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教師文苑]詩史:唐、五代、兩宋

唐代無疑是中國詩歌最為輝煌的時代。唐代詩歌絕不是奇峰突起,前此詩歌發展的積澱是唐詩成就其偉大的重要原因。  我們習慣上把唐代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來研究唐代的詩歌。  初唐流行「上官體」。「上官體」的核心人物上官儀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內容空虛、相互酬唱的「上官體」風行天下。面對這種不良風氣,「初唐四傑」和陳子昂擔當起了引導詩歌擺脫歧路,步入正道的重任。他們各自以成功的創作完成了這一重任。杜甫寫詩盛讚:「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文人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都是千古傳誦的佳構。  初唐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唐詩中的神品,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昔人嘗言:「國家不幸詩家幸」,這無疑是正確的。對於盛唐而言,這是一個特例。盛唐是中國封建時代的鼎盛時期,詩壇也呈現出百花競放的局面。如果說唐詩是中國詩歌的最高峰,那麼盛唐詩歌就是這座高峰的頂點。我們用「一個星座,兩個流派,七位詩人」來概括這個時期的詩歌。  「一個星座」指「雙子星座」。這裡的「雙子」是「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他們分別代表了浪漫主義詩歌和現實主義詩歌的最高成就。李白一生渴望功名而又傲視權貴,狂放不羈的人格特色同人生追求存在著強烈的矛盾,這使他的一生成為以詩下酒,以酒賦詩的一生。杜甫稟承了良好的家學淵源,抱定「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志向去實現他的人生理想。但命運似乎在捉弄他,最後在貧病交加中客死於湘江漁船。尤其在晚年,身處草堂,心憂天下,體現了一位人民詩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兩個流派」指山水田園詩派和邊塞詩派。「七位詩人」除李白、杜甫外,另外五位指山水田園詩派的王維、孟浩然和邊塞詩派的高適、岑參和王昌齡。  東晉陶淵明和南朝謝靈運分別開啟了田園詩和山水詩,到了盛唐,山水、田園詩合流。  「詩佛」王維是中國文學史上少有的藝術全才,除了精於詩歌創作外,在書畫、音樂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多方面的藝術才華使他在詩歌創作上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蘇東坡稱讚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山居秋暝》是他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除山水田園詩外,王維還寫下了一部分膾炙人口的送別詩、愛情詩、甚至邊塞詩。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使至塞上》等。  孟浩然同李白、杜甫一樣,一生熱衷功名,但是「欲濟無舟楫」,只能懷著無可奈何的心情踏上隱居之路。他的著名詩歌有《過故人庄》、《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  唐代鼓勵文人投筆從戎,建立軍功。文人也多抱定「寧作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人生理想。這樣就使許多文人能夠親歷軍戎,甚至浴血疆場,從而形成了一個前代未曾有過的詩歌流派——邊塞詩派。  高適是軍旅詩人的代表。他的《燕歌行》是邊塞詩派最傑出的作品,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可以稱得上是「邊塞詩雙璧」。詩作描繪了激烈的戰鬥場面,痛斥了將帥的荒淫無能(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歌頌了士兵英勇殺敵、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相看白刃雪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反映了長年戰爭給人民帶來的不幸(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岑參的邊塞詩以寫景取勝。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寫塞外雪景,可謂神來之筆。  王昌齡詩名很高,人稱「詩家天子」。他最長於寫七絕,又稱「七絕聖手」。他的邊塞詩《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曾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王昌齡後來遭人排擠,連遭貶謫,李白惺惺相惜,寫下了《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王昌齡自己也寫下了表白心跡的名作《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成為作者高潔人格的寫照。  