過嗎?
和桐桐一起長大(11)邏輯
成長的痕迹——席慕容

TAG:父母 | 成長 | 自我 | 自我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