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引擎戰爭:銀幕追車進化史

2015-08-13 15:01 | 豆瓣:方聿南

(幾個月前給一家雜誌寫的,現在看看小錯誤真多,懶得改了,最大的遺憾是當時還沒看《瘋狂麥克斯4》,等有空出個修正版,把它加上。)

導言

很少有哪一種銀幕奇觀,比狂野的追車更讓人心潮澎湃。看那些鋼鐵怪獸呼嘯著風馳電掣,在各種障礙間閃轉騰挪,在開闊地帶猛烈撞擊,在窄巷狹路交鋒,用速度和鎧甲拼個高下,失敗者從高空墜落碎成廢鐵,或爆成巨大的火球……只要熱愛動作電影,誰也無法拒絕這樣的場面。製作精良的追車場面固然耗資不菲,但考慮到成本與其泵出的腎上腺素總和之比,拍攝追車並不昂貴,尤其是相對於其他動作橋段而言。作為一種持久有效、投入回報比優越的視聽刺激手法,追車是動作電影中的常駐橋段。從電影誕生之初,到數碼技術無所不能的時代,銀幕上追車戲在近百年間經歷了多次變革。

1929年之前:無聲時期的草創激情

近百年前的好萊塢,動作電影佔據了絕對優勢的市場份額。當時的默片,對白和情節都高度精簡,演員只有靠手舞足蹈、上躥下跳、追逐打鬧等動作幅度極大的表演,才能吸引觀眾眼球,激烈的追逐場面作為其中之一,在大銀幕上十分常見。當時的電影人還沒有鑽研出豐富多彩的拍攝手法,追車戲的最大特點是:幾乎沒有特技手段參與,也很少在膠片上做手腳,一切都是動真格的。

德國名導弗里茨·朗的《間諜》(1928),英雄與惡棍駕駛敞篷汽車追趕,降格攝影被用來增添動作的速度感。哈羅德·勞埃德在《飛毛腿》(1928)駕車橫衝直撞,把大都市鬧得雞飛狗跳,諧趣百出。這一時期登峰造極的莫過於《將軍號》(1927),以摔不死聞名的默片動作巨星巴斯特·基頓挂帥,全片百分之八十的篇幅都在表現兩列火車的高速追逐,基頓在車廂內外、鐵軌和山崖間玩命攀爬跳躍是真的,火車飛速突破各種障礙是真的,就連大橋爆炸、整個火車頭墜落山崖,用的也都是貨真價實的實物。《將軍號》無疑樹立了默片年代交通工具追逐的絕對標杆。

將軍號

30-50年代:萎靡不頓的黃金時代

默片後期,已經將動作的表現手法提升到相當高的境界。許多默片中的追逐打鬥,在今天看來依然節奏乾脆,創意精彩,叫絕無比。然而,在上世紀20年代末,隨著有聲片時代的來臨,銀幕上的追車藝術產生了停滯,甚至大幅度倒退了。其原因在於,有聲片初期,滿懷好奇心的觀眾寧可忍受情節的無趣、動作場面的減少和平庸化,也要聽到演員說話。而當時錄音技術十分簡陋,為了巧妙在道具中隱藏錄音設備,原本肆意無忌的動作戲就顯得束手束腳。此外,由於無法勝任對白,一大批敢摔敢打的默片演員退休,許多特技人也隨之失業。隨之而來的,是銀幕上瘋狂的特技動作大幅收斂,動作片也不再是好萊塢的頭牌。

上世紀30-50年代,被譽為好萊塢的「黃金時期」。黑色犯罪片在此時大行其道,這些表現江洋大盜與執法部門對抗的作品中,以一場追車做壓軸的設定屢見不鮮。風格上,也可分為兩個類型。風格寫實的強盜片中,追車場面較為樸素,低調不張揚,《疤面人》(1932),《夜困摩天嶺》(1941),追逐戲拍的猶如紀錄片般平實,多用俯拍和長鏡頭,完整交代追逐的環境、歹徒與警方的地理位置和行車路線。此後包括《海外特派員》(1940)、《白熱》(1949)、《國際巨竊案》(1949),直到《西北偏北》(1959),嚴肅題材電影的追車並沒有太大的改觀,在今天看來已無太多感官刺激可言。