此外,崔顥的《黃鶴樓》特別值得一提。相傳李白登上黃鶴樓本欲賦詩,見到崔顥的這首詩歌后感慨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儘管平叛戰爭最終以唐政府的勝利而告終,但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還是給唐政府以沉重打擊。這次叛亂成為唐由盛趨衰的轉折點。  這次叛亂給民族心理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唐人開始以理性冷峻的眼光來重新審視這個曾經如日中天的王朝。開元、天寶時期的重要詩人大都死於戰亂。詩人開始把筆端指向了唐王朝軀體上的痼疾,去揭露、去批判、去治療。  中唐詩歌我們概括為「兩個流派、八位詩人」。  第一個流派是「元白詩派」。「元」指元稹,「白」指白居易。他們掀起了「新樂府運動」,主張散文、詩歌應該能夠像樂府詩一樣,反映時事,有補於世,即「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元稹儘管名列白居易之前,但成就遠不如白居易。他的《行宮》和《離思》兩篇,是五絕和七絕的上乘之作。  以被貶任江州司馬為分界線,白居易的一生可分為兩個階段。之前,少年白居易以《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干謁顧況,名動京師,仕途順暢——達則兼濟天下。之後,作者政治上遭受打擊,心灰意冷——「窮則獨善其身」。他的詩歌前後期也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前期批判尖銳,「砭時事不留面子」,後期多閑適、酬唱之作,鋒芒不露。他最優秀的詩歌是《琵琶行》和《長恨歌》。  白居易寫詩力求「老嫗能解」,因而他的詩歌明白曉暢。但作者經常「卒章顯志」,越俎代庖,畫蛇添足,這就大大影響了詩歌的形象性和含蓄性,使詩歌少了餘音裊裊,不絕如縷的韻味。  第二個流派是「韓孟詩派」。「韓」指韓愈,「孟」指孟郊。在古文上,韓愈以復古的方式來創新,文起八代之衰,恢復了散文的優良傳統。在詩歌上,韓愈同樣力主創新,他的詩歌硬語盤空,以奇險怪誕著稱,《左遷藍關示侄孫湘》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忠而被貶」,不怨天,不尤人,九死不悔,凜然不屈之氣溢於言表。  蘇軾評價孟郊、賈島「郊寒島瘦」。二人以苦吟著名,「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但鍊字、鍊句有餘而煉意不足,使詩歌有句而無篇。《遊子吟》和《尋隱者不遇》分別是兩人的佳作。  另外三位詩人是李賀、柳宗元和劉禹錫。  「詩鬼」李賀才高而命短,僅僅走過了二十七個春秋便身歸道山。他的詩歌在唐代獨樹一幟,具有神奇瑰麗的浪漫主義色彩。  柳宗元由於參加王叔文集團改革,失敗後屢遭貶謫。《江雪》一詩中那幅寥廓清冷的畫面,那位冒雪獨釣的老翁,折射出了作者凄慘的境遇。  劉禹錫和柳宗元可謂同病相憐,參加變革,同時被貶。二十幾年後,劉禹錫在揚州遇到白居易,劉禹錫寫下了著名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當中膾炙人口的詩句。值得注意的是,劉禹錫被貶巴蜀後,向當地百姓學習民歌,從中吸取了有益的養分。他的《竹枝詞》,便是學習民歌寫下的好詩。  晚唐詩歌的代表人物是杜牧和李商隱。  杜牧早年胸懷大志,曾研習《孫子兵法》並為之作注。舉進士後遭人排擠,於是混跡揚州,風花雪月,縱情歌樓,「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名篇《贈別》便是抒寫同歌女難捨難分之情的作品。  雖然一生不得志,但赤子之情不改。杜牧最長於寫詠史詩。《過華清宮》、《赤壁》、《泊秦淮》、《題烏江亭》都是這類詩歌的代表作。  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黨爭是唐代政治體制上的三大毒瘤,進入晚唐,這三大毒瘤發展到了極端,李商隱便是這毒瘤的受害者。  李商隱一生夾於牛黨和李黨之間,是晚唐黨爭的犧牲品。他是愛情詩的聖手,《無題》多是愛情詩的經典,「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是個中飽含情韻的佳句。他又是朦朧詩的鼻祖,「詩家只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許多作品寄興遙深,如名作《錦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堪稱中國詩歌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謎。
推薦閱讀:

幼兒園新教師實習個人工作總結三篇
教育部:今年全國招9萬名特崗教師,年齡不超過30歲
很好玩的手指操——幼兒教師專供
發財樹說004-無處不在的智商稅
[教師文苑]詩史:先秦

TAG: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