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小,他也會傷心!你家是「傷心」之地嗎?

摘要:父母心情好,就對孩子溺愛得要命;而一旦心情糟糕,看見孩子少不了訓斥。這樣一些不經意的疏漏把你們父母之愛變成了孩子的傷心之源。以下3種行為最傷人,大家要學會改變哦。 

一、父母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

  教育孩子時,父母經常一方「唱白臉」,一方「唱黑臉」。這種教養方式埋下的隱患最常見。

  父母意見矛盾,孩子易養成逃避慣性。父母對待孩子的立場分歧,容易讓他們變得遇事就依賴別人,喜歡逃避,甚至養成迴避性人格。人從小就具有自我保護的本能,懂得「趨利避害」。 當孩子犯了錯,父母中一方責罰他們時,孩子會本能地尋找庇護。

  此時如果另一方站出來跟愛人「唱對台戲」,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懷。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慣性思維——總會有人來幫我,即便我做錯了。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見了困難繞著走或者依賴別人,辦了錯事也為自己開脫,沒有責任感。」

  父母分歧影響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發展。自我控制能力從幼兒時期開始萌芽,比如孩子剩飯時,如果父母多次一致地告訴他「剩飯不對」,孩子就會清楚地意識到自己錯了,以後就會盡量把飯吃光。這種不斷調整不當行為、發揚正確行為的過程就發展了自我控制能力。反之,父母意見常常相左,這種能力自然無法發展。

  改變方法:

  1、在心理上突破「自以為是」的障礙,不妨放心地讓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對方跟自己一樣,都是有道理的。

  2、如果短時間無法統一意見,那麼也別當著孩子公然對抗。在對方教育孩子時,你可以出去轉轉,等到夫妻獨處時,再跟愛人爭論也不遲。

  3、如果實在無法達成一致,可以共同學習教育子女的知識,借「權威」調整兩個人的認知,進而改變不當的行為。

二、父母動輒相互埋怨

  父母互相埋怨,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生在這樣家庭的孩子,自卑是最為普遍的心理特點,最壞的情況則是讓他們走上歪路。

  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錯後,就開始相互埋怨,把責任都推到對方的身上,孩子的心理比較脆弱和敏感,他們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就容易產生「這都是因為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責下去,就在不自覺中放大了自己的缺點,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羞恥感和無助感也油然而生。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壓抑而自卑。自卑催生自暴自棄的情緒,從而「破罐子破摔」,讓有些孩子真成了不良少年。

  改變方法:父母不要急著從對方身上找原因,應該把焦點對準孩子,就是要仔細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為,分析他們為什麼這樣做。然後,跟孩子好好談談,旁敲側擊地問出他們的真實想法,最後,才是要自我反省,並且和愛人交換一下想法,但千萬不要過分埋怨對方或自己。

三、管教一緊一松,孩子易走極端

  父母心情好,就對孩子溺愛得要命;而一旦心情糟糕,看見孩子就覺得不順眼,少不了訓斥打罵。一緊一松的家庭教養方式實在有些糟糕。

  其實,父母時緊時松的方式是弊端重重。父母的所作所為是孩子效仿的對象。父母情緒的起伏變化直接作用於孩子,這會使孩子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成人之後,情緒也會起伏不定,忽冷忽熱。輕則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重則可能會演變成邊緣性人格,即看待事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容易走極端。

  改變方法:父母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在外面受了刺激,可以在回家前找個合適的途徑進行排解,如找人傾訴、運動、轉移注意力等,退一步說,如果你心情正不好,孩子還惹是生非,那麼教育時要對事不對人,別傷孩子自尊,而是教他們為錯誤承擔責任。

推薦閱讀:

孩喜歡與陌生人去買糖怎麼破?
孩子學習常用網址
名醫講堂第280期:孩子長太快太慢都不好(第1頁)
北大校長直言:孩子6-12歲,養成這些好習慣,將來肯定大有出息!
媽媽,不要讓你的孩子"輸不起"!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