西北偏北

另一種,就是向默片學習,使用巧妙的場面編排和特技人的玩命演出,製造無厘頭笑料,諸如《銀行妙探》(1940),《拉凡德山的暴徒》(1951),充滿默片風的鬧劇追逐,帶有卡通式的趣味。還有早期的超級英雄《青蜂俠》(1940)、《蝙蝠俠》(1943)、《美國隊長》(1944),乘坐具有特殊功能的改裝車,追逐戲也散發著一種粗陋的滑稽。不過整體而言,這些作品在鏡頭語言上沒有什麼突破,而且以巧合、誇張和賣命組成的表演路數已經過時,並不如默片時代那麼過癮帶勁。

截至上世紀50年代末,銀幕追車仍無法找回默片年代的活力和新鮮感,鏡頭單調,一溜煙的跟拍,景別變化不活潑,鮮少有凌空飛車、車毀人亡,而往往會安排一個路障或某種阻礙,逼迫主角停車後步行逃脫,以現在的眼光看,簡直是偷懶敷衍。此外當時還有一個顯著的缺點,出於拍攝難度、安全性和設備各方面的限制,近距離表現車內角色的片段往往在攝影棚拍成,演員坐在固定的車內,背景板投影四周變化的景色,出現各種可笑的穿幫,比如背景活動的不自然,與方向盤的操作不匹配,前後景存在嚴重的色差等等。

60-80年代初:追車電影的蓬勃期

銀幕追車得到長足發展,一舉突破默片時代的成就,首先要感謝60年代007電影帶起的間諜片風潮,富有超現實卡通意味的動作電影重新成為市場寵兒。從1962年《諾博士》橫空出世到間諜題材紛紛擾擾的1967年,好萊塢有名氣的演員倘若沒有演過一部間諜片,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電影人挖空了心思,使銀幕上的追逐變得華麗花哨,充滿動感,裝載的高科技武器的使用,也為一成不變的你追我趕增添了很多樂趣。這一時期的積極探索,最終引出了里程碑般的《警網鐵金剛》。

警網鐵金剛

1968年,《警網鐵金剛》刷新了人們對於銀幕追車的印象。那場舊金山街頭追逐堪稱空前絕後,沒有配樂,沒有滑稽噱頭,只有實打實的車與車較量,長達十分鐘的纏鬥,以一個爆炸性的車毀人亡分出勝負,簡潔冷峻,一氣呵成,不但塑造了追車的新高度,更標誌著好萊塢警匪片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這一段戲無論從時長、車速還是拍攝所用的技巧,都堪稱革命,前所未有的鏡頭運用,讓觀眾猶如置身車中。最重要的是,它不再使用虛假的剪接技巧,觀眾可以清楚地看到,開車的就是主演史蒂夫·麥奎恩本人,而非隱藏起面孔的特技駕駛員。

如果說《警網鐵金剛》有什麼遺憾之處,就是延續了早期的封閉道路拍攝。追逐的沿途很少看到其他車輛,雖然故事將時間安排在清晨,車輛稀少屬於常態,但在舊金山這樣繁華的現代大都市裡,空曠無人的街道仍然稍顯做作。很快,1971年,另一部以追車戲名垂影史的《法國販毒網》對此做出了改進。導演威廉·弗雷德金打破了封閉路段的限制,把吉恩·哈克曼的車輛置於車水馬龍的開放街道,飛馳在交通高峰期的紐約馬路和人行道上,一面追趕著輕軌上的火車,一面超越、躲避著四周的車輛、廊柱、路人和垃圾桶,其間不容髮令人時時倒吸冷氣。

法國販毒網

在上述兩部革新之作的影響下,從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好萊塢的追車電影蔚然成風。不但大量警匪片、動作片、冒險片不厭其煩地加入追車元素,就連單以飆車作為唯一噱頭的電影也層出不窮。其中包括各種稀奇古怪的行車特技,《金剛鑽》(1971)的左輪側行,《金槍客》(1974)的空中360度轉體,在各種地形上演追逐《死亡賽車2000》(1975),用上了卡車(《警察與卡車強盜》(1977))、迷你車(《義大利行動》(1969))、摩托車(《緊急搜捕令》(1973))、改裝車(《瘋狂麥克斯》(1979)),飛機追逐汽車(《粉身碎骨》(1971)),超長追逐(《衝天大追緝》(1974)有一段長達40分鐘的狂飆)。追逐的緣由也不限於警匪的抓捕逃亡,變得琳琅滿目。

瘋狂麥克斯2

許多電影人憑藉追車戲嶄露頭角,斯皮爾伯格以一部《決鬥》(1971)獲得了業內青眼,來自澳大利亞的梅爾·吉普森憑藉《瘋狂麥克斯》系列(1979-1985)打入好萊塢。這一階段,多種拍攝設備得到研發,製作理念更新,攝影棚背投的古老方法被徹底摒棄,鏡頭可以自如地在車內、車外和全景之間切換,觀眾不會覺察到處在不同的拍攝空間,增加了臨場的真實感。

當時的追車特技蓬勃發展,電影業僱傭的飆車專家和特技人數量激增,開始進軍電視領域,誕生出一批以追車為賣點的電視劇,著名的有《極速雙雄》、《正義前鋒》、《霹靂遊俠》等,每一集都展現了精彩絕倫的飛車特技,其中大部分,在10年前連最精良的動作電影中也十分罕見。這一批劇集都獲得了持久的熱度和關注,在日後紛紛翻拍或改編成電影、電腦遊戲。

談這一時期的動作片,不得不提哈爾·尼達姆,世界上最傳奇的特技人,參與超過4500集電視劇和300多部電影,渾身摔斷過56根骨頭,他親自擔任導演的追車電影包括《法國販毒網2》,《警察與卡車強盜》,《雷電神兵》,《王牌賽手》,以及成龍進軍好萊塢的《炮彈飛車》。要為這一時期的追車片選出一個代表,沒有比《福祿雙霸天》(1980)更合適的了。該片連場不停歇的追逐中,前所未有毀掉了200多輛車,這一紀錄直到1998年的續集才被打破。為了使場面更壯觀,導演約翰·蘭迪斯徵得芝加哥警方的同意,租了一架直升機,把一輛警車提到360米高空扔下去。

福祿雙霸天

80-90年代:與動作片形影難離

80年代初里根上台執政,政治風氣的改變也影響了好萊塢的創作,以此為發端,整個80、90年代,好萊塢拋開了嚴肅冷酷的寫實主義,一切都向無需思考的娛樂看齊,卡通式的動作片爆發出龐大的產量。物理規則被盡情拋到腦後,銀幕上的追車危險係數更高,誇張離奇程度更甚。單純的追車電影基本退出了歷史舞台,飛車追逐往往跟其他動作形式結合,追逐場面也不僅僅是車與車的較量,打破了人在車內的空間限制,越來越具有娛樂性。

不得不佩服電影人的想像力,將原本簡單的追車演化出繽紛多姿的娛樂模式。《奪寶奇兵》(1981)瓊斯博士在飛馳的卡車之間攀爬跳竄;《威猛奇兵》(1985)和《浪人》(1998)把追車置於高速公路的反向;《終結者》(1984)有油罐車與摩托車的追擊,續集又玩起大車vs大車;《生死時速》(1994)的競速對手不是車輛,而是倒計時;《黎明生機》(1987)的改裝跑車突破一整支華約軍隊的火力阻擊;《黃金眼》(1995)的坦克在莫斯科街頭碾壓一切;《鐵甲威龍》(1987)、《致命武器》(1987)、《妙探出差》(1984)警匪追逐時瘋狂交換子彈,把車子打得遍布彈孔,引擎蓋掀飛;《全面回憶》(1990)的汽車由機器人操控自動行駛;《蝙蝠俠與羅賓》(1997)的座駕在高樓大廈和巨型雕塑上如履平地;《第五元素》(1997)的汽車已經可以凌空飛行。

生死時速

當時的動作片,無論是A級巨制還是B級片乃至直接發行錄像帶的小成本,如果不來一段追車,簡直就像是半成品。據統計,飆車、槍械和爆炸並列當時電影海報的最常見的三大元素。追車戲的繁榮,也同化出許多固定公式,比如大貨車一定會失控側翻,油罐車一定會爆炸,一定有個斜坡讓汽車飛起來,路邊的餐桌和垃圾桶一定會被撞飛,主角要麼把腦袋伸出車窗射擊,要麼扒在飛馳的車頂上左搖右晃,汽車輪胎被打爆後會原地傾覆……其中許多已經成為牢不可破的劇作定律,甚至連拍攝角度都被固化,甚至成為一種惡搞的對象。從物理層面評價,這一時期好萊塢已將追車幾乎玩到極致,後來的電影人,只不過將規模做的更大更複雜,以及採用更先進的設備來捕捉這些畫面,或者用電腦進行加工。

這一時期的拍攝手法有了大量改良,畫面更具衝擊力,試比較邁克爾·貝的《勇闖奪命島》(1996)和《警網鐵金剛》,同樣是高性能跑車的街頭對決,《勇》的鏡頭更為零碎跳躍,具有強烈的現場運動感,景別的變化更豐富,車輛運動軌跡的編排更細緻大膽,有各種路車和警車作陪襯,毀車作結也拍出了千鈞一髮。《勇》作為一個典型反映出,銀幕車型變得多樣化,不再是清一色的美式肌肉車橫掃天下(70年代特色),歐式超跑、家用轎車得到了更多青睞和亮相機會。值得一提的是,八九十年代港產電影也吸收了好萊塢的改良,成龍、吳宇森、王晶、陳木勝的電影積極師美,拍出了頗有氣勢的狂飆,全面提升了港產時裝動作片的視聽效果。

勇闖奪命島

21世紀:擁抱還是拒絕CG?

隨著21世紀的到來,純動作片開始失去市場,幻想題材成為新寵,一日千里的數碼技術,也為追車帶來一次新革命。比起八九十年代,這個階段的動作片對物理定律的擺脫更加無所顧忌,車輛可以無視觀眾的常識,飛躍更寬的障礙,完成更華麗的旋轉;也許是為了與新興的超級英雄電影爭鋒,汽車的駕駛者也彷彿成了不死之身,可以經受住無比猛烈的衝撞後全身而退,媲美改造強化人。

新世紀的追車風格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一種是盡情CG化,領軍人物是沃卓斯基兄弟(姐弟),2003年的《黑客帝國2》那段14分鐘的高速公路追逐,號稱「將終結其他一切追車場面」。在追車的大框架中,填滿了槍戰、劍斗、拳腳、跳躍、能穿越固體的殺手和能隨意附身的史密斯特工,數不清的轎車、跑車、卡車、摩托車,互相躲避、碰撞、碾壓和爆炸,對當時特技編排是一次終極考驗。劇組花了240萬美元打造出的一條真正的公路,採用視覺預覽系統,在電腦上模擬出一個實際場景,在這個模型中進行攝影機位、鏡頭角度的試驗,實拍完成後,再進行大量後期加工,包括史密斯特工在車間的跳躍、病毒雙兄弟的穿梭,墨菲斯一刀將跑車斬爆、兩輛卡車的迎頭對撞和尼奧的飛身營救,全部是二進位的功勞。

黑客帝國2

有意思的是,早期的背投技術也借屍還魂了,它的繼任者叫做綠幕。在沃卓斯基的《極速賽車手》(2008),工作人員開發了一套水壓系統,並且編寫了相應的程序,以適用於影片中不同的賽段和路面,導演手握操縱桿,模擬實況,在綠幕前也可以營造出真實賽車碰撞、顛簸的感覺。演員根本不必親自駕車了,他們坐進水壓控制的座艙,實時表現出銀幕上的各種上下翻躍、迂迴飄移的高超車技。

貫徹這條路線的另一位標誌性人物是邁克爾·貝,在他執導的《變形金剛》系列(2007-2014),大群的CG汽車已不再需要人類駕駛員,完全虛擬的鏡頭可以從任何角度、沿著任何路徑,任意變換景別和焦點,完成對整個過程的捕捉。鏡頭還可以重複利用以節省成本——眼尖的影迷發現,《逃出克隆島》(2005)中一個汽車被鋼管迎頭劈開的鏡頭,改頭換面後,在《變3》又重演了一次。

