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教育名家都誤讀的兩大成語
一、七月流火
據說有一年夏天,正值七月間,在歡迎台灣客人來訪的儀式上,某大學校長致辭道:「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此言一出,一時間引起了許多媒體的紛紛議論。
的確,每年七月,正是炎炎夏日,驕陽似火。這句「七月流火」猛一看上去確實像是在形容盛夏熾熱的氣溫,再比作迎客的熱情,也可說是順理成章。
然而,致辭的校長恐怕沒有想到,他的這句話讓很多人的臉熱得發燙。因為,此「七月」並非盛夏的七月,「流火」也不是在說似火的驕陽。
那麼,「七月流火」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七月流火」語出《詩經·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中,七月非公曆七月,而是指農曆,如果換算為公曆,那就相當於八、九月份。「火」指的是大火星,大火星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火星。火星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而大火星則是一顆恆星。它是天蠍座里最亮的一顆星,中國古代也稱之為心宿二。它是一顆著名的紅巨星,放出火紅色的光亮。「流」指的是西沉,就是向西邊落下,我們的祖先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觀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這顆紅色的巨星就會落向夜空的西邊,也就把這種天象變化當作天氣將逐漸轉涼的徵兆。
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有一個豳國,是周民族的農業文化發祥地。那時曆法尚未完善,指導農事活動要靠觀星。每年夏末,一顆名叫火的紅星天蠍星阿耳法星,蠍心,端端正正出現在正南方天空。憑著祖傳觀察經驗,農夫知道夏天完了,秋天來了,一年中最忙的秋收時節到了。
匆匆又是數日,秋夕同一時刻,農夫又看南天,發現那顆大火較之數日前向西移下墜了。又過數日,西移下墜更甚。一個月後的同一時刻,再看南天,大火已移墜到西邊地平線上,太低,翳於雲霧,遮于山岳,看不見了。這個過程就叫「七月流火」。僅此一解,不可有二。絕非「赤日炎炎似火燒」之火。望文生義,就會鬧出笑話。
所以,「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氣熱得像流火了,而是指天氣日漸轉涼。作為傳統文化知識的一部分,這在高中時候就應該掌握的文化知識。
二、萬人空巷
有一年,一位教育界知名人士為高考語文題中有這樣一道判斷題:「這部精彩的電視劇播出時,幾乎是萬人空巷,人們在家裡守著熒屏,街上顯得靜悄悄的。」相當多的考生幾乎不假思索,就作出了肯定判斷,結果統統為此丟了三分。寶貴的三分,對某些考生來說,也許因此上不成了大學!
關於「萬人空巷」成語的最早例證,一般都引自蘇東坡的《八月十七復登望海樓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與試官兩人復留五首》之四:「天台桂子為誰香,倦聽空階夜點涼。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斗新妝。」
從蘇東坡詩來看,「萬人空巷」指的是為了看錢塘大潮,當時的杭州城內各個裡巷內的人,全部都走空的盛況,即「傾城而出」的意思。學生們把這樣一個形容詞理解為人人都在家裡呆著,南轅北轍,無疑應該扣分,但這能怪萬千學子嗎?
清代著名文人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一書中也有萬人空巷的例子。如「此時路旁看的,幾於萬人空巷,大馬路雖寬,卻也幾乎有人滿之患。」
對於「萬人空巷」,還可以看一下詞典的解釋。《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釋作「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裡出來了。」多用來形容慶祝、歡迎等盛況,而《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解釋為,「指眾多的人都出來了,致使小巷都空了」;《漢語成語考釋詞典》釋作「家家戶戶的人都奔向一個地方,以致街道空蕩蕩的」,《辭海》則釋作「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
上述詞典,都把「巷」釋作「街巷」或「街道」。其實這是誤解,「巷」字,其古義應為「住宅」的意思。古謂里中道為巷,亦謂所居之宅為巷。在現代漢語中,「巷」只指「較窄的街道」,實際上又因成語「萬人空巷」保留了「巷」的「住宅」古義,偏偏這一古義不僅不被權威辭典所揭示反而一直誤解為今義。這歧中有歧,恰恰是造成「萬人空巷」使用混亂的根源。
推薦閱讀:
※成語典故 五十一
※即來自寓言故事,又含有動物名稱的成語有哪些?
※這才是有故事的人,32個常用成語都與一個名將有關
※「把酒問月」是一種怎樣的情懷?
※孟母三遷(成語)—搜狗百科