變形金剛

不過非幻想類的動作片並沒有退出歷史舞台,就像CG技術也沒能一統追車戲的天下。這與觀眾心理學有關。隨著電腦特效成本越來越低,越趨泛濫,觀眾對於誇張的動作已經麻木,有了先入為主的心理預判:反正都是做出來的——閥值越來越高,越來越難調動情緒。況且,雖然CG技術強大無匹,畢竟還未到登峰造極、天衣無縫的境界,是實拍還是憑空畫出,觀眾從本能上仍然可以分辨。反倒是早期電影,雖然動作設計較為樸實,但由於那個年代沒有電腦,觀眾能從心理上感受「這一切確實發生過」,反而會帶來更強的心理體驗。電影人很快領悟到這一事實,返璞歸真成為了動作片的新時尚。

這一風氣的肇始,當歸功於《諜影重重》系列(2002-2007)。這套改編自暢銷小說的間諜電影,為了復原冷戰年代的肅殺氛圍,調用了大量復古的拍攝手段。《諜影1》為了拍攝從台階衝下,一共使用了六輛經過特殊加工的道具車。《諜影2》的莫斯科追逐堪稱經典,劇組動用的GO-Mobile特技駕駛攝影機,具有獨立的動力系統,由特技駕駛員操縱,分布四周的攝影機以各種角度取景,捕捉到車體和移動中的劇烈變化,最後呈現出高潮那場令人屏息的街頭決戰。這種拍攝手法也對演員有著極高的要求,主演馬特·達蒙經過了大量駕駛訓練,直到可以像特技人一樣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

諜影重重2

《諜影重重》系列的優異口碑和高票房,令追求寫實的動作風格成為競相模仿的對象。007電影又一次縮影了這種蛻變,《擇日再死》(2002)的冰上追逐還充斥著後期特效,以前傳之名的《皇家賭場》(2006)已將CG拒之門外,實打實讓馬丁車空翻七圈半,創下吉尼斯紀錄;最新一部《幽靈黨》(2015),我們可以見到真實的馬丁和捷豹在羅馬街頭短兵相接。脫胎於熱門遊戲的《極品飛車》(2014)打出了毫無CG的賣點,片中的頂級跑車雖然未必全是真貨,但它們風馳電掣,漂移過彎,翻騰毀壞,都沒有電腦加工,劇組使用了一種名為豆莢車的特殊座艙,架設在車外,供實際駕駛的特技人乘坐,而演員只需裝裝樣子。

冉冉升起的新導演克里斯托佛·諾蘭,更是現場特效的擁抱者。他在《黑暗騎士》三部曲(2005-2012)按照一比一比例打造出真實的蝙蝠車,真正地賓士、跳躍、被子彈和炮彈擊中,這一切都在真實的街道上演;在《盜夢空間》(2010),他把一個真的火車頭開進了都市,實實在在撞爛了一大堆汽車。與九十年代盛行的花哨MV式剪輯不同,諾蘭熱衷延長鏡頭時長,製造莊嚴老派的動作片氣質,他宣稱自己的靈感來自《女王密使》(1969)。

黑暗騎士

作為新世紀最馳名的追車系列,《速度與激情》(2001-)也會每集都打出「全部真車實撞」的宣傳語,並以詳盡的幕後花絮加以證明。比如《速度與激情6》(2013)的製作流程是,先用數字技術將故事場景打底,用玩具車模擬整個過程,然後用測量工具進行實地測量和規劃現場,進行電腦製圖,最後才上陣實拍。這期間,電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一切,完全是物理世界真實發生過的。最新的《速度與激情7》(2015)中,比起讓追車顯得更挑逗眼球,CG更大的功勞是復活了過世的保羅·沃克。

結語

正如50年代的觀眾無法預料70年代的百花齊放,正如80年代的觀眾無法想像今日的炸裂眼球,我們也無從知曉,在下一個里程碑之後,伴著轟鳴的引擎聲等待我們的,會是何等雷霆萬鈞的奇觀;而追車,在未來的銀幕上又將被賦予哪些全新的定義。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好萊塢的電影人永遠不知滿足,永遠在挑戰著更廣闊的藝術邊界,通過不斷地開發新技術、創造新理念、突破固有的框架,他們力圖將最前衛的刺激帶到觀眾眼前。

查看原文?版權屬於作者商業轉載聯繫作者
推薦閱讀:

【地球演義】綠之巨人傳3:羽葉
進化利益不同導致婆媳關係擰巴?
除了亞古獸加布獸以外,其他數碼寶貝能不能,進化?
(十九) 生物的變異與進化
生命的「信息態」假說

TAG:戰爭 | 